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2022-12-27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创建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调研报告

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会有经济的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是青海各民族的共同心愿。长期以来,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将此始终作为关系全镇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性大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共同发展,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省委十二届四次会委审议通过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确定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号角。如何抓住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机遇,推动我镇实现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加强五大基础、发挥七大优势

(一)彭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五大基础

1、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彭镇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县情特点,因地制宜,分层施教。利用小组组学习、党校干部培训等形式,对各级党政干部进行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每年对各族群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民族团结歌曲进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多民族多宗教的情况和“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寺院法制宣传月”活动,对宗教界人士进行爱国爱教、遵规守法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事迹。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各族群众的受教育面达到了95%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已成为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宗教界人士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2.具有稳定的团结基础。近年来,彭镇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对影响民族团结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工作方法,落实维稳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民族宗教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对影响民族团结不稳定因素的预防预警能力。严格落实和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对排查出的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建立台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置。近年来,妥善处置了多起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彭镇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重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通过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团结和睦,目标同向,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必须着力解决六大问题、正确处理六大关系

(一)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根本。大通县目前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县域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工业发展看,仍然以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县域内八大国有企业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县域内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能力很弱。从投资水平看,2011年,在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1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青海只有格尔木市入围。大通县作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百强县,这次没有入围中国西部最具潜力百强县(市、区),说明了投资环境这两年虽然得到有效改善,但远远跟不上西部先进区县发展环境的改善速度。大通的投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因此,要必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等硬措施,抓好产业园建设,以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北川工业园建设步伐。将北川工业园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加快启动500亿工业基地产业规划和北川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园区管委会升级申报力度。以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平台,按照《扶持中小企业产业园实施办法》,加大信贷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好闽台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年产5万吨福建广福铜深加工及其下游企业、产量20万吨福建奋安铝业、XX铝合金轮毂、华远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企业等一批招商项目入驻落户,力争在3—5年内产值达到100亿元。特别要抓好福建广福铜深这些企业的入驻,填补青海省却无一家生产电力设备企业的空白;华远太阳能要力争3年内上市,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农户冬季取暖问题。三是抓好青海省科技园建设。该园区由科技厅负责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重点为生产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要着力培育企业上市,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扶持培育5家以XX科技企业在各板块上市。该园区重点要做好与省高新区的产业协调、链接、合作等工作。四是抓好省物产园区建设。由省物产集团负责建设、运营、招商和管理。现有10万吨电解铝厂,5万吨铝棒,万吨工业仓储物流和铁路专用线及站台,现年产值20亿元。今后重点投入30万吨电解铝厂,15万吨配套阳极,20万吨多孔硝铵,民爆公司炸药库,力争产后产值达到100亿元,同时成为大通乃至整个青海的工业物流中心。五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做好青铝投资106亿元的50万吨电解铝项目和桥头铝电的新上项目,以及宜化40万吨电石、30万吨PVC和烧碱的深加工项目。适度发展利用粉煤灰、电石渣生产建材等项目。通过抓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着力解决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近年来,大通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真正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0%,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

农业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基础。无农不稳。大通全县农业人口35.6万人,农业不发展,大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大力度发展设施农业。巩固发展现代农业“大通模式”,深入推进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生态种植业和草畜业,着力提升双新公路沿线农业园区规模和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显、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三集中”建设工作,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合理、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全县尚存的3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和990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四是狠抓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积极做好返乡劳动力的再培训与再输出,坚持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三)着力解决旅游带动不强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群众增收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旅游是增加群众收入、增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信心的有效途径。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全县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在增长,但是旅游带动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留不住消费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落后、档次不高,加之宁大高速公路建成后缩短了与西宁的距离(驱车只有35分钟),加快了游客往返西宁的速度;旅游市场要素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游客除游、吃在大通,少量住在大通外,其余消费几乎都在西宁,但“吃”—没有高档的酒店和西餐厅,具有大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餐厅、小吃一条街更少;“住”—县内星级宾馆很少;“行”—游客全部由各大旅行社直接运至或旅客自驾游至各个景区,除老爷山景区,在景区外步行距离很少;“购”—全县尚无一家正规的旅游购物中心,只有少数游客在景区周边门店购买旅游商品,除门票外其余消费几乎没有;“娱”—全县除老爷山花儿会外,缺乏河湟民间文化的大型综合类文艺节目,更没有理想的演出场地,文化旅游产业链还没有真正形成。

要充分认识大通旅游业的特质,创新思维,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一是要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打响“老爷山花儿会”、“冰雪节”等具有大通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探索“高原攀岩训练营地”、“高原养生休闲基地”等旅游载体,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通过节会带动消费。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商贸、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发展,引导扶持小微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不断做大,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消费留在大通。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国夏都生态园”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打造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推进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配置,全力打造“老爷山、鹞子沟、察汗河、娘娘山”四大主导景区。积极开发特色精品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努力把大通旅游融入全省精品旅游圈。三是大力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重点客源城市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联动,健全服务互补、相互促进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着力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强活力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思想解放不到位,开放融入不够,是大通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突出反映在经济领域“资金少、项目少”,相比海西、海东各县招商引资项目年年有大手笔,大通每年招商引资项目不仅少,而且资金到位率更是不理想。其深层次原因还是缺乏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导致外部要素利用不够,发展活力不足。对外开放不足,症结在政府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能力,关键是解放思想不够。

开放融入是搞好县域经济,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关键所在。如何把大通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稳定的大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中来审视,提高大通的区域地位,提升大通与西宁的融合度,把大通建设成为西宁的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是大通解决开放融入不够的重要途径。一是主动融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大盘子。大通作为东部城市群西宁核心圈内的综合性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向北辐射发展的重要节点,在青海省东部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大通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县城发展规划,修编《大通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城市定位、功能分区、用地规划等内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总体框架。积极申报有关项目,争取省上支持。二是主动融入西宁城市圈建设。针对目前大通与西宁城区联系不紧密、外围游离等突出问题,根据大通是“西宁卫星城市”的定位,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快东部新城建设,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大通成为西宁城区产业有序转移的承载地,有效分解西宁城区在土地、人口、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压力。三是强化提升大通的区域地位。出实招,强措施,加大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和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使大通作为西宁水源、农业、工业、服务业保障基地的进一步提升。

(五)着力解决密切联系群众不深的问题,正确处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密切联系群众不深,是制约大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突出表现在:群众反映少部分机关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不够,作风建设懒散,服务能力、带动能力较差,办事不透明、不公开情况时有发生,干部和群众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很好地引导群众理性诉求。在一些走访活动中,干部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为民服务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受大气候影响,物价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上学难、就医难、房价贵、养老难、就业难、收入低等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人民群众是创建先进区的主体。只有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创建先进区才有了基础和活力。一是帮助群众致富。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企业带动、党员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搭建创业致富平台,实实在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二是保障改善民生。只有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抓住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要注重对群众反映强烈、基础性的民生问题,及时跟踪改善。三是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四是加强教育引导。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理不服人、认理不认官,只要把道理讲清了、政策讲透了,绝大多数群众都是通情达理的。越是难度大的事情,越要把说服教育、沟通思想的工作做在前面、做到位。

(六)着力解决存在老大思想的问题,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创建先进区的关系

因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历史沿革、人文精神诸多因素的差异,特别是基于大通一直作为全省经济强县和全省工业基地的地位的认识,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安步当车,满足于“保位”,“老大”思想突出,对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视而不见。老大思想的存在,使大通发展落后了,突出表现在三个差距:用“纵尺”比,开放型经济作用很不明显,到目前,全县外贸依存度、外资参与度均位于零原始状态,开放型经济程度很低。用“横尺”比,开放型经济在青海不领先。2012年,大通县招商引资仅为22.2亿元,增幅比海东各县还小。

解放思想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要保证,大通县只有通过解放思想,将大通进一步融入全市全省、融入全国甚至世界,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和腾飞。一是避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克服“老大”思想,增强忧患意识。鼓励创新,鼓励突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制度设计、政策安排和资源配置。二是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要认真研究哪些机遇能够推动和促进大通发展的实体性元素,积极寻找这些机遇与加快大通发展的结合点在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行业上,并与大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结合起来,逐步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优势,吸引众多东、中部地区和省市域企业到大通安家落户。三是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敢于改变一切束缚大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建立健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更多的新鲜经验。特别是在工业方面,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配套经济,真正让工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

三、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的几条建议、几项重大举措

(一)关于加强考核的建议。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尽合理和大通特殊的情况,导致大通的省对县的目标考核中名次不理想,给全县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一是关于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2010年,大通在全省、全市目标考核中位居先进单位,但由于大通考核基数的提高比例过大,加之各项经济指标基数很高,近两年在海东和西宁区县排名垫底,直接影响了主要工作目标的衡量指数,工作难以完成,甚至完不成。为此,建议省市沿用增幅绝对值衡量办法进行考核,激发县级发展的活力。二是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议从2013年起,把民族宗教工作与党建、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一起列入省对县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时,省委省政府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实行一年一命名,两年一复核,三年一表彰的工作思路,努力凸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成效。对连续三年命名的县,除了荣誉表彰外,给予每位干部工资晋升一级的表彰,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关于提高国家对大通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建议。大通可支配的财力支付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区县中比较高,2012年达到4.3亿元,但国家补助较少,跟湟中相比,大通与湟中两县可支配的财力支持差不多,但湟中的一般性均衡财政转移支付2012年达到6亿元,而大通仅为1.9亿元。为加快发展,近年来大通县政府贷款将近达到7亿元,每年的增长财力几乎全部用于偿还发展贷款本息,财政压力特别大。为此,建议省上和市上适当提高大通的一般性均衡财政转移支付比例,为加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给予更大的财力支持。

(三)关于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大通作为全省重要的水源地,生态地位日益突出,保护好大通的生态环境,等于造就了青海的一道绿色生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生态修复和保护任务艰巨,水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建立机构、制定规划、编制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建设重点。建议:一是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市级乃至省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确保每年安排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资达到一定比例以上,重点支持大通植树造林、水源环境监测、污水处理、节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并在环保专项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二是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每年从征收的水资源费和收取的水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生态保护和水质安全需求,实现保护区与受益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四)关于搬迁青海宜化的建议。青海宜化企业自2009年11月投入试生产以来,因环保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通县桥头镇毛家寨地区和长宁镇新添堡地区居民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加上企业向石山乡小沟内长期排到污渣,其附近村庄农民意见很大,经常产生矛盾。由于企业高污染,对大通经济发展弊大于利。为此,建议省上有关单位会同调查研究后,对该企业进行整体搬迁,以确保大通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关于大力推广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建议。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作为大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充分发挥了“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科技支撑、强社富民”作用,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意义。一是建议省市县三级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在基地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推广、公益事业给予资金补助,并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新华农业机械社的带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有效整合捆绑农口部门项目,进行连续扶持,建设一批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决策民主、经营有方、合作成功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以突破资金缺乏的瓶颈。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补贴和贷款贴息的办法吸引金融部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聚集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现有成员和其他机构、人员等多种渠道吸收更多的合作社入股资金,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二是建议省农牧厅在推广渠道上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给予新华农业机械合作社一定的组织帮助,扶持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六)关于加大对北川工业园升级百亿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的建议。今后几年,全省将着力打造15个百亿产业基地,根据省市安排,北川工业园要在2020年以前实现产值500亿元的任务。建议省市加大对北川工业园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北川工业园提质升级,打造省级产业园区。省上要加强协调,将西宁经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大通产业园区内企业与企业集团通过主轴分离、生产环节分解,以产权为纽带加强联合,“拾遗补缺,成龙配套”,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对招商引资来的项目,产业交叉的,可以在园区内设立园中园,相对集中加以解决。

(七)关于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帮扶力度的建议。非公企业得益于改革开放,得到于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同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之中。大通作为省内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发展过度依赖国有大型企业,经济环境不景气时,对全县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壮大非公经济是破解我县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建议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帮扶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扶持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关于加快大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建议将大通东部新城建设纳入东部城市群项目库,解决新城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消大通收费站,降低大通县域内企业成本,有效解决招商企业因收费站不愿来的问题。一是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县上下应树立 “小县城、大市域”、“小城镇、大镇域”的理念,积极实施“城镇富县设市”战略,按照市的标准建设县城,按照县城的标准建设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卫星城镇、农村乡村集镇。二是理顺中心城镇行政体制。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及村,积极实施撤乡建镇、撤镇设办以及农转非、村改居、新型居民社区化管理工作。加大项目实施区和移地搬迁区以及“城中村”整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大幅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比重。三是加快县城村和中心镇村城市化改造步伐,深入推进“三集中”建设,探索实施大村并小村工程,促进重点区域人口的集中居住和规模化膨胀,有力推动城市工作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

(九)关于加大对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由于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财政体制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倾斜政策;二是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大幅度增加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三是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2012年国务院制定的新的扶贫计划中,西宁市只有湟中、湟源两县被列入了新一轮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主战场范围,没有将大通列入其中,这对的大通扶贫工作带来了一定不利因素。建议省、市将大通县的扶贫工作列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设立大通县专项扶贫资金,继续加大对大通的扶贫支持力度。

(十)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建议。建议明确工作计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八年实现总目标”的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大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一年打基础:第一年全县20%的村(社区)创建达标,并确定8个示范点:塔尔镇塔尔沟村、极乐乡下和衷村、桥头镇人民路北社区、桥头镇园林路清真寺、东峡镇广惠寺、大通民中、县社保局、县人民医院先行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五年见成效:经过五年努力,全县6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达到创建标准。八年实现总目标:在巩固五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进,经过八年努力,全县8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达到创建标准,实现全市、全省乃全国至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

第二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4月下旬,xx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对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领导机构。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17个乡镇(街道)、各部门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创建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方案和制度,为创建工作明确了方向,明晰了工作抓手。

(二)广泛宣传教育。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了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基本方针政策;三是面向青少年深入开展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宣传教育;四是面向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教育;五是面向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六是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知识问答活动;七是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评比活动;八是在公路两侧及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张贴和喷涂宣传标语,利用电视、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发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消息,向广大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和知识读本。

(三)抓好示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第一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全市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州级示范单位150个,市级示范单位166个,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创建工作热潮。通过示范点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注重规划引领。编制了《xx市“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加大公共财政、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用地等方面的投入,为促进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五)弘扬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提高xx市知名度。创作了《壮乡谣》、《赤之魂》等50多部舞蹈、戏剧、曲艺、音乐作品,且通过申报,全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州级10项、县市级9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8人。

(六)维护民族团结。制定了《xx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市对乡镇(街道)目标任务管理责任书》,并将责任制签订到全市17个乡镇(街道)、民族宗教工作重点村寨和宗教活动场所,推动示范市争创活动规范开展,同时高度重视可能引发事端的“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排查隐患,分析问题,掌握动态,并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积极妥善地解决好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

调查组认为:我市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基本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良好工作格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体有序推进。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有差距。部分单位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创建工作思路不清晰、主题不突出、目标不明确,没有把创建工作同各项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仍然限于为创建而创建,存在以文件、会议落实创建的问题,形成“两张皮”现象,甚至有部分同志认为创建工作是统战、民宗系统的事,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创建工作关系不大,致使创建工作流于形式。

(二)特色亮点不显明。部分单位创建工作方式单一,示范点的打造没有突出党建引领,对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总结提升不够,未结合本地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产业优势深入挖掘,具有民族团结代表性、典型性的“xx故事”讲述得不深不透,弘扬“西畴精神”主题不突出。

(三)创建氛围不浓厚。部分单位外围宣传和内部教育明显不够,未能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广泛宣传,未能扎实开展干部群众教育,创建工作未能入脑入心,一切积极力量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度不够,宣传氛围总体营造不够,创建工作的“共鸣点”未能形成。

(四)资金保障压力大。目前,xx市脱贫摘帽任务繁重,市级财力压力较大,创建工作在宣传、示范点打造、项目配套等方面资金保障存在一定困难。

(五)示范点建设缓慢。有的示范点建设标准不高,进度缓慢,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六)档案资料不完善。部分单位未安排人员对照实施方案及考评指标体系收集文字、图片、声像等痕迹资料,对工作开展讲不清楚,道不明白,融入民族团结元素资料欠缺。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在xx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对于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性,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把示范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单位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进一步弘扬“西畴精神”,全力打造亮点。示范点打造要突出党建工作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引领作用,要围绕弘扬“西畴精神”这个主题,突出xx的特点,把打造好、宣传好、弘扬好、运用好、实践好“西畴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xx新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的最好手段,充分展示xx各族干部群众精气神。同时,要勇于探索、充分挖掘xx本土产业特色,把握民族文化独特优势,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出新特色、创新亮点。

(三)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制作展板、张贴标语、发放资料、QQ和微信传播等方式,加大创建宣传力度,继续加强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把党的民族理论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范围,民族法律法规学习列入普法内容,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使命感,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四)进一步整合资金,保障创建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将创建工作与各项中心工作、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资金整合机制,做到专项资金一分不留,其它资金尽量整合,真正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确保创建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五)进一步加快示范点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各示范点要尽快按照“十有”标准,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挖掘、加快推进,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部完成示范点打造,从而更好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好向前发展。

(六)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确保顺利迎检。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测评指标》、《xx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xx市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收集整理文字、图片、声像等痕迹,做到资料清、底子明、档案全。

第三篇:民族团结创建

五马场中心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切实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大力弘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总结我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新成就,表彰先进,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动员全乡各族人民进一步增进团结,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一、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宣传学习先进典型,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尤其是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积极向上推荐少数民族干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任务,使我校的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发挥重要作用。

四、 树立典型,善于总结,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的时代正气 ,坚持典型引路是抓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一条宝贵经验。通过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营造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四篇:学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利用《州中党团建》宣传十九大精神及学校民族团结创建的重大意义,师生的创建意识得到了加强。通过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认真落实《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在“看”上下功夫。学校定期更换民族文化长廊内容,选录了55个少数民族人物图,并配有民族知识简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同时,学校还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展板,每学期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是班级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二是在“听”上下功夫。学校校园广播站开辟了“民族团结教育”专栏,每周一次,大力宣传各民族知识,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学校每学期举办2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三是在“宣传月”上下功夫。在全州开展的三月份九月份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中,学校制订了《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工作方案》,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三个一”宣传活动,即每班一个宣传黑板报、每班一次主题班会、每人一份手抄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教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年级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5课时,纳入地方课程,由班主任及政治历史两个学科的教师负责授课,在保证师资、教材、课时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三是挖掘开发校本课程。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编撰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民族风俗等。第二本《共舞和谐》民族团结校本课程已进入最后校对阶段。校本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学在全校推广使用以来,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效果

学校围绕 “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主题活动。组织高一年级师生参观州博物馆展厅纪念“9.18”抗日战争教育图片展;二年级利用班会课观看抗战纪录片;全校印发“红歌唱响州中”歌词本,组织红歌比赛;举办喜迎十九大,“祖国我有话对您说”征文活动;“文墨溢香,我演经典”课本剧大赛、古诗词吟唱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立标兵 树榜样 促进步”加大对优秀学生的评比宣传力度,对各年级各班评出的“班级之星”、“优秀学生”、“阅读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优秀班集体”通过宣传栏、微信平台进行集中宣传,积极营造民族团进步创建的校园氛围。二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三是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为拓宽学生民族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接受更为直观的民族团结教育。四是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三级结对”,即每一位校领导和每一位党员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上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一名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五必访”活动,2017年探望慰问教职工39人次,慰问金共计15050元。在得知张新元老师的孩子患重病后,及时发出捐款倡议书,老师们及时伸出援手踊跃捐款共计29950元。3月份举办了庆三八女职工游艺活动,5月份学校举办了教工篮球赛,9月学校举办了 “民族团结杯”教职工排球赛;10月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登山活动;12月底举办了2018年迎新年庆元旦“舞动青春、同创和雅、共赢未来”联欢晚会,14个节目精彩纷呈,让师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岁末,以“学习十九大、展示新风采”为主题的庆元旦教职工书画、摄影、手工艺作品展,共展出在职和离退休教师作品百余件。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教职工业余生活、融洽了教职工的关系、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情感,又增强了学校教职工的凝聚力,为创建和谐校园、打造“和雅”校园文化起到的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提高了民族意识,融洽了民族氛围,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民族团结教育之花正开遍校园

第五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

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

模范单位(2015-2017)三年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根据阜创建办〔2015〕8号《关于在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届满零基创建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激励全校各族干部更加坚定地高举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我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创建工作规划。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学校工作有机结合,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增进各族师生的大团结,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的过程,变为不断推动民族团结事业进步和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的过程,形成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舆论和良好社会风气,把创建活动与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全面开展区、州、市三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争2015年实现创建市级、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优秀等级,到2017年,创建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鼓励广大教职工争创阜康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创建措施

1、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学校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组织召开动员会,并大力宣传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在校园内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浓郁氛围。

2、将宣传活动纳入党总支学习计划,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统一思想认识,让各族教职工进一步感受到中央的关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不断增强学校各族干部的免疫力、鉴别力。

3、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弘扬新疆精神、各族人民好”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4、深入开展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和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六史”宣传教育,组织好《新疆历史》、、《“四个认同”教育读本》、《民族理论常识教育》等教材的学习。

5、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6、统一思想,增强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我校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7、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慰问离退休老教师活动。认真做好扶贫解困工作,把党的恩情、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送到离退休老教师当中。

8、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周。包括田径运动会、技能大赛、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团等各种活动,广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9、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成效。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考证率和就业率,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增强阜康市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速阜康市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10、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积极争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关注民生、教育公平的体现,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激发各族师生感恩情感。

11、打造平安校园,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着

力提高学校的技防、人防、物防水平。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使师生掌握基本的避险、逃生、防灾、自救、互救等自我保护技能。建立校园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舆情分析和引导,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认真研究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信访工作的回复,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

1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全体教职工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广大教职工参与组织的各种活动,学习宣传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信息上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

13、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校开展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科室和模范个人,形成人人讲团结、个个求进步的良好风气。

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5年11月8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建绿色校园工作总结下一篇:初级农艺工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