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重在“促进”和“引导”

2022-10-24

新的教学观, 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和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这是对传统教学观中教师角色的重大突破。教师即促进者, 意味着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设计者、潜能的激发者、学生经历知识化和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师即引导者, 意味着教师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健康心理、健康品德、自我调适、自我选择的帮助者, 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的引领者。没有教师的“促”和“导”, 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不落脚于学生的“学会”和“会学”, 教师的“促”和“导”就毫无意义。可以说“促”和“导”是教师献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使学生走向爱学、乐学、善学之道的“指南针”, 是促使学生拥抱知识的“催化剂”。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重在“促进”和“引导”。那么如何解读和实施教师的“促”和“导”呢?

1“促”和“导”在兴趣与责任, 诱发学习动力上

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 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新课程亦强调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促”和“导”意味着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激发其强烈地求知欲望, 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并经常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将是通向此途的重要渠道, 也是教师永恒的职能。

2“促”和“导”在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就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促成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善于倾听, 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喜于合作和积极讨论的良好习惯;阅读课本、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认真审题, 作业认真的良好习惯;留意生活、亲近自然、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自我检验, 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善于创新、善于求异的良好习惯等。这些习惯是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的前提和有力保障。而如何让学生形成这些良好习惯, 应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促”和“导”在学法建构, 提高学习能力上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这“几把钥匙”就是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对学生“导”以好的学习方法, 并促成学生根据个性差异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懂得如何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 关注学法的指导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新课程下教师的重要职责。

4“促”和“导”在释疑, 疏通学生思路上

“促”和“导”亦意味着启发、疏导。教师的“促”和“导”要“促”和“导”在“关键”处, “促”和“导”在“点子”上。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时, 就要及时启发、疏导。“促”和“导”不是代答, 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用启发式的语言、条件、事例、经验及丰富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暗示、点拨、启发, 使学生受阻的思路豁然开通, 疑惑冰释。

5“促”和“导”在体验、悟理, 探索知识上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探求知识、领悟感受知识。“促”和“导”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思想和个性得以充分驰骋的空间, 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思路, 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并最终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规律的探索者、成功的体验者, 学习的感悟者。在教师的“促”和“导”中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过程。

6“促”和“导”在自然过渡, 促使知识的转移上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去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 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把握好知识的衔接点、转折点和共同点, 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最近发展区”的迁移、联想和飞跃。“导”首先要导清思路。清晰简捷的思路是促成实现知识过渡的基本保证,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导以练习。精心设计的练习题, 能起到“穿针引线”以旧引新的作用;再次是导以先前知识、经验和技能,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也能让学生摸到知识发展的脉络, 以便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7“促”和“导”在重点难点突破, 加深知识的理解上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理解知识的难点、探求规律的结合点、解决思路的转折点等处, 教师就要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 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引导的起点, 抓住突破问题的关键,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判断, 促成重点难点的突破,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顺利通过学习的“瓶颈”, 获取摘到“桃子”的喜悦。

8“促”和“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

教师的“促”和“导”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上, 更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要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引导他们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 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通过教师的“促”和“导”, 要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成为学生道德和人格升华的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既要实现自己的意图, 体现促进和引导作用, 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学习空间, 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促”和“导”要讲究科学性, 要“促”和“导”在“点子”上, 不能满足于“促”和“导”过, 而要“会促”、“会导”, 在学海中, 教师要会导航、掌舵。“促”和“导”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总之,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促术”和“导术”, 有创造性的扮演好自己“导演”的角色, 才能在各种形式的堂课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对传统教学观中教师角色的重大突破。“促”和“导”是教师献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重在“促进”和“引导”。

关键词:促进者,引导者,兴趣,责任,习惯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新世纪怎样当教师[M].云南民族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论大学学生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下一篇:视觉技术更新对视觉艺术的拓展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