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村人们环保素质调查

2022-09-11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山区, 农村自然条件艰苦, 经济相对滞后。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及各地小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人们的环保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就当地人们的环保素质做了一定的调查这里就以具体事例来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1 环境公德差

事例: (1) 冬季小镇居民将积雪从家中清理出来, 堆积在街道上, 路面结冰日久不化, 经常发生自行车、摩托车翻车事故, 且路面破坏严重。 (2) 每逢喜庆人们在燃放一种大型礼花, 一家燃放, 方圆几里都能听到, 在人口集中的地方, 天天都能听到。有时半夜会将人从梦中惊醒。 (3) 人们习惯于将垃圾、家畜家禽的尸体倒在河滩或水中, 河水和大雨成了人们的“清洁工”和“垃圾搬运工”。 (4) 农民将地膜从地里清除后, 直接堆放在乡间小路、地埂上。 (5) 一群小孩有的在垃圾箱中翻找东西, 有的拿砖头使劲敲打垃圾箱, 其中一小孩看到上面喷有“住在会川、热爱会川”的标语时说:“噢哟, 还住在会川、热爱会川, 我端不热爱”。

以上事例说明人们的环境公德很差。在这里人们的意识中, 除自己的身、家之外, 就没有多少事物该让他们牵挂了。自己一身可洗的很净, 扮的很靓, 自己一室可扫得一尘不染, 其爱惜程度和不可侵犯性不言而喻。对于公共设施, 特别是环保设施, 则持非常冷漠的态度, 甚至会恶意破坏。人们在行使自己的一些权利的时候, 都很难意识到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大众带来的不便, 以及破坏这些公共设施将要让环境付出残重的代价, 更意识不到污染环境形成的恶性循环。环境是公共产品, 破坏环境就是对环境公益权的损害。但在人们的意识中, 公益事业只有政府或专门的机构去做。人们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

2 环保知识欠缺, 思想认识不到位

事例: (1) 一位农民在喷施化肥时, 因不识字误将除草剂喷施在蚕豆地里, 造成蚕豆颗粒无收。 (2) 据调查, 超过1/3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的, 并且会超过标准剂量用药。有一位农民, 用喷雾器中的剩余农药水洗衣服而身上一年未出现虱子, 次年便将“3911”原液洒在内衣上, 结果当晚被农药夺去了生命。 (3) 多数农民不知道食物链知识, 对害虫的天敌及农业益虫知之甚少, 只知道一味的使用农药, 最终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4) 当地加工中药材, 先用硫磺熏, 再用水冲洗, 反复几次, 以达到漂白、防虫、保水、不发霉等效果, 然而, 硫燃烧、产物入水, 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这样处理的中药材也带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 但人们对这样的加工方法逐渐普及, 家家户户这样加工。

以上事例说明了当地农民环保知识水平低下, 如何环保也就无从谈起。发生一些悲剧也在所难免。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民受教育水平低, 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电视报刊未发挥窗口宣传作用, 农民只看电视剧, 不看农业、科教栏目;报刊普遍订费较高, 农民难以接受, 且在农村发行不力, 所以报刊和农民基本绝缘;送教下乡等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极少;对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不够强势, 学生走上社会影响力不强;农村基层干部不具备环保知识, 也未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农村墙头标语中很少见环保内容。

若将人群按知识层面分为:管理者和环保工作人员、公职人员、少年儿童、农民四个群体, 其环保知识水平应该是依次递减, 但其环保意识的强弱却差距不大。第一群体存在认识和责任心方面的不足, 得过且过, 而公职人员和学生应该具备起码的环保知识, 但在社会上随波逐流。所以, 整个人群的环保意识都停留在农民的水平上。

3 利益取舍失当

事例: (1) 植树节前后, 国家和政府每年都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 近年来农民群众对此十分抵触, 这个任务只好落在学校学生身上, 植树的次数多了, 学生也变得敷衍了事起来了。而很辛苦植活的小树林却被附近农民放牧或焚烧破坏掉了, 他们认为, 树长大了, 草长长了, 兔子、野鸡、老鼠太多了, 破坏了庄稼, 减少了产量。 (2) 劣质塑料袋在农贸市场、超市、蔬菜食品店中唱主角。 (3) 有不少农民冒险私造猎枪, 偷猎野鸡、野兔等。 (4) 在当地人们送礼或款待贵宾, 流行一种“鹿血酒”的补品。 (5) 在院墙或地边, 人们骚扰到蜜蜂窝时, 蜜蜂会奋起保卫家园而蜇人, 但换来的结果是被人连窝端了。田鼠也会遭到同样的结果。

以上事例说明, 人们在发展经济、生产生活中, 为了局部的利益往往不顾大局利益, 植树造林等短期内不见效益的事情不愿干, 但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惜猎杀珍惜动物, 不惜焚毁山林, 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使用劣质塑料袋图个便宜、方便, 生产、贩卖劣质塑料袋图个丰厚的利润回报, 然而使用后的白色垃圾成为污染当地环境的一大杀手。人们由于吃了野生动物小小的一点亏, 就会让野生动物的一个家族灭亡, 难道人们不会不去招惹它们, 学着善待一下野生动物吗?难道我们人类的利益就高于一切吗?

4 习惯成自然

事例: (1) 假如我们问一个正在向街边扔垃圾的居民, 为什么这样做时, 如果比较客气的话, 他会说:“我常常这样, 而且我不扔, 别人也会扔”。 (2) 如果你拦住一位随手扔烟头或吐痰的居民, 问他能否改变一下习惯, 他会说:“习惯了”。 (3) 超市里, 遇见一位用塑料袋装食品的顾客, 问他知不知道用塑料袋装直接入口的食品是不安全的, 他会说:“我想可能不安全, 但用习惯了”。 (4) 农村习惯一家一个厕所, 其实就是一个有围墙的大坑, 习惯于将粪土露天堆放在院内、公用巷道中。

像以上的现象还很多, 这说明我们落后地区的人们多少年来, 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对环境也不知不觉地破坏了多少年。并且一代传一代。习惯成自然, 习惯了随心所欲, 习惯了走截路而不惜践踏庄稼和街道的绿化带, 习惯了坐车就不喜欢步行, 等等。这样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 也不是光靠宣传教育就能改掉, 这需要一定的法令、制度或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改掉的。

5 结语

总之, 通过调查发现, 我县群众的环保素质较低,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人们的环境公德差、环保知识欠缺和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经济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们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 加速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成为制约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矛盾, 当地政府和环保组织的忽视起了一定的纵容作用。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建设中, 一定要改变观念,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特别对下一代的教育力度。加强政府和环保组织的监管职能, 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 完善环保法规, 大力推行全民环保教育。合理利用媒体, 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感言:愿将来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存, 愿我们的每一位公众都具有绿色、环保的思想, 我们渴望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摘要:本文主要用若干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渭源县当地农村人们环保素质问题, 希望就这些问题来提醒及引导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关键词:环保素质,调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不平衡报价下一篇:井筒水合物的防治措施探讨

热门文章

当地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