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创新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教学设计的创新范文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

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

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

继承传

统,

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

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

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承传

统,

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

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

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

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

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

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

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

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展示:名人作品

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

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

①你了解徐悲鸿吗?

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

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

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

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

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

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

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

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

: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国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

、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

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

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

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

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新课标第一网

第二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学习需要的分析】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与文化协调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满足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文化强国比任何时候都迫切,而作为未来建设者们的现代中学生们,十分有必要了如何发展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

【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内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学习者的分析】

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 比较感兴趣,认为有实际意义。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还不够,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

(2)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投 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 【教学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方法】

1、直观展示法: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

第 1 页 共 4 页

组织学生对教材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形成共识,实现从知识到情感的内化;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书画之乡——固镇》,介绍我县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书画之乡活动,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而我们固镇人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来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你了解书法艺术吗?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呢?(板书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材料:

书法与变迁中的社会文化

晋代内乱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上层纷争不断。士子视从政为畏途,一部分人向哲学思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此同时,书法艺术逐渐从追求外在形式转向内在的气韵。

——晋人尚韵

唐王朝建立以后,文化主流形成儒、佛、道三家并行。由此,基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基于追求规范正统的大国心态,唐王朝以书取仕,对书法明确提出了必须合乎“楷法遒美”的要求。

——唐人尚法

宋代开国不久便内忧外患,深陷政治危机。因此民风文苑中缺乏初唐盛唐人们锐意进取的气概。文人士子在“兼济天下”的愿望难遂之余,只求“独善其身”,由外部世界的拓展转向内心世界的探求。

——宋人尚意

随着明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汉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明代中叶,文征明等人登上书坛,文征明的小楷最为出众,其书法态势稳健秀整,令人悦目赏心。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

——明人尚态

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在得到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由此现当代的书法可谓百花齐放。

——现当代百花齐放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时代在变迁,经济、政治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到文化上便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这启示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问题探究2: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

第 2 页 共 4 页

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又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材料: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我们要使之复兴,首先要强调继承,对一些中青年尤其要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功,对那些造诣较深的书法家,则在鼓励他们创新。

——田英章

问题探究3:我们怎样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也不能固守传统,脱离时代。

探究活动二:

播放新闻视频《李斌权"书法与交响乐"登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

问题1:书法家李斌权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同西方的交响乐紧密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音乐和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这对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2: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做到文化创新上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教师点评。

原因:(1)文化具有多样性 (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要求:(1)态度

(2)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正如书法家田英章所言,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大有取代毛笔的趋势,我国的书法艺术将走向何方?

探究活动三:

观点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文化元素求创新,而且,中国的书法艺术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观点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什么玩意,老“古董”, 我们应该把西方信息技术全盘照搬,取代书法艺术。

问题3: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种观点强调一味地固守传统,裹足不前;第二种观点强点西方文化而抛弃中国书法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为进一步巩固新知,媒体出示连线图,巩固新知、反对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封闭主义 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 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 拒绝任何外来文化

(三)回归生活、感情升华

我县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工作正在开展,作为固镇人,我们的究竟该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本课。

课堂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用我县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材料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就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

第 3 页 共 4 页

展开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有效调动,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否机智驾驭,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功夫了。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三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邝维煜纪念中学

邓莉怡

【教材分析】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内容,本课是对全面两课的一个提升,同时对接下来学习第

三、四单元的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探索实践性。在前面两课中,学生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而怎样进行创新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学生普遍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而且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德化,对粤剧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借助这地源优势加深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3)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3)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1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新课导入:既然文化创新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请同学们简单浏览本课的学习目标。 新课进行:

1、情景创设:在前面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在传统戏曲上,很多同学都想到了我们的粤剧。今天我们的学习将会涉及到粤剧。

播放粤剧《帝女花.香夭》片断,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展示材料让学生了解粤剧。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剧种,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粤剧在文化市场上是遭到冷落的,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很多粤剧团也难以生存。

作为广东年轻的一代,我们有责任保护、拯救粤剧文化,让其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2、学生讨论回答:你能为粤剧文化的创新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现在我们要为这些措施找书本理论。大家课前经过预习,知道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吗?

3、分组活动、自主学习

(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提出理论依据。)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怎么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3、为什么要继承传统?

4、为什么要推陈出新?

5、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6、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注意什么问题 ?

六个小组派代表解决上述问题,其他小组评价、补充,教师点拨、补充。

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强调的是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这一途径是纵向,从时间上创新,强调的是文化继承和发展。另一个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强调的是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一途径是横向,从空间上创新,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下面,我们回到粤剧创新的问题,专家们也为粤剧创新做了些努力。大家看材料,指出

2 属于哪种创新途径。

展示材料, 新派粤剧进校园及粤剧乐器改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途径。 你能举出哪些例子体现文化创新的途径?学生举例加深理解。

过渡: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除了上述途径之外,我们在现实中还需要分清正与误,请看第三目题——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生阅读书本55页,思考:正确方向和错误倾向分别指什么?

坚持正确方向要求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错误倾向指要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最后,我们来解决本课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如何铸造文化新辉煌?请同学们联系本课的知识回答。

根本途径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汲取世界民族文化的长处 本课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跟进练习册

板书设计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途径

1、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如何铸造文化新辉煌

【教学评价】

3 《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节区公开课,总的来说,由于时间仓促,教学设计准备不够充分,考虑不够细致,效果不太理想。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新课导入方面是打算利用粤剧文化遇冷的材料作为导入,通过播放粤剧片段,让学生讨论如何对粤剧进行创新。作为广东的学生,对粤剧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了解,再加上视频的效果,本课进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是很热烈的,因此,这一环节进行得还是相当成功的,从一开始就充分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正课学习打下了根基。

第二环节,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我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解决。这个环节学生讨论还是比较热烈,但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作答的技艺,突发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结果耗时较多,同时教师讲授也较多。虽然教师讲授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在点拨学生回答时也起到了渗透解题技巧的作用。但是,这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课堂气氛也由一开始的活跃转为沉闷。

第三环节,在处理第三目题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时候,我是在先总结了前面两个基本途径的基础上, 让其明白: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个途径是纵向的,强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而基本途径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横向的,强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克服错误倾向主要是防止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总的来说,这个环节承接上面的知识进行,学生还是能够理解该知识点。

最后,在处理如何铸造文化新辉煌的问题上,我通过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去思考,从文化创新的途径入手,明白铸造文化新辉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

由于前面在自主学习阶段耗时太多,本课的小结进行得比较仓促,堂上练习也没法按预定目标完成,因此也达不到讲练结合、巩固提升的效果。

4 总得来说,这节区公开课凸显出我教学上的不少问题,需要以后不断的努力改进。今后,在设计新课时我会考虑更细致一些,牢牢把新课标的要求记在心中,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在不断向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应急,实现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对课堂可能出现情况的处理要加班睿智和完美,而不是禁锢于预设的教学设计中。

第四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彭艳霞

彭艳霞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 1983年生, 200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工作于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是一名高二政治教师。工作六年来,本着对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勤恳踏实,善于创新,并不断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五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经验。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曾多次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2010年曾获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11年获新课改创新教学模式“先进个人”称号;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新课改过程中,在创新课堂模式,创新观念方面做出了努力,走在课改的前沿,是河南省第一批课改实验教师。 【教学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切入,呈现问题,引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即: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两个重要途径分别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课本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要想创新就必须立足于实践,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不断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借鉴、融合,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从而进行不断的创新。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所以本节课主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暑假观看了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的盛况,了解一些奥运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 1

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缺乏系统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改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注重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多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知识、自己去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了做到这些我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贴近学生”的原则,处在高二阶段的学生,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了贴近学生,讲课中设计的事例尽量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尽量简约取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有助于充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1)基于“贴近实际”的原则,选择事例和讲解语言都将紧紧围绕新近发生的奥运知识,即体现时代感,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基于“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欣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途径;

②通过探究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会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对比,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游泳冠军孙杨与叶诗文的成功秘诀,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明确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重要性;吸收优秀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等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导入语: 2012年7月28日对英国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对世界来说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发生了什么?(伦敦奥运会开幕)是的,伦敦奥运会,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回味。我们今天就用我们所学的文化创新的角度去重温一下这场宏大的体育盛宴,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播放视频《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合作探究 :

设问:结合视频材料,说一说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并结合课本说一说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5分钟后回答)

学生回答相同点后教师归纳:总结的较好,无论是伦敦奥运会还是北京奥运会,他们的创新都离不开各自的传统文化,所以要继承传统。

设问:我们应该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呢?是全部继承还是有所取舍呢?

引出: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学生回答不同点后教师归纳: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这些都是他们的不同点,也是与北京奥运会不同的地方,体现出他们的创新。 板书:

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师:伦敦奥运会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曾走过的历程,说明要想创新必须怎样?(学生回答)

板书:

一、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接下来我们一同看看开幕式中还有哪些看点?(展示图片:颁奖花——一般颁奖花都是漂亮的女生,为什么英国的颁奖花都是男士?有什么文化渊源呢?大烟囱、失聪摇滚鼓手格兰伲、绚丽的灯光效果伦敦碗),看完这组图片我们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设问:伦敦奥运会创新依据是什么?这场让人震撼的体育盛宴融进了哪些因素?(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分析很好,也就是说伦敦奥运会此次创新融进了传统因素。 分析了开幕式,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代表队在伦敦的精彩表现 (视频播放)孙杨、叶诗文成功秘诀 (讨论三分钟)

设问:结合课本,说说孙杨、叶诗文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外籍教练训练,结合自身的优势,也就是要与世界优秀游泳教练进行交流、借鉴和融合。 板书:

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幻灯片展示)孙杨夺冠后,除了按照惯例向看台上的父母致意外,还跑向了自己的外教丹尼斯,用一个热情拥抱向他表示感谢!叶诗文的外籍教练肯-伍德说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成功完全是基于良好的训练,而不是外界媒体质疑的兴奋剂。

设问:我们的乒乓球为什么不请外籍教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游泳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要向别人学习,乒乓球是我们的长处,所以保持领先就行了,不需要向别人学习。这说明,我们在交流、借鉴和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要“取长补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板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设问:叶诗文在破世界纪录的情况下,摘得女子400米混合泳的比赛的金牌时,有媒体质疑叶诗文使用了兴奋剂。这点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在世界级比赛中,难免会出现输赢的较量,但我们要有度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得与失才是正确的!

看过了成功的例子,我们为之欣慰、为之高兴,但凡比赛总有人成功,总有人失败,几家欢乐几家愁,相比之下,中国男篮的情况就比较糟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中国男篮图片) 设问:中国男篮伦敦奥运会上的五连败使整个球队一片迷茫,未来该何去何从?引来网友热议,有两个声音,

甲说:干脆全部送国外训练;乙说:要立足我们国内,中国队应该依靠自己来成长 。你的观点是?(辩论赛)

辩论赛后教师总结:同学们辩论很精彩,思维很灵活,看来大家是真的很关心中国男篮!说到底就是中国男篮要处理好民族与外来的关系。在与外界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板书: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设问: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好民族与外来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展示幻灯片图表)学生填空。

板书: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课堂小结:所以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又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演练提高】:

材料:开封统计局指出:开封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闻名全国的鼓楼夜市小吃

,蜚声中外的地方工艺品,如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 ,已经形成了龙亭湖风景区、包公湖风景区、禹王台和繁塔风景区等。但目前开封市旅游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专家们发出了“上下五千年,就是不赚钱”的叹息。如何突破瓶颈 5

值得深思:我们拥有以宋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这是开封文化之根。既要强基固本,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继承开封文化传统,又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面向未来。同时要大胆吸收兄弟省市以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还要从当今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有地方特色的开封文化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板书设计】

一、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二、重要途径:

1、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①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 ②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②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和对重点问题的突破这两个环节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情感熏陶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态度,辩证的继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文化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指导教师点评:

彭艳霞老师执教高二《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精彩纷呈。彭老师的课堂操作思路按“情景导入——合作探究——知识提炼——演练提高”的方式进行。此课明显体现了新课程对思想政治课堂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彭老师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要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教材。在彭老师的引领下,通过综合探究对知识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和再创造,使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体现;

该课堂通过生动鲜活的奥运会事例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事性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具备广泛的知识视野。

新课程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彭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随时作出应变,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此课学生、教师、知识、课堂氛围有机融合,高考的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思路也得到很好的贯彻体现,是一节名符其实、形神兼备的优质课。

指导教师:王晓琳

日期:2012-8-29 7

第五篇:创新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学 生 姓 名

论 文 名 称

院(系)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年 级 班 级 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于金平

创新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教育 2008级1班 刘清玲 副教授

目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 1 Key words ................................................................................................................... 1 前言 ............................................................................................................................... 2 1 营造自由、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 2

1.1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 2 1.2 学生占主导地位 .............................................................................................. 3 1.3 师生关系融洽,敞开心扉交流 ........................................................................ 3 2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

2.1 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意识 ................................................................................ 4 2.2 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 4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5

3.1 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 ...................................................................................... 5 3.2 对“解题方法”提问 ...................................................................................... 6 前景展望 ....................................................................................................................... 6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内容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各科教学都要贯穿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都要开展创新教育。因此,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本文主要介绍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教育

化学

教学设计

Abstract: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is the goal of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subjects through the creative talents have also to be creative education.Therefore, students in Chemistry Teaching innovation is imperative, obligatory.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chemistry teaching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 Chemistry Teaching Design

前言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而没有或较少着重从化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上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从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上组织教学。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必须尽心引导质疑问难,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环境中大胆求异,不断迸出思维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营造自由、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也就是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也不是老师的简单灌输和说教,更不是专制的压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联想和想象,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欣赏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局面,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改善师生人际关系,课堂才真正活跃起来,学生才敢想问,畅所欲言。民族宽松才敢质疑,善于质疑才可能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会的不问,不会的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观察我们的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1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在学习是有了问题,是否敢提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气氛和环境。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使得他们不敢大胆提出问题,惟恐问错问题,所以老师要充分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开放、愉快的教学氛围。清除他们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帮助学生克服怕错怕羞的情绪,让他们敞开心中的大门,敢于开口问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老师决不能取笑他们,反之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尽量找出问题的合理部分和闪光点.善意的加以引导,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必然会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增强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使自尊心的负面影响—害怕提出问题,转变为正面影响---善于表现自己,乐于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1.2 学生占主导地位

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和课本,习惯于老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另外,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遇到问题就不往下想,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去质疑的意识。然而面对各所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初中教师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采取填鸭式教学,也就是一味的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没有或较少的着重从化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上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从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上组织教学[1]。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很活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自己不懂的,模糊的或是与课堂无关的问题都可以问老师,老师应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整个课堂上老师少讲课,学生多多交流,畅所欲言。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要履行自己的权利。

1.3 师生关系融洽,敞开心扉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想问问题但是没有机会,以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现今的教学中,尤其是高中,课堂上时间紧迫,老师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是否听懂,也不可能把一个问题反复的讲,因为时间不允许。在课下,学生很难找到老师,即使有时遇到了,也没有学习的那个氛围。如果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研究,他们彼此间的水平相差不大,最终的讨论结果也是不尽人意的。因此,学生要想学习,首先必须与老师的关系融洽,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达到随时随地都可以解惑。

2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都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把是否具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培养人才就必须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新潜能。科学家认为:科学的创新精神导致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也是冲破传统和敢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前,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这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关,中国教育的特点是老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等待着回答。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再也不能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声筒。而要成为导演和教练,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催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求地知,自觉地实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意识

人的创新思维能力通常表现为对未知领域充满探索的兴趣,热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通常表现出善于质疑,乐于寻根究底,同时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规律。如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在其之前,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壳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他只发现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他的真面目还是个谜。由于缺乏怀疑批判精神,亨利贝壳勒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时就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在研究的过程中,居里夫人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铀,还有钍。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的多,她认为这种新物质只是极少量的存在于矿物质中,她把它定名为镭。居里夫人可贵之处在于她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和理性思维当之无愧地赢得了诺贝尔奖.在对客观事物的质疑中,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不一定能在学习中提出可研究讨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巧妙构思,精心设问会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究的地位,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2]。让其跳一跳,摘到桃子。例如,学完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可结合实际对一氧化碳的毒性提出以下问题。(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2)再什么条件下易发生煤气中毒?(3)从环保角度看如何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全部回答上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会使学生产生较多的疑点,大脑的思维就会始终处于活化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引导学生作答,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必要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好奇心很强,因此教师要精心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事物的机会,促使其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化学演示实验中,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观察现象,不知往哪看,看什么,怎么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观察时机,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现象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另外,观察实际生活,处处留心观察,扩大提出问题的范围。例如,汽车轮胎,人的鞋底上为什么要做上花纹?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什

么现象?电话和手机有什么区别等等。兴趣是创新的动力之一,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成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3]。比如:写本章化学书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化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创新兴趣。

感知化学的简洁美,形成不衰的兴趣。化学课本中所涉及的化学式很多,单纯的记忆很复杂,有些化学式可以用一些通式概括。例如:烷烃类,其通式为CnH2n+2,我们只需记住其通式便可以把某一具体的烷烃的化学式写出来。这不正是化学的简洁美和巧妙美吗?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药,用的化妆品等等,其说明书上都有极其对称的化学结构式,使我们不由的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达到一种渴求心界。我认为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渴求去解决。例如:学习了元素的化学价之后,给出几种离子,让学生判断其化合价,既而也可以让学生写出几种化合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

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范围,学习目的,学习过程上有一个新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学习[4]。同时在学习方法上,要灵活多变,实现化学教育的最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范围,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重要化学史实或联系实际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如学习某一章节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容易记忆的方法,凭着自己的联想写出本章小结,学习心得等,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另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课前自主预习,发现并记录问题,课后自主复习,并初步学会总结归纳,找到知识问题的内在联系,而教师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将预复习的纲要,知识的重难点及理解问题的思维过程加以点拨启发,则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锦上添花。学生的预复习内

容不能局限于课本,还应包括课本外有关的知识点及内容。现在网络上学习网站很多。

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网站,让学生带着学习课题到网上学习。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化学知识中新反应,新方法,新物质不断出现,课本知识永远滞后于知识发展的步伐,课本中许多知识和观点已不符和实际,甚至是错误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网上的学习方式,可大大开拓知识视野。

3.2 对“解题方法”提问

解化学题是重要的实践活动,解题多思,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的提问:A已知什么条件?发生什么化学反应?B题目的隐含信息有哪些?缺什么条件?C以前曾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从哪些角度解决?D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代替它?E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你用了全部条件吗?F你能用多种方法得出结果吗?能检验结果吗?G能否适当的改换一下化学情境?在化学学习中,不少学生也初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一个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这也正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强化原则。解题时,先用常规方法解,再研究巧解,多解,能开拓思维,提高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召唤,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5]。因此,创新教育将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了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也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相信只要我们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有目的,有意识的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想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前景展望

1.化学教育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大分支。“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使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和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高科技就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2.现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使化学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形态,

逐渐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

3.面对能源不足、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健康危机和粮食短缺等热点问题的 挑战,人类要求持续发展的愿望日益迫切。阐明人类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中的化学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依据,已成为化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化学教育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长庚,周国平.中药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设想[J].大学化学,1993,8:25~25. [2]陈锡恩.浅谈化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17:56~58. [3]魏居东.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2000,8:92~93. [4]蔡春泉.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2 :67~69. [5]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育,1999,8:25.

致谢

在此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清玲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刘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刘老师在这半年中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她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三年的学习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了我长期以来的实习实践,在此,向所有为这篇论文完成付出心血的导师们表示致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精细化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教学计划表下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