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2022-09-10

《人民的名义》三月末开播以来, 关于剧中“反腐”的话题讨论席卷了各大网站, 无论是线上线下, 人们都对剧中猛烈的“反腐风”拍手称快。该剧在湖南卫视首播, 播出五集后, 统计得知:该剧以全国网1.1的收视率登上收视榜首, 全网视频播放总量高达2.2亿, 在全国网播量中排名第一, 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同时“人民的名义”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也排名第一。《人民日报》连发两篇文章, 对此剧评价颇高, 称之为“潜心八年, 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中国政治剧的标杆”。热播之后, 网络等新媒体上每天随之也更新该剧的幕后制作过程、花絮, 《人民的名义》在各行业、各年龄的人群中得到广泛呼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这一案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典范。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的客体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教育主体的要求, 或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等。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视角来看, 《人民的名义》选题从宏观上呼应了时代主线, 中观层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微观层面契合了社会个体命运, 在全社会范围内收获了各个阶层的好评,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客体的需求, 收获了成功。

1 选题既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 也是百姓关注的热点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反映, 与时代发展相呼应, 主旋律影视作品要与时代同行, 传递时代理念、时代精神。《人民的名义》首次把新时期党和国家强力反腐的现实搬进艺术作品, 正是时代主线的反映。一方面, 《人民的名义》在反腐败的时代主线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毫不避讳地直面当今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的尖锐, 以合理的故事情节布局出代表“正义”一方的“沙书记、侯亮平”等人物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立场和方法, 进而向观众透射出党和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全面从严治党、严惩贪腐”国家大政理念。另一方面, 《人民的名义》反映了党反腐的决心。《人民的名义》中不仅淋漓尽致的揭露了各类贪官污吏的丑行, 故事中的贪官污吏级别甚至达到“副国级”, 故被誉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 这大尺度的背后其实是反映了党正视社会政治生态、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

反腐不仅是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 也是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腐败”一词曾经一度是敏感词汇, 但随着十八大以来, 党的反腐败在政策和行动上的落实, 人民拍手叫好, 自身也开始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热潮中来。《人民的名义》恰恰响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 回应了群众的关注。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 不管是线上线下, 人们张口闭口就是“侯亮平”“高育良”“李达康”“祁同伟”。不少人更是热衷于“对号入座”, 为剧中的人物一一找“原型”, 各个社会阶层的代入感非常强。这其实反映了社会成员痛恨腐败、希望严惩腐败的期待, 《人民的名义》顺应了人民的期待。

2 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主旋律影视作品”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近年来出现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收效甚微, 原因是:一方面很多主旋律影视作品较侧重革命历史题材, 比如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前后, 银幕上就涌现出了大批抗日神剧、谍战剧, 这些电视剧的确有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但同种类型电视剧的扎堆出现不能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毕竟革命战争题材与普通观众的现实生活是有距离的, 跟现实和观众是有隔膜的;另一方面, 主旋律影视作品通常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 从“我们”“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 宏观地关注民族、国家的命运, 讴歌大层面的意义, 这就使得“主旋律影视作品”有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 这种一贯的方式多次出现便有了灌输的意味, 受众面就会很窄, 且久而久之广大受众会出现逆反心理, 使“主旋律作品”成为束之高阁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握好文艺作品的“二为”方向。 (1) 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 而把“人民”放在心中就要让作品内容反映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的名义》开播之初, 就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更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剧受众面非常之广, 就连平时对政治不太敏感的80后、90后都加入了追剧的热潮,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正能量的“追剧之风”。

究其受到追捧的原因, 有两点:第一, 毫无疑问, 这部剧取材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深刻反映了普通群众的现实生活, 大尺度的揭露了社会生活中人民不可言说的阴暗面, 同时又给人们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期待, 避免了文艺远离生活的状况。它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切面, 这里面有丰富的社会样态, 丰富的现实人生, 甚至广大的社会焦虑。比如, 它表现了当今社会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反映了“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中的拆迁与补偿问题、普通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如何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等当下面临的社会问题, 使得当下的现实问题进入公众的视野, 列入公众的共同话题之内。就像编剧周梅森所说, 《人民的名义》就是“想做一个大中国的故事, 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 同时借人物、剧本把自己对中国十几年来巨大的社会思索容纳进去”。第二, 与以往宏大叙事的方式不同, 这部剧侧重于个体叙事策略, 关注在这个现实背景下的不同个体:一身正气的“反贪局长”侯亮平、秉公执法却惨遭车祸的陈海、为生计不顾性命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大风厂的工人、心系人民兢兢业业的达康书记和瑞金书记、农名出身却贪污腐败的祁同伟、有过抱负却沉沦的高育良以及老一辈优秀革命家陈岩石等, 角色丰满、个性鲜明, 同时通过描述当下社会中个体命运脉络, 用个体的真实遭遇与广大观众产生共鸣, 随着剧情的推进, 将个体的焦虑、挣扎、奋斗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 进而阐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叙事方式把视角从“我们”拉至“我”, 透露出平易近人的亲和性, 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性, 因此吸引了更多年龄阶段的群众。

3 传播方式上, 利用新媒体, 符合传播规律

当今时代的传播方式, 呈现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并存的局面, 前三种被称为传统媒体, 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之前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传播主要选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途径进行前中后期的宣传推广工作。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媒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主旋律影视作品”创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3.1 重视网络播放通道。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网络软硬件环境的优化升级, 以优酷、腾讯、爱奇艺等为代表的大批视频网站迅速发展, 网络视频用户数量的发展势头迅猛, 很多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表现出更大的自主选择性、对视频内容的互动性。网络环境的广泛性、自由性使得网民可在特定空间发表自己的感受、评论, 如某部电视剧在网络平台播出的同时, 发表评论、弹幕, 或者在更广阔的公共平台中, 如BBC论坛、知乎、博客、微博等发起话题讨论。这就使得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收视渠道而言, 网络渠道更具吸引力。而《人民的名义》首先在湖南台首映, 接着就纷纷在优酷、爱奇艺、土豆等各大视频网站上映, 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综合使用, 拓宽了视频的传播途径, 从而使受众更广泛地感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

3.2 重视网络环境的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首先,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政策管理者在前期给予支持。现如今网络视频用户迅速增加, 视频网站为满足网民多元化需求以增加其下载率、播放率, 获得经济收益, 不惜花重金竞争电视剧的首播权。对于大手笔投入的都市剧、玄幻剧而言, 由于其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吸引一部分对此类型感兴趣的人群, 稳住成本, 视频网站往往优先考虑投资这类电视剧的首播权。而从主旋律作品近年来的反响来看,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人们对其关注度不高, 如此形势下, 就缺乏竞争性。因此, 政策的管理者可以运用政策导向、财税激励、与视频网站合作拍摄等措施, 提高主旋律电视剧在网络平台播放率。《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最初也遇到过这种困难, 出品人高亚麟透露, 此剧在筹备之初遭遇拍摄过程中不少投资方签订合同后, 拒绝付款、临时撤资、缺乏网络平台等问题。但较为顺利的是, 《人民的名义》第一出品方是最高检影视中心, 最高检影视中心不仅对于内容的“孵化、诞生”把握大的方向, 而且对于该剧前期的策划推广、选择赞助播放平台上也有很大帮助。

其次, 密切关注网络舆论的导向, 全方位传播主流价值观。电视剧在策划、生产、播出阶段, 要及时监测视频网站通过子网站、弹幕、贴吧等渠道反馈的相关信息, 了解舆论内容趋向, 参与舆论的讨论, 去伪存真。还可以借助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力, 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正面的大轨道。

最后, 重视社交网络等微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自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方便了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发一个话题讨论、发一个“朋友圈”也许力量微弱, 但几经讨论和转发, 可以突然产生蝴蝶效应, 影响范围非比寻常。《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的火爆就证明了这种现象, 有关“反腐败”“人民的名义”等话题讨论多次登上微博的热搜榜, 造成一种全民追剧、不看好像很落伍的流行趋势。该剧的导演、演员、制作团队、批评家纷纷开设微博, 曝光一些台前幕后的故事, 使该剧的传播力以不可思议的几何级数扩张, 同时关于剧中人物“达康书记”, 在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许多网友喜爱、广泛使用的表情包。由此, 应提高对网络传播环境的重视。

摘要: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一场“利剑反腐”的社会氛围, 全民热情参与相关的话题讨论。可以说, 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在收获一致好评的同时, 也在全社会范围内铺开了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从内容和传播途径入手, 探索新媒体视域下主旋律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当今时代背景, 探索主旋律影视作品在今后如何发挥更大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主旋律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燕, 冯红霞.主旋律影视作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 2010年第6期, 第35-36页.

[2] 董军.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三问[J].中国电视, 2015年第1期, 第29-32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探讨下一篇:试析焦炉化产回收系统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