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行为三方面的医学人文素养,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等途径来培育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篇: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大学生医学竞赛对培养医学人才的影响

摘要:文章对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进行研究,认为竞赛培养了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医学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院校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改善实训条件以及医学院校间的交流。

关键词:大学生;医学竞赛;人才培养

自2010年起浙江省教育厅已连续三年主办了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在这三届竞赛中,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共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第三届大学生医学竞赛的临床技能考核部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两支参赛队伍在全省本、专科学校的三十四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取得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绩。现将我们对竞赛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医学竞赛实施办法

1.竞赛对象。浙江省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专科学校不超过两支参赛队伍,本科学校限报三支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伍由四名学生组成。

2.竞赛内容。第一部分: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占总分的30%;第二部分:临床技能考核,占总分的50%;第三部分:综合答辩,占总分的20%。取得第一、二部分综合成绩前50%的参赛队伍进入第三部分比赛。本部分由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组成,必答题以临床问题为主,抢答题以辅助检查(心电图、化验单、胸片、四肢X线片)为主。

3.奖项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数量分别占参赛队伍总数的8%、15%、25%。

二、体会

1.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进行的是团体赛,而非个人赛。竞赛的第一部分是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采用闭卷方式,但同队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一份答卷。竞赛的第二部分是临床技能考核,其中许多操作都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双人徒手心肺复苏、脊柱损伤的急救处理与转运,等等。队伍中的每位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上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学生在竞赛中要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增强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取得第一、二部分综合成绩前50%的参赛队伍才能进入第三部分比赛。

2.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通过竞赛,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赛中的获奖同学在招聘时很受用人单位青睐,这促使其他学生也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3.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在竞赛中,心理因素可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发挥。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成功起关键作用[1]。有些学生平时技能操作非常熟练,但在比赛现场,可能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操作物与平时使用的不完全一样,使得学生比赛时紧张,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和学生都将每次训练视为比赛,进行计时,训练结束后再点评。此外,在平时训练中,老师经常设计一些意外情况,让学生做出分析与处理。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有明显地提高,若正式比赛中碰到此类情况,他们就能应对自如了。在训练的最后阶段,我们还组织了两场模拟比赛,邀请相关校领导、医院临床专家和专业教师现场观摩并作评审,以便加强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4.竞赛推动人文关怀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已由过去的“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为病人提供治疗,还要与病人进行有效地沟通,给他们以关怀,满足病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2,3]。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考核临床技能时还增加了对选手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举止等人文素质的考查。通过比赛显现了选手在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时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埋头干活,简单地完成某项操作任务,不与病人交流,也不关心病人的反应;或者与病人沟通时只是机械地背诵某些台词,没有灵活、自然的表达;心肺复苏后部分选手不整理病人的衣服,以致暴露病人的身体。因此,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践教学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操作的各个环节,在理论教学中传授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5.竞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是缺少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认为医学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问题推给老师,好像解决问题是老师的职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而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竞赛的第一部分是临床病例分析与处理,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该题型就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5]。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讨论法、病例教学法、实践锻炼法等多种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竞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院校合作。临床医学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临床医师职称的专业教师[6]。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医学竞赛的内容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我校要求临床医学系教师定期进入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获得临床医师资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并将临床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典型病例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系有“双师型”教师17名,占教师总数的85%。此外,学校还聘请医院的临床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制定,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或带领学生实践操作,使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7.竞赛促使教学改革和实训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重视理论,轻视实践[7]。而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是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目前竞赛中临床技能考核占了总分的50%。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临床技能教学的课时数,提高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临床技能实训室的环境和设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8]。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加强临床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外科、诊断学、内科、五官科等实训室,总面积为4842.93m2,拥有价值371万元的先进实验模型和仿真教具,如急救复苏模拟人、心肺听诊电子模型及综合模拟人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动、逼真的临床工作氛围。2011年,我校获得32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的临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基金,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8.竞赛促进医学院校间的交流。竞赛已成为省内不同医学院校展示办学成果和交流经验的平台。通过竞赛,各个学校的指导教师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教师之间相互切磋教学方法和临床技能,加强合作,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竞赛培养了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医学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院校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改善实训条件以及医学院校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美萍.参加护理技能比赛心得[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3-94.

[2]寇桂香,杨萍,张志钢,刑晓铃,李珊珊,康玉萍.从护理技能大赛结果回看与思考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14-116.

[3]撒晓红.职业技能大赛对中职护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意义[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22(2):74-77.

[4]潘正群,刘莉,郑萍.以“临床病案”为背景的护理操作技能比赛对护理实践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110-4111.

[5]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94-96.

[6]关晓明,刘瑾,林杰.建设能力训练体系,打造专业特色品牌[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27-29.

[7]董淑雯,甄永强.分析比赛对培养高技能型口腔技工人才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24(5):1907-1908.

[8]慕琴玉.从护理技能操作大赛谈护理技能操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3-64.

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作者:韦思明 朱宁 蒋建平 戴玉英 朱佩琼

第二篇: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行为三方面的医学人文素养,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等途径来培育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是当今临床医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1]卓越医生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做起,从培养卓越医学生做起。[2]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使其适应现代医学事業发展的需要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一、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1.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的学者认为,专业教育解决的是“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文素养培育解决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专业素养而缺乏人文素养的人只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当前,在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孩子,有的大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或是“掌上明珠”,他们自尊心强,优越感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比如竞选学生会干部进行拉票,为了好找工作要求加入共产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等等,这种人格扭曲的倾向与家庭的教育缺失和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是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塑造健康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医学教育的使命。

2.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处理好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医务人员服务不到位,只重视病情,忽视沟通意识,不重视病人的心理感受,医串之间缺乏信任,加上患者本身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治疗效果达不到自身的期望,认为治疗不好是医务人员的责任,由此产生了误解,患者不配合治疗,家属情绪紧张,甚至态度恶劣,迁怒于医务人员,引发纠纷。因此,医患沟通不畅、医疗纠纷问题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医生与患者交谈与沟通的基础之上,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在处理医患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沟通技能、说话艺术,还要诚恳待人。我国医学教育教育的弊端就是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仁慈宽厚、沟通交流等非技术因素的培训,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

3.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未来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提出,“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传授临床知识,还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新时期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不断转换教育理念,重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适应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不是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具体来讲,应包含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1.医学人文知识。大量实践证明,医学人文知识越深厚,其领悟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走在医学事业的前言。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医学卫生法、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医学动态,通读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他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医学技术,还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改造他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2.医学人文精神。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重视人的健康、敬畏人的生命、关心病人病情和心理问题。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要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铭记在心;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帮助他人,培养奉献的精神;在临床实践中,踏实勤奋,养成敬业的精神;学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具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医德,才能彰显临床医生的威信。在重大突发事件如非典、汶川大地震等发生时,医务工作人员要发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救死扶伤的精神,这些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具备的医学人文精神。

3.医学人文行为。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它体现了医生的人文价值,是医学人文行为的体现,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努力践行的。“去治愈”,这是医生的职责,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试图去治好病人,努力提高医术水平,追求医术精湛。“去帮助”,医生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具有责任心。医生不仅技术好,还有具备非技术因素即医学人文精神。以一颗诚恳的心去帮助病人,让病人感受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给病人带来希望,心情好了,病情也会有所改善。“去安慰”,医生要多去安慰病人,这里会涉及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应不断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和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关注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的变化,提高服务艺术水平。

三、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需要老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为今后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注重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学校应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大学生綜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中,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其次,推进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根据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视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才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最后,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4]大学生综合测评一般包括智、德、体以及能力等四个方面,明确将人文素养纳入到大学生综合测评里,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通过这种途径更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5]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首先,举行医学新生入学宣誓仪式。通过庄严的医学生誓词宣誓仪式,引导新生领会到作为一名未来临床医生的使命,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促使新生尽快转换角色。其次,开展养成、感恩、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举行树人讲坛、礼仪系列培训活动、感恩“大体老师”追思仪式、无人监考知识竞赛、感谢实验动物主题活动等,不断提升临床专业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再次,倡读经典,举行专题讲座。倡导学生读有关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目,领悟知识的博大精深,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讲坛,邀请知名校友或是著名专家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丰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3.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由自发到自觉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前提。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才会努力获取自己缺乏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外化为医学人文行为。其次,注重实习阶段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主动去感受临床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灵活的处理各种问题,同时以品行高尚医生为榜样,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素养,养成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秀楼,何宏生,李斌,余红星.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应具备人文素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7):1.

[2]李凯军,郭双丽,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643-644.

[3]师帅.试论人文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123-126.

[4]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50.

[5]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8.

作者:梁月凤 莫碧珍

第三篇: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急救的最根本目的是挽救生命。正确实施现场急救可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对于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场急救是否及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l]。我国许多医学专家指出,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可以使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把对生命的威胁减低到最低限度,因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势在必行[2]。大学生既是将来社会的重要成员,也是普及急救知识的主力军[3]。笔者根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试论在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与开设急救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实施办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推动急救知识在高校的普及方面作一点探索。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 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 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 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 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 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 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最适宜作为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象。重视对大学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高校开设急救医学课程,是实施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推广现场急救医学技术,提高公众急救医学知识普及率的最佳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将在推动急救教育的探索上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梦洁,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30): 187-187.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5(4): 661-663.

[3]GREEN AC, WALLINGFORD SC. Childhood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harmful skin effects:Epidemiological evidence[J].Prog Biophys Mol Biol, 2011, 107(3) :349-355.

[4]楼婷,江智霞,李昌秀,等.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 118-119.

[5]费国忠,钟厚德,姜庆五,等. 上海市“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

[6]邹圣强,许化溪,郑金旭,等. 综合性大学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 794.

[7]石越,孔庆滨,陈铁梅,等.东北某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调查与对策[J].航空航天医药,2010, 21(12): 2134-2135.

作者:赵峻峰 张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人寿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