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

2022-04-1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所面临的三大风险做了具体分析。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风险国际结算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它是通过两国银行办理的由贸易或非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偿。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 篇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管控

摘 要:国际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中间性结算业务类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由于国际结算业务种类繁多,业务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使得此项业务质量提升,应重点关注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和防范,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功能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结算 风险管控

随着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多边贸易的兴盛,国际结算业务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对我国经贸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受到历史上银行角色划分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结算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足,相对于外资银行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管控能力相对较差,现阶段还无法满足业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时期十分有必要创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求的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管控体系,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治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国际结算业务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大量的利润。国际结算业务具有小投资、大收益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结算过程中往往不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一方面,昂贵的手续费本身能够带来大量的收入,另一方面,国际结算业务的汇率也能够产生相应的差额收益。

其次,国际结算业务能够起到稳定和增加存款的作用。由于结算银行需要企业在银行有存款,银行才能给企业一定的授信,或者为企业提供担保,开立保函或信用证,所以商业银行开展国际结算业务能够稳定企业在银行的存款,甚至增加企业存款,有效避免客户将资金向着其他银行转移,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最后,国际结算业务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国际结算业务必须遵守相关的国际慣例并且不能跟结算对象国家的法律相矛盾,需要科学的商业银行运行发展机制作为支撑,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就应该促使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促使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进行综合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发展优势。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业务产品逐渐增多,并且衍生出多种金融业务产品,对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也构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银行建设和开展业务作出了正确的指引,为其他各项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优势较强,在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本优势进行运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

其次,寻找劣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系,虽然使用信息技术加强管理促使管理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商业银行在客户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现代经济运行发展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高端客户群竞争方面优势不足也对国际结算业务的深入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化。此外,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引发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持久稳定运行。

再次,发现机会。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机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结算业务需求不断增加,企业融资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为国际结算业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相应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外资大量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资金存量不断增加,为国际结算业务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加了国际业务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国际结算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最后,面临的挑战。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外资银行借助自身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信用记录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信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不能够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调整,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对国际结算业务的开展也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人才外流也是当前商业银行开展国际结算业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才的外流造成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能力不足,业务水平下降,对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分析

在商业银行所开展的各项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的来源和特征表现差异较大。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国际结算业务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票据结算风险。票据是一种在国际结算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结算凭据,主要包含支票、本票和汇票三种类型,并且其中汇票的应用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基础。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参与相关经济贸易活动的贸易双方在实施债权和债务清算的过程中一半是利用票据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票据发挥着金钱的作用。正是由于票据在结算业务中充当了金钱进行交易,一些不法分子就会利用票据实施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国际结算业务的欺诈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其次,托收业务的风险。托收主要是指出口商开出汇票,填写托收委托书,委托出口地银行联系进口地银行代出口人向进口人收取货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托收结算业务为需要一定的社会信用作为支撑,如果商家在与银行开展结算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信用缺失的问题,必然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托收结算业务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在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风险。

最后,信用证结算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中,信用证结算是进口商通过商业银行开具信用证书,承诺当出口商提交了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就付款的信用文件。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必然受到信用证的影响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是相关债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此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商品,只能围绕信用证及单据开展结算工作,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风险。第一种类型是信用证伪造诈骗造成的风险,这一风险具体来说就是相关人员使用虚假信用证来对商家进行诈骗,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没有进行密押,无法对交易对方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其二,对信用证涂改来进行违法操作,并借助此手段骗取相关钱财,造成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其三,由于当前我国相关条款建设尚未健全,因此也存在不法分子在实施结算业务的过程中利用漏洞进行诈骗,这种诈骗方式被称之为软条款诈骗,这一诈骗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经济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也增加了信用证结算工作的操作风险。

四、合理管控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的措施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重视国际结算业务工作,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国际结算业务风险,避免损失,创造利益,稳固国际结算业务做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的重要来源,增加商业银行的活力和综合实力。

(一)全面考虑贸易对象的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

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工作中,要认识到票据使用的风险,不同结算方式带来的风险,特别是托收和信用证业务。首先,银行要审核客户的资信,重点审查客户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以往的违约记录。再根据资信情况确定授信额度,比如:开证额度、出口押汇额度、打包贷款额度等。在结算过程中要谨慎,认真审核票据和单据,熟悉国际惯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了避免损失,只考虑结算的商业风险是不够的,因为贸易对象所在国有着不同于国内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这就要求结算人员了解贸易国的政治形势,对贸易国的外汇和金融政策了解,对别国的法律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提升对国家风险的认识程度,在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国家各项风险真正納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中。在对国家风险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国家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并作出客观的评估和评级报告,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风险的规避效果。

(二)充分结合贸易融资工作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

贸易融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在国际贸易的真实背景下,由商业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信用,使得进出口企业能够获得短期融资便利。可以说,贸易融资就是国际结算的一个环节,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适当的开展贸易融资工作能够极大改善企业资金周转不便的情况,并且可以借助资金的合理利用充分规避外汇风险。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相对较小,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贸易融资是符合银行的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原则的,所以商业银行都很积极地参与贸易融资活动。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要求赊销(OA)结算,公司的出口风险和资金压力陡然增大。通过使用银行的贸易融资服务,不仅可以保障收汇安全,单据齐全若干个工作日就能收到融资款,若汇率有下降的风险,企业提前收汇,有效地规避了外汇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对贸易融资工作的重视,通过进一步提升贸易融资工作质量,在自身获得融资收益同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帮助进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

(三)对管理信息系统加以完善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结算业务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双重委托性质的代理关系,为了降低银行在角色转化过程中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产生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商业银行还应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对结算业务涉及到的相关经济主体社会信用情况加以记录和分析,为国际结算业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唯有如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促使国际结算业务推动商业银行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

高素质人才也是有效规避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在相关操作规范的约束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开展国际结算业务,进而有效提升国际结算业务质量,规避国际结算业务风险。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更新加快,金融创新和贸易融资都发展很快,国际贸易结算也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时期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结算业务工作的重视,探索一定的措施提升国际结算业务水平,有效规避国际结算业务风险,为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风博.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 徐洪源.浅析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方向[J].财经界,2016(07)

[3] 康晓丽.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风险及对策研究——以信用证业务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师英强.浅析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控制[J].商,2013(22)

[5] 王晓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商业,2013(06)

[6] 郜莹.论我国商业银行汇款业务风险管理[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10)

[7] 周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 陈桂兰.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风险防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4)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0)

(责编:纪毅)

作者:潘卫华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所面临的三大风险做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结算 风险

国际结算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它是通过两国银行办理的由贸易或非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国际结算业务以国际贸易为前提,又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业务类属中间性业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多边贸易的发展,以信用证、托收等为主要代表的国际结算方式被普遍运用到国际经济活动当中,为国际间资金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具体包括:外币汇款、信用证、保函和其它进出口融资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1986年以前基本上是由中国银行独家经营。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范围。自此,我国的银行逐步从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也在各商业银行内展开。

国际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项业务活动,它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利润,加强商业银行与国际公司的合作,开拓和巩固重要客户关系,从而带动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起步晚,故而在与外资银行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地位。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要重视国际结算业务。我国商业银行正做大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国际结算业务量的增加,结算风险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提高对风险问题的关注。下面将详细论述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问题。

从国际结算业务内容和操作来看,主要是贸易单据的开立审核、结算方式选择、信用担保、银行间的国际合作、账户设置与支付系统运行等多项内容,业务构成高综合性,业务流程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具有来源广泛、结构复杂、预测困难等特点。因此,由这些特点引发的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下分类进行描述。

一、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由于国际结算业务中涉及多种货币,银行在业务过程中不得不持有外国货币,在汇率极易发生变动的现今,银行很容易暴露在汇率风险敞口之下。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预测与反馈体系不健全,所以增加了国内银行发生汇兑损失的可能性。这可能会严重影响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资金的正常周转。

国际结算业务涉及多方利益,这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在接受业务的时候要严格把关。但是目前國内提供国际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风险调查机制不完备,很难了解委托和执行双方面临的市场状况,故而也缺乏对相应市场行情的预估能力。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客户面临违约,银行将遭受损失。

二、信用风险。较于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信息库的建设刚刚起步,信用评级体系很不健全。这就导致银行无法对业务中的委托方信用信息进行跟踪和监控,暴露在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风险之下。商业银行开展国际结算业务,不仅是客户的代理人,也是相关业务银行的委托人。这种双重委托一代理关系要求商业银行要了解和分析多种信息,如委托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是否按时开工和运营状态是否良好、财务状况是否达到结算方提供融资或信用担保的程度等等。由于国内银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滞后,这些信息都不能及时获得,只能在事后进行调查,信用风险加大。面对信用风险,国内很多商业银行都选择了比较保守的路线。在接洽国际结算业务的时候,目标总是放在少数的大中型企业上。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之间对于大型企业的国际结算业务你争我夺,而其他小型企业的业务乏人问津的现象也制约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风险形式有:(1)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类型的风险。其表现形式是国内客户和国外银行信用违约、违反国家外汇管制政策、涉嫌洗钱、超范围经营业务、错误选择和使用产品。其来源是分行为完成业务指标而降低对客户及国外银行资信的要求、违反外汇管制政策、业务员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国家政策不熟悉,错误处理业务。该类风险由于现阶段国际结算业务市场压力大、业务难度高以及责任的非对称性,是国际结算业务最主要的操作风险。(2)执行、交付和流程管理类型的风险。该类风险的表现如数据录入错误、保证金没有落实、抵押管理失败、业务申请书和合同有缺陷、国外客户过失和客户之间纠纷。风险来源是业务员专业水平不足。基于业务的特点,执行、交付和流程管理类型的风险列为国际结算业务的第二大风险。(3)外部欺诈风险。除接触国内客户之外,银行还同时与国外银行、国外客户、运输等中介有直接或间接往来。由于汇票、信用证、提单等可以流通或转让,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外部欺诈风险表现为信用证诈骗、伪造支票、不当得利,其风险来源是蓄意欺诈,但银行因专业水平不足而未能引起注意或警惕。在国外银行业务中,外部欺诈被列为银行贸易结算的头号操作风险,而在我国,相对于前述两类风险,外部欺诈发生的频率要少得多。(4)系统风险。国际结算业务依赖于各种计算机信息系统,如果银行这些系统出现问题,对国际结算业务会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国际结算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主要屬于中间业务,但现代国际结算又不完全拘泥于中间业务,它往往与商业银行的一些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交织运作,以满足客户的多方面的需求。银行结算风险一旦成为事实,首先就是客户资金受损失,同时银行也将在利润上蒙受较大损失,这还会对银行声誉造成巨大影响,使得银行失去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群。

以上仅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面临三大风险进行了分析。在如今,面对着外资银行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着自身体系的不健全不成熟,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共同要求,在发展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必须要看清其中包含的市场与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找出应对之法,这样才能在于外资银行的较量之中不落于下风。

作者:邹倩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成因与防范

摘 要: 国际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 于我国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信用信息管理滞后,涉外单据审核制度存在缺陷,结算规则较为 复杂,面临市场波动时经验不足,从而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和汇率 风险。因此,我国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结算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审核, 健全涉外单据审核机制,完善结算业务规程,建立风险调查和反馈制度,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 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

关 键 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多边贸易的发展,以信用证、托收等为主要代表的国际结算方式被普遍运 用到国际经济活动当中,为国际间资金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历史上专业银行角色的划 分,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国际结算业务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不足,与外资银行相比没有成熟的 风险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业务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创建符合业务发展要求和管理需要的国际 结算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银行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据可查文献显示,对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的研究一般只限于进出口商的结算风险或银行国际结 算业务中部分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很少从银行角度对国际结算业务风险进行整体分析并 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李福胜(2006)与赵延河(2005)分别对国际结算中国家风险和信用 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防范此类风险的相应措施[1-2];段兵(2006)结合中国农 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研究了中国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路径选 择,但未对风险来源进行详细分析[3];陈光春(2005)与张晖(2002)对国际结算中的 票据风险、托收风险和信用证风险进行了辨识,提出了防范对策,但没有对国际结算业务风险 进行全面分析[4-5];Eisenbeis(1997)对国际结算中存在的系统风险来源进行分析 ,但未提出可行性的风险管理措施[6]。[JP2]本文将结合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 实践,分析风险的来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的措施,以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 促进国际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 国际结算业务概述及其风险的归因分析

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主要指银行所开办的以信用证、托收、承兑和汇款为主要载体的国际间 资金清算业务,是一种以国际间债务的清偿和国际间资金流动为基础的国际间资金收付活动 。由于国际结算业务涉及进口商、出口商、进口方银行与出口方银行等结算对象,业务范围 涵盖贷款发放、外汇买卖、衍生产品交易、征信调查、资产评估、保险、抵押担保等银行业 务,业务构成具有较高综合性,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决定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具有来源 广泛、结构复杂、预测困难等特点。因此,由这些特点引发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 险、外汇风险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 信用信息管理的滞后,加剧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用风险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功能有限,无法对国际结算业务中 的信用信息进行实时动态地管理、跟踪和监控,不能应对存在于进出口方银行之间、银行与 进出口商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国内银行从接纳客户结算要求开始,就成为客 户的代理人;在与国外银行进行业务联系时,国内银行又成为了国外银行的委托人,构成了 结算业务中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内银行要了解和分析多种信息,如资信 状况决定结算方按合同付款的主观意愿,良好的信用记录一般代表结算方能遵守合同协议、 按时解付款项;经营现状反映影响结算方按期发运货物的客观条件,开工和运营状态良好的 出口商按期交付货物的可能性更高;财务状况代表国内银行为结算方提供融资或信用担保时 银行资金的安全程度,对于积压应收账款较少、资金链运作正常的结算方,国内银行为其提 供出口融资或贷款时的风险相对较小。由于国内银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滞后,不能实 时获取存在于双重委托—代理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客户资信程度、经营现状、财务情况等信息 ,只能在事后进行调查,阻碍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信用信息的流动,促使信息不对称现 象的产生,信用风险随之加大。

2. 涉外单据审核制度的缺陷和复杂的结算规则,加剧了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由于历史上国内银行曾经实行专业化分工制度,涉外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办理,所以国内银 行在此方面经验普遍不足,且国内银行涉外单据审核制度不完善,无法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结 算流程,不能合理把握审核原则,增加了结算业务的操作风险,危及经营安全。国际结算业 务涉及票据数量众多,既有结算双方开出的汇票、本票和支票等支付结算票据,也有押付在 银行的各种存款证明、有价证券和提单发票等。由于涉外单据审核制度的缺陷,国内银行缺 乏单据审核经验,在鉴别票据真伪、条款合理性、持票人签字、开票银行名称和票据印鉴方 面不能准确把握和辨识,增加了业务的操作风险。

国内银行在办理结算业务时,还要处理复杂的结算流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资金 的安全。国际结算通常还要遵循一定结算规则,如国际商会的《跟单托收统一规则》(URC5 22)、《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银行间偿付规则》(URR525)来处理业务, 这些规则对结算的流程、使用的结算单据、结算条款的订立、结算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 详尽的规定。此类繁杂的条款对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人员的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复杂 的操作规程很容易引起人员的操作失误,从而引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危及银行的 经营安全。例如,在提货单、信用证中,常常会出现“隐含条款”,即国际结算单据中附加 的各种限制付款、交货、支付款项的条件,如信用证要在交付某一单据后才能生效,承兑需 要在发货后向卖方邮寄全套单据原件等条款。这类有别于一般条款的“隐性条款”限定了结 算方付款的条件,通常难以被发现,一旦发生上述事件,国内银行结算资金和提供的贷款就 无法按期回收甚至出现全额损失。

3. 应对市场波动的经验不足,加剧了国际结算中的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HT ]

国际结算业务涉及众多结算方,提供国际结算业务的国内银行不具备完善的风险调查机制, 很难了解结算方所面临的市场状况,所以对市场形势的预计能力不高。当市场行情发生波动 时,如果向银行申请保理、融资、信用证、承兑、托收等业务的客户难以承受这些波动带来 的损失,那么银行就会面临着资金和贷款逾期支付、无法偿还的风险。例如,当原材料价格 上涨时,产成品价格因出口商与进口商已签订合同,依然维持不变,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出 口商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利润空间下滑,财务状况恶化,银行为这些出口商提供的 融资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危及银行资产安全。

由于国际结算业务中交易货币的种类众多,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内生性的特点,汇率 极易发生变动,而国内银行没有健全的风险预测与反馈体系,所以增加了国内银行发生汇兑损 失的可能性。如果国内银行与结算方进行结算的货币汇率一路走高,而国内银行对此预计不 足,那么国内银行就不得不在市场上以较高价格买入此种货币支付给结算方,承担了货币兑 换过程中的损失。外国金融政策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国内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汇兑损失 ,如外国汇率政策变动可能会使得国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汇兑损失加剧,银行整体 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严重影响了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资金的正常周转流动。

二、 防范国内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结算对象进行信用调查和审核

由于国内银行与结算对象之间存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降低国内银行在角色转换过程 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消除信用风险诱发因素,国内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结算方信用调查机 制,结合分层审核制度,通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信用数据进行管理和评级,防范信用风险 。国内银行可利用现有人民币贷款审核系统信用数据,结合历史交易记录、信用机构评级和 公司财务数据,建立如图1所示的结算业务信用调查与审核机制。当客户向国内银行前台提 出结算业务申请时,前台从含有此客户的历史交易状况、信用机构评级和财务数据的信用信 息管理系统中调出相应数据,将此次业务的具体情况和信用信息传递给后台,后台接到相关 信息后,启动资信调查程序,通过内部或外部的调查部门对申请结算的客户自身资信状况、 经营现状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再结合已有的人民币贷款信用审核数据,对结算客户的交易 方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返回给后台。还可从标准普尔、穆迪等资信评定机构获得国外银 行的信用数据,从知名船级评估机构取得船东的有关信用数据[7]。后台在前台传递 来的业务信息和信用信息基础之上,结合调查获得的新信息,对此次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交由上级审批部门进行决策。上级审批部门综合各类信息,得出此次交易的审 批意见,后台根据此意见对前台发出批准交易的指令,前台调动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此次结算业 务。同时后台将新信用信息传递给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系统内信息进行更新。开办结算业 务的国内银行可通过此种信用调查和审核机制,对每笔业务进行动态管理,在结算前、中和 后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使信息能及时和有序地传递到银行相关职能部门,防范信用风险带 来的资金损失。

2. 建立涉外单据审核机制,完善结算业务规程

为了完善涉外单据的审核制度,国内银行应当建立完整的单据审核业务指引和业务规程,规 范业务人员相关操作流程,结合相应风险控制机制来全面管理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国内银行的单据审核风险控制机制应当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调查机制,即通过了解结算对 象的业务要求、经营状况来分析当前的结算风险状况。二是“三层双向”的审核机制。三层 双向,就是在单据审核过程中要经过业务经办人、业务审核人和业务稽核人的三重审查,在 审查过程中,这三类人员要互相通报和传递结果。在单据真伪鉴别和条款审核过程中,业务 经办人首先对单据上载明的各类名称、数字、印鉴和条款进行形式审查,形式审查通过后, 交由业务审核人进行检查,将结算业务的标准合同或单据与之相对照,注重检查单据中与标 准条款不同的部分,防止“隐性条款”的产生。业务经办人和审核人均要对单据检查,在确 认无误后,再交由业务稽核人进行重点抽查,避免审查过程的错误和遗漏。当业务经办人和 审核人审查结果不一致时,交由业务稽核人进行重新全面审查和仲裁。这种三层双向的审核 机制有利地防止了不法交易者通过伪造、变造、使用失效单据和隐性条款进行诈骗的行为, 减少了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可能。

国内银行在制定操作人员规程时,应当明确“合理审慎、表面审核、严 格一致、有限时间”等四个原则。合理审慎要求操作人员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谨慎过度 地审核单据,要求在操作规程上把握合理审查和过度审查之间的尺度。表面审核和有限时间 原则要求操作人员严把审核关,对信用证上载明的内容进行审查,不做其他检查,避免 浪费审核时间,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核任务。严格一致主要指提交的单据应保持一致、单 据所示文字和所列条款应严格一致,避免因单证、单单间自相矛盾造成单据失效,引起银行 资金损失。

3. 健全风险调查和反馈制度,防范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

由于国内银行不能很好地分析国际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波动,无法及时地防范结算方逾期 还款、拒绝承兑和发货带来的资金和运营风险,所以国内银行应当建立“双层多向”的定期 风险调查和反馈制度,以防范市场和汇率风险。双层风险反馈制度由业务操作人员和风险管 理稽核人员两层反馈体系构成,即国内银行业务操作人员在结算业务中对出现的风险因素进 行识别,再交给风险管理稽核人员对其进行测定和度量,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国 内银行的风险管理稽核人员还应定期对每笔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抽查,一旦发现危险因素, 立即通知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处理,将每笔业务的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国内银行 可跟踪结算业务所涉及的买卖交易,进行多方面调查,即对结算业务中厂商的经营状况、财 务情况和所涉及的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实时风险调查,及时监测市场风险变化。国内银 行还可结合风险调查和反馈报告,根据外汇市场走势,综合运用外汇期货和 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外汇市场汇率变动,将未来损失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减 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相关项目价值贬值的风险,避免汇兑损失。国内银行还可以通过上 述双层多向的风险调查和回馈体系,在银行内部发出预警识别信号,使得业务相关操作人员 和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能及时辨识风险,达到防范市场风险和外汇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福胜. 银行需要管理国际业务中的国家风险[J]. 中国金融, 2006 (8):50-51.

[2]赵延河. 国际结算业务中的信用转化与风险变化[J]. 金融会计, 20 05(7):62-63.

[3]段兵. 国际业务风险管理实践与探索[J]. 农村金融研究, 2006(5): 6-8.

[4]陈光春.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辨识与防范[J]. 改革与战略 , 2005(1):208-110.

[5]张晖.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对策[J]. 中国农业银行武 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2(6):19-21.

[6]Eisenbeis R A.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a new source of sys temic risk[J]. Economic Review, 1997,82(2):44-51.

[7]栗书茵. 略论“入世”后的国际结算风险[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17(1):53-55.

作者:才金卉 邹 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交通工程建设国民经济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实践自主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