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2022-04-2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将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創新创业思想融入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并突出个性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教学制度出发,采取导师制、第二课堂及校企联合等一系列措施,对教育结构升级优化,最终建立并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起到积极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1:

基于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针对各学科专业工程训练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雷同、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提出要坚持工程训练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涵盖多工种、难度递进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等原则,构建一套包括认知训练项目、基本训练项目、综合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在内的专业各异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从而解决工程训练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脱节问题。

【关键词】个性化  工程训练  项目体系  构建  人才培养

工程训练中心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意识培养、工程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普遍由原校办工厂、实习工厂或整合相关二级学院实验室建立而成。目前,工程实践教学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基本技能训练向综合工程训练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认识,制订出面向各类不同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内容和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趋于雷同,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对于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各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马鹏举等提出的“三层次三阶段”工程训练项目体系体现了“工程认知—基础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纵向层次相互依存的特征,强调了“机、电、控”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工程训练要求,对学生工程训练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胡青春等构建“基础类、综合设计类、研究创新类”三层次工程训练模块,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现代IE意识”的培养也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大多注重训练内容和实施阶段的研究,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各异的各专业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很少有人关注。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通过校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调研,结合学校海洋性、区域性、应用性的发展定位,与各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制订出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师生普遍反映良好,工程训练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基于北部湾大学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希望能为各高校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原则

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在大学生中树立“大工程观”意识,解决工科类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和人文社会学科学学生跨学科培养的问题,是高校实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工程训练课程的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制订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工程训练项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原则。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工程训练项目和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熟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负责人的积极参与下,制订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训练项目才能得到专业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欢迎,变学生追求学分的被动学习为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主动学习。可以说,工程训练项目制订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工程训练项目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二)工程训练项目涵盖多工种原则。各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普遍都具备车、钳、焊等传统制造技术,数控加工、3D打印、数控线切割等先进制造技术和PLC控制器、单片机等自动控制技术的实践教学条件。鉴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各专业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上不可能安排更多的学分和学时数的原因,制订的工程训练项目不能保证学生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时所有实训设备都能用得到,但也需保证参训学生在实施工程项目训练时,至少用到三种不同的实训设备,充分发挥工程训練中心实训设备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设备操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三)工程训练项目难度递进式原则。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养成不是经过完成一两个简单的工程训练项目就可以实现的,而是经过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工程项目训练才能做得到。因此,在制订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时,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构建“认知训练项目→基本训练项目→综合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难度循序渐进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更适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工程意识的养成。

(四)工程训练项目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适应原则。工程训练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仅仅考核学生会不会操作实训设备、工程训练项目是否完成,还应对学生实施工程训练项目过程中的设备安全操作情况、现场6S管理执行情况、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进行考核,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职业标准在技能水平认定、合理使用设备和工量器具、设备维护和安全卫生等方面都给出明确的要求。参考职业标准要求制订的工程训练项目评价标准,更能体现工程训练项目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二、专业个性化工程训练项目体系的构建

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在整合各相关二级学院实验室的基础上,添置了与工程训练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设备而建立起来的。基于构建大学生“大工程观”意识的需要,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读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的走访,了解到北部湾大学的专业建设主要围绕海洋、港口,地方石油化工产业和坭兴陶产业,以及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师范类专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与各专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按照专业个性化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原则,制订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如下。

(一)认知训练项目。认知训练项目的训练主要是给予学生产品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感受工程环境、体验工程文化。按照专业个性化工程训练项目体系的构建原则,广泛收集各类专业与就业岗位联系较为紧密的工业产品,经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和归纳,筛选出符合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典型工程训练项目,见表1。在此阶段,通过视频演示方式,向学生展示工业产品从毛坯制造到成品的生产全过程,分析产品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工艺特点,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情况,制订出完成产品主要零部件加工应具备的设备操作技能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其加工工艺范围,并指导学生学会设备的简单操作方法。工业产品生产过程视频演示的视觉冲击和设备操作的亲身体验,对学生“大工程观”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后续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打下一定的工程基础。

(二)基本训练项目。基本训练项目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项目。在制订各类专业基本训练项目时,以认知训练阶段拟定的设备操作技能为主,在项目内容设计上,依据相关初级职业标准的要求而制订,并将设备安全操作、设备日常维护、现场6S管理理念融入其中,构建一个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生产现场管理、安全意识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四位一体”的基本训练项目体系。通过基本训练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工业产品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方法和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提升了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综合训练项目。综合训练项目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他们综合使用设备的能力。在此阶段,以各专业认知训练阶段拟定的工业产品制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工业产品主要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并制订相关加工工艺,通过建立团队的形式,鼓励学生分工协作,合作实施工业产品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共同完成工业产品的制作。各工业产品制作训练项目及内容见表2。

表2  各工业产品制作训练项目及其内容一览表

工业产品名称 主要零部件加工设备 加工内容

鼠标 加工中心 壳体的加工中心加工

钳工设备 壳体和电路板的钻孔、攻螺纹及总装

电子电工设备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与电路接线

车床 滚轮及其轴的车削加工

耳机 数控车床 壳体、端盖数控车削

钳工设备 电路板钻孔;壳体钻孔、攻螺纹;总装

电子电工设备 电子元器件装配及电路接线

椭圆规 钳工设备 支架锯割、锉锐边;总装

焊接设备 支架焊接

数控铣床 支架直槽数控铣削

无人机模型 3D打印机 壳体和螺旋叶片的3D打印

车床 螺旋叶片轴的车削加工

钳工设备 部件连接孔的钻孔、攻丝及装配;支座加工;总装

电工电子设备 电子元器件安装及电路接线

船用龙门吊模型 焊接设备 龙门架焊接;电机安装支座的焊接

车床 绳索卷筒、电机滚轮及其轴的车削加工

铣床 龙门轨道的铣削加工

电工电子设备 电机正反转、启停控制电路设计及安装

寻迹AGV小车 加工中心 壳体的加工中心加工

钳工设备 相关部位钻孔、攻螺纹及装配

车床 车轮、轮轴的车削加工

电工电子设备 控制电路设计及元器件安装

回转吊机模型 焊接设备 机架的焊接

车床 回转盘的车削加工

铣床 回转齿轮加工

钳工设备 零部件的装配

石油管道法兰接头 焊接设备 法兰盘与管道的焊接

钳工设备 法兰盘连接孔的分度及钻孔加工

车床 法兰盘车削加工

手压塑料封口机 电工电子设备 加热电路设计及安装

铣床 压条的铣削加工

3D打印机 外壳的3D打印

起网机模型 车床 卷筒及其轴的车削加工

数控铣床 齿轮成形铣削加工

焊接设备 机体的钢板焊接

钳工设备 卷筒换向机构制作及整机装配

(四)创新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训练主要面向对工程项目制作有兴趣的学生,不分专业背景,主要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训练项目以历届全国性或全省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为依据,结合将要开展的竞赛项目而制订。在此阶段,鼓励学生组建竞赛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围绕竞赛主题的项目训练,以竞赛项目评分标准为依据,强化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三、专业个性化工程训练项目体系构建成效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具有專业特色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训练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调查学生和专业教师对工程训练的满意度,达88%。第二,学生实践技能稳步提高。近一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校学科竞赛取得较好名次,获全国性学科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获全省性学科竞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第三,学生职业素养逐步形成。现场6S管理理念融入工程训练课堂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逐步养成,在学生宿舍、教室等方面采用现场6S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学生管理部门的好评。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不仅体现了专业个性化的工程训练,还能将原来凌乱、碎片化的工程训练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达到了工程训练的目的。

通过研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调研地方产业发展情况,与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的工程训练项目体系体现了工程训练项目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很好地解决了工程训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为学生“大工程观”意识的树立、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和工程意识的养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鹏举,佟杰,张兴华,等.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陈炜.地方院校工程训练模式与特色定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3]郑志军,胡青春,张木青,等.现代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

[4]丁洪生,周郴知,杨志兵,等.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

[5]王孙安,任华,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6]江明,徐伟,张朝刚.江汉大学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7]杨斌,王振玉.基于产品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

[8]胡青春,郑志军,张木青,等.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

【基金项目】北部湾大学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8JGZ023)

【作者简介】韦建军(1968— ),男,广西河池人,北部湾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

(责编 卢 雯)

作者:韦建军 潘小慧 韦相贵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石油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将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創新创业思想融入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并突出个性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教学制度出发,采取导师制、第二课堂及校企联合等一系列措施,对教育结构升级优化,最终建立并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个性化人才;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校级项目“产教融合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G2018-390);2018年度四川省省级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探究”(JG2018-450)

[作者简介] 乐 平(1983—),男,湖北随州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专业素质教育,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对传统教育进行大胆改革,并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创”字为中心确立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形成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2]。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类竞赛、创新创业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教学项目加入本科生实践设计板块,能有效带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育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也是专业教育落地与实际更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革新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科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课程设计知识实践模块和专业创新模块,为学生打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的实践桥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关联框架,继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度,指导学生从创新、开放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二、改革教学培养制度,升级教育培养结构

(一)建立导师制,优化教学结构

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建立本科教育“导师制”,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组配备一位导师,在导师带领下可以使学生更高效的消化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会更有效的将专业技能知识与知识运用实践内化融合。“导师制”在英国高校应用十分广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独立钻研创新意识有着启发的作用。据统计,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5,每位导师平均一周要对学生进行1小时的辅导[3]。

在国内,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导师制”进行改革升级。我们可以启用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学习小组的小导师,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度和实践技能培养进行了解和辅导。在具体实施“小导师”制度方面,可以根据“小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匹配到本科生专业教育的具体课程中,实行小导师固定学生流动的制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来对本学科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从而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初步认知。该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发掘大学生对于本学科甚至相关学科的创造力和潜力,也可以打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隔膜,使学科教学更加多元化。

(二)建立第二课堂,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设立在专业课教学中,既是第一课堂上教学知识的发散与实践,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现、潜能发掘、创造力发挥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老师确立大方向选题,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方向确定选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探索,深入理解和发散课堂知识。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课题实践中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分组研究、独立分析,最终合作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践项目的选题目的,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掌握实践活动的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本科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有着有积极作用。第二课堂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模式

在培养本科人才方案中,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与本专业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实践设计和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方向个性化培养、师资交流与培训及创新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学校、企业三级体系,也可设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教学课程,设立“双师制”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在该模式下,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科研和实践中;企业引入新鲜思维和新生力量,增强企业创造力,达到双赢局面。

(四)模块教学制度

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调整升级,将实践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教学、上机实验、分组建模、课程设计四个层次,以达到建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基础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教学。以“油气藏渗流力学”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上机实验,由小组商议选择课程设计的研究课题;对各类渗流微分方程进行编程设计,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运用相关软件建立油藏模型;对模型相关属性进行理解分析。各个小组可以在研究课题过程中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最后进行分组汇报,将本组课程设计的思路、使用方法、创新点及最终成果进行集中汇报答辩。

模块化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都会升华到更高层次,在未来可以更加娴熟的应用到工作学习中。在实践中,学生亲自进行方程的编程、模块的建立,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个性化专业性人才和建立相应教学模式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该模式下,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发挥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论实践能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学校和学生要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细节中去,学生应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去。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科学把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共同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二)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各高等院校研究方向不同、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集多样性、复杂性及方向性于一体。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必须针对高校和学科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第一,在设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模块时,建设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平台。第二,修订教学大纲,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加入个性化培养内容,建设专业技能知识分享发展平台。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个性化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的兼容性,加强个性化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进而更好的适应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增加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实践和课程设计,建设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四)优化个性化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引入老师互评、专家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学生、老师、专家等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科学合理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社会实践及学生反馈等多个关键点出发,提高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评价主体出发,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等全员参与,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普适性进行调研及评价;从评价指标出发,对评价指标进行规范,评价指标要具有实践性、统一性,根据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从评价方法及手段出发,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摸底考试等多种手段分层次结合,并设定相应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对比重大小进行调整;从评价效果出发,不仅注重课上对知识的掌握、课下实践的心得体会,也要注重整个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适配性,最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做出整体评价。

四、个性化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课程主导模式

在该模式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对高校的调研发现,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该校和各个学院达成以下共识: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在整个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创新实践比赛的结合,多渠道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进。该校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也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对选修课课时长短进行修改,增加专业教育中實践环节的课时;在新增课程方面,在专业课前期或同期增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对教学形式的更新、考试形式的更新进行评价,更加强调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革、课堂建设和课下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联系课上课下、内化知识深入理解、强化知识与实践的转化。

(二)实践主导模式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加入实践模块,但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经历的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在创建企业、逐渐发展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所以,高校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入课堂,要求专业教育老师与实践导师互相交流,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模块,对专业教育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充。该模式下,校企合作是重要途径,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三)项目主导模式

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形成以专业知识的运用为基础、项目为分支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调研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优势,在教学中采取任务引领法和行动导向法,从而将教学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项目主导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在项目进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又加强了实践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项目经历,给学生分配相应任务并指导学生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掘知识链,创新性地完成各种任务。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在实践平台、创业中心等方面加大投资,指导学生转化任务、孵化创业,提供创业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

五、结束语

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对教学形式和课程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强调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理论与实践为先导,能力为重点,开放与创新并行”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个性化创新共享交流平台进行分享与学习,通过课程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理念。

通过跨专业选课学习,结合本专业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实践创新与专业实践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理论与应用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融合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2010(6):75-76.

[3]史宪睿,陈树良,田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8-119.

作者:乐平 廖柯熹 陈小凡 石伟芬 林倩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3:

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

摘 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由原涵盖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等近10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调整为仅涵盖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的基本专业,使得该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发生大的变化。为进一步厘清地质工程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办学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原则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地质工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

一、引言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类专业之一。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研究与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监测、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交叉的学科,包括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两个主要方向。

由于地质工程专业在最近的两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变动较大,各高校办学参差不齐。为进一步规范办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开展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了完成该项工作,教指委成立了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作小组,积极参与标准的研制工作。为此,特撰写本文介绍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情况和思考。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与办学现状

地质工程专业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专业名称仅十余年的时间,但其所研究的内容和相关的人才培养却有着长期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1952年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相继成立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现并入长安大学)等,陆续开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技术)专业(1992年改为勘察工程专业)。同时,各行业如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交通等部门所属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凿技术专业或开设了与之相关的部分专业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地下水及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建筑基础工程、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国防、建材、水利、水电等十几个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以及钻探(勘察工程)专业。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及其他几个专业合并成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时设立了涵盖“勘查技术与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由“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新合并成立的)两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当时的地质工程由近10个传统专业合并而成,涉及面很广,因侧重点不一而导致各校所开办的地质工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地质类设置了3个基本专业——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以及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地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不再涵盖其他工科地质类专业,尤其是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内容。

这样,原来采用地质工程专业招生的一些高校正逐步将其中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的部分调整出来新成立相应专业;而起初将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归置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又必须将这两部分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分离出来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因此,使得两年来进行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和申办的高校大幅增加。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7所高校开设了地质类专业,其中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55所,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随着专业调整,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高校近期还会有大比例的增加。

三、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基础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

(1)开展工程地质评价,研究工程区域稳定性和环境效应,进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2)开展各类工程选址以及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勘察、评价、设计、施工和管理。

(3)研发岩土钻掘器具、钻掘工艺、钻井液和钻掘安全等技术。

上述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都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有着重要的社会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危机,必须坚持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而地质工程专业在这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类生活的需要,国家今后仍要加大工程建设的力度,包括城镇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这些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结构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工程地质问题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这些都需要地质工程专业来解决。

其次,现在国家对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除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外,还要探索新型能源,例如煤层气、页岩气等。在能源的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岩土钻掘技术。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再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负荷在加大,地质环境日趋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及人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与预测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都无法离开地质工程专业。

最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离不开地质工程专业的支撑。例如目前正在实施的海洋工程中,深海勘探和海底资源开发就要依靠岩土钻掘技术;目前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月壤的取样等也离不开岩土钻掘技术;目前世界各国联合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更是要岩土钻掘技术大显身手。

所以,地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不仅目前是这样,而且将来也一定如此。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办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有专业自身的,还有和其他专业一样共有的。主要问题包括:

(1)由于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的调整幅度大,同时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本来就不同,因此相同的专业名称下,专业内涵差异较大。

(2)地质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两个方向,二者的基础差异较大。工程地质方向主要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它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上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借助机械方法破碎岩土层,在地下形成一定规格的钻孔或坑道,以达到找矿、采矿、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治理的目的,除了地质学之外还应侧重与机械相关的内容。上述差异,对于专业内涵的凝练带来不利影响。

(3)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除了基础的教学条件之外,对于实验设备、实习教学的投入较大。目前由于该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少数高校在教学条件和投入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该专业,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地质工程专业的建设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人才培养标准,还是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别。

(5)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四、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标准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另一方面还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以及质量评价参考。因此该标准的研制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的实际,在地质工程专业标准的研制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原则:

(1)以专业内涵凝练为核心,加强专业内容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整合专业内涵,理顺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的关系。工程地质方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学生除了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学习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掌握工程地质勘察、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地质评价以及岩土体加固治理等技术,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程建设和防震减灾的需要。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学生需要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液压传动、钻掘工程学、岩土施工设备等课程,掌握在各类岩土体内开展钻掘的技术方法,强化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应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工程地质勘察、资源勘探、岩土工程施工等的需要。

(2)突出基础,重点抓好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地质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除了坚持上述要求之外,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的设置,工作小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作为标准的核心得到加强,以保证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

(3)突出各校特色,灵活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在对于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对于部分专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给予了灵活设置的机动性。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侧重点,有所侧重,以反映自身特色,避免千人一面。

(4)强调实践能力,注重提升质量。标准根据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突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包括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保障、实验实习条件等都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作为对于专业评估和新办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籍此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具有从事地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掌握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具有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2.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包括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各高校基本设置一致;选修课程各高校往往结合学科前沿和学校自身特色来开设。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主要有以下课程: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课程。

(2)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工程测量、工程(机械)制图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共性知识和基本科学方法。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电工与电子技术、流体力学。

(4)专业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培养相关工程技能。各高校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上稍有不同。工程地质方向多包括岩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工程地质勘察、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土测试技术、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等;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多包括岩土钻掘工程(艺)学、岩土钻掘设备、基础工程学、岩土测试技术、岩土施工工程学、钻井液与工程浆液等。

地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地质类工科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的训练。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此外,还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实验与课程设计往往与课程紧密衔接,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多会安排一定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例如岩土室内实验等、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

(2)地质工程专业的实习通常包括测量实习、地质野外教学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

(3)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还要按要求完成一篇毕业设计(论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唐辉明,贾洪彪. 充分发挥教指委作用 推进地质类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2-15.

[2]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 中国教育,2008-07-04.

[3] 陈永贵,牛利辉,叶斌等. 中英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1):101-105.

[4] 高玉娟,何保,张亚明等. 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94-195.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贾洪彪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西方之差异饮食文化论文下一篇:教育公司制实践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