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发展视角下传媒艺术教育的问题与转型

2022-09-27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 在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新媒体环境下, 发展模式程式化的传统媒体已经不能符合时代发展趋势。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强调, 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1]。我国最高决策层已对传媒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 预示着中国大传媒时代将来临, 全媒体发展速度加快, 需要传媒艺术教育审思、创新与转型。

1 媒介融合发展改变媒体的传播与运营范式, 传媒艺术教育需要与全媒体发展趋势“合拍共振”

1.1 全媒体的全覆盖与全运营

在网络技术推动下, 媒介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 在中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思路后, 全媒体将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和主流传播形态。和过去单一的传播介质不同, 全媒体更凸显媒介全覆盖。国外传媒巨头, 往往拥有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出版、广告、衍生品等多形态媒体, 全媒体即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等所有媒介的联动互补与融合, 可实现多元素多向度多融合传播, 既可以发挥传统媒体的稳定性、权威性、深度性优势, 又能统筹新媒体及时性、便利、受众面广的特点, 全方面扩大和提升传播影响力。全媒体媒介运营模式下, 受众需求丰富多元, 市场细分程度不断提高, 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介形式都难以实现受众满足。传媒集团需协同发展全媒体优势, 采取全面、立体的形式, 通过图、文、声、像等综合性元素, 打造优质内容, 实现立体化传播、制作和内容销售。不同集团有各自发展优势, 不同传媒集团之间协同与融合, 共同完成产品的生产、传播和销售从而达到共赢。

1.2 全媒体发展亟需综合素质全面的传媒艺术人才

传媒艺术是当代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媒艺术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 从2002年至2013年间, 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 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2]。其中, 直接开设了播音主持、影视类、编导类等传媒类艺术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 (不包括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方向的高校) 。2011年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 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 共设立5个一级学科, 传媒艺术从新闻传播和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全媒体发展对于艺术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传媒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类型、层次、数量、需求领域都较以往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传统媒介为主导时期, 传媒艺术人才仅需按照固定模式提供和制作单一形态内容产品, 但在媒介融合发展时期, 传媒艺术人员不仅应掌握新技术和融合技能, 还应具备创新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素质。

2 现阶段传媒艺术教育问题认识

在高校扩招后, 传媒艺术类专业即面临着与其他专业类似的共性问题, 如盲目扩招、师资力量不足, 培养方案不成熟、缺乏培养特色等, 也有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有问题。

2.1 传媒艺术人才输出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

在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基本) 专业目录》中, 融合传媒艺术专业的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很多高校习惯了过去单一专业下的惯性培养模式, 对于部分专业的掌控无所适从或者有心无力。国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在因材施教把握、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对接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 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 能够通过就业市场准确对接。国内很多院校仍沿用以往固定的专业模式授课, 对专业的理解和建设不够, 缺乏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个性引导不足, 数字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迟缓, 适应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的新专业发展缓慢, 用人单位难以在毕业生中找到专业对口、层次合适的学生, 传媒人才“供”与用人单位“需”之间出现鸿沟。

2.2 学生“偏科”问题突出

许多院校按照一套固有培养方案, 侧重对艺术技能和实践的培养, 而忽视科技、人文、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培养, 学生艺术设计理念和传媒操作生产过程或缺乏对于人文关怀“精神内核”, 或在综合驾驭能力上显得青涩, 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使得人才规格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考核有自己的学位考试为标准, 整体难度和水平比普通专业低, 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和文献时存在较大困难和障碍。传媒艺术教育将艺术本体与人文、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丰富、充实传媒教育内容。

2.3 需加强阐释学术理论的力度

传媒艺术发展不仅需要实践, 更依赖于理论构筑。在全媒体时代, 传媒艺术的传播新特性、精神性需要更为前沿、稳健、扎实的学理透视。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3]。探寻并准确把握传媒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理论根基, 才能确保传媒艺术教育的枝干和花叶不“长偏”。

3 媒介融合发展视角下传媒艺术教育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发展需要传媒艺术教育顺势转型。在艺术门类独立以后, 全媒体视角下的传媒艺术教育应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进行转型。

3.1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扩招以后, 出现学校盲目办专业、缺少培养特色的问题。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应紧跟传媒业发展步伐, 适时完善培养方案, 建立因地制宜、寻求特色、注重服务社会、找准坐标、顺应时势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与重庆工商大学的合作模式开启了高校开办传媒艺术专业培养的新篇章。重庆广电集团与工商大学在校园实践大楼内共建500平方米专业、标准化演播厅, 重庆电视频道和栏目整体平移进重庆工商大学。多档受当地市民喜爱的节目在此生产, 学生可全程参与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 而进驻高校的专业电视编导、记者通过定期讲评会的形式, 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目前, 已构建起“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通过师生在业务领域“角色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 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国传媒教育的先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场的节目生产制作掌握专业知识, 更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 领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发酵、互补共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价值, 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3.2 加快结构转型, 培养和打造勇于创新、知识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时, 高校对于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冷思考”。在艺术门类下, 如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 促进专业布局平衡, 如何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实际考核、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跨学科专业教育等, 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下, 大力培养熟悉影视与新媒体传播、掌握传媒经济与管理、传媒资本运营等人才, 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步。有财经特色的高校, 如重庆工商大学在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重视经济、管理类可能的贯穿和引进。在全媒体时代, 懂得资本运营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与单一知识结构的记者、节目制作人、编导相比, 具备综合素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于未来市场的驾驭和把控能力更高一筹。

3.3 深化传媒艺术教育理论建设

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宣传意识形态和学科客观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趋势、专业能力与市场前瞻能力等, 都是传媒艺术学科发展考虑要素, 需要传媒艺术理论作为骨架支撑。以开阔且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视野, 以客观为准绳, 在全媒体视域下不断推动传媒艺术教育的理论建设, 打造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和新路径。

摘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给出了顶层设计和指导意见, 媒介环境和传播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艺术专业独立成为专业门类, 传媒艺术教育培养院校和学习人数增长迅速。如何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全媒体视域和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推进传媒艺术教育发展与转型, 提升传媒艺术教育质量, 培养新型传媒人才, 是当下传媒艺术教育领域亟需探寻的问题。本文将梳理传媒艺术教育的问题, 并提出转型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艺术教育,问题,转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EB/OL].[2013-03-10].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8/19/c_133566806.htm.

[2] 《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综述[EB/OL].[2013-05-28].http://edu.china.com.cn/2013-05/28/content_28954071.htm.

[3] 周星.艺术升门类后传媒教育面临的新形势[J].现代传播, 2011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掌握语言学习中的听力理解技巧下一篇:石家庄区域颗粒物污染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