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的创造思维能力

2022-10-20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 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 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 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 就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积极思维, 弛骋想像, 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陈规, 怀疑一切。为此, 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例如,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国际日界线问题时, 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 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某个国家, 有一对孪生姐妹, 先出生的却是妹妹, 后出生的反而是姐姐,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违反常理的情况, 对学生的刺激作用的显而易见的, 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并积极与老师配合, 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感兴趣, 就让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这门课。这就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地理教学活动应该要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气候”的学习是“地球上大气”一章中的重难点之一, 学生有畏难情绪。当学完“气候”再学习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的变化”, 学生直觉会告诉他们这部分内容枯燥无味, 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而不乐于学。“上手段”在这显得尤为重要, 几个视频资料的出现马上让学生来了兴致。首先, 展示“无助的北极熊” (冰块融化让其无法正常登陆) 。这样的视觉冲击势必会引发学生思考,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然后, 展示“世界因气候变暖将被淹没的地区” (其中包括我们家乡——北京) , 让学生内心激起更大的波澜, 最后, 展示“水煮青蛙” (对全球气候变暖缓慢变化毫无感觉) , 让学生感受到全球求气候变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不能象木讷的青蛙。面对眼前发生的气候变化很漠然, 我们应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积极应对。在生活中, 我们中学生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参与很认真, 也很兴奋。可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波澜。

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

三、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 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 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 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能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记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这个知识点, 并且还记得非常的牢固。再如, 在我们学习亚洲季风这一环节时, 对于季风的成因, 要想很好的理解, 就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知识综合性极强, 如何能让学生融会贯通, 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分析、比较、演绎、判断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要求, 独立整理笔记, 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 学生才真正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全面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一个任务和目标, 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这个目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船闸单位机械技术自主创新及改造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下一篇:浅谈空手道运动的训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