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有着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绵延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唐墓的壁画,皖南的民居„„这些先人的遗泽构成了我们这个古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养育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文物不仅是文明的佐证,更是传承中的载体。

但是在中国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饱受磨难不堪回首的岁月,圆明园被毁,丝绸之路大量文物被劫,众多国宝流失海外,等等。而今全国各地的各种文物被盗窃,盗掘,走私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遗脉面临着危机,抢救和保护仍然是第一位的任务。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如何把有限定人力和物力及时的,有效地,并首先的投入到抢救那些濒临损毁和消失的孤品,珍品上去,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

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思考,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开发程度也快速增加了,但是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本身遗产保存到现在已是不易,但人为的过度开发反而加剧了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所以首先要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现状。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

但是文物安全形势严峻。目前文物非法盗掘、走私非常严峻,特别是文物犯罪集团,犯罪分子目前是集团化、智能化、暴力化,所谓集团化,他们不叫盗了,他们说谁去取文物、谁去藏文物、谁去销文物,一条龙,而且速度非常快。

因此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不得不令人担忧。从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中,人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但是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和专业技术都非常薄弱,从发展现状分析,面对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应对危机。

策略危机。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定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

损等结果。

管理危机。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由此产生很多矛盾。

规划危机。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

技术危机。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就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因此,在这个同时充满了生机和危机的时期,在不可能马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

随着21世纪伊始,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上个世纪末,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民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封建糟粕”,“落后”,“现代城市的疮疤”的全盘否定和发展与保护的辩证认识阶段,终于非常艰难地迎来了一个孕育着蓬勃生机的春天: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愈加具体,出现了不同的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如平遥和丽江古城,江南古镇,上海新天地地段,宁波月湖地段等。它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政府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有识之士们的呼吁等等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和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一,良莠不齐的时期,现在正处于“双赢”或“双输”的十字路口,其实除了非常显性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输”和“赢”,历史文化遗产还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则很难用这些词来衡量了。(1)

从国家支持的角度,应该说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国家从立法方面非常重视,文物保护法通过之后,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国家就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这在历史上很少有的。现在又通过了长征保护条例,就为一项文物保护,国家专门立法,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资金几乎每年都要翻番,增长的速度可能在文化领域最快。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地区的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在迅速的消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几年立法的速度明显加快,02年新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公布实施,七个月以后文物保护法的实施条例温家宝总理签发正式执行。从那以后,一批文物保护法规每年大约十项左右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已经有四五十项了,包括文物保护工程的、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考古等方面的文物法规,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各地的文物保护法规也在逐步的健全起来。最近国务院又公布了长城保护条例,还要发布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保护。文物调查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软件和应用的技术建设已经在全国逐渐的铺开了。全国馆藏文物的保护状况调查已经完成了,究竟那些需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那些是预防性的保护,这项工作已经结束了。每一件器物目前的保存状态得到了记录,陶瓷类的、纸质的、纺织品类的、金属类的等等。

在人才培养和科技信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开展了岗位培训,连续四年进行培训,在行业上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进行培训。还有举办各类的培训班,还开展了联合办学,特别是开展了中外合作培训,在这个方面最近有一些进展,特别是国际古迹理事会第一个中心设立在中国西安。在科学技术保护方面,我们现在做了两项重大科学的研究,一项叫指南针计划,就是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一个国家课题。第二个就是我们夏商周断代中国文化起源的研究。

对文物保护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面对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文物犯罪三大破坏文化遗产的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加强文物安全的保护,首先博物馆的建设使一批文物珍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条件,同时对各地的博物馆文物进行风险达标的评审工作,并对文物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出,每年列一批国家级的文物破坏案件进行查出。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说这几年进展比较顺利,比如说2003年明孝陵、明十三陵进入世界遗产,沈阳的故宫等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古迹理事会会议分别在中国召开。今年非常明显,比如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见证国家文物局和有关国家签订了两国文物保护方面的双边协议,这是过去很难得的,国际社会纷纷希望在这个方面加强跟中国的合作。再有考古资料抢救、整理工作步伐加快,考古界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每当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要出版考古报告。

后文物遗产的保护设想和展望。城市和城市中的人都在迈向现代化,认为越是现代化,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追求就会越来越突出,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人们衡量城市文化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那么首先我认为就是要调整我们对于城市,特别是历史性城市的建设思路,来缓解我们在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比如说通过区域规划来使我们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压力缓解。比如说通过北京地区的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成效,比如说北京第二国际机场的选址等等,这些都对北京城市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带动。(2)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止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丽江粑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和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促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

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应尽的责任。由于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商品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中国的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历史风貌等多方面受到破坏。为此,人们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认清遗产本质,合理遗产的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并由国家成立专门的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法律,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正确处理目前存在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并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利用。

(1) 邵甬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

(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第二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前言:简略论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努力从中找出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在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头等目标,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带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如何做到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商业价值开发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文化遗产的珍贵,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以及其他人为和自然灾害对这世界遗产所造成的破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和世界上的所有物种和文化一样,一些稀有珍贵的东西也会慢慢消失。地球上的东西是亿万年逐渐演变而来,保护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非物质遗产等)都对人类对历史的了解与人类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有着

莫大的关系,保护世界遗产,爱护生命,爱好和平,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才会转得更久...所以,合理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刻不容缓!确定并保护世界遗产,对于我们今天传承文明、审视生命、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进一步改善和创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它的认识价值绝不是任何文献资料和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书所能替代的。中国的29处世界遗产,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为中国和世界所知,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大量游人,这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过分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潜力,又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拿敦煌莫高窟壁画来说,因旅游人数的倍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加速了壁画氧化。另外张家界景区因为滥建房屋,游人过多,导致植被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泰山景区因增加观光缆车方面引起诸多争议等等。 早在1998年,中国社科院环境和发展研究中心就写过“国家风景名胜区不宜上市经营”的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1999年作出了暂停国家风景名胜区上市的决定。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陶伟博士认为,世界遗产绝对不仅仅是来旅游的,是世界遗产的名声扩展了旅游资源,而不是本末倒置。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遗产很多已经成为旅游的目的地,申报本身带有功利性,出发点有了变异。时至今日,许多风景点不顾其本身是否达到“遗产”标准,而把旅游的不景气归咎于遗产申报未获成功和不得力。在他们看来,世界遗产是一块“金字招牌”、一棵“摇钱树”。已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风景名胜

地区同样如此,都仅从地方的局部、眼前、短暂的利益出发,任意地进行所谓的开发利用。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行为,是对世界遗产的这一称号的亵渎。

所以我们要从长远发展的过程看待和实施对世界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 !

由于迄今为止未能建立起国家公园体系,也未能对国家遗产立法,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即使国家已暂停风景名胜区上市,风景名胜区盲目企业化、商业化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地方政府存在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普遍认识不到遗产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还存在将遗产资源混同于一般经济资源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既要考虑到社区发展的需要,但更要考虑到保护遗产以满足千秋万代发展的需要,切莫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造成宝贵的遗产毁于一旦。“发展是硬道理”绝不意味着短期的局部经济利益是硬道理,也绝不意味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我们的惟一目标,而其他都可以不顾。应该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发挥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推动旅游事业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在保护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立法和执法!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建议出台自然文化遗

产保护法,同时特别要加强执法力度。只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确保世界遗产资源按照遗产保护的有关要求,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我们的新闻媒体要挑起负责任的监督和正确导向的重任。我们要客观分析正确看待媒体中一些关于开发与保护的报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专家和新闻媒体经常忽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的主流,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把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当做全局的问题,经常用一些歪曲之词加以攻击。在信息时代,媒体的观点和导向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的取向,为此,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选择中,媒体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引导舆论,在对世界遗产地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媒体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成为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断章取义,夸大其词,增加混乱。

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敏感的国外影响,根据我们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理解,保护、保存是介绍、利用遗产的前提,也是世界遗产传承、永续利用的基础。“利用”主要是利用其价值,如利用其科学价值进行科研、科教、科考活动,利用其美学价值进行游览、观赏,利用其文化价值进行考察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遗产利用的性质主要是精神与科教

功能,而不是经济开发功能。因此,对遗产地的保护、利用、规划和管理,都必须有文化、建设、宗教、林业、园林、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否则这一切都只能流于空谈。对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为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价值,“保护第一,利用审慎”是不容置疑的。我国从定海古城被毁、泰山索道修建,到鄱阳湖污染,都是以保护者的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对“保护第一”方针上存在错误认识和法律机制的不健全。我们不希望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保护第一限制了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理论”与“实践”继续对中国的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只有坚持“保护第一,利用审慎”,才不致使遗产成遗物、遗憾,才能有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得的不仅是世界遗产的光环,更是沉甸甸的责

1.苏全有 ,韩洁《近十年来我国世界遗产研究综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

2.安定明,张锦《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战略思考》,2007年。

3.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地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4.陈兴中,郑柳青 《德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迪》,《西南民族大学报》2008

第三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兼论杨柳青年画保护与开发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其重要性不言而欲,而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杨柳青木板年画在 2006年被 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然而其保护 现状以及传承发展也是令人担忧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源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进半个世纪的发展。通过深刻反思与科学总结创建出 来的跨世纪新概念和国际性新举措。从“无形文化财”的提出到“无形文化遗产” ,到“民间创 作”在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跨越了五大里程碑,经历四次修改与完善, 名称发生了多次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有几种 说法:

1、 2003年, UNESCO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其界定: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 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 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 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 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 演艺术、民俗活动和 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等以及上述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世界文化遗产网对其定义:指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视为各种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 品等以及与上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特征 — 文化是由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部分构成的。 文 化的文明进化是传承和积累沉淀的结果,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亦然。其细致周密的进步与循序渐 进的过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及传承,一是沉淀及积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或传递,是 民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文明的自主选择,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秋传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扬弃 和吸收(异文化的因素 ,从而形成积累‘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 民族审美 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既与相关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 与生产这种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 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 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化遗产, 具有广泛性和共享性特点。 我国因为是一个多民 族国家,情况就更是如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影响。许多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群体独创或独享的文化。 例如,火把节、等习俗或艺术形式都是为多个族群所保有和传承的。马头琴艺术、木卡姆传统 艺术等等同样是我国有关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非物质” 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 “非物质性,是与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 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与以非物 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间传说,戏 曲艺术,礼仪节庆禁忌,民间手工艺术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其中的一部分均没有物质载 体,没有物质形态,不是以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通常它只作为一种知识、 技能或是技艺,存在于非物质文化持有人的头脑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 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 全不同,因为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这是它的质的确定性,也是我们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饿出发点和归宿。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物质层面,这包括:

一、有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形态本身就是物质的,比如:木板年画、剪纸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 依靠物质层面来表达和呈现的。不管是口头的民间文化与口头艺术传统,还是以身体的的行为、 姿态、动作为表现形式和表现对象的文化和艺术,其载体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口头的民间文 化与口头艺术传统,就没有口头和形体相综合的艺术。

三、非物质文化与典籍文化相比,民间 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各种体裁往往都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作为思维的语言的外壳本身就是物 质的,脱离了物质层面来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不科学的,不合乎实际的。

二、现状分析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文物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518项: 1 、民间文学:包括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布洛陀; 云南省梁河县的遮帕麻和遮咪麻;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山东省淄博市的孟姜女传说等共计 31项。

2、民间音乐:包括山西省左权县的左权开花调;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安 当涂 民歌;徽省马鞍山市的;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民歌;江西省兴国县的兴国山歌;湖北省兴山县 的兴山民歌 ; 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州客家山歌 ; 四川省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的裕固族民歌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鼟;河南省沁阳市的唢呐艺术 等共计 72项。

3、民间舞蹈:包括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河北省昌黎县的秧歌;江西省永新县的永 新山西省;翼城县盾牌舞的翼城花鼓;福建省泉州市的泉州拍胸舞;甘肃省兰州市的兰州太平 鼓;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撒叶儿嗬;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农乐舞 ; 云 南省瑞丽市的傣族孔雀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蒙古族安代舞等共计 41项。

4、传统戏剧:包括 福建省泉州市的梨园戏;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的潮剧;江西省弋阳县

的弋阳腔 ;浙江省新昌县的新昌调腔;福建省永安市的永安大腔戏;陕西省的秦腔 ;山西省的 晋剧; 河南省的豫剧; 安徽省、 黄山市的徽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剧 ; 天津市宝坻区的评剧; 浙 江省的越剧;贵州省思南县的花灯戏 等共计 92项。

5、曲艺包括:江苏省扬州市的扬州评话 ;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评话 ;河北省河间市的西 河大鼓;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大鼓 ;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天津市宝坻区的京东大鼓;山 东省烟台市的胶东大鼓浙江省瑞安市的温州鼓词;浙江省绍兴市的绍兴平湖调;福建省漳州市 的锦歌 ;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小曲; 天津市的天津时调 等共计 46项。

6、杂技与竞技包括:河北省吴桥县的吴桥杂技;山东省聊城市的聊城杂技;北京市的天桥 中幡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达瓦孜; 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武术 ; 天津市的回族重刀 武术; 河北省沧州市的沧州武术;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搏克等共计 17项。

7、民间美术包括:天津市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武强木版年画 ;江苏省苏 州市的桃花坞木版年画 ;山东省潍坊市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广东省佛山市的佛山木版年画;四 川省德阳市的 绵竹木版年画 ; 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唐卡; 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内画 ; 江苏省扬州 市的扬州玉雕 ;辽宁省阜新市的阜新玛瑙雕;甘肃省酒泉市的夜光杯雕 ;浙江省青田县的青田 石雕;河北省曲阳县的曲阳石雕; 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木雕等 51项;

8、 传统手工艺包括:江苏省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彩陶烧制 技艺;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陶塑技艺 ;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陕西省铜川市 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 浙江省龙泉市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福建省德化县的德化瓷烧制技艺; 江苏省苏州市的宋锦织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的壮族织锦技艺 ; 江苏省南通市的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艺等 81项;北京市崇文区的雕漆技艺 ; 贵 州省的茅台酒酿制技艺 ; 四川省泸州市的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等共计 89项

9、 传统医药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诊 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的针灸;中国北京同仁堂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共计九项。

10、民俗包括:文化部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 布的锡伯族西迁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 ; 云南省陇川县的景颇族目瑙纵歌海南省 五指山市的黎族三月三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 治县的水族端节;贵州省榕县的侗族萨玛节;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 ;浙江省绍兴市的大禹祭 典 ;福建省惠安县的惠安女服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服饰等共计 70项。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击,人类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 救这些遗产已成为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不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特别出台了《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 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 …… 但以中国的情况看,紧急之中明显存在着盲目性、 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由此又造成新的破坏和损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 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 流失。

2、建议: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在工作原则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 结合、讲求实效。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存档,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同时市乡 两级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发 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 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适时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成熟一个, 申报一个。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给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往往缺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 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陷于孤立。

(2在有的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比保护工作更快:很多名录都已经出售给企业家, 被冠名和大肆宣传,而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保护工作也都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遗产 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在保护的过程中应 以专家为主线,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4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应联合多方专家,群策群力,以多个领域为 切入点共同发展。

(5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 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

(6民俗文化中有些与民间信仰有关,有的专家学者容易将其与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等相 联系产生误解,而使这些遗产在保护工作中被忽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各级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认识与支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保护和开 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尽快成立鉴定和评估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审查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分阶段制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 划,编制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 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非物质文化遺产的保护工作纳入法律轨道;理顺管理体制,建立 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还应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 产抢救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切实支持。

(2实行分级保护制度,负责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应明确实施保护单位及 各自权利和责任,负责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 帮助一些地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资金困难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 制尚未系统建立之前,由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培训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接人才队伍。在相应的高校增设有关方面的专业学科, 招收此类专业的学生,其中包括本科生、代培生、进修生等;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 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开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从小孩子开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要吸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以提高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水准。

(4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这应当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爱 国主义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教育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关的博物馆、民俗馆和民间艺 术资料库等设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存和保管;组织专家学者、 文化工作者和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特別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 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制,借 鉴“世界文化遗产”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做法,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级别的命名,把保护、 开发、 “申遗” 、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推动民间非物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 途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之后不能仅仅停放在博物馆里,应积极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产业化发展,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 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在认定和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它们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撑。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1从民族角度看,它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唤醒和强化。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 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

文化的载体已被 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 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 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 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 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 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 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 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 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从国家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独立的维护。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纯粹单民族国家极少,广义的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一般也 称民族国家。这个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一个 民族区别于别一个民族的根本性标志。其中非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 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她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证。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和自信才 能够确立起来,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这种文化精神的伟力,在常态下大多不为人们所关 注,但遇到民族国家危急的特殊情况,便顷刻凸显出来。每一个爱国公民都会自觉地从中汲取 力量,以不同的方式义无返顾地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这已为广泛的实践所证实。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具有了 新的国家意义。这就是文化主权的保护。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如 果后者是其外在标志,前者便是内在灵魂。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失去这个灵魂,她的政治独立也 将虚有其表,最终成为他人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民族从总体上提高了文化主权和文 化保护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的时候,她一定能在困境中觉醒和奋起,重新寻根固本,继承创新, 走向繁荣和复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 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 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 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 过 “ 开发 ” 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 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 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 “ 三月三 ” ,到民俗村里的随意 “ 拉 郎配 ” ,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 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 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 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 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 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 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 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 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3、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 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 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 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 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

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 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 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 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 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 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3 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 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 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 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 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 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 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 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四、杨柳青年画

(一)杨柳青年画发展史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天津市区以西 20 公里的杨柳青镇, 以杨柳依依得名,以木版彩绘年画著称。南依京杭大运河,北靠大清河、子牙河,杨柳青曾是 北京以南最重要的驿站。自明代开始,随着大运河重新疏通,苏州桃花坞年画及雕版艺人北上, 处于南北枢纽的杨柳青地区,年画生产渐成风尚。至清中叶,杨柳青年画达到全盛,杨柳青镇 连同附近乡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古镇之上,有六十多家大型画店鳞次栉比,各地 商客络绎不绝。据说当年仅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有百万幅之多。今天,走在杨柳青镇 上,穿行于“戴家胡同”、“健隆胡同”,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盛况。毗邻京畿,杨柳青吸引了不少文 人画师,年画做工愈发精致,一度作为贡品选送大内。故宫现存一对“金瓜武门神”,据考证与 目前杨柳青年画社出版的“门神”出自同一底本。直到今天,最大尺幅的杨柳青年画仍被称为“贡 尖。 发展过

程中,杨柳青年画逐渐形成木版印刷、多重套印、手工彩绘的特色,和其他地方木 版年画纯自印刷迥然有别,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成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最为 著名的一宗。鸦片战争后,战乱不止,杨柳青镇年画生产一落千丈,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交通中断,传统画坊几近湮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随即展开 1952 年,中 央人民政府派员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很快给镇上仅存的一家年画作坊寄来了 500 元钱。1953 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倡导下,韩春荣、霍玉堂等六位老艺人组成“杨柳青年画生产 互助组”,恢复了生产。 1956 年,“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专业画家国际友 人不断前来视察、调研和参观,画社影响逐渐扩大。1958 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归并, 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它的成立,使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我国最 早被国家以成立专业性经营单位方式予以保护的艺术种类。随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6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财力,支持杨柳青年画的抢救——画社四处寻访,收集了 6000 余块年画古版和明代以来的年画 样品一万余张;而老艺人们云集画社,也使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得到了完整的 保留。 霍玉堂之子、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之一霍庆顺至今还记得那个 “河里冻着冰 ”的 冬 天 ——1960 年的正月初二, 周总理亲临杨柳青画店, 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王文达和冯庆钜, 是 1960 年画社招收的第一批学徒中的两位,同年随画社迁往天津市内。此后 30 余年,杨柳青 镇再无一家个体年画作坊、店铺。迁入市内的杨柳青画社几经沉浮。上世纪 60 年代,年画市场 需求量很大,但木版手绘年画基本被机制印刷年画挤出了市场。画社以出版连环画、胶印年画 等产品的收入,补贴传统杨柳青年画的抢救与保护。进入 90 年代,伴随经济起飞,家居环境的 改变,胶印年画需求大幅滑坡。画社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近几年来,传统木版手绘年画作为艺 术品重获青睐,产量逐年攀升。目前,画社每年传统木版手绘年画销量稳定在 3 万张上下,年 收入五六百万元,在经济上已经实现自给。 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杨柳青画社的支持持续不断。 2004 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 部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追溯、整理及研究 工作启动。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和杨柳青画社在天津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天津杨柳青木

版年画保 护工程研讨会暨杨柳青画社藏品展”。 2005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 展”,引起轰动。2006 年杨柳青年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杨柳青画社被 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

(二)杨柳青年画现状 曾被称为农耕时代老百姓家里的“墙上电视”的年画深为人们喜爱。杨柳青年画在康雍乾 时达到鼎盛,在如今的工业化时代,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情况下,杨柳青年画也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目前,除了保存在杨柳青年画社的 6000 多块旧版、万余张画样外,尚有一些旧版、画样散 落在民间。但是在市场上看到的杨柳青年画,不过区区几十种而已。 “杨柳青年画?不就是„娃娃 抱大鱼‟么!”在普通被调查者中,这是最常见的第一反应。满街的杨柳青年画看过去,似乎也印 证了这一点。果真如此么?“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杨柳青年画,是„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沉淀 物,又是反映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年画的题材,可分为界画、朝衣大像、娃娃样、时样节景、 财迷样、等。其中,“耕织全图”、“五谷丰登”等,是农民对自身生活的写照;“三年早知道”、“庆 赏元宵”等,是反映中国岁时节令、研究民俗学的形象资料;“门神”、“财神”等神仙道释,反映 了世俗心态;“完璧归赵”、“水浒忠义堂”等,来自小说、戏曲;“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等,或 通过谐音或利用物象,呈现世俗认同的吉祥寓意;“学童顽戏”、“仕女游春”等,展现了生活情趣 与审美情趣; “如果把杨柳青年画放在当代文化环境的大屏幕上,我们会看到一种显影:中 国过去时代的农民的心理流程。”所以,杨柳青年画保护传承的意义,不仅仅在技艺层面,更在 文化层面。 无论是市内的杨柳青年画社还是镇上的年画作坊,迫于经济压力,所开发的品种, 往往是市场所“认同”的。而对于杨柳青年画深层文化的发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杨柳青年画需要的是发展创新,“如何出新,是杨柳青年画将来的亮点和生命力所在。墨守 陈规,必然不断退化。杨柳青年画的创新不应该仅限于包装形式的变化,当然其产业化也是一 种手段,核心还是保护和弘扬;将年画与旅游业结合,为的是通过公众了解增强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生命力。”

五、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一)杨柳青年画的保护

1、 为了保护和发展杨柳青年画, 有关部门已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计划: 2004 年到 2005 从 年为第一阶段,工作人员将对现存的古版、图文资料进行鉴定、登记,建立起刻工、画

工、商 铺的考据资料库;从 2006 年到 2008 年为保护工作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除了要对杨柳青年 画的发源地、种类的衍生、艺人传承等开展调查外,还要建立起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工艺审核标 准,并通过资金、技术资助鼓励科学、适度的年画生产;第三阶段是 2009 年到 2010 年,在前 7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面调查、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计划在本市建立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暨中国年文化中 心,以博物馆的方式妥善保存木版年画图文资料,并把这个博物馆建成一个展示我国年文化的 专业博物馆。

2、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文物保 护法,没有文化保护法,我们的民间文化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法,应该加快立法出台相应的保护 政策,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将更有益于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3、摸清家庭,整理精华,让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通过文字、摄像、录音等手段记录下来。 建立“中国木板年画档案信息库”,把散落在民间的这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完美的收入中华民族 的文化宝库。

4、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建立木板年画传承艺术基地,保护并发展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 就要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发 展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年轻人,面对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艺人,由政府补贴,让他们能维持生计, 只有这样,才能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传承下去。

5、让杨柳青年画民间年画“活”起来。艺术本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以活态的形式, 把古老手工艺的美感和内涵,传递给现代读者,如可以把这种民间艺术文化带进大学校园与富 有现代气息的大学生们展开“亲密接触”,让现代人认知这样的民间艺术,了解杨柳青年画, 从而提高保护发展意识,通过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培养人们对民族文 化的热爱和情感,有了清醒的文化保护意识。

6、杨柳青镇应该紧紧围绕“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思路,树立 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广泛挖掘潜力,为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与开发 奠定良好基础。

(二)杨柳青年画的开发

1、2004 年,“杨柳青”商标已经成功注册,这一商标并不仅仅应用在杨柳青年画上,杨柳 青,这一地名商标将用在传统食品和传统民间艺术品上,这一商标必将在杨柳青丰厚的民间文 化底蕴的积淀下声明显赫起来。这将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打出

文化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思路中,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整 体水平;文化产业的实力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杨柳青作为千年古镇,古老的京东 大运河穿镇而过,拥有近代华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明代建筑文昌阁、津门大侠霍元甲故居并 且作为杨柳青年画的发祥地,打造文化旅游牌,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 杨柳青年画作为其中一员,可以在这个大的文化旅游体系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把杨柳青年画做成邮票加以宣传。可以在充分考虑邮票表现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力求题 材尽可能兼顾,选取杨柳青木板年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五子夺莲”、“盗仙草”、“玉 堂富贵”等包含杨柳青画中娃娃、神话故事、戏曲及仕女等内容,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 画,关爱杨柳青年画。

4、定期举行杨柳青民俗文化节,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民俗品牌,使杨柳青的民俗 文化品牌更加鲜亮,扩大杨柳青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进一步利用好杨柳青“魅力文化传承名镇”这一品牌优势,遵循“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 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杨柳青年画的品牌效益。

6、根据本地的人文资源,确立了以《杨柳青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杨柳青木版 年画作为选修课,保证专项活动基金,由较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辅导或引导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 参观、拜访民间艺人,加深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更多的了解杨柳青年画, 传承杨柳青文化。

7、新建立的杨柳青年画馆,位于著名的石家大院西侧,与明清街相邻,将成为西青民俗文 化旅游区的一部分,为中外游客展示精深的年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年画,了解杨柳青,通 过不断的拓展与创造,把杨柳青年画推向新的高度。 8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六、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 晶。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应该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 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适度的保护与合理 的开发才能够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 《全面保护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珍贵遗产》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 年; 2.王宝铭, 《杨柳青年画论析》 ,山东科技出版社; 3.徐艺乙 陈健, 《木版年画》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7 年版; 4.勒之林, 《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 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年; 6.《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7. 靳之林, 《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体系》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 李友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 编委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10.陈健, 《杨柳青木板、年画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9

第四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下一篇:总公司员工绩效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