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民间习俗应用文

2022-11-24

第一篇:引用民间习俗应用文

引用民间习俗应用文

篇一:应用文写作

下面是一则通知,在格式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1)(2)题。

通 知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①,本新村新建了多所袋装垃圾收集房②。从7月18日起③,居民的生活垃圾一律用塑料袋包装完毕后④,投入其中的塑料桶内⑤。工业垃圾、建

筑垃圾一律不准包装后投入⑥,请与居委会联系后另行处理⑦,否则罚款⑧。

此致

敬礼

第三居委会

2005年7月12日 (1)指出格式方面的毛病:

(2)指出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并改正:

参考答案 (1)“此致”“敬礼”应删去;落款应在右下角。

(2)①应改为“为了环境的清洁卫生”。

④改为“生活垃圾一律用塑料袋包好后”

⑥应把“包装后”删去。

二、写启事

写作指津

单位或个人有什么事情需要向大家公开说明,或者对大家有什么要求,把它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张贴或刊登的短文,就是启事。启事内容要周到完整,语言要具体明确、中肯礼貌。如果内容多,还应分条列清楚。

1.第一行正中写启事的名称,如“招领启事”“寻物启事”“征文启事”等。

2.第二行空两格起,写启事内容,一般包括目的、意义、内容、形式、要求等项目。

3.最后写启事者的称呼和启事的日期。

4.启事的有些内容要十分具体明确,如地址、时间、联系办法等。有些内容就不应写得具体明确,如“失物招领”中有关失物的详情,以防冒领。

典型例题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光明中学团委决定举办征文活动,请你拟一则征文启事。要求表述简明, 语言得体,不超过80字。

写作示例

征文启事

为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校团委决定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举办征文活动。稿件文体不限,不超过2000字,请直接投进团委门口的投稿箱。欢迎全体同学踊跃参加。

光明中学团委 2006年10月8日

实战演练

下面一则应用文,有多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寻人启示

赵小波,男,身高一米八三,浙江温州口音,皮肤较白,戴近视眼镜,着深灰色毛料西装,内穿白色衬衫,脚穿黑色皮鞋,于2005年12月外出未归。如有发现或知情者,请打电话139xxxxx688,或将其送回,当以重酬。

此致

敬礼! 联系人:赵涌

联系电话:139xxxxx 688 2005年12月13日

参考答案 (1)“寻人启示”应为“寻人启事”。

(2)赵小波年龄未写出来。可写在性别后面,如“28岁”。

(3)“于2005年12月外出未归”日期不详,应具体写出,如“12月9日”。

(4)将其送回地址不详,应具体写出。

(5)“此致敬礼!”多余,应删去。

三、写消息

写作指津

新闻报道是语言运用题的一个重要文体,其命题形式在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的主要有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标题、拟写结尾等,新闻的样式很多,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

消息是以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一些消息或出现正题和眉题,或出现正题和副题。

②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①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②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③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④评论式。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

⑤引用式。引用消息中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②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为充实内容、烘托或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

出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性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读者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它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典型例题

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

本报讯 昨日,来自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民俗学专家聚首番禺,拟发布一份《广州宣言》,呼吁法定春节假期可考虑从年底安排起,使之与民间从年底过渡到年初除旧迎新的习俗保持大体一致。与会专家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包括:政府不干涉群众的本真性年俗展演,例如禁放鞭炮的政策,可予有限度的放宽;法定春节假期可考虑从年底安排起,使之与民间从年底过渡到年初的习俗大体一致等。据悉,在聆听各方意见后,《宣言》还将作进一步的修改。

写作示例

民俗学家呼吁春节假期从除夕休起

实战演练

将下面一则消息压缩成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5日起,上调信函、明信片业务资费。根据这一通知,信函首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本埠由0.6元调整为0.8元,外埠由0.8元调整为1.2元;100克以上的续重资费维持每重100克本埠1.2元、外埠2.o元不变。明信片资费由每件o.6元调整为o.8元。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理顺邮政资费结构,缓解邮政行业经营困难,促进邮政行业发展和邮政体制改革的深化。

参考答案

从11月15日起,信函、明信片资费上调。

四、写条据

写作指津

条据是作为凭证的条子,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文体。一般分为凭证条据和说明条据。

条据的格式和写法是:

1.在条子的上方中间,要写上反映条据性质的字样,如“收条”“借条”“欠条”“领条”“请假条”等等。 2.写对方的名称。有的可以不写。

3.正文内容,即写给谁,什么事。如涉及钱或物,要写明钱或物的数量(大写),关于“钱”的收条或借条,要在“钱”的具体数字末尾加个“整”字;数字如有改动,必须在上面加盖图章,或重写一张。 4.正文完后,另起一行写上“此据”或“此致xxx”。

5.最后写开条者名称和开条日期。

李小明同学要去县文化馆参加大合唱彩排,今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不能参加,请代他写一份请假条给班主任王老师。

写作示例

请假条

王老师:

我因要去县文化馆参加大合唱彩排,今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不能参加,特此请假。 此致

敬礼

学生:李小明 2006年12月25日

实战演练

赵一文向罗双江借得人民币2500元,准备半年内还清,请你代赵一文写一张借条。 参考答案

借 条

今向罗双江借到人民币贰仟伍佰元整,半年内还清。

此据

借款人:赵一文 2006年12月8日

五、写表扬信、感谢信

写作指津

表扬信是表彰某个单位或个人的先进事迹的书信。感谢信是对某个单位或个人做了好事表示感谢的书信。表扬信和感谢信是同类书信,写法也基本一样。

1.在第一行正中写“表扬信”或“感谢信”几个字,字要比下文大些。可用一个题目代替。 2.表扬或感谢对象的称呼。顶格写,其后加冒号。

3.正文写表扬或感谢的内容:’ (1)交代表扬或感谢的原因。

(2)在叙述的基础上,可写出表扬或感谢的事情反映出的思想、品质。写作语气应是赞美、敬慕。另外,表扬信叙述事迹要真实,不虚构编造,不任意夸大或缩小,不以偏概全。

4.最后要写上表示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谨表谢意”等。

5.署名、日期。写表扬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写朋年、月、日。 台州市路桥中学在“绿化台州,美化家乡”的活动中,不 但出色完成任务,而且还协助邻近单位,主动承担额外任务。为此,市人民政府绿化办公室特授予“绿化标兵”称号。

请你代表市政府绿化办写一封表扬信。

写作示例

表扬信

路桥中学:

在“绿化台州,美化家乡”的义务劳动中,你校师生不仅能提前、出色地完成分给你们的任务,而且还能主动协助邻近单位,主动承担额外任务,这种积极主动、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对推动我市绿化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为此,特奖贵校锦旗一面,授予贵校“绿化标兵”的光荣称号。

望贵校全体师生,发扬优良作风,再接再厉,为搞好我市的绿化工作而继续努力! 台州市人民政府绿化办公室 2006年3月12日

实战演练

教师节快到了,请你给你的任课老师写一封感谢信,要求感情真挚,重点突出,语言得体,不超过500字。

备考答案

感谢信

亲爱的老师:

您好! 忙碌了一年,您的节日又到了。值此教师节采临之际,您的学生们想对您说: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的关怀,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请接受学生们美好的祝愿,祝您教师节快乐,天天快乐! 再一次向您道一声:“辛苦了,老师!谢谢了,老师!”

学生:李小明

写作指津

结构和写法

2.用内容作标题。如“夏季清仓物资处理”。 3.主办单位的名称。如“校团委举办登山比赛”。

正文要素 1.一段式。内容简单的通常只用三言两语,一段成文。例如“x月x日下午x时,我校和xx学院足球队在本校大操场进行友谊比赛,欢迎踊跃观赛。” 篇二:民俗介绍系列-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上元灯会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花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 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

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

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扭秧歌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 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

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

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

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

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灯谜小游戏 (打一字) 早不说晚不说—— 许

上下一体 —— 卡

内里有人 —— 肉

两点天上来 —— 关

四个晚上 —— 罗

熙熙攘攘 —— 侈

凤头虎尾 —— 几

顶破天 —— 夫

另有变动 —— 加

篇三:2015-2016学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2015级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②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③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

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意识。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

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

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b.民间剪纸艺术传承精神文化,随着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变化,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深层寓意内涵也会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c.“凤穿牡丹”等花色纹样的剪纸,表现了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多子、丰收安乐的美好愿望。

d.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能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求,扶持人类的生存,追求民族、人类群体的强烈审美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搭..车)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

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

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

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

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稍习骑射。 稍:渐渐 .

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 ..

c.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 .

d.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 ..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恭谨 / 勤于侍奉 / 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 文帝性急 / 子高恒会意旨

b.性恭谨 / 勤于侍奉 / 恒执备身刀 / 及传酒炙 / 文帝性急 / 高恒会意旨

c.性恭谨勤 / 于侍奉恒 / 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 文帝性急 / 子高恒会意旨

d.性恭谨勤 / 于侍奉恒 / 执备身刀 / 及传酒炙 / 文帝性急 / 子高恒会意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分)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分)

(3)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3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9.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匆匆过客

路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

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篇四:我对民俗学的看法

我对民俗学的看法

我对民俗学的最早涉猎是从大学2年纪开始的。那时我们开设了一门叫做民间文学的课程。这门课程很有意思,所讲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民间习俗和我们经常听说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以及童话等等。对于这些习俗和故事我们都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仅仅认为它是劳动人民在几千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些风俗习惯,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来在考研的过程中我又相继读了钟敬文先生编写的《民俗学概论》以及《民间文学概论》等等与民俗学相关的一系列书籍,对民俗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简单地说:民间文学是指从民间流传故事中采集、形成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学作品,其表现形式有民间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评书、说唱艺术等,是一种通俗文学或口头传播的文化现象。而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是各地民俗习惯,如饮食、服饰、婚嫁、丧俗等等。从性质上看,前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民俗学一词,是从英文 felklere翻译过来的,为英人顿姆斯于1964年创立。原意为人民的知识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说的人民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没有受过统治阶级的文明教育的人们和在阶级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它所说的知识、智慧或文化称之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比较确切。我国民俗学的兴起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留日学生从日本引进西方的民俗学。民俗学引进之后很快在我国生根并迅速发展,当时有许多大家如鲁迅兄弟、蔡元培、胡适等都参与到中国的民俗运动中。从那时起才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并进而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对民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当时的民俗学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登上中国现代学术殿堂的。80多年过去了,民俗学虽然没能像其他人文学科那样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在社会上受到广泛重视,但民俗学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

民俗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民间习俗。民俗它是劳动人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等等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现在各国都非常的重视发扬和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要想是本国的文化不被世界文化大规模侵袭就必须坚持和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民俗学学科理论与民俗事象是密不可分的,理论与实践相紧密结合的,我们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的利用田野调查法,才能真正的了解和掌握着们学科,才能把它有效的利

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民俗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它的范围确实比较广泛,民俗事项与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具体行业都有发生联系,如饮食民俗之与烹饪、食品业,居住民俗之与建筑学,服饰民俗之与服装行业。

今天,都市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生态民俗学等悄然兴起。民俗学已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交叉。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元宵节、中秋节、冬至、除夕等岁时活动,人们一生中所奉行的诞辰、成年礼、结婚、 丧葬等仪礼,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从来就被列在风俗、习尚之中。

后来上了研究生之后,我们开设了几门民俗学的专业课程,才明白真正的明白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性。它与社会学以及人类学都有紧密地联系,与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我们的导师既给我们带民俗文化原理又能给我们带文化人类学,所以我觉得民俗学和社会学是一门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虽有各自的学科理论传统和特有方法,但它们之间的交叉和交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和突出。因此我认为学好民俗学就必须同时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

民俗学的特点在于关注民间社会、民间文化及民众生活,而社会学更多地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问题,所以民俗学与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民俗学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让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流行趋势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看到一些民俗文化现象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感觉真的好奇妙,民俗文化可以流传那么长的时间。

民俗学主要研究的范围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但是老师给我们讲课之后我才发现以前学习的关于民俗学的知识只是一些皮毛。老师每一节课都会讲不同的内容,而且理论性都很强。我们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

老师上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我们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特别是结合家乡民俗事项,比照其他地方的民俗,进行乡土教育。另外,对于民俗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根据我们将来的就业方向和人生规划,做有针对性的问题的探讨,有意识的引导我们利用民俗学知识和方法作多学科方向的研究。

经过半年时间对民俗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我认为这是一门极富情感的人文课程,因为课程中包涵强烈的民俗意趣与文化蕴藉。老师带我们从民俗的基本理论入手,再到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事例。使我们了解民间文化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唤起了对周围各种民风民俗现象的关注,逐渐产生对整个社会以及家乡的文化认同感。民俗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认识作用,也是社会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民俗文化,民俗学无论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还是个人而言,都发挥着它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第二篇:民间葬礼习俗

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 “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1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太阳这才点头同意。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民间在办理丧事时,通常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生前报病

生前报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辈、父辈等病危期间,晚辈要亲自前往自己的亲戚家(一般指长辈)报病。即报生病时间和患病情况,曾经过哪些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并说明因病情严重,治疗效果很差,现已病危。

(二)、死者入殓

1. 烧落气纸

人死后孝氏或帮工即时在院坝边烧落气纸钱,放落气炮。

2 2.給死者净身穿衣

孝氏或亲友在人死后用一张湿毛巾从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裤子五至七条,包帕子三条,穿袜子三双,穿布鞋一双。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钮扣,裤带用黑线拴,死者有多少岁就用多少根线。腰带用一条红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铧

之前帮工需将堂屋棺木掉头,大头在内,小头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规矩置于堂屋内。铺一张晾席(或门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铺一床专门为死者订做得坝单。然后将死者平放在坝单上,脸上盖草纸,脚上蹬一锏旱犁铧。

4.入小殓

死者蹬铧后,即刻准备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岁就包多少个,灰包内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线穿一窜打狗饼,二十至三十个为宜。打狗饼用面擀成较薄的面皮,划成圆片在锅里炕一下。入小殓时,帮工三人连坝单一起将死者迎进棺内,两边用灰包摤紧,左手关一窜打狗饼,右手捏一张手帕,身上铺盖单,脸上盖草纸,然后盖上棺盖,大头留二指宽的小缝。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点上水灯、香蜡,放上贡品。(水灯碗内倒莱油,一般用灯草做灯芯,贡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殓至出灵期间孝氏要守灵。在人殓的同时,还要请亲友或帮工烧死者的铺草、被子及穿过的衣服等,将死者睡过的床横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专人请来地仙,依据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时和死亡时间,选择吉日出灵,确定何日“坐夜”(坐夜当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来客和开展祭奠活动),并选择墓地。

(四)、死后报讣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长辈亲戚家报丧。即报死者去世的时间及请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时间。见了长辈还要先下跪再报。

(五)、设灵堂

根据坐夜时间,孝氏要提前请来支客师布置灵堂。一般应挂“沉痛悼念……逝世”的横匾,书写相关悼念的对联。灵堂中央安放专门为死者修的灵房子,前面搭供桌,点上香蜡并摆上贡品。

(六)、坐夜

坐夜前几天须请厨师及帮工做好宴客准备工作,预约一鼓乐队于坐夜当天早上来家打坐家锣鼓。坐夜的主要议程是: 1.接待送葬来客

(1).接客的时间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时长子(媳)端上亡牌,举上自家准备的花圈同鼓乐队、帮工一道出院门迎接,若是长辈来送葬孝子还要跪接。帮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礼品。在接客的过程中,双方还要对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对放一炮。 (2).客鼓乐队参灵

4 送葬的鼓乐队来到灵前受支客师接待参灵。参灵时,打着锣鼓来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转。孝氏提前准备好礼封放在棺木上,礼封一般是每人2元钱,一包烟。 (3).厨师接“杠单”

杠单一般是女儿(婿)送,内有猪头等祭品。发财的女儿还有的送三陈杠单。帮工将杠单摆在灵堂前,厨师要亲自去收捡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给厨师准备有礼封放在杠单内。 (4).送葬来客行祭奠礼

由支客师主持来客肃立灵前,孝氏头顶孝帕站一旁。支客师边讴祭奠礼语边指引来客为亡灵上香、奠酒、化白(即烧纸)。祭奠前后来宾均要为死者敬三次鞠躬礼,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礼致谢。 2.孝氏设晚宴款待来客 3.举行祭奠仪式

(1).搭宝台(即长席)报讣

支客师候全体送葬亲戚宝台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长子报告死者病情、治疗过程和不幸去世时间,死后头戴、身穿、脚蹬的衣物、鞋的数量。 (2).瞻仰遗容

孝氏及全体送葬亲戚受支客师引导,按长幼顺序去堂屋瞻仰遗容。帮工一至二人负责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参灵后回到宝台,送葬的长辈等亲戚发表意见,孝氏长子等分别予以解答。支客师作一些补充和协调,无异议后拆去宝台。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灵前,前来行祭奠的亲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向亡灵敬三个鞠躬礼,由长子致家祭(可支客师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讴颂。 (5).女儿(婿)行客祭

女儿、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灵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先行三个鞠躬礼,再由女儿或女婿致祭文(可专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师引导再行三个鞠躬礼后退位。

(6).在支客师的引导下,孝氏及全体参加祭奠的人员肃立灵前向死者告别,行祭奠礼、化白后祭奠仪式结束。(鸣炮)

注:若死者所属单位要召开追悼会,一般应安排在祭奠仪式之前。 4.支客师安排所有鼓乐队乐祭亡灵,有的还要唱川戏,演唱现代歌舞,他们受主家委托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当天,地仙要写好地基文书,开好“七单子”(逢七天烧钱纸的时间),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殇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关工作。八大金刚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殇的道路。墓井一般出灵当天打,若出灵时间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地仙用罗盘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荆(黄荆枝)桩定位。

(七)、出灵

6 出灵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进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帮工卸盖,孝子揭去搭在脸上的草纸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时边念咒语边贴封棺条幅,最后盖上印章且封棺完毕。 2.地仙宣布出灵顺序:

(1).撒买路钱(孝子女或孙儿女一至二人负责),边撒边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鸡(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负责)。 (4).出大殇。

(5).抬灵房子(孝子女或孙儿女负责,也可帮工代)。

(6).送花圈等纸盒。依次是坐家花圈、伞、战马、客家花圈及其它纸盒。

(7).打锣鼓。依次是坐家锣鼓、客锣鼓。 (8).放炮。

3.八大金刚站立棺木两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灵。放炮、打锣鼓。之前将死者遗像向内放在堂屋神台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灵后关上堂屋门。 5.安葬 (1).地仙烧井。

(2).下圹。八大金刚将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将棺木分中(用一根两边坠有小钱的红线),八大金刚拨棺木合天地线。

(4).地仙将保殇的酒莱、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刚食用后将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将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孙捡金条、捡银子(即杯、筷)。俗言说,谁捡得多今后谁就最发财。

(7).孝子、孙等亲人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将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铺在棺盖上。 (9).八大金刚掩白,地仙同时申地基文书。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麦、包谷和麦子)。此时,孝子、孙等后人序列坟前,面向前方牵起后面衣服接。同时,鸣炮、众鼓锣合奏,地仙边颂吉语边将五谷抛向众子孙。俗言说,谁接得的多谁仍就最发财。 6.八大金刚捋坟

7.孝子、孙等将坐家花圈、女儿送的伞插在坟上,灵房及其余的纸盒在烧钱纸时一并烧尽。坟上插的花圈及伞烧毕七时一并烧尽。 8.鸣炮下葬结束

第三篇:丰城民间习俗

(一)婚俗 1.婚嫁“合八字”

封建社会里,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程序,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男性成年后,娶媳妇要事先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并求取“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叫年庚八字,一旦对方有意,即将之写在红纸上。若女方认可,就会送上庚贴,庚帖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字”;男方获得这份庚贴后,又请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阴阳之说,推算男女双方的寿、夭、福、祸、通、穷、得、失,是“相生”,还是“相克”,若相生即好,相克则不好。还有些地方有属相上不合婚的说法,如“白马怕金牛,鼠羊不到头”、“蛇见猛虎如刀锉,猪见婴猴泪长流”等。如果“八字”合上了,男方就将写好的双方年庚八字红帖置于祖宗神位面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家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人又没有发生口角,就表示佳偶天成,否则作罢。一旦八字相合,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媒人去女方家上门正式说合,并下礼金,男女双方相互交换信物,婚约缔结方定。封建社会里,男女婚姻大都父母作主。在包办婚姻习俗下的青年男女,无法自由恋爱,只能托亲友到女家窥女子相貌而定,或在亲友的带领下,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双方见面,这就叫“相亲”。视其相貌俊丑,以议婚约。这种相貌礼仪形式,在丰城民间一般大同小异,而且普遍流行。今天的男女相亲,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旧时有所不同,则须另当别论了。

2.母女哭嫁

哭嫁,即女子出嫁时的哭诉过程,为丰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哭嫁有多种形式,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哭、兄嫂、父母、亲友同哭,有低声哭、放声大哭等,哭诉内容一般都是诉说对共同生活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兄妹、姐弟等亲人的离别之情。女儿向父母亲哭诉,以谢养育之恩。母亲要说“娘在东来女在西,不比女儿在边里”、“凡事自己要小心,上楼下梯要注意”等之类的话;还有向兄嫂哭诉帮助关照之情,向弟妹哭说多年相处情谊,嘱咐今后要听从父母长辈教诲等;母亲也会向女儿哭喊:“女儿到婆家后,要安分守己,勤俭持家,教敬公婆,团结妯娌,体贴丈夫,夫妻和睦”等礼教之言。

出嫁之日,新娘“开脸”着嫁衣,头插两朵花。到了婆家,将一朵戴在婆婆的头上,表示今后婆媳关系融洽。临行前,向长辈跪辞拜礼,披上罗头红纱,叫“披兜纱”,由兄弟背上轿马或车子。淘沙一带的姑娘出嫁时,上轿之前,父亲要坐到灶前柴火边“守财”。相传,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女儿把娘家的财气带走。出嫁路上,不准回头看娘家,意在到了婆家对丈夫永不变心、反悔。许多人家的姑娘出嫁时,娘家要给女儿特置一对红漆大木箱,放置娘家陪嫁的贵重物品和女儿平时挣下来的钱,叫“压箱钱”,或心爱之物。不落锁,由亲兄弟押箱,到交给男方后,才把锁落下,取出钥匙,表示新娘子今后管家会“细水长流”。罗山一带山区姑娘出嫁头天晚上就要哭嫁,叫“起嫁”。首先是烧香化纸,接着点燃烛拜祖宗,母女两人边哭边互相哭诉,母亲唱“哭嫁歌”,内容多是慰语。民俗以为不哭嫁会不吉利,老鼠会咬嫁箱。目前,这种出嫁习俗仍在丰城民间流行,但母女哭嫁之俗渐趋淡薄。

(二)年节习俗 1.初一开财门

开财门,就是农历“元旦”、今称“春节”的时候第一次打开门户。历书春节的这一日都注有“元旦”开门时刻。据说这是预卜一家一年休咎的关键,人们对此极其慎重,无论贫富,都须事前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等,把房屋大门打扮一新,迎接新年的来临。同时备好俗称“符盘”的供品和香烛鞭爆,在子夜到初一凌晨的这段时间内,户主必得首先换好衣服,关照子女(主要是男性),然后诚心诚意地于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并于鞭炮声中大开门户,接着率领男性亲属,携带香烛等物,走到村前禾场上,依照历书上注明的大利方向毕恭毕敬地烧香拜揖。段潭地区百姓在这天开财门后,多向东方“拜太阳”,俗称“出方”,之后,返回家中再敬天地,拜祖宗,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老幼平安,生财发福。是日三餐食素,如吃发糕、米古、甜果、青菜等,取“清清吉吉”、“甜甜蜜蜜”、“一定发财”之意,又寓卫生于节日之中。1949年以后,“出方”一俗已基本消失,但开财门的习俗仍盛行不衰。 2.清明“挂青”

清明“挂青”,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重要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名。是日有扫墓、踏青之俗,凡坟墓皆于此日祭扫。

丰城民间各氏族或宗友,历来都有“清明会”,有会产或田、山、店等,其收入主要用于清明扫墓。届时,清明会均要备办祭品,即鸡、肉、鱼等,叫“符盘”;配备好香、烛、纸、爆竹和纸旗,聚集本族之男性成员同到祖宗基地,摆设祭品、点烛、燃香,铲土培坟,插上三角小白旗或长条白旗于坟堆上;再烧钱化纸,放鞭炮,虔诚拜揖,追念祖宗恩泽,默诉报答意愿。这个时候,长辈一般都会叮嘱晚辈,不要忘记祖辈的葬地所在,说要缅怀死者在生的品德、恩典,并永铭在心。

扫墓拜祭完毕后,到祠堂会餐。是日大部分地区兴吃“水银米古”,即“水银子”野菜的粘米粉做成的米团子。河西圳头一带,昔日各村各姓都有清明祭祖会。是日主管人用会产基金备好祭品,上午组织“男丁”先到无后人的祖坟上进行草吊。下午则各自分别去自家祖坟吊祭。河东段潭一带地区村族各姓祭祖会,是日将会田收入买好祭品,以备扫墓。剩余的钱又照人口分发。有的宗族清明会还会备好猪肉,按学历不同分发:大学生每人三斤肉,中学生二斤,小学生一斤,以示鼓励后生奋发读书。

3.端午插蒲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即农历五月五日,因正值端阳之时故名。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是日,丰城城乡家家户户门口插新艾,挂菖蒲。传说艾为旗,故又叫“旗艾”;另说艾枝是刀,蒲为剑,故又叫“蒲剑”或“菖剑”,以示驱妖祛邪,保障平安;又说艾蒿味辣,是日人们采艾插于门口,可禳除毒气。菖蒲,又名“剑水草”,“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其茎可作香料,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人们习惯每逢端午,挂于门户,以示合家之人健康昌盛之意。

端午之日,有吃粽子、面包子、熟鸡蛋、熟大蒜头,喝雄黄酒以去五毒、挂长命缕、赛龙舟等习俗。河西泉港、董家、圳头一带的村民,端午日喜吃包子、发糕、蒸蒜头,午餐时全家喝雄黄酒,小孩额头和两腮各涂抹一点雄黄酒,胸前挂一个用红绿线编织的小网袋,装上红色染过的蛋,以表吉祥。这一天,亲友之间还会相互走访看望。下午,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后,就去看龙舟赛,享受节日的欢乐;个别地方还有早晚向祖先烧香化纸钱的习俗。河东地区段潭、袁渡一带,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屋堂前四周、房间、猪、牛栏等地,洒上雄黄酒,消毒驱虫害等,素有“过好春节上半年好,过好端午节下半年好”之说。

4.中秋祭月

中秋,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与元宵、端午并称三大传统节日。这一天,丰城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所谓祭月,属祭祀祖先的又一种形式。是夜月圆之际,每户人家设好案几,并于其上摆好月饼、瓜果等,并将之放置屋堂门前,待月升起,清光照入门户,便燃香祭月,以求家人在外平安,早日完聚,合家团圆。祭月又含祭嫦娥之意。传说嫦娥偷吃升天药,长住月宫,素有永葆青春的能力。故中秋之夜,妇女们为了能与嫦娥一样永葆青春,多会设案,供奉瓜果、糕饼,烧香祭之。在丰城乡间,人们多以月饼、西瓜和柚子为主要供品。是日,将西瓜切成莲花瓣形,供于月下,或雕成牛形,取“西牛望月”之意。有“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开错,瓣刻之如莲花”之说。还把“月”与“饼”连在一起,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次为赏月活动,这是待月东升之时,合家集于院中、楼台上,摆上月饼、柚子,有的还摆芋头、花生等,赏月谈趣,通宵不散,有的孩童则连宵嬉戏。

5.冬至祭祖

祭祖,是民间传统习俗的一种。祭祖又叫“祭冬”、“拜冬”。形式有两种:一是室外祭奠,二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指的是在祖父、或者父亲的坟墓举行祭奠活动。过程有:先给坟墓添土,俗叫“上土”,传说是给死者的房屋加固,使之不受冷冻,实为防雨水冲击,有“只能冬至日上土,他日不准添坟土”之俗;也有“只能是日竖碑石,他日不能竖墓碑”的说法。添土竖碑后,在墓顶压几张纸线,有的还插上三枝香,并于墓前摆好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爆,向祖先默哀拜揖,缅怀功德。

室内祭奠,主要由族长组织在家祠进行。自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立祭,领全族男丁,按辈分长幼、地位尊卑顺序,在鸣爆声中,依次拜祭。大姓族祭奠,要设三牲(猪、羊、鸡) 而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由族长、士绅或新科秀才、举人、进士等分担主祭、分献、陪献等,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参加。

两种形式都有会餐之习,有的吃肉炒面,有的设酒席等。张巷一带村族的冬至多在总祠举行,而且分别是冬至日头天晚和次日早上,分两次进行。凡六十岁以上者可吃两餐正酒。七十岁以上老人除此之外,又可以领得猪肉一斤半,八十岁以上的得三斤,九十以上的六斤,百岁老人则特别优厚,可领得一头猪和一只羊,以表尊崇老人之意。白土、袁渡、段潭一带,每逢冬至日,各姓宗祠大门均要打开,在祠堂中摆设事先准备好的三牲,请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士和族长参加祭祖。由功名最高、官位最高者主祭,按仪式程序团体拜祖。祭事完毕,用膳一餐。同时,是日各户家主上三盅满饭,一敬天地,以求神灵保佑;二敬灶神,以求房屋免遭火灾;三敬祖先,以求子孙兴旺发达。并分别在三处插上三枝香,作三个揖,向祖先祷告,祈求全家福寿康宁。

这一天,又是弘扬先祖功德的大好时机。如淘沙槎村、上郊等村的范氏,这天大开堂门,绅士耆老云集,祠堂门上写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一门三进士,半里两翰林”,以彰扬范氏祖先是显官名宦旺族。然后扛着活猪、活羊、敲锣打鼓到始祖“风吹罗带”墓地祭吊,缅怀功德。亦有竖碑碑基不能高于坟堆之俗,又说坟墓不准封项,一旦封了顶的话,则已故之人不能投胎转生等等。是日,又是家家户户男丁“上谱”、死亡男丁“注谱”的重要日子。时至今日,室内祭奠形式渐已消失,室外祭祖活动则仍在进行。

(三)其它习俗 1.做寿庆礼

做寿,又叫“祝寿”,是祝福老人长寿的习俗。丰城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消息,九

十、百岁大贺喜。”而在乡村不兴做八十寿。民间传说,古时某君的做八十大寿的时候,恰逢家里既遭火灾,又遇强盗抢劫,寿星也被打得半死,所以说做八十不吉利。后来小辈挨了打或遇到不吉利的事,也叫“满八—卜”。丰城人做寿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做起,但不多见。通常做六十岁寿。六十寿,叫“花甲年”;七十寿,叫“古稀年”。且在岁满头一年举行祝寿,故有“做九(酒)不做十”之说,如六十寿,则在五十九岁做,取天长地久之意义。 寿筵之前,给亲朋好友发出请帖。被邀请者一般都会备好礼届时前往祝贺。女婿是祝寿礼的主要参与者,送的礼品多为寿饼、寿肉、寿面、寿糕、寿桃、寿烛,还有准备死后的入殓寿衣、寿被、寿鞋,次有寿联、寿匾、寿屏、寿画等,有的还送红包。其他亲友礼品,一般有寿布、寿匾等。这些寿礼都很有讲究,富有寓意,如寿糕的“糕”与“高”谐音,表示德高望重,寿高百岁;寿桃的“桃”与“陶”谐音,表示其乐陶陶,又借喻为“蟠桃盛会”,寿如王母;寿饼上的寿星图像,含意和寿星一样长寿;寿面的“面”和“命”谐音,表示长命百岁;寿联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匾上一般写“花甲同春”、“龟鹤遐龄”等吉词。寿屏、寿画上都写有祝寿之语,歌颂寿翁或寿婆平生为人德高望重,红颜永驻,添福添寿等。

寿堂设在大厅上方,装饰也很讲究,堂门前设堂厅,张灯结彩,中间挂一大“寿”字,两旁贴一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联,四周挂寿匾、寿布、寿联、寿画、寿屏等礼品,把寿堂装饰得琳琅满目,华丽堂皇,意在谢天地恩德,给老人长寿。拜寿仪式开始,点燃一对镶金大红烛,置堂中桌案上,在神案插上三柱红香,燃放鞭炮,吹打奏乐,晚辈成双成对依次跪拜祝寿。河西地区,祝寿程序,分头天晚上进行一次,叫“拜寿”;第二天早上一次,叫“上寿”。

祝寿时,多颂扬老人一生所取得的业绩,作出的贡献,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语。之后,大摆酒筵,款待亲友。并分发寿饼、寿糕和其他纪念品。酒席上多吃面条,意在长寿延年。酒宴结束后,还向邻居或全村发寿面和寿饼等。有的富裕人家做寿,还请和尚念经,欲消灾延寿。多者请六十四个做七天七夜罗天上醮,同时备足斋饭、斋菜,施舍于穷人,扩大声誉。1949年以后,念经、打醮等陋俗被除,但祝寿习俗仍存。

2.上梁唱彩词

民间建造房屋,无不视为一件大喜事。届时,要择好吉日,请风水先生定向,再由石匠按方位破土,木匠锯梁定材。到新房墙和柱架完成时,再选择黄道吉日举行上梁仪式。

上梁之日确定后,房主发出请柬给亲朋好友,请他们来吃“上梁酒”。客人们得到请帖后,多会各备礼品,如镜匾、喜帐、对联、香烟、座钟等,届日赴宴。房主在上梁前要用红纸写好“紫徽架临”四字,新屋柱上要写“竖柱欣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徽星”。此俗的来源据说还与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微服来到一户做新房的人家,喝了上梁酒。后来有人偶然间发现这位来客的长衫里显出了龙袍的一角,才知道是当今皇帝,皇帝是紫徽星,从此才有了那副对联,以取吉象之意,木工还要用朱砂在新梁上画“太极图”,用红布包住主梁中腰。

上梁时辰定于上午或下午举行,一般是上午八时或傍晚时分。仪式为:先放鞭炮,吹唢呐,敲大锣,接着户主领着儿子,手执焚香去接梁,木工把梁安放到栋柱顶上,手提雄鸡和酒壶喝彩祭梁。唱词曰:“伏以,手提金鸡毛灿烂,金鸡生在凤凰山,凤凰山上凤朝阳,金造门来银造梁。金门银梁色色新,金光闪闪耀门庭。打开鸡冠取宝血,一祭天,二祭地,三祭师傅鲁班艺,四祭午天分长短,五祭曲尺关四方,六祭凿子铁杆响叮当,七祭泥架泥刀二面光。天地师傅都祭了,鲁班弟子祭门梁:一祭梁头,万里红朝;二祭梁肚,国强家富;三祭梁腰,角带飘飘;四祭中央太极图,太极图上出彭祖;彭祖寿高八进八,贤东人财代代发;彭祖寿高九百九,贤东富裕代代有。门梁都祭了,祭了门梁祭石磉:一祭东,孔明才能显东风;二祭西,屋檐出水有高低;三祭南,东家弟子读书中状元;四祭北,文武状元一齐得。自从祭梁后,福寿延绵降吉祥。脚踏兴隆地,金玉满堂福寿”等,每唱一句彩词,房主要高声应道:“好呀!”秀市地区做屋上梁仪式,木匠要轮手拿公鸡,刺破鸡冠子,滴血“祭梁”、“祭柱”,并唱彩歌,边唱边祭,凡唱到“伏以”二字,房主立即叫好;唱到“天官赐福,打挂爆竹”,主人马上应声“好!”并立即鸣放爆竹。祭梁歌云:“伏以,手拿金鸡和凤凰,生得头高尾又长。头高载得千年福,尾长收割万担粮。此鸡不是平凡鸡,人民家中报晓鸡。今日拿来祭栋梁,一祭东,代代儿孙能办公;二祭西,荷花出水有高低;荷花蕾中生莲子,莲子莲孙毕业归;三祭南,文武官员一大团;四祭北,今后结果多喜色;五祭中央戊己土,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等。

唱完彩词歌后,除女儿外,全家人成双成对跪拜房梁。安排一人拿着“米古”或糖果从梁上前后左右抛下来,叫“抛梁”,任孩童们在地上抢果子吃。有的地方在上梁的晚间十一点钟左右,木匠、石匠要扛着做工的木马,叫“煞马”,鲁班五尺、煞棍,打着摇炉、火把,敲锣打鼓,捶栋打壁,大喊大喝“出煞”,同时由一身强力壮的徒弟头扎红巾,背着“煞马”往外疾跑,众人则打着火把,拿着斧头、煞棍紧追,等“煞马”抛入河水之后,即停息锣鼓,大家静悄悄地返回绕道走,叫“出煞”,为新屋驱邪。这种祭梁习俗至今仍存,但形式较过去已大为简化。 3.祈年赛社火

社火,即“庙会”,俗叫“故事会”。是丰邑城乡流传甚久、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河东地区旧称“庙会”,河西地区叫“社火会”、“故事会”。宋·陆九韶在《正本节用》文中记述:“丰邑水乡之民„„每当祈年报赛,迎神演剧,鳌山台阁,夸多斗靡„„”其热闹场面,非同一般。古代礼制以春、秋社日为祭祀(土神传统节)日,春祈良耜,秋报社稷。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载:“是日,民家结成会社,杀牲备供,于树下祭神。并作傲饼,佐以生菜、韭黄、豚肉为食。”节日集会朝拜极盛,百姓竞集,热闹非凡。唐王驾咏《社日》诗中描述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对社火会盛况的真实写照。

河西一带的社火日,多在立秋后的

八、

九、十月间。这时候农事渐闲,阳气正刚,远近圩场、乡镇、村落开始赛社火活动。社日一到,墟镇、村场纷纷架起戏台,从省、市请来的“京剧班”,本地的“花鼓班”,都轮流演出。还有他处慕名赶来的杂技等艺术团体,也附会表演绝技。各村玩舞龙、耍狮子、游花灯,彩莲船、抬“神仙菩萨”、扛“折子戏架”,扮演“故事会”等层出不穷,游神队伍延绵达数华里长,金鼓齐鸣,鞭炮喧天,真是“夸多斗靡”,争奇斗彩,观众车水马龙,摩肩比踵,一派欢乐景象。其中隍城地区的“社火”会最多,范围广,场面大,赛会盛,闻名遐尔。有的村庄每年有两次活动,为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三和十月二十八日的隍城“社火”日,八月初十至十月三日和十二月为泸田“社火”日等,尤以十月二十八日隍城圳头天符庙“社火”会,规模最大,场面最盛。每年十月圳头“社火”日,要将“天符”菩萨从庙内抬出,顺传统路线去游历各村,或接受许过愿的病人家属还愿,或受人们朝拜。每到一村拥挤着的人们全部都会下跪、叩头、敬仰。菩萨出游时,由几十或上百人组成的仪仗队,杂以数面彩色绣花龙凤旗开路,乐队随后吹打不息。每到一处,在早已摆好的香案前,由道士举行“上表”仪式,围观群众烧香跪拜,求神保佑。鞭炮声、锣鼓声,久鸣不息。

圳头十月“社火”日期,实际从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共有四天活动期,请戏班唱戏,远近商贾辐辏,杂技艺人赶来献艺。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外地客人都纷至沓来,吃“社火”酒,看“社火”戏,到处呈现一派“万家灯火不夜天”的节日气象。今天的隍城“社火”日,集市依旧笑春风,但游神旧俗习已革除。

第四篇: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民间婚礼习俗

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婚礼风俗和特色,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地域的民间婚俗。

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民间婚俗

老北京的婚礼习俗甚为繁杂,繁文缛节很多。欲介绍老北京的民间婚礼习俗,首先就不得不介绍过去几个与婚礼关系密切的行当。

1、喜轿铺:

在过去,北京有专门的喜轿铺,其类似今天的婚庆公司,专门为办喜事的人家儿提供喜轿、执事、吹鼓手乃至帮助本家儿送彩礼、过嫁妆等服务。过去富足人家儿到喜轿铺定花轿轿围、绣片讲究用全新的,而且要在娶亲的头天“晾轿”,多少有些显摆的意思。一般人家儿则看得过去就行。此外,有条件的人家儿送彩礼、过嫁妆是讲究多少“抬”的,从六抬到三十二抬之多不等。所谓“抬”就是雇用喜轿铺,用红漆的八仙桌将彩礼或嫁妆放到里面,四周用红围子围好,由喜轿铺的伙计抬着送到女家或男家(嫁妆),一路上吹吹打打,尉为壮观。过去北京的喜轿铺是分片儿的,四九城均有。

2、窝脖儿:

所谓“窝脖儿”就是老北京的一种重体力劳动者。过去,寒穷人家办喜事是送不起“抬”的,所过的财礼、嫁妆一类只须请一两个“窝脖儿”便都送过去了。“窝脖儿”除要有好的体力外,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先将物品摆在一条长二尺五寸、宽约一尺八寸,用软绳捆扎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由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儿”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送到地方。其在运送过程中要保证东西不磕、不碰、不散。“窝脖儿”除了提供寻常百姓家的服务,大户人家的精细摆件和家具往往也请他们。而且也还应过“皇差”——慈禧太后前往颐和园小住的时候,其有一些摆件和用品也是由“窝脖儿”一步一步从紫禁城送到颐和园的。

由于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地方吃力,所以“窝脖儿”大都留有残疾——脖子上有一个的肉包,也便成了“窝脖儿”的显著标志。

3、跑大棚的

所谓“跑大棚的”实际上是“口子攒儿”中的“厨行”。过去一般人家办喜事能有条件上大饭庄子的不多,北京当时能承办喜事的大饭庄也不过十几家,且价钱极贵。故此一般人家儿办喜寿事均是在家中搭喜棚办事。普通人家儿多请“跑大棚”的厨子来料理席面(现在农村有些地方办事还是如此)。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或找“承头人”介绍“跑大棚”的厨师傅。由于此行是要靠口碑揽生意的,因此一般都会替主家儿着想,做出的菜以既“得吃”又“好看”且“省钱”为原则,一般极少偷工减料或使主家难堪。至于有的相声段子说跑大棚的在大肠里灌香油,围在腰上,头上帽子里顶着泡好的粉丝,身上挂上里脊肉等等偷本家儿的东西食材,则是一种相声艺人的戏谑之词了。尽管俗云“厨子不偷,五谷不收”,也确实有极个别偷拿主家儿的现象,但大多是小偷小摸一类,还没有相声里说的那么夸张。 满清入关以后,满汉的风俗便逐渐融合。特别是满清王朝统治者对待汉文化的政策调整和推崇,满汉之间的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别性日益趋小。因此,北京民间的婚俗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满人风俗的影子。至清末特别是民国以后,由于八旗的没落,有的满人在婚俗等方面便也直接汉化了。不过婚俗差异总还是有的,如满人婚礼新娘梳“两把儿头”、“大拉翅”,而汉女则是戴凤冠;满族女子因是天足,故出嫁穿“花盆底”鞋,汉女穿红绣鞋。满人下“定”要给女方如意,汉人则无。满人接亲不用花轿,而是用红呢官轿,汉人娶亲则是花轿。。。。。。

把以上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交代后,下面就可以介绍一下老北京的婚俗了。由于有一些相关的内容在前面介绍“六礼”的时候已经讲述过了,因其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再重复了。过去老北京的婚礼也是从由媒人说亲、保人保亲(纳采、问名)、合亲(纳吉)、放定(纳征)开始的,其大体如古礼,其形式上略有不同罢了。只是北京婚俗“下大定”的时候除其他物品外,还要有“鹅笼酒海”。“鹅笼”即活鹅一对,放在特制的筒子里,上加笼盖,以代替古礼中的“奠雁”。“酒海”即一个加笼盖的盒子里放上一坛老酒。还有一种说法是“鹅龙酒海”,指的是四样东西了:“鹅”,即活鹅一只;“龙”即鲤鱼一尾;“酒”是老酒一坛;“海”即猪肉一块。更可笑者,有人管这块肉称为“离娘肉”,难怪有的相声作品说“娘身上怎么掉下猪肉来了?”另外,还要同时送给媒妁猪肘子和羊腿,大概是为了给为说合两家亲事“跑断腿”的媒人补补腿力吧。 按北京的老礼,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妆,也称“陪奁”。这一天,女家由男宾四至八人,雇上喜轿铺的抬夫,将嫁妆送往新郎家。过去老北京有一首童谣“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嫁妆物品之多。一般来讲“陪奁”的多少是根据女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的,普通人家六抬至十六抬不等,富庶人家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多者有八十抬甚至百十多抬。而极贫者是论不起抬的,只好请一个“窝脖儿”搬走了事。所谓抬,是从喜轿铺赁来的,用红漆油桌四面挡上红围子,两边各有两根竿子,供二人抬起,即为“一抬”。过去的嫁妆内容极为丰富,一般有放四季衣物及鞋帽的樟木箱子,放有新娘平日的喜爱之物及平时所积蓄的银钱的“子孙箱”,座钟、盆景、帽镜、插有毛掸的掸瓶,插有红烛的铜烛台,“长命灯”,茶叶罐、帽筒、花瓶、脸盆、脚盆、尿盆、“子孙盆”,条案连三,八仙桌,梳妆台、太师椅乃至顶箱立柜,古玩字画,金银首饰等等。大户人家甚至有送买卖铺户,房产,地产的。嫁妆送到男家,照例男家要有相应的人数迎妆。嫁妆送到后,女家要有熟悉情况的“全和人”到男家按女方的习惯布置、安放嫁妆。

此时男家除个别大户人家在饭庄子意外(当时北京只有会贤堂、庆和汤、福寿堂、聚寿堂、万寿堂、富庆堂、惠中堂、同兴堂、颐寿堂等十几家饭庄可接喜筵业务,且价格昂贵,非一般人家可办得来),一般均已在自家请棚铺搭好喜棚,准备办事了。喜棚用布和芦席搭成,顶上安有栏杆。栏杆下面是类似房檐的挂檐,上绘图案。棚的四面均安有玻璃窗户,以利透光。玻璃窗为红色窗框,四角绘有蝙蝠,取意“蝠”“福”同音,中间绘红双喜字,意为“五福捧喜”。晚上,棚内则安置汽灯。棚口两侧均贴红双喜字,门口外搭花牌楼。

娶亲的前一日,讲究的人家还要“亮轿”,即让喜轿铺提前一天便将花轿、执事等排列在自家门外,一方面是告知四邻,另一方面也有显摆的意思,更讲究些的人家,在喜轿铺定花轿的时候,绣片,轿围,轿帘等均要求是“头水儿”,即全新的。其价格与买一顶花轿其实相差无几了,就是要一个体面的排场。

男家还需请一个懂得娶亲的规矩礼节,能张罗应酬,且与新人命不相克的“全和人”做娶亲太太。娶亲之前,还须有“响房”,即找一个小男童,坐在洞房里新人的新床上敲击铜锣。(也有一种“倒响房”之说,即花轿接新娘回来到门口时响房)。“响房”过后,娶亲太太先到喜堂“天地码”前上香,新郎此时已然袍褂穿戴整齐,在“天地码”前行礼。而后娶亲太太来到花轿前,用一面小镜子对着花轿照一照,谓之“照轿”,乃驱逐邪崇之意。然后还要在花轿内撒一些红枣、花生、栗子、桂圆之类的喜果,各有其喜庆吉祥的寓意。最后,娶亲太太盘腿坐于轿内,惟不下轿帘,谓之“压脚”。此时,金瓜、钺斧、朝天镫、掌扇、肃静牌、回避牌、飞龙旗、飞封旗、飞虎旗、飞豹旗、大红伞盖等执事及锣、鼓、笙、笛、唢呐等“响器”俱已排列整齐,八名轿夫身着镶红边的短蓝大褂。夏扎“纬令”冬戴“秋帽”。随着一声“起轿”,先是铜锣开道(有条件的人家有八面之多),接着是执事,吹鼓手动起响器,一路吹打。花轿到女家,先要鸣锣,通知女家接亲的来了。女家闻讯后,将街门关闭“避避煞气”,实际上也是给新娘上妆争取时间。照例迎亲人员由新郎和陪同的娶亲官客叫门,大呼“开门啰、开门啰,。别误了吉时。”女家是不会马上把门打开的,要点上级收入“跨得胜”、“油葫芦倒爬城”、“屎壳郎爬主干一节一节爬”、“麻豆腐大咕嘟”等通俗曲牌。此时新娘绞脸(又称“开脸”,即用丝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从此即为少妇),穿红色薄棉的上轿袄(无论是冬夏均是棉的),着凤冠霞帔、遮盖头,由送亲太太(也须是“全和人”)搀扶上轿。新娘上轿一般是要哭一哭的,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吉利的表现。娶亲的轿子往回返的时候是不能走回头路的,要绕开来的时候的道路,走另一条路。此时花轿抬的要平稳,轿夫要压着步子,途中若经过庙宇、祠堂、坛、井、河流等,均需用红毡子将新娘所乘的“宝轿”遮住,以避邪气。倘遇到出殡的,要高喊一声“今天吉祥,遇上了宝财啰!”(取意“棺材”的谐音,“升官发财”的意思)。

娶亲的队伍到男家门外,须鸣锣告知。宝轿打杵后,送亲太太先进入洞房外间。男家也须闭门(称“避避煞气”或压压新娘的性情。)由送亲人员上前叩门。合意开门后,宝轿撤去轿杆,摘去轿顶,由轿夫提入门内从院内事先设置好的炭火盆上抬过,谓之“熏煞”,也寓意着过门后新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宝轿抬至中堂门口,紧堵门停轿。此时堂上已然设置好天地桌,请全福不忌的男客代为上香。而后新郎在轿帘象征性地放三支箭,名为“射煞”(也称之曰“桃花女破周公”)。新娘随即手抱“宝瓶”(木质金漆或景泰蓝的瓶子,内装“金银米”,即大米和小米,满人价金银如意,上盖红绸,系以五色丝线)下轿,跨过事先预置好的木质金漆马鞍,寓意平平安安。新娘此时要足踏红毡(南礼或有的经商人家须倒面袋于新娘脚下,一直倒到天地桌前,谓之“代代相传”)。到天地桌前,男左女右立好,旁有人赞礼,新人要同参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均要三拜三叩首,即所谓的“三跪九叩”)。此时吹鼓手动乐,宣告大礼成就。而后新人入洞房“坐帐”,新人双双坐在洞房的炕上,将新郎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也是男尊女卑的意思。新郎需用裹着红纸的秤杆(“秤”“称”同音,意为“称心如意”)挑新娘的盖头。按北京的“老妈妈论儿”此时新郎要赶紧将挑下的盖头压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以“压压新娘的性情”。而后新人同吃“子孙饽饽长寿面”(饽饽,就是煮饽饽,即饺子)。面和饺子是由女家做好带过来的。煮“子孙饽饽长寿面”是有一定讲究的,即将饺子和面煮至五六成熟即捞出来给新人吃,吃的时候照例有一个男童在窗外大声问“生不生?”由新郎回答“生!”表示生育后代的意思。吃毕“子孙饽饽长寿面”以后,新人行“合卺之礼”(即共饮交杯酒)。而后新人要拜佛祭祖(新媳妇不拜男家祖先是不可能被男家认可的),均行三跪九叩之礼,谓之“庙见”。至此,婚礼方才告一段落。 回门”“瞧九”

新婚的次日,男家要派人到女家“报喜”,表示新娘是贞洁之身入门的。倘无人报喜,对娘家人来说是一件极为难堪的事情。新婚夫妇三天回门,也称“回酒”。男家套车将新郎新妇送至女家,见面后,在女家分辈分大小,行叩拜礼。新娘家照例摆酒饭款待新姑爷。饭后,新郎便回家了。新娘则留在娘家,有一番诉说。倘男家及新姑爷尚好,则皆大欢喜。倘公婆脾气大,小姑子刁钻,夫婿不成材,婆家外强中干,几难以为继等等,则娘家父母甚至至近亲友难免唏嘘伤怀的。新娘一般在晚上由娘家套车派人送回婆家。

婚后第九日为单九,十八日为双九,娘家有人会来婆家看访,名曰“瞧九”,夫家照例要摆酒盛情款待。

二、少数民族婚俗 土家族哭婚

土家族的姑娘在出嫁的时候,有哭婚的习俗,如果在出嫁时新娘库得不悲伤,不够感人,哭得不哀婉动人,是要被人家耻笑的。严格来讲,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哭应当是“哭唱”出来的。成亲那一天,迎亲队伍到女家时,新娘便要开始哭。若是眼上无泪,或哭得不动人,则家人(特别是新娘的母亲,都会感觉脸面无光。有时候为了挽回面子新娘的母亲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将新娘掐哭)。因此土家族姑娘一般从十一二岁便要开始学习哭嫁。土家族的哭嫁是要“唱”出来的,因此土家人的哭嫁时专门有《哭嫁歌》的。哭嫁的唱法有独唱、对唱、合唱之别,可谓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其讲究“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妹哭嫂”、“嫂哭妹”、“哭祖宗”、“哭撒筷”、“哭出门”、“哭上较”等等。 佤族的“串姑娘”

佤族姑娘长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其父母按照传统习惯,就要在自己的屋边,为姑娘建上一间小屋子,安置一些简单的家具,让女儿住在里面,以便小伙子来“串姑娘”。佤族小伙子“串姑娘”之前是要经过一番认真地“侦察”的。因为姑娘的居所是不固定的,故此小伙子一定要搞清姑娘的确切居处,方能准确地去“串”,以免扑空。摸准了情况,小伙子们便去姑娘家门口吹笛弹琴,而后上前叫门。如果姑娘家不开门,小伙子们是可以破门而入的。姑娘的家人则要予以一定的招待。姑娘的父兄可以陪着小伙子们谈天论地,聊一聊天。等到睡觉的时候,姑娘的父兄便会自觉离去。留下小伙子和姑娘在圹火边攀谈,此时姑娘会将火拨旺,一方面是示意光明正大,另一方面也为了便于看清对方的容貌体态。攀谈一会以后,小伙子会唱起“口头调”,请姑娘为自己装烟锅、点烟。姑娘如果对小伙子未看中,就会比较委婉地拒绝小伙的要求。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中意了,则会为小伙子亲手装烟点火。第一步的目的达到了,小伙子跟着就会唱起“梳头调”。此时姑娘会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梳子,坐到门外屋檐下。小伙子们则按先后次序请姑娘梳头。一般姑娘会对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尽量为其多梳一会儿,边梳两个人边对歌,内容多是比喻爱情的事物。这时小伙子便会拿出礼物赠送给姑娘。姑娘倘乐意,便可收下,倘不乐意也不能当场拒绝,日后再找适当的时机送还。倘姑娘在选择到一个最为中意的小伙子为对象后,就会将其他小伙子的礼物统统送还,被选中的小伙子就可以单独同姑娘约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倘彼此欢爱,别无意见,则小伙子便可正式向姑娘求婚了。

柯尔克孜族的“捆绑成夫妻”

柯尔克孜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柯尔克孜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在汉族地区有一句俗语,叫做“捆绑不成夫妻”。然而柯尔克孜族的新婚夫妇却是捆绑而成的。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一般是在女家举行的。在婚礼仪式上双方父母要主持叼羊、赛马、摔跤i、角力的比赛项目,主家对于优胜者均赠与礼物。当新郎在迎亲人员的陪同下骑马来到女家时,新娘家的女眷们会很有礼貌的迎接新郎和客人,男人们则会乘新郎不备,手拿事先准备好的绳索,一哄而上将新郎五花大绑起来。虽事情突然,但新郎此时是不能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和情绪的,因此很快女家的亲友们就会将同样是五花大绑,然而已然装扮一新的新娘推到新郎面前,把她和新郎拴在了一起。此时新郎的父母则拿出礼物,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恳请“释放”一对新人。女方亲友则也会适时放人。迎亲一方在整个过程中都会笑容满面,耐心恳请,因为每一位客人克孜人都信奉着“捆绑方能成夫妻”的习俗。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

哈萨克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大多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人能歌善骑,被誉为有着歌与马“两只翅膀”的民族。哈萨克人性情开朗、豪放,无论男女,均善于骑马,且往往马术高超。“姑娘追”便是马上的游戏,是以“男逃女追”的方式骑马进行的。参加的人员一男一女为一组,骑马同往事先指定好的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在路上同姑娘嬉笑,表达爱慕之情。此时姑娘是不能气恼的,回来的时候,小伙子要纵马疾驰,姑娘则放马追赶小伙子。此时小伙子便要表现出自己高超的骑术,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姑娘追上,因倘或一旦被姑娘追上,姑娘是可以任意用马鞭抽打,而小伙子是不许反抗的,不过通常姑娘们即便追上了,也不会真抽狠打,特别是对自己中意的人,只是虚晃几下鞭子罢了。“姑娘追”是哈萨克民族传统的活动,得益于这种活动促成许多男女青年走向了婚姻。 畲族“唱出来的婚宴”

畲族小伙子结婚,倘或不会唱歌,恐怕是连酒席也摆不成的。因为畲族习俗婚宴是女家置办的,而然当客人应邀来到喜筵现场的时候,会发现婚宴现场空无一物,所需物品及菜肴都是要由新郎一一“点唱”出来的,如要筷子、炒锅、炒勺、木柴、酒乃至火柴一一都要用唱歌的形式“要”出来。一般都是由新郎和厨师傅一唱一和,唱一样拿出一样,如新郎唱“四四方方一朵墙”是要灶,唱“中央开出大龙潭”是要大锅,唱“铜镜双双对月光”是要锅盖,唱“金鸡沐浴海中央”是要木勺,唱“三脚落地火焰山”是要火炉,唱“两耳朝天喜洋洋”是要双耳锅,唱“仙女点香珠洗坛”是要竹刷,唱“青龙引泉名茶香”是要茶壶,唱“鲤鱼扳白凑成双”是要菜刀,唱“凤凰伸腰五味香”是要锅铲等等等等。此外,婚宴过程中还要唱“对盏歌”“劝酒歌”等,宴席结束后还需对歌。可见,唱歌是畲族婚礼的主题。 哈尼族的“藏姑娘”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和西双版纳等地。“藏姑娘”主要是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婚俗。男家接亲人员到达女方村寨后,要在事先用竹席和绿色树叶搭好的“青棚”内休息,进入“青棚”后是不能随意离开的。女方盛情款待男方接亲人员,将嫁妆准备就绪后,临近出发时,新娘子却不知何往了。按照红河地区哈尼族的传统,此时新娘子已然跑出去躲藏了起来。接亲的人则要在故装焦虑的新娘亲友的陪同下四处寻找。找自然是能够最终找到,然而姑娘并不会很快“就范”,要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地拒绝上妆。此时,新郎跪在岳父母面前先敬烟酒,表达自己婚后一定会对新娘好,新娘才会同意跟新郎一道起程。 裕固族的“帐房戴头”

裕固族主要居住于甘肃省肃南裕固自治县。“帐房戴头”是裕固族出嫁时的一项隆重仪式。“帐房戴头”一般于佛晓举行,天刚刚亮,新娘便由两位伴娘搀扶着进入客厅,走到挂头面的地方为新娘改妆、戴头面。所谓“头面”就是用珊瑚、玛瑙、海贝克等装饰而成,宽约五寸、长约三尺的装饰物,是系在新娘头发上的,裕固语称之为“萨达尔格”。在戴头面时,由伴娘唱“戴头面歌”。此时,新娘躲在帐房的一角,用布将自己遮蔽起来,不让别人看见。戴完头面以后,新娘由伴娘将其送到为其准备的白色帐篷内休息。从此时起,新娘便不能再进入到自己的家门,有什么事情均是由伴娘代为料理的。直到天大亮时,吃完丰盛早餐的送亲人员,在“多依瓦什志”的带领下,护送新娘向新郎家进发。 羌族的“戏新郎”

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岷江上游一带。羌族的婚礼一般是要举办三天的。最有意思的是婚后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新娘家自然要设宴款待新姑爷。不过此时娘家人是要给新姑爷出出难题,戏谑一下新郎的。在宴席上他们特意准备好一双一米多长的大竹筷子,在一端吊上几个洋芋让新郎用。菜大多是成颗粒状不好夹的,同时桌上还要摆上八盏盛满油的油灯。新郎用如此长的大筷子去夹菜,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又是颗粒状的菜肴,故新郎稍不小心,便会将菜掉在油盏内,溅得满脸是油,甚为狼狈。此时新郎还要接受惩罚,或被女家的姑娘们抛起来摔在地上,或被灌得酩酊大醉,方尽欢而散。

壮族的“卷伴婚”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一样,壮族的青年男女主要是歌圩的对歌中寻找自己的爱侣的。且壮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其恋爱的主要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对歌等。其中所谓“打木槽”就是许多青年男女拿着木棍到木槽边共同敲击,敲一下,大家一起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欢乐情趣和爱慕之情。对歌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一种恋爱择偶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歌来披露彼此的心声而相互了解。然而这种“依歌择偶”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歌圩”初次交往的基础上经过以后的多次交往感情发展了方才定下终身的。倘或男女青年相互爱慕,而家长又同意这门亲事,则可顺利走向婚姻。若是女家父母不同意亲事,而姑娘又确实爱慕上了小伙子,则很可能出现“卷伴婚”了。这多少有一点汉家女“私奔”的味道。此事事先姑娘和小伙子是议定好了的,选好成亲的日子,姑娘偷偷打扮整齐,一俟出门,便被新郎和同来的伙伴们一拥而走,接去男家成亲。新娘出门前会偷偷地将男家的婚书、聘礼置于父母的床上,父母发现此事后,声言要状告男家,其实并不真正行动。过了一年多以后,女儿生了小孩,会与丈夫携带着礼物回娘家。生米已然煮成熟饭,新娘的父母会假意生气发怒,然而大多早已默认了这门亲事。 回族婚礼

同汉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回族的婚礼一般是不用喜庆音乐的。回族婚礼大多在“主麻日”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家要带上羊、大米、馒头、油香等物到女家去,称之曰“催妆礼”。女家接到礼物后便要加紧准备了。结婚当天的上午,新娘要“绞脸”,“洗大净(也称离娘水)”。然后,无论冬夏新娘均要换上红色棉袄,头遮红绸或红色纱巾。接亲的车将到男家门口时,按照习俗,新郎要由姐夫带领跑上前去迎接,围接亲车转一圈,要故意撞一下接亲车,称之曰“撞亲”。车到大门口时,排列好的男家亲友要高声与送亲人员互道“色兰”问好,然后请宾客待茶、入席。新娘子的鞋是不能粘土地的,因此有条件的人家要铺好红毡子或红地毯。 新娘子到男家后,要请阿訇给新人念经(“尼长哈”):即在堂屋正中设方桌,正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及新人父母。新人跪在地毯上(现在也有新人与阿訇均站立的),听阿訇念诵《古兰经》的有关片断。而后阿訇为新人撒“金豆”祝福新人。据说原来在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婚礼上,富庶人家确是要由阿訇撒金豆子的,意为有施舍。现在中国的回族婚礼大多撒喜果、糖、花生、核桃等,以祈求真主安拉赐福新人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次日清早,新郎新娘均要“洗大净”。 藏族婚礼

藏族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甘肃等部分地区。藏族婚礼在结婚的头一天男方须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及巴珠、嘎乌、手镯等物,用绸缎包好送到女家,以供新娘过门前打扮之用。迎亲的时候,男家要请一位在当地有地位和声望的人物,带上接亲的人马,同时牵上接新娘子用的装饰考究的马匹(须是有孕的母马),以及带上彩箭、璁玉、珠饰等到女家迎娶。在接亲马队到达女方家之前,女方照例要举行敬“切玛”、喝青稞酒等告别仪式。男方的迎亲队伍进门后,须有人先将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名花有主”,是男家的人了。而后把璁玉放在新娘头顶上,寓意新郎的灵魂已有所属,托付给新娘了。当娶亲队伍离开女家时,新娘家会有一个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不断高喊“不要把我们家的福气带走啊!”直至队伍走远。

男家在新娘到达之前,须将大门装饰起来,为新娘下马准备专门的垫子。垫子实际上就是装有青稞、麦子等的口袋,上铺五彩锦缎,面上画吉祥符号。男家人此事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藏族婚礼传统的进门仪式相当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要唱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入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亲与送亲人员也依次坐好,便开始献“切玛”、敬酒。新人要给佛像、父母献哈达,在柱头上挂哈达。参加婚礼的人歌唱,以为庆贺。新人入洞房后,婚宴正式开始,有的要持续三天之久。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牧区的蒙古族娶亲大多也是用马的。接亲时,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新郎须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此时双方亲友均着盛装分别聚集在男女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身着艳丽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桶皮靴,配蒙古刀带弓箭的新郎显得英姿飒爽。新郎及迎亲人员飞身上马后,男方亲友在门口以歌声欢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及迎亲人员来到女家后,照例要绕蒙古包一圈,方能下马。伴娘此时会用毛毡挡住新郎一行,开始对歌。伴娘要拷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则需对答如流。直到女方对接亲人员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方可把礼物送上,伴娘则撤去白毡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此时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了,新郎要在歌声中向岳父献上哈达。宴席结束后,新娘就要跟随迎亲队伍去男家了,娘家人唱“送女歌”为之送行。接亲队伍达到新郎家,男家门口早已点燃两座火堆,新娘则要拉着新郎递过来的鞭梢,从火堆中间走过,喻意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未来的生活兴旺发达。进入男家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红盖头的新娘一一拜见过公婆及亲友长辈,而后新郎手持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托盘向宾客敬酒,被敬者须将酒一饮而尽,并祝福新人。婚宴到达高潮时,宾客则欢歌起舞,一同祝福新人。 瑶族的“入赘”婚俗

同汉族地区的观念不同,瑶族男子上门入赘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上门女婿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瑶族婚礼一般办得较为简朴,送亲迎娶时,新娘一般走路或骑马到男家,全寨男女届时均来唱歌表示祝贺。第二天回门住一天,第三日则开始劳动,建立家庭。姑父上门,除有媒人及两个伴郎陪送外,不用带什么东西,只新郎一人去女方家即可,第二天回门之后即住于女家了。 彝族婚俗

按照彝族的婚礼习俗,成婚当日无论路程远近,新娘必须于结婚当晚黄昏时分到达男家。隆林的彝族新人在拜堂之后,当晚需陪客人饮酒至通宵达旦,不得入洞房。次日一早,新娘需与送亲的姐妹回到娘家,半月后新郎才带着妹妹将新娘接回自己的家中。那坡一带的彝族的婚礼习俗则是新娘不能够自己走路去夫家的,路近的须有人背到夫家,路途遥远的话则要乘马了。那坡彝族婚礼完毕新娘即可入洞房,并成为此家的主妇,从此不再返回娘家。 仡佬族的“三么台”婚宴

仡佬族的婚俗,男家在求婚时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礼物到女家,如礼物被女家欣然接受,则可视为婚姻已然缔结。仡佬族在婚礼上要举办“三么台”酒席款待宾客,即将酒席按顺序分做三台,第一台称“茶席”,上设香茶以及核桃、板栗、花生、白果、瓜子和糖果、点心等;第二台称“酒席”,设白酒、各色凉菜、腌菜、香肠、咸蛋等;第三台称“正席”,设饭菜。一般情况下客人不放筷子主人是必须陪到底的。 满族婚礼的“摘他哈”仪式

在前文介绍老北京婚俗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满人入关后,满汉风俗在关内多有融合之处。然而关外的满族婚俗还是更多的保留了满族自身的传统特色。其中“摘他哈”便是满族婚俗中特有的仪式。即新娘家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举行仪式时要将室内外打扫干净,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拴在祖宗板的斜架上,一头拴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仪式由萨满主持,准备出嫁的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要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祈长命

第五篇:陕北民间结婚习俗

今非夕比,我刚记事时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名利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婚礼等程序,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择亲),求爱( 提亲),求婚(订亲)订婚(商话),最后举行婚礼,程序基本差不多,区别就在与现在是本人做主,以前是父母做主.......

那时,男女自17~18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婚礼,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婚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

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八人组成,其中有两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在北方,结婚的女人叫婆姨,没结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岁数..... )。(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其实就是块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桥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一种长刺的落叶乔木,果实为圆形有核)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

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喜宴)。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拜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把馒头用纸包住从窗户扔进去),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我结婚时(不是在老家,是在我工作地方的一酒店举行的婚礼)母亲特意从她住的宾馆赶到我新房给我扔馒头,因为以前我不知道有这规矩,三更半夜,咚的扔进来,吓我一跳,我才知道先前为什么嘱咐让我睡前不要关窗户,呵....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饺子),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给公婆和丈夫看看嫁妆)。是日,男家送客,新娘新郎回门(新郎回拜地主)。翌日,小两口又

由岳父(地主)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现在好些风俗规矩都简化了,原来那么复杂是因为穷,一点点东西都要斤斤计较,现在所有的风俗规矩都是为了热闹婚礼场面才有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口语复试完整版下一篇:医院批评与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