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

2022-04-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职院校在认识层面强调“职业”特点忽视“社会人”培养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面临各种挑战。这些可能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 篇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积极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国家和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缺乏创新,依然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评价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考量,忽视实践能力的评定;在教育效果上片面强调学生的政治倾向性,忽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面。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和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优化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对话、协作等要素,在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下实现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重塑了“发现—建构”的教学新模式,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该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给予过多的关注,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的学校生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学习兴趣。[1]建构主义理论大大推动了教育教学对于环境的选择和创设,将学习活动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一、秉持“生本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教学理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持“生本化”理念,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学设计面向所有学生,接受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爱好和所思所想,着眼于他们的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探索中认知世界、发展自己。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意义建构者。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对学习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主动把知识建构在自己的头脑中,从而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指导者。[2]这种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协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和建构过程并非从零开始,先前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体系影响着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具体方式,从而影响着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关注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不完整认识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3]教师将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正确理解、积极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当这些逻辑严密、表述严谨、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经由教师照本宣科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往往显得抽象、枯燥和无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素材之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是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合理超越,尤其是要加强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事实上,广义的教育最初是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真正是所谓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通过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需求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实“贴近社会实际”的内容。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正确看待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帮助解决学生因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各种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学内容要突出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才需求,关切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认识和掌控社会生活的钥匙,这样,能够触发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三、克服既往的理论说教,探究“情境化”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模式和方法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先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地抽象,去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后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去情景化的教法使得学生对概念和理论较为熟悉,却无法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常常不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任务。建构主义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意义建构的体验性,让学习发生在与现实背景类似的环境中,促进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4]学习是合作的、社会性的活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是建构知识的基本方式。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具体的思路是: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即希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知识;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需要完成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资源,并针对活动过程提供适时的反馈与指导。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源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建构中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今,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快捷,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发网络空间的相关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

鼓励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小组成员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分享不同观点、澄清所生的疑虑,在开放性的对话与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设计任务和问题,安排学生学习和讨论,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崇尚学生的感悟和自觉,能够刺激学生反省与思考,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5]

四、紧扣教学目标,推进学习评价的“综合化”

学习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驱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往往借助于终结性测试,学生被评核的绝大部分是结果性知识,纵然是答案开放的分析题,学生作答的仍是教科书或参考书上的现成的材料。这种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低层次认知导向的评价模式,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科学地评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解释事物的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定;既强调统一的标准,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真实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意义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除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之外,对学生解决真实性任务的过程同样感兴趣,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和变化,教师从而有机会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探索互动、协作等教学方式以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的学习,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春.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

2009,(21):29-30.

[3]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富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人文教育[J].江苏高教,2010,

(1):88-90.

[5]贾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3-134.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季枫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边缘化困境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职院校在认识层面强调“职业”特点忽视“社会人”培养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面临各种挑战。这些可能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边缘化 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使命,目的是通过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德育首位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边缘化困境

《意见》要求各高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与作用。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与作用。虽然学校领导在各种场合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但往往名不副实。具体表现为:

1.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机构形同虚设。中宣部、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机构,但在具体运作和投入方面还缺少制度性保障。因此,致使其无法有效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2.专业教学计划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存在较大随意性。虽然已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本科、专科的科目设置、学分规定以及课时要求。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往往在强调本专业教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随意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随意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即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课程科目设置、时间安排等,广泛存在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授课的倾向。另一方面,人为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必须确保教学课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教学课时可多可少。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非科学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客观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反映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既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又不能体现学生能力与觉悟的提高。具体为:第一,考核评价方式设置不尽合理,多数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定性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考核功能存在缺陷,侧重知识考核、缺少诊断性考核,同时评价过分依赖总结性考试,这些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第三,考试内容缺乏创新与考试形式过于陈旧,加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与应付心态。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与师资条件难以保证。完善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与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首先,各高等学校必须按照要求设置独立且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多数高职院校仅设立隶属于公共教学部或基础教学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而更有甚者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挂靠于某社科性质的教研室。其次,师资配备和培训等难以保证。多数高职院校严格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人数,选聘大量协议或外聘教师充抵人数,以便于形式上符合师生比要求。而制度化的师资培训则更是难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被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职院校在认识层面强调“职业”特点忽视“社会人”培养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面临各种挑战,当然更有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结果。

1.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偏差。(1)技术至上的培养目标掩盖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学校教育首先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然后才是从专业技术层面使受教育者学有所长。而如果背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则只能把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塑造成为科学和技术的“持有者”。而现实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是,突出专业技术强项,弱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2)“窄口径”地落实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灌输国家意识形态(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艰巨任务。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在课程设置(包括总体目标、开课门类、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等)方面严重弱化了《意见》中提出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理论“基本够用”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冲突。理论“基本够用”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坚持的一个教学原则,该原则有效地处理了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实践课之间的矛盾,对培养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需要明确的一点,理论“基本够用”的原则不适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通过大量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灌输”才能为学生掌握,所以理论“基本够用”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存在冲突。

2.思想政治理論课本身面临各种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遭遇到一些挑战也成为其被边缘化的重要因素。(1)国际国内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面临严峻挑战。第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剧。在文化冲突中,我国的民族道德体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传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当前,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到正确面对和接受相关问题,则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三,信息的不均衡传递形成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相关政治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课堂信息传递方式,学生获取信息简单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且可以同时比较鉴别多种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相比之下,显得苍白、单薄,甚至无力,教师的权威性相应受到来自学生质疑和网络多元观点的挑战。(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多重矛盾,削弱了其地位。第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与个人需要的特殊性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要将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公民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价值准则。但是,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牵引下,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识淡薄。第二,社会本位利他性与个人本位利己性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意在于培养学生“社会本位”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条件下,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呈现蔓延趋势,以至于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信息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甚至对高尚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予以嘲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苍白。第三,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支持的矛盾。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政治信仰的确立,实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即依靠社会经验的支持,教育对象对所接受的理论进行必要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用理论指导自身的社会行为和政治实践,进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就现实生活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支持,理论灌输转化为思想和行动自觉存在着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的矛盾。第四,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矛盾。大学生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考的过渡阶段,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对那些轻松、通俗、新奇的“快餐式”文化表现出较强亲和力,对于那些需要抽象思维、思辨性强的内容缺乏兴趣甚至排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文本化的思想理论,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既缺乏生动性,又缺乏现实功利性,显然难以获得教学对象的有力响应。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困境的负面影响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冲击。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力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抓手,在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从而成长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的困境无疑使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虚幻化,人才培养的结果便是抹杀了技能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对政治认同产生负面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但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完成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媒介,而且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系统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最后一环。在自然人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学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帮助个体确立科学的政治价值观念,并培养个体的政治态度与情感,进一步强化进入社会的个体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度,同时提升个体对政治体系的忠诚与信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边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系统学习政治思想的掌握,从而影响社会个体自发形成的政治心理过程。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将只能依靠自发形成的社会政治心理指导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而直接后果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相对下降,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认同的持续减弱,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梁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梁勇 刘建文 牛宏艳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 篇3: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需求,论述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重点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包括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建构知识、践行生活四个环节,分别完成生活主题的确定、生活问题的探究、生活疑惑的解除、生活范式的设计。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生活化教学 结构模式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就是说,教育教学源于生活,归之于生活,唯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才会形成有效教学,才能发挥教学力量。

1.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教育目标的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生活而具有主动学习与选择、探索的能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热爱生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提升学科价值的需要。长久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处于教师照本宣科的理论化讲解,学生“记背”,应用这种方式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索然无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兴趣,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发挥与价值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倡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2.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存在问题。在对部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对政治教师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仍然是教学课时的完成和学生考试的成绩要求,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政治考试。在教学上多侧重理论的讲解与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学生依旧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教学资源单一,“唯教材论”,教师讲课仅是对课本的复述,不重要的知识点一笔带过,重要的知识点重点强调“划记背”。

(2)原因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走进学校,进入课堂,但是在学校升学率和分数线的压力下,一些高中政治教师仍然选择最稳妥也是有针对性的应试教学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能是唯一载体。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丰富、拓展课程资源,更不会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不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也没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也无法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模式

本文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形成层层深入的生活化教学结构。即源于生活,确定生活主题;寓于生活,探究生活问题;感悟生活,解除生活疑惑;享用生活,设计生活范式。

(1)确立生活主题。在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此环节可以称之为情境导入,即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主题,以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要求,将所要讲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课程模块。

如在讲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时,可以将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金银、纸币、账面结算等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用视频资料或PPT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和外汇的具体场景,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没有多种货币形式,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从而既让学生了解到政治基本理论与生活如此贴近,又让学生理解到货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与职能。

(2)探究生活问题。情境导入后,就需要通过某种教学形式将所要讲解的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拓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契合,倡导研究性教学方式,鼓励合作探究,进行活动设计,促进教学互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如在讲解商品与价格时,可以选择几个相关的成语——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物以稀为贵,让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演示某地区某项产品的价格变动趋势,讨论价格为什么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这时再讲解影响供求关系的有生产、地域、时间等因素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价格变动的因素。

(3)解决生活疑惑。在探究生活问题后,就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建构,经历贴近生活,寓于生活之后,要暂时回归书本,回归政治理论知识观点,让学生将知识点弄清弄透,重新理解知识,进而建构知识,增强建构能力与认知能力。

如在市场经济这部分,教师可以在引入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问题,并完成探究式教学活动之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市场经济,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调控和监督管理?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是怎样发挥调控作用的。

(4)设计生活范式。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最高层次的目标是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让学习在掌握政治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发展,热爱生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并且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如讲解公民的政治生活时,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通过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比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结合当地实行阶梯水电价要涨,政府召开市民听证会,广泛听证,了解社情民意,征询意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公民应当具有主动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能力,应当是有行使自身公民权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绍森.高中政治模块教学生活化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08,10:31-32.

[2]邱世良.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享用生活——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教学三部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0:96-97.

[3]徐越.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4:81-84.

[4]胡细姣.试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35.

作者:田文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生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和小学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