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v中学语文课本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精选。这些作品不仅文质俱佳,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通过最优化、最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的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莫定学生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树立高尚正确审美观,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1:

美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明确的美育要求。本文将从美学的作用、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关系、美育的要求角度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三、美育的要求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昌奎. 《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解晓健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2:

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v中学语文课本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佳作精选。这些作品不仅文质俱佳,而且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通过最优化、最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的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莫定学生扎实的美学基础知识,树立高尚正确审美观,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同时,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赋有韵律的诗词,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谨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人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美的意境。

1.1感知语文学习的“音韵美”。

所谓音韵美就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课听觉上的美感。如:苏轼之词的豪迈奔放之势,柳永之词的缠绵之意,李清照之词的凄凉孤寂之情,余秋雨散文至情至理的阐释与反思·一通过学生体验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形式的文章的音韵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

1.2感知文章塑造的“形象美”。

语文课文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等,通过对人物及其事件的分析、鉴赏、理解、反思、对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并鉴赏作者的创作艺术。同时,在学习中感受作品反映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如通过对《离骚》的赏析,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病梅馆记》的学习,了解并认识龚自珍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并在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等,做一个正直、善良、勤劳、诚实、俭朴、对社会有用的人。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以扎实的美学知识为基础,还要以正确的审美观念为鉴赏准则。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1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课文的审美情感。

语文课文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学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抓住文章的情感脉络,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感情波动而波动,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的情感始终不偏离作品的感情基调,并能够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我的价值美中得到强烈的鼓舞与感应,从文章创造的意境中品尝到寻幽蓝胜的乐趣。使语文教学启开学生心扉、触发学生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2.2培养学生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态度。

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感悟和结论就会不同,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形成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态度之后,才能缩短与作品的距离,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真正与作品的美的情感进行沟通。而学生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情感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控制好教学的情感节奏。首先通过导课,即通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等使学生的情感进人文章的情境。其次通过导读使文章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情感。再次,通过赏析引起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常规教学中的渗透,准确而有效地把美的鉴赏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欣喜和满足,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并进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创造美的劳动过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激励功能和美育功能,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主动构建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3.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构建美的思维模式。

语文教学的审美创造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化,是语文教师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如在许多诗词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文章描述的情境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其中美的意境,并以此来培养学生构建美的思维模式。

3.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构建美的思维模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美的表现力。这种美的表现力就是通过“写”的训练,或写人、或记事、或状物、或描景、或议论、或抒情、或片断、或全篇、或应用、或美文、或应时、或应考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美的能力。即语言表达必须讲究科学美与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文章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韵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韵美,使人感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由美的感知到美的欣赏,再到美的创造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实际上也就是知识的吸收、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其中美的感知与鉴赏过程是知识的吸收过程,是美学教育的基础;知识的加工过程是美的内化过程,是美学教育的关键;知识的“输出”就是美的创造与表现,是语文美学教育的目的。只有抓好其中的每个环境和方面,才能真正完成语文美学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唐晓杰主编。

[2]《现代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杰主编。

作者:韦茂茗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教育美学和美育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和“中国美育2.0高峰论坛”的举办,各个科目承担美育职能的学科融合趋势逐渐清晰。同时,不同于其他学科只能用教育美学来指导教学活动进而营造美,语文学科的课文本身就有美蕴藏其中。本文第一部分借助何其宗先生的观点对“教育美学”和“美育”的概念进行辨析,然后结合席勒、佛洛伊德、童庆炳的观点,分析得出语文教学可以对二者进行融合的结论。第二部分从外在的教师语言建议和内在的教学设计建议两方面,结合学科特性、文学理论、教学理论提出对“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教育美学 美育 文学理论 语文教学

两个世纪以前,席勒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强调了审美对构建完整人性的重要作用。如今的美育已经发展并升华出了教育美学观。学界在对这一概念的探讨中,不乏学理的分析,然而对实践层面的研究却仍然空缺。本文将论证语文学科教学对于教育美学和美育结合独特优势,并聚焦语文教学给出实践层面的建议。

一.教育美学和美育视野

早期美育仅仅将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即“借美育人”。而后期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美育观转向教育美学观,提出在课程目标等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真正成为了“立美育人”。

(一)早期美育观“借美育人”

何其宗先生认为:“美育的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归根到底它是研究如何‘借美育人’”。它要求我们“借用”美的事物进行教学。

(二)教育美学观“立美育人”

何其宗先生认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自身的美的特点及其创造的规律,是研究如何‘立美育人’”。它要求我们在一切教育环节中创造美。

(三)语文教学对二者的融合

首先,语文教学的教育内容——文本,本身就是美育的材料。

席勒认为,现代社会是存在缺陷的。它压抑人的感性,或是隐瞒了人理性的可能。由此造成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不能自由的发展与表达。而改变这一情况的方式是进行审美活动。因为美是实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同时表达出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达成一致。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了修复被压抑的人性的作用。

佛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提到了相似的观点:文学创作与阅读是在成年以后用文学写作的形式创造一个像童年游戏一样的白日梦来弥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残缺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与席勒认为的“人性在社会中受到压制,需要审美活动来进行重新建设”这一观点是相似的。可见文学早就与审美活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童庆炳先生在《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则直接指出:“美育,特别是深层次的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

可见,不同于其他学科,进行语文教学应当尤其注重教育内容的审美特性。

其次,教育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文本。

教育美学视角下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前人已经有很多论述,而为结合语文学科特性,本文选择了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理由如下。首先,文学理论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与语文课程内容尤其是文学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适配性。另一方面,与现代汉语等学科不同,文学理论与美学高度相关,适合作为教育美学和美育的参考理论。由此,文学理论就可以对教育美学和美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二.语文教学实践美

“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不仅仅要运用教育内容达成审美,更要求在教学活动和设计中体现美。

(一)外显于教师语言上的美

在语文课堂上,尽管教师会借助多媒体等方式传递信息,但语言仍是课堂上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而且,对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发散回答的评价都依靠于语文教师的遣词造句能力。所以,蕴含于语言中的美是我们首先要予以重视的。

1.形象生动-化晦涩为简明

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指将抽象的概念变化为形象的语言。讓学生虽没有看到,却能感受到对象就在眼前。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对作者的思想意味进行感受是语文课语言美的第一要义。

2.感情饱满-寓情感于表达

感情饱满的语言是指将感情灌注其中的有丰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美。文学即人学,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与语文课上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掌握情感饱满的语言美。

3.优美适听-给信息以乐音

优美适听的语言是指将音乐美抑扬顿挫的特点融入语音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语调的变化而转移。语文教学重视朗读,教师将语音的艺术声情并茂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语言美的表现。

(二)内隐于教学设计中的美

对于教学内容的美,教育美学领域已经有了定论,即从所学知识的真实中感到真实的美。但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醒我们:语文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美的。所以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美。

1.注重总体设计上的立意美

近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虽然形式是虚构的,但其中反映的观点、情绪都来自真实的生活。这种现象叫做“文学真实”。

文眼教学理论是指聚焦文本中具有揭示主旨功能的关键性语段进行教学的理论。在教学实践当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的最终目的立意于“文学真实”上,通过对文章文眼的分析,获得来自教学内容真实的美。

比如《项脊轩志》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高度概括了文章主旨。可喜在于环境的恬然,可悲在于对故人的追忆。此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其中可悲可喜部分稍加分析就可体会到作者景象的描绘、回忆的表达背后所传达真实的情感,即“文学真实”。

2.注重独句解读中的重构美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美是一种审美过程。“陌生化”的艺术内容可以通过运用陌生的修辞等手法延长审美时间来延长审美感受。

思辨性阅读教学理论是指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思维能力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来避免学生文学阅读中的标准化与自动化。让学生重新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从而延长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

比如在《老王》课堂教学中,对创作背景和文章语句举出不符合学生心理预设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理解难度。介绍文章虽讲述地位低下的“小人物”,但故事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关系被割裂并且地位混乱。或关注“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一句中,文章未提及关于运气好坏的语句,谁人幸运谁人不幸,又何来愧怍。

3.注重主动理解中的差异美

文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前就已经对文学作品有了思维指向,这会导致个性化的“合理误读”,即每个人对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读。

阅读期待视野教学理论是指调动学生对文章的期待,主动对文章进行探索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师可以策划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主动探索,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注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形成一种殊途同归,又各美其美的美感。

比如在学习课文《背影》之前,提供材料“与父亲关系并不融洽的朱自清一反常态地运用大量心理描写叙述了祖母去世后,父亲送自己去北京读书的情形。”学生可能根据父子关系不融洽而父亲仍然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用父爱主题解读文章。或是根据文中大量心理描写、家境描写、材料中祖母去世等信息,用作者的愧疚为主题解读文章。这些解读都是在学生主动学习下完成的,丰富了学习主动性,更是为课堂增添了一种差异美。

作为能将教育美学和美育结合起来的学科,语文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语文学科特性,教师应当在语言上注重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优美适听。同时根据“文学真实”、“陌生化”、“期待视野”理论和相应的“文眼教学”、“思辨性阅读”、“阅读期待视野”的理论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立意于文学真实、注重独句解读的重构、注重构建学生期待视野和差异。在此之上,才能把教育的美和文学的美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美的手段教美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87-195.

[2]张玉能.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6-189.

[3]童慶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建翔.席勒美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2).

[5]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6]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7]朱昭伦.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21(1).

[8]张成红.陌生化阅读教学:让学生永葆阅读热情[J].语文建设,2020(12).

[9]张学仕.散文教学要抓线索和文眼[J]北京成人教育,2001(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麻铭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感激发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预算管理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