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口腔医学论文

2022-04-2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职院校口腔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但目前面临着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工作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举措吸引医疗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缺乏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等困难。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初探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不可小觑的责任。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因过多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忽略对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故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基于此,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讲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普遍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并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为其提供几点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会议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在于建设教育强国,故而应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做好学前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而这些靠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因受个别因素所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仍存在部分问题,限制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反思意识不足等都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因此,应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是当前相关教师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大力追求多元化教学目标,并积极创新、推出多种新型教学手段用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如慕课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然后,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因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所熏陶,其自身所具备的教育理念过于固守己见,在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时并未给予过多重视,相较于从未接触过的教学手段更热衷于传统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旧滞留在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等,还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久而久之,这种课堂乏味、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创新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氛围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极有可能会阻碍对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将影响着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但是,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办校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忽略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提高,这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不高,教学能力存在落后等问题。除此之外,虽有个别高职院校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但实施力度并不大。一些上级主管部门虽会为高职院校制订一些培训项目和提供一些培训机遇,但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仓促拟定或是常规文件传达,并未起到真正的培训作用。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将这些培训作为公费旅游或是应付差事,并未认真参与培训,致使个别教师即便参与培训,但效果却并不显著,课堂教学模式也并未得到改善。因此,相关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才可进一步实现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办学效果。

(三)教學反思意识不足

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而反思能力则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开展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拥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可帮助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教师及时作出改进和完善,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但是,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具备教学反思意识,也并未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致使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进行自我反思,仅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与富足的知识储备量进行教学,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感受。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虽在教学过程中会偶尔进行自我反思或经常反思,但由于这部分教师并未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并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未进行相对的改善和调整,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难以提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并明确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可了解当前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才可获得稳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策略分析

(一)积极采纳多元化教学手段

当前,在我国新课标不断改革推进下,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标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样也难以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纳多元化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自身教学模式,才可进一步实现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的教学目标。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可采用当前最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教学APP等网络教学系统等进行拓展教学渠道。不仅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为整个课堂教学形式赋予新时代的个性化色彩。在此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以及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的有效性。其次,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换为多元化教学模式,高职专业教师还可从采用问题式教学、竞赛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进行创建多个实际教学场景。并根据自身所教授专业进行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参与现场表演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的能动性。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入学考试成绩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法,依据不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配学习任务,以此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二)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

若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相关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视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活动,并注重教师培训效果,只有拥有良好的培训效果才可保证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性。首先,个别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不关注,导致部分教师在参与培训时也并未给予相对重视。因此,在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时,相关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此培训活动的重视,并将培训模式制定为以教师终身发展与教育教学成功为内在激励机制,时刻鞭策教师重视培训活动。其次,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还应重视对教师其他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举办调查研究、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切实培养教师教学与教研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在校内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与测评、SPSS统计软件及其使用等课程,帮助高职院校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此外,高职院校还可鼓励教师参加多元化教学能力大赛,让教师通过参加比赛将多元化教学方法把握得更加精准,并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办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可将多元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当中,这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多元化教学能力的重视,同时也是提高教师多元化教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增强教师教学反思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若想实现自身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应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线教学经验,有效结合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过程,积极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以及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自己和同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可仅一味地固执于在教学技能方面争优劣,而应当以提高自身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主,进行更全面的自我反思。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可在每节课后进行反思一些自己的教学过程,挖掘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后再反思这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可获得很大的收获。当然,高职院校教师在自我反思时应更加广泛一些,包括对自己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也包括对自身教学能力中某一项教学能力发展过程的反思。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还可积极采纳本班级学生的意见,调动全班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教师开展更加全面的教学反思活动。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可在班级中放置意见反馈箱,鼓励学生将对自己讲课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意见箱当中,并在课后进行查看,再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学生反馈意见进行适当改进和调整。还可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中建立校园教学网站,将教师意见反馈设置其中,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实名制或匿名制,鼓勵更多学生参与意见反馈等,帮助教师发现更多自身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还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改革调整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仍存在部分不足,阻碍着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采取多元化手段进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如采纳多元化教学手段、定期参与专业培训、增强自身教学反思活动意识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田,吴煜.提升青年教师儿童口腔医学教学能力的探讨:以广西医科大学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4):463-464.

[2]高庆敏,余沛.广谱哲学视角下民办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探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9-62.

[3]王丽红.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和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19(36):37,45.

[4]刘健智,蒋国,李兰.中学物理教师教研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基于教学论文的文本分析[J/OL].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8):9-13.

[5]孙娜.高职院校化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19(7):33-34.

◎编辑 陈鲜艳

作者:何炜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论文 篇2:

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

[摘要]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但目前面临着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工作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举措吸引医疗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缺乏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等困难。为此,文章提出要积极探索医教协同体制机制创新、主动推进医校双方全程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过程、充分发挥政策和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

[作者简介]徐承萍(1980- ),女,安徽南陵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吕俊峰(1964- ),男,江苏大丰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基层卫生人员医教协同培养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S201501)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伴随医学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推进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得以不断明确和强化,在医学教育领域业已达成共识,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被认为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是实现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与此同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医教协同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也成为医学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价值与意义

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以及满足卫生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需求

“健康中国2030”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要求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尽管我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在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规模发展、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受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及医院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改革效果被严重削弱,人才匮乏制约基层卫生发展等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基層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收入低、年龄高”的“三低一高”现象,并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即便是在医疗卫生事业较为发达的江苏,同样也存在卫生人员职称学历结构偏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严重缺乏、卫生管理人员增长较慢且无职称人员相对较多等问题。现有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新部署,因此,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性举措,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必须进一步创新,而创新的关键一步就是医教协同育人。

(二)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

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的群众也不例外。然而,对于多数地区来说,即便是经济发达省份,由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不强、水平偏弱,分级诊疗格局尚难全面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难以落实;而在农村社区传播更为先进的健康理念,指导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境,以及学习和使用更为智能化的、信息化的健康服务技术等工作更是难以常态化开展。为了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卫健委部署,面向基层培养高职3+2临床医学人才。然而受前期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影响,中东部许多卫生高职院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已经不再承担高职临床类专业教育,大部分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成为高职临床医学类专业发展的短板。对此,学校与医疗结构结盟,医教协同育人,成为弥补短板、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三)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医学教育培养周期长,是典型的学校、医院双主体培养模式,具有“病床边上的教学”的优良传统。医学教育具有完整性特点,学校教育与临床教育同等重要,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同等重要,医教协同培养医学人才正是致力于保障医学教育完整性的最好方式。就高职教育而言,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而医教协同本质上恰好就是卫生健康产业系统与医药卫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协同。然而,高职院校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尤其是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的深度及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短板,要想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基层社区、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服务需求,符合国家分级诊疗体系中全科医生等基层医疗服务岗位能力要求,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在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改革中,积极协同卫生系统,尤其是动员县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人才培养是重要的突破口。

二、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普遍面临着职业教育吸引力差、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高职院校或者说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动力不足的影响,也有职业教育系统外部对职业教育发展认识不足的缘故,更有职业教育系统与相应的产业系统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缺乏共识、缺乏共同目标、缺乏深度合作的因素。就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实践而言,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协同育人现状仍不够理想,距离医教协同推进、整体加强、共同发展、个个获益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协同机制不成熟、医疗机构参与不高、缺乏有效实践经验等。

(一)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工作机制不成熟

相较于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高职医教协同育人的医院主体更加多样,既有教学、医疗、科研一体的优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更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而言,与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工作更是医教协同的要旨所在。然而,传统上高职院校与大型优质综合医院的良好协作育人关系主要建立在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基础之上,这些医院不能完全满足面向基层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因为体制的、历史的、医院软硬件等方面的原因,卫生类高职院校与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合作更倾向于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发起的技术培训、考核以及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与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合作相比,双方在全日制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基础、合作条件都较为欠缺,而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广泛认可的良性的互动合作常态关系恰是医学院校与医院协同育人的基本条件。总之,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医教协同育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高职院校缺乏有效举措吸引医疗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实践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参与临床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广度、深度和主动性不够,仅仅停留在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协助短期临床见习等方面,对高职临床医学等专业建设论证、发展规划缺乏核心精神和全局意识,对高职院校招生以及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干预不够系统有效,对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师资队伍及实践教学条件等办学基础进行适应性改造的投入有限,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教学等不够主动和积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照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设置评审标准、实际教学能力等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软硬件条件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定向培养项目,通常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而不是学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合作,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和支持下成为高职院校临床教学基地,但这些医疗机构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深度和连续性更多地受定向培养项目开展情况、主管部门态度的影响。而且,高职院校对如何改善这一局面缺乏有效举措。因此,对于对产教融合要求极高的高职教育来说,这必然导致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缺陷,以致难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基层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事实上,不仅高职院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如此,部分本科医学院校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许多医学院校的课程改革闭门造车,仅由教研机构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知识编排和课程设置,并非真正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构建课程體系,学校与医院合作局限于实习阶段,无法融入课程设置、课程开发。

(三)高职院校缺乏充分的医教协同育人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即便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高职院校主动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克服了工作机制问题,成功建立了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育人框架,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能力等因素却在客观上影响了协同育人工作成效,需要学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借鉴、探索有效的工作路径,提升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目前看来,医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的深度研究不多。文献检索表明,相关研究成果理论性不强、创新性不够、实践成功案例不典型,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多数直接借鉴本科高校的经验。事实上,对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来说,本科院校医教协同工作框架可供参考,但具体的经验却难以复制,主要原因是:高职临床医学教育的协同主体及其关系更加复杂,以往经验往往不足以涵盖、应对所有存在的问题。此外,过去一段时间里,东部地区临床医学专科层次办学受限,相关办学经验也非常有限。因此,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育人经验和模式需要双方共同创生,这对双方本就不够成熟的协作关系而言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深化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的对策建议

医教协同作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其对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工作开展不够理想,面临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需结合问题,采取体制机制创新、主动协同医疗机构、加强科学研究、广泛争取外部支持等举措,以深化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改革和实践。

(一)积极探索医教协同体制机制创新

解决当前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工作机制不畅的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学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过程中的制度和经验藩篱,实现双方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既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实施,也可以由高职院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下而上探索实践。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不仅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同,还需要得到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呼吁相关部门给予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卫生主管部门应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使其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人才订单培养的联合主体,积极参与、提前参与、深度参与、全程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医疗机构与高职院校根据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设置评审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等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具有全科规范化培训资质的医院担负起县级医院临床教学师资培养任务,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成效等作为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负责人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制定适应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的基层医学人才临床教学基地的个性化标准。教育主管部门为基层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上升通道,贯通产学融通的发展立交桥。其他各部门也要在发展规划、经费投入、编制薪酬等方面出台良好的配套政策。对于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而言,政府各部门在认识和行动上的协同需要先行,以提供支持和保障。

2.探索校院育人复合体。高职院校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也应从护理、药学和其他相关医学类专业办学经验中寻求突破。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等专业多年来积极构建学校-医院育人复合体,创新医教协同工作路径,探索医教一体化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有温度的健康促进者。在学校办学主体下,建设兼具普通职业院校和社会医疗机构功能特点的附属医院等育人复合体,依托医生即是教师、医院即是课堂的师资优势和实训场地优势,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和工作环境一体化、教师和医生一体化、人才培養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校院育人复合体”突破医教一体化的体制瓶颈,实现了人、财、物统筹调配的医教一体化合作办学,真正实现了“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同时,依托校院育人复合体的体制优势和资源优势,自顶层设计入手,建立学校和医院在资金、设备、师资、信息等方面的内生发展机制,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更重要的一点是,打造双重身份教学团队,建立“双师”素质动态提升机制,形成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而言,移植“校院育人复合体”模式,建设高职院校附属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探索形成“高职院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复合体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3.依托职教集团构建多维临床教学网络。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隶属型附属医院建设难以充分满足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工作的需要,但各地区域性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均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高职院校协同多层次、多类型医疗机构共同构建多维临床教学基地网络是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的另一重要路径。高职院校除了要主动送教师培训服务、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和服务到基层医疗机构,还要主动协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育人软硬件环境,实现双赢,共同提档升级,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适宜的临床教学条件。此外,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具有典型的全科特征,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无法独立胜任临床教学任务的,高职院校还可以求助于集团内本科医学院校、具有全科规范化培训资质的综合医院,以获得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着眼于本土医疗服务发展水平,构建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区域特征的乡村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药卫生乡情教育临床教学点,吸纳其进入职业教育集团,共享集团内优质资源。

(二)促进医校双方全程深度参与育人过程

高职院校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同致力于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从招生到就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到教育组织实施,从岗前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到继续教育,双方需要做到全过程参与、深度协同,这是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聚焦基层卫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第三轮医学教育改革坚持以提升学生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目的,立足本地工作,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系统工作,特别强调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具有显著的全科医学特征,高职院校需要围绕世界家庭医师组织欧洲工作组(WONCA Europe)提出的全科医生六种核心能力(基层保健管理能力、以患者为中心的照顾能力、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技能、综合性服务能力、以社区为导向的服务能力、全面提供整体服务能力),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发展全科医生的提供首诊服务、协调性服务与病人维护、连续性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并关注就医背景、密切的医患关系、基于患病率发病率进行临床决策、促进与维护服务对象的健康、对社区健康尽责、识别生物—心理—社会问题等品质。为此,高职院校和医疗机构首先要基于本土文化以及医疗发展水平进行充分调查和讨论,确定全科医生核心胜任力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岗位中的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并将具体要求纳入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并在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商、共建、共享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责任共同体建设中寻求新突破。其次,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岗位胜任力要求,高职院校和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医学生的态度、特质、动机、需要等内隐特征的发展,以及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行为转化能力的发展。最后,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学生走进真实医疗机构、走近服务对象提供支持。

2.创新贯通基层卫生人才发展通道。无论是身处新时代的个体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获得美好生活,还是为了适应变革时代疾病谱变化、医学技术发展趋势,基层卫生工作者都有追求学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还需积极主动协同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创新人才发展通道,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学校教育阶段,高职院校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阶段的协同工作也同样重要。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才在此阶段更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更注重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支持和保证其学习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其做好培训和服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需要借此机会检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的不足,确保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岗后培训无缝对接。同时,还要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卫生执业资格与晋升等问题,优化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尝试构建适宜基层卫生人才持续发展的成长立交桥,如探索临床医学3年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3+2”培养体系等,试点开展优质基层医生培养计划等。

(三)充分发挥政策和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医学卫生院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协同工作。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政策制定部门、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科学解读健康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政策,组织学校、医疗机构师生认真学习、理解政策落实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对医教协同育人改革的保驾护航作用。

高职院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协同育人主体,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工作中,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持。科学的理论既来源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医学、协同科学等理论和经验,也来源于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实踐。尤其是对人才培养实践中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律、凸显适应基层医疗需求特点的经验和规律,需要总结和提升,以不断丰富和持续深化高职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实践。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探索医教复合体一体化育人模式,突破制度和管理运行瓶颈,提高医教协同工作实效性;坚持本土化育人,通过多样化的乡土教育,建立医学生与本乡本土的联结,倾力于乡土建设之发展,避免课程城市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引发乡土文化上的断裂等。

就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而言,学校教育只是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只是一类主体的育人实践,并需要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卫生高职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之路要走得更远,还必须获得基层卫生事业各相关主体的理解、支持和讨论,进而修正、协作、实施。

[参考文献]

[1]秦江梅,张丽芳,林春梅,等.我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7(22):2683-2690.

[2]周志伟,朱婷婷.江苏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配置公平性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9):991-996+1011.

[3]谭嘉.医学教育完整性不可打破[N].健康报,2017-08-30(2).

[4]许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87-91.

[5]汪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

[6]罗晓清,徐承萍,孙中文.校院育人复合体模式培养高职卫生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13-14.

[7]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J].世界临床医学,2011(4):286-321.

[8]贯彻全科理念 践行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0.

[9]刘易平,卢立昕.回乡村去——培育“两爱一懂”农村人才背景下潘光旦乡土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北京青年研究,2018(1):16-26.

作者:徐承萍 吕俊峰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论文 篇3:

达州高职服务之医药健康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达州市委、市政府已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6+3”重点产业之一,以“川东北医药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共同建设生物医药园区,大力推进中藥材产地加工,发挥中医药优势。专业化人才有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医药健康各类人才已成为达州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向。通过调查分析达州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探索达州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路劲,助力达州“6+3”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关系分析

(一)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发展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拥有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职能。高校培养优质人才,有助于促进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有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刘克勤认为:地方高职院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与社会潜在创新主体。高校教学有助于知识传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高校科学研究,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实现知识创新。校企合作是创建新型企业的种子。

(二)地经济发展反哺高校

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更为密切。教育与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教育、资本、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劳动则素质,储存劳动力资源,完善劳动力配置,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反哺教育。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提供资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因此区域经济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经济发展需求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改革提供条件。

(三)高职发展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宏观方针、政策对地方高校的引导,鼓励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配套的地方高职教育体系,增强高校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实力。通过输出技术服务企业发展,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现阶段推动发达国家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政产学研”,这对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达州市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关于达州市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通过问卷调研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本次问卷共计发放415份,其中在校生393份,实习生19份,毕业生3份,415份均有效。参与问卷调研学生均为医药健康相关专业,其中包含12名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根据三部分学生问卷反馈,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条件、教师专业能力、以及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达90%(如图所示)。

415受访人次中,对于当前医药健康产业未来就业前景的有效填写人次为344.其中,70%以上的受访者比较看好医药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选择医药健康产业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有效受访415人次,其中89.4%的学生未来期望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在有效的415人次问卷访谈中,51.08%的学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在达州就业。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达州市“6+3”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在有效的415人次中,只有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了解,69.88%的学生不知道“6+3”产业。那么,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易错失到用人单位自荐的45%学生。因为他们不知道达州正在大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更不会了解未来该地区本专业的巨大发挥空间,从而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留住人才。专业对口,愿意到用人单位自荐且愿意留在达州的专业人才很可能会大大流失。

2019届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共3968人,医药类专业生为2362,占比59.5%。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占比85.38%;分布在省外的占比14.12%。根据省内生源学生就业地域分布,21%的学生在达州市就业,其中8.95%的学生于通川区就业,比例最高。在工作职业类别方面,总体上工作职业类别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最多,具体比例为45.07%。根据数据显示,护理、口腔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卫生信息管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医学、助产专业主要职业类别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强。

三、探索达州特高职医药健康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发展、培养的人才有有助于产业尤其是本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效基础上,综合国内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结合达州市目前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有以下建议:

(一)明确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提升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

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要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多维度、全方位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和细化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要求,通过政府政策性指导,财税政策鼓励,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发展。

一是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本土职业院校有着跟高的服务要求,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积极与政府、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创造服务条件和机会,既服务好学生又服务好社会。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主动服务于达州产业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吸引企业投资,建立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完善办学理念和定位。学院以服务达州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产业需求专业性人才,要探索特色办学之道。高职院校立足发展实际,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和布局,真正实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成为知名度高、影响力广的特色高职院校。

(二)地方高校要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

一是加强师生人才培养。按照高职教育发展规定,出台相应的指导细则,扶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紧缺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政校企三方合力格局。聚焦达州医药健康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才能具备就业、工作和服务社会的专业性能力。教师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专业性学生,专业型学生才能更好的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高职院校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策优惠或者税收优惠等举措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参合作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入研究达州医药健康产业,综合分析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以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适时调整、规划专业设置,不盲目跟风从众。主动和达州本地医药健康企业、产业进行有效联系对接,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特色专业,逐步建立政校企联动机制,形成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强化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力度。

一是高职院校要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通过两所院校科研成果,实力不强,教师做课题多是为了评职晋级,而不是服务、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角度。要转变这一现象,重点就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增加教师做课题、搞科研的内驱力,提升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

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为医药健康产业服务。科研需要强化,而且是有方向性引导性强化。两所高职院校在加大科研力度时,应紧盯国家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立足达州本地经济发展现状,以企业需求为考量,加强校企合作,从而真正为达州医药健康产业提供科研智力支持。

高校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宽度,全方位助力达州医药健康产业。两所高职院校输送专业性人才以及科研项目服务缺口还很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企业需求为重点,坚持按需培训、学用结合打造特色高职服务,并且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高职院校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途径和办学模式,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也要积极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地方高校自身、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从而助力达州“6+3”重点产业之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3]达市委办字〔2020〕6号文件.

[4]王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5]劉芬.特色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0):57-60.

[6]张仕青.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251-252.

作者:徐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艺专业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带教实习护士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