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注重强调旅游者的体验性及参与性,通过村域经济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传播特色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海南休闲农业品牌化研究

[摘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区域品牌不仅能够激发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能激发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品牌的关系,从区域产业集群的视角去探索海南休闲农业的品牌建设,旨在为海南休闲农业品牌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南;产业集群;休闲农业;品牌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4.023

1 区域集群和农业品牌的关系

农业区域集群与农业品牌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首先,农业区域集群存在特定农产品,而这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本身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农业区域集群往往蕴藏着许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其次,农业区域集群发展水平与农业品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农业品牌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区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农业区域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2 海南休闲农业集群现状

2.1 休闲农业集群概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对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发挥农业和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促进人们对农业活动的体验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集群是由农旅结合的新型产业集群,所以休闲农业集群通常拥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具有自身特点。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与产业集群的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休闲农业适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2.2 海南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条件

海南休闲农业集群具有坚实的产业起点,区域特色明显。海南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涉及农、林、牧、副、渔、医药、盐业等领域,在海南岛东线、中线、西线都具有著名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东线分布的文昌市东郊椰林景区、文昌鸡养殖示范园、石斑鱼养殖示范区、琼海市的博鳌农业园区、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药用植物园在国内都享有盛誉;中线分布的屯昌县的橡膠产业园、保亭县槟榔农业园、陵水县现代农业示范园也极具特色; 西线分布的澄迈县福山咖啡基地、儋州市热带植物园、北部湾渔场、乐东县莺歌晒盐场等都极富盛名。海南还拥有一大批具有带动辐射功能的休闲农业的龙头企业和园区,目前全省已有龙头企业200 多家,文明生态村 13988个,休闲农业园区 136 家,形成了海南休闲农业集群的均衡布局。

2.3 海南休闲农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2.3.1 农旅结合度较低

农旅结合既能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但海南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度较低。一是旅游者亲自参与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自然文化不充分;二是在休闲农业园区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及生产特色农产品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三是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度较低,农业品牌对旅游的支撑力度不足,海南的气候资源和农业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因此,要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体现休闲农业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观光、娱乐、度假的综合功能。

2.3.2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海南农村人口的低文化水平无法适应休闲农业发展。海南的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农民说当地的方言,无法进行顺畅的普通话交流,造成与游客的交流障碍,影响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当地农村人口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人文特征的传承和融合,不能适应休闲农业对人文景观的创新要求。

2.3.3 缺乏政府主导,模式单调

海南的休闲农业由于缺乏政府主导,宏观规划布局不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形式单一。海南休闲农业主要是观光、农家乐形式。观光主要有观光农场和动植物园,参观热带果园、养殖场。农家乐和渔家乐中游客体验度较低,模式单调,这样定会导致海南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和持久性下降。

2.3.4 海南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条件不充分

从海南目前的情况来看,休闲农业集群化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化条件。首先,海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休闲发展较晚,现代化程度较低,与我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相关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同时企业需要出台相关市场、技术开发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标准,否则会引起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和降低产品质量;在休闲农业集群化过程中,海南缺少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的短期收益与集群化的长远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

3 休闲农业集群的品牌建设对策

3.1 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集群内的主体作用

3.1.1 休闲农业企业品牌的塑造

在区域品牌建设中,休闲农业集群内的企业是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最后的获利者,因此在建设区域品牌中,集群内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领品牌建设,为区域的品牌形成和发展开一个好的开端。建设区域品牌,就要重点培养区域龙头骨干企业,促进整个海南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发展,再由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其他企业,提升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掌握先进的营销策略,进而提高海南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3.1.2 优化产品设计和组合

合理设计休闲农业产品和组合,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需要持续创新休闲农业组合产品,拓展企业品牌的内涵。比如可以让休闲者参与乘船游览、垂钓、捕捞、划船比赛、织渔网、烹饪水鲜、唱渔歌和观渔火等,充分感受渔家生活的乐趣和风情。

3.1.3 扩宽营销渠道

企业要举办休闲农业产品促销活动,丰富产品内涵,使其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提升本企业休闲农业产品的美誉度;在特别纪念日举办优惠活动;通过媒体构建多样的信息传播渠道,指定客源市场有计划地派发本企业休闲农业产品宣传册,方便消费者获取企业品牌信息;通过公众人物效应促销,树立品牌形象。

3.1.4 借助地域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不同的地区要利用产业优势,突出当地特色,把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融入品牌,实行品牌创新战略,使产业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城市居民对田园有机食品、民族服饰、礼仪风俗、屋舍布局、民歌民谣、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充满较强的好奇心,应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延展产业服务链,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3.2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作用

3.2.1 巩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一,政府主导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管理机构。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优惠政策,将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及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做到深度开发农业自然资源与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有机统一。加强政策引导,使农业和旅游服务业融为一体,既为旅游者提供农副产品,又赋予农业生产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内涵。

第二,政府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合体”。休闲农业涉及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多学科领域,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赏、娱乐、度假于一体,将城市与乡村经济相互融合,具有多功能性和城乡关联度高的特点。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经济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一系列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要素市场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促使农业企业集团、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多種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使休闲农业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更大的动能。

3.2.2 合理规划和布局休闲农业产业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宏观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要服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结合海南省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特点,按照差别化布局原则,利用海南岛东线、中线、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人文资源的异质性,使海南省的休闲农业总体规划和布局具有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鲜明特色。东线以文昌市航天科技园、琼海市博鳌高科技农业园、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休闲农业;中线发展以五指山市为核心区域,以生态型为主的休闲农业;西线发展以特色热带植物、热带海洋渔业为主的资源型休闲农业。通过科学合理地整体规划和布局,使休闲农业真正成为促进海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2.3 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对人才具有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要求,涉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工程、信息等多个领域;既有技术人才,又有经营管理人才;不同岗位也有不同层次要求。因此,要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充分利用海南省内各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工作,拓宽本土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各类人才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很好地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建立人才的引进激励机制。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对海南休闲农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户籍落户、子女就学、人才专项补贴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尽可能地为高级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发引进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确保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有可靠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明,盛亚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研究[J].经济纵横,2015(5):102-105.

[2]吴奇凌.产业集群地区区域品牌培育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96.

[3]吴家灿,李蔚.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育路径[J].求索,2013(2):24-26.

[4]郭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马晓红.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培育[J].金融经济,2012(2):25-27.

[6]杨瑚.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业区域品牌培育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25-26.

[7]肖阳,谢远勇.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区域品牌培育模式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6-30.

作者:钟艺晴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注重强调旅游者的体验性及参与性,通过村域经济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传播特色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从规划布局、政策扶持、营销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休闲农业的实际从科学规划、模式创新、产业运营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模式创新;产业运营

引言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闲暇时间增加及收入的提高,为休闲经济的崛起和休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与经济基础。在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参会会议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达成共识,未来将向着“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社会发展,这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产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休闲农业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以农业项目为依托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向旅游者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确保在此过程中的环境的绿化、整洁及美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开始接受并热衷于休闲农业旅游。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通过向城市居民出售当地新鲜的农副产品及提供食宿等服务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这一方面既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及消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农民在自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休闲农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这个市场体系中,农业休闲旅游需求和供给愿望同时产生。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农业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看到,在未来的农村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中,休闲农业必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作为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业态,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管理不到位、项目建设雷同、旅游环境差等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本文基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这些分析与研究希望为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及完善相应扶植政策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希望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在项目市场定位、强化管理、打造品牌等方面给出些许建议。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致及生态环境资源与农业经营活动、农林牧渔生产、农家生活及农村文化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三农”体验及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业态。它集休闲、观光、娱乐、科教、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众多功能为一体,是旅游业与农业完美结合的产业类型。在现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转变及休闲观念的形成,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休闲型和享受型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无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据统计,我国休闲农业进入迅猛发展期,年均发展速度已超过15%,在一些地区休闲农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逐渐丰富,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后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的休闲农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据中国网络电视台“三农节目”报道,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8.5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从业人员2600万,先后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垂钓园、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市民假日农园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有效拓展并使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经过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业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最初的农民自发行为向现在的各级政府规范引导;第二体现在经营规模的转变,由原来的个体经营、零散分布转变为目前的集约经营、集群分布;第三体现在功能定位的转变,從早期单一餐饮功能定位到目前体验、食宿、休闲、教育等综合性经营拓展;第四体现在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的转变,从最初的局限于城市郊区及景区周边向更大范围的适宜发展区域布局转变;第五体现在投资主体的转变,由早期政府及农户投资为主导向通过“一资带三资”带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相结合的转变。

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相比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一些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良好的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我们正视及思考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是2001年开始,这一年制定了休闲农业诸多评定标准,标志着我国向规范化经营迈进。但相比国外休闲农业100多年发展的历史,我国的休闲农业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自然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导致项目建设缺乏特色。在我国,多数休闲农业点是农民自发、盲目发展起来的,政府统一管理、规划布局、引导和支持等职能的缺失,导致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大、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现象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2.政策扶持急需加大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由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各地尚未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农业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争取在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农家乐经营户提供一些减税或免税政策,要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费、营业税、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这些相关配套政策出台的滞后,必然会制约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

3.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竞争力不强。在“吃、住、行、游、购”这旅游六要素中,我國休闲农业点提供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满足顾客“吃、住”等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其原因是经营活动中忽略科技投入,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体验、休闲、科普教育等能够给游客带来精神愉悦的休闲项目,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自然难以提高。

4.缺乏文化底蕴且营销管理薄弱。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导致行业内部从众现象严重,简单仿效,忽视品牌运营,缺乏茶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同时,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最初是由其生产功能发展的延伸,多数从业人员及其管理者还没有转变传统观念,忽视了休闲农业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理念缺失及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品牌知名度不高。

5.缺乏专业人才导致管理水平低下。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为它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三、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基于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上予以把握,以利于解决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休闲农业科学化、有序化的良性发展。

1.通过科学规划,凸显项目特色。休闲农业的开发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保证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分配布局的合理性,以做到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由于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服务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一个服务项目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必须要充分地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客观环境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准确定位,凸显自己的特色。

2.通过跨越发展,实现模式创新。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依赖于经营模式的创新。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以一定的休闲农业资源为前提保障的。由于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特殊性,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多元化与区域文化的差异化;保持对技术、品牌、文化、人力资源等核心资源的持续创新,发展成熟的客户维护模式以完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在依据具体的环境与客观条件进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同时,亦不可违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偏离经营模式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应该尊重创新的科学性。

3.通过产业运营,增强比较优势。休闲农业点大都属中小规模,实力较弱,往往很难经营多种产品或服务以分散风险,但具有适应性强、接近顾客等优点。可以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单一化、专业化经营[4]。因此,各休闲农业点必须进行游客的行为分析和需求调查,充分考虑自身所立足的消费市场和客源地,以销定产提供特色服务,进而打造品牌形象,形成差异化经营。休闲农业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休闲农业是农村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用产业化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民参与力度和组织化程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形式,完善均衡产业化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体系。发展规模化的种养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刘泓蔚,卢飞.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研究进展述评[J].潍坊学院学报,2012,(5).

[2]黄维琴,竺帅,周彬.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奉化市为例[J].科技与管理,2012,(6).

[3]王婉飞,叶宗造.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以华凯休闲农业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2,(2).

[4]李丽萍,杨东红.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作者:李丽萍 杨东红 林向义

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 篇3:

文化场景理论视域下皖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文化場景理论强调区域所提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地区发展带来的作用,休闲农业具有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全面功能性的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途径。皖北地区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但发展也存在较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不成型,经营理念不先进,环保观念较淡薄、宣传方式较落后等。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合理挖掘地方资源,指定统一行业标准,采取多样的宣传方式,就能促进皖北休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皖北地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文化场景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哈佛大学经济学爱华德·格莱泽、多伦多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和丹尼尔等提出。文化场景理论是基于对城市街区的重新审视。格莱泽在对纽约进行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后写成了《城市的胜利》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后工业城市优势体现在吸引高素质人群的能力上,而这种吸引人才的元素不是传统理论强调的经济性因素,而是城市所能提供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文化场景理论虽然是基于对城市街区的重新审视上,凸显了文化的一位和创意的价值。场景是发展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基础。每个空间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因而也产生了不同的场景,场景是人的感知最直接物理结果,对个体的认知、感知有直接的贡献,这种物理空间经过个体加工,信息交换构成“个体感知”,共同作用于个体喜怒哀乐。休闲农业结合第一、第三产业,加强农村与城市联系,满足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双向需求。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给当地农村环境带来基础设施的改善,盘活农村自然资源,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远离喧嚣,提供了休闲娱乐放松身体与精神的场所,让他们能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田园生活。作为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延伸,休闲农业是调整皖北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皖北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皖北地区休闲农业概况

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的北方地区,是以淮河为界,包括淮河以北的宿州、蚌埠、阜阳、两淮(淮南、淮北)等六个地级市。土地面积约有5万平方公里,土地辽阔,多为平原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则约2800余万,占安徽人口总量的42.8%,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较多,是我国商品粮的重要基地,交通便利,铁路发达有利于旅游业得发展。但是皖北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小。2018年,皖北6市经济总收入约安徽省总收入30%左右。皖北地区的资源优势给休闲农业开发提供潜能,皖北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给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为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强大力量。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在自然资源方面,以山水自然资源为主,包括淮南八公山、淮北南湖湿地、宿州皇藏峪、阜阳八里河、蚌埠龙湖景区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观光休闲农园,以观光旅游为主导,农业生产为基础,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在享受美食美景之余,也能体验自己动手进行农业劳作的乐趣。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观光休闲农园进行赏花、赏茶、赏美景,种瓜、种果、种闲趣,将生活与自然的体验融为一体。

二、皖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企业规模未成型,服务项目较单一

由于一些地方对休闲农业缺乏认识,当地农业资源缺少有效的调研,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发展休闲农业的主体大多为个人与民间投资企业。由于个人能力的薄弱,民间企业规模小,配套设施不齐全,产业化程度较低。这样就会导致休闲农业活动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除了提供景区的观赏以及同质化的游玩项目,无法让游客享受更多属于当地特色的游客体验。例如:农家乐发展门槛低,投入少,所以很多居民都一窝蜂地开办农家乐项目,导致每家每户农家乐发展单一化,从体验项目到菜食饮品都较为雷同,让游客觉得单调乏味。也由于农民创业大量集中于农家乐市场,导致旅游竞争比较大,出现了很多人分一个“蛋糕”的现象,然而所带来的收益则是少之又少。根据2017年宿州市农业调查数据显示:农家乐项目申报数量有1856起,平均每4户农村居民就有一个农家乐项目,可谓竞争激烈。

(二)经营理念欠缺,开发力度不深入

由于某些地区经济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经营理念较为落后,出现了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不合理现象:发展模同质化。不难发现,进入景区都是一栋栋大同小异的古代建筑,不具有当地特色,土特产都是一些市场上随处可见的产品,例如:牛轧糖、芝麻糖、风干牛肉、小黄鱼等,这些产品大多是网上购入,然后再拿到景区市场进行贩卖,让游客无法产生兴趣。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未能被充分挖掘形成品牌特色。

(三)环保观念较淡漠,持续发展难进行

皖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环保观念淡薄,将开发过程中的废水废物轻易排放,水环境遭受影响。根据安徽省环保局调查显示:2018年皖北六市查处环境违规经营企业106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损失达到26亿元。不难发现,

一些农庄直接建立在湖泊水库旁,造成的餐饮垃圾随意倾倒,湖泊水质污染严重,大量鱼类死亡现象严重。还有的地区,政府追求政绩,审核缺位,盲目招商,把沿海地区淘汰的污染企业招入本地开发,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污染企业过度开发当地资源,超出自然承受力,导致生态系统破坏。有时由于资金的不到位,以及审批材料的未完善,开发项目突然停工的现象时有发生,资源遭到破坏,半途而废后劳民伤财,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外强中干,多年后则出现自然枯竭,无法持续经营的后果。

(四)宣传手段较落后,影响力度难提升

由于皖北地区信息技术应用不全面,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大多都是利用宣传手册、游客报刊等形式,具有很多局限性。有的地方虽然也建立了旅游网站和旅游APP,但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与更新,出现了旅游信息不完善,网站利用不便捷等现象,通常是静态信息多,动态信息少,游客无法直观地从中提取有用的旅游信息部分地区甚至网络通信都无法连接,很难将自身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作为品牌推销出去,这样会让休闲项目很难“走出去”,游客目光无法“走进来”,这样造成的影响则会是无人问津的市场,以及惨不忍睹的收益。

三、皖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路径

皖北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企业规模不完善、经营理念不先进、环保措施不到位以及宣传手段较落后等问题,各地要充分利用皖北地区资源优势,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政府与百姓一起群策发力,促进休闲农业深度发展。

(一)加强政府引导力度,提供合理资金扶持

政府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排头兵”,政策引导是休闲农业深层次发展的推动力。埋头苦干,没人领导则往往事与愿违;大操大办,没人支持则往往半途而废;政府的引导尤其重要,其给百姓带来发展思路、提供先进技术、解决产业销路。只有坚持政府政策的引导,组织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加强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才能达到运作规模商业化、旅行市场开拓化、发展环境最优化的目标。

资金扶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提。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各个开发项目进行评估统计,将农业资源的种类、性质、现状、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加大对休闲农业在贷款、税收等方面资金扶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皖北地区2012年-2018年7年间的经济总量呈逐渐上涨的趋势,皖北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设置专项扶持基金,给予休闲农业税收优惠等。

(二)合理挖掘地方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人文资源方面,皖北六市名人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例如:阜阳有法家代表人管仲故里,学习礼让天下的精神;阜阳有“四九”烈士馆,杨虎城旧居;亳州有以“中国原始第一”之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尉迟寺、三国时期的曹操运兵道、中国道教宫观的涡阳大清宫、古貌尚存的明清老街都将给我们展现不一样的亳州。淮南有大量的大孤堆古墓群,为历史考古、文化研究和以及打造探险、文化休闲体验项目等提供了条件。这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将会是皖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完美的着力点,结合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内在优势,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原始面貌,体现出人文环境的历经沧桑,将给休闲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可以利用皖北地区的人文i资源建立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研学旅游,开拓学生市场。另外可以建立民俗观光村落,当地的居民具有着特有的民俗生活,可以利用当地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历久弥新的乡土人情,开发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民族特色的古镇村庄开办农家乐,由于投入成本小,开办门槛低,很多农家都可以自主创办农家院,这样慕名前来的游客,不仅可以住在农家农院,也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利用地方节庆举办歌会活动,外来游客也可以踊跃报名在欣赏当地特色舞曲的同时,地方民俗歌舞文化融入其中,达到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效果。

发展特色休闲农业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让休闲娱乐项目与自然资源相互协调,与人文资源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凸显地方特色,发挥地区优势,铸就特色品牌。例如:水产品养殖时,要将当地自然资源承受能力所匹配,养殖适合当地水资源生态的鱼类,谨防养殖外来物种,因为其缺乏天敌,大肆繁殖,破坏生态系统,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生态的养殖。在人文旅游开发时,要了解历史人物真实事件,不虚构、不牵强附会,实事求是发掘人文资源,对于建立好的人文旅游项目,要及时地做好保护措施,避免人为损坏,造成巨大损失。

(三)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统一的行业标准为皖北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措施。企业间相互学习是前提,有些企业由于后期加入休闲农业建设,发展经验不足,可以向行业组织中具有经验的企业学习经验,掌握技能,获取帮助,发挥后发优势。相互交流是基础,行业组织中,交流必不可少,彼此交流自身发展心得,可供其他企业参考学习;相互帮助是保障,由于个别企业发展较落后,组织中可以向发展较好的企业寻求帮助,在技术、资金、决策上度过难关;相互监督是重点,行业组织的监督作用,可以及时发现个别企业的错误决策,并督促其及时改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皖北地区各企业旅游合作要逐步走向正轨,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以亳州为重点,两淮地区为主轴、历史文化丰富的宿州阜阳为助推,实现三大旅游板块的交织,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实现皖北地区共同发展。例如:推出“母亲淮河、天然养吧”,“中华药都,老庄故里”等旅游路线,游客可以在观赏淮河两岸的风光美景;也可以在中国药都了解制药的发展历史,给药品研制带来帮助,也在老庄故里的蒙城感受庄子的豁达情怀,追求灵魂自由。

(四)注重营销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先进的宣传手段,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探索营销模式。可以建立起皖北旅游微信公众号,如“最美皖北”“不一样的皖北”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提供多样的旅游资源信息,动态化更新旅游信息资源,提高皖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减少同质化的旅游项目,追求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自身独有品牌,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拥有更好的游客体验。比如:宿州萧县拥有历史悠久的“伏羊节”,当地政府可以在伏羊节期间,大力宣传伏羊文化,吸引外来游客前来参与抓羊、屠羊、吃羊的过程,制作羊品工艺,做出羊肉小零食等吸引游客。只有通过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口碑,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拥有自己独特的品牌,那么休闲农业的项目才有市场、才有卖点、才有口碑。品牌效应会给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四、结语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以农业为基础,着力挖掘休闲农业的 深层价值,加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寻求多项产业相互磨合发展,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创造出多样价值。皖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大,要善于做好各方面的统筹规划、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完善休闲产业的发展布局,充足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观念、宣传手段、行业規范、资源开发等问题。皖北休闲农业发展将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环境资源改善、人民幸福感提升,为皖北地区振兴发展谱写幸福篇章。

参考文献:

[1]范亚伟.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

[2]刘志青.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3]赵启玥.蚌埠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4]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2011.

[5]杨海霞.现代庄园经济的发展战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5.

[6]匡远配.农业产业化带动安徽一二三产业融合[J].安徽社会科学,2017(06)

[7]陈鹏.浅析宿州休闲农业发展策略[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0)

基金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我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YJA840008)

2.2017年度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皖北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17ykf15)

3.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皖北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ykf17)

作者:李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处理加强信息素养论文下一篇: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