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视域下的生命筹划

2022-09-11

教育的本质着眼于人的生命。理解教育是以理解理论为指导的, 在教育范围内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 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1]具体来说就是让师生在现实条件下, 在理解与误解的基本矛盾中, 在不断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筹划并实现围绕德、智、体展开生命可能性,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尊重生命

当今是需要理解的时代, 理解彰显着时代精神, 正在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 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解便和作为实践行为的理解的相互结合就成为当代教育的着眼点。在此基础上, 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提出了理解教育理论。理解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视域下, 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 依托师生的感情、智慧与行为, 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展开生命可能性, 在理解中不断前进, 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从而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筹划生命可能性的过程。

现代学校人们发现在班级授课制的轨道上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在学习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 有自己的特色和不足。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有限与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个体丰富多样的生命特性要求我们在面对的时候, 在尊重与关注的同时, 要求我们善于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 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便在总结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开始探寻让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

2 运用生命

教育是个广泛的字眼, 不仅包含自身内部诸多的教育资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领域内的生命养成不仅是个体多样性的展现, 也是社会多样性的雏形。

理解是双向的, 是理解主体与理解对象的视界融合与关系的形成。理解正是通过树立理解理念, 运用多样理解途径, 整合多种体验方式并丰富自身的教育内容来落实到教育上的。理解教育的实施需要理解理念的疏导、贯彻, 离不开理解氛围的形成和理解策略的落实, 理解是促使师生生命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们从树立理解理念、营造理解氛围和实施理解策略入手, 对理解的生命特性进行深入探析。

2.1 树立理解理念

树立理解理念, 发展师生的理解意识使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与环节。由于教育世界的内在特性, 因此让师生乃至家长逐步树立理解观念是理解教育的首要步骤, 在理解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让师生通过多种途径钻研理解理论, 体验理解的价值, 力争把教育世界变成充满理解的场所。

理解教育认为理解性随教育本质的凸显而降临人间, 教育世界的基本矛盾围绕理解展开, 即在教育过程中, 理解即是智慧活动又是德行, 作为智慧活动的理解, 普见于对教学内容的观察、记忆与思维等, 理解是德行是说理解主体善解人意的心态意味着对他人保持一种大度与宽容, 有利于减少误解的产生。[2]其次, 理解即是责任感, 同时也包含了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内, 将认知与情感贯穿于教育过程, 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 共同成长。

2.2 营造理解氛围

营造学校的理解氛围, 主要做法有:一是确立理解性校训, 即“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理解老师, 勤学奋进;理解自己, 塑造人生, ”指的是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应理解教师, 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 并以勤奋学习、力求上进作为对老师的回报。校训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理解性校训的确立有助于较好地理解自己, 并在教育活动中恰当地定位, 促进师生不断进取, 呈现丰富多彩的理解型生命环境。二是张贴理解性箴言。理解性箴言是理解性校训的具体化, 在学校注目之处张贴有利于理解的话语, 如“为师不忘童年梦, 常与学生心比心”、“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成功”, 突出了对教育的投入不仅在于体力还有情感与智慧方面, 是体与情智的结合;体现师生之间相互激励作用的锦言, 如“与人为善, 真诚交往”流露出了师生间, 坚持理解的价值取向。三是建立理解室。理解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给自己一个相对舒缓的空间道出自己心中所想, 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彼此, 增进理解、消除误解。

2.3 实施理解策略

2.3.1 理解教育创新教学模型

理解教育的“反思, 创读, 多重循环”模型强调教学过程中由反思到创读再到反思的课内循环, 借助档案跟踪实现的反思、创读再反思的课外循环和课内与课外循环结合的多重循环, 该模型的关键在于形成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的完整的教学回路, 尽量减少因教学环节的不严密而造成的教学效益的流失。它要求师生对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 注意教学中的感情因素, 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减轻教学负担, 以便有较多时间自己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同时通过反思与创读的多重循环, 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期望变成现实。[3]从改进学科教学入手, 调适师生情感, 强化弱生学习信心, 同时减轻师生负担, 并提升教学质量, 实现弱生上进、优生更强, 全体全盛共同发展。[1]由此, 理解教育提出在教学中实施分材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实施中, 更关注后进生的提升, 让全体师生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尽可能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

2.3.2 自然分材促进学生个体共同发展

自然分材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 是理解学生差异的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实践以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为基础, 使理解由观念走向实践。

“自然分材教学”由“反思, 创读, 作业, 跟踪”四个环节组成,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让教学任务即教学材料随学生的差异自然分化, 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策略。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 意味着学习任务由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决定, 谁学得快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就是说让学生在习题册上标记自己的学习问题, 尝试尽量从多角度解决,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与速度, 让每一个学生自然地处于同一条学习道路的不同点上。[4]

2.3.3 感情先行, 强德富智

“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成功”。[1]理解教育是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 理解需要智慧, 理解产生智慧。理解是教育的资源和手段。积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更有助于理解双方相互沟通, 发挥积极性去主动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困难, 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养成正确的教育感情观,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情投入, 因为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不断地巧用智慧, 减少现实教育中相对笨拙的教育办法, 这不仅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且是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直接实现。[5]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之理解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成绩不仅显著提高, 而且也让教育中的各方感到在教学活动中, 相互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感情层面上, 教师通过确立“理解读者, 感情先行”的原则表征着自己对学生的理解,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感情投入和管理。譬如, 理解教育的自然分材教学策略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吸引、互相接纳的理解型关系, 教师要有表达自己对学生理解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一个让学生接受和反馈教师表达自身理解信息的平台。[6]

3 拓展生命

3.1 理解促进个体生命发展

理解教育重视发展师生的理解精神和宽容品质, 注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即对他人的理解,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形成德、智、体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1]相互理解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是实践合理性的变形, 相互理解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理解, 是在建设实现自己生命可能性的环境。无论是自我理解还是相互理解, 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投入更多的教育理解就意味着消除必要的误解, 从误解中获得解放其实就是发展。因此, 理解是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拓展生命的有效途径。

3.2 理解教育提倡师生同益

理解教育在提倡教学相长的同时, 始终让师生更好地筹划生命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 关注的是以理解为主体的师生的全部身心。为此, 理解教育提出:师生同益作为其本质理念。

师生同益是理解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点之一。理解教育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定位在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上,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存或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另一方面, 古人早有教学相长之说, 这意味着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自身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而且,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1]理解教育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 使教师的发展真正成为持续的过程。

3.3 理解教育丰富师生情智

理解教育是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 理解需要智慧。[1]理解产生智慧, 是教育的资源和手段。说理解是教育资源是因为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 生命个体只要处于理解教育之中, 就必然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 也就能被别人更好地理解, 另外, 理解也是教育质量它是加速是师生理解品质的形成进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必要途径。

感情先行和强德富智也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并筹划其生命可能性的有效方式。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感情, 不仅学生需要, 教师同样需要, 理解教育需要对师生的感情进行调节要注意感情真挚、用情得当, 实施换位理解将心比心, 把师生彼此的理解体悟得感同身受, 达到情感的共鸣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教育过程“巧用情智才成功”。

摘要:教育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命发展的需要, 教育从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为人类的生命发展服务的, 教育也必须通过丰富人的生命来进行。理解教育提倡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同时投入感情和智慧, 创设生动、丰富的教育环境, 促进个体生命主动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 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

关键词:理解教育,生命质量,筹划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 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 熊川武.我眼中的理解教育[J].校长阅刊, 2006, 11.

[3] 熊川武, 江玲.“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理解教育”的教学模型[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11.

[4] 刘丽, 汪德力.自然分材教学: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EB/OL].http://news.com.cn/0/2006-10-11.

[5] 陈会昌.理解“尊重学生”的内涵, 学会尊重学生[J].教育科学讲堂, 2007 (2) :343.

[6] 江玲.自然分材教学的伦理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B)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变频器实际应用中的抗干扰问题下一篇:化工设计中的常用阀门选型研究

热门文章

理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