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2022-04-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投资要点:1、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前列;2、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3、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麦捷科技(300319)是国内片式元件领域的领先企业。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1: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附加价值、资本密集度大,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高、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等特征。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要素包括政府、产业组织、企业、资源禀赋以及市场需求等。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优势要素,抑制劣势要素,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

汽车业起源于100多年前的欧洲,后来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100多年来。国际汽车业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变革和四次发展中心的转移,产生了世界五大汽车市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格局。

汽车产业包括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工业,主导产品有轿车、客车、货车、摩托车等。汽车产业是关联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大、技术密集、高度集中化、专业化的综合性产业。它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纺织、轻工、交通运输、公路和城市建设,以及维修、服务等相关产业。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特征

1 汽车产业的产品特征: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汽车不但是高价值产品,而且是耐用消费品,其寿命可以分为自然寿命和经济寿命。汽车的自然寿命受到使用过程中保养状态的影响,而经济寿命则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从统计数据来看,汽车报废的平均年龄在10年左右。可以看出,汽车产品具有一次性购买,长期使用的消费特征。汽车的使用成本可以分为购买费用和维持费用两部分。购买费用相对简单,但是维持费用包括燃料费用、保管费用、保养和润滑油料费用、修理费用及保险费用等。其中占较大比例并且经常发生的费用是燃料费用。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取决于汽车的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越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就越好,汽车的维持费用就越低。汽车产品一旦投入使用,就会产生外在性。外在性是指经济活动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间存在差距时产生的现象,当一方的生产或者消费活动作为变量进入另一方的生产或者效用函数时,就会产生外在性。使用汽车时会产生外在性,如废气和噪音等。这是负的外在性,会产生消极作用。为了克服汽车使用时的这种外在性,许多国家都颁布了条例,控制汽车的排放标准。

2 汽车产业的资本特征:资本密集度大,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高,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汽车生产的前期投入经费相当巨大,包括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和调试、产品研发以及人员培训等,收益周期比较长。尤其在汽车生产线中,以使用大型设备、模具为特征的冲压生产线,和以集中进行自动加工的专用设备为特征的发动机加工生产线的规模经济性最为显著。汽车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以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合资创立的轿车生产基地为例,初期设计规模10万辆,总投资金额为15.2亿美元,初期投资金额为7亿美元。因此,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也相当高。由于其设备和技术的专用性较强,退出壁垒也相当高。根据贝恩(I.S.Bain)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成果,把各产业进入壁垒的程度分为高、较高以及中等和低三个等级,其衡量标准分别是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10%以上、6%~8%、4%以下。而汽车工业是美国少数几个进入壁垒最高的产业之一。当其价格只是超出平均成本的10%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

3 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特征:产业集中度高,形成寡头竞争。寡头竞争是指少数几个生产者分享市场。美国的汽车工业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主宰的;法国汽车工业是由雷诺和标致一雪铁龙两家公司控制;日本的丰田和日产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寡头垄断的形成,是企业间激烈竞争。一系列兼并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技术尚未成熟,汽车厂商的大批量生产体制刚刚建立,世界汽车市场容量有限。这个时期,主要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国家都经历了厂商的激烈竞争。随着各国汽车技术的相继形成,汽车生产社会分工的迅速深化。北美和西欧国家的汽车工业组织先后经历了集中度迅速提高、大量企业合并的历史性变革。在美国,20世纪初有12个汽车生产厂家,20年代增加到80个,但是到了1950年,只剩下了13个。到了20世纪70年代,只剩下四家。后来,克莱斯勒兼并了美国汽车公司(AMc),目前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再加上雷诺一日产、菲亚特、本田和PSA标致雪铁龙四大汽车公司,则基本上垄断了全球的汽车业。

4 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征:属于全球性产业。汽车业是最早出现跨国性公司的行业之一。随着汽车市场世界化的推进,汽车生产国际化的种种形式也相应产生,海外建厂、兴办合资企业、购买当地公司的股份及进行合作性生产等。美国的福特和通用公司,是汽车工业跨国性公司的先驱,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洲汽车公司如大众等也纷纷跻身于跨国公司的行列。8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公司也改变了其集中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的做法,对汽车跨国性生产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在1980年,虽然日本汽车生产在世界总产量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但在国外生产的比重却是零,日本汽车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主要是最终产品的出口。后来,面临着美国和欧共体“自愿”出口限制的压力,日本汽车公司才走上生产出口的轨道,而且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所有汽车公司中,福特在国外生产的比例最大,超过一半,在欧洲公司中,大众公司的国外生产份额特别引人注目,达到35.5%。位列福特之后。平均来说,世界汽车工业在国外生产的比例接近20%(19.2%)。

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要素分析

1 政府作用。政府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汽车工业是在中国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汽车工业主要致力于发展载货汽车、特别是发展中型载货汽车,形成了以中型载货汽车为主的栽货汽车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中国政府对汽车工业的作用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是。政府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仍然发挥着调控作用,政府对项目的建设、资金的投入、生产的发展行使审批权。

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要求:汽车工业要走自主发展道路。鼓励汽车企业建立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推进汽车工业的改组联合,支持建立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建立大批量生产体制;坚持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重点扶持零部件工业,加速国产化进程;大力开拓国内国外汽车市场,鼓励个人购车,积极扩大出口;推行适度保护、有利竞争的政策,努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汽车业的分散化倾向得到一定遏制,集团化发展壮大,大批量生产

体制正在形成,零部件工业取得显著进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不断改善,成本逐步下降。市场日益扩大。

2004年6月,政府颁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取消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的内容,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放松了市场准入,减少贸易保护和投资限制。完善了鼓励性的汽车消费政策,减少汽车在消费和使用环节中过多的税费项目,规范了税费管理。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集团之间联合开发重大科研项目。对风险大、尖端性强的研发项目,政府提供资助和补贴;鼓励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汽车和具有通用化特性的零部件。新产业政策宣传国货观念,倡导主流媒体宣传国产汽车的自主开发,改善消费者的汽车消费意识,限制公款购买进口车的数量。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相关工业的发展,并大力修建道路,从而使相关工业和道路建设与汽车工业基本上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2 企业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前苏联为模板。企业行为与前苏联接近。在引进和消化吸收前苏联的整车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的货车及有关改装车的制造技术,在产业内得到了迅速扩散和转移。“一汽”工程是完全按照前苏联吉斯汽车制造厂的模式进行设计和建设,由其提供了完整的工程设计方案、整车生产技术、具体工艺流程、零部件分工与协作体制、管理机构设置和生产管理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积极消化吸收,依靠自主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载货车已经具有独立的研发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许可证购买以及合资、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引进重型车、轻型车和轿车等整车技术22项。但是由于投入生产的整车项目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引进的收效十分有限,限制了引进技术的经济效益。80年代后期。技术引进的规模扩大,轿车工业领域的大宗技术引进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的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在国产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竞争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型、重型货车升级换代,轿车制造领域引进车型基础上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对引进轿车产品的局部改进等方面,我国的汽车工业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我国汽车企业创新行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根据“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我国现有汽车工业企业开展的R&D活动的意识明显加强。但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与国外的汽车工业企业相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有很大差距,R&D投入不足。远未能达到自主开发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一家轿车厂每年的产品开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2%,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薄弱。

3 资源禀赋。中国有丰裕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我国拥有发展汽车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接近1200美元,不到发达国家的3%,只相当于韩国、新加坡等的5%~6%,相当于马来西亚的22.7%,泰国的44.2%,菲律宾的48.3%,巴西的18%和墨西哥的11.3%,印度的95.6%。另外,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我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与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相比,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同时,中国还有广阔的地区尚未开发,因此,我国具有在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可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我国具有较好的相关工业基础和配套体系。我国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四大工业制造国,很多基础工业的规模在世界上已经位居首位。钢铁一直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经过技术改造,我国钢铁的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够满足中低档汽车生产的要求。另外,我国在发动机和汽车电子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汽车产业的配套率也相当高,大众系列车在我国的配套比率已经接近80%。

4 市场需求。在1978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规模较小,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销售的汽车产品主要是中型载货汽车,销售对象是公款购车单位。1978年的汽车销售量是17万辆。平均每年增加约5000辆汽车。1978年到1998年,汽车销售量从17万辆增加到160万辆。20年内增加8.4倍,平均增长率11.8%。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1981、1986和1990年出现了3次销售量下降。1991年之后的汽车销售量持续增加,2003年为440万辆。按照千人销售的汽车数量,发达国家普遍为40多辆,一些发展中国家为10辆左右,而我国为3.3辆,说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

私人购车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汽车品种日益增多,私人购车的比重迅速增长,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体。私人购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迅速。私人购车数量占汽车总销售量的比重,1985年为15.3%,1990年增加到21.2%,1995年是45.4%,1998年是65,2%,2003年是75%。

我国国内汽车需求的分布不均衡。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人口密度有大有小,因此,各地区对汽车产品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对汽车的需求较多;反之,对汽车需求较小。按照六大地区衡量,华东、中南地区市场需求最大。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次之。西北地区再次之。

三、研究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表现在:大国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需求潜力巨大。伴随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必然产生巨大的汽车产品需求,由此带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从汽车的成本构成来看,工资占7%~10%,并且发达国家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我国员工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收入大约是1~2美元,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到1/20。我国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低。随着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会增加我国汽车产品生产上的优势。另外,我国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环境,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劣势也相当明显: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技术水平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优势,转化劣势,逐渐提升资源禀赋素质,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根据木桶原理,木桶的最短木板决定水桶的盛水容量。因此,当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劣势就会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鉴于此。我们应该适时注意抑制劣势要素,使其向优势要素转化。

(责编:若 佳)

作者:孙立敏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2:

麦捷科技:片式电感行业领军企业

投资要点:

1、产品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前列;

2、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3、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麦捷科技(300319)是国内片式元件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等新型片式被动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元器件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片式电感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大陆第一位。

综合竞争实力雄厚

麦捷科技主导产品为片式电感以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属于高端被动电子元器件,其设计、制造具有高精密性。公司产品广泛用于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产品、LED照明、汽车电子、工业设备、航空航天及军工等领域。随着下游电子整机产品的轻薄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以片式化、微型化、低功耗为代表特征的片式电子元器件对传统插装元器件替代进程加速,逐步成为元器件行业主流。

公司综合竞争实力雄厚,体现在技术创新与工艺领先优势、人才优势、品质优势、快速响应及早期参与优势、大客户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六个方面。

公司拥有国内最早从事片式电感及片式射频元器件行业的研发、管理团队,公司形成了独特、领先、创新的三维电路设计理念、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持续完善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快速响应的运营体系,掌握了设计和制造难度较高的片式电感及射频元器件的关键技术,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掌握LTCC射频元器件湿法生产关键技术的厂商。截至2011年11月22日,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共有13项,另有5项专利正在申请。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及严格的现代生产控制工艺,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及性能参数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质是贯穿整个行业链的重要属性。基于公司成熟的制造工艺和较高的研发设计水平,同样尺寸、同样体积的电感产品,公司可以实现其电感量更大、频率更高、品质因素Q值更高,且抗干扰能力更强,过滤杂波、稳定电流能力更好。目前公司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产品合格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出厂合格率高于99.999%(即不良率小于10PPM),高于同行业平均合格率水平,公司成立至今无一例重大质量事故。

此外,公司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设计开发工艺流程,搭建了模块化设计工作平台,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公司还通过参与主流芯片产品的早期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做一站式元器件解决方案。为了顺应主流芯片的发展潮流,提前掌握市场主动权,提高对下游市场的响应速度,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的手机芯片开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TCL王牌、创维集团、华为通信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商。同时,该等大型整机厂商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对下游众多中小型整机厂商也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为公司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募投项目提升竞争力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器件的需求量达到64亿只,合计36.5亿元,需求量同比增长22.61%,预计2014年将达到125亿只,合计人民币57.5亿元。2011-2014年全球市场对LTCC射频元件需求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9%。

由于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的制造工艺难度高,国内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制造工艺发展较晚,生产厂商相对较少,目前中国片式LTCC 射频元器件产品主要来自进口,国内的生产规模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麦捷科技本次登陆创业板,拟发行1334万股A股,募集资金拟投向片式电感系列产品扩产建设项目、片式 LTCC 射频元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产品线将更加丰富,生产产能将有较大提升,研发实力与销售能力将有较大提高,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将快速增长。

作者:文琪

制造工艺统计数据汽车电子论文 篇3:

三大IT产业集群区及产业链比较研究(下)

4.辽宁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03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78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1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05亿元,通信运营业销售收入272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

2004年辽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不含通信运营业),同比增长24.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49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出口38亿美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

2005年辽宁省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743亿元,而“九五”末期的2000年仅有237亿元,总规模扩大两倍多,年均增幅25.7%,基本上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同步发展。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近几年平均增幅24.3。产业规模GDP排第九位,软件业由2000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38.4%,这个增幅与全国的其他省份相比是属于比较好的。

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销售收入实现89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630亿元,软件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1亿美元。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2006年辽宁省将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抓好自主创新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三项工作为重点,做大做强该省信息产业。将规划一批产品市场潜力大、有特色的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并从省制造业专项中划出一定额度支持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支持IT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向重点技术领域倾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重点做好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日本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向欧美地区拓展,对内地的招商引资将尤其重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同时加强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辽宁省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包含通信运营业务收入的条件下,经济总量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9.8%;实现工业增加值510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出口创汇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21.4%。在重点产品的生产上,到2010年,要实现彩电生产600万台、计算机400万台、汽车音响700万部、打印机200万台、激光视盘机600万台、手机1500万部。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到2010年辽宁信息产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水平,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的三分之一要达到世界同期水平。三分之一重点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辽宁省1998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进行预测,R=0.9907,接近1,并且数据积累的年份较长,因此比较可靠。根据预测,辽宁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2010年可达到1034亿元。要实现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必须突显“软件大省”的发展战略。根据以往“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软件业的销售收入预测如下:

这说明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甚至略低的增长率,1800亿元的总体目标就可以实现。

5.河北省IT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河北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达到10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与2000年的5089亿元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河北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IT制造业相对其他工业行业比重比较低。

2004年河北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0.11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软件产品及系统集成收入17.53亿元,增长67.37%,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年初目标的118.14%;实现利税17.92亿元,增长32.9%,其中利润12.27亿元,增长32.22%,全行业实现利税占年初目标的1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53.51亿元,增长36.91%,占年初目标的118.91%;出口创汇1.58亿美元,增长60.5%,占年初目标的141.66%。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7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30.3%。

重点监控的主要产品中,医疗电子生产9772台,增长808.18%,销售8958台,增长828.29%,其中出口179台;单晶硅棒生产718吨,同比增长123.68%,销售748吨,增长97.36%,其中出口661吨;汽车电子生产4.4万套,增长29.95%,销售4.38万套,增长31.12%;制冷片生产380万片,同比增长2.70%,销售382万片,增长3,8%,其中出口298万片;彩壳生产1126万只,下降4%,销售1091万只,下降4.13%;液昌显示器件生产45万标盒,下降5.72%,销售38万标盒,下降16%,其中出口15万标盒;程控交换机产销完成16万线,下降20%。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四项指标增速分别为35.9%、32.9%、36.91%和60.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0.73、14,42、21.83和39.1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14.7个百分点,出口创汇增速比全国同行业高出19.5个百分点。

河北省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

河北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利用市场,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政策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6.环渤海IT制造业基本状况和2010年销售收入预测

根据以上环渤海二市三省调查汇总的数据,2000年至2005年环渤海IT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量情况和增长率情况如下图所示:

7.三大IT产业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对照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差距放大!

五、三大IT产业集聚地的产业链特色

1.珠三角IT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发展很多年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随着海外IT制造业的转移,产业链的打造比较完整。珠江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深圳市在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和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早在2000年,东莞市已经建有大小电脑资讯产品工业企业2800多家,工业总产值达770亿元,电脑资讯产品出口额达66.8亿美元,鼠标、光驱、电脑显示器、键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二三位。2000年东莞一年的电脑产品就达到了1000万台左右。2000年东莞出口创汇超过170亿美元。2001年,我国广东东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其,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尽管东莞似乎始终没有扶持出自己的著名产品品牌,但众多国际品牌和国内外100多家上市公司在东莞的聚集和设立的基地,使东莞这个地名已经成为一个驰名的国际品牌。

2001年,东莞实现GDP578亿元,工业总产值1309亿元;出口总值190亿美元,位居上海之后,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IBM公司的亚洲区副总裁曾经说过,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方正科技电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鸿冰说:方正电脑之所以选择东莞作为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正电脑所需零部件的60%,可以在当地方圆三、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找到。据了解,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东莞配齐。

据海关统计,至2005年12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144.5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成为全国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省份,占全国的比重为42%,比排名全国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00多亿美元。

目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珠江三角洲比较薄弱的方面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液晶显示板制造业。广东省彩电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液晶彩电的关键部件液晶显示板全部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液晶显示板10.87亿个,金额85.15亿美元。不发展TFT-LCD,广东省彩电产业只能沦为下游加工组装车间。目前,广东省TFT-LCD项目已经启动,全省第一个项目已经于2006年4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完善珠三角间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由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的IT产业链打造,得到TCL等广东电子企业的积极回应,而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液晶巨头也极为关注,纷纷赶赴广东考察。包括LG飞利浦在内的国际液晶巨头都表达了落户广东的意向,多个项目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且规模均数以十亿美元计。此外,还有一些境外投资项目在洽谈之中。

关键是:IT产业的技术进步极快,摩尔定律一直在不断得到验证。因此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预见。并且,很多产品自己制造未必比进口或区域分工协作更为有利。

2.长三角1T产业链形成过程的经验

种下梧桐树,凤凰纷沓至。

上海浦东张江对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打造的经验是:“筑巢引凤、凤引百鸟、百鸟齐鸣。”

具体来说就是:大公司、大项目进入以后,可以吸引产业配套的中小公司进入和带动小项目上马。抓好产业的上游龙头项目,“龙身、龙爪、龙尾”自然会形成。例如:有了几个集成电路生产大项目,就会带来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1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就地理位置而言,长三角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最中间的区域,对外交通便捷,对内市场腹地辽阔。人文优势也为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根据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对跨国公司、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长三角IT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起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3.环渤海湾IT产业的骄傲

京津、沈大、胶东半岛构成了环渤海湾电子产业带的框架,北京诺基亚的手机及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的PC,天津摩托罗拉的手机、三星的显示器,胶东半岛海尔、海信的家电以及大连大显等大型企业,都是该区的代表性电子制造商。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这三大中国电子产业聚集地中,该区域的电子制造业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公司贯穿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一个个“孤岛”。相较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电子龙头制造商可就地取得几乎所有的材料、零件、模具加工等供应源,环渤海湾的大公司要花半数的财力、精力去解决自己的生产配套问题。

环渤海湾间产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北京积聚了全国许多最大型的间产业公司;山东的青岛海尔前途无量(笔者在1996年夏长江

万里行考察了沿路的家电卖场以后就说过青岛海尔前途无量);天津的肝产业效益最好,手机生产的产业链非常完善。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天津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的目光。美国摩托罗拉、日本三洋、韩国三星集团先后在此投资设厂。这三大知名跨国公司产生的强大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海内外200多家手机配套厂商落户天津,配套产品达400多个,年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目前,天津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包括以三星、松下、罗姆为代表的片式阻容元件生产基地;以飞思卡尔、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力神、蓝天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器件生产基地;以亚光耐普罗为代表的注塑生产基地。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我国共生产手机3.04亿部,比上年增长30%,终端产品生产能力急速扩大,一方面得益于产能分配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得益于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摩托罗拉、三星和三洋等三大国际厂商在天津的手机生产快速发展,产生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已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亿元人民币,手机配套产业快速增长。在我国每生产4部手机,就有1部产白天津。到2010年,天津的手机产量将突破8000万部。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总部现已确定了“把天津工厂打造成为三星手机在中国和海外最大的手机生产和研发基地”的计划。2006年1月,三星在天津大规模增资扩产,投资总额由2900万美元增加到1.97亿美元,外资额由1080万美元增加到5940万美元,在现有年产能力为2400万部手机基础上,新增1770万部手机生产能力。预计产能将增至4200万部,可实现销售收入46亿美元。而摩托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詹德在2006年3月14日拜会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时表示,未来几年摩托罗拉公司仍将增加在天津的投资,继续扩大业务领域。目前,摩托罗拉公司全球6万名雇员中,10%在天津。爱德华·詹德介绍,2005年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共实现销售额89.8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出口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与以广东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华东基地不同的是,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主体的北方基地移动通信上下游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聚集度非常高,加上环渤海地区的北京等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手机设计和研发、软件和芯片设计等能力,环渤海地区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业有可能重演并超越20年来台湾地区在间制造业的成功。

附录: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状况

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45万亿元,规模在各工业行业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名列前茅;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8%。进出口488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到29.2%;进口2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利税174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实现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税金435亿元,同比增长10.5%;全行业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6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其投资所占比重达63.4%;内资企业投资增速上升,全年增长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个百分点。投资领域集中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占全部投资的55%,其中元件投资增长较快,速度达到48.4%;器件投资则比上年下降了11.6%。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东部12个省市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全行业投资总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长加速,增速均超过40%。(全文完)

作者:葛伟民 徐 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实践教学下计算机教育论文下一篇: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