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改撑起一片新绿

2022-09-13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深深地知道, 人才源自知识, 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今年秋天, 我有幸成为了我校开展的潍坊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一名实验教师。这一活动, 使我多年的语文教学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更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是具体的感悟。

1 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

笔者曾在《山东教育》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题目是《语文文教师应该变得“懒”一些》, 文中论点令人折服。是的, 将课堂真真正正还给学生, 将中华的奥妙完完全全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的能力真真切切得到锻炼, 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想说, 相对于学生来说, 尤其是小学生, 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乡村小学的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视野狭窄, 亲身的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加上父母文化水平低, 不能给予其及时恰当的引导, 再加上乡村小学的教师老龄化特别严重的情况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落后, 更是一个难以缩小的差距。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主题学习实验”的。我的感想颇深, 我认为要实现一本带七本超教材的阅读, 把大量的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首当其冲是对语文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们要留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教师在课上讲解课文的时间就被压缩的很短,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并让学生领会掌握, 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如果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 备课不充分, 便会很容易把讲解的时间延长, 从而完不成学生的阅读任务。而且,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课效果, 我会引导他们课前充分预习, 这便出现了另一种问题: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早已自主掌握, 而他最想在课上要听的知识特别期待。如果这时教师由于课前的备课不充分, 没有满足学生的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强烈落差, 自然在课堂上流露出明显的失望情绪, 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为了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 为了我们自己的知识底蕴, 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 抓紧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吧!

2 从我做起, 努力为课改撑起一片新绿

2.1 让学习成为兴趣

人为情生, 事为理存。教学语文, 就是要有情有理。一堂40分钟的语文, 若要使师生的感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受同行, 就需要教师胸有成竹地去合理引导,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并引导共鸣, 需要教师视学情而谱出教情。

看一看文本中的作者之情吧。如《落花生》一文, 作者能由貌不出众的花生身上领悟到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内在秀美、默默无闻、造福人类。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 处处告诉我们母爱的鼓励和父爱的提醒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是啊!我们的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不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课堂教学艺术”吗?我们能不能从他们的理论中得到一点启发呢?一堂语文课, 就应该像一曲生活的音乐, 要有强烈的感情, 要有个性, 要能让学生沉醉其间。

2.2 让阅读成为习惯

(1) 掌握方法, 自能读书。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 如果教师讲得多, 分析得多, 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 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 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真正成了学生的主人, 知识的主人。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 针对“同一首诗, 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牵一问而动全篇的问题, 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 有的说, “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 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 当然兴奋不已, 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 “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 可以看出他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 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 形成反差, 同时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 “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 甚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 “父亲十分民主, 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能自然发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发展求异思维。这样, 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 学生就能真正做到知识的主人。

(2) 鼓励阅读, 形成习惯。

可以自由读, 同桌互读, 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 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另外, 还可结合教材主题,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为学生提供书目, 使阅读更具实践性。推荐读物,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稳定课外阅读兴趣, 加强课外阅读兴趣, 变“老师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而提高阅读的自觉性。

当然,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 我会及时鼓励,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 当他们在获得成绩后, 会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 这样班里就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张扬个性, 终成人才。教育是把两面锋利的刀, 而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既能培养创新精神, 也能压抑创新精神。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缺点, 只要你让他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张扬, 那么, 他很容易借个性的光芒驱除心灵的黑暗, 绽放创新的一面。因此, 在课改的大好形势下, 我们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面, 帮他架起创新的支点, 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

摘要:一个人即使有很多缺点, 只要你让他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张扬, 那么, 他很容易借个性的光芒驱除心灵的黑暗。因此, 我们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 这是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语文课堂, 积极参与课改, 从教师装备到学生兴趣到学习习惯都作为较深层次的探索, 并形成了心得, 特与同行交流如下。

关键词:教师,学生,兴趣,习惯,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支持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查下一篇:HN公司新产品功能饮料营销策略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