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绪论及第2章

2022-08-20

第一篇:运筹学绪论及第2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绪论及第一、二章总结

1、钢筋和混凝土为什么能结合在一起工作: ① 粘结力是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能够共同工作基础,混凝土结硬后能和钢筋牢固粘结在一起,相互传递内力

②线膨胀系数接近,温度变化时钢筋和混凝土不会发生粘结破坏

2、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哪些主要优缺点:

优点:合理用材,就地取材 节约钢材 耐久耐火 可模性好 整体性好,刚度大; 缺点:自重大

抗裂性差 性质较脆 费工费模

3、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及其达到的目的: 强度高(节省钢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塑性好(给人以破坏的征兆);

可焊性好(保证焊接后的接头性良好); 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好(使钢筋的强度能够被充分利用,保证焊接后的接头性能良好);严寒地区低温性能好

4、钢筋的品种与性能

HPB235级(Ⅰ级) (Hot rolled Plain Steel Bars)钢筋多为光面钢筋,多作为现浇楼板的受力钢筋和箍筋。

HRB335级(Ⅱ级) (Hot rolled Ribbed Steel Bars)和 HRB400级(Ⅲ级)钢筋强度较高,多作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钢筋,尺寸较大的构件,也有用Ⅱ级钢筋作箍筋以增强与混凝土的粘结,外形制作成月牙肋或等高肋的变形钢筋。

RRB400级(Ⅳ级) (Remained heat treatment Ribbed Steel Bars)钢筋强度太高,不适宜作为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配筋,一般冷拉后作预应力筋 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一般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非预应力钢筋。

光面钢筋的截面面积按直径计算,变形钢筋根据标称直径按圆面积计算确定。

非热轧钢筋由强度的大小来反映它的用途,较高强度的钢筋常用语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一般强度的钢筋用作普通混凝土的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

5、混凝土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承载力设计的方法:最初是弹性方法来计算,20世纪30年代,截面设计方法变为按破损阶段计算法;20世纪50年代,按照极限状态设计法。

6、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钢筋的强度指标主要有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 一般的混凝土构件常用有明显流幅的钢筋,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主要用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上。

一、有明显流幅的钢筋。

OA段是弹性阶段,AB段是屈服阶段或称为弹塑性阶段,BC段是强化阶段,CD是颈缩阶段。取屈服下限作为屈服强度,C点相应的峰值应力称为钢筋的极限抗拉强度。D点相对应的钢筋平均应变δ称为钢筋的延伸率。

热处理钢筋属于无明显流幅的钢筋

消除应力钢丝和热处理钢筋可以用作预应力钢筋

轴心受拉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热轧钢筋强度标准值根据屈服强度确定,冷轧钢筋、预应力钢绞丝、钢丝、热处理钢筋根据极限抗拉强度确定。

对有明显流幅的钢筋,一般取屈服强度作为钢筋强度的设计依据,这是因为钢筋应力达到屈服后将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卸载后塑性变形不可恢复,使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很大变形和不可闭合裂缝。设计上一般不用抗拉强度这一指标,抗拉强度可以度量钢筋的强度储备。延伸率反映了钢筋拉断前的变形能力,它是衡量钢筋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延伸率大的钢筋再拉断前变形明显,构件破坏前有足够的预兆,属于延性破坏;延伸率小的钢筋拉断前没有预兆,具有脆性破坏的特征。

二、没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如冷轧钢筋,预应力所用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等。没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和钢丝又称硬钢。

7、混凝土的立方体强度的确定: cu,k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试件,在标准条件下(20±3℃,≥90%湿度)养护28天,用标准试验方法(加载速度0.15~0.3N/mm2/sec,两端不涂润滑剂)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抗压强度。(在试件承压面上涂一些润滑剂,这时试件与压力机垫板间的摩擦力大大减小,试件沿着力的作用方向平行地产生几条裂缝而破坏,所以测得的抗压极限强度较低)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来确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符号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即MPa)表示,共划分为C

15、C20、C

25、C30、C

35、 C40、C

45、C50、C

55、C60、 C6

5、 C70、 C75 、C80共14个强度等级。例如,C30表

f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30MPa,即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大于30MPa的概率为95%以上。

混凝土的选用原则

•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 • • •

8、混凝土立方体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试验方法、试件大小、加载速度、混凝土龄期等。

9、工程上一般规定δ>5%的材料为塑性材料;δ<5%的材料为脆性材料。

10、钢筋的冷加工。

冷弯基本不改变钢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但冷拉与冷拔却不同。 冷拉 当采用HRB335级钢筋时,不宜低于C20

当采用HRB400和RRB400级钢筋以及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不得低于C2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不应低于C30

采用钢绞线、钢丝、热处理钢筋作预应力钢筋时,不宜低于C40

冷拔

• • • • 冷拔是指将光圆钢筋以强力拉拽使其通过小直径的硬质合金模具,使其截面减小而长度增长;

冷拔后的钢筋的强度会大大提高; 冷拔后钢筋的塑性会降低。

冷拔后的钢筋与之前的钢筋不属于同一种钢筋。

11、钢筋的选用原则

普通受力钢筋:优先选用HRB335和HRB400级钢筋。HPB235和RRB400级钢筋也可以采用。也可以采用冷拔、冷轧和冷扎扭钢筋。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高强钢丝、热处理钢筋。也可以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和冷轧扭钢筋。

12试述受压混凝土棱柱体一次加载的ζ-ε曲线的特点:

从开始加载到A点,混凝土变性主要是弹性变性。A点为比例极限点。超过A点后,进入稳定裂缝扩展的第二阶段,至临界点B。此后,试件中所积蓄的弹性应变能始终保持大于裂缝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形成裂缝快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直至峰值C点,即第三阶段。裂缝迅速发展,试件平均应力强度下降,当曲线下降到拐点D后,曲线有凸向水平方向发展,出现曲率最大点E称为收敛点。E点后结构内聚力几乎耗尽,失去结构的意义

13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是如何确定的:

采用棱柱形试件,取应力上限为0.5fc重复加荷5-6次。由于混凝土的塑性性质,每次卸载为零时,存在残余变形。但随荷载多次重复,残余变形逐渐减小,重复加载5-6次后,变形趋于稳定,混凝土的ζ-ε曲线在0.5fc以下段接近于直线,自原点至ζ-ε曲线上ζ=0.5fe对应的点的连线的斜率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14简述混凝土在三向受压情况下强度和变形的特点: 混凝土在三向受压的情况下,其最大主压应力的抗压强度取决于侧向压应力的约束强度。对于纵向受压的混凝土,如果约束混凝土的侧向变形,也可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较大提高(强度提高,延性变好)

15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荷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称为徐变,徐变不一定体积减小,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混凝土的组成和配合比对徐变和收缩的影响是相同的,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都会使预应力结构中产生应力.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

(1)内在因素:混凝土的组成配比是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内在因素。骨料的弹性模量越大、骨料的体积比越大,徐变就越小。水灰比越小,徐变也越小。

(2)环境影响:养护及使用条件下的温度、湿度是影响徐变的环境因素。受荷载养护的温度、湿度越高,水泥水化作用越充分,徐变就越小。试件受荷后所处使用环境的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徐变就越大。因此高温干燥环境使徐变显著增大。

(3)应力条件:包括施加初应力的水平和加荷时混凝土的龄期,是影响徐变的重要因素。加荷时试件的龄期越长,徐变越小;加荷龄期相同,初应力越大,徐变也越大。

混凝土在水中或处于饱和湿度情况下硬结时体积增大的现象称为膨胀 ,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收缩 。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

混凝土的收缩受结构周围的温度、湿度、构件断面形状及尺寸、配合比、骨料性质、水泥性质、混凝土浇筑质量及养护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

(1)水泥的品种: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制成的混凝土收缩越大。 (2)水泥的用量:水泥用量多、水灰比越大,收缩越大。 (3)骨料的性质:骨料弹性模量高、级配好,收缩就小。 (4)养护条件:干燥失水及高温环境,收缩大。 (5)混凝土制作方法:混凝土越密实,收缩越小。

(6)使用环境:使用环境温度、湿度越大,收缩越小。 (7)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比值:比值大时,收缩小。

16徐变、收缩对钢筋混凝土的影响:

混凝土的组成和配合比对徐变和收缩的影响时相同的,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都会使预应力结构中产生应力

17线性徐变与非线性徐变的概念: 线性徐变: 当应力较小时,曲线接近等距离分布,说明徐变与初应力成正比,这种情况成为线性徐变(由于水泥胶体的粘性流动所致);

非线性徐变:当施加于混凝土的应力ζ=(0.5-0.8)fe时,徐变与应力不成正比,徐变比应力增长较快,这种情况成为非线性徐变(水泥胶体的粘性流动的增长速度已比较稳定,而应力集中引起的微裂缝开展则随应力的增大而发展)

18粘结力有哪几部分组成及其保证措施:

组成:化学胶结力 摩擦力 机械咬合力 钢筋端部的锚固力;

保证措施:在同等钢筋面积的条件下,宜优先采用小直径的变形钢筋。为保证钢筋深入制作的粘结力,应使钢筋深入支座有足够的锚固长度;钢筋不宜在混凝土的受拉区截断;大直径钢筋的搭接和在锚固区域内设置横向钢筋,可增大该区段的粘结能力

进行拔出试验时,受拉钢筋达到屈服的同时发生粘结破坏,该临界情况的锚固长度称为基

fyAsfy本锚固长度,用la表示。 1fyladd bd4bft

19“钢筋和混凝土随时都有粘结力”这一论述正确吗:

错误。因为粘结力是在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有相对变形的条件下产生的。

20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涂润滑剂:涂润滑剂测得的抗压强度较小

②试件尺寸:立方体尺寸愈小则试验测出的抗压强度愈高

③加载速度:加载速度越快,测得的强度越高

④混凝土龄期:随着其龄期的增长,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逐渐增大

21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是怎样产生的: 钢筋和混凝土有相对变形(滑移),就会在钢筋和混凝土交界上产生沿钢筋轴线方向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为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

22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是越长,粘结强度是否就越高?为什么: 不是,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有一个极限值。在这个极限值内,锚固的长度越长, 粘结的强度越高,超过了这个极限,锚固长度增大,粘结强度也不会变大。

23 什么是结构上的作用?荷载属于哪种作用?作用效应与荷载效应有什么区别? 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以及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各种因素,荷载属于直接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在结构上,由此在结构内产生内力和变形,成为作用力效应

24什么是结构抗影响结构抗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构抗力是指整个结构成结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影响结构抗力的主要因素有材料性能(强度,变形模量等),Mɑ参数和计算模式的精确性。

25什么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材料强度设计值?从概率的意义来看他们是如何取值的? 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标注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材料强度基本代表值,材料强度设计值是材料强度的标准值除以材料性能各项系数的值ƒk=µƒ-αζƒ

26什么是结构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分为几类?各有什么标志和限值?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无法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次特定状态称为改功能的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当结构成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应认为超过了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

1.结构构件或连接固所受的应力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或固过度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2。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4.结构成表构件丧失稳定5.地基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

当结构成构件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应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变形2影响正常使用的耐久性的局部损失3影响正常使用的震动4相对沉降量过大等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状态

27荷载随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荷载有哪些代表值:标准值、 组合值、频遇值、准永久值系数

28结构预定功能:

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结构可靠度: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完成预定结构功能的概率。 29失效概率和可靠指标:

结构功能函数Z=R-S<0的概率称为结构构件的失效概率,记为Pf,β与Pf具有数值上的对应关系,β越大,Pf越小,即结构越可靠,故β为可靠指标

30安全等级:结构设计时,根据房屋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可靠度水准,《统一标准》用结构的安全等级来表示房屋的重要性程度

设计状况:结构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作用和所处的环境,设计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可靠度水准、设计方法

设计基准期: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设计使用年限: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的目的使用的时期,即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所应达到的使用年限

目标可靠指标:设计可靠指标是根据设计所要求达到的结构可靠度而取定的,所以又称为目标可靠指标

第二篇:第1章 绪论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问题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公元前3000-1000年,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时期,克里特岛的首府诺萨斯即有垃圾覆土埋入大坑的处理方式。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利用粪便、垃圾堆肥的处置方法。

早期人口少、资源消耗低、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大于废物的污染负荷,固废的污染问题尚未凸现。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固体废物的污染问题愈加严重。199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危险废物、酸雨、气候变暖和臭氧层保护并列为全球性环境问题。2003年“非典”使医疗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更加突现出来。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约8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约1.5亿吨。固废的处理处置工作繁重而艰巨,但又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大市场。进行固废的处理处置将来会大有可为。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来源

一、固体废物(Solid Waste)的定义

1 定义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生产建设泛指国民经济建设大范围中的生产建设活动,包括基本建设、工农业,以及矿山、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各种工矿企业的生产建设活动;日常生活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以及为保障居家生活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及设施,如商业、医疗、园林等;其它活动包括国家各级事业及管理机关、各级学校、各种研究机构等非生产性单位的日常活动。

学术界: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相当于占有者来说一般不具有原有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资源学家:固体废物是时空上错位的资源。

除固态、半固态废弃物外,不能排入水体和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的气态废物,因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在我国被归入固体废物进行管理。

2 特征

⑴ ⑵ ⑶ ⑷ 兼有废物和资源的双重性;

富集多种污染成分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 所含有害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

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

1 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于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进入市场后在流通过程或使用消费过程。

2 分类

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四类。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三类;农、林、牧业和水产业废物多产生于城郊以外,一般就地加以综合利用,或作沤肥,或作燃料处理,但近年该类问题已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如秸秆焚烧问题。

⑴ 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城市生活垃圾又成为城市固体废物,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Household Waste)、商业垃圾(Commercial Waste)和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Waste)。我国共有661座城市,城市人口5.4亿人。

主要成分:厨余废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砖瓦渣土、粪便、废家具、废旧电器、庭院废物等。

来源: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市政环卫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业、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单位以及污水处理厂等。

特点: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

影响因素: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季节、气候、气化率等。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1500010000500001980199020002010

图 1979-2002年全国垃圾清运量统计(万吨/年)

100100 其 它塑料塑 料

玻 璃其 它

破布金 属 玻 璃 破布纸 类 金属易 腐50 纸 类50 垃 圾易 腐 垃 圾

灰 渣 灰 渣

19601980197019801950195019651935英国(左)和丹麦(右)城市垃圾组分变化趋势图

⑵ 一般工业废物(Industrial Solid Waste)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又成为工业废物和工业垃圾。 200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其中尾矿和煤矸石产量最大,占总量的50%。全国仅煤矸石山就有1200多座,正在自燃的有110座,产生严重的SO2污染。

⑶ 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

危险废物是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被国家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传染性和放射性的废物。

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6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约65万吨,平均日产生量为1780吨,另外,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废药品、化学试剂、像纸及底片等危险废物。

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可分为医院临床废物(HW01)、医药废物(HW02)等47类,包括气体(置于容器中)、液体(废酸、碱、油等)和固体。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危险废物也分为47类,包括45组应加控制类和2组须加特别考虑类。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污染与控制

一、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包括化学型污染和病原体型污染两类。

二、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1 重大危险废物污染事件

⑴ 日本骨痛病

1931年,日本富山县通川流域,怪病,劳动过后腰、手、脚等关节疼痛,延续一段时间后,全身各部位都神经痛、骨痛尤烈,进而骨骼软化萎缩,导致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

重量百分比 (%)重量百分比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甚至咳嗽都可能导致骨折,称为“骨痛病”。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研究,1959年提出了病因是镉中毒的说法。原因在于神冈矿业排放的废物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所致,1971-1976年土壤调查表明土壤中镉含量最高达4.85mg/kg,平均为1.12mg/kg,而土壤背景值为0.34 mg/kg。当地糙米中镉最高浓度为4.29 mg/kg,平均为0.99 mg/kg。截至1991年3月,患病人数129人,死亡116人。1992年净化后土壤中镉浓度为0.14 mg/kg,糙米中镉浓度为0.11 mg/kg。1973-1989年赔偿金额为438亿日元,若早期防治则只需96亿日元。

1970年日本国会一次通过了6个环境新法规,修改了8个与环境有关的法规,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害国会”。

⑵ 美国罗芙运河事件

1943-1953年,在美国纽约州尼加拉市的一段废弃运河上,两家化学公司填埋处置了大约21000t、80余种化学废物。从1976年开始,当地居民的地下室发现了有害物质的浸出,同时还发现当地居民有癌症、呼吸道疾病、流产等多发现象。当地政府对约900户居民采取紧急避难措施,并对处置场地实施了污染修复工程,前后共花费了1.4亿美元。

以此为契机,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环境影响、赔偿及责任法”,1984年颁布了“危险及固体废物修正案”,在修正案中,要求危险废物不能直接进行陆地处置,并要求新建安全填埋场必须采取双复合防渗措施。

⑶ 意大利SEVESO事件

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北部小城SEVESO一家生产2,4,6-三氯苯酚(TCP)的工厂发生了爆炸事故。该化工厂共生产了2.0kg的二噁英,造成了周围1810公顷土地的污染,在现场清理过程中,3收集了20万m的污染严重的土壤和41罐反应残渣,清理这些污染土壤和反应残渣,约耗资2亿美元。一年后,废物被转移到法国,1985年又被转移到瑞士的巴塞尔,并以250万美元的价格进行了焚烧处理。

该事故引起了关于一场二噁英问题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的国际争论,导致1989年诞生了“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并于1992年5月5日正式生效,1995年9月缔约国达92个。

⑷ 深圳市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

1993年8月5日,深圳市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仓库区十余座库房受损,经济损失惨重。为消除爆炸产生的2万吨危险废物,深圳市投资4000多万、历时一年半修建了爆炸废物的安全处置场,对所有超标废物都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双衬层、双排水系统的安全填埋场。

2 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⑴ 侵占土地

平均每万吨固废占地为670m2。美国15000个垃圾填埋场,面积相当于19个新加坡;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总堆存量达100亿t,占地面积3.4亿m2。

⑵ 污染土壤

垃圾还田的病菌污染、重金属污染;内蒙古某尾矿堆积量1500万吨,下游一个乡的大片土地被污染,居民被迫搬迁。1992年,我国工业废渣污染农田达900000公顷?。

⑶ 污染水体

1983年,贵阳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渗滤液污染饮用水源导致大肠杆菌超标770倍,含菌量超标2600倍,很多居民患有痢疾。

⑷ 污染大气

填埋场的气味,垃圾焚烧厂的废气(二恶英),煤矸石的自燃,堆场的扬尘。 ⑸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能源的浪费

低品位矿渣、煤矸石的资源浪费,贮存费用高,平均每吨耗资10元以上。 ⑹ 危害人体健康

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多年无身体合格人员参军。

三、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对策

1 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资源循环”的口号,开始从固体废物中回收资源和能源,“3C”原则,即清洁生产(Clean)、综合利用(Cycle)和妥善处置(Control)。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

资源化: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无害化: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的目的。技术上问题不大,关键是经济问题。

2 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对策

⑴ 从污染源头开始 改革或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少排废物。

⑵ 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第一种产品的废物作为第二种产品的原料

⑶ 强化对危险废物污染的控制实行从产生到最终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即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⑷ 把固体废物纳入资源管理范围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化方针和鼓励利用固体废物的政策。垃圾发电优惠

⑸ 制定固体废物的管理法规

⑹ 提高全民认识,做好科学研究和教育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一、固体废物的处理

固体废物的处理(Treatment of Solid Waste)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

物理处理(Physical Transformation):压实技术(Compaction)、破碎技术(Comminution)、分选技术(Selection)、固化技术(Solidification)

化学处理(Chemical 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技术(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堆肥(Compost)、厌氧发酵(Anaerobic Digestion)、焚烧(Incineration)、热解(Pyrolysis)

二、固体废物的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Disposal of Solid Waste)是指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设施以保证有害物质现在和将来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

海洋处置(Ocean Disposal) 陆地处置(Land Disposal):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安全填埋(Safety Landfill)

三、回收利用(Cycle)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宪法、环境保护法

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二、条例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巴塞尔公约、危险废物管理条例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三、标准

1 污染控制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2 分类标准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3 监测标准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

4 建设标准

固 废——第一章 绪论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固体废物的管理是指从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过程的管理原则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

一、固体废物的管理程序

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包括以下管理程序:

1 固体废物产生的管理

该环节主要是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包括两个途径,一是改革工艺,二是废物的回收及循环使用。

2 收集系统

将分散的废物收集起来,送至回收加工中心或转运站,以便进一步运至处理地点。

3 运输管理

将收集后的废物运输到处理、处置厂(场)的过程中所实行的污染控制过程。

4 贮存管理

贮存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处置前的贮存过程实行严格控制。

5 处理与处置管理

处理是指将回收贮存的固体废物在处理厂(场)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回收有用资源,转化和减容处理。

处置是指将经处理后的剩余废物在自然界中安排一个安全、对环境影响到最小限度的最终归宿,如填埋或排海处置。

二、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

1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管理技术

固体废物最小量化就是不产生固体废物,使需贮存、运输、处理、处置的量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的最佳方法。其基本技术包括原料管理、生产工艺的革新、减容技术和再循环、回收利用技术等。

2 废物转移跟踪管理技术

废物转移跟踪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其拥有者之间的每一次转移,都必须由废物提供者填写转移报告单,分送运输者、接受者和主管部门,同时执行废物交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废物产生者、收集者、运输者、处理处置者和主管当局在废物转移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废物最终得到安全处置。

3 固体废物交换管理技术

一个企业的固体废物,可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现代工业社会的废物交换,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固体废物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系统工程,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废物交换系统网络,如美国的废物交换中心已服务于全美5000多个企业,废物交换项目也扩大到100多种。废物交换可降低处理费用(为处理处置费用的1-2%),节省原料,保护环境。

4 废物管理信息系统

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建立,成为废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产废企业承运者、处理处置者信息资料,废物流资料(包括物流代码、废物类型、特性、产废工艺等),还可对废物转移进行跟踪管理。

第三篇:重点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文秘资料员工作特点:

1、经常性与突发性

2、事务性与系统性

3、从属性与主动性 ★文秘资料员的作用

1、纽带作用

2、助手作用

3、参谋作用

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资料一是为领导出谋划策,提供备选方案。二是协助领导策划和安排工作布局。三是在领导决策前,广泛调研,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提出办法、建议。在决策执行中,根据变化及时提出补充和调整意见。在决策贯彻落实后,又及时反馈总结。

4、耳目作用

参与政策,抓好事务,搞好服务。

★文秘资料员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基本原则:

1、保密

2、准确

3、迅速。

基本要求:“三服务”即为中央服务,为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为人民服务。(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四个转变” 从偏重于简单的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 从单纯地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

从单纯老经验办事转变为实行科学化管理

从被动服务转变为力争主动服务

第二章公文写作

根据2012年4月16日规定: ★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鲜明的政策性

明确的实用性

法定的权威性

作者的特定性

体式的规范性

作用:法规作用、指挥管理作用

交流信息作用

宣传教育作用

凭证依据作用 ★公文的各类15种:

※决议:(不常用)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的事项。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公报:(不常用)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根据行文方向的不同,公文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类。

1、上行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这类文种有请示、报告。有时向不相隶属的上级机关询问、答复、请示一般事项时,也可用函。

2、下行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这类文种主要有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意见等。有时向不相隶属的下级机关询问、答复一般事项时,也可用函。

3、平行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互相往来的公文。这类文种主要有函。有时,通报、通知、纪要也可作为平行文。

★根据公文的使用范围,可分为专用公文和通用公文两类。

通用公文是在各个机关单位都可使用的公文,如通知、函、报告、请示等。

专用公文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机关单位使用的公文,如命令(令)、议案等。

★公文用纸采用GB/T148中规定的A4型纸,尺寸为210mm×297mm。

★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

★公文字体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

★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黑色。 ★公文格式要素编排规则: 格式要求:794,版头7,主体9,版心4

格式要素划分为版头、主体、版记三部分。

★密级和保密期限是指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答:

1、行文时间不同。请示必须事前行文。报告是事后行文,也可事中行文。

2、行文目的和作用不同。请示是请示上级指示或帮助解决。报告是向上级反映情况、汇报工作,不要求直接批复。

3、篇幅容量不同。请示内容单一,一文一事。报告篇幅较长。

4、对上级机关要求不同。请示要求上级机关予以答复。报告一般不要求上级回复。

★惩处性通报与惩处性决定的区别:

答:

1、对象不同

2、内容性质不同

3、发送范围不同 ★决定的例文: ××关于××的决定

××决定对××作如下修改: 内容

××(印章)

2011年9月10日 ★ 报告的例文:

××市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河水质污问题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省政府转来××委员会关于××××××,对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报告如下:

一、内容

二、内容

三、略 特此报告。

××市人民政府(公章) 2010年9月10日

★请示例文: 关于××的请示 国务院:

××××××××××××××。现将有关问题请示如下:

一、内容

二、内容

我们拟根据以上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分别制订各方面用字管理办法。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准。

国家语言××(印章) 2011年1月1日

★批复的例文:

××关于同意××的批复

×××××:

你校《××××的请示》收悉。根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一、内容

二、内容

×××××(印章) 2010年8月8日

★通知的例文:

×××关于×××的通知

×××:

××××××。现将×××印发给你们,请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附件:

1、×××

2、×××

×××(印章) 2012年1月1日

★通报的例文:

×××关于×××的通报

×××单位:

×××××××××××××××。

×××(印章) 2013年8月8日 ★函的例文:

×××关于×××的的函

×××××办公室:

×××××××××××× ××××××。

××××××(印章 )

2011年8月8日

★纪要的例文:

×××××会议纪要

××××××××××××××××××××××××。

附件:×××××

×××××(印章) 2011年8月8日

第三章行政事务文书写作

★计划有规划、纲要、设想、打算、要点、方案、意见、安排等名称。 ★规划时间跨度长三年以上,范围广,内容较为概括。

★纲要比规划更为原则和概括。 ★意见是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任务时使用的计划。

★计划的特点:目标性、预见性、

客观性、规范性。

★计划的作用:明确奋斗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行为约束。 ★计划的结构与写法:、

结构: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标题由制订单位、适用时间、计划事项及文种名称四个部分组成。、 ★报告与总结的区别:

报告是属于党政机关公文的一种,而总结仅仅是一般的事务性文书。报告只要求说明做了什么而总结必须说明做得怎样,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的分类: 按照性质分:工作总结、生产总结、质和指导意义的事务性文书。 ★简报的分类:

工作简报、会议简报、动态简报。 按内容含量分:专题性和综合性简报。

★简报的特点:简、真、快、准。 ★简报的作用:

1、便于领导机关掌握情况,指导工★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一字范围内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制定的一种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文书。

★规章制度的分类: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制度、规则、规程、守则、公约10种。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正文包括前言、任务和目标、步骤及措施、结语 。 ★计划的写作要求:

1、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2、内容具体明确,语言简明扼要。

3、针对性和灵活性。 ★计划例文:

中国档案学会2010—2014年学术活动计划要点

××××××××××××××××××××。

中国档案学会

二00九年二月三日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对过去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加以回顾和研究,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明确今后努力方向,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的应用文体。

会议总结。

按照范围划分:地区总结、部门总结、单位总结、个人总结。

按照时间长短分:总结、半年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 按内容范围分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

★总结的特点:实践性、说理性、客观性。

★总结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认识水平。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工作借签。有利于资料积累。 ★总结的结构与写法:

结构: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标题有三种写法:直陈式标题、正副标题、文章式标题。 ★总结的写作要求:

1、叙述、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总结出个性。

3、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简报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日常工作中用来江报工作、反映情况、传达信息、交流经验的一种简明扼要的、带有新闻性

作。 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

2、便于平级机关之间交流经验、沟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通情况。 内某些具体事项而做出的比较全面

3、便于向下通报情况,传达上级意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图。

公文。

★简报例文:

★规定是规范性公文中使用范围最×市节能减排工作简报 广、使用频率最高文种。

★办法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

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第九期(总第十七期)

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 规定的法规性文书。

★规章制度的特点:

1、约束性

2、×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程序性

3、严密性。

×市经济委员会

2008年9月18日 ★规章制度的写作要求:

1、依法制定,按法执行。

2、明确权限,

严格制定。

3、内容明确,语言规

范。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泰州小组第四章经济文书写作

在我市进行节能减排专题调研 ★经济文书是指在财经活动中形成

和发展的,以财经贸易为主要内容

×××××××××××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应用文。 ×××××××××。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含义:是以报: 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送:

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资料和共印×份

通过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调查所掌

握的第一手资料,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经济活动(生产、成本、财务等)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正确评价,从中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找出差距、指明方向,为改善经营管理和长远预测提供信息的书面报告。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特点:

1、期限性

2、专业性

3、科学性

★合同是平等文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特点:

1、合法性

2、平等互利性

3、协商一致性

4、规范性 ★立约人名称书写于标题左下方,正文之上,立约人名称必须是各方的全称,不能以简称代之。

★意向书是双方或多方就合作项目在进入实质性谈判之前,根据初步接触所形成的带有原则性、意愿性和趋向性意见的文书。意向书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 ★意向书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条款的原则性

3、行文的灵活性。 ★意向书的类型:一是双方契约、有偿合同。二是单方契约、无偿合同。

★意向书的标题有三种形式;

1、意向书、由事由和文种两项组成如“关于合作办学的意向书”、由合作双方名称、合作项目和文种组成如“某某和某某合作经营某某度假村意向书”。 ★招标书的含义:又称招标说明书,

是招标人为了征招承包者或合作者而对招标的有关事项和要求做出解释和说明,利用投标者之间的竞争而达到优选投标人的一种告知性文书。

★投标书的写作要求:

1、认识要客观

2、内容要明确具体

3、行动要果断。

第五章宣传文书写作 ★消息的写作要求:

1、事实要真实准确

2、导向要正确

3、报道要迅速及时。

★公示的特点:

1、公开性

2、周知性

3、科学性

4、民主性

第六章文书工作

★文书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务文书的制作形成、传递、办理、管理、立卷归档或销毁等环节。 ★公务文书怕制作形成:

1、拟稿

2、审核

3、签发

4、复核

5、缮印

6、校对

7、盖章,还包括对各种会议、汇报、电话、重大活动的记录及整理等环节。

★公务文书的办理:

1、拟办

2、批办

3、承办

4、催办

5、查办

★文书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负责领导和指导党和政府系统的文书工作。

★文书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16个字即2012年4月中央指出了,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基本原则。文秘工作必须做到:

1、准确,周密,确保质量

2、及时,迅速,注重时效

3、精简,求实,注重效用

4、安全,可靠,确保国家机密5,认真,负责,加强统一管理。

★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指发文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与受文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文件往来关系。

★公文的行文方式:

1、逐级行文

2、直达行文

3、公开行文

4、越级行文

5、横向行文

6、联合行文

7、对口行文

8、转发行文

9、授权行文。 ★公开行文与直达行文是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首先是传播的渠道不同,公开行文采取通过新闻媒体的渠道或公开张贴的方式,而直达行文采取通过组织渠道一级一级下发文件。其次是保密要求,公开行文不得涉及任何秘密事项,而直达行文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保密要求。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越级行文:

1、情况十分紧急的重大事项,如严重自然灾害、战争、突发事件等。

2、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直接交办并指定越级请示,越级上报的事项。

3、多次请示直接上级但久未得到解决,只得向更高一级的上级请示的事项。

4、与直接上级之间有严重意见分歧,无法解决,则根据有关规定可以请更高一级的上级出面栽定事项。

5、检举或控告直接上级的事项。

6、无需报道直接上级的事务性工作,如调查、参观、加工、运输等。通常通常,上级向下级越级行文的情况较少。

★转发行文是指一个机关(单位)转发其他机关(单位)的文件,可分为批转和转发两种情况。上级机关转发下级机关的来文,称“批转”重在批,平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称为“转发”重点在转字上 ★公文的行文规则:

1、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2、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3、向下级机关行文。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求事项。 ★收文办理程序:

1、签收

2、登记

3、初审

4、承办

5、传阅

6、催办

7、答复。

★发文办理程序:

1、拟稿

2、审核和登记

3、签发

4、复核

5、缮印

6、校对

7、用印或签署

8、分发

9、装封

10、发送传递。

★缮印的方法通常有打字、排版、印刷、复印、誉抄。

★发文登记的内容有顺序号、发出日期、发文字号、文件标题、密级、缓急时限、附件数量、份数、发往机关、签收人、归卷日期,归入卷号等。 ★公文立卷的原则是,保存文件之间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卷内文件的数量50张到200张之间,厚度为

10、

15、20毫米三种。

★公文立卷的方法,按文件特征立卷

1、问题特征

2、作者特征

3、名称特征

4、时间特征

5、通迅者特征

6、地区特征。

★一般情况下是结合两个或三四个特征进行立卷:

1、作者、问题、名称

2、作者、问题特征结合立卷

3、作者、时间、名称

4、作者、时间、问题、名称特征结合立卷。 ★文书归档新规则的的主要内容:

1、整理单位,以“件”取代“卷”

2、保管单位,以“案盒”取代“案卷”

3、分类方式,以“、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取代“六个特征”。

★按保管期限分类:短期(1到15年)、长期(16到50年)、永久三种。

★新《规则》对每年文书编制类别一般有三种方法?按保管期限分类,按组织机构分类,按问题分类。

第八章办公室事务管理 ★使用电话的原则:

1、态度要热情周到,礼貌友好。

2、表达规范正确。

3、语言简洁明了。

4、注意保密。

5、注意时间。

★接听电话的技巧:

1、接听电话必须及时。

2、接听电话首先问候并通

报。

3、做好电话记录。

4、正确处理电话的临时中断。

5、学会处理特殊电话。

6、学会处理转接电话。

7、适时结束电话。 ★拨打电话的技巧:

1、尽量选择合适的时间打电话。如果对方不能及时接听,要在铃响七声之后再放下电话。

2、做好打电话的准备工作。

3、准确拨号,耐心等待。

4、及时自我通报。

5、准确陈述通话内容。

6、如果通话临时中断或受到干扰,应主动回电话。

7、运用语言技巧,及时结束通话。

★接收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每天至少检查一次,以免错失重要、紧急的信息。

★发送电子邮件注意事项,必须做好保密措施,2小时内回复,一般也不要超过24小时。

★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具有权威、凭信、标识的作用。印信管理是秘书日常事务的重要内容。 ★印章的各类:

1、本单位的正式印章

2、领导人的签名章

3、本办公室的印章。 ★正确用印:印章应该上不压正文,下骑年盖月。带有存根的文件材料(如介绍信等)用印,除在规定处用印外,还应该加盖骑缝章(公章)以备查考。重要案件的调查、旁证、座谈记录等材料可使用骑边章(公章),以示文件各页同时形成。对于一些需要密封的材料应在封套的封

口处加盖密封章(公章)。用印要避免歪、倒、斜、偏、模糊等情况。 ★介绍信的种类:

1、便函式介绍信

2、固定式介绍信。

第九章会议工作

★会议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组织地召集人们商议事情、沟通信息、表达意愿的行为过程。 ★会议的基本要素:

1、会议议题

2、会议主持人

3、会议名称

4、会议时间

5、会议地点

6、与会人员

7、会议议程8会议组织者。

★会议议程和日程的区别:会议议程是对会议所要通过的文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概略安排,会前发给与会者。会议日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具体安排,一般采用简短文字或表格形式。它们功能不同,议程的编制应在前,议程一旦确定,就不应再变。会议日程在时间、地点、人员等问题上,如遇变化,可相应调整。

★敏感话题保留到会议的最后。 ★会议签到方法有四种:

1、秘书代签

2、本人签到

3、凭证件报到

4、电子报到。

★会议记录主体包括:会议议题,如果有多个议题,可以在议题前分别加上序号,发言人及发言内容。记录每人的发言时都要另起一行,写明发言人的姓名,然后加上冒号;会议决议,决议事项应分条列出,有表决程序的要记录表决的方式和结果。

★尾部:右下方写明“主持人:(签字)”、“记录人(签字)”。 ★会议简报的要求:

1、真实准确

2、短小精悍

3、快是简报的质量体现

4、生动活泼。

★会后需收集的文件资料主要有:

1、会前准备并分发的文件

2、会议期间产生的文件

3、会后产生的文件。

★收集会议文件资料的收集范围:

1、确定会议文件资料的收集范围

2、收集会议文件资料要及时

3、选择收集文件资料的渠道

4、与分发文件资料一样。

5、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注意保密。

★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答:会议纪要是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提炼而成的。会议纪要是对上可以汇报工作,对下可以指导工作,对平级可以互通信息。有些会议纪要需要会议讨论通过并签署,但大部分会议纪要是在会议结束后为了传达会议精神而拟写的。

会议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记录是如实记载;纪要则是根据会议的宗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综合记叙议事要点和决定事项,它是在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综合、提炼而成的文件。 ★ 第十章信息调研工作

★信息的含义: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信息是领导决策和一切行政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秘书信息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发现问题、然后进行筛选处理,综合分析,提供信息资料给领导参考。信息工作是秘书做好辅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信息的分类:按信息的性质划分:自然信息和社会住处。

按表现形式划分:语言信息、文字信息、声像信息、计算机语言信息、缩微信息。

按信息内容划分为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军事信息、科技信息、体育信息。 按信息来源方向划分横向信息和纵向信息。

按信息稳定状态划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按信息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划分 为预测信息、动态信息和反馈信息。 ★信息工作的要求:

1、准确,真实是信息的生命,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使领导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及时,信息的价值除准确外,还取决于它的时效性。

3、全面,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注意广泛性,真实地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情况。

4、适用,是指信息工作要有针对性,要适合领导利用。 ★信息工作的作用:

1、辅助领导者正确决策,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2、协助领导者科学管理,按一定的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

3、开阔领导者与秘书的思路,通过信息工作开阔视野和思路。

4、提高秘书工作效率,提高办文、办公、办事效率。

★信息的收集:5个方面的信息源,

1、上级信息

2、内容信息

3、平等信息

4、社会信息

5、国际信息 ★信息收集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真实性原则

★信息收集的方法:

1、阅读法

2、视听法

3、调研法

4、交换法

★信息的整理:

1、筛选

2、加工

3、编写

★信息传递的方式:

1、口头传递

2、书面传递

3、电讯传递

★信息传递的要求:

1、迅速

2、准确

3、保密

★信息存储方式:

1、原件存储

2、目录、索引存储

3、软件存储。 ★信息存储要求:注意防盗、防火、防潮、防虫、保持整洁。 ★调查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搜集与其相关的各种事实或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综合,以便科学地阐明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过程和方法。 ★调查研究的特点:

1、全面性

2、实用性

3、时效性

4、求实性

5、超前性。

★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法、典型调查法、统计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

★观察法是调查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同调查对象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第十一章协调 督查 信访工作 ★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人、部门或单位、经过协商、沟通,使各种关系融洽和谐,工作相互协作配合,利益相互补偿的过程和形态。 ★协调工作的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按政策办事的原则

4、服从全局的原则

5、相互沟通的原则

6、维护团结的原则

7、竭诚服务的原则。

★督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突出重点的方法。

2、典型分析的方法。

3、调查研究的方法。

4、举一反三的方法。

5、因事(因地)制宜的方法。

第十二章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的功能:

1、文字处理。

2、文件管理。

3、行政管理。

4、信息交流。

5、决策支持。

6、图像处理。

★办公自动化的作用:

1、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

2、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公费用

3、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和科学性。

4、规范单位管理。 ★办公自动化发展进程分为三代:

1、实现个体工作自动化

2、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

3、以知识管理为核心。

★创建word文档:

1、在桌面空白处点击右键—新建word文档。

2、双击桌面上word图标,打开word程序,产生一个空白文档。

3、开始—程序—micnosofroffice—microsoftofficeword2003—可新建一个空白文档。

4、在打开word文档的情况下,点击常用工具栏上的新建文档按钮。

5、打开word2003,在主菜单上,单击“文件”按钮,再选择“新建”即可。

6、在打开word的情况下,进入文件中根据模板文件创建一个新文档。

★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1、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

2、信息存贮的高密度化。

3、信息传递的网络现代化。

第四篇:绪论-第4章教学辅导

绪论

内容提要 (一) 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及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去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学习方法:一是注意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二是典籍研习与社会考 察相结合,三是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练习题

1.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这里的“文化”属于 狭义文化 。

2.文化层次本书分为那几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 、 制度文化层 、 行为文化层 、 心态文化层 。

3. 一般来说, 文化哲学 、 文化人类 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为广义文化的界定。

4. 民族性 、 国度性 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

7.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8.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本身。

9.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 10. 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11.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2. 学习研究中华文化,要掌握几种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内容提要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疆域: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民族和人口: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缔造。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的格局。

地形地貌: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华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的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

一、第二级阶梯内。

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同时给人类发展保留相对广泛的空间。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夏商周中心地区是当时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和西方文明中心的地理障碍,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练习题

1.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 国家 的建立为前提的。 2.秦汉都实行 郡县制 ,即由数十个至百余个郡管辖数百个到一千多个县或县级单位。 3.在人类社会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 4.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5. 漫长地年代里,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显的有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 海陆变迁 、 黄土高原的变迁 。

6. 中国气候的特点季风气候明显 、 大陆性气候强 、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 7. 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了朝鲜族 、 俄罗斯族 、 塔塔尔族 等几个是在以往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8. 中华民国废除了府一级政区,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 、 道 、 县三级制。

9. 明初洪武六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 ×)

10.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 )

11. 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 )

12. 中国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 )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容提要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的南移 中国大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自古至今的农耕经济。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农耕文化的地域广阔,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有关的记载 较多。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农耕的特点是安居重土,游牧的特点是流动快捷。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农耕适宜安居乐业,游牧适宜迁徙;农耕比游牧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前提下,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和存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体现了封建地主经济,孟尝君拥有薛地,可以收租放债,冯谖客命焚券,收买人心,老百姓欢天喜地,这可以看成是一种租赁关系。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的地理环境三面为大陆,一面临海,对外交往更多的是通过陆路,对海洋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之情。海洋贸易是农耕自然经济的补充,贸易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显示王朝的天威和富足,最典型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满载而出,空船而归。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标志。《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现了西周以前,土地完全“国有”,土地高度集中,而且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即使是被分封的诸侯贵族,也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东周以后,公田变私田的现象多了起来,“爰田”的出现,表示土地私有成为可能。 土地私有之后,一夫一妻的家庭个体生产形式开始普及,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竞相获取的目标。

中国商品经济缺乏独立的发展和特点,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破坏。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温饱解决后,往往不思变革,难以形成厚重的资本积累。早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迷恋现有的成就,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这也是经济不成熟的表现。

传统农耕具有保守性和坚固性,同时又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农耕能够使人衣食无忧,深深的依赖于土地。到了明清,有了专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之后,不是把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购置大量的土地,因为成为“地主”是中国农民心中的理想。

(二)恶性经济循环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明代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有专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如棉花;一些主要的交换场所形成了大的工商业市镇,如于江泾、朱仙镇、佛山镇、

景德镇。

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开始放宽,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来华贸易的制度,如“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对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进行了种种限制。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封建经济的严重剥削,使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自给自足经济的长期存在,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阿房宫》里说阿房宫的消失是“楚人一炬,付之焦土”,战争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曹操诗歌《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就是东汉末年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现实。

元末明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陕西等省的耕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1368年,明令垦荒,所肯荒地就归各家所有,鼓励农民勤劳致富;但是等到沈万三富可敌国时,又对他们的家产仇视眈眈,想尽办法抄家瓜分。俗语说:“有财要藏”,没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从产生。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以农耕为根本,商业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贱业,从商的都是“奸人”。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汉武帝大力推行,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依照执行。

统治者执行“重农抑商”,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维护社会健康发展。

重农,能促进农业,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但人为的割裂农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1.官僚体系对自然经济的压制和剥削。中国是官本位社会,官员和经济被提及最多的词是“官商勾结”,这是个贬义词,意即官僚和经济要么勾结,要么官僚对商人进行压制或盘剥,官员往往以权谋私,只有在清平盛世时,这种压制、盘剥才不显眼。

2.“瞻后”思维对经济主体的束缚和限制。言必三代行必周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式,仰视上古,缅怀过去,依照圣人的榜样来安身立命,不知社会已经越来越复杂,旧的生活模式往往阻碍新的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被压制。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皇权至上。皇帝为了控制天下,往往压制地方经济势力,地方经济发展超前的,往往要照顾弱势的地区。这种相互的钳制,使经济发展过度缓慢。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形成中国文化的承受力、愈合力、凝 聚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的争鸣,取长补短,既有对峙又有包容。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融和创新。对外域的文化能够敞开胸怀,吸收其精华。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练习题

1.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风貌。

2.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

泉。

3. 中国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

4. 东周以后,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5. 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杭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

6.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风格,比如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

7. 多元的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8. 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这种民本思想曾受到西欧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赏。

9.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 10. 中国人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 )

11.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铁犁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 × ) 12. 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游牧经济特别是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 × )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延续时间长,且日益强化。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冲破人类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化为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

1.嫡长子继承制。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康丁以后的最后五个王则稳定下来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自周成王始,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继承周代最高统治者即天子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如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即《春秋公羊传》所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事先确定了权力的归属,避免了兄弟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它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用血缘亲情维系王权稳定。周天子,从君统看,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是天下的大宗。

2.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由周人创立的。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民授疆土”的仪式;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分封士。

3.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旨在尊祖敬宗,维护宗族团结。其内容是,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对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形成

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皇宫前“左宗右社”的制度。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春秋以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对血缘宗法制度和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继秦而起的汉代否定了秦的做法。纵观整个中国历史,由于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其特征是:

(一) 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最高统治者把国家权力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这种家天下思想深深影响了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二) 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皇帝难以割舍血缘宗法亲情,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这造成历史上多次发生诸侯王叛乱事件。

(三)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超姓氏的家族在发展。到汉代,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大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且广占良田,形成宗族色彩十分浓烈的地方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兴起家谱和族谱的编写高潮,以防寒门混入豪门。家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族权是政权的补充,能起到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理学家所垂青.

(四)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即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家国同构,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欧洲与中国政体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不同。欧洲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在封建社会晚期,阶级基础是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一进入文明社会,即已形成,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我们的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扩大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至商朝,代表宗教势力的贞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自然难以与商王抗衡。到春秋战国,一种新的专制制度——以郡县制为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取代了旧的专制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只不过,战国时,是区域性的君主专制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土地归君主所有。春秋以后,尽管出现了土地多级所有的局面,但在整个封建时代,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依然很大,而且官僚、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当土地兼并严重时,统治阶级就会采取措施,限制对土地的占有,以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同时,历代统治者还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由皇帝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决策的格局,由于皇帝专制的本性决定,不断发生变化,其

轨迹是:皇帝总是把大权交给身边的亲信侍从,以取代皇室以外庞大的官僚机构。当这些亲信侍从又发展成像丞相那样的官僚机构后,皇帝又从身边找另外一些亲信侍从,委以重任,来取代那些不再是亲信的官僚。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和明代内客、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秦汉盛行的宰相制度,到明清终于消亡。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并实行连坐法,管理百姓。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便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一个家庭。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形成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等;反面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盲目排外心理等。

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带来的正面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负面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这一特点自先秦时期形成后,一直被延续下来。中国文化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坚实基础,组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个严密体系,只有在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后,才逐渐瓦解。

练习题

1.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除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2. 阶级产生以前,人类先是原始群居、氏族、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冯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实行编户齐民。 4.中国社会结构的专注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5. 氏、族、宗是宗族存在的证明。

6. 战国时期一些新制度产生并相当成熟,比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上计制。 7. 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是家谱和族谱的编写,南朝的刘湛、王俭、王僧儒为家族的发展尽心尽力。

8. 黄帝实行专制统治,需要百官来辅佐。秦始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9.门下省的出现体现了皇权强化。(√ )

10.从黄帝传至禹,禹巩固自己的政权多用武力。(√ ) 11.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 12.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起源同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表现为石器、木器、火等工具的使用,如磁山、裴李岗等遗址发现的石斧、石镰;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发现的灰烬、木炭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为原始宗教,包括自然、生殖、图腾三大崇拜;自然崇拜是先民的崇拜形式之一。如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太阳图形的文饰。生殖崇拜表现了先民对自身繁衍的关注。图腾崇拜为高级的崇拜。

(五) 原始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为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社会形式经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发展过程,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传说中的五帝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原始制度文化为禅让制度,尧让位给舜,舜又让位给禹。

(六) 上古文化分布

神话传说、民族学及民俗学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华夏发源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东夷文化分布在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苗蛮文化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殷商以尊神重巫为特色:按鬼神意旨办事,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礼记·表记》记载了这一文化特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出现了象形、会意、形声制字原则的甲骨文,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到成熟阶段。

(二)西周人本文化

西周之际,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体力水平不断增进,对神的力量的崇拜逐渐淡薄,西周神本文化开始向人本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文化维新。文化维新内容为:一是宗法制度建立——强调伦常秩序;二是确定上下尊卑等级关系的礼制。礼的内容为“亲亲”、“尊尊”,周人确立的礼后被儒家继承、发展。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私学兴起,各家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时期文化突出特征为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墨翟创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老庄创立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早期为李悝,后期为韩非等,主张变法。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追述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

得到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文化走向了大致确定,鉴于此,称春秋战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秦汉文化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开拓进取,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如秦长城,阿房宫等。

(一) 文化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促使文化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表现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文化心理 ;统一法律制度等。文化和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强化专制君主集权,同时也有利于文化发展。

(二)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学,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于是出现了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的 “经学”热现象。由于经学内部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显著特征为打破了秦汉大帝国所形成的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 玄学的崛起

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糅合儒、道而形成。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阮籍等。

(二)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南北朝,魏晋时定型。道教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和健身的问题,吻合民众厌死的文化心理,所以很快发展起来;佛教从西方舶来,关心的是人死后如何的问题,投合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很快融入中国文化队伍。

(三)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玄学中出现了推动玄学向儒学靠拢的修正派。道教也极力调和儒学,将儒学中的伦理精义纳入教义、教规之中。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互相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隋唐政权推行“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使门阀世族衰落的

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政权。这些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和热情,使唐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昂、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而且又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了外来文化,如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等,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时代。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摄取,造就一个丰富热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出现了“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的景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著名诗人。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达到了高峰,书坛推出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与柳公权。散文自由质朴。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一扫六朝绮丽的文风,创造一种自由、质朴、实用、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其特征为:一是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二是提出格物穷理的认识论;三是提出性即理的人性论。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遏制人欲,造成了人心的焦虑和人生悲剧。

(二)士大夫文化

宋词精致细微,词坛上出现了“豪放”、“婉约”两大派别,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文人画潇洒高迈,具有幽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三) 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野俗生动,在勾栏瓦舍里发展起来,如技艺性的傀儡戏、参军戏、杂说、讲史、说书、鼓词等,热闹非凡。

(四) 教育和科技文化

两宋教育发达,一是官方教育缩小等级差别;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教育的发展促使科技的发展,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

宋代政治软弱,自立国之始,长期与北方辽、夏、金对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忧患,对文化各个层面的渗透。另一方面,因游牧民族南下,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蒙统治时期,凶猛剽悍的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得支离破碎,科举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出现了著名作家和著名剧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元杂剧不仅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讴歌了非正统的美好。

(三)规模宏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打开了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大门,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275年至1291年,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南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同时,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化,如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等,中国的《授时历》就是在此基础上修成的。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欧洲。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明清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旧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萌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如“天崩地裂”、“海徙山移”的巨大变化由此开始。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正一步一步无可挽回地走向它的终点。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大批读书人因文字之过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常州府 学训导蒋镇所作《贺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元璋均以“则”为 “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清代更是制造了许许多多轰动全国的文字狱大案,造成文化界一片沉寂,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早期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从理学分化出一种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代表人物王守仁、李贽,主张“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就是“良知”。李贽认为追求正当的物质生活就是“理”,穿衣吃饭就是“道”。早期代表人物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启蒙思潮打破了程朱理学,反叛了正统思想,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大总结时期。在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书,另外,还出现了科学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明清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小说,产生了许多名著: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四)“西学东渐”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来中国,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但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土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中断,中国对外大门日渐关闭。清朝大门之外新兴资本主义呼唤工业革命,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到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练习题

1.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2.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3.火 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4.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多元状态。 5.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三大类。 6.传说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等。 7.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 8.西汉统治者尊《诗》、《书》、《礼》、《易》等为五经。 9.佛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 )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

11.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 ) 12.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

第五篇:第一章应用文写作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2.了解应用文的概念、特点和写作要求。 3.辨析应用文与其他文种的区别。 4.了解应用文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1.应用文的概念及作用

2.学会使用应用文的习惯语言,正确使用应用文的材料 3.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应用文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弗勒指出,信息时代家庭工作的任务是编制电脑程序、写作、远距离监测生产过程。信息时代社会家庭化,作为三项家庭工作之一的写作,自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文章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因为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的是文章而不是文学。社会愈是进步,应用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二、讲授新课

(一)应用文的概念与历史发展脉络

1、概念:应用文是指人民群众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据有惯用格式的文体。

2、历史发展:我国的应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开始,可以说就有了应用文。我国奴隶社会的殷商时期,人们把占卜吉凶的结果、祭祀祖先的活动经过等用符号刻记在龟甲兽骨上,这种甲骨卜辞可以说是最早的应用文。从3 5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便可以看到应用文的萌芽。甲骨文记载的是占卜的事由和结果,故称“卜辞”。这些卜辞,最短的只有几个字,最多的一百多字。据郭沫若《卜辞通纂》分类,甲骨卜辞的内容,除干支数字外,还有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畋游等事项,这些都可视为殷商王室的档案资料,有的可称为公务文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应用文。由此可见,原始宗教活动 1 孕育了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我国早期应用文产生的土壤。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各种统治机器的强化,在封建社会中应用文种类越来越多,达到了比较完满的地步,对应用文的使用格式也有了严格的限定。清朝刘熙载正式提出了“应用文”这一名称。我国最早的应用文专集是《尚书》。秦汉时期,公文文体分类和公文格式已初步确立,有了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其中,上行文(章、表、奏、仪)是臣子给皇帝的上书文书。

我国古代应用文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完善期。

从远古到秦统一中国之前,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萌芽期。其作品见于甲骨卜辞、钟鼎文和《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应用文为主体的文章总集,其内容是记载虞、夏、商、周四代的一些政府文告、誓词等。《尚书》中的应用文,较之甲骨卜辞和钟鼎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先秦时期,在用于处理国事的公务文书产生的同时,私人应用文也因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应运而生,最早出现的是契约和书信。这在西周中期的铭文和《左传》中均有记载。李斯的《谏逐客书》是秦统一以前私人应用文中的精品,达到了务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秦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应用文长足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先秦时期的应用文,文辞简约,形式简单,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和完整的体系,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后,统一了文字,有力地推动了应用文的发展。从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秦时竹简中可以看到,秦时的法律文书和公文的体制趋于统一,内容丰富,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并有了比较严格的分类和明确的行文关系。汉承秦制,应用文体趋于繁富,文辞漂亮缜密,如晁错的《论贵粟书》,贾谊的《论积贮疏》、《谏除盗铸钱令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应用文,无论是写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曹丕的《典论·论文》和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都有对应用文写作理论的阐述。《文心雕龙》所列的33类文章中,属于应用文的有21类,可见当时应用文使用的广泛与地位之重要。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自祭文》,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与桓温笺》,沈约的《答陆厥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应用文佳作。

2 唐代至清代,是古代应用文发展的成熟、完善期。

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由韩愈等人兴起的“古文运动”,对应用文的内容、形式及文风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提出了“信事言文”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人们把应用文写得真实、平易、自然而有文采。散文大家王安石、苏轼等,都有文质兼优的应用文传世。唐宋应用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锦章佳作大量涌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檄》,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论佛骨表》,白居易的《请赎魏征宅奏》,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轼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元明清时期的应用文,体制更加完备,写作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对应用文的各种体式有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在应用文体制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体繁芜、浮词套语较多,八股味较浓等。

太平天国时期,对应用文的体制和语言进行了重大改革。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几千年封建王朝所使用的一些传统旧式公文,建立了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现代公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公文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他体式的应用文也在语言上推陈出新,文风上尚实从简,文体上去僵化、增新品,使应用文更贴近生活,更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应用文文种将更为丰富;现代应用文的体制将更加完备,并趋于国际化、标准化;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应用文的写作和传递更为便捷。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写作目的的务实性。

应用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一点与其他欣赏性的文艺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显然,这里是以“用”作为衡量文章价值的标准,这一标准,体现了应用文的最基本特点——实用。假如写出的文章不务实,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发挥作用,即使文采斐然,也不能算好的应用文。

2、 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应用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的内容的真实性。文学作品也要求具有真实性,但那是艺术的 3 真实,文学形象可以虚构,只要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本质即可,不必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应用文则不同,它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文章中所用的一切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夸大,不缩小,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应用写作的目的。传递信息失实,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应用文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3、 文体格式的规定性。

应用文的体制格式包括书写形式、排印样式、结构层次、习惯用语、称谓、签署等。与其他文体相比,应用文在格式上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性。这种规定的形成,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如书信、请柬等文体的格式;二是国家或有关部门以法规的形式对某些文体的格式作出了规定,如公文、司法文书等。任何人在写作应用文时都必须按照这种“约定俗成”或“法定使成”的格式,而不能随心所欲、标新立异、另搞一套。这种格式的规定性,使各种不同的应用文有了各自显著的外部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便于写作、阅读、分类和查询。假如写作者不按约定俗成的格式去写,就会使读者感到别扭、费解,甚至引起误会;假如不按“法定使成”的格式去写,则违反法规,显然是错误的。当然,应用文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三)应用文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若按制作者划分,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1、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应用文。主要有三类:一是法定文书,如党务公文、行政公文、军务公文等;二是事务文书,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三是专用文书,如经济文书、司法文书、外交文书、礼仪文书等。

2、私人文书是个人为处理私人事宜,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以实现某种具体目的而写作的应用文。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契据文书,如租约、借契、请假条等;二是社交礼仪文书,如私信、请柬、庆贺函、吊唁文等;三是笔记传记文书,如读书笔记、日记、自传等;四是专业职务文书,如演讲稿、述职报告、学术论文等。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应用文的制作者而言,它们的文种有交叉,如经济文书、社交礼仪文书等。

1、通用类文书:指人们在办公中普遍使用的文书。又包括三类:

(1)行政公文:命令、决定、通告、通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等;

(2)办公事务文书: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简报、计划、规章制度等; (3)个人事务文书:信函、启事、祝词、悼辞、楹联等。

2、专用类文书:指某种特定行业使用的专业性较强的文书。包括 (1)科技类:学术论文、实验报告

(2)财经类:经济合同、说明书、招投标书、审计报告等 (3)司法类:诉状、辩护词、公证书、判决书等 (4)传播类:新闻、广告、策划等

(四)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的写作与其他文章的写作要求有相通之处,如都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层次要清晰,中心要明确等。但是,应用文写作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而对写作者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即:

1、明确写作目的,内容求真务实。应用文写作目的的产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了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或有了意见、想法需要表达、交流;二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办或别人委托的事项。这些目的是很具体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围绕具体目的组织材料,根据阅读对象和文体要求遣词造句,求真,求实,求效果,切不可连篇累牍说空话大话,也不可不顾对象,不管效果,只顾自己倾诉挥洒。

2、掌握政策法规,观点正确鲜明。许多应用文的内容都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有关,如公文、经济文书、司法文书、新闻报道等,因此,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去观察分析问题,高屋建瓴,从芜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正确、准确的观点,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应用文。否则,写出的文章就可能与某些政策法规相抵触,铸成错误。

3、熟悉文体特点,格式符合规范。各种应用文章,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具体特点,了解它们的共性,便于把握应用文的一般规律;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格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其特殊性,更好地把握其写作要领,写出内容与文体相适宜、格式正确规范的应用文。

4、培养良好文风,语言平实精练。写作应用文,要有诚实信达的文风,讲究平易朴实、准确简练,摈弃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应用文贵用直笔,美在质朴,一般不用文学作品中的曲笔、婉言、象征等手法,不用艰深古奥的词语。应用文的平实,并不意味着排斥生动和拒绝一切修辞手法,相反,在一些文体中恰当地使用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于平实中求生动,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调查报告、总结、新闻、演讲稿等。平实也不是意味着可随便使用口语,相反,许多文种要求语言庄重典雅,得体大方,如公文、司法文书等。应用文的词句还应注意锤炼,表意准确,文约事丰。

(五)应用文的学习方法

1、掌握文种格式,合乎规范要求。

2、精通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3、行文严谨简明,反复修改练习。

(六)学习写作应用文的意义

1、是能力的要求。

2、是成功的基石。

3、是素质的体现。

4、是单位用人的标尺。

三、布置作业:

1、比较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3、简述应用文发展的脉络,并举出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四、课后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微信营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