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2022-08-02

第一篇: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先点页面广告,再用需要资料

君子动动手,帮助好朋友

下面链接有你需要的更好资料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选自《汪曾祺散文集》,教学内容:胡同文化。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出版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集》和《晚饭花集》等。汪曾祺善于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和世态人情,作品故事性不强,散文的笔致洒脱、明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是作者写的一篇序言,原有小

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整篇文章只有“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九个字与序相关。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篇正规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字词综合运用】

储存

房檩怅望(chàng不如意)挪窝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吊: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

肯轻易迁移。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披:分散的样子。

辨析

喧闹喧哗

同:都有声音大的意思。

异: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喧闹指声音大而热闹。

衰败衰微

同:都有衰落、不兴旺意。

异:衰败有由兴盛转向没落之义,适用范围广。衰微是书面语,常指国家、民族等。如:国力衰微、家道衰微。

【重点难点讲解】

要准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必须弄清作者对待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作者这种感情,又集中表现在最后三段。这是阅读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

作者先用一段文字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景象,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进行尽情渲染,与前文描写的繁荣形成强烈对照,引发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但作者并非一味地怀旧、伤感,情感之外,还多了一层理智的理解:时代大潮的冲击,这种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因为它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无力抗争的文化,所谓“无可奈何”,乃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理解了作者这种情感的复杂微妙性,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中间部分,便可明白:尽管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津津乐道,却也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反思的。这种批判、反思蕴含在文章的语言之中。比如“封闭”二字,就不是褒扬,而是怀有一点批判意味;对其冷眼旁观的处世哲学和易于满足的心态,则进行了委婉的讽刺;“‘忍’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一段,更深刻地揭示了北京人在思想上的弊端。必须注意,作者的这种批判、反思,

从字面上不是很容易看出来,这就需要对课文反复品读,仔细咀嚼。

【知识延伸检索】

1.胡同与文化

胡同:或写作向胡衕、彳吾 彳同,彳共亍 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胡同文化教学反思其语源有多种说法。北京胡同数量庞大,构成一大地方特色。有大小长短宽窄之别。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展现地方风情,研究民间习俗,剖析百姓心态的,称为民俗文化,如胡同文化。

2.四合院

我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之一。其布局特点是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窗。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通常分内外两院,两院之间设“垂花门”。内院

是住宅的中心。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外院北向为倒座。大型住宅由多个院子组成。

3.祭酒

中国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由德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所以祭酒原是一种荣誉之称,后引申为学官的主持人,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4.序

【课文阅读指导】

学习本文,必须理解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第二篇:《文化眼光》教学反思

《文化眼光》

——教学反思

朱金琯

(一)对主旨的理解

作者通过实例说明:“文化的眼光”实际上是从有形的事物中看出无形之价值或在无形的事物中看出其另有真实之价值的一种思想洞察力。

(二)对文本内容的解析 1.正确理解“文化”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一词的解释:⑴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⑵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⑶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2.“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话应该怎样来理解?

提示:文化实际上是人们在有形之物上所赋予的思想、情感或审美倾向等,它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创造性、精神追求和审美需要,等等。因而,要从有形之物上看到一种无形的意蕴,就需要一种思想洞察力,即本文作者所讲的“文化眼光”。

3.为什么说“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提示: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上,都寄托着人的精神追求,或是审美的,或是情感的,或是思想的。如古代的青铜器,不论是作为权利的象征,还是作为生活用具,其中雕刻的纹饰都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丘比特身上的翅膀,表现出的是人类的智慧与理想。只要有意识地去看,就能从任何有形的事物上看到无形的思想或精神。

4.“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文化眼光”是一种思想洞察力,因而要具有文化眼光,首先必须加强思想修养,其次要有发现意识。与此同时,要有一种历史的、辩证地观点——将长城放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去看,才能真正感受到一种伟大的力量。

5.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一种文化眼光呢?

提示:一是要丰富自己的思想,二是要培养自己思辨力,三是要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洞察力。这些,都必须通过阅读思想丰富、厚重的文本来实现。

(三)对写作特色的认知

本文写作方面值得借鉴的是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论说艰深的道理,使作者的观点易于被读者所接受。例如这篇文章所举的酒文化和柏林墙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除了具有代表性以外,最大特点就是浅显,让人一读就懂,极易为人接受,使读者很容易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四)课堂需要引导的

1、学生在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时,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加以点拔。

2、让学生联系生活,阐述“什么叫有文化”(当别人在随意扔纸,你把它拾起来;当别人在肆意插队,你主动排队;当别人见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无动于衷,你却主动让座„„)

第三篇: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说到底,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战场是在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有强烈的欲望,那么课堂效率就会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能只是老师说了算,应该是学生说了算,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的把握教材,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基础,而且在把握教材上,创设课堂氛围上,都应该是开放性的,千万不要把所学的定律、概念、结论告诉学生,如果这样学生就成了接受结论的容器,就缺少了主动性,而且也缺乏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同老师一道研究就成了空话,就成了形式主义。因为你——教师,在课上所有研讨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有结论的,而且是不能更改的,不管学生发表什么看法,只要不合老师的胃口,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是不对的,就会遭到否定。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让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且很难扭转。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说“不”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不要求学生必须认同。

其次,尽信书等于无书。“书”本来就是前人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发现、总结所形成的。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就完全可能存在问题。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后人要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要敢于质疑,这是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一种可贵的品质, 缺少了这一品质,人类文明就无法向前发展。我是最反对那种“这是权威” “这是天衣无缝”“这是无懈可击”„„如果你已经把所要学习研究的东西奉为神灵,那我们还研究什么,我们就只有照着去做就是了,何必再装腔作势问我们。学生 不愿回答问题,不愿意发表意见现象的出现,的确同我们老师不无关系。

第三,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研究学习的平台,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这种看法是极为荒谬的,你也得听下去,这就考验老师有没有一 种容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允许学生说真话,畅所欲言,才能营造出一个可以尽情 讨论的气场,才有可能碰撞出火花。这才是一堂课的价值——这只是我的粗浅认识。

第四,我不希望,也不喜欢生硬的讲课,我总希望出现一种求知的欲望, 求知的气场,那我要做到的是——利用悬念,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问题推给学生,老师低下头来,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的倾听、提问、质疑,逼迫学生深入的探究,热烈的讨论,严密的推理,清晰的表达。所以我要追求的是——把 “评书”的形式引入课堂,悬念叠生;把问题推给学生,自我觉解;把难题交给学生,共同碰撞出火花。

这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其实,如果教师和同学真得走进课本,进入 课堂,那么上课就成为一种享受,不然,都是在受罪,又不得不受罪。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晋灵公不君》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精备讲什么,更要求教师细备怎样讲才能最高效。要备怎样讲就要备学情,备学法,备学习目标,精心编制导学案。在上《晋灵公不君》校内达标课时,按照“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步骤,一步步优化教学设计,摸清了学情,也提高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际上高效课堂课前的二次备课,课后的及时巩固以及课上讲什么和怎样讲都同等重要。我想,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

第四篇:《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周至县第一中学

郭宏刚

2012年12月12日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认识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了解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凸显观点,关注过程”。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活化教材,以学习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二以来,学生有了预习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展示已成为常态,但是照搬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造成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少,课堂枯燥,讨论常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想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生活情境,不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展示、辩论、点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真正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和辩论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能力,学生的激情飞扬,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近年来,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本课从网络文

化入手精心选择中国“航母起飞style”走红网络、“莫言瑞典演讲《讲故事的人》、最美教师张丽莉,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网络算命等大量当前网络上的信息,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学会科学上网,文明上网,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目标。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既照顾到各个知识点,又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突破这个重点,才能明白为什么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我创设了报刊杂志、电话、网络等图片情境,让学生明白各种大媒传媒在传播丰富多彩的文化,然后聚焦网络文化,引导学生观察歌曲、舞蹈、体育、游戏等网络文化形式,了解最美教师张莉莉、芙蓉姐姐等网络人物、认识网络算命、网络谣言、谣言欺诈等文化糟粕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不同角度,层层深入,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学生情感目标得以达成。大众文化是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难点,我采用比较法把西方学者使用的大众文化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西方学者所谓“大众文化”,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很自然的突破了难点,也为理解后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下基础。

作业布置上也具有特色,除了书面作业外,还有研究性学习即“以“中学生网络文化”为题,写一篇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网络文化题材,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课件制作比较简易等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育的对象是生命,容不得半点懈怠。教育的使命要求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我们在路上。

郭宏刚

2012年12月12日

第五篇:《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周至县第一中学

郭宏刚 2012年12月12日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当今社会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认识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了解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凸显观点,关注过程”。本节课在设计上,力图活化教材,以学习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二以来,学生有了预习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展示已成为常态,但是照搬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造成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少,课堂枯燥,讨论常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想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生活情境,不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展示、辩论、点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真正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和辩论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能力,学生的激情飞扬,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近年来,网络普及度越来越高,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本课从网络文化入手精心选择中国“航母起飞style”走红网络、“莫言瑞典演讲《讲故事的人》、最美教师张丽莉,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网络算命等大量当前网络上的信息,更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学会科学上网,文明上网,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目标。

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既照顾到各个知识点,又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突破这个重点,才能明白为什么在文化生活中要学会选择、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我创设了报刊杂志、电话、网络等图片情境,让学生明白各种大媒传媒在传播丰富多彩的文化,然后聚焦网络文化,引导学生观察歌曲、舞蹈、体育、游戏等网络文化形式,了解最美教师张莉莉、芙蓉姐姐等网络人物、认识网络算命、网络谣言、谣言欺诈等文化糟粕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不同角度,层层深入,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学生情感目标得以达成。大众文化是教学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难点,我采用比较法把西方学者使用的大众文化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较,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西方学者所谓“大众文化”,包括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指的是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很自然的突破了难点,也为理解后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下基础。 作业布置上也具有特色,除了书面作业外,还有研究性学习即“以“中学生网络文化”为题,写一篇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网络文化题材,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如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课件制作比较简易等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育的对象是生命,容不得半点懈怠。教育的使命要求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我们在路上。

郭宏刚 2012年12月12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五个好党支部总结下一篇:晚会节目编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