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柏林高级职教中心(OSZ)商业经济和服务学部在对德国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SKOL)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半工半读模式下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再认识

摘要:目前,半工半读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教学计划制定不够合理、教学计划实施不够畅通、教学质量评估不够科学等问题。本文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建立三方面对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模式;教学改革

2006年10月,教育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并确定了在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半工半读改变了以往的全日制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中职学校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拟对半工半读模式下的中职教学改革做探讨。

我国半工半读模式及其教学现状

引企入校 所谓引企入校模式,就是将企业引到学校,在学校开办工厂、引进生产线。采取由学校出让场地、企业建厂房并购置设备的方式进行合作,形成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型实习基地的办学模式。学生分期分批轮流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该模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可全部在校内交替进行,可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里的工作、生活气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作好铺垫。

产教结合 所谓产教结合模式,就是利用学校自建的实训基地实现产教一体化,将实训基地办成一个经营性的经济实体,即基地既是学校的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这种模式变消耗性技能训练为生产性实习,实习产品就是生产成果,教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工人。产教结合模式与引企入校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学校是实训基地的拥有者和经营者,一方面,必须是能接受对外加工(或生产)的业务和订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

校企交替 所谓校企交替模式,就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不同的学校在实行该模式时其内涵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校企交替的时间段有区别,有的学校采取上学期在校内学习、下学期到企业实习的“0.5+0.5”方式,还有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1+1+1”、“2+1”等分段方式。

办校入企 所谓办校入企模式,就是直接把学校办进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学生经过入校注册和校内一段时期的培训后进入企业,一边读书、一边实习。这种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实习均在企业完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均在企业。我校自2001年面向贫困生启动半工半读模式以来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我校称之谓勤工助学模式),截止到2008年9月,我校与省内16家高星级酒店合作,共开办“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勤工助学班”31个,12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了在这些酒店学习、实习与就业。

半工半读模式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哪种半工半读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教学与实习交替进行,这就使传统的全日制教学过程受到挑战。聚焦我国目前各种各样半工半读模式的教学环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有创新、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 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半工半读模式“工学交替”的特点。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完全沿用相关专业全日制的教学计划,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缺乏实用性;有些学校对全日制的教学计划做大幅度地删减,这种做法大大地压缩了学时,难以达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造成半工半读模式中教学计划不合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半工半读模式近几年才为国家所倡导,很多学校实施这种模式时间短,还来不及针对半工半读模式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二是一些学校开展半工半读模式,却并不具备这方面的师资,对半工半读模式本身也缺乏正确的理解,根本没有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三是有些学校在开展半工半读模式时,对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及运作模式不了解,无法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实施不畅通 半工半读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课堂教学与岗位实习的结合。从目前许多学校采用的半工半读模式来看,理论教学时间与企业实习时间大都是1:1,且多数是围绕着企业来安排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受企业行为的影响很大,有时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得到顺利开展,教学计划难以完成。尤其是许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模式时,重点放在解决贫困生的学费上,学生在企业所做的“工”与在校所“学”的专业完全无关,在实习期间学生的专业学习完全中断,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减少了一半,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造成较大影响。

教学质量评估不科学 目前,在对半工半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多数学校还是以理论科目的卷面成绩为主。尽管有些合作企业出具了学生的实习鉴定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这种评估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真实情况,也不能促进半工半读模式的规范化。

中职教育半工半读教学改革的建议

现阶段,部分中职生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半工半读模式面临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度、法律健全度、企业配合度、社会理解度等)还不完善。在这个背景下,笔者根据本校近年来的半工半读办学经验及对多种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考察,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建立三方面对半工半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半工半读模式下教学计划应围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校专业教学的要求及企业用人的标准,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具体来说,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首先,各专业开设的课程要达到有关部门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教育部门有要求的及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要尽量开设。其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与要求,有些课程全日制教学计划中没有,但企业目前需要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好处,也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创造条件开设出来。再次,职业教育既有共性,但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又有其个性,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尽可能开设一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

教学安排的连续性 很多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采取的是“0.5+0.5”的半工半读模式,即上学期上课下学期顶岗实习(或反之),课堂教学与岗位实习是分段进行的。这就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中断,造成学校教学工作的断层,给学生返校后的学习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在半工半读模式下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教学安排的连续性,还要强调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在实习期间适当地安排一些与实习岗位相关的专业课程,把课堂延伸到企业,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专业学习连续进行。

(二)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能否得到正确的执行、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半工半读模式中,涉及的不仅有学校和学生,还有企业,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在半工半读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灵活安排学习时间 半工半读模式下的教学计划经常会受到来自企业的干扰,如企业的业务繁忙、企业的重大活动等。因此,半工半读模式下的教学要在保障教学课时、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企业影响教学安排的各种因素和各种突发事件,学校要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及时调整,以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半工半读模式中,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部分学时,还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时间,把部分教学内容(如专业技能训练等)安排在实习期间完成。把企业对学生的岗前培训、岗中指导、岗后小结等环节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专业讲座、企业内训、岗位指导也是另外的教学形式;不仅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老师,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也是学生的老师。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半工半读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工学交替,对象的角色在“学生”和“员工”间交替变换,对象的行为在“做工”与“读书”之间交替变更。如果对这种交替的时间和周期把握不好,也容易带来一些问题,如学生难以在规定的学制内修完规定的课程,而导致不能如期毕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半工半读模式中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后,学制可以是一年、两年,也可以是三年、五年;学生学习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选择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选择部分时间制学习(半日制、一周一次制、一年数周制),还可以选择分阶段学习,学习内容不受专业限制,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学生在学完相应课程、学分累计达到相关专业要求的总学分时即能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弹性学分制的灵活性可以让学校和企业根据教学和生产的需要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在“工”与“读”之间交替进行,既保证了企业运作的连续性,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半工半读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模式,成功与否,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被社会接纳的程度上。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考评体系,既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估,又能反过来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使半工半读模式更加健康地发展。

考评机构 一方面,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教学也是围绕着这一培养目标进行的;另一方面,半工半读模式已经不再是学校的独立行为,企业已经参与到半工半读模式的组织、管理、教学、实习、就业甚至招生等各个环节中。单靠学校一方已经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及职业能力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用分数对学生评价的观念和做法,要由单纯教育内部评价向教育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转变。因此,必须组成一个包括学校、企业、职业鉴定中心在内的评估机构,才能对半工半读模式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

考评内容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职业教育尤其是半工半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场所从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校企合作为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因此,对半工半读模式教学质量的考评内容也要随之改变,除了对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等“应知”知识考评外,考评的内容重点要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应会”的知识点上,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岗位操行、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评。

考评形式 考评形式应该多样化,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考评方式。对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理论模块课程的考评可以借鉴传统的卷面考试方法;对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考评重在实际操作过程和操作质量,可以直接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接轨,将传统考试转为证书考核,实行“以证代考”。顶岗实习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全面展示,应该与合作企业一起结合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出学生实习期间的考评方案、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考评的项目既要包揽实习的关键环节(如出勤情况、职业操行、专业技能、工作成效等),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形成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给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明星,汪开英.现代职业教育之理念探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雷正光.现代职教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03,(9).

[3]岳维华,席东梅.就业导向 导向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

[4]张宝祥,武忠丽.模式源自实践 制度重在实效[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作者简介:

乐享荣(1964—),男,江西抚州人,工商管理硕士,广东省旅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谭家尧(1964—),男,湖北宜昌人,文学硕士,广东省旅游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作者:乐享荣 谭家尧

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柏林高级职教中心(OSZ)商业经济和服务学部在对德国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SKOL)教学模式。该模式设计了二维的应知和能知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结构图的教学导入模式、“三明治”特征的教学过程、积分账户特征的教学评价,能有效完成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将职业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衔接起来,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导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但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存在很多问题,使职业教育很难进行转型突破。德国柏林高级职教中心(OSZ)商业经济和服务学部开发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Selbstorganisiertes und kompetenzorientiertes Lernen,SKOL)教学模式[1],在教学目标、教学导入、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将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衔接起来,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论逻辑的框架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相对稳定、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它是联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普通教育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的移植阶段;第二阶段是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移植阶段,如引入德国的双元制DS(Dual System)、西欧和北美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等;第三阶段是自主创新阶段,即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合我国职业学校特点的项目教学、实践导向教学模式。但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未能随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而从本质上改变,在目标设计、教学导入、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结构单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大多偏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和弱化了工作方法能力、职业意识和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设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职业岗位需求,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能知目标关注不够。

其次,在教学导入方面,忽略部分教学论功能。在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中,教学导入承载着架起新旧知识桥梁、说明教学目标和概括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功能。而我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通常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教师简单复习旧课内容,继而讲解传授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既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又忽视了职校学生的特征,不能实现职业教育对教学导入的功能要求。

再次,在教育组织实施方面,课堂学习情境单调,教学材料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我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大多仍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主,教师讲解传授专业知识,辅以简单问答的形式,沿袭这样的教学步骤:组织教学与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知识;例题与课堂练习;小结与课后作业。学科本位教学痕迹明显,课堂学习情境单调乏味。教材大多是按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编写,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特征。而且,内容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体系不完善。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采用期中、期末书面考试的形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围绕单一教学目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模式,过分强调结果,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差异,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使有的学校设计了过程性评价,也只是依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等,简单评定学习过程的成绩,缺乏对学习过程全面的、量化的考核指标。

二、德国SKOL教学模式的产生、内涵及特征

(一)德国SKOL教学模式的产生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世界闻名。所谓“双元”指职业教育的两个主要学习场所——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两个场所的关系和地位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职业学校地位的提升。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元”,自20世纪40、50年代到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从属于培训企业的辅助地位,到与培训企业同等地位的变迁。作为职业学校的核心教学模式,也相应地经历了从承担职业教育规定课程中的理论或部分理论课程的同步课程模式、协调课程模式和差异课程模式的从属地位时期,到通过自主课程模式获得与培训企业同等地位的转变[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双元制”的两个培训场所在教育管理模式、人员交流和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缺乏协调合作,无法适应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社会上终身学习理念的职业教育模式日益完善,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日益转向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技能人才。为解决职业教育中日益凸显的矛盾,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德国职教界对“职业学校”的功能目标,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进行了重新探讨。探讨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改革、设计职教课程方案,以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力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探讨的主要结论是:职业学校要使学生在较短的在校时间内,获取适应现实社会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按照教学论的原则,制定独立的、不依附于培训企业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3]。由此,德国柏林高级职教中心(OSZ)商业经济和服务学部开发了SKOL教学模式。

SKOL教学模式是围绕学习领域课程,基于教学理论和职校学生特征,以情境认知理论为依据,以自主学习为特征,以提高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适应现实社会能力为目标,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出现后,先后在柏林高级职教中心等职业学校得到应用,并取得一定效果。

(二)SKOL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1.教学目标——包括“应知”和“能知”两个维度

SKOL模式的教学目标包含应知、能知两个维度。应知目标是在特定学习领域内,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它通过对职业目标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成,蕴含着职业的专业能力及社会生活领域所需的跨专业能力[4]。能知目标也叫协议目标,是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设立的能够达到的目标。一般在学习伊始,学生根据应知目标和自己的个体情况,拟定个人的能知目标。能知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希望达到的目标;二是为达到这一目标,拟采取的具体计划,如课外巩固复习、与同学讨论、阅读文献等。这种教学目标,既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查看自己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协议目标。

2.教学导入——采取“学习任务结构图”的形式

SKOL模式下,教学导入是层次分明的引领学习过程的“学习任务的结构图”。其建构步骤是:首先,教师根据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特征,建构合适的学习情境;然后,基于学习情境,根据应能目标的要求,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最后,遵循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网络图的形式,把学习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结构图[5]。这种导入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熟悉职业行动领域的背景,在学习伊始就全面了解该主题单元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能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3.教学组织实施——采用“三明治结构”的教学方法

“三明治结构”教学方法,是将教师引导、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穿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它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其应用过程也是学生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等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6]。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详见表1。

4.教学效果评价——采取强调过程性评价的“积分账户”形式

SKOL模式的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强调过程性评价。其目的旨在鼓励、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该模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积分账户”的形式,如表2所示。积分账户可以针对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也可以覆盖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课内外的一切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与常用的传统评价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评定学生日常成绩的方法)的最大区别是,“积分账户”要求学生在账户里如实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照评价标准,自评分数,同时为自评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表2中的“2.我完整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指标项,满分是6分;学生可以根据满分的指标要求,对照自己的完成情况,如基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提交作业、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给自己打出5分的成绩。这样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所有项目的积分加总后,根据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SKOL模式中的结果性评价,类似常规教学中的期末考试,由教师根据应知目标中的各项能力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考试进行评定。学生该科目的最后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果加权而成。尤其重要的是,综合评定学生总成绩后,师生要一起对总成绩与学生的预期成绩进行分析,查找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便学生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预期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成绩。

三、SKOL教学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SKOL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指向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趋于一致。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可从SKOL教学模式中获取以下启示。

(一)设立二维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应知教学目标模式,从应知和能知两个维度构建教学目标结构。在应知目标设计中,要详细描述职业岗位应达到的能力目标,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工作方法、策略要求,团队合作、交流要求等要素。在能知目标设计中,要考虑学生个体间知识、经验、学习能力等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预定目标。这种双维度的教学目标,一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二则能使学生清楚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便于学生判断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现状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激发学习原动力。

(二)采用“学习任务结构图”的教学导入模式

教学导入阶段,要突破简单的温故知新模式,采用“学习任务结构图”进行教学导入。“学习任务结构图”的核心支点有三个:蕴含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要反映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学习任务还要能有效地把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技能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建构“学习任务结构图”的过程中,既要兼顾教育的目标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形成过程的特征。这种教育导入模式,不仅兼顾了职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外部学习动机”特征,而且还为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架起了桥梁,使学生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展开。

(三)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材料

在选择课堂用教学材料时,要克服将教学材料等同于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尝试围绕“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选择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材料。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分析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教学材料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关联性,收集能有用的信息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或网站信息等,根据学习需要,组合起来呈现给学生。

(四)采取“三明治”特征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实施阶段,要克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用以自主行动为导向的“三明治”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验个人独立思考、探索、小组交流、合作等学习过程,并及时得到教师切合实际的指导。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能避免我国职校课堂在组织小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导致的部分同学不发言、不参与,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等现象的产生。同时,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社会能力的提升。

(五)引入“过程、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阶段要摒弃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指标的设立,不妨借鉴SKOL下积分账户的评价方法,通过设立客观的与学习过程直接关联的评价指标,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以及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从而打破我国传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观性太强,又与学习过程和效果关联度不够的缺陷。在结果性评价方面,让师生一起对总成绩进行分析、思考,查找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Martin Herold. SOL-Selbst Organisiertes Lernen. Praxisbd.2.Deutsch-Englisch-Mathematik-Volks-und Betriebswirtschaft- slehre-Wirtschaft und Recht[M]. Hohengehren: Schneider-Verl, 2005:203-205.

[2]姜大源, 吴全全.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2.

[3]Ott B. Grundlagen des beruflichen Lernens und Lehrers[M]. Berlin: Comelsen, 1997:113-114.

[4]Jenewein K. Skript: Didaktik und Curriculumentwicklung-Lernen und Lehren in der beruflichen Aus-und Weiterbildung, Vorlesung WS 2006/2007[J]. Magdeburg: Otto-von Guericke Universit?t Magdeburg, Institut für Berufs-und Betriebs- p?dagogik, 2006:114.

[5][6]Gerhard D. Lernaufgaben für ein selbstgesteuertes Lernen im Wirtschaftsunterricht[J/OL].(2007-10-11)[2013-05-10].http://www.sowi-onlinejournal.de/2004-2/lernaufgaben_gerdsmeier.html.

On th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bility-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Germany and Its Implications

SHI Hui-li, XU Cha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Key words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oriented

收稿日期:2013-06-08

作者简介:师慧丽(1965- ),女,河南漯河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德国卡塞尔大学经济教育博士,研究方向:高科类课程教学,教师教育;徐超(1965- ),男,河南漯河人,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课题《工商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VTNE070),主持人:王奕俊。

作者:师慧丽 徐超

工商管理教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实验、实训、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它们是实验、实训、实习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训实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特色,它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大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特别是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使实训实习基地的内涵更加丰富,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借鉴的作用。笔者在此介绍高职实训实习基地的几种主要形式,对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进行探析,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形式及特征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高职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有四种类型。

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实训基地,也是完成常规实验、实训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承担课程实验及课程实训的任务,仪器设备比较齐全,而且基础实验与实训共用场地和设备,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建设比较早,沿用了传统实验室的布局,因此,缺少企业氛围及企业文化。另外,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以常规设备为主,缺少生产型设备,只能满足一般的课程实验及课程实训。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提得最多的一种实训基地形式。以前的校内工厂也是其中的一种。启动国家示范院校以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已成为示范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其设备就是真实的生产设备,而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由校企合作共建,基本上按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布置,同时又兼顾教学、实训的功能,因此,既有企业生产环境,又有教学、实训的环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产品也比较单一,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有一定的局限性,能够训练的技能也有限。

3.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一般泛指专门从事专业实训的企业,如苏州安博实训基地,专门开展IT项目实训。还有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它们专门针对合作办学的学生进行专项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与企业产品生产联系密切,具有真实的企业氛围,很多实训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

校外专门从事学生实训的企业不多,而且专项实训的内容比较单一,能够接收的学生也很有限。此外,这种企业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4.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的需要而建立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半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广泛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实习中往往以学徒或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劳动,有助于逐步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二、高职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教学模式及特征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高职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础。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是基于各种实训实习基地实施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种。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很多示范院校正在探索与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是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其中安排一个月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第二学年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外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第三学年半年在学校学习,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而且工学交替进行,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工作,熟悉企业的环境及工作流程,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2.校企合作“2+1”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2+1”教学模式,是校企紧密合作,进行“2+l”订单人才培养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最后一年到企业学习专项技能及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这种教学模式校企融合度高,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包括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讨论教学内容、一起编写教材、一起参与学生的管理等。这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就业方向也很明确,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实理一体教学模式

实理一体教学模式,一般主要指某门专业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内实施的教学形式。教师一边讲一边进行演示,而学生则一边学一边做。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4.项目实训教学模式

项目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某门专业课进行专项实训实施的一种实训形式。该模式可以在校内一般性实训基地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实训可以选择一个规模比较合适的实际生产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实训可以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六步法实施,这六步是:前期资料的准备即资讯;对项目实施进行计划与决策;进行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项目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项目实训贯穿了项目教学法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开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综合实训教学模式一般是每个学期末,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

的综合实训。这种实训有些通过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将几门课程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的;也有些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操作实现的,如金工实训。

6.经营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一些工商管理类的专业,通过经营校内的商店、面包店等,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完成整个商店、面包店的经营与管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让学生完全自主经营,有助于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及成本核算的能力。

7.认知实习教学模式

认知实习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入校时,对专业的就业方向、企业工作环境以及实际工作流程不了解而实施的一种教学形式。认知实习一般安排一个月左右,主要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的一些培训、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等。这一模式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环境,体验企业文化,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准备。

8.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到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实习一般是两个月到半年。专业实习一般以参加企业生产劳动为主,基本上与企业的员工同吃同住,参加企业所有文体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中。

9.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到学生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很多学生已经有就业意向,属于准就业状态或见习期,且多为带薪实习。

三、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由于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甚至同一专业班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课程也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管理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多样性中,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实施与管理也不乏共同点。

1.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制订计划。每个专业都有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已经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学生就业的方向。因此,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如何使用实训实习基地,以保证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制订详细的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包括每门课程、每个阶段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利用什么样的实训实习基地等。

(2)有效实施。有效实施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训实习基地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检查。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能否达到计划的要求,是否充分发挥了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要通过检查才能发现。只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才能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4)评价及总结。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否符合专业的定位,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经常进行评价及总结,分析每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及不足,及时进行改进。

2.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管理

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既涉及校内,又涉及校外,而且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采取的教学模式也不一样。因此,管理非常重要。

(1)基地管理。要保证实训实习基地能够有效运行,保证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就要抓好各种实训实习基地管理。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面非常广,而且是动态的。因此,实训实习基地的维护与管理,是实施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的保障。

(2)教学管理。在实训实习基地实施教学,也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要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3)考核管理。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考核形式多样,而且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校内的专业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因此,实训实习基地教学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做好考核的管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并形成高职教育的一种特色。

总之,高职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优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课程的特点进行实施。实训实习基地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要保证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

作者:黄锦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企业创新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水电工程企业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