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

2022-04-2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是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推进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措施。社区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实施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 篇1: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也是农村社区乃至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构筑政府主导,社区、高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就业服务网络,以大力推进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大学生;就业

[文献标识码]A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提出的上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部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利于实现社区建设的城乡统筹。

一、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和安置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趋势,在社会针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会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20世纪末的90%跌落到如今的65%左右,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见表1)。

2008年我国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当年未实现就业,接近毕业生总量的20%,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简单推算,2005年将有120万大学毕业生当年不能实现就业,更保守地即使按10%当年不能实现就业的比例也有60多万大学毕业生当年不能实现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众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是结构性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人数仅占19.2%,大中城市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就业供大于需,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农村社区建设非常需要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存在相当广泛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下面我们简单估算一下我国农村社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假设每1000名农村居民需要一名大学毕业生,根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总人口预测数据可以大致估算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见表2)。根据预测数据,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存量在60万人左右。此外,换一个角度,如果按照国家未来每村配备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计划,2009年我国60.6万个建制村中也需要60多万大学毕业生。显然,这个就业需求数据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相当可观的。

(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扩大就业的基础,也是落实就业政策的落脚点。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诸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农村社区建设也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因此,把农村社区建设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也是农村社区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从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到2009年《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

目前,国家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引入“大学生村官”的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以来,国家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各项政策逐步得以完善。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又出台了有关建立“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了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使他们面向基层能够“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村官”等各项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不仅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让大学毕业生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技,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而且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来自工农一线充满生机活力的后备人才。

(二)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生就业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 大学毕业生思想不稳定,存在扎根农村的认识误区。虽然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但目前多数大学毕业生仍不会因为政策和优惠而首选到农村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真正动力并没有激活,农村的发展空间、环境、薪水、生活品质等因素,成为左右他们理性选择的关键,也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就业选择的一道深沟。即使有些毕业生去做村官也并非心甘情愿,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只是把去农村社区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

2 职责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就拿“大学生村官”而言,他们通常只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必须得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才能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才能很难得到真正的发挥。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导致部分乡镇经常以种种名义使用“大学生村官”做免费的劳动力或打杂,这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技

能培训,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情况、工作、困难等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下去后没人管、没人间,放任自流,有问题也不知道去找谁等情况时有发生。

3 没有归属感,存在后顾之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其身份既不是事业单位职员,也不是公务员,只是财政解决工资和经费的农村干部。任职期满后,由于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安置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使这些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疑虑。此外,一些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的专项计划,或存在政策待遇不统一、不平衡问题,或多属于过渡性的,尤其是服务期满后的再次就业问题已经凸显。

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社区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农村社区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政府主导,农村社区、高校、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就业服务网络,以更好地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

(一)政府: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根本

1 加大政府财政金融支农的力度。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在战略上,只有国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在策略上,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此外,要加大发挥投资、税收以及信贷等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弥补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之不足。

2 提供政策倾斜,提高待遇水平。政策支持是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

(五)大学生: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动力

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定位,一味地认为在城市就业才有发展是不客观的,大学生应适时把握国家政策的导向,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树立到农村社区就业创业一样有发展的理念。

2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尤其是到农村实习实践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自身还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同步培养。

3 大学生应适时大胆创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加快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毕业生自己开辟出就业新天地,并能带动农民一部分就业,从而减缓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条件。国家在组织力量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农村社区工作以后,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扎根农村社区,千方百计提高他们在社区的扎根率、成活率和成功率,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逐步提高其生活待遇和就业期望。建议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如,给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创业和就业的政治待遇,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当村官的,优先为服务期满后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解决编制和工作岗位问题,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基层接班人。

3 多方位宣传,营造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舆论氛围。政府应加强宣传典型,增强舆论氛围。政府主流新闻媒体应集中挖掘各农村社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典范,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招聘网络等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农村社区大学毕业生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更要让已经在农村社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从思想上安心基层,扎根基层。

(二)农村社区: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载体

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以及良好的硬件支持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础。当前一个时期,特别要突出整合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进农村社区,使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变农村社区服务薄弱的状况。

1 要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解除大学毕业生的外在顾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积极抓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的清洁能源,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状况。在公共事业建设方面,要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保险制度,尽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使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无后顾之忧。

2 农村社区自身的宣传也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的管理部门应积极与各高校密切联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到农村社区实习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农村社区,另一方面农村社区还可以对实习生进行跟踪管理以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

3 为确保到农村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安心工作、尽快成长、发挥作用,村委会应组织大学毕业生进行农村工作知识、社区工作职责、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服务。此外,村委会还应定期召开座谈交流,听取大学毕业生的意见,及时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社区工作上的不便和生活困难,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积极条件。

(三)高校: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基地

高校作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最后出口,特别要做好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

1 高校应建立一个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做好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2 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校特色,有条件地采用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定点的学生实践实习平台。部分高校的实践表明,通过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不仅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3 高校也要转变办学观念,理清办学思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也难推其责。为此,高校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切实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建设需要设置专业和安排教学。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设置一些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的专业,切实为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人才支持。

(四)家庭: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基础

1 家庭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们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到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对于城市家庭的家长而言,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帮助其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2 大学生在校期间,家庭也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实践,尤其是城市大学生要积极到农村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城市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

3 家庭要为大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和训练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奠定必要的身心基础,并在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农村就业时给予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董伟,张佐,共建农村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U],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责任编辑 宫秀芬

作者:谭永生 刘 慧

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 篇2: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社区教育的思考

[摘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是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推进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措施。社区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实施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按照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点和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特提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社区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电大办学优势;可行建议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工作目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任务。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即是我国全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推进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措施。社区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社区经济、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物, 实施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按国家、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根据我国各类教育职能和承担能力,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点和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特提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发展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下发了教育部教职成[2004]16号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规定》,对发展社区教育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可行措施。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确定了28个社会教育实验区,2003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扩大到61个。经过几年的实践,各实验区已初步建立了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社区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初步形成;创建了一大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比率有很大的提高,较好的满足了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社区建设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社区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工作,推动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完善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总体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距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之间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社区教育工作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社区大学还没有建立,社区教育工作急需加快建立和发展。所以我们各级政府应增强搞好社区教育工作、建立社区大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我市社区教育和社区大学成立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面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二、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可行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学校建校三十多年来,依托于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设施为主要传播手段,面向地方和基层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生遍布我国城乡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大多数成为领导和骨干力量。电大已成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行使成人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职能的主要载体,并具有以下办好社区大学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1.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国内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中央电大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组织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开发、建设了一大批适应远程教学需要的多种媒体教育资源,担当主讲教师,使全国所有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学习的人员都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同时,广播电视大学与社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有与不同行业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并能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强了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选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媒体教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支持。因此,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相对其它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发挥电大的资源优势,把电大所拥有的学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和非学历教育资源应用于社区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广播电视大学实行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形式开放、时空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模式。所有参加电大学习人员可以摆脱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与学习的矛盾困惑,摆脱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情况实行完全自主学习,非常适应成人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利用电大的特点与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员、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社区居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到任何内容。

3.广播电视大学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卫星电视网络(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教育管理网络(人网),形成了“三网合一”,覆盖全国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电大所拥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覆盖全国的教育网络,为实施远程性和区域性教育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这种技术优势为教育进社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便于把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最需要的公众手中。

4.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的任务重、工程量浩大。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具有全国教育资源共享、节省教育基础设施经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适合我国人口多、学习资源短缺,穷办大教育基本国情的需要。依托电大,构建社区教育体系,不需要另立机构,可以避免各种办学设施的重复投资和浪费。通过整合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能够实现电大与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互补,同时也为政府承担起了对社区教育的组织、实施的责任,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5.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完善的网络教育、技术服务支持系统,截止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指电大分校和由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1103所,其中电大分校926所、工作站177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指电大分校管理的工作站)1853所。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县级电大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办学体系,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网络管理、教学、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利用电大30年来形成的系统管理优势,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宏观指导,同时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区实际、适应于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因地制宜的开展社区教育,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

三、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基本设想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具有以上优势,正适合于办社区大学的需求,因此建议各级政府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社区大学,实行一个班子、二个牌子,人财物三类资源共享。整合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和社会各类优秀教育资源,沟通融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对外合作办学中心。

1.构建教育培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聯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市本级以市电大为依托设立社区大学,县(市)区依托县(市)区电大、进修校或职业学校设立社区学院,居委会(村)设立教学班,形成以市社区大学为龙头,县(市)区社区学院为主体,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班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构建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最大限度让广大居民共享学习,更好的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社区居民对教育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因需施教”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 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等,设立“教育超市”,实行“菜单式”培训。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播电视传播系统、多媒体课件音像播放系统,在电大网络教育基础上,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立“社区大学教育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能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使居民获得更具开放性、实用性、便捷性的各种教育服务。

3.落实保证措施。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各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社区教育的实施和执行机构。政府要强化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指导与工作统筹,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协调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各类办学资源,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的目的;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远程教育工作者,愿为社区大学的建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贡献我们全部的力量和心血。

〔责任编辑:孙文政〕

作者:郭天昊

大学社区教育广播电视论文 篇3:

以新生成长为导向的朋辈引导路径探索

摘 要:新生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朋辈引导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其引入新生教育是一次创新。它利用朋辈间共通性大、互动性强、认同感高等特点,以优秀学长学姐为学习榜样,为新生开辟了一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路径。

关键词:朋辈教育;新生成长;大学生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间沟通比较轻松,也更能相互理解。朋辈辅导能用同龄人间更易接受的思维方式为被辅导者剖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促进良好关系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朋辈互助正是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即“三自”服务的一种表现。朋辈间的沟通所具有的共通性大、互动性强、认同感高、防御性低等特点,与新生成长教育中的不足相互契合。因此,将朋辈教育融入新生成长教育,是高校新生成长教育所必须探索的载体与方式之一。

大学新生适应与成长现状

进入大学之后,新生面临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环境的适应。而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又备受学校的重视,学校希望新生能快速而又安稳的度过适应期。在脱离原来熟悉环境进入大学新环境的变化看过程中,唯有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身的心里和行为,实现角色转换,才能尽快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和适应。

而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其周围环境以及自身角色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在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生活方面的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学习适应,即随着高中时代学习目标清晰、学习任务紧凑的状态的消失,以及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教师的及时督促,转为学习依靠自我监控等一系列的变化,新生能否很快发展出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这些变化;②人际适应,即随着从高中时代到大学阶段的交往对象、交往形式及交往目的等方面的变化,新生能否很快发展出新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适应这些变化;③自我管理适应,即随着从高中阶段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紧张的学习状态到大学阶段的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生活状态,以及摆脱了父母师长的监控,新生能否很快发展出新的自我管理以及自理日常事物的能力,以适应需要独立、自主的这些变化;④心理适应,大学新生在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并且要适应此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不适心理状态,主要有自卑、孤独、空虚、失望和被动等。

引入朋辈教育的必要性

正是由于大學新生对大学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在大学中学习生活的技巧和方法尚未掌握,因此,部分新生容易形成思想上的懈怠、放纵,不能快速进入学习和生活的正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而与此同时,在摆脱了高中老师和家长的“高压”后,新生容易对辅导员和老师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善于从老师的批评中自省和改进,从而错失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而朋友和同辈间的交流所具有的共通性大、互动性强、认同感高、防御性低等特点却能在朋辈间沟通中快速找到共鸣、将生硬的教育理论寓于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使新生得以纠正自身的负面情绪,快速的学习和成长。

朋辈教育广泛结合大学生特点

“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形势快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既具有青年人热情、激情、自信的特性,又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如“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是普遍现象,使得他们具有较强的优越感,随之而来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滋长,面对挫折时的应对能力较弱,处理问题的依赖性较强;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他们思考问题略显浮躁,不够周全。而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理想信念教育时,往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引入朋辈教育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朋辈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的“周围人”,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倾诉和被倾诉对象,亦师亦友的关系注定了他们具有最广泛的导师,最贴近实践的温故,最严格的律己,不仅能增强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与了解,更加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帮助大学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朋辈教育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

朋辈教育从大学生的角度解剖大学的学习、生活、社团活动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教育感染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动力的源泉,学习兴趣也是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内容,而朋辈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载体的新颖性,娱乐性决定了它对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吸引力。朋辈教育的形式,既可以采取朋辈实践感悟的交流,又可以采取朋辈结伴体验,还有各式的模拟实践,游戏等,这些形式不仅操作方便,而且都是“90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时代,论坛、空间、微博、网页等都是朋辈间常用的交流平台。当新的交流平台出现并在朋辈间使用时,其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发展成为朋辈教育的新载体。这些新媒体由互为朋辈的受教育者自发、主动、实时更新和维护,既提高了教育的感染力,又保证了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这些高效、丰富的载体为朋辈间的沟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帮助新生寻找到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树立学习榜样的路径,教育感染力随之提升。

朋辈教育有助于深化沟通成效

由于朋辈间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学业背景,使得他们间的沟通存在天然的安全性和认同感,对于高校教育的理论或观念,相对枯燥、空洞,但通过朋辈交流,能在日常事例中形成共识,从而在广泛的范围内被接受。因此,朋辈在大学生中的作用是高等学校教师所不能替代的,而它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朋辈教育作为对高校教师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通过教育实施者与广大学生群体的实践感悟式交流,帮助大学生们端正心态,并能更好地把理论内容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朋辈教育实施者对社会事件的观点,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期望等能给大学生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被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的,最终形成无限放大的良性循环。

以朋辈教育为载体的具体实施方案

选拔、邀请优秀学生作为朋辈教育实施者

朋辈教育,是以优秀学生为教育施教者,广大“90后”大学生为对象,教师隐性管理的一种教育方法。而邀请和选拔学生中的优秀者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到朋辈教育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是以新生成长为导向,应选择思想积极健康、日常表现优秀、善于与人沟通合作的品学兼優的学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亦可以根据朋辈教育的要求和主题,选择学习成绩优异、具有丰富志愿者服务经验、具有实习、留学经历等的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培训。

而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校长奖学金”等奖学金获得者以及“挑战杯”等各类竞赛奖获奖者将成为朋辈教育所邀请的首批进入社区进行分享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并在相关学习领域都拥有较为出色的学习成绩,取得了一些成就。以上海大学第十届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为例,获奖者分别以微演讲、才艺展示、现场访问等形式,将自己对于学习科研、竞赛、志愿服务等的感悟以关键词的形式分享给全校学生,并通过自己的生动实例和实践成果鼓励更多同学坚持不懈,勇攀高峰。

建立“朋辈讲坛”等沟通交流平台

在确定了符合朋辈教育要求的优秀学生之后,社会可以通过建立课外学生助理团队、开展“朋辈讲坛”等形式,通过讲座、面对面答疑、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探索以新生为主题的朋辈引导多元模式、长效机制。例如,“朋辈讲坛”可以通过十个不同的关键词:“执着”、“奉献”、“兴趣”、“追求”……邀请历届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就相关主题展开分享,可以从自己的课表安排、社会实践、科研成果、课外书籍选择等各方面,向新生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丰富与自己特色的选择。“面对面答疑”可以就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给出自己的建议,根据新生普遍存在的应该加入哪些社团、应该如何选择通识课程、应如何选择与自己兴趣和成绩要求相符的专业等问题可以将答案整理成策,或在网页或社交媒体上开辟专栏进行回复和解答。

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和团队科研平台,增强新生与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可以通过选拔使部分新生加入优秀学生的科研团队,通过“看”、“学”、“做”、“问”等多维感受优秀学生的魅力,为新生树立生动的学习榜样。也可以为新生提供参与优秀生交流讨论的夏季实践团队和学习训练营,充分发挥朋辈教育施教者的引导作用,同时激发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优秀生的言行示范中,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

建立朋辈引导研究导生团队的管理体系

由于朋辈引导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复杂性,针对不同大类和不同学科背景的新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应通过成立四级管理体制对教育成效进行及时反馈,并及时调整效果不理想的部分,从而使朋辈教育的成效扩展到最大化。针对新生成长教育,可建立“社区课外培养中心——辅导员——朋辈教育实施者——大学生”的四级管理机制。社区课外培养中心是政策制定者和规划着,也是激励措施和测评措施的推动者;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专职人员,是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教育过程具体实施管理,包括朋辈教育实施者的选拔和邀请,朋辈讲坛及相关活动的人员组织和策划,过程监督,问题的反馈和协调等;朋辈教育实施者从狭义上来说是从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广义上说是学生中的积极因素,他们将成为学生中榜样和示范,应注意维持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同时广泛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广大大学生,特别是新生,是被教育的对象。只有保持四环节之间的相互贯通,权责分明,并通过每次活动后的及时反馈,对朋辈教育的效果进行监控,保证管理体系的高效监督。

由于朋辈教育的成员是经过考察选拔和邀请的具有较高能力和素质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其本身就是新生的典范,容易引起新生的仰慕与信服,同时,作为过来人现身说法的引导更容易为新生接受。他们提供给新生的是进入大学后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新生尽快完成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因此,朋辈教育在不仅在措施上可行,更有效的将大学新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由纵向垂直管理变为横向交流指引,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补充,达到了延伸教育的时间,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了教育的幅度。

朋辈引导对于新生成长教育的意义

朋辈引导作为新生成长教育的创新手段之一,日益成为新生广泛欢迎的沟通方式。通过与优秀学长学姐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新生可以更加流畅的表达自己关于大学生活的困惑,也可以消除由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等级观念而产生的隔阂。同时,建立学生团队和导生团队,可以增强沟通的辐射面,弥补了辅导员可能无法关心到每一位同学的不足。朋辈教育对高校的新生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新生完成角色转变和树立新的目标

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人际交往关系,许多新生对自己从一个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变化认识不清,在角色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利用“朋辈”的年龄相同、有较强的认同感等优势和特点,来解答困扰大学新生的问题,并给他们一些有关学习、生活和感情上的具体建议,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新生能很快放下思想包袱,调整角色。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都是大学新生身边的学长学姐,他们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往往融进了同辈之间奋发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并对自己的生涯进行规划,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更加生动具体,具有说服力和激励效果,可以帮助新生主动思考大学生涯规划和人生方向,从而尽快树立的新的目标和方向。

有助于新生建立团队合作的和谐人际氛围

大学新生入学后,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朋辈讲坛、面对面答疑等多种形式的沟通,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了解大学丰富的校园生活,对如何融入集体生活、融入社团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社团时间和参与度具有明确和详细的建议和思考,帮助新生懂得在大学的舞台上熟悉团队合作,在与他人的交流和磨合中保持和谐的人际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朋辈间的一些交流和实践,使新生主动接触和融入到团队活动中,使得大学新生之间很快彼此认识,互相接纳,增加交往的主动性,形成团队概念。只有帮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和团队,才能使其通过沟通解决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相处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有助于及早发现新生心理和思想问题

由于大学新生所处的年龄段和学习阶段正处在变化的时期,对于环境的变化可能产生巨大的波动,因此,要尤其关注新生的心理問题和思想问题,巩固其科学的思想,纠正其错误的思想。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或障碍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有一些具体的表现。而辅导员往往不可能估计到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通过朋辈沟通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解决。由于朋辈教育的实施者本身经历过这一时期,对相关的思想可能更容易产生共鸣,容易理解和进行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因此,朋辈教育可以有效的发现和疏导新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有效地防止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30-233.

[2]胡霞.论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41-142.

[3]焦艳新,刘君,牟艳艳.朋辈辅导之代理班长制度对新生的实际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3,(11):48-49.

[4]李丽满,王雄伟,高赫鑫.浅析朋辈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中的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3,(7):225.

[5]卫巍.朋辈辅导在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1:4.

[6]宋振韶,徐蕾.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展望[A].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12:6.

[7]王永会,霍刚,刘淑平,等.北京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A].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12:13.

[8]傅博娜.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与实践[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ssociation, Hong Kong.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Volume 4)[C].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ciences Association, Hong Kong:,2010:4.

作者简介:沈瑜莅(1988-),女,浙江嘉兴人,硕士,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作者:沈瑜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质量基因的研究生教育论文下一篇: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