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关系恶化

2022-11-28

第一篇:中国新加坡关系恶化

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

五大队一营电子工程单数组

黄振华E032012003

一、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杨尚昆主席(1993年)、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李鹏总理(19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胡锦涛(副)主席(200

2、2009年)、李岚清副总理(2002年)、吴邦国委员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2007年)、习近平副主席(2010年)等先后访新。黄金辉总统(1991年)、李光耀总理(1990年)、吴作栋总理(199

3、199

4、199

5、199

7、2000、2003年)、王鼎昌总统(1995年)、纳丹总统(200

1、2008年)、李显龙(副)总理(199

5、2000、200

5、200

6、2008年)先后访华。

2013年4月,新国务资政吴作栋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问广东。5月,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新加坡。同月,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访华。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访华。9月,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访华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访问广东。同月,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访华,出席天津生态城5周年庆祝活动。10月,张高丽副总理访问新加坡并主持双边合作机制会议。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访问新加坡。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赴新出席“中新领导力论坛”。

2014年4月,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问山东。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访新。6月,新外交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访华。7月,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来华举行第二届中新治理高层论坛。8月,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来华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会见。同月,杨洁篪国务委员访新。

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8轮磋商。两国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广州、成都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主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双边贸易额为759.14亿美元,增长9.6%。其中,中方出口458.64亿美元,增长12.6%;进口300.5亿美元,增长5.4%。2014年1月至7月,双边贸易额4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中方出口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进口7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1999年10月,中新签署《经济合作和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两国经贸磋商机制。双方还签署了《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漏税协定》、《海运协定》、《邮电和电信合作协议》、《成立中新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协议》等多项经济合作协议。2008年10月两国签署中新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在中国—新加坡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第四次联席会议上表示,当前,中新两国经济都在经历转型升级,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两国经贸合作将呈现更多的契合点,不断获得新动力。

中国—新加坡双方投资促进委员会作为促进中新两国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应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巩固合作成果、扩大合作领域,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双方应推动新对华投资合作深化发展,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在华园区合作项目建设,并共同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三、在金融、人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

1. 金融

近年来,中新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成为两国互利合作新亮点。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新加坡金管局在华设立代表处。2013年5月,新加坡金管局北京代表处正式揭牌。2012年7月,两国签署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有关银行业事项的换文。10月,新方授予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特许全面拍照。201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4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在新人民币清算业务正式启动。

201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续签中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人民币/600亿新加坡元,有效期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新加坡市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2.人文

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文化合作协定》。项目每年逾200起。双方在文化艺术、图书馆、文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

1999年,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及中国学生赴新学习、两国优秀大学生交流和建立中新基金等协议,中国15所高等院校在新开办了20个教育合作项目。2013年,我在新留学人员13985人,新在华留学生5290人。

2001年起,新方定期派中高级官员团访华。2004年5月,双方决定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支持两国年轻官员的培训与交流。2007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园区管理经验开展中西部开发区人才培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9年以来,双方已联合举办四届“中新领导力论坛”。

2012年9月,首届中新社会管理高层论坛在新加坡举行,双方签署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合作的换文。2014年7月,第二界中新社会治理高层论坛在华举行。

3. 科技、教育

两国在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十分活跃,主要项目有中国赴新加坡经济管理高级研究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新考察、两国外交部互惠培训项目等。

1992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次年建立中新科技合作联委会。

1995年成立“中国-新加坡技术公司”,1998年设立“中新联合研究计划”,合作项目共计28个。2003年10月,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驻新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

4. 其他

两国在旅游、质检和环保等领域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双边人员往来229万人次。2007年,两国有关部门分别签署《出入境卫生检疫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关于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3年10月,双方签署《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安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四、重要双边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90年10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200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

五、军事关系

新加坡地处全球战略枢纽位置,是与中国关系最差的华人国家,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同时新加坡与台湾交好。总体看,中新并未组织过联合军演,只在安保领域进行过三次联合训练,参训双方人数自2002年至今从未超过100人。 1. 1973年台湾以“联星计划”为代号,派遣现役军官协助新加坡训练海空军,并出任其海空军司令。1975年,台湾和新加坡签订“训练议定书”(“星光计划”),由台湾提供场地和人力,协助新加坡训练地面部队,也就是俗称的“星光部队”

2. 2002年曾传出中共为拉近与新加坡关系,向新国提议愿提供海南岛作为星光部队演习场地,以削弱台新关系。但该项消息始终未获新、台、中三方证实。

3. 2009年6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新加坡武装部队安保联合训练在广州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展开,双方均派出观摩团进行现场观摩,这是我军首次与外军进行安保联合训练。军事专家表示,这次中新两国联训以“安保领域”而非“反恐”名义,为两国今后在安全领域合作埋下伏笔,假以时日可能深化到其他领域。

4. 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新加坡武装部队19日在新加坡开始“合作—2010”安保联合训练,旨在进一步巩固两国两军传统友谊,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两军务实交流与合作。

5. 2014年11月2日代号为“合作-2014”的中新陆军联合训练,2日在南京军区某综合训练场举行开训仪式。 这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军队首次组织传统安全领域联合训练,课题为“步兵连山地联合战斗行动”。

第二篇: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责任在于医还是在于患 立论稿

医患关系 立论稿

尊敬的评委,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共同讨论有关医患关系的恶化责任主要在于医还是患的问题,而我方的一贯观点是,医患关系的恶化责任,主要在于医。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请允许我对这个辩题的定义做一个清晰的解释。

首先。医,是指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即医生、医院单位和制药厂等。患,是指患者和与患者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即全体患者组成及其亲属。医患关系,指得就是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次,主要,是指双方都有责任的前提下,造成问题更严重的,需担当更多责任的那一方。

我方必须申明的一点是,在医患关系的恶化过程中,不存在哪方是无责任无过错的。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是哪方所需要承担其中的“主要”责任。必须提出的是,对于某些因为医患关系恶化而受到精神、肉体伤害的良心医生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悲痛和惋惜,都应该反思自我。但正是这种反思,更加促使了我们要找出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让医院这份土地更纯净!而我方今天对于“主要”这个概念的判断标准,是依据在医患关系中,哪方行为和改正更具有影响力来酌定的。下面,就请允许我对医生为什么在医患关系恶化中负主要责任进行论述。

第一,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不端行为的始作俑者。在场的各位观众和评委老师们,想必我们都有曾作为患者的经历。试想,当我们作为患者时,我们会首先挑起对医生的矛盾吗?我们会在医生认真负责的情况下对医生抱有不满心怀芥蒂吗?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医方先对患者采取的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才致使了患者的不满,造成医患关系的恶化!

第二,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行为对患者的影响力巨大。当我们作为一个患者时,我们在就医的过程中就处于一个绝对劣势的地位。医生罔顾患者的经济能力、重复开药、做不必要检查、罔顾患者的生命健康、小病当大病、见死不救,甚至于收红包、拿钱才救命!这种发生在患者身上的种种悲剧,医生难咎其责!

第三,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改正能更好的改变现状。作为医生群体,若能渐渐改变如今存在的不端行为,想必作为患者的我们一定会信任并理解医生。改变虽小,却是医生必须承担起的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在社会双方共同造成的医患关系恶化过程中,医生显然起了更大的作用、具有更强的影响。医生的一次不负责,就可能造成患者的一生悲剧。医生的一次负责,更可能让患者重获生命。既然如此,医生对造成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责任,还有什么理由推脱呢?因此我方坚定认为,医患关系的恶化责任,主要在于医!

第三篇: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恶化怎么扭转

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恶化怎么扭转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社会公众的焦虑和期盼,深深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既是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环境污染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十一五”以来,初步建成全国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环境好转只是局部性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形势十分严峻。

——空气持续恶化。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全国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2%。此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现在,在一些城市,呼吸上新鲜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水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当前70%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一些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区地下水中,已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

环境恶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我国一些地方,污染事故频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癌症村”。专家分析,肿瘤患者增加与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有关。

环境污染大多难以恢复,有的破坏具有毁灭性。污染问题表面看是环境问题,但却是涉及社会稳定、民众福祉的重大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在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情况下,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升。如果任由环境恶化趋势蔓延,很可能会积聚社会不满情绪,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环境恶化症结在哪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10多年来,中央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力度不可谓不大。

各地党政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也是坚决的。

然而,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大气污染靠风刮、江河污染靠冲刷”的落后状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家的感受也越来越差。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上上下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换来天蓝、地绿、水净,而是陷入越治越差的怪圈?

客观上讲,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处于中期时,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进度加快、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要看到,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更要看到,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虽然我们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发展阶段固然不可超越,但发展是不是就必须搞得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透析这些年发生的许多环保事件,污染并非都是必然发生的,其中也有不少主观因素。

一是衡量政绩过于看重“GDP”,致使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项目,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另外,在很多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还是纳税大户,甚至是当地的财政支柱,对这些

企业“下死手”,无疑会断了自己的“财路”。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二是环保部门不敢管、管不了,监管职能难以发挥。由于基层环保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保局长不得不听命于地方党政一把手。一些地方领导也常常以“挪位置”、“摘帽子”等手段干扰环境执法,致使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即使一些环保局长敢于挺身而出、严格执法,但由于技术落后、手段缺乏等原因,这样的“小马”也难以“拉大车”。

三是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手段隐蔽。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污染处罚标准偏低,导致许多企业宁愿罚款也不购买使用治污设备,即使买了也当成摆设。遇到执法检查时就“开机欢迎”,过后就“关机休息”。发生污染事件后,也很少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到底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碧水蓝天?二者能不能兼得,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当前的关键,就是要抓住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推出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的举措,让人们看到环境治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何说环境监管能力亟须突破

监管是环保工作的“千里眼”,肩负着生态“守护神”的重要使命。缺乏有力的监管,再好的法律、再严的政策也会落空。

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保部组织编制发布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全面加强监管也面临不少“瓶颈”,亟须突破。

理顺环保管理体制。针对环保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少专家建议推行环保系统垂直管理。这样做,有利于上级环保部门将管事与管人统一起来,使环保部门的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增强了环保监管的权威性实效性。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污染无地界,环境治理不能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而必须联手行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治理经验,在全国尽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环境遥控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控网和应急网络,实现环境在线监测自动化,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健全业务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严格问责机制。应严格排查污染中的“人祸”因素,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扩大问责范围,将所有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承担环境保护之责的官员,都纳入追责范围。增加问责主体,不能只是由政府说了算,其他相关部门也要能够参与,同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第三方,对各地环保治理进行专业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追责力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为何治理环境需用“重典”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制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居各部门法之首,但人们普遍感到环保官司仍然难打。

为什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么难呢?这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此外,环保法律之间相互衔接不到位,不能有效形成执法合力。

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真正把环境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下一步还要抓紧填补法律上的空白和漏洞,加快研究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推动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各级环保部门应敢于拿起法律这个武器,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决不允许搞变通、打折扣,视法律法规为儿戏。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应尽快建立起配套完备的公益诉讼法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为开展公益诉讼提供依据。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制度,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进行司法救济,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为何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你我

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人心里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人埋怨企业,有的人埋怨政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看一看下面的事实就不难发现,环境污染其实人人都有份儿。

先看看我们的居家生活。随着我们生活条件好转,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也日益增多,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据统计,全国2/3城市都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垃圾围城成为一种顽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被称为潜伏在城市里的巨型“炸弹”。

再看看我们的出行。现在很多人习惯出门就开私家车,觉得这样既方便又体面。殊不知方便舒适之处,也是污染加重之时。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少开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对空气的污染。

最后来看看在工作中造成的污染。很多办公场所,即使大白天光线充足,也依然灯火通明;下班后空调照转,电脑照开,耗电多少没人在意。除此之外,废旧纸张、废弃电脑等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能不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不随意丢弃?能不能少开一天车,自觉做到绿色出行?能不能实行无纸化办公,自觉做到少用

一张纸?能不能出门关灯关空调,自觉做到少用一度电?„„我们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

第四篇:中国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新加坡在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投资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国民素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应当看到新加坡政府过分的强调教育投入存在的弊端。

新加坡采取大力投资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本国的自然资源相当匮乏,而人力资源就是唯一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唯一资源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投资教育的主要目的,强调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功能,这样就带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简单化。它强调了人的工具性,忽视了培养人才的目的,导致了人看不到教育在促进人的感情、意志、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基本功能的认识片面。过于追求高学历、重视科学,忽视了人文,结果导致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单一认识与崇拜,弱化了教育的教化功能和传承功能。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扭曲教育的本质,其结果可想而知。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外学生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这种优越的条件吸引了不少新加坡学生前往共度学位,但是学成归国的新加坡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小,有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美国或者前往更好国家发展。由此可知,新加坡政府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方针使得学生普遍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他们缺乏共同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能够懂得如何理解帮助他人,促进人的共同进步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更多地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和本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以便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富国强国的梦想。虽然我国与新加坡在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原因有一定差距,但是人力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是彼此共同关注的。这点启示了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发展人的道德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公德意识,通过教育对人们输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五篇: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摘要】

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于东方世界里的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新加坡是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展成熟,相互之间有着吸收借鉴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因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中新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对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良好的指向性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中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杨发艳09政教0903040070

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于东方国家,在文化上有着“东方文化”这一共同渊源。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文化根源,新加坡是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比较和研究新加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我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发展,《古田会议决议》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1944年4月11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主持的报告会上,谭政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熟,由此,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成熟时期。在经历了“大跃进”“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后,进入拨乱反正和发展的新阶段并至今。我国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两手抓”的总方针,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同步进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贯彻疏通引导相结合。在党的不断发展中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永恒、凝滞的,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国领导人根据时代进步,继承性、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体现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教育的目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具有超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正向着宏观领域、未来领域、以及生活世界发展。功能也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由传承功能向创新功能发展,呈渐进与飞跃、协调与突破相结合趋势。

二、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经历了60年代的忽视、70年代的醒悟,在80年代,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1991年,经新加坡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公布发表,制定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国家意识,于此定型。从此以后,所有活动均围绕五大价值观展

开。国家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方法灵活、途径广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个人、社会、国家“三兼顾”。新加坡进行公民教育的总任务是非常明确的, 即服从、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占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 即“爱国主义”意识,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三、 中新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鉴

1、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 新加坡人认识到,加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教育,是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保证新加坡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加坡倡导 “东方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后的继承。

(1)新解 “五伦”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五伦”,即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新加坡

从现代的观点从新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这五种关系,使“五伦”跟上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符合现代华的要求。首先,将父子改称为父母和子女,君臣寓意为国家和人民,则改作兄弟姐妹。其次,对“五伦”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夫妻一伦里,提倡男女平等,摒弃了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强调夫妻双方相互包容、相互敬爱。在人民和国家一伦中,主要体现在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对人民有责任和义务,人民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把国家和人民相融合在一起,丢掉了传统儒家君主专制的色彩,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当代的认可。

(2)新说“八德”

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而被赋予了现代意义的“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添加了现代意义的精华,被各族人民所普遍认同。通过创造性的改变,新加坡坚守了“东方价值观”的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莫

大的成功。

2、新加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1)、内容上,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

新加坡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制定的法律法规详细具体。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便攀折花木等不良习惯都立法规定相应处罚并严格执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战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法制观念,宣传道德规范的同时,应加大相应的立法,以借助法律手段保证各项道德规范的落实。另外,法律法规的也应不断细化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将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形成规范的奖惩机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显著的成效。

(2)、方式上,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同时,应增加实践性活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理论上告诉如何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很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以至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不知该怎么做。新加坡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学生社团进行实践活动和服务,如升降国旗、文明礼貌月活动等。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和挖掘各种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道

德观念,形成道德素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将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与公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宣传说教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自尊, 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J].2003,7.

2、郑汉华.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及其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整改问题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