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2022-07-20

第一篇: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

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的意义:

由于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是怎样把学习目标,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的材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在“叙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某个主题为对象,选取有典型的意义的,经过研究的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学材料。也可以在德育活动、课堂观察等基础上形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⑴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⑵叙事研究报告是一种反思性叙述,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当时心理及其思考。

⑶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⑷叙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⑸叙事报告应该有自己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的特性

⑴案例是以真实教育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内容。

⑵案例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

⑶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引言→背景→问题或事件→过程与方法→反思与讨论。 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和探讨。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⑴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 ⑵背景:安全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如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⑶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⑷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⑸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⑹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育基本层面。⑺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研究时其他教师讨论。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 在案例研究中对案例分析、讲座,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在案例中的?如何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期望在教育中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__在案例中,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__案例中的反思,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为什么? __假如我上这节课,我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实施?

第二篇:怎样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案例)2

怎样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案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以下几点我认为要考虑的: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 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第三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更低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管,不配合。

面对王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做家长的工作。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凯旋,很聪明的,昨天那个数学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 通过做工作,家长有了很大转变。王同学在我们双方的帮助下,果然进步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找到了自信,学习有了上进心了。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王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下学期,王同学基本改掉了三年来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评析:

理论: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师的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研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背景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二、研究目标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以下文明行为习惯是学生应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几点;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汽车、公交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要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少年儿童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学校文明习为习惯活动的开展。

三、行动策略。

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行动策略:

1、场景设置

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操场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班级有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有学生喜欢的棋类玩具。我想,在走廊上疯打的学生就会减少。如果有教师教给正确的看课外书的方法和各种棋类的玩法,我想,学生的性格也不会慢慢向文静方向发展。一举两得的方法,既减少了课间事故的发生率,又加强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小故事丛书,让学生读《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小故事,既拓展了知识视野,又很好的上了一节德育课,利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

3、学科渗透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做。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面加大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行为实践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①社会实践:学校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②校内实践:执勤学生在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更短的时间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制度约束

学校构建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学校值勤队员和班级监督员三支队伍参与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的组织网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晨会、早读、午间自习、列队入校、护送路队、安全护导、楼层巡视、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班级规范和卫生监督员的检查结果要于当天报告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各

班级路队、卫生、规范检查结果,学校每周通过小号角广播台、下发通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布。从而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有效开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四、理论依据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礼貌。古语有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高尚道德表现,从点滴做起,文明礼貌,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粗暴无礼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他,没有任何她交际。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微笑。在生活中,良好的道德与文明的礼貌,就像一面明镜,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所以从小强调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所需,是教育所求。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而根据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使我们滨州实验学校的孩子,个个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成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四篇:案例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豆豆专集

王宝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原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05年第7-8期)

豆豆是个个性强,又淘气的小男孩,在集体活动中,他经常出怪声,做怪样,只要自己不高兴就乱发脾气,谁劝都不听,做游戏时他总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以至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就连父母对他都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教育。他父母希望老师能帮助他,让他有所改变。

李老师是从他父母这一关开始的,首先,必须要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帮助他父母建立对孩子的自信心,平时多观察豆豆在家中有什么优点,爱好是什么,做什么事让父母开心自豪等。同时老师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观察他、接近他,对他加深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平时还多注意支持豆豆的想法,给他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帮助他在集体中逐步建立威信。在观察中李老师发现、豆豆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看书时他很专注,此外他还有很强的责任心,他怕鱼缸里的小鱼饿着,每天都要喂一大把鱼虫,结果连续撑死了两条小鱼之后,他才肯相信要少喂一些鱼虫才不会把鱼撑死。

李老师抓住他这两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在大家面前表扬他,奖励他小红花,帮他树立自信心。此外,利用离园时间,当着许多家长的面向豆豆的父母表扬他爱读书、关心小动物。由此引来了其他家长的连声称赞,他父母今天来接孩子意外地听到了连声称赞,惊喜的说:“儿子有出息了,快谢谢老师!谢谢老师!”豆豆不好意思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笑了。

收到此良好效果,应该让大家对豆豆有更多的了解,李老师决定为他举办一个“豆豆专集”展览。我们商定展示的内容可以用相片、文字说明、实物等多种形式,反映豆豆的学习、生活、游戏各方面的闪光点,以及父母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此后,我们开始分头进行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对孩子教育的过程。所以要特别强调豆豆的亲自参与。在挑选照片,回忆往事的过程中,让他感受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以及自己的可爱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在挑选作品时,他能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豆豆专集”在楼道的“家幼栏”里展出了。家长、小朋友、老师都围观过来看,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

从此以后,豆豆好像变了一个人,每天早早的上班,主动要求值日,照顾玩具角的小动物,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豆豆专集”的举办无论对孩子、家长的影响都是深刻的,通过这个事例,我从中学习到了李老师从寻找豆豆的闪光点入手,运用教育实践中互动方法使孩子、家长达成了理解,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个专集的举办带动全班幼儿与家长的主动参与。李老师在展出专集时,注重引导全体家长在看到豆豆的闪光点的同时,思索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经验和问题。在这个事例中我学会如何寻找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如何与幼儿相处,如何与家长沟通,在此与各位家长、老师分享。

第五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和孩子的故事

主题: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

毁坏一个学生的未来。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

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正因其积习难改,因其问题多,

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现在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在家多是由爷

爷、奶奶抚养,而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对孩子有不同程

度的溺爱。由于家庭管理不到位,社会不良的影响,问题学生接踵

出现,使学校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劳

心伤神的难题。

我们班的孙晓丽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由她外公外婆监护,

家庭条件也不太好,再加上外公外婆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

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最让我头疼的是她从来不完成作业。我每

天布置过课堂作业大部分同学都抓紧时间写,而孙晓丽才慢吞吞的

拿出作业本,写两个字就开始咬笔,摆弄文具,接着在写两个字,

在发愣一会儿,别人的课堂作业都写好,又开始做基础训练的时候,

她还在拖拖拉拉。我走过去说:你做作业的时候要专心,不要干别

的事情,可是到放学的时间作业还是没写完,没办法我只有陪她做

作业,他不懂的地方我就给她讲解,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把作业做完。

我对她说:你平时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我发现你上课的时候注意

力不集中,有时上课发愣,有时摆弄东西,我希望你改掉这些毛病。

我也了解了家的情况,她爸开车出过事,家里欠了好多债,现在爸

妈在外打工,她有时很想妈妈。我想作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怎么能快乐起来,也难怪她上课走神。作为老师我应该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多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疏导。

有一天早晨,同学们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可是孙晓丽快上课了还迟迟未到,我有点不放心,就找两个学生去她上学的路上找一找,过了好大一会儿,我派出的两个同学带着她回来了,那两个同学说:我们当时找到孙晓丽时他正趴在小沟壕里抠冰块玩呢。我很生气的说:该上学的时候你怎么这么贪玩,你把研究冰块的精神多用点在学习上你的学习也不至于这样,再说要是你弄破了冰,掉河里咋办?你以后在上学的路上不要贪玩,放了学要及时回家免得家里担心。

又有一天的早晨,快上课了,我拿出教本准备上新课,可是孙晓丽还没到,我有点不放心,就派了一名同学去看看,那名同学刚到校门口就见到了她慌慌张张的往学校了赶,来到教室,我很生气就问:你怎么又迟到了?她说他外婆做饭晚了,因此才来晚了。我说你下次叫你外婆做饭早点,你看为了不落下你的新课,我又耽误大家的上课时间。说实在的,我心里很生气,她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经常迟到,家长又不配合,我真想不管她了,由她去吧,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也挺可怜的,孩子父母不在家,年龄又小,她外公外婆毕竟不是她的第一监护人,责怪他们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就先找个机会去她外公、外婆家里家访一次。

过了两天,我骑着摩托车带着晓丽去她家了解情况,到了她家,

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讲了一下,可是她外婆听了也是爱理不理,她不但不配合老师管教,还说孩子小时候就是要多玩,这样身体才好。作业没写完不要紧,以后大了就好了。这次家访我以失败告终。这样晓丽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作业到了“你让我补我就拖,你让我签字我家没有会写字的,叫家长,就不来。”你又能奈我何?有时我真的想放弃,学生家长那么不负责任,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等到他大了让家长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做通家长工作方面入手多次进行家访。我打算改变策略,再一次家访。

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晓丽,作业写的真工整,如果他在写作业的时候不玩就好了”“孩子,近来上课发言很积极,同学们高兴得给他鼓掌呢!”“我发现了,晓丽很聪明的,昨天那个问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要是天天这样就更好了,其他的问题他一定能很快的思考出答案的。” „„同时,我也了解到,家长虽然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找到了症结的所在,我尽最大的可能表扬关心孙晓丽,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一次,因为作业又连续几天没完成而中午留在教室里补作业,我打电话让家长给他送点吃的。过了一会儿,家长气冲冲的空着两手来了。我想:完了,又捅马蜂窝了。

没想到,家长的一通咆哮,没有冲我而是冲着孙晓丽,最后还留下了一句:以后写不完作业不用想着吃饭,我也不可能来领你了。面对我,家长第一次道歉:罗老师,真是对不起,总给你添麻烦,孩子真是不争气!那天中午,家长真的就没让孩子回家吃饭,还一再嘱咐我也不能给她饭吃,让她提前尝尝以后没有文化吃不上饭的滋味。面对家长的这个转变,孙晓丽深感意外,她的表情明显的由等待时的有恃无恐到见到家长时的得意,听到家长怒吼的愕然、看到家长离去时的茫然、不知所措,最后看到我就不松口所表现的委屈、焦急,到最后无计可施后的不靠时间,刷刷刷地做起作业来。看到她丰富的表情变化,我想今天的教育我收到了成效。后来孙晓丽说,那天直到下午放学回到家,家长也没给他个好脸色,一直等到晚饭的时候才准许他吃饭。对于这件事,她在周记和作文中几次提到,表示挨饿的滋味真不好受,以后再也不敢不学习了。 从那以后她的学习有很大转变,期末考试时候她还考了八十多分。

从这件事情我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需要大爱之心下一篇:教育工作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