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探究

2022-09-12

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功能定位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 为了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予以适应,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新型旅游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必须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使当前的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与形式紧密结合, 作为职业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中国旅游地理》较之基础教育中的地理课程而言有着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它不仅要求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吸收与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 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视野的拓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更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重点, 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地理课程和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不同。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定位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与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及能力相结合, 进行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此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增强。在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部分老师并不完全清楚职业教育的性质, 他们未将职业教育的特征彰显出来, 教学实践只是以地理学科为中心, 将旅游地理的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 对旅游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 为此, 课程的改革要将课程的基础性功能更加直接与充分地发挥出来, 同时, 有针对性与侧重点地将其在相关专业职业实践能力中的促进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 要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能够向旅游商务公司、旅行社、旅游景区 (景点) 等部门提供精讲解、懂管理、会策划、能营销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的重叠与交叉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材有很多版本, 各个版本针对的对象亦不尽相同, 有的以中职学生为对象, 有的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但是, 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一个一致的问题, 那便是共性集中。教材中围绕旅游资源所论述的内容在全部内容中占据的比例较大, 通常先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成因进行讲解, 之后对其进行八大旅游区域的划分, 再然后会从另一方面针对旅游资源作相应的解释。此外, 教学内容中围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学概率以及旅游文化等知识点亦存在简单重叠。这样既让学生重复学习又浪费时间而且还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要想达到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需要执行对学科的整合任务。

(二) 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不先进, 教学工作的开展仍对以往观念、方法与模式予以沿用,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学的主流。职业教育应当处于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 教育工作者应对校企结合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新型办学理念及模式加以运用, 建立起同企业、服务以及科研单位等的密切合作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对社会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等信息的及时与全面反映, 同时, 不断向社会输送科研成果及人才信息, 在成果推广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助力于各地经济的增长。通过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将其发展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型人才, 这是职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培养目标方面, 职业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增强其岗位适应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教、学、做一体化, 使学生真正掌握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时代适应性。然而, 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 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前提, 充分做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 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体系

(三) 重书本知识传授, 轻实践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 以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储备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动手能力, 对其知识运用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予以强化, 同时, 更加熟练地对各种生产资料加以运用。因此, 实施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是主要任务。

(四) 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为闭卷考试, 这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评定上有一定的不足

现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之时, 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为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主要还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考核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不利于综合学习能力评定。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要变革考试形式不以单纯的试卷考试为依据, 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形成学生自评 (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及教师和企业的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这样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模式构建体系

根据“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 进行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设计的总体要求, 完全转变以往的学科课程的设计理念, 以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为入手点与重要方向, 进行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与组织, 强调工作任务同知识之间所具有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学习与吸收相应的知识, 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 赋予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就业能力。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 兼顾旅游职业岗位的能力所需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充分地融合旅游职场的真实性、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不断的探索中确定更加有效的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现课程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1) 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对职业精神的培养为灵魂, 将其根本定位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点培养其职业能力, 与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有目的性的开发与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 将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充分地体现出来。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将旅游职业工作过程作为基点, 根据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做”, 在课堂与实习地点之间建立起无缝衔接的关系。

(2) 教学组织与安排。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 以对实际工作流程的分析为基础, 发挥典型工作任务以及旅游产品设计、实地导游讲解能力培养等的载体作用, 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学习, 工学交替进行, 真正地实现现场观摩与顶岗实习的良好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考核办法。不以单纯的试卷考试为依据, 将课堂提问、旅游产品设计、模拟导游讲解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形成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小组自评即小组对自己完成的任务做出评价, 占10%;小组互评即团队完成相应的任务并用PPT进行汇报, 其他小组做出评价, 占10%;教师评价即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出点评, 并进行总结, 占30%;终结性考核, 占50%。

五、结束语

大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 以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为中心, 深化课程改革, 把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目标。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传统性质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之时, 应对地理性以及教育教学性进行强调, 同时, 将职业性彰显出来, 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升为重点, 强调理实一体化。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樊伟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以导游实务课程为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

[2] 尚继汤.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例举.职业与教育, 2007 (9) :1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的实效性探讨下一篇:噬菌核霉可湿性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