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点

2023-02-24

第一篇: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

洪晓军,肖 刚,周国君

(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近几年,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以“学校—学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被逐渐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克服较为丰富的人才资源难以产生相应的大的科研成果的矛盾,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同工作、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学术组织再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创新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2004年教育部推行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兴起了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热潮,国内很多提出“争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进行了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然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不尽相同。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与其行为价值取向相吻合,必须与其人才组织模式改进和水平提升的要求相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多数为地方高校的领头羊,具备区域领先性和部分学科优势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水平地位,决定了其教育任务的战略选择:在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同时,保持和发展其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培养创新型的精英人才;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并为当地政府、企业决策提供科研依据。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为取向可归结为:(1)藕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需求基础上寻求部分研究方向国内领先的突破, (2)服务于教育大众化基础上担负精英人才培养的重任, (3)归趋于综合全面发展下的特色学科的提炼。特色学科的提炼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取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传承。按照马陆亭提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边界条件[1],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校规模、博硕士学位的

授予、科研能力、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勇于创新,构建了二级机构(校、院)三级管理(校—院—学科)的人才组织结构形式[2],学科意识得到了强化。但由于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作为学科组织的主体———学者团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为价值取向以及人才组织结构的发展现状,除实现创新团队建设的一般目标(如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梯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外,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尤其要体现以下作用:

(一)成为学校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

近几年,教学研究型大学十分注重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研成果进展明显。但也出现了科研方向分散、承担课题小、水平级别低、重复研究多等现象,缺乏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

的研究方向,缺少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科研工作缺乏纵深发展,研究工作档次不高。有效的创新团队有望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明确学校重点扶持的优势科研方向和优先支持的新兴科研方向,找准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可围绕现已具有较好学术基础的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方向进行扩充、提升和整合,确保在较高层面上开展研究,培育科研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为辐射源,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二)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知名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个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术中坚或国内知名的学者,但缺乏成规模的国家级层次学科带头人。多数学科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呈圆柱状,缺乏旗帜性的领军人物,不能构成理想的金字塔状结构。学科成员层次、类型、经历类似,学科带头人易被弱化为召集人或负责人,缺少批量产生国家级人才的氛围和基础。学科带头人的产生需要学校的精心培育,而创新团队是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扶植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团队为载体引进高层次的旗帜性人才,以他们为核心,组织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等构成创新团队,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在承担重大课题、产生重大成果的过程中,既“打造”了学科带头人,也锻炼了科研队伍,并有利于知名学科的形成。

(三)成为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合作研究的示范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题组及学科是团队发展的雏形,在表征上已具备了团队的基本特性,但却缺乏团队运作的内涵,合作研究及协作基础较差。如项目课题组在项目申报时,考虑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组建课题组,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

当申报立项成功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分工协作就流于形式,丧失了让课题组成长为具备承担重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机会。在学科内部,由于学科成员对群体智慧带来的优势没有太多的体验,对获取真理性认识的复杂性理解也不够,缺少协作的意识、动机和经验,因此其学术研究只能是有限的智力空间中单兵作战的过程,得不到来自他人的知识与智慧的支持。学术研究呈现“个体化”模式,学科成员各自为战或开“夫妻店”、“师徒小作坊”,学科队伍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之间开放性不足,缺乏交流,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增长点。

通过组建创新团队,整合科研方向,有利于大课题、大项目的承接,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突破,从而能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为教师学术研究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四)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动力源

大学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因此创新团队研究方向的确定应立足于区域发展的需求,体现本土化的特征。创新团队要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跟踪学术前

沿,成为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注重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策略

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目标定位的相对独特性,其形成与发展策略应包括:

(一)构建形成策略

采取“自发”+“诱导”的产生机制。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创新团队自发产生成为了可能,但尚需精心策划的诱导机制来促成。创新团队形成的基本诱因和假设条件是:高校教师追求的是教育及科研事业的成功,及由此而享有的崇高个人声誉和社会声望。因此可将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创新团队荣誉性称号的授予、科研经费的资助、各种进修培训的支持、省部级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机会的优先提供等作为诱导,促成创新团队的形成。

(二)要素确定策略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和水平决定了其创新团队内部结构框架的诸要素:

1、研究方向的确定———在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基础上体现区域性和应用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学术倾向是特色高新技术研究,因此创新团队要成为传统产

业技术升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研究方向应属于国家和地方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具有开创性、探索性,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以是否形成特色作为衡量其发展能力和科技贡献的重要标志。

2、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具有较高的省内外学术知名度且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作为学术研究的向导、指挥与先行官,身兼研究者和带头人的双重角色,除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外,主要表现为一种非职位性的影响力,要求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度统一,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品德高尚,治学严谨。一般应有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

3、学术水平的要求———在鼓励跨学科交叉的同时更注重研究方向的凝练和突破。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基础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4、团队平台的构筑———以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重点学科是提升学校地位和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基地是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发展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依托。创新团队只有在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环境条件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较高平台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5、团队成员的组成———多采用“核心人才”+“外围人员”的方式。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5-10人),具有相对集中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学术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是“共同愿景型”与“知识互补型”的综合体。可通过科研项目协作研究的经历、已合作发表论文论著的情况等,来审定团队成员的合作基础。同时注重成员知识的互补性、构成的异质性,形成适度差异,优化组合,集成优势,以营造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全体成员还需通过签署合作声明、集体参加答辩、做出共同承诺等行为来强化团队精神。

(三)机制设计策略

1、建立创新平台的共享机制

创新团队建设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整合与汇聚,体现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开放性、集成性以及先进性。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方面,统筹安排,构建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提高资金和设备使用效益。把有限的力量集中用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上,通过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凝聚优秀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

2、建立有效的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创新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创新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确切的团队资源,并掌握资源配置权,如各种资金、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信息接触的权限等。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区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明确队伍建设、科研实验投入等的使用比例后,给予较为透彻的信任,通过充分全面的授权,使团队在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的干预,形成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

3、形成基于创新团队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机制

以创新团队负责人名字命名所在创新团队,强化其责任,烘托其领先的学术地位。根据创新团队负责人的学术基础,以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等为标杆,提出“杰出学者”的造就或引进目标。在团队成员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既有利于学科带头人在重大研究项目中取得突破,产生重大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研究项目,从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的提高,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提升。

4、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和激励体系

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高校教师尤其是创新团队成员的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强烈的自尊、荣誉需求和创造、成就动机是其需要的主要表征,因此在管理上要强化自主管理,实施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对获资助团队实行较为明晰的目标考核和粗放式的报告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开发“基于网络的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建立各团队网上动态档案,实时反映团队业绩动态,接受教职工监督。通过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公众关注压力和相互竞争压力。要使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积极性。在出国进修、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科技项目申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推荐;在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外籍专家学者合作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团队申报时要明确包括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立项及成果、论文论著发表、应达到的学术地位等在内的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团队绩效考评、团队行为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贡献考评的具体完善的制度体系,并着力研究基于团队运作的人员聘用模式和薪酬分配模式。

第二篇: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华东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正在对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相关

方面进行调研。本问卷只作为相关理论材料的补充,采取匿名的方式填写,如果给您带来任

何不便,我们在此致以真诚的歉意。衷心的感谢您对我们本次调研的支持,谢谢!

1 您所在的科研团队属于:

A 高等院校实验室B 国家研究机构C 企业研发中心

2 您是否了解什么是“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

A 了解B 不了解

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 科研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

展研究3 类,请问您所在的科研团队属于:

A 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B 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C 发展研究创新团队 D 不知道

4 您认为一个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应具备哪些(多选):

A 合理的团队结构 B 完善的管理制度 C 专业人才 D 良好的科研氛围

E 团队文化F 完备的科研设备 G 其他

5 您觉得科研团队的成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多选):

A 对科研的兴趣 B 良好的沟通能力 C 团队意识D 责任感 E 认真的态度F专业能力G 其他

6 您觉得维持一个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A 科研经费B 研究氛围C 创新程度D其他

7 您认为一个科研团队需要一种自己的团队文化吗?

A 需要B 不需要C 不知道

8 您认为科研团队是否必须有共同的合理目标?

A 是B 不是C 无所谓

9 您认为科研团队成员是否应该定期的举办娱乐活动(劳逸结合)?

A 是的B 不是

10 您觉得团队成员是否缺少课题外的交流?

A 是的B 没有

11 阻碍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内部因素有(多选):

A.学术梯队建设待加强B.团队内部缺乏技术资讯C. 团队凝聚力缺失

D.缺乏带头人、领军人物创新能力差E.与同行学术交流少

其他:12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应采取的对策(多选):

A 加强合作交流,走出去引进来B 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思维

C 双导师制 促进学科交叉

其他:

第三篇:对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代表企业在时代发展中企业管理的崭新趋势,为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无论是从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来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都是非常重要且十分紧迫的。如何创新发展企业文化,既要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又要体现出可操作性,是我们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企业谋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持续攀升、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企业领导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企业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企业文化的倡导和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领导者的企业文化意识、形象和示范作用主导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因此,企业的主要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负有主要责任,他们不仅要有建设企业文化的强烈意识,而且要懂得企业文化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并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率先垂范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强力推进。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也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参与,没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企业文化只能是“孤雁单飞”。所以,广大职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更要加强文化意识,全员参与其中,才能取得企业文化建设的优良成果。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发展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是伴随着企业的创立而开始,伴随着企业发展而成长,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着阶段性和长期性。一个企业创业之初的“本土文化”,往往是造就企业成功的必然因素之一,这些因素是不可复

制的、是独有的,只是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要不断对这种独有的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探索创新。同时,要对其他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学习、借鉴,使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许多传统企业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继承发扬,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就要改革、改进,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我的过程。

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性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要统一意志,就是要在企业发展理念上统一认识。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人本观念、环境文化、安全文化、团队精神等一系列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性的口号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等;其次,要统一形象,包括行为规范的统

一、制度标准的统

一、外在识别系统的统一等;第三,要有统一的行动,这是体现意志塑造形象的关键。建设企业文化一定要有策划,良好的策划及策划的落实可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要与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结合去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职工行为规范建设等结合去做。

四、重视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营造浓厚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激励职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示聪明才智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创造有着强烈的公开性、可见性,往往通过企业的各种载体表现出来,对职工的心里、情绪和行动产生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的载体大致可分为内部企业文化载体和外部企业文化载体。内部企业文化载体主要是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各类企业文化的载体,如:企业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刊物、宣传栏、宣传标语、文体活动、培训等等。而外部企业文化载体则是向外部公众进行企业形象与口碑宣传的企业文化载体。如:企业形象策划、撰写新闻报道、向专业机构提供研究成果、组织

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行业展览等等。因此,要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来体现企业文化,实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围绕和辐射。

五、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一项工作,企业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将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我认为,首先要树立人是企业根本的观念,切实把人作为第一资源。把人作为根本,就是要对职工的培训提高、人才激励、劳动保护以及精神生活等职工权益引起重视,切实做到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其次,企业文化持久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企业文化的创新。要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使企业文化和经济发展互相推动,使企业文化和管理互相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在创新发展上,要围绕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观念、管理、体制、机制、安全、科技、生产、工艺、产品、营销等方面,丰富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

总之,创新发展企业文化既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要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和现代化进程,正确看待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偏差,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在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今天,一些好的企业文化理念、经验、做法一定要坚持传承下去。同时,伴随着大集团的不断发展,要不断创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繁荣发展。

第四篇:创新团队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已成为国际化的潮流和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凝聚优秀人才,打造优势创新团队。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已把建设创新团队作为人才工作的新亮点,加大措施,积极推进。

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科技大会上明确要求,“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为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直8个部门抽调24名同志组成“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课题组,由4名厅级领导干部带队,分别到我省29所高等院校、11家科研院所、20家企业进行了集中调研,调查统计了600个科研团队,并对国内外创新团队作了了解。

一、我省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初步探索

近几年,我省在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就整体而言,这项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自发的探索。从创新团队形成发展的情况看,有些属于长期积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通过政策引导,有计划组建的。我省最早明确提出“创新团队”概念的是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这两所大学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的意见》和《优秀中青年创新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目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创新团队,并有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团队、晶体材料团队,中国海洋大学可持续海水养殖团队等3个创新团队正式列入国家支持计划。总结分析比较成功的创新团队,普遍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一)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创新性贡献,根本在于其研究方向是否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是否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海信集团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自2001年成立ASIC研发团队,坚定不移攻关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技术,历时五年成功开发了“信芯”媒体处理芯片,打破了中国彩电年产7500万台竟无一片“中国芯”的历史。省农科院小麦创新团队自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把育种目标确定为改良与高产优质同步提高,围绕小麦品种创新,数十年潜心研究,先后育成了济南、济麦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占全省70%以上。文登整骨医院锁定骨伤专科,凝聚团队力量,进行精深研究,先后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33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山东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等团队都是经过十几年的学术积累,在某个研究方向达到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

(二)有核心领军人物。优秀的领军人物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我省高校157个创新团队,有86个是围绕学术带头人组建的。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团队由彭实戈院士领衔,中国海洋大学可持续海水养殖团队由长江学者麦康森、宋微波领军,山东中医药大学藏象研究团队以泰山学者乔明琦为核心。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多数也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的。省医科院实施126人才建设工程,遴选出7名在国际上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以带头人凝聚创新人才群体。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通过引进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国际化学形态委员会中国代表和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联络员王小如,从厦门大学整建制地引进了一个完全具备紧跟国际学科前沿能力的创新团队。

(三)有一个创新人才群体。创新团队既要有核心领军人物,也要有结构层次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中国海洋大学规定,创新团队要有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科学思维活跃、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基因组团队,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实行“6+6”模式,由6名国内专家与6名海外专家以合作伙伴形式开展创新研究,组成目标聚焦、机制新颖、内外结合、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青岛软件控股公司从国内外聘请信息控制、机械、橡胶等专业20多位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创建了行业技术交流人才俱乐部,使整个团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的地位。

(四)有基本的科研创新平台。良好的创新平台是科研团队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目前,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11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09个。这些创新平台成为各类创新团队的主要载体。山东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7个创新团队。省科学院打破研究所、实验室界限,形成学科联合的科研平台,组建了21个创新团队。海尔、重汽、得利斯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多种方式吸引凝聚创新人才,形成优秀科研团队。浪潮集团建立了基础科研中心、技术研究所、生产工程研究部三个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分别从事基础技术、应用项目和现实生产工艺研究,实现了连续10年蝉联国产服务器第一。还有一些创新团队是以重大课题攻关和工程项目为平台载体组建的。如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依托“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形成联合攻关课题组。

(五)有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对创新团队实施专项管理,由科技处、文科处和人事处分工负责,对优秀创新团队可以打破现有学院、学科的界限,建立灵活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体制。山东大学对创新团队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整个创新团队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省科学院、省医科院等允许学科带头人自己选助手,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创新作用。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制定了评选奖励学科带头人的办法,有的还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待遇的办法,通过评选功勋人物、设立创新人才奖、创新增值与待遇挂钩等形式,稳定创新人才,凝聚创新团队。

(六)有持续的经费支持。山东大学对创新团队实行连续资助,已拨付资助资金2300万元。中国海洋大学给每个创新团队50—200万元的综合配套经费支持,连续支持4年。山东农业大学拿出1亿元用于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省医科院先后投入1.75亿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支持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科研经费投入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9.1%,重点支持4名聘请院士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威高集团研发投入年均递增30%,2005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基金达5300万元。

(七)有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把研发中心设在国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成为全球10升发动机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东岳集团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东岳研发中心,借助知名高校的科研力量,成功攻克了离子膜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一技术的集团。山东科技大学自2003年以来,依靠“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等创新团队,先后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000多项,经费达2.28亿元,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难题,创造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莱州农科院李登海率领团队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超高产玉米品种,又率先进行产业化实践,成立了上市公司。现在每年科研投入1200万元以上,实现了“以经营养科研,以科研促经营”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创新团队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科学突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区域竞争的重要力量和表现形式。

——创新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突击队。“十五”期间,我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万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95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900多项。每一项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突破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技术的是战嘉瑾“信芯”团队,研发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YH-16)的是罗永章博士团队,创新全氟离子膜技术的是东岳集团张永明团队。 ——创新团队是催生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带领他的团队从英国引种大菱鲆,开展繁育及养殖技术推广,带动了一个15亿元的产业。“登海玉米”依靠创新团队,十六年间两次创造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累计推广面积9亿亩,增产粮食900多亿公斤。省生物药物研究院院长凌沛学带领的生物药物创新团队,首先将玻璃酸钠及其制剂用于医疗,并实现产业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眼科药生产基地。

——创新团队是凝聚、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山东大学金融数学创新团队近两年就培养出1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泰山学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领军的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创新团队,培养凝聚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二、当前我省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新团队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调研中不少专家学者谈到,“从面上看,创新团队还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从上到下普遍重视不够,既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创新团队”。有些科研单位虽然提出要发展创新团队,但对如何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些探索做法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特别是对创新团队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等还缺乏深刻认识和系统总结。不少科研人员还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能自觉融入创新团队。

2、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少。目前,我省还没有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计划的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支持计划的创新团队仅有3个,而且都在中央驻鲁单位。正如山东大学钱逸泰院士说的,“山东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代表我省高校最高科研创新水平的157个创新团队,有一半以上还拿不到国家级项目。高水平创新团队少,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军人物匮乏。目前,驻鲁两院院士只有33人,居全国第10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8人,长江学者17人,均不到总数的2%。省四大科学院总共只有院士1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7人。30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博士97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0.7%。

3、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省里还没有专门针对创新团队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扶持导向不明确,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05%,低于全国1.30%的平均水平。调查统计的600个科研团队,有2/3反映科研经费少,对创新团队没有专项支持,特别是一些重大基础性研究,周期长、成本高,而资金投入既不到位又不稳定。有的反映,“项目周期短,没有连续性,不能深入研究”。有的反映,“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评比,轻管理,有的只给挂一张牌子”。青岛农科院2005年事业费总投入1512万元,912万元用于人员工资,科研经费仅有240万元,有些科研项目难以维持。

4、创新团队形成发展还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受传统管理体制影响,人才群体集聚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单位受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科研经费等条件制约,引不进领军人才;有的引来了领军人才,配不上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有的形成了团队,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领军人物在选题立项、人才配置、设备使用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没有支配权,甚至连选助手的权力都没有;有的利益分配制度不活,调动不起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二是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跑课题、跑经费。有的科研人员反映:“现在是70%的精力跑项目,30%的精力搞科研。”有的年轻科研人员反映,“经常感觉做事情很难”。三是创新氛围不够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还没形成,科研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

三、对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反映和呼声

省里组织开展“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调研活动,在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科研人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一)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件关系山东长远发展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应予高度重视。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们一致反映,“省里抓创新团队建设,顺大势,合潮流,管长远,抓住了自主创新的关键,抓到了人才建设的核心,必将大大增强山东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郭庆惠说:“省里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过程中,提出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这个命题,抓住了这项工作的龙头和牛鼻子,符合省情,符合国情,符合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强调,“发展创新团队是大势所趋,希望省里抓住有利时机,建设一批优势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支持,用不了几年就能出大的成果,也有利于年轻人才快速成长。”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谈到:“国家搞自主创新战略,每年向高校投入六七百个亿,靠个人很难拿到大项目,必须依靠团队去争取。省里从整体上推一推这项工作,确实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说:“创新团队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次,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是真正响应中央号召,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可持续创新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创新团队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必须抢抓机遇、尽快启动。许多院士专家谈到:发展创新团队已经摆上党和国家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0年就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先后资助了118个创新团队,资助总额达6亿元。教育部2004年制定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目前,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正在加紧培植创新团队,日益形成团队竞争之势。我们要迎头赶超科技前沿,争取有更多的创新团队进入国家队,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一些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呼吁:抓创新团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能光喊口号,要抓紧行动,真抓实干,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受益。调研组所到之处,都建议省里尽早出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措施,尽快形成全省整体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工作局面。

(三)建设创新团队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工程,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调研中很多同志认为,“创新团队培养的是人才团体冠军,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要着眼长远发展,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建议,“省里要通过创新团队建设,进行学科布局的顶端设计,围绕有生命力的学科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引领学科未来,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冲击科学技术最前沿”。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徐学增强调,“建设创新团队,除了政府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整合有效科研资源,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优势和强大合力。”不少企业负责人谈到,“核心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创新团队要遵循规律,企业要舍得长期投入,省里更要有长远规划”。丛林集团总裁张培良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校应当以市场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结成创新联盟”。

四、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国内外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新形势、新经验、新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创新团队的认识。建设创新团队是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群体、冲击国家科技最高水平的有力抓手,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一项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对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在全省上下形成重视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团队、关心创新团队的共识,为加快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抓紧制定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大对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凝聚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合力。引导支持创新团队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效率优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为创新团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经过3到5年的努力,争取有一批省级创新团队纳入国家支持计划。

(三)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冲击国内、国际科学前沿的优秀创新团队。从我省产业布局和科技发展规划出发,着力打造善于攻克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突出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形成“重点学科+学科群”模式,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学科群,推动若干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一大批科技尖子人才、领军人才的涌现。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对优秀创新团队的鼓励政策,每2年评选一次“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每次评选10个左右,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通过省级优秀创新团队的示范引导和带动,在全省各行业、各领域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内国际一流的创新尖子人才、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在学术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和符合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推动我省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团队发展的宽松环境。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保持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营造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允许和宽容科技创新失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创新团队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力戒浮躁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关心爱护创新团队领军人物,帮助他们提高科技领导和管理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和引导人才的“灯塔”。

第五篇:《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建设》作业

姓名:身份证号码:

1、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有哪些?

答:(1)、学习能力; (2)、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 (4)、社交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能力有哪些?

答:(1)、团队凝聚力;(2)、合作能力;(3)、沟通能力;(4)、领导能力;(5)、执行能力。

3、如何理解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

答:能力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成败。专业技术人员团队能力是指团队人员配置、组织其所掌控的资源,创造环境,确实、可靠达成或超越其既定策略目标的能耐。

4、试述团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答:(1)、优势互补的原则;(2)、共同信仰的原则;(3)、团结合作的原则;(4)、自身培养的原则。

5、创新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答:方法:创新与发明创造;创新与研究开发。

特点:创造性;高收益性;风险性;系统性;时机性;适宜性。

6、简述团队合作的作用。

答:有利于促成个人与团队的双赢;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工作创新;有利于促成个人与团队的双赢有利于个人行为规范;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

7、什么是有效团队合作?

答:高效的团队,其合作过程是平等融洽、沟通通畅、资源共享、共渡难关、同舟共济。这样的团队合作,才是有效合作的团队。

8、试述如何提高团队的有效合作。

答:1)正确看待职责与收益的关系,形成自愿的合作。

2)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形成积极的合作。

3)保持有效沟通,形成坦诚的合作。

4)打造高绩效团队,形成积极的合作。

5)完善制度保障,形成安心的合作。

9、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哪些创新能力?

答:第一,学习能力;第二,分析能力—;第三,综合能力;第四,想象能力;第五,批判能力; 第六,创造能力;第七,解决问题能力; 第八,实践能力;第九,组织协调能力;第十,整合能力。

10、实现团队中个人自治和团队合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第一,尊重个体差异;

第二,协调目标双重性;

第三,相互负责;实现共赢的模式。

11、简述创新团队精神的作用。

答:第一,目标导向功能;

第二,凝聚功能;

第三,激励功能;

第四,控制功能。

12、影响创新团队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凝聚力的强弱受来自团队外部和团队内部的众多因素的影响:

1)、外部因素。团队总是与外界环境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积极进取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团队凝聚力的增强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相反,消极的外部环境则会对团队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

2)、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往往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内部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13、什么是创新意识?

答:1)、哲学角度。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2)、管理学角度。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及其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此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稳定的精神态势。

14、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各有其优缺点和独特的作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总是思考还有什么新的方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而如果只有思维的发散过程而无收敛过程,尽管可以爆发出许多思维创新的闪光和智慧的火花,但不能形成集中的思维力量,会使思维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性思维。如果只有思维的聚合过程而无发散过程,只沿着同一方面进行思考,就会对新的领域、要素、方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思维陷入呆板、保守和僵化,从而抑制创造性思维。

可见,两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思维过程中,如果发散不以聚合为前提,思维就不会获得成果;聚合如不以发散为先导,也不会有创新。因此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15、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答:第一,行业知识和企业的知识;

第二,在公司和行业中拥有人际关系;

第三,信誉和工作记录;

第四,领导者的基本的技能包括:社会技能,概念技能和专业技能;

第五,要拥有个人价值观;

第六,要拥有进取精神。

16、简述创新团队沟通力的含义和特征。

答:团队沟通力是指成员之间互相吸引的程度,这是一个团队赖以自豪的一种整体感,包括忠诚、投入、志趣相投以及为团队作牺牲的意愿,是将每个成员“粘”在一起的“胶”。团队沟通的特征:

第一:精而简的沟通规模;

第二:团队成员的多样性;

第三:团队交流的直接性;

第四:面对面交流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具有较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五:积极承诺,通力合作。

17、创新团队沟通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统一的工作目标原则;

第二,办事制度化原则;

第三,建设性争议程序化原则;

第四,对下属的信任原则。

18、团队决策有哪些利弊?

答:团队决策的优势:

1)团队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2)团队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3)团队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 4)团队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 5)团队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

团队决策的弊端:

团队决策虽然具有上述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影响决策的质量。团队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效率低下;

2)有可能为个人或子团队所左右;

3)很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

4)决策绩效模糊;

5)决策内容泄密。

19、团队执行力不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第一,人才缺乏是执行不畅的根本原因;

第二,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

第三,责任缺失,执行不到位;

第四,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20、强化创新团队执行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强化执行力文化的建设;

第二:树立明确的团队目标;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

第四:注重沟通激励机制;

第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21、创新团队合作的五大障碍是什么?

答:

(一)缺乏信任;

(二)惧怕冲突;

(三)投入不足;

(四)逃避责任;

(五)漠视结果。

22、创新团队化解创新障碍有哪些方法?

答:

(一)查表法;

(二)综摄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校协同教育案例分析下一篇:近义词辨析及练习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