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特色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2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馆特色公共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而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则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大力提倡公共文化服务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为些许困惑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及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从公共文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模式为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文化馆特色公共文化论文 篇1: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为其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特色文化,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和充分发挥乡村“软实力”,能够持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动力源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挖特色,升品质,强品牌,形态各异、风情万千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当地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如何更好地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为其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特色文化,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乡村振兴既要外在塑形,也要内在铸魂。塑形是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铸魂就是要立足乡情,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这不仅能够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一个地方人群的构成、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发展过程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其传统习俗、人文风格和地方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个性化体现。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体现了它的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历史与现代文化、民俗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母体文化,乡土文化包含的风俗与礼仪、饮食与服饰等,构成当地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是凝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存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在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做“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提升乡村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地区是我国社会最基础的单元,乡村兴则国家兴,夯实乡村基础、挖掘乡村潜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持续增强乡村发展后劲。在硬件建设方面,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改变居住环境,统一规划,推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在软实力方面,通过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完整地展现乡村生态休闲、乡村民俗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无形价值,实现乡村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乡村影响力。

培育和發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依托乡村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增强农民群众集体荣誉感,重塑乡村活力。对外可以展示乡村独特精神风貌,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内,以“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借助特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区域特色,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主题村镇,凸显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从而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相结合,借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来带动产业振兴。因此,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既是持续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前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统筹协调推进不够,发展规划不到位,目标、措施、方法不明确,存在就文化抓文化和文化形式化、品牌同质化、内容简单化等现象。特色文化品牌缺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发展。

一是形式单一,缺乏特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相继建设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但由于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认识不清、底子不明,导致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盲目跟风。比如,因工作任务需要,在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下,特色文化活动成为重大节庆活动中的一台文艺节目、一场体育比赛,只是单一产品内容展示的代名词。文化载体单一、文化活动乏味,真正受群众喜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没有形成。

二是内容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在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对乡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内容与乡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契合度很低,偏离乡村本土化特点,缺乏能够凝聚乡愁、乡音、乡情的乡土文化元素,没有创造性和地域性,就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格局不大,品牌不精。在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中,缺乏文化发展布局的合理安排和文化元素的合理分配,区域主题不明、区域特色不显、文化品牌不精。比如,忽视传统文化的合理开发利用,或者文化元素挖掘不深缺乏文化涵养,或者文旅融合不够,有文的少景、有景的少文,缺乏文化吸引力。另外,由于对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开发的培育力度不够,有许多乡村大张旗鼓地建设陈列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表面上看文化氛围浓厚,硬件设施都很齐全,但实际并未建立真正符合农民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场地,没有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四是融合不力,动力不足。当前,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与乡村振兴战略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融合形式单一、模式简单、层次较低。许多融合都集中体现在旅游行业,有些是与传统农业的简单融合,在融合中缺乏创意,对广大消费者不具有吸引力,且经济效益不明显、发展前景堪忧。还有一部分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层次较低,比如,跳跳广场舞、放放电影、演演戏,尚未把乡村特色文化当成新型产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从而导致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动力不足。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思路

以历史遗存为依托,建设特色文化乡镇。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乡村历史文化遗存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当前,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模式深受大众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风景名胜背后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并使人流连忘返。深厚的历史文化,既是小镇建设的灵魂,也是其魅力所在。在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和特色,把历史文化作为小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坚持文化是魂、小镇是体,走与地方历史民俗、文化风貌、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既可利用小镇来展示文化魅力,又借助文化提升小镇品位。以民俗民风为依托,打造乡村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民众所创造的、共享的、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往往显示了一个区域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对于提升区域文化实力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打造乡镇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时,要深入剖析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针对不同民俗的特点,找准开发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切入点,利用搭建民俗文化载体,让当地民俗旅游插上特色文化的翅膀,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实现民俗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遗迹,这些红色资源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无法替代的生动教材,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加大红色文化基础设施投入,重点要打造一批有当地代表性的特色红色文化展示区,通过文化载体的创新,生动而形象地展示革命战斗历程,以此来提升展馆的品味。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增加红色文化品牌的体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重点突出打造精品,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形象,让更多人感受红色文化品牌的魅力。

以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纽带,建设民间特色文化艺术乡村。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是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符合群众的要求,因而容易流行传播。就目前而言,民间艺术在乡镇具有较强的生存环境,大部分乡镇都拥有一批以当地群众为主体、艺术特色强的民间艺术团队,他们活动经常化,并具有一定规模。表演展示的也都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民歌小调,深受群众喜爱,不论是岁时节庆还是婚丧嫁娶,都有反映当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民歌小调,它承载着当地多元文化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地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构建特色民间艺术乡镇最好的题材。

以节庆文化为依托,创建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节庆庆典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饱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近年来,很多省市非常重视节庆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旅游经济中大放光彩,而且还极大的彰显了地域文化魅力和民族风情特色,比如,贵州的火把节、云南的泼水节、农民丰收节等。还有些地区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契机,做足文化这篇大文章,举办既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又具有娱乐性和参與性的节庆文化活动,通过直观感性的形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轻松快乐的交流互动中感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既有利于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保护,又有利于乡村振兴提质增速。为此,要立足乡村的具体实际,挖掘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优良传统,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深入持久地把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乡镇活动开展起来,在培育特色、提高内质、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其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使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与时俱进、绽放异彩。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作者:金炜

文化馆特色公共文化论文 篇2:

浅议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摘要:“乡村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而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则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大力提倡公共文化服务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为些许困惑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及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从公共文化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模式为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区别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的不仅仅是金钱和自然资源的财富,而首先是它的人民的价值观念、积极性和创造力”。基于此,人们关注文化,理性思考发现,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犹然,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不相适应。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保障乡村文明建设,保障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和谐的发展,是我们将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从党的十六大明确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到十七届六中全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职能的清晰定位、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民生的主动担当。

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二)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乡村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之一,而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特色文化是一个乡村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和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播、整合、演绎、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公共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或其他形式的特色文化活动方式,在乡村,主要表现在各类的民间文化上。比如:民间歌舞、民间文学、民间体育、民间美术、民间风俗、民间信仰、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等等。以浦口区的乡村特色文化为例,就有《手狮舞》、《龙舞》、《老汉推车》、《跑驴》、《船灯》、武术、国际象棋、回民风俗等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繁荣了文化的千姿百态,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乡村的文明建设。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和文化的看法的偏颇,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严重失衡。正如早年梁淑溟先生所认识的那样:“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的问题,那么在乡村就是乡村文化的失调问题。”可见,文化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可以保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主要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公益性排在第一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公益性,就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 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而乡村特色文化则包罗万象,有积极健康的文化,如健康的民间文化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活动等,但也有消极颓废的文化,如不科学的巫术、不健康的赌博、个别愚昧的习俗、甚至有反动的邪教等。积极的主流文化的传播,政府需要一定量的投入进行必要的引领。在过去,政府往往只是倡导,并没有或少有真正把乡村的特色文化当做经济建设一样来硬抓,使得一些健康的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例如,在我们浦口区,原来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民间文化活动,经过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没有政府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和引领,使得石桥乡的柴龙、星甸镇的花灯、汤泉镇的板凳舞、永宁镇的河蚌灯以及大批的旋律优美的民歌等或全部失传或鲜有人知之。经过二、三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思,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没有健康文化背景的发展,只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经济增长而已。所幸,党和政府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软肋,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如在我们浦口区的一些镇街,正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挽救了濒临灭亡的一些民间文学、民间传统习俗;恢复了一些民间歌舞、民间体育活动;传承发展了一大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特色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唤醒了乡村的文化自觉,提高了乡村的文明程度,保障了乡村特色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公共文化的政策体系可以保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长久发展

乡村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要想长久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长效的公共文化政策体系作为支撑。换言之,即是指政府在特定情境下为达到一定的文化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或行动准则。它带有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性。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性、支配性、决定性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激励、监督体系等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全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我们浦口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镇(街)一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为例,这个计划早在十年前就曾提出,但一直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落实,经济状况和人才优势好的镇街还能坚持三两年,一般的镇街仅是为了落实区里的文化部署而落实,不是真正为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而真抓实干,检查时有,不查时没。这种没有公共文化政策保障体系的部署,最后大多流于形式。

随着最近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还是“一镇(街)一品”的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就明显比过去落到实处,且在我区的镇街文化建设中有了竞争的势头。比如,在“一镇(街)一品”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原来永宁镇的民间舞蹈《手狮舞》算是发展比较好的一个项目,但最近沿江街道的《荷花灯》、星甸镇的民间武术、汤泉街道的《采茶舞》、顶山街道的合唱队、乌江镇的《龙舞》、泰山的《跑驴》等特色文化,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都歌舞出了自己镇街的特色,今年6月18日还在永宁镇举办了一场“浦口区镇街特色文艺汇演”,加强了交流和沟通,切实让乡村老百姓感受到了政府的文化惠民,同时也增强了乡村百姓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促进了乡村文明社会的建设步伐。

四、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可以保障乡村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

既然是乡村特色文化,那就自然是各个乡村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人没我有,人有我特”,总之是与众不同。为保障每个乡村自己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服务模式,而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恰恰可以解决这些。

以浦口区的“一镇(街)一品”文化特色建设为例,在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之前,我们也曾做过要求,每个镇街要有镇街的特色文化,但一直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政策支持的专项经费;二是凭镇街自己没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老师;三是即使有地方特色文化也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四是有些镇街的乡村或是社区盲目上,看到人家玩龙,我也玩龙,看到人家玩花船我也玩花船,等等诸如此类,这样既体现不出乡村特色文化来,同时也显得很无序。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这个前提下,自去年以来,区文广局首先对全区乡村的特色文化进行了梳理,挖掘出各个乡村的真正特色文化,由区、镇街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的文化单位要在专业技术、专业老师、文化产品的挖掘、辅导和配给上给予保障。对本来就有的而且一直在活动的特色乡村文化给予进一步打磨、做大做好;如永宁的《手狮舞》、汤泉的《采茶舞》、盘城乡村的《霸王鞭》等;对本来就有但近年没有活动的乡村特色文化要帮助其恢复起来,如:乌江镇多年没能玩耍起来的《龙舞》耍起来了,桥林农民曾经过唱到中南海的民歌唱起来了,石桥乡村早年的《莲湘》打起来了;对有些镇街乡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帮助挖掘项目,建立自己的特色队伍。如:星甸镇在解放前习武的人较多,帮助其建立自己的武术队,不仅能带领村民强身健体,还能参加一些演出。江浦街道社区民间队伍多,就帮助建立各种体操队、腰鼓队、 锣鼓队、合唱队等;对早年就在各地已经挖掘的一些民间文艺项目,虽然现在也没人演出了,但区文化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配置,如在汤泉地区挖掘的《荷花灯》舞配置给沿江乡村玩耍,泰山街道一个村的《蝴蝶灯》舞配置给另一个村排练演出,这样,就保证了全区每一个镇街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在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引领下,目前,各镇街也都在完善“一村(社区)一品”特色文化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文化的服务模式确实可以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的有序发展。

五、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系可以激活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诞生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子体系,它由三部分力量组成,一是政府,二是相关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三是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乡村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文化宝藏。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开展文化建设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只有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才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体系一旦和乡村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激活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诞生。

以我们浦口地区为例,浦口地处古都金陵江北,非遗项目众多,有着丰厚的乡村文化资源。但资源优势不一定就是品牌优势。近两年来,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强劲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凸显出了无比的优越性。如省级非遗项目《手狮舞》、市级非遗项目《茶山会》等在传承发展中,从浦口区财政、区文广局相关政策、到镇、村财政均给予了大力的扶持,《手狮舞》演遍大江南北并三出国门,成为了我区的品牌乡村民间文化。

汤泉镇,既是一个著名的温泉镇,也是我国较有名气的苗木大镇。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两年来,由区政府和汤泉镇政府共同承担的“中国汤泉温泉节”和“中国汤泉苗木节”各两届均获得圆满成功,大大提升了汤泉的地位和品位,并使这两个节日成为了在中国温泉和苗木业界的品牌文化活动。在这几届苗木节和温泉节的文化活动中,所有参加活动的文化节目和特色活动内容皆有政府买单,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中发挥了强劲的效用,激活了乡村文化品牌的诞生。

总之,乡村特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以文化人、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体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本和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着一样的重要,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那样:只有文化的繁荣才是最高的目标。我们相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对我国乡村文化的崛起和繁荣,乃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答.

(作者单位:浦口区文化馆)

作者:袁铭

文化馆特色公共文化论文 篇3: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网民带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而网民们在这个新奇的世界里又创造着许许多多更新奇的事物,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就在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落下帷幕的时候,本刊记者就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含义以及新闻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等问题专访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

《网络传播》:今年6月3日至4日,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含义?

蔡名照: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是一次重要会议,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作出了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远见卓识。会议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既有网络文化的共性,也有我们的个性,即“中国特色”。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基于我国网络空间,源于我国网络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网络文化优秀成果,面向大众、服务人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作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网络文化建设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并为先进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发展网络文化,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文化。

第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应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上的延伸。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网上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迅速。要敏锐捕捉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运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培育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依托民族传统文化优势资源,集中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使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强大的文化亲和力、凝聚力。

第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应该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在建设中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网络媒体要注意发挥和引导好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他们的网上创作行为,引导他们多创作高品位、高格调,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化产品,使互联网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任务繁重而紧迫,这有赖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网络传播》: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方面,对重点新闻网站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蔡名照: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重点新闻网站有了很大发展,对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方向,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形势任务变化,重点新闻网站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人才竞争、市场竞争、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重点新闻网站必须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原有优势,培育新的优势,为我国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这次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对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加快改革,推进创新,促进发展,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文化平台,使其成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网上舆论的主阵地。基本思路是,在贯彻好党和国家宣传文化政策的前提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推进重点新闻网站技术创新,引导重点新闻网站密切跟踪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提供新服务,把重点新闻网站办成集新闻资讯、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和“文化信息超市”。三是加大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支持力度。主办单位、各有关部门,都将给予更大支持,帮助解决重点新闻网站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最重要的是内容,内容决定价值趋向。中国的网络媒体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您认为我们目前主要差距在哪里?

蔡名照:我同意你说的,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内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内容建设力度,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网络消费行为,引导人们把网络用于工作、学习和商务活动,改善我国互联网的消费结构。对此,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也作出了具体部署。比如,要制定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指导目录,明确网上内容建设鼓励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推动健康思想文化、优秀文化产品的网络化传播,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强化权威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功能,拓展完善公共服务,把政府网站办成为公众服务的重要窗口。要大力培育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网站,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更好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为网民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会议还强调,要加强民族网络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网络文化工程,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公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都是加强网上内容建设的重大举措。

《网络传播》: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等国家在互联网管理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律,一旦有人触犯法律,制裁是没有商量的。我国也出台了不少管理规定,但不法经营者依然故我,老是达不到治本的目的,今后我们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蔡名照:互联网管理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包括你提到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十分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也都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大致有四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互联网管理。日本形成了以总务省为核心的网络管理体系。新加坡把互联网管理职能集中到传媒发展局,统一管理网上内容。二是严格管理政治性网站及网上政治性言行。如新加坡《互联网管理法》规定,对网上涉及“反政府和影响民众信心”,“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歧视”,“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等内容应进行管制。三是依法严惩网络犯罪。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等在各国都属违法行为,保障儿童权益、保护个人隐私、打击色情犯罪等是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四是重视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国际互联网举报热线联合会已有22个成员,都是各国负责网上举报工作的行业组织。各国普遍实行有害信息“通知删除”和“删除免责”机制,要求网站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删除或按照政府要求及时删除违法信息,否则就将承担法律责任。2005年9月,3名新加坡青少年因在博客中发表涉及种族主义言论,被法院以违反《煽动法令》罪给予刑事处罚,《联合早报》连续两天刊发评论文章,告诫网民必须对网上言论负责。

总体看,我国互联网管理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管理重点各有侧重,但是管理思路、管理措施、管理手段与我国基本相似。我们坚持依法管网,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发布30多部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治理整顿相结合。对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网上违法违规问题,集中进行治理整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如近期全国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新闻办等10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也确有治理过后又“反弹”的现象,特别是网上淫秽色情问题,“打而不死”、“死灰复燃”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传播存在黑色利益链,少数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和个人罔顾社会责任、道德自律底线失守等造成的。

有关方面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了不懈的努力。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执法环节。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开展综合执法,严肃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在网上从事淫秽色情、诈骗、赌博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自律环节。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业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三是监督环节。把政府监管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推广互联网信息评议、网站信誉公示等制度,对网络文化内容进行公开评议,对网站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公开曝光。进一步发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作用,完善“举报受理”、“通知删除”、“举报奖励”等机制,鼓励群众举报网上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

《网络传播》:现在的青少年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沁染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下一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中,我们管理部门在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方面作了哪些长远的设计?

蔡名照:我国网民年龄结构正朝年轻化、低龄化方向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4%,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2%。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成长,互联网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情趣、综合素养、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事关到能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复杂原因,使得网上有害信息、腐朽文化和网络色情、暴力、赌博、欺诈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另据调查,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网民中,有的存在网瘾倾向,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我们必须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世界上不少国家对网络暴力、色情,特别是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和色情活动,采取“严刑峻法”、“严打不赦”的政策。美国《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明确要求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共场所,必须对不适宜儿童的色情信息进行拦截和过滤。德国“联邦危害青少年媒体检查处”将一些媒体列为“青少年不宜接触媒体”,要求服务商不得链接或在搜索引擎中出现法律禁止的网站,违者最高罚款1.5万欧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互联网审查法》规定,对在网上发表淫秽色情照片的最高可罚款11万澳元和坐牢5年,对在网上出售色情内容的公司最高可罚款22万澳元,对作案者处以5至10年徒刑。澳大利亚传播和媒介管理局还建立了“保护孩子网”,专门为该国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提供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经验和工具。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有关政府部门、互联网业界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方面,有关部门将继续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网上“扫黄打非”、整顿黑网吧、打击网上淫秽色情等专项整治行动;另一方面,将采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为青少年上网构建起绿色的防护屏障。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文明新风。二是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站等,开展公益性“绿色上网”服务,帮助青少年远离非法网吧。三是积极开发用户终端过滤有害信息的技术防护产品,加大向社会和家庭宣传、普及和推广的力度,使青少年学会自我防护,抵御网上有害信息侵蚀。四是把互联网法制和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发动各级党委和工、青、妇组织以及城市社区,积极开展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活动。把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列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开展“绿色上网”志愿者行动,引导和鼓励家长安装绿色上网软件,指导孩子安全正确地使用互联网。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形成全社会正确的网络观,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作者:潘天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监督与网络舆论论文下一篇: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