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前,全面落实新战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横亘在中航工业直属板块面前的重大课题,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电系统公司)也不例外。与国际知名的航电系统供应商相比,虽然在同代技术的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基本不差代。

第一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从产业链的视角透视高科技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遇到困难的研究,分析了构建产业链对于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的优势。以期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新的发展模式,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高科技产业:成果转化

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对相关产业有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其中,核心特征是产业的高技术密集性。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一般具有很高的技术领先性和技术复杂性。

高科技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迅速推广。并应用高新技术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从而形成由高新技术成果推动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过程。高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水平的资本运作系统、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高效的产业化推广系统。但从我国目前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究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职能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职能调整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和调整:(2)科技与经济对接出现断层即市场需求与研究方向不一致。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缺乏沟通。致使研究成果同现实需求出现断层,高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差;(3)投入资金不足。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大量资本投入的过程。但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不足;(4)高科技人才短缺。高科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一人才,大量流向国外。国内尚未建立起与高技术产业化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5)高科技产业化的配套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中介机构无法起到科技与经济的纽带作用,同时中试基地配置不足和中试机构运转中作用的局限性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等多方面问题,致使高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和发展平台。

二、产业链视角下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产业链这个词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对于产业链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产业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链是指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产品(服务)需求的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而形成的网链状的产业形态。从宏观来看,产业链是指满足特定产品(服务)的所有相关产业的集合:从微观来看,产业链是指基于特定产品(服务)需求的所有相关企业的集合。产业链主要特质在于以产业部门的差异为基础,利用专业化的分工将上下游产业(或相关的企业)有机的整合起来,着重发挥各产业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规模效益。

产业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链呈网链状结构。产业链并非表现为单一的链状结构,而是由产业链中的纵向链和有纵向产业链衍生而来的横向(辅助)产业链相互交织形成的网链状结构。其次,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围绕特定的需求而形成产业间联动。产业链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各产业间构成的有机整体,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协同模式的完善,为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为特征的深度合作提供良好基础。再次,产业链受行业特征的影响,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最后,产业链内部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价值的传递性。从供给角度看。产业链的资源功能传递、功能集中和功能累加的手段。资源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传递。从需求角度看,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和节点都对其上游环节和节点提出要求,而又都对其下游环节或结点进行供给。从而出现了以产业链为平台的相向供给与需求传递。

本文基于上述产业链的特征分析,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考察了高科技产业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产业化的全过程。认为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产业链的构建为主线的动态发展过程。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与产业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从纵向看,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科学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市场开发直至产业化的链条。这条链的形成过程正是基于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纵向产业部门合作而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内部通过产业链的约束和整合,使各个部门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产业化的过程。同时产业主链通过不断向上游的创新源和下游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延伸和拓展,从而形成了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相对较为完善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路径。

从横向看,以纵向主链上的结点或环节为中心,不断衍生并形成与该结点或环节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而形成以新的辅助性的产品(服务)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链,即由纵向产业链衍生而出的横向产业链。任何企业都在其所处行业的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但高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都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因而每个环节都需要多方协助,横向产业链的价值由此凸显。横向产业链与其所对应的纵向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是互动的,横向产业链为纵向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辅助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保证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链条顺畅、高效的运行,同时又通过纵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以及进一步衍生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横向产业链为纵向产业链提供强大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是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手机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手机产业主要包括基础研发、核心产品的研发与试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服务为主线的纵向手机产业链,由纵向产业链衍生出的横向产业链,例如由手机硬件产业衍生出的芯片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加工业和各种元器件制造业等产业部门。通过纵向与横向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手机产业链。

因此透过产业链的组合过程,清晰地看出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是以产业链为前提的,产业链的构建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现实选择。

三、以产业链构建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化

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恰恰是产业链构建与完善的过程。所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应有意识的强化产业链的构建这条主线。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使高科技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参与合作的企业角度来看,产业链的构建有效的整合了参与者的资源,并不断吸聚外部资源的流入,大大增强了参与者的资源可获得性,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之间通过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使其运行更像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营造便利的创新环境,包括开放互动的信息流通环境、持续的创新环境,诚信合作的工作环境等等。产业链的构建为高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产业链的构建。

1,通过构建产业链,既有利于促进资源集成整合,又

可以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吸聚外部资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企业只有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得以生存,因为任何完整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需要多种资源以及多样人才共同投入,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构建产业链可以将各方的资金、人才、信息和关键技术等有效的聚合在一起,使外部资源内部化,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强大的支撑。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使各参与者的资金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依托产业链将各类科技人才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强了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可获得性,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人才的智力优势。依托产业链构建将高科技产业,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同时每个高科技产业部门所进行的活动均服务于同一个目标,产生资源的共同指向性和资源投入的协同性。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高科技产业链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其规模越大。对外界的吸力就越强。就像磁铁一样,规模越大对于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高科技产业链大大增加了风险投资者的信心,带动风险资金以及社会资本的注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依托产业链构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突出了高科技产业的区位优势不断吸引大量的人才的流入。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就聚集了六千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同时人才的流动必然会引起信息的流动,使新知识、新技术在高科技产业间流动与扩散,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2,产业链的形成克服了单个技术产业化的不足。单个技术产业化需要各种丰富的资源,这恰是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企业难以在有限的资源与生存压力之间寻求平衡,致使很多好技术产业化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单个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处于一种中性状态,任何高科技企业要采用都要进行再开发、再试验和再加工等大量重复性工作。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贻误了商机,因而增加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顾虑。单个技术的推广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造成巨大的浪费。

从产业链的角度构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使企业的技术开发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促进技术开发面向应用,促使各方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效率,缩短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加速了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同时也克服了单个技术开发的资源有限性,降低了技术开发的风险提高了技术开发的成功率,克服了单个技术产业化的不足。

3,有利于发挥产业链的网链状结构优势,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高科技产业链内部的各个高科技企业基于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动态联盟关系。各参与企业围绕特定的目标分工协作。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各个参与者的科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实现多赢互惠。产业链在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充分显示其网链状的结构优势。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或许表现为一定的地域分散性,但围绕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受地域的限制,各个产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为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提供虚拟的空间通道,加快了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其网链状的结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从技术扩散、知识流动和降低风险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它在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结构优势。

基于产业链的动态联盟关系形成的高科技企业合作更为有利于技术在产业链扩散以及知识的流动。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不会轻易扩散,必然会形成技术创新扩散的壁垒。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技术扩散壁垒相对减弱,促使技术在整个链条间顺畅的扩散。对于知识的划分一般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比较正式。通过沟通即可转移和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深层次的接触和挖掘才能实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能够大大增强各个企业间的联系和沟通。随着合作不断深入,加大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流动,使企业获得其它企业外部化的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扩散后的生产力促进作用机率较大程度上有所提高:产业链上的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良好的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使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流动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开发风险和投资风险。另外,高科技企业从单纯的竞争转变成为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了高科技企业外界阻力,降低竞争风险。使产业链的构建凸现了其在高科技产业进程中的结构优势。

4,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促进产业链内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资金的流动,使位于上游的研究开发更加贴合市场,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下游部分为高科技成果迅速进入并占领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上游产业部门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随之而提速。

高科技产业链的完善同时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完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链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从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是资源优势、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基于产业链角度构建高科技产业发展,使产业间、产业内的行业以及行业内的企业存在共性的价值观念,通过纵向产业链以及由纵向产业链衍生形成的横向产业链之间的立体的并行分工协作,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形成巨大的资源优势从而获得外部经济。产业集群构建了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和空间载体,而产业链又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作者:刘艳辉 尹贻林

第二篇:中航工业航电系统:从高科技技术到高科技产业

当前,全面落实新战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横亘在中航工业直属板块面前的重大课题,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电系统公司)也不例外。

与国际知名的航电系统供应商相比,虽然在同代技术的产品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基本不差代。然而在航电军民融合协同发展、产融结合等产业化发展方面,由于受历史、文化、地域、政策等主客观因素,无论在发展思路还是在发展举措上,航电系统公司还需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航电系统的产业化发展问题,是核心能力提升和战略转型问题,是军用技术如何向民用技术转化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军民产业有机结合的问题,更是如何实现技术和产品相关多元走向市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航电系统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广山说。从此不难看出,对于航空高科技企业而言,首先要解决军民如何融合的问题,其次要考虑融合到什么程度,最终要实现商业成功、提升企业价值。

背景:让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贯穿于航电产业发展始终

随着集团战略的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构建起母子公司管理架构,推动航空电子产业快速发展,集团专门成立了由5家事业单位和13家工业企业(包括2家上市公司)组成的航电系统公司业务板块,该板块是集团航电产业或业务发展的主体,是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承接主体,是集团战略的“承重墙”。

公司组建以来,以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提升能力、战略转型为主线,以资本化运作、产融结合、产业快速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专业化整合、市场化改革、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和产业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资源资本化、技术产业化、产业市场化、军民融合化,努力推动航电产业跨越发展。

航电系统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多个关键要素的转型发展,比如创新模式、发展模式、研发模式以及资源整合模式等,都面临着与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挑战。要应对这些转变和挑战就必须将集团战略贯穿于航电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改革调整,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核心能力引领,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推进战略转型,统筹好改革与发展两个大局,统筹好专业化和多元化两个关系,统筹好产业发展、业务并购和资本运作三方面工作,协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资本化运作、专业化整合、国际化开拓和产业化发展这“五化”举措。

集团战略在航电系统公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丰富实践,具体来讲如下。

两融。将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通过与国际航电系统供应商合资合作进入全球民机航电市场,大力发展国际军贸业务,实现国际军贸市场、航电系统加改装市场的新突破;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就是借力区域发展契机,将航空电子技术推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将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转化成工业技术和产品(或民用技术和产品),真正进入到民用市场,实现商业成功。

三新。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空电子技术也在创新发展,从技术、产品、子系统、系统,无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航空电子技术与航空电子产业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军民用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决定了航电产业的发展必须采用新的研发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由“技术创新型”向“技术+设计创新型”转变,由“技术依赖型”向“技术+商业创新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整合与配置资源型”转变,由“企业自身实体型”向“跨界型”(跨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跨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域)转变,最终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相结合,构建一个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转化体系。

五化。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的第二个动力。前者解决的是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发展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支撑和保障问题。五化战略中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产融结合问题,还有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重新打造公司的治理和管理问题。①航电产业应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层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总部与成员单位一体化经营管理体系,规范运营,加快市场化改革;②重新定位专业、技术、产品等核心能力,实现战略、业务链、价值链的有效协同,组建航电协同研究平台,创新航电系统研发体系,积极推动航电专业化能力和业务整合;③通过多元融资、业务整合,提升航电系统资产证券化率,实现航电整体上市,加快资本化运作;④通过合作、创新和并购,拓展航电空白专业领域,加快航电产业平台、专业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最终实现航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航空电子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发展。

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发展机制

谋求航电系统产业化发展

从霍尼韦尔、柯林斯、GE公司等这些国际同行看,基本上走的都是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无一不是积极引入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不失时机地通过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积极壮大和发展自己;从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恰当地把军用技术移植到民用领域,形成军民融合、军民互动、军民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航空武器装备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保军”实力和全球竞争优势。

为此,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航空为本、全面创新、相关多元、整合并购、体系发展、市场导向、合资合作、国际标准、资本运营、品牌塑造、协同发展、产业经营,最终实现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的产业发展思路。

航空为本。航电系统公司的成立就是为满足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各型飞行器、发动机和防务系统提供先进的航空电子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因此,航空为本是航电系统公司的使命和责任。

全面创新。随着航空武器装备和民用飞机的发展,从平台到系统,从机内到机外,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系统,整个航空工业在全面转变。全面转变的背后,需要我们航电系统在观念、技术、管理、市场和体制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相关多元。军民融合的核心就是军用技术要通过相关多元转化到民用产业。相关多元的内涵是,技术是相关的,但是形成的产品、产业和市场是多元的。很难想象,一项技术只对应一个产品或市场。因此,相关多元指的是产品谱系、产业结构、市场层面要能够多元化。

整合并购。航空电子技术几乎覆盖了电子信息的核心领域,从射频探测到光电探测,从计算机到网络,从显示到控制,从导航系统到自动控制系统,从传感器到基础器件、微电子,几乎覆盖了整个电子信息的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由于历史的演变,目前航电的产业架构仍然是基于单个企业面向专业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需求,需要从专业、技术和能力上进行业务整合,从而更好地适应航空电子系统发展的要求。发展民用产业更是如此。通过整合,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完善我们的技术要素和产品要求;通过整合,更好地为市场提供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

整合并购的过程,就是跟市场对接的过程,是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齐头并进的两条战略。因此,市场导向、合资合作、国际标准、资本运营、品牌塑造、协同发展等,这些合起来,就构成了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

坚持内生发展和外延并购并重

实现从高科技技术向高科技产业迈进

资源价值最大化永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对航电系统公司而言,航空电子的技术和产品体现了高科技的先进性和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在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发展战略中,既有集成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的新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电子、物联网电子、智能与自动化系统以及其他一些相对应的电子技术和产品领域),也有快速通过业务并购来解决向民用产业转化的成熟技术和产品领域。

那么如何将航空电子的技术、产品、知识、管理,以及核心能力、核心资源优势转化成与市场接轨的产业发展状态?

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相结合是航电系统公司进入相关业务领域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手段。内生是基础、并购是手段,与市场接轨是目的。若不具备自我研发实力,不将技术和产品集成起来,光靠并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内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外部并购是打造一个面向市场的产业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产品,进入市场。

“我们一部分自己做研发,一部分靠外部并购,内生和并购不是一刀切的概念。并购是解决市场的路径问题,解决产业的路径问题,解决产品的业务扩大问题。业务的拓展、市场的拓展、产业的拓展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但是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发展,则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发展来解决。”卢广山说。

第一条路径是立足内生发展,即对于非航空民品中的新产业、新产品,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将先进的技术转化成产品,将产品打入市场,通过市场扩大形成产业规模。

航空电子技术受先进的电子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很高,是航空工业技术发展变化最快、面临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航电系统是软硬件结合的多功能集成化产品,在航空制造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价值空间较大、是国内外供应商竞相争夺的领域之一。因此,航电系统公司必须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平台牵引、技术牵引到真正地实现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并举,实现自主创新超前发展。随着航空武器装备从有人化向无人化转变,从单平台向多平台转变,从以航空为主向空天一体化转变,从单机系统向网络系统转变,这些都对航电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航电系统不能够自主创新、超前发展,就不能满足现代航空武器装备的要求。

第二条路径是适时外延并购,即对于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通过与市场快速对接,外延并购,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在相关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市场平台上发挥作用,实现技术和产品向不同类型市场转化,向更广泛的技术和产品转化。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与经营模式的制约,大多数单位仍处于军品主导的经营模式,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不能够走向民用领域,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为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现有技术和产品向成熟市场的转化,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建立产业化发展模式,尚需要时日。为缩短时间,就必须迅速解决技术和产品对民用产业的转化问题,怎样可以转化?如何快速转化?这其中,业务并购就是抓手之一。

通过业务并购,航电系统公司可以解决如下问题:①将现有技术和产品向成熟市场转化。②将现有技术和产品向其它技术和产品进行集成,促成新产品、新系统、新技术的派生发展。③与市场对接,快速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以“3699”业务战略为依托

实现航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战略如何落地?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3699”总体业务战略,即以三大产业中心为主体,以六大区域产业基地为承载,搭建起九大专业平台,发展好九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思路。

三大中心。为了推动非航空民品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与市场的全面接轨,航电系统公司提出了要建立军机航电系统中心、民机航电系统中心、非航空民品的技术创新发展中心,因为军机、民机和非航空民品产业发展都有各自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产业规律。三大中心的建立,就是要建立适应军民用航空电子技术与系统和非航空民品发展要求的研发和创新发展中心,全面支撑航电系统公司产业发展。

六大区域产业基地。通过与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圈融合资源、市场、技术、产品和产业,打造电子信息器件、惯性器件、传感器、连接器、汽车系统及电子、微电子等六大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在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圈布局航电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集团公司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的要求,航电系统公司在进行战略和产业的选择时,遵循总体原则:业务发展战略要与区域经济品牌形成有效的对接。目前,航电系统公司与上海市、山东省共6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建设上海民机航电产业园,为中航工业和美国GE公司民机航电产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重要保证;积极推动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建设,构建凝聚研发资源与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平台,设立北京青云航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北京航电产业发展平台,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已于2010年12月31日完成奠基,北京顺义航空产业园区正在加速推进;陕西宝鸡航空装备产业园、宝成航空精密制造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已完成深圳市军工科技创业园建设,深圳航空产业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成都红外传感器和重庆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九大专业平台。航电系统公司将着力发展射频探测、光电探测、座舱显示与控制、飞行控制与作动、综合惯导系统、综合处理与网络、综合数据管理与信息、火控和发射、大气数据与传感等九大专业平台,构建航电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态势。

九大产业。航电系统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产品和资源优势,同时贯穿“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航空、基础器件、通信系统及电子、汽车系统与电子、智能与自动化系统、物联网电子、医疗设备、新能源电子、安防电子与软件产业共九大产业。除航空以外的其他八大产业都是非航空民品电子信息领域的新兴产业,是航电系统公司将航空电子技术的先进性与非航空民品产业开发的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战略选择。也就是说,航电系统公司利用自身拥有的价值链、产业链、技术要素、产品要素,到市场里找到相关的产业链、价值链,通过相互匹配来实现相关多元的战略对接,实现与市场的匹配,解决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家把航空制造业作为新兴战略高科技产业,航空电子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航电系统公司将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和“三个跨越”,全面推动航电产业战略转型,为实现航电系统从高科技技术迈向高科技产业,最终实现航电产业的跨越发展而不断奋斗!

第三篇: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经受了金融风暴后依然生机勃勃,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自主创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条件。通过论述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其激励机制的研究空白,从政府、社会和企业本身对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 自主创新 激励机制

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高科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它是走在科学、工程和技术最前沿的新兴技术群。高科技产业则是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高科技产业经受市场的大力推动,成为世界最为瞩目的焦点产业。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因此技术难度大,智力要求高,其渗透性和竞争性强,投资风险大,是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影响的走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与特点需要高科技企业内外环境的高度协调与完善。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且要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两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成为焦点,它将是中国未来15年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国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以及出口都发展较快。其中高科技制造业的增加值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个百分点。在对外出口方面,尽管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高科技产业依然蓬勃向上,一片生机,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29.4%。

“自主创新”的技术是高科技产业真正得以成长和发展的最核心的资源,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国内前沿,并在国内形成了如北京中关村等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内外环境的相辅相承给予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勇猛向上的发展势头。然而我国企业总体上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大部分企业只是照搬国外模式,纯粹在国外孵化,忽略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此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以及人才的匮乏同样制约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激励机制的完善对于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及留住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来说都是必要的条件。

政府对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与激励

高科技产业激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在我国的国情下,政府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府不仅可以在经济财政上、政策法规完善上给予企业最核心的支持,还能为学与研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财税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已经将其作为对企业重要的激励措施。研发对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可利用财政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比例,财政的拨付应向其倾斜。高科技产业是具有高风险的,为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政府可能扩大财政的担保以及支助的范围。这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但风险又很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保障,不仅可以扩大高科技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更加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鼓励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这也有无形的导向作用,企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能,有效地形成了激励机制。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税收的减免将会大大缩减企业的成本,从侧面宣传了政府税收的激励政策,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以及员工身上。政府除了对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还可以作为企业的客户。规定政府每年都要定比例采购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划出专门的资金用于采购,这不仅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还可以借此检验产品的质量,监督企业的生产。

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完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是无形资产,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点,高科技企业就是凭借自身力量开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力屹立于市场。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高科技企业间的竞争点,它从诞生到管理的过程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在发达国家,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极大的保护,同时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在欧美的各大型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的知识产权一般都不会轻易卖给他国,如果我国想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有所发展,则要靠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真正实现科技上的独立,拥有自身最核心的技术。在这方面,我国要加紧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套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我国有零散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条例,但目前仍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保护自主创新的成果。法律制度是从根本上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更是有效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自主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产学研”相结合,重视人才的力量。“产学研”是高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发挥各界力量的综合体现。它是将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都纳入了创新的行列,要充分重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扶植和造就这一批创新创业的人才。“产学研”体系加快了研发的脚步,且促成了企业科技成果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把“学”与“研”联系起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对于科技人员来说,这一体系则为其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得到企业最大的尊重,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产学研”的结合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技术人员都达到了有效激励的目的。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社会以及民众的支持。只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的自主创新,支持与包容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失败率也就多于其他产业,自主创新仅仅依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主创新的结果。创新不易,特别是对于世界各国都竞相争取的高科技产业,一个能够允许失败的机制则免去了许多企业冒险的后顾之忧。同时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有利于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于那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则有了精神上的鼓舞。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有效激励的外部因素。

加强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

我国目前倡导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要培养企业自觉创新的能力,让其自身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通过外界环境的完善来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企业自身自主创新的激励是对企业经济和人力的投入。在经济上是要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比重,在人力上则是善待企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核心员工的忠诚度。

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健全核心技术。高科技企业的关键在于研发,比起欧美国家的研发投入我国相对较弱。要想在世界市场上有所发展就要加大研发的投入比重,从而建立健全企业的核心技术,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学研”不仅仅是政府的投入,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本身,那么企业就要在政府提供的有利的科技环境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越发重要。核心技术的健全能够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它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和研究出自身核心的竞争专利产品与技术,从而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全方位善待核心技术员工,培养员工忠诚度。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拥有该行业最核心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砥柱力量,如何提高员工忠诚度以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了核心技术人才谁就走在行业的尖端。下面从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员工职业生涯以及企业文化几方面来谈谈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激励。

高科技企业核心员工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需求也有所不同。核心员工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通常他们并不会屈从于权威。希望自己的专业技术决策能够对公司决策的制定有一定影响,他们渴望被尊重,有自主工作、工作成就、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薪酬福利上,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的工作通常可以量化,只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薪酬考核机制,从而完善薪酬结构,就会得到核心技术人员的肯定。在工作内容上要为核心技术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工作内容,使其尝试更加丰富多彩的不同岗位的工作,这可以为其大脑注入新鲜血液。给予高科技企业核心员工足够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有利于员工看到希望以及融入企业,提供相关的职业生涯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留住核心员工则要不惜加大对其的投资,一步步展开各种培训与锻炼,促进员工的成长。当然,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想法,对于核心员工则要花大力气一一了解其需求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企业文化的激励则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好“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激励,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和关注,在以人为本的观念里要充分体现对核心员工的尊重与公平,让他们全方位的体会到优厚的待遇,从而培养其忠诚度。从人力资源的各个角度对高科技企业的员工进行激励,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双管其下,这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条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作者:冉曼曼 张 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