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宜居城市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国际宜居城市范文

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大青岛”呼之欲出

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12.63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达

2.3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5.5亿美元;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老家,中国首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这里投产,首根国产大型船用曲轴从这里诞生,中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从这里驶向深蓝;

企业已向着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对外投资年均增长41%,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31.6%„„

10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对外开放成果显著,10条千亿级产业链快速崛起,企业走出国门步伐加快。

今年前7个月,青岛完成进出口401.9亿美元;实现到账外资30.8亿美元、增长30.6%,总量占全省比重达43.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从第六位跃居第二。全市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个,境外投资8亿美元、增长164.9%;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7亿美元、增长165.8%,总量跃升至全省首位。

今年年初,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明确提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已全面铺开,一个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徐徐走来。大青岛——

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

9月的青岛,海风涤荡,碧浪扬帆。

从胶州湾出发,向东,“蓝色硅谷”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正着力打造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向西,“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新引进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已达38个,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已经建成,为城市迈向西部岸线启动了新的引擎;向北,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体的科技型、生态型新城区“北部科技新城”正在加快建设。

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框架,在胶州湾的东岸、西岸和北岸规划建设三大主城区,形成中心区域,并沿大沽河轴带辐射,规划建设周边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个次中心城区。伴随着城市的“东进、西拓、北上”,一个更为开放的环湾型“大青岛”已跃然纸上。蓝色青岛——

科学发展,蓝色跨越

作为山东半岛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提出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奋斗目标。因海而生的青岛正因蓝而兴,走向深蓝,实现跨越。

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660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457.2亿元,增长20.6%。“实施蓝色跨越行动计划,蓝色经济发展的能级不断提升,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表示。

青岛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一年多来,青岛正如海湾里驶出的巨轮一样,谋划着在蓝色海洋经济中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开放青岛——

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

开放优势在青岛继续扩大。8月21日,中日韩自贸区启动谈判第二次工作磋商会议在青

岛举办。选择青岛,日韩两国看中的正是其在中日韩区域发展版图上“前沿开放”的战略角色。

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各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中日、中韩创新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与此同时,在五市范围内各5平方公里的日韩工业园也已着手展开建设。

2011年底,位于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奠基,目前园区已签约德国中心等重点项目28个,年内将实现10个项目审批落地,5个项目开工建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以及电子信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型经济试点先后获批建设。一个个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政策最优的产业高地,为青岛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动力。

新青岛——

宜居幸福 文明和谐

城市幸福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新追求。8月2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揭晓,青岛以95.08的高分位列“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首位,居“2012中国十佳宜游城市”排行榜第二位和“2011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第14位。

“我们要建设的这座城市,不仅是物质富足、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优美的城市。青岛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应当率先发展,在民生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提出了‘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李群为宜居幸福的新青岛勾勒了宏伟的目标。

宜居幸福新青岛的建设号角已经吹响,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这个徐徐走来的“新青岛”步履坚实而铿锵。

第二篇: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他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宜居城市(多伦多)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

宜居城市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 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历程看,城市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在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中,随城市的拓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一些列伴随而生的城市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并且总体上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必然的进化趋势导致人们越来越关心人居环境及自身的生存状态。

宜居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人居环境问题是在面临城市居住拥挤、秩序混乱、质量下降等问题时提出的,因此,起初对人居环境的认识是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如关注居住区、邻里环境、居住建设项目等,而后,这个概念在学者们的关注下不断发展,具有了更为广泛而宏观的内容,细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基因”: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宜居城市(维也纳)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

第三篇:宜居城市

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宜居城市引导建设的有效途径

公众参与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城市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各种规划决定对他们的影响;能启发管理者去创新以满足民愿;能使规划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追求增强城市的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宜居城市须有强劲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设,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敞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宜居城市应是友好高效交通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交通则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外,交通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车数量急剧上升,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宜居城市的交通应该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宜居城市应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

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每个宜居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最能反映城市个性的,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华而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发展才会有动力和后劲,才有可能朝着宜居城市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国内城市特色不明显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城市都难以逃脱“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印象。宜居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是摈弃外来事物的自我崇拜。它应该是在维护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具体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这是其一。其二,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审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第四篇:怎样建设宜居城市

《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这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权威推荐和新浪网调查结果,选取了100个最具人气和旅游价值的地方,通过文字,图片和版式设计的有机结合,让读者在色彩绚烂的阅读空间里,体验到这100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看完不免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地方是人们终身最愿意生活的地方?作为一名××人

,我衷心希望我的家乡××市成为最适宜居住地方,成为每一个××人的理想家园。

近几年来,围绕打造一个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城市功能、城市品位、人文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的基础上,2006年又分别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市、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等荣誉称号。但今后一个时期,人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将逐步提升,资源能源缺乏、环境容量文秘杂烩网饱和、环境承载力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制约矛盾也将逐步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认为××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还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让××成为一个更安全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安全状况,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关系到这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市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就必须以安全作为保障。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民的生命价值越来越受到珍视,城市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今年4月初,我市全面部署开展了平安镇、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道路、平安景区、平安工地、平安市场、平安场所、平安保税区、平安港口等13个方面的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但是仍然有个别区www.域和单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安全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格格不入,这种违背科学发展观、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行为,是与我市城市形象极不相称的。

让××成为一个更公正的城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必然随之产生。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拆迁等方面,保持公正性往往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我们必须要能够为所有的居民提供包容性的公正居住环境,不管是穷是富,无论是老还是少,每个人都有权居住在在这个城市,有权享有体面的居住环境、清洁的水、卫生、交通、电力以及其他服务。同时,城市管理各项政策整体性的公正、平等,以及尊重和及时回应市民对城市管理政策的合理诉求,也同样不可或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服务、市政管理及服务,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等等诸多方面还应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同时要加大对城市特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关怀。所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地配置各种城市资源,公平、公正的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的目标是我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面临的任务。

让××成为一个更舒适的城市。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很容易可以想到一个中国普通市民可能的遭遇:堵车烦、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水发臭……遇到这些事情怎么能让人高兴得起来。目前,我市已经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光荣称号,而且还在积极申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但在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交通环境、城乡绿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对照市委黄钦书记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中等城市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特色明显增强”这一目标要求,下一步,我们仍然要以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着力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追求。“人一生要去100个地方”,但人的一生能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捷、舒适宜人的地方就足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相信××市一定能建设成为一个更有内涵、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第五篇:城市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

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国家公务员网2010-12-09 浏览: 14197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而巨大贡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口的大量聚集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造成许多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和形象,盲目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后,各种社会矛盾相继凸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极为不合理。而项目完工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跟进,加重了城市环境资源压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光体现在城市规模和繁荣程度,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在事关百姓生活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权利(错别字,应改为“全力”)打造百姓满意的宜居城市。具体而言: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收益者,正在城市建设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唯GDP”的观念,把建设民生工程、百姓满意程度作为领导干部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打造宜居城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是关键。在执行城市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查和规划,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审查项目是否会对百姓的正常生活生活造成影响,经过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相关部门协同专家小组对具体的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划,包括项目建设的目标、手段以及后续的民生保障。此外,组织人员深入群众,听取民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对引发广大群众不满的项目必须坚决终止。通过专家论证、民主评判,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打造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政府应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满足建设需求。改革资金投入方式,使资金在阳光下运作,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长效,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幽雅的居住环境。

城市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转变政绩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发展和百姓满意的双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匠精神分享范文下一篇:国际大奖小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