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科技创新论文

2022-05-0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音乐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知识文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多元途径。科技满足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需求,而艺术则体现了人们对内在审美的追求。作为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在国外已经有了近30年左右的历史。

音乐科技创新论文 篇1:

小学音乐教育与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本论文以探讨“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育可以有哪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营造创新创造.自信阳光的校园学习氛围”为目的,以音乐教育为例,从创新思维和习惯的培养为入手,结合发展心理学中儿童心智发展相关理论,提出以及探讨相关方式的可行性,以期引导儿童形成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和分享创新意识,知道通过什么方式使创新意识在现实中施行,形成创新的习惯,改变“创新难”的思维定势。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科技创新;课程改革;儿童心智发展;创新思维

一、从音乐领域培养创新思维

(一)记录灵感的习惯

创新源于灵感,灵感的出现是随機性和无法预见性的,且灵感的记忆模式一般属于只有几分钟保存的“短时记忆”甚至几秒钟转瞬即逝的“瞬时记忆”,若不及时加以强化,则之后再想要提取出这段记忆,是非常困难的。就像睡前想着第二天起来要干吗,一大早起来多半会忘记。

为保存灵感以在适当时期可以顺利提取,做笔记,形成良好的记录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于儿童来说,仅仅是一句“大家要有记录金点子习惯”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儿童需要具体规定,比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一支笔,随时装在包包里随身带着,有什么新点子,写下来,老师会每周检查一次,如果没有写不会有惩罚,但有不错的点子会得到奖励。”形成一个记录灵感为孩子被表扬、获得奖励、自信的渠道,使孩子乐于做,并时常想着去实行的一件事情。

(二)创新基础,动手能力的普遍化学习

创新基础,动手能力。举个音乐领域简单易懂的例子:今天去学校时天气很好,孩子嘴里随意哼着曲子,突然觉得自己哼出某段旋律很好听,想要以此为主旋律创作一首歌曲。那么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谱曲,以音符的方式记录下这段旋律的能力,也就是本标题“创新基础,动手能力”很直观的一个解释。当然,并非只有学习谱曲一条路径,“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录音笔并配备一只录音笔,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由此记录并请老师谱曲”也是一种能力。

人成长的过程中不时会有灵感的突然闪现,这些灵感通常需要一定的能力基础去实践,去试探,但如果缺失这方面的基础,在有一定想法的时候无从下手,那这些有趣的小点子就只能是空想或纸上谈兵,是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也可能会因此错失许多的可能性。

二、创新思维的倾述对象,合作伙伴的寻找方法和机制建立以及创新氛围的营造

当一个个体有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优秀恰当的伙伴能极大地促进思维的活跃度,提升成功构建模型的几率。在有一定的或模糊或清晰的想法时,有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会积极地提出对你描绘的想法的意见、改进方法,或者表示对你的支持。对比不知道向谁讲这件事,藏在心里,或者讲出来被嘲笑,说你胡思乱想这两类情况,很明显拥有同伴支持比之没有同伴支持,更能提高讲想法付诸现实、尝试实施的几率。

因此,设想可以建立创新伙伴制度,设置一定的创意小组,拥有不同领域兴趣的学生成组,形成公开的小组,当学生有某类相关想法,就可以和此类的小组联系,在小组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完成自己的创意,若其他组学生对该组的研究方向也感兴趣,可以随时询问该组近期有些什么行动正在进行,申请加入。

当创新成为一种可以与伙伴相互交流、获得支持的行为,其被激发和实施的行为也将逐渐趋于普遍化。本质来说,这就是一种环境营造,儿童在早期发展和个性人格塑造中,除去基因影响外,其他的塑造原型则来自生活中所处的环境,所接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其中,低年龄段的孩童接收信息、塑造个性人格、学习的标本对象大多来自学校、家庭。当学校在营造创新思维的各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及时与家长进行相关的沟通时,向家长普及相关理念并寻求支持。在家庭和学校两个对孩童影响最大的环境中,营造出良好创新环境,那么,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具有较强创新意识。

而说到环境,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着孩童的健康和心情,社会环境则更多地影响着孩童心性、心智的发展,社会环境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日常中所相处的人,创造一个充满创新的环境,其实也就是培养一大群拥有创新思维的人,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达到共同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习惯的养成。

三、从音乐领域的支持中创新思维

如果笔者的学生将自己写下的一段小曲子哼给笔者听时,笔者会是什么反应?

笔者会先给予他(她)鼓励、建议以及一个去完善作品、展示作品的平台。如周五的音乐课请他(她)给学生唱唱这段曲子;给他一些建议,比如:老师帮你整你一下你的谱子,你可以去找会弹琴的小A,请她帮助你弹奏一下;你可以试着用葫芦丝吹一吹,吹给家长或者朋友们听(学校的器乐教学是葫芦丝,小朋友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葫芦丝演奏技巧)。

当然,也要给学生和家长们做好相关的教育。教师应教导学生尊重他人,在积极向他人表述自己想法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想法,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育,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支持和理解,应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并且,拥有创新的点子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是不应该被轻视和嘲笑的。

教师也应积极与家长们进行沟通,让家长们了解到学校在创新思维培养方面需要的家长支持,让家长明白做这些事情的原因。不能只告诉家长应该如何来配合,也应让家长了解具体情况,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培养计划中。同时,对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创新创造思维,教师应拟出一些较为具体的实例,如当孩子问到自己一个想法怎么样时,家长应如何给予孩子相关支持、建议。

同时,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类似项目讨论群体,对孩子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法进行随时的关注和讨论,博采众长,让孩子在不知如何应对时,向有经验的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

四、从音乐领域形成创新习惯

习惯是一个个体长期处于某种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反应模式。习惯通常是难更改、下意识、长久性的。因此,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科技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从音乐领域举例,学校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给孩子扎实的音乐基础技能,孩子拥有了记录点子的能力。在此环境之下,孩子久而久之便能形成创新思维、创新习惯,习惯于去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而不仅仅拘束在敢想不敢做、不敢分享的阶段。科技创新也一样,学校给孩子提供技能培训、伙伴支持、指导支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也就能引导孩子形成科技创新的意识、能力、习惯,使其真正做到:习惯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成长为祖国所需求的各方面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 袁玉芝.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30-34+25.

[2] 单业珍.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2):87.

[3] 王伟毅.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J]. 学周刊,2014(33):190.

[4] 田文华.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J]. 北京教育(普教),2013(04):75.

[5] 陈春晖. 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三韵”教学[J]. 小学时代,2020(13):88+90.

[6] 张帆,易德良. 地方高职院校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专业核心素养”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9(08):31-32.

[7] 翟婉慧. 新乡市卫滨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 开封:河南师范大学,2015.

[8] 朱国芳. 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体会[A].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2010:4.

[9] 王玉琴. 浅谈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 新课程(上),2019(01):36.

作者:王光容

音乐科技创新论文 篇2:

搭建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桥梁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知识文化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多元途径。科技满足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需求,而艺术则体现了人们对内在审美的追求。作为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在国外已经有了近30年左右的历史。该学科运用各种新兴科技手段,对作曲家的音乐思维、音响观念、创作手段、传播方式等进行革新,在科技性、应用性、普及性方面不断开拓,搭建起音乐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桥梁,引领了世界电子音乐发展的潮流。

21世纪的电子音乐在国际上的发展以“走出实验室”为基本特点,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媒体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其中,交互式创作技法的发展尤为迅速。一方面,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IRCAM、GRM、GRAME、布尔吉斯,德国柏林、科隆、达姆斯塔特、斯图加特、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中心、伯克立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南加州大学的录音工程学院等学术机构的电子音乐专业实验室、工作室和网络学术论坛为中心,在以各自开发的原创软硬件支持下,大力推动了传统先锋派电子音乐的通俗化、普及化和人工智能化进程;另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各专业联合会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电子艺术节或电子音乐节,广泛交流了各自的学术成果与艺术作品,并使各自为阵的电子音乐与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技术研究或创作表演的层面,逐步走向合作、规范和统一。

近年来我国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也同样发展迅猛。各高等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了类似的专业方向,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武汉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与录音艺术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的录音工程、音响导演和电子音乐专业等。此外,拥有类似专业的院校还有四川、广州、沈阳、天津等众多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等。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在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科建设历程

回顾学科建设的历程,短短十年,在传统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逐步孕育出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新兴学科。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原作曲指挥系的架构内设立了音乐音响导演(录音艺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独立发展为“音乐工程系”,开设了侧重艺术的“音乐设计与制作”和侧重科学的“音乐科技与艺术”两个专业方向;2008年,为适应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需求,又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说,“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是从传统作曲学科和录音艺术中脱胎出来的、文理交叉的一个新兴学科,具有应用性、工艺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它以音乐工程系的师资力量为核心,同时联合了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打击乐系和音乐剧系的部分相关教师组成学科梯队,这种跨领域、跨系科的体制创新模式,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建设发展状况

1.该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建设发展

响应上海市教委关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海音乐学院自1996年以来就积极投入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2003年,音乐工程系作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音乐学“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方向获得资助。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成功升格申报了两个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和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作为优势学科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两个方向为“作曲技法探索与创作”和“作曲理论研究与应用”),在学科建设方面又取得长足发展。“优势学科”总带头人杨立青院长以其在学科战略发展上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前瞻性思维,为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不仅仅在高雅的学术性音乐创作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应用型、普及型、科技型的应用音乐设计、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以及音乐传媒管理等方面不断开拓,提升教育理念,更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

2007年底,在上海音乐学院两个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基础上,再次整合科研资源与学科优势。通过教育部严格筛选,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以“音乐学”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作为该学科六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五个方向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与研究、音乐形态学研究与应用、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史、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更重要的台阶。

2.科研、人才、基地并重的建设模式

上海音乐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一直秉承科学研究(以课题规划与项目实施为主)、人才培养(以团队成员及其研究生梯队建设为主)、基地培育(以重要学术活动、学刊创编与网站建设为主)三大任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运作。可以说,“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通过近4年多的重点学科建设,已经逐步受到全国同行更广泛的关注。在基础设施、人才梯队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1)科研成果展现

2004年该学科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全相位音乐工程基础实验基地项目”立项,2005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计算机音乐基础”项目立项,2006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音乐新媒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立项,2007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数字音频技术”项目立项,2007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立项,同期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立项,2007年首次获得上海市科委“音乐声学(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同时获得“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科研项目”立项等,立项到位经费达2200万元。

(2)人才梯队培养

学科现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人员30人,其中教授8人(占27%),副教授6人(占20%),讲师及工程师10人(占30%)。已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年龄上是老、中、青的合理搭配。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通过一系列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本学科梯队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大大增强了属于前沿学科的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创作、音乐科技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国内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广泛关注音乐的应用性研究,不断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

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要求我们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性的实用人才,同时也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有原创性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影视、游戏、动漫、流行音乐、电子音乐、音乐声学、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创意、制作、营销、研究等各方面的艺术与科技复合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3)学科基地建设

目前该学科方向的科研硬件基础建设已实现的项目主要包括:多声道电子作曲实验室、全数码多轨录音棚、多媒体非线性工作站、音乐会实况录音系统、音视频设计工作室、音乐声学实验室、音乐软件工程实验室,电子、新音乐演播厅,数字媒体艺术展演厅和多媒体设计实验室等。

完成的大型学术研究与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参加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主题歌中文版创作及主会场演出、十数场高水准的国际作曲大师班及专题研讨会、2006年协办亚洲艺术科学年会暨数字音乐主题研讨会和多媒体音乐会、主办2007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07年于著名的德国科隆音乐节上由主办方资助、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主持举办了“来自上海的问候——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参与协办了2007年上海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演暨开幕式新媒体音乐会。建设期间还参与了本学科特聘教授谭盾主持的河南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特奥会音乐征集、2010上海世博会会标征集、电影夜宴、东京审判等项目的音乐设计与工程制作等。当前本学科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学位培养体系已经完备,无论从科研上、教学,还是从创作上、实践成果上看,本研究方向都已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该学科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外,还将成为原创音乐、创意产业的研发基地,将对中国的各项重大政治、文化、娱乐和商务活动的音乐需求进行直接支援,特别是它将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扮演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该学科将全力以赴,为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将创作、设计出一批代表上海、中国和世界最新潮流、最高水准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子音乐作品,以及适合大众口味的普及性音乐作品和音乐娱乐产品,同时,拿出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音乐科技成果,并出版发行出一批音乐科技类教材和教学软件,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专业音乐和普及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海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专业则是与上海音乐文化产业、音乐教育产品、音乐信息传播相关的人才培养基地,它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度吻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外企厂商以及部分国内企业开始与该学科洽谈有关合作项目,联合研发产品、委约创作、进行学术合作与联合办学。国外大学如美国伯克利大学音乐学院、纽约曼哈顿大学音乐学院、日本东京数字好莱坞学院,科研机构如法国著名的IRCam、GRM等国家音频科学研究所,外企厂商如美国SE电子音响公司、日本Roland公司等等。

当前,该学科正积极展开与国外、国内著名数字媒体艺术大学的联合办学,认真抓好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拓宽学生观察视野,争强创新意识,提升其在业界的竞争实力,培养一批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性艺术产业人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力争建成一个以电子音乐设计为主干,以应用作曲和现代传媒科技为两翼,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集创作、演奏、制作于一体的交叉型、产学研一条龙的新兴学科。

三、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音乐艺术与科技和谐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全社会知识分工体系、服务社会大众文化生活。因此,上海音乐学院在建设“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时,将更加努力地面向社会音乐文化需求,积极承接并参与上海市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音乐创作的重大项目和一般性娱乐项目,如上海市文化基金资助项目和各社会文艺团体、企事业、部队、媒体等单位的创作与制作项目,以及音乐数码产品的科研联合开发项目等。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学科架构内“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改革创作机制和研发体制,推动原始创新,将音乐创作、制作置于新媒体艺术框架制作之中进行综合开发,产生更多的交叉性课程或研究方向。

根据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的要求,上海音乐学院“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将更加面向社会文化需求,开辟符合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专业和新方向(现已开辟了音乐设计与制作(录音艺术)、音乐科技与艺术、艺术管理、音乐剧、现代乐器表演等专业),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借助科技的手段,构建音乐和谐。

吴粤北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

陈婷婷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作者:吴粤北 陈婷婷

音乐科技创新论文 篇3:

科技?融合?创新?发展

适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隆重召开,“十四五”良好开局促进国内制造业长足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精神的关键历史节点,12月16日,中国乐器协会2021年乐器行业科技大会在常州成功召开。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副理事长孙瑞勇、陈晋武,以及近100位会员代表参会并交流。大会全程防疫保障,科学部署,会议期间安排了全员核酸检测,确保了与会嘉宾的生命安全,保障大会顺利举行。

大会主题聚焦“科技·融合·创新·发展”,诚邀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以及资深行业人士展开头脑风暴,大会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世界前沿科技现状与发展、未来音乐科技创新、音教美育发展、产业链拓展延伸等多维度行业视角展开交流探讨,集中展示、分享乐器行业前沿科技与创新成果,并对2021年度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进个人和优秀集体、科研项目进行了隆重表彰。

统筹推进——完善科创平台建设 激活人才培育机制

会上,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以《持续推动乐器行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为题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大会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七大政策组合拳、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总体要求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重点工作的强力推进将引领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稳中有进、高质量运行。本次科技大会要认真回顾2021年行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系统总结“科技创新年”工作成效,客观分析后疫情时期行业发展的形势,科学谋划2022年行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举措,持续推动乐器行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工作迈向新征程。

对于当前乐器行业整体运行和科技创新工作,王世成理事长表示,当前我国乐器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消费需求继续回升,对外贸易好于预期,全行业经济运行呈持续恢复态势。过去一年来,面对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乐器协会积极向工信部、发改委、海关总署、商务部、中财办、国务院研究室等部委办反应行业诉求,借势普惠政策赋能产业发展活力。2021年,历经“科技创新年”的深耕细作,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深化,“四个一”工程有序落实,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标准、专利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人才机制逐步完善,专家智库开启行业发展核心引擎。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乐器行业“科技创新年”的各项工作值得肯定,取得成绩可喜可贺。

目前,乐器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疫情影响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研究确定,明年为乐器行业“人才建设年”,对乐器行业明年的科技创新工作,王世成理事长强调:首先,行业要以“人才建设年”工作为统领,系统探讨、规划和推动全行业人才建设工作,以高端人才培训计划赋能行业科技创新和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其次,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响应“双碳”战略,主动配合能源“双控”统筹各项工作,有序调控成本增加效益;第三,完善深化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跨界整合社会优质科创资源,深度融合音乐教育产业,延伸拓展乐器全产业链,在“双减”政策框架下研究市场发展的新空间;第四,完善和强化协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分支机构的行业导向作用,多措并举激发企业主体意识,促成创新企业成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荣誉表彰——见证行业科创成果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过去一年来,协会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领导下,积极推荐会员企业参加工信部、中国轻工联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评审活动,获得多项荣誉。会上,由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陈晋武宣读《关于“科技创新年”工作的表彰决定》。

多家企业和个人荣获中国轻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国乐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评为“十三五”全国轻工业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轻工行业“升级与创新消费品”评选,珠江艾茉森、乐海乐器、吟飞科技、星海钢琴等9家企业产品入选;在202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入选项目名单中,15家企业入选科学技术进步类,4家入选技术发明类,3家企业设计中心入选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中心,珠江钢琴的两个小组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2021年中国乐器协会在科技创新方向上按照“两翼发力、六轮驱动”整体思路推进,一年来行业科技创新工作卓有成效。会上,现场颁发了2021年度中国乐器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奖、2021年度乐器行业“科技之星”、2021年度“专利成果奖”以及2021年度乐器行业“科技十强企业”。

产研聚焦——瞄准前沿科技趋向 强化乐器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成为行业提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大会特邀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政策与改革部部长、研究员田德录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战略室主任侯晓轩,分别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总体进展情况”“2021年世界前沿科技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为题,做了专家讲座。结合国内政策与国际形势,把脉科创趋势。

在5G、人工智能、文化数字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乐器协会同意成立“未来音乐科技专业委员会”。大会上北京中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易天带来了《未来音乐对乐器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题的主题发言。详实讲述了未来音乐科技的概念,对传统乐器的意义,以及未来音乐专委会的成立对行业的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乐器行业推动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交流创新成果,提升科创核心竞争能力,今年大会特别策划4家企业作年度科技成果交流,展示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创新产品。吟飞艺术中心经理华那晨,为大家展示的吟飞智能数字乐器代表了智能科技与音乐艺术的跨界融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敦煌艺术学校常务副校长宋蕾展示的敦煌·罗兰智能交互古筝学堂,带来的则是民族乐器的传统与创新;得理乐器(珠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冰峰结合时下热议的芯片话题,讲述中国电声乐器核心集成电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肖巍分享了珠江钢琴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

“双减”政策下,音乐美育成为新热点,素质教育迎来红利期,越来越多的教培企业纷纷转型素质教育方向。在此背景下,大会策划“音乐美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圆桌论坛,围绕校园美育、音樂进中考、中老年乐器教育等话题,在产学研用层面展开头脑风暴。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科技创新图片展,遴选了48项科技创新成果(产品)进行展示,旨在推动行业科研技术交流,助力行业中高端转型升级战略发展。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都提出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面对负责变化的发展环境,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行业发展新要求,不断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持续推动乐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为实现乐器制造大国成为乐器强国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学教育分析论文下一篇:路桥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