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2022-04-2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1: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事业关系到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而大学生诚信与否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否快速振兴和繁荣。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品质;诚信及其教育事业;振兴和繁荣

引言:

诚信文化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是治理国家的政治道德准则。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诚信则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石、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一、诚信教育工作与感恩教育工作的联系

感恩教育来源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这个工作是一个长期性,潜移默化性的过程[1]当下,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受社会负面因素、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家庭教育、自身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因此诚信教育工作和感恩工作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工作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任道重远,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协同帮助,通过对大学生诚信体系教育的构建,把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融入到诚信教育体系建设中,在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让大学生切实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现状的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诚信文化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是治理国家的政治道德准则。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诚信则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石、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当下,很多学生都缺乏诚信意识。

2.高校诚信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存在诚信意识薄弱的情况,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会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考试作弊、拖欠学费及助学贷款、学历作假等一系列不诚信行为泛滥后,才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3.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

诚信教育应该是多层面、多要素、多体系的教育,首先,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完整的可实施的计划,很多学校对感恩教育这项工作不是很重视。多数处于表面,忽视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部分高校诚信教育目前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應该将诚信及感恩教育落实到课堂教育中。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二)高校诚信教育的措施

1.营造和谐诚信的校园氛围

在学校,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素养,形成诚信感恩意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主要在校园内开展,因此校园的整体氛围和文化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和品格的养成,诚信是一个动态的而不能是静态的过程,即诚信有待于人们用心去创造和争取。[2] 一方面,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加强诚信教育机制规模的形成

诚信教育是学校的一个重任。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当从现实生活出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诚信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

加强诚信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等因素,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情感、诚信道德意志,并促使转化为诚信道德行为,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3] 因此,在诚信评价体系中要特别注重诚实、信用正直等道德品质。也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改进和完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诚信意识。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诚信则在大学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在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事业关系到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而大学生诚信与否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否快速振兴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梁葵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060.

[2]张姝,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思路,法学,2012.11

[3]何俊杰,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科技向导,2014.30

作者:刘菲 扎西卓玛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2:

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摘           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准则,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报告显示,当今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现状并从社会环境的逐利性、家庭教育的滞后、育人主体的单一、自身诚信意识的缺乏、诚信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剖析原因,提出从诚实守信的氛围营造全员育人体系、个体内心道德自律、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关    鍵   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见诚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何其重要。诚信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世界各国家都对青少年一代的诚信教育极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诚信现状以及诚信体系的构建,本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在上海建桥学院大一到大四大学生中进行实证调查,发放并回收问卷814份,借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座谈分析原因及对策,从理论层面上推论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模式。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调查结果显示,84.77%学生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所占的地位很重要,而只有33.5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能做到诚信,63.02%的学生表示能做到诚信,同时72.97%的学生和他人交往时,看重对方的诚信。所以,大学生比较认同和重视诚信。而针对当代大学生总体诚信情况的调查,65.11%认为总体情况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行为;有14%的学生认为诚信情况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行为。经过调研和访谈,发现校园中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诚信缺失

大学生学业诚信失信主要集中表现在日常上课行为偏差(逃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调查显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是校园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考试是否有过作弊现象”的问卷数据显示,有26.9%的学生有过一次或多次作弊行为,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在考试时会雇用“枪手”替考,考试作弊的手段也从传递纸条、交头接耳等发展到使用手机、智能手表等通讯工具。当今大学生中的学业失信现象仍然存在,其作弊心态有“重修制度的压力、心理压力大担心不及格、监考老师要求不严格、平时学习少想蒙混过关、看到部分成功的作弊案例后的效仿、争取拿奖学金”等。同时,也反映出来一个矛盾心态:知道违信成本高的同时为了既得利益还铤而走险,体现出个人利己主义。

(二)人际交往诚信缺失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00后”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呈现如下特征: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主动意识强,但情绪管理能力不强。在面临个人和集体的选择时,更多会把个人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数据显示,73.97%的大学生表示人际交往缺乏诚信。比如在图书馆借书逾期拖延不还,对朋友的承诺不去履行,借同学的东西不按时归还等各种不良现象存在,这都是诚信观念缺失的表现。与此同时,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出现在宿舍区,还出现在班级教室、校园内。部分学生为了个人既得利益和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友情、亲情、爱情为代价来换取个人的利益。

(三)经济生活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盗刷他人的饭卡、出具虚假困难证明申请助学金和困难补助、以各种借口拖欠甚至逃避助学贷款还款等。调查显示:因为经济生活而失信的比例占到38.56%。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申请手续简单,就伪造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此外,大学生在经济生活的诚信缺失现象,还表现在恶意拖欠学费,将学费挪作他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等方面。特别是在民办高校中,学费较高,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中会出现伪造贫困材料而获取助学金,但是经过资助教师与其谈话沟通发现并不是如材料所示,存在失信行为。还有部分大学生申请了校园贷款,毕业后逾期归还贷款,有的甚至恶意拖欠。另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涉及债务,过期不还等,在用水、用电方面为减少个人的生活支出出现不正当的违信行为。

(四)就业求职诚信缺失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是制作简历和面试过程中弄虚作假、单方面违约等。调查显示,有14.37%的人认为,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23.22%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一些学生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之后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部分大学生为了落户将签约作为跳板,类似现象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大幅下降。在每年一度的就业质量分析报告中,不难发现现在大学生在第一份工作未到合同约定时间就跳槽离职的现象大有存在,或者为了高薪在离职交接过程中直接走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更有为了合同竞标等不惜恶意设计,这些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风气造成负面效应,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每一个小我代表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大我。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已经成年,关于诚信的认知了然于胸,但就诚信道德实践方面却明显与认知脱节。在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下,更应该深思其中的缘由。根据调研显示,诚信教育受到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个人主观和高校教育这四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失信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社会环境的逐利性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经调研显示社会环境、网络文化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问到“你认为目前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原因是什么”时,共有66.58%的同学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等恶习陋习风气严重”。如贪污受贿、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假文凭等,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降低了对不诚信行为的“免疫力”,牺牲诚信道德以获得自身利益。

(二)家庭教育的滞后和育人主体的单一影响大学生的诚信选择

通过座谈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缺乏主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如果父母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不加以及时制止或者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诚信选择;而学校教育滞后,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容易忽视对学生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和实践教育以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尽管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持续推进,但是难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与此同时,全员全过程育人还在日益跟进的过程中,部分任课教师只管教课忽视育人,专职辅导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德育工作领域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够等。特别是面对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因情况而选择是否诚信”的现象,应多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多加强家庭教育的熏陶,因为对大学生从小到大影响较大的是原生家庭的养育,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是否能正确面对不诚信行为。

(三)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缺乏带来诚信意志的不坚定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及学校、家庭都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道德素质因为难以量化而极易被忽视,造成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淡漠。当问到“对待作弊的态度”时候,75.27%大学生觉得“行为可耻,坚决抵制”,31.94%大学生觉得“不可取但可以理解”,8.22%的大学生觉得“是正常现象,在所难免”。目前社会中个人的失信成本不高,部分大学生会视对自身的影响大小来决定是否诚信,而不是内心一如既往的道德自觉。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可以隐匿,造成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可的言行在网络中肆意横行,从而滋长虚假现象的发生。对诚信做人,每个大学生都深信不疑;对不诚信的现象,每个大学生都会坚决抵制。但真正当个人在考验诚信的事实事件中时,其诚信行为践行就是另外一番样子,存在诚信意志不坚定。

(四)高校诚信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个人失信成本较低

传统的诚信教育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的约定俗成,非法律规范,对个人的诚信缺乏有效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当问到“学校对待作弊处理制度”时候,80.67%大学生觉得“严格处理”,12.27%大学生觉得“一般严格”,2.57%的大学生觉得“不严格”。在高校里,对学生的诚信没有清晰的评价指标,同时缺乏专门的诚信管理机构来负责鉴定和记录。如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也通过公示、民主意见表等形式进行互相监督,但大多数学生一般持有事不关己的态度,无法起到监督作用。对那些不讲诚信,善于投机取巧的学生,没有给予应有的纪律处分,诚信缺失行为所付出的成本过低。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诚信是立身之本,只有诚信做人做事才能有可期。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实现诚信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可靠可信的人才。

(一)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好风尚

诚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引导、评价、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举办树立诚信树典型活动,加强诚信人物的宣传活动,寻找身边诚信典型并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的典型示范。与此同时,针对不诚信行为应予以严惩曝光,增加失信成本。例如:不诚信行为的媒体曝光、列入诚信黑名单无法乘坐公共交通以及信用贷款等。每年3·15晚會针对不诚信的商家进行曝光,加大后期整改的监管体制,增加商家违法成本等都是很好的社会诚信教育案例。同时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优化网络诚信环境,特别是在大数据、自媒体时代尤为重要。“0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的程度很高,在微博、抖音、B站等玩游戏交朋友,兴趣点转移很快,更容易喜新厌旧。如今网络空间乱象,“网红”遍地开花,急需要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风气,利于构建诚信社会。

(二)高校建立诚信教育的全员育人体系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育人主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充分调动不同学生群体的诚信意志,强化学生对诚信道德理解与认识,努力完善诚信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形成长效新工作机制。一方面主要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依托讲座、讨论、辩论赛等各种活动,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另一方面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针对新生普及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增强自身理性消费,珍惜社会信用,提升金融风险的敏感意识。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求职培训、求职技巧的训练,并增强诚信观教育。此外,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保证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貌和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全情投入。俗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德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三)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个体的内心诚信道德自律

校园文化作为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在引领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自律上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品质。通过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树立诚信班级、评选诚信典型人物、图书馆诚信置物柜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诚信氛围中耳濡目染,诚信习惯熏陶养成加强校园文化的舆论引导,多元化渠道加强诚信活动宣传,营造诚信为荣的校园风尚。在学业诚信方面,通过“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等,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诚信考试宣誓活动、设立无人监考诚信班级等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考试和诚信学习的习惯;在经济诚信方面,倡导合理科学的理性消费,减少奢侈浪费和拜金主义现象的出现。同时,在助学金和奖学金的申请和合理使用上,杜绝刷票和贿选等不诚信行为发生。在申请资助材料上,如实填写家庭收入等信息,杜绝恶意拖欠学费等行为;在人际交往诚信上面,倡导内心诚信道德自律。不随意盗刷他人饭卡,不随意动用他人银行卡和物品,随手捡到的物品及时归还,同学之间少发生债务往来,更不能将他人的财务占为己有等。

(四)构建高校诚信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将诚信道德教育与质量管理结合起来,减少大学生失信现象,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建立校内信用评价体系,如成立诚信教育工作室,专门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教育、评价、记录等。一方面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相应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提供诚信平台和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跟踪失信学生的发展过程,从违纪处分到诚信再教育、从失信惩处后的心理疏导到诚信意识再塑,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量化评估指标和标准。从大一新生进校起,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诚信认识和效果、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等结合平时各方面表现,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毕业时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加大失信成本。与此同时,要将大学生诚信结果反馈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为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立身为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高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四年后即将走向社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程中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诚信待人,诚信为人”,无论是对自身的品德素养提升,还是在社会诚信交往氛围营造上都意义深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父母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高校构建诚信监督教育体系,个人加强诚信的道德修养,诚信必将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郑少珍.高校学生学业诚信教育亟待加强[J].文教资料,2014(19)。

[2]符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初探[J].青年与社会,2018(33):144

[3]杨倩.高校学生诚信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产学研理论与实践,2017(33).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徐娜 潘明芸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摘 要] 在我国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环节相对薄弱,鉴于诚信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面对当前全社会诚信危机的严峻形势,高等学校在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诚信教育原则时要坚持明确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模式、其中包括感情激发模式,实践体悟模式和网络互动模式以及推进高校教育环境的诚信化,归根结底大学诚信教育的基础是整个大学环境的诚信化,使大学走上人文化、独立化和理想化的正确轨道。

[关键词] 师生关系;研究生;沟通;高校;導师

一 明确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

六十年来,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两次冲击。从建国到文革,是起步探索阶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针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但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干扰,背离了全面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教育规律。1966年文革以后,更把这条错误的路线推向了极端。这是第一次冲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拨乱反正,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大潮席卷而来,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教育市场化的趋势促成了功利主义和智育第一的错误偏向,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严重的挑战。这是第二次冲击。党中央根据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现状,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并与时俱进,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7月29日,国家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基本方针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特别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地位、意义和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展了“德育为先”的方针,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专门增加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按照党的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方针,当前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必须实现从功利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扭曲了人的本性,使人性异化,成为物的奴隶。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的诚信是契约式的信用,是利益主体之间的等价交换。在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人与人是利益共同体,不是德性为先,而是实利优先,于是权钱交换,“知”本交换,导致真伪难辨,善恶混淆、美丑不分,高下颠倒,彻底破坏了诚信的评价标准。

从功利主义的以物质利益为尺度的诚信观,转向人文主义以精神美德为尺度的诚信观,是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人文主义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摆脱对物的依赖,目的是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人的才能和创造力全面实现出来,在自然和社会中争得真正的自由,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提升。功利主义的教育,使人只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最终从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沦落到单纯追求感官刺激以满足动物性本能的卑下境地。人际交往的“信”应当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是集体主义的原则,如果囿守功利主义的利益取向,就会堕入丛林法则的陷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马克思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共产主义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这是诚信的最高理想。

二 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是以激发道德感情、树立道德理想、砥砺道德意志、深化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形成道德习惯为目的的养成过程。整个过程当然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引导,但与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同,其实施过程更侧重于通过心灵体验、情感沟通、典型示范、行为磨砺而得到的精神领悟。马克思在分析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时,区分了概念——思维的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两种不同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是与理性的理解不同的方式。道德人格培育正是这种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对这种养成性教育方式认识不足,常见的结果是以理论说教代替诚信人格的培育,以一般号召代替个性化的言传身教,以单纯的规制设定代替现实的行为体验。所以,探索科学的合理的诚信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情感激发模式

情感是激活心理活动的阀门,它使道德主体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激起学习、追随、效仿乃至赶超的强烈愿望。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其基础是求真,而通过感情激发,引起主体对真理的热爱,对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的向往,对歪曲真理、欺骗作伪行径的鄙视,这是诚信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

青年人感情丰富,善于模仿,特别容易受典型形象高尚行为的感染。在这方面,选取描写历史上科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真理献身的文艺作品和影视节目,推荐阅读学术作伪、剽窃抄袭的著名案例以儆效尤,都能产生极好的效果。中央台的年度“感动中国”节目,就使广大受众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学校也不妨以诚信为主题,组织校园的“诚信日”和“感动校园”等活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

2 实践体悟模式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体验,只有在交往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道德经验基础上,才会有真实的感受,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实际感受,才能体悟到诚信品质的宝贵价值。在生产劳动的第一线和基层群众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在生产中的协作,目睹他们在日常交往中的友爱和互信,亲身体会普通劳动者对守信和失信爱憎分明的朴素感情,使在学校课堂接受的诚信概念变成鲜活的生活体验,学生们才会通过交往理性形成对诚信观念的自觉认同,将它当成道德信条和行为圭皋。

当然,今天我们不能再重复当年那种强制性的“上山下乡”运动,但是除了工科的专业实习以外,各个专业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而且要特别注意把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必要的环节有机地贯穿于其中。在德育模式中,有一种“生命叙事”的实验,很有参考价值。这是在校园内所做的情境设计,在有意安排的特定情境中,引导叙事主体陈述生命经历和生活体验,包括在个人生活道路上所受的感动,成功和失败,快乐和苦恼,希望和失望,通过诚信所提供的正能量和失信在心灵中留下的伤痕,在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重新反思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感悟。

3 网络互动模式

如今的大学生几乎百分之百是网上冲浪能手,虚拟空间的交往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对网络诚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既是受益者,也常常是受害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到网络空间中去,要把诚信教育延伸到校园网和学生的博客、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和群中去。要利用PPT、QQ、微电影、网络文学等手段,宣扬先进典型,抨击背信失德行为。

网络欺诈已经成为恶化网络生态的毒瘤,大学生中常有网络骗局的受害者,杜绝网患已经成为共同的诉求。要善于抓住这一特殊时机,与大学生通力合作,揭露网上行骗的伎俩,研究网上防骗的策略,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诚信是道德诚信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把网络诚信教育纳入整个道德诚信教育系统中去。

诚信教育的数字化有一个现实世界没有的特殊空间,应当引起密切关注。从MUD(MultipleUserDimension)即“多用户维度”的游戏开始,游戏参与者设定自己为一个角色,人可以设定与现实的自我不同的多个自我,摆脱自我的唯一性,这是数字空间的自我重塑。但是,沉溺于其中的青少年会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以这样的虚拟身份出现,主体有可能“欺人”,更可能“自欺”,造成对诚信的双重挑战。必须关注网络诚信发展的这个特殊形态,将其作为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新课题,切实地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三 推进高校教育环境的诚信化

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归根结底决定于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所映照出的就是他出身的大学的文化精神特质。一个大学所独有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感、文化气质、精神风貌,有人称之为“大学的德育生态环境”,塑造着每个学生的灵魂。所以,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最终落实到大学自身的诚信化上面。

1 人文化

功利化和人文化是对立的,而功利化正是诚信的陷阱。自工业社会以来,大学教育的实证化倾向就一直被强化,强调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政治运作、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服务。我国大学经历了“革命教育模式”和“苏联教育模式”主导的时期,前者强调教育为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后者则是一种计划体制下以培养技术精英为目标的“专才”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道路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的方向是明确的,基本方针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具体办学的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误区,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功利化、学校产业化和管理行政化,这已成为实际上的指导思想,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性和宗旨。由于对教育根本使命的误读,使急功近利、虚夸浮躁之风在高等教育领域时有出现,弄虚作假、剽窃抄袭、欺世盗名、卖文鬻爵也偶见报端,污染了教育诚信。

所以,当前重建大学诚信关键在于回归大学的本性,重树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真正落实下去。办学者没有为天下谋的胸怀和抱负,不能率先垂范在人格上成为学子的楷模,立身不正,学品卑下,何以领袖群伦?有人深刻总结了当代中国大学有“四大省略”:“省略了学生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省略了学生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精心培养”,“省略了高等学府对崇高学术耐心和学术敬仰的制度保障”,“省略了对特殊人物‘超常抱负’的政策支撑”。于今为计,必须从制度上去行政化和破官僚化,实行民主办学和学术民主,在大学深度反腐,重建大学精神。只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学才能诚信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才有了基本前提。

2 独立化

大学是科学的殿堂,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和灵魂就是陈寅恪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时代精神的倡导者,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是未来发展的预言者,所以大学不能是政府和某些社会群体的附庸。公众和社会精英对大学的希望和信任,正是由于大学特有的这种自由独立的精神,进入大学的学子对大学文化的敬仰和服膺,也在于这种自由独立的文化特质。大学一旦丧失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精神,他的诚信根基也就随之坍塌了。

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勃兴,使大学不得不与政府公权和商界金权发生密切关系,如何保持大学在精神上的独立性成了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学者基彻尔(PhilipKitcher)在《科学、真理和民主》这部影响很大的著作中,讨论了当代科学共同体(大学当然是这样的共同体之一)在保持自己独立地位时面对的四大挑战:代表错置(inadequateRepresentation):程序系统否定了一个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偏向另一些成员;无知专政(TyrannyofIgnorant):多数社会成员未能正确评价并严重低估重大认识论问题的意义;虚假意识(FalseConsciousness):程序不是基于合理的理由而是迎合多数人不受约束的偏好;狭隘应用(ParochialApplication):普遍原则或价值被一个亚群体按己意解读而使主观程序合法化。这些现象学描述的背后的深层动因,都是由于学术共同体受利益集团的左右。当前,中国大学独立性的最大障碍是政府和大学管理边界没有明确划分,政府应当放权和授权,赋予高等学校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权力。高等学校必须实行体制改革,放弃行政管理模式,把学术和专业事务交由学术权力去决策,从学术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分配学术资源。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的学术事业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倒错才会理顺,学术的权威性和教育的神圣性的恢复,才能使大学的诚信度逐步回升。

3 理想化

大学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这是大学存在的现实目标,也是社会对大学的一般期望。但是,对这些现实功能的强调,却掩盖更重要的本质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推进和提升人类文明。从民族国家的发展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最后取决于文化软实力,这种实力落实到国民的整体素质。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根本依靠在于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开发;而大学是文化发展的各种动力源的源头,这才是大学对国家所负的最重要的责任。从人类文明的进步说,大学的文化功能具有超国际的价值,它站在时代的前面,改变传统的思想方式,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引领社会思潮的变革。所以美国把大学看作是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和社会良心的庇护所,德国把大学看作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中枢。

必须从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去看大学的文化地位。自古至今,人类的类存在就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真,善,美。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是从个人角度谈到理想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而科学史家萨顿(GeorgeSarton)则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人类学角度,定义了终极关怀:“生命的最高目的是造成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例如真、善、美。对于我们的实际目的来说,并不需要知道这些东西是否绝对地存在。我认为,无论是否有一个最高的顶点,无论这个顶点最终能否达到,我們都必须朝着这些理想奋勇前进。我不能为我的生命找到其它的意义,不能为我的行动找到其它动因。”大学应当是以培养充满这种理想化情怀的文明使者为最高目标,如果大学精神上升到这样的制高点,她就成了文明的希望和社会的良心,而人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把重建社会诚信的希望寄托在大学身上。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苏丹 梅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论文下一篇:创造性思维小学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