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有感

2022-07-01

第一篇:读百年孤独有感1

读《百年孤独》有感

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百年孤独》一书用马孔多这个城市的发展来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初次拜读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字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态度,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当自己埋头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得不到身旁人理解时,当看到别人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却无法融入其中时。《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第二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论《百年孤独》的宿命论

【摘要】《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就仿佛兜圈圈的玩具车,一切都处在循环反复的状态:时间在循环,家族中人物的名字、秉性、职业、孤独状态等也处于循环轮回的局面。时间和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人物在时间的轮回中难以摆脱宿命的轮回。

【关键词】百年孤独宿命循环

《百年孤独》的奇特在于内容构思上的别具一格。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有这么一种感觉:它的每个片断都像是在暗示着什么、隐喻着什么,让人想起一句话:真相永远隐藏在事实背后。《百年孤独》可以说是本无情节的书,因为书中无论是人物的名字还是他们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处于周而复始的状态。怪不得第一代主妇乌苏拉会在某日惊呼:这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时间就像在打圈圈!此外,书中奥雷良诺打制小金鱼再将它们熔掉重做,还有阿玛兰塔那长得找不到头的裹尸布,我想都在隐隐指现乌苏拉那宛若惊雷的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百年孤独》似乎有点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很特别的宿命论。一般说来,宿命论色彩的小说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表露伤感,《百年孤独》不说毫无伤感基调,至少也算是将它隐得很深。虽然布恩地亚家族成员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注定的孤独,但很少人会因此而忧伤——于他们那是种更为复杂的艺术之美。

一、 名字与人物自身的重复

在布恩地亚的家谱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布恩地亚家族中人物的名字基本上呈一种重复性、循环性:从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中,一共有5个人叫做阿卡迪奥,有21个叫做奥雷良诺(包括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的17个儿子)。女性中有3个叫做雷梅苔丝的,有两个叫做阿玛兰塔的。

在这个家族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孤独气息,家族里的每个的成员也乐此不彼地在不断循环重复的动作中体验孤独。蕾蓓卡不停地吃墙上的石灰块和泥土,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体验爱情的苦涩和甜蜜;身经百战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晚年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制作小金鱼,做了又融,融了又做,在这个循环重复的

动作中体验“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约”;阿玛兰塔晚年把生命消磨在刺绣裹尸布上,她白天织,晚上拆,她“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奥雷良诺第二在雨过后也染上反复营造的恶习„„

这个家族中的人物性格也有很多重复,基于这一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循环反复的。当霍塞·阿卡迪奥第二仿佛他的祖先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样计划清除河床以开辟航道时,乌苏拉不禁感叹:“时间象是在打圈圈,我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那个时候。”而当镇上停泊头一艘船时,人们争先恐后疑惑发愣的看得出神,他们完全不记得当初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巨大工程了;当奥雷良诺·特里斯特计划把铁路修到马贡多,乌苏拉更坚定她的想法了,“即时光是在兜圆圈”;当最后一代奥雷良诺在庇拉特内拉面前倾诉他对姑姑的爱时,庇拉感慨“这个家族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会永远旋转下去。”

事实上不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处于循环状态,就是整个马贡多的历史也是这样的,马贡多从一个闭塞偏僻的边缘小镇,到最后被洪水、飓风和蚁群所摧毁。在这整个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反复现象,如在马贡多失眠后重获记忆的时候,仿佛整个小镇死了一次又活过来了,又如在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停了以后,“马贡多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土耳其大街又恢复了从前那副景象”,于是这里又来了一批吉卜赛人,他们仿佛以前墨尔基阿德斯那样重新拖着磁铁走街串户,他们又仿佛以前那样用巨大的放大镜聚焦阳光,而“愿付五十生太伏一睹吉卜赛女郎装卸假牙的表演的,仍不乏其人。”这一切说明偏僻闭塞的马贡多就这样循环着历史。而《百》中百年虚度,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老样子。

二、 历史命运的轮回

所有的循环都来自于时间上的循环,也只有时间的循环才可能促成其他一切循环,从而体现循环的意义所在。在福克纳的时间哲学里,“循环时间是像一条链环,循环反复,由于它的循环性而丧失了时间的力量、时间的方向性、时间的意识形态效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具体到作品中循环式的故事,则形成一个个的圈,故事套着故事,圈子套着圈子,于是这在无形中强化了马贡多

的闭塞状态,也凸现马贡多的孤独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而孤独也正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时间的循环首先强化了创作的核心。

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多数都是这样评述的:《百》不仅反映了布恩地亚家族从创始到幻灭的百年历史,而且这个家族可以说就是一个浓缩了的拉丁美洲社会发展史。当然它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经过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艺术性地反映。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的重复和循环,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象征性的存在形式,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本身就经历这样的一个轮回,以原始的愚昧为起点,也以此为终点;以最初的荒芜为开端,又以最初的荒芜为结尾。拉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马贡多的一个轮回中找到照应,而布恩地亚家族那种令人孤独的精神,则是拉美现存痼疾的反应,这再次印证了作者写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以及马贡多小镇的历史,精心设计这样的重复和轮回,其实非常明显就是拉美历史发展轮回的的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反映。尽管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道出布恩地亚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然而每一个深入关注拉美命运的人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毋庸置疑,轮回是存在的,拉美历史发展中走不出的怪圈,还有那个让人摆脱不了的轮回正存在于作者深深忧虑的笔下。

这一系列的重复和循环,除了是对拉美历史的观照外,还有一点,仿佛马·巴尔加斯·略萨在《加西亚 马尔克斯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百》里重复的显现,是对生活的一种循环的、渐进的、强化的审视,而这种孤独和死亡的循环重复,是人类遭受的一种可笑的、可悲的,因而也是可怕的折磨„„他认为,这是对人类多舛的命运的一种极其深刻的揭示。

三、“怪圈”外的呼喊

《百年孤独》是拉美的一部描写孤独,和孤独抗挣的心灵史。在那原生态的热带雨林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和外界不断的交流,融合,斗争,被外界文明同化以至毁灭的过程中,他们对外界有开始的逃避,恐惧,警惕,到好奇,渴望。在与外界先进文明摩擦的进程中,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在走出孤独的生存环境同时,陷入了更令人可怕的心灵上的孤独。

在神秘近似荒诞的烟云的笼罩下,布恩地亚家族成员怪戾的行为到了极端化的地步。而这种极端化在魔幻的环境中恰好相得益彰,使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个马尔克斯酿造的氛围中,人是作为一种超现实的精灵出现的,人不再单单是从出生到死亡一条曲折的线,而是一个圆圈,一个个轮回。被霍塞、阿卡地奥、布恩地亚决斗而死的阿基拉尔,象幽魂一样困扰着这个家族,直到出走后也没有放弃对这个家族的追踪。吉卜赛人墨尔斯阿德斯,他就象是文明的全能代表,是他向这个家族展示了外面的世界,神奇的他是多次死而复生;还有近两百岁的游吟歌手弗朗西斯科,那个装着雷蓓卡父母的骨殖袋,它们都是飘荡的幽灵,它们时或存于人间,或是游去另外一个世界。也正是这些幽灵,带来了这个家族百年生死,风雨漂泊的历史。它们是连接布恩地亚家族和外界的信使,是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交流的工具。

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最令人难忘的句子之一。唤起了灵性就走出了怪圈,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自有其想说明的问题。

这部小说,场景琳琅,怪事迭起,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岭去寻找伟大的发明;吉卜赛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带到沼泽地带这个偏僻的小镇;外国垄断资本家如何侵入这个盛产香蕉的小镇;本国独裁政权如何勾结帝国主义者屠杀大批工人;人民群众如何进行流血斗争:最后,洪水、飓风和蚁群如何把这个小镇化为乌有。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和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了“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这部小说写了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的经历,人物众多,但是不少人物的性格都写得鲜明、凸出、逼真;虽有几个人物同名同姓,但是随着这个家族一代一代地更替和故事的发展,并不会使人产生任何混淆之处,确非易事。而且,作者在小说的布局、情节的安排、写法的独创、语言的运用上都独具动力,所以使人一经阅读此书,就不忍释手。

就主题思想而言,这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

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所说的:“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第三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者怎么样的心情?我翻开书,慢慢阅读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围绕着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发生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事情,从第一代布恩迪亚,到刚出生就死掉的第七代布恩迪亚,故事围绕着这七代人慢慢展开。

老实说,刚开始读这本书,我的思路是比较乱的,因为思维和外国人不同,我经常把书中的人物弄乱,因为感觉每个人的名字都差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兴致勃勃地把书看下去,因为书中有很多神话而荒诞的情节。书最后的一部分我没看完,而且几年过去了,书中很多内容我都忘了,所以我就围绕着书中的第一个主要人物霍·阿·布恩地亚稍微聊一聊。

布恩地亚从一开始,就是个充满好奇心,敢作敢为的小伙子。他要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而乌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和他同床。看到这里,我突然笑了,这什么理由!感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光怪陆离的气息。讽刺的是,我参考了一些读后感后发现,最后他们的孩子当然是正常人,可是他们家族第七代的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赫然就是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而他刚出生就死去了,这也代表了他们家族血脉的终结。

结婚后,由于杀了人,他们被迫逃到偏僻的小镇马贡多。而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小镇经常有一些吉普赛人途径,而布恩地亚彻底迷上了吉普赛人带来的各种小玩意,经常花了很多钱去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磁铁什么的,为此他经常被老婆责骂,可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去搞一些小发明,虽然总是失败收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和钻研心的人,但总是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被人理解。后来,他又异想天开,想打通外界与小镇的联系,修建一条铁路,使外界的各种新奇事物和文明能够进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他带领着一些年轻人,在小镇周围的灌木丛砍伐了七天七夜,最终仍然看不到尽头,最终无奈地放弃了。布恩地亚甚至为此发疯了,被家人绑在树上,到死也没解开过。

我读到孤独了,本书中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一样,这只是霍·阿·布恩地亚的孤独,而他的孤独感觉是比较好懂的了。他就跟很多人一样,心里充满了各种的奇思妙想和理想,却不被别人所认可,也曾努力过,但正如那看不到尽头的灌木丛一样,看不到任何希望,最终惶惶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这就是不被人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孤独。

如何才能战胜这种孤独?我想到的只有:坚持。面对看不到边际的灌木,七天七夜砍不完,那十天十夜呢?一个月呢?当然,坚持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培养和争取。

第四篇:读《百年孤独》 有感

难解的孤独方程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孤独,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相伴。 这种孤独是渗入骨髓,无法摆脱的。或者说,孤独,是他们家的宿命。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开创者,最后的日子被捆在树上,与孤独为友,对别人说,我疯了:奥雷里亚诺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一直在炼金室里制作小金鱼,做了拆,拆了做,以求得内心的平静:美人儿蕾梅黛丝,喜欢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走··他们不是疯子,不过是生活在了只有自己的世界里,这反而让我觉得孤独不是可悲的可耻的,而是上帝的恩泽,让他们、让我们如此安静。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书虽是读完了,却总让我觉得懵懂觉得不解,觉得慨叹觉得怜惜,让我惊讶的是,竟然还有些羡慕。孤独时一种选择。孤独是宁静的但也是寂寥的。只是我们却往往因为忍受不了寂寥而丢掉了宁静,丢掉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科学狂人的孤独,兽性的孤独,战争狂人的孤独,爱情的孤独。与其说不相信孤独,还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孤独是一种宿命,当你觉得孤独时也是离自己最近的时刻。孤独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当每个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它是一种宿命。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

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孤独是个难解的方程。也许我们本不应该无寻求它的种种解法,享受它给我们的未知也许也不错。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第五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我有些懵懂,也许是第一遍阅读的缘故。

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是初读这本书,虽然书中情节琐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虚,虽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的脉搏,不能很好地领悟它的宗旨,但还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之魂,这也应该是书中马贡多小镇的孤独,是哥伦比亚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孤独。读着它,总是不由自主想起《红楼梦》,想起它的繁华、热闹,但这繁华、热闹的背后是否也有孤独在叹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贾宝玉享尽荣华的孤寂,薛宝钗圆滑于世故的孤寂,贾元春表面荣华、内心卑贱的孤寂,王熙凤两面三刀的孤寂,贾氏家族表面兴盛、实则腐朽的无奈,不都是真实地存在着吗?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国情,却有着同样的灵魂——孤独。也许孤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永远无法走出的。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许这本书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却又常为我们所忽视的一种内在情感。人属于社会,有群体性;人又是独立的个体,孤独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们冷静,善思,让我们浮躁的心有一份清凉。尤其是现代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更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利用孤独。只是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是可怕的,因为它放大了孤独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独折射出民族的孤独,地区的孤独。它的孤独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人为痕迹的,那是特定时期拉丁美洲的孤独,是有害的,是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尤其是给它造成孤独的国家、政治家们应该关注的。看着书桌上的《百年孤独》,我知道,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再次打开它,细细品味,相信那时自己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第1期会议纪要样下一篇:web网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