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考试重点

2023-05-12

第一篇:信息资源管理考试重点

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考试重点考点

信息的特征:真实性、价值性、不对称性、滞后性、时间性、可传输性、可共享性、可扩散性。

物流信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文字数据的总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的高度统一。 物流信息技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平台上的各种技术应用。 数据库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多个用户或应用程序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

数据库的特征:数据的最小冗杂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常用的三种数据模型: 层次数据模型;网络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二维表格)

计算机网络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为:(1)局域网(LAN),是指范围在几米到十几千米内计算机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系统。(2)城域网(MAN),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3)广域网(WAN),全球范围。 按网络的使用范围和用途分为:(1)公用网,由政府或相应的商业机构建造,为全社会所有人提供服务的网络。(2)专用网,某个企业为自己的工作所需建造的网络,只为拥有者提供服务。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

总线形结构:优: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

星形结构:优: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可靠性高。

环形结构:优:结构简单,且系统中各节点地位平等。

树形结构:优:易于扩展,易于故障隔离。

TCP/IP参考模型:4应用层3传输层2互联网层1网络接口层

客户机/服务器型:用软件来浏览浏览器/服务器型:用网站浏览

条码是由一组按特定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表示一定信息的符号。

条码的特点:简单、易于制作,可印刷,被称为“可印刷的计算机语言”;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灵活实用;自由度大。

EAN条码符号说明:左侧空白区9个模块,起始符3个,左侧数据符42个,中间分隔符5个,右侧数据符35个,校验符7个,终止符3个,右侧空白区9个。

GPS全球定位系统,它是利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空间部分(GPS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GPS接收机)。

空间部分由24颗GPS工作卫星组成。地面控制: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控站。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EDI也成为“无纸贸易”。ISO将EDI定义为一种传输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中的报文数据按照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的报文数据格式,进而将这些结构化的报文数据经网络,从计算机传输到计算机。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包括软件、硬件及通信网络三大要素。相关软件包括:转换软件、翻译软件和通信软件。转换软件可以将原由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成翻译软件能够理解的平面文件。翻译软件能将平面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接收到的EDI标准格式翻译成平面格式。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 条码技术EAN无线射频识别RFID信息管理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物流信息系统LIS分销资源计划DRP

第二篇:信息检索考试重点

信息检索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题型:单选、判断、名词解释、应用(信息检索过程) 考试重点:

1、文献: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凡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记录下来,具有存贮和传递知识功能的一切载体都称为文献。

2、文献类型:印刷型 缩微型 视听型 机读型

3、知识:是在人们对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的解决方案。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信息能够服务于人们的行动和决策。

4、信息:是凭借人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对数据进行选择、评价、组织和分析的结果。信息管理主要是解决数据的相关性、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5、数据:指离散孤立的互不关联的事实、文字、数据和符号,这些资料之间缺乏相关性。

6、文献级次:

零次文献(灰色文献):指非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渠道交流的文献。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凡是著者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根据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撰写的文献,称为一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是最基本的情报源,是文献检索的对象。

二次文献:它是将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提炼、组织,使之成为便于存贮、检索的系统。如目录等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它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研究和评价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又可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两种类型。前者如动态综述、学科总结、专题述评、进展报告等;后者如年鉴、手册、大全等。三次文献源于一次文献,又高于一次文献,属于一种再创性文献。三次文献一般来说系统性好,综合性强,内容比较成熟,常常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时可作为查阅文献的起点。

高级文献:计算机型文献,如:PTF、HTM等。

7、十大文献源 1图书(Books) 2期刊(Periodicals)或(Journal,Magazine) 3科技报告(Technical reports) 4政府出版物

5会议文献(Conference papers) 6专利文献:(patents) 7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 8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9科技档案 (document) 10产品样本

8、文献检索:从大量的文献中查找与特定课题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9、检索语言是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专门用于各种手工和计算机化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存贮系统描述文献主题概念和研究课题主题概念的表达检索提问的人工语言。检索语言又称为索引语言、存贮与检索语言、文献语言、文献工作语言、标引语言、标引符号、标识系统等等。

9、检索方法:常用法: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 追溯法:最新引文法。

循环法(分段法):常用法+追溯法

10、检索步骤 :分析课题--选择检索系统--检索途径--检索标识--检索方法--查找文献线索--获取原文 11.信息检索的涵义:从广义上讲,信息检索包括两个过程,

一是信息存储(information storage),即信息的标引、加工和存储过程: 二是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即信息用户的查找过程。 从狭义上讲,信息检索仅指后一部分。

信息检索的本质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即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存储的信息集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过程

12、信息存储和检索过程的基本原理

13、信息检索的类型: 按信息检索的内容划分:文献检索 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概念检索 按信息检索的组织方式划分:全文本检索 多媒体检索 超文本检索

14、检索语言(retrieval language)是文献信息标引和检索提问而约定的人工语言。

15、检索语言的种类

16、检索方法:查找(Searching)就是实施检索策略、搜寻所得文献信息的过程。

17、拉网法:在不了解查询某一专题信息的URL地址时,可从提供信息总目的Web 页面开始浏览,沿着专题链接层层查找,直至找到有关的内容为止。然后用“书签”保存这个页面的URL,转向另一个分支。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得较多的相关地址,然后进行筛选。就使用引擎而言,国外专家也建议先用链接页面多、响应时间快的引擎。

18、引文法(跟踪法):文献之间的引证和被引证关系揭示了文献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引文法(也有称为跟踪法)就是利用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相关书目、推荐文章和引文注释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

引文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远及近地搜寻,即找到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后进一步查找该论文被哪些其它文献引用过,以便了解后人对该论文的评论、是否有人对此作过进一步研究、实践结果如何、最新的进展怎样等等。由远及近地追寻,越查资料越新,研究也就越深入,但这种查法主要依靠专门的引文索引。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查法是由近及远地追溯,这样由一变十,由十变百地获取更多相关文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这种方法适合于历史研究或对背景资料的查询, 其缺点是越查材料越旧,追溯得到的文献与现在的研究专题越来越疏远。因此,最好是选择综述、评论和质量较高的专著作为起点,它们所附的参考文献筛选严格,有时还附有评论。

19、常规法:所谓常规法就是利用常规检索工具查找有关文献的方法,是信息时代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信息查找方法。常规法可分为顺查法、逆查法和抽查法。

20、排除、限定和合取法

这实际上是将信息加工的方法融入检索中去。思维中使用排除这一概念,是指对查找对象的产生和存在的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外在否定。把这一方法移植到检索中,就是在时间或空间上极大地收缩检索范围。限定法是相对于排除法而言的,指对查找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内在的肯定。排除的结果必然是限定,反之亦然。

21、分类检索的步骤

(1)分析待检课题,确定其学科,并弄清学科间的各种关系。 (2)查出待检课题的分类号(工具简单时可以省略) (3)选择适当的检索工具

(4)进入检索系统后选择分类号途径,并在对话框内输入分类号,开始检索。 (5)对比题目,阅览相关信息,选出所需信息,并下载相关信息。 (6)原文的索取

22、检索技术

(1)布尔检索(boolean retrieval)是用布尔逻辑算符将检索词、短语或代码进行逻辑组配的一种技术,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检索技术。

(2)截词检索(truncation retrieval)是指在检索词的适当位置截断,用截断的词的一个局部进行的检索。由于检索词与数据库所存储信息字符是部分一致性匹配,所以又称部分一致检索。截词符多采用通配符“?”、“$”、“*” (3)邻近检索(proximity retrieval),又称为“位置检索”、“词位检索”、“全文检索”是一种可以不依赖叙词表而直接使用自由词进行检索的一种技术,它以数据库原始记录中词语的相对次序或者位置关系为对象进行组配运算。

(4)字段限定检索:是用于限定提问关键词在数据库记录中出现的区域,控制检索结果的相关性,是提高检索效果的一种有效检索方法。

例子:(minicomputer/DE, TI OR personal computer/ID, TI)AND PY=2008 AND LA=English 这个检索式所表达的检索要求是:查找2008年出版的关于微电脑或者个人电脑的英文文献,并要求“微电脑”一词在命中文献的叙词字段、标题字段出现,“个人电脑”一词在命中文献的自由词字段出现。

23、信息检索的基本步骤

24、确定检索词

1.切分:是对课题的语句以自由词为单位进行拆分,转换为检索的最小单元。自由词切分仅适用于自然语言检索。

2.删除:是对自然语言中不具有实质性检索意义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副词等),或者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或者专指性太高、过分宽泛的词,或者过分具体的限定词、禁用词,或者不能表达课题实质的高频词,或者存在蕴含关系可以合并的词,一律予以删除,使自然语言转换成为关键词和主题词的集合。 3.替补:在进行切分、删除后,对检索词进行替换和补充。 4.组合 ①概念相交组合。这个新概念是原来用以组合的两个概念的下位概念,如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汽车发动机。 ② 概念限定组合。这个新概念可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一个方面。如电视机*数字化=数字电视机。 ③概念并列组合。具有概念并列关系的自由词间的组配,其结果使概念检索的范围扩大,如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

④概念删除组合。是指两个具有上下位关系的自由词间的组合,其结果使概念检索的范围缩小,如信息处理-模拟信息处理=数字信息处理。 ⑤增加

(1)增加“限义词”。有两种方法:直接增加限义词、挖掘隐含词、提取潜在的检索词;把限义词以逻辑的方式加入,可采用逻辑“与”或逻辑“非”的方法增加限义词。

(2)分析隐含概念。挖掘潜在的主题词还可以通过对上位词、下位词、同类词关系的分析得到其它相关主题词。如例1:“妇女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研究”,切分、删除后得:吸烟、肺癌两个检索词,分析、补充上位词可增加检索词:烟、癌症、恶性肿瘤。

提取检索词首先是切分、删除,其次是进行替补、组合和增加。 当检索结果信息量过多时

原因:选用了多义性的检索词 截词截的过短,输入检索词太少 应该使用“与(AND)”的使用了“或(OR)”;优先运算符‘()’使用错误。考虑缩小检索范围。方法如下:(1)采用专指性强的主题词,减少同义词 同族相关词等相关性不强的检索词。(2)增加限制概念,采用‘AND’算符连接检索词或进行二次检索。(3)使用字段限定,把检索词限定在题目主题词等主要字段。(4)缩短检索年限,限制检索结果的文献类型 语种及出版国。(5)使用‘NOT’算符,排除无关概念。(6)调整位置算符,由松变严。(7)改模糊检索为精确检索。

当检索结果信息量太少时

原因:检索词拼写错误;遗漏重要的同义词或隐含概念;检索词过于生僻具体;没有使用截词算符;位置算符和字段算符使用的过多 使用过多的‘AND’考虑扩大检索范围方法如下:

根据词表的分类结构体系口占关键的检索词,用扩展按钮增加同义词和相关词并用‘or’算符连接这些词(2)降低检索词的专指度,可从词表或检出文献中选择上位词或泛指词补充道检索式中(3)减少检索年限 文献类型 语种以及出版国的限制(4)取消某些限制过严的字段限制 位置算符限制(5)在词干相同的单词后使用截词符(6)改精确检索为模糊检索(7)同时使用拼写正确的词 以及拼写错误的词或存在多种普遍错别字的词作为检索。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本质是信息用户的提问标识和信息集合数据库特征标识的匹配过程。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系统构成 : 服务器 通信网络 检索终端 数据库

文献检索过程:制定检索策略—选择检索路径—使用检索方法—熟悉检索步骤(分析课题—选择检索系统—检索途径—检索标识—检索方法—查找文献线索—获取原文)。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育考试重点

第一章

信息化社会教育得新理念的三个方面?

答:

1、数字化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可以通过web主题综合学习模式、基于目标的学习计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来达到数字化血虚的目的。

2.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学习内涵和功用的变革,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较高的学习意识和良好法人的信息素养,家庭、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才能共享知识,形成学习型组织,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学习化社会。

3、学习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教育中哥白尼式的革命,注重以学生为本,创设一种真实情景,通过协商,让学习者在与外界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意义建构,在重构认知体系的过程中拓宽其全球话视野,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信息素养的概念?

答:

1、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主动地开展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加工信息、表现信息、创造信息、合情合理地发送或传播信息能力的培养。

2、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二选一)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得区别与联系、关系?

答: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培养的是信息技术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培养的是信息素养。

第二章

知识:是一种信息,知识是在对数据和信息理解的基础上,以某种可利用的形式,高度组织化后的、可记忆的信息。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分类分析方法、结构简化方法、相关分析方法、预测决策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以及数值,其数据是有结构的,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等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其数据是无结构的,需要较周密的思维能力。

联系:它们相互统

一、相互补充,定性分析是基本前提;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第三章

信息素养是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组成: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

关系: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问题解决过程可划分几个阶段?

答:可划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怎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答: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

略。

批判性思维可通过七个方面进行培养。1)教育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态度;2)注重问

题情境的创设;3)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4)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

并使之理解;5)指出证据与根据;6)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7)加强与认知训练。

第四章

网络生态危机是指什么?

答:是指由于人们对网络的滥用、误用污染网络环境,使网络生态失调,危急网路安全,严

重影响网络的运行。

第五章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答:是人类对新生代的品德、性格、智慧和心灵进行培养与塑造,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创

新人类文明的目的。

第六章

如何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P128

第七章

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

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四个阶段)

答: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与实施;4)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

答:涵义:综合实践活动室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活动,体现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的概念?目标?表现形式?

答:概念:何克抗教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表现形式:1)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3)研究型课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第八章

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螺旋式课程?

答:根据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应该考虑到小、中、高有体系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应以超越学科界限的综合学习为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素养培养开展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在高中阶段设置“信息技术”学科,设置以培养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为中心的技术和知识独立学科,以强调内容的专业化,以便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

何克抗教授总结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的步骤?

答:1)教学目标分析;2)情景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5)创作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7)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包含哪些要素?(理解记忆)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学习共同理论的概念?

答: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在公共的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参与、活动、会话、协作、反思等活动建立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知识文脉”的团体。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策略?

答:1)多媒体课堂与“支架策略”;2)网络教室环境与“教练策略”;3)Schoolnet/Internet网络环境与“建模策略”。

第九章

什么是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

答: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步骤或程序。

要素:指导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基于方案学习)?特点?以及步骤?

答:“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对主题和专题做深入研究的教与学的实践型模式,旨在把学习者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习者积极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

特点:情景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协作性。

步骤:确定研究主题、收集信息、应用信息、制作并展示创作成果。

第十章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分别是什么?

答: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技术,通过小组学习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实现个体及合作伙伴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协作学习意味着知识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主动地对话、交流而形成的。

校际协作学习是什么?开展方法步骤?

答:是指Internet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这一差异性,并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并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形式的学习。

步骤:确定学习内容、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学校、建立具体的教学计划、制作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网页、分别进行网下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

校园网是什么?

答:校园网是指基于Internet应用,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第十二章

“校校通”是什么?

答: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支架吗实现网络通、办公通、管理通、资源通。 第十三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是什么?

答:是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长期发展的方向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方针与步骤。 第十四章

远程教育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

答: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而成的一种新型教育与教学体系。

特点:教学上的交互性、教学资源的普遍共享性、教学时空的延伸性、学习理念的终身性。 第十五章

课程整合案例WebQuest书p277

任务驱动是什么?

答: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用任务将教学内容贯穿,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体获取信息,自主地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是关键,任务能否驱动教学是衡量任务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十七章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修方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骨干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校本研究、反思等。

第十八章

什么是学习文件夹?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实施步骤?

答:学习文件夹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系列表现作品、评价结果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系统收集。

步骤:组织计划阶段、资料收集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第四篇:信息系统审计期末考试重点

1、IT治理、IT管理、公司治理之间关系?

公司治理关注利益相关者权益和管理,驱动和调整IT治理。IT能够提供关键的输入 ,形成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功能。

IT管理是公司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的运营,确定IT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是在战术层面上

•IT治理是指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在IT战略上的过程、结构和联系,以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是在战略层面上

•IT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IT运作的基本框架,IT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公司治理关注利益相关者权益和管理,驱动和调整IT治理

IT能够提供关键的输入,形成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功能。IT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IT运作的基本框架,IT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2、信息系统审计阶段,准备阶段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哪些方面内容 P11 了解被审计系统的基本情况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如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调查完成后将审前调查情况记录下来。

(2).提前三天送达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

(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

(5).分析审计风险。

(6).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实施方案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在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时,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信息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3、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应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范围:应用于一个单位信息系统全部或较大范围的内部控制。

• 对象:应为除信息系统应用程序以外的其他部分。

•基本目标:保证数据安全、保护计算机应用程序、防止系统被非法侵入、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的持续运行等。

一般控制主要涉及:

–管理控制(包括部门管理、人员管理等)

–系统基础设施控制(包括物理环境、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等)

–系统访问控制(包括系统通信控制等)

–系统网络架构控制;

–灾难恢复控制(即服务持续性控制)

应用控制是为适应各种数据处理的特殊控制要求,保证数据处理完整、准确地完成而建立的

内部控制。有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审查方法。

联系:

良好的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

如果一般控制审计结果很差,应用控制审计就没有进行的必要。

4、变更管理实施的过程

P159-160

5、如何进行系统运营/维护阶段的审计?

从ISA角度,IS审计师通过审查系统运营与维护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等,并对

此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从而确保系统能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需求并实现其效益。

信息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管理与维护内容主要涉及:

1、信息系统运营的管理;

2、信息系统变更管理;

3、软件配置管理;

4、项目管理;等。

6、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对传统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传统的审计线索缺失

EDP下:数据处理、存储电子化,不可见,难辨真伪。

(2)、对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影响:技术方法复杂化

EDP下: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变得复杂化

(3)、对审计人员的影响:知识构成要求发生变化

EDP下:会计、审计、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

(4)、对审计准则的影响:信息化下审计准则与标准的缺失

EDP下:在原有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新的准则

(5)、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方式下:强调对业务活动及会计活动使用授权批准和职责分工等控制程序来保证。

EDP下:数据处理根据既定的指令程序自动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存储高度集中于计算机,

控制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方式发生改变。

7、简要回答IT治理范围

P46

好的IT治理实践需要在企业全部范围内推行:

–最高管理层(董事会)

–管理者

–下层

8、信息系统访问方式及其审计方法有哪些?

系统访问方式:

–逻辑访问:用户通过软件方式对系统访问。

–物理访问:用户通过物理接触等方式对系统访问。

逻辑访问控制审计:

1.了解IS处理设施的技术、管理、安全环境;

2.记录逻辑访问路径,评估相关软硬件设施;

3、检查已实施的逻辑访问控制软件,查看软件的记录与报告;

4、查看组织的安全政策。

物理访问控制审计:

1、现场查看信息处理设施和异地存储设施;

2、评估物理进入的路径;

3、审核文件和记录。

9、回答恢复点目标和恢复时间目标的概念?

恢复点目标(RPO):由业务中断情况下可接受的数据损失来决定,有效量化了业务中断时可以允许丢失的数据量。

恢复时间目标(RTO): 由业务中断情况下可接受的停机时间决定,指明了灾难发生后必须对业务进行恢复的最早时间点。

10、如何进行系统安装后的审计?

新系统是在日常作业环境中稳定下来之后,需要进行安装后审计。安装后审计是对系统实际运行状况进行集中分析和评价,审计师在平时管理工作基础上进行的。安装后审计和系统评价的内容相似,但目的不同,进行的时间不同。安装后审计师在系统投入运行后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审计,其目的是确认系统目标和需求、成本效益、变更、资源利用率、内部控制、运行日志、系统改进。

11、简要回答IT治理成熟度模型

IT治理成熟度级别:0没有级别—根本没有管理程序1初始级—程序混乱,没有组织2可重复级—程序遵循某种模式3已定义级—程序已形成正式文档,已发布4已管理级—程序得到控制和评测5优化级—遵循并自动实行最佳实践

优点与作用:

• 涉及经营需求的各个方面,简单实用的方式测定差异;

• 测量治理发展程度的方法,各个成熟度的典型模式,有助于组织,对照惯例和最佳实践,发现和解释缺陷与不足,关注关键的管理方面,确定组织发展目标。

12、逻辑访问控制中的识别技术有哪些?

身份识别与验证

–“只有你知道的事情”——账号与口令

•账号的控制

•口令的控制

–“只有你拥有的东西”——令牌设备

•发送许可权的特殊消息或一次性口令的设备

–“只有你具有的特征”——生物测定技术与行为测定技术

•指纹、虹膜等

•签名等

论述题

1、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

(1)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信息系统资产包括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数据文件及系统文档(文件)等。所以,保护信息系统资产的完整性成为许多组织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信息系统审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有效防止数据的输入、输出错误,以及非授权状态下修改信息所造成的无效操作和错误后果。

(3)提高系统的有效性。信息系统获得预期的目标

(4)提高系统的效率性。信息系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达到预期目标。系统资源主要包括机器时间、设备、系统软件、劳动力等。

(5)保证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信息系统及其运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IT治理的方法?(P41)

1.积极进行治理设计

2.选择正确的时间进行IT治理设计

3.高层经理人员的参与

4.对目标有所取舍

5.制定例外处理流程

6.提供相应的激励

7.在组织的多个层面设计治理

8.加强透明度和教育

9.运用相同的机制治理多个关键资产

3、信息系统面临互联网的风险及其控制技术?(P73)

来自互联网上的安全威胁主要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监听

–主动攻击:

• 中断

• 篡改

• 伪造

互联网攻击的主要表现形式:非授权访问。

恶意攻击者一般同时采取两种方式。

4、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如何考虑应用控制

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

5、论述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及其控制技术?

相关风险

系统不符合用户的业务需求

项目风险

(1)项目内部

(2)和供应商之间

(3)在组织内部

(4)和外部环境之间

重要原因:缺乏必要的规则,组织没有提供必要技术基础设施和支持,即缺乏有效的软件过程管理与项目管理。

风险降低:实现安全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的级别。实际上就是力图减小威

胁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影响。

风险承受:接受潜在的风险并继续运行信息系统。即在实施了其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对于残留的风险组织可以选择接受。

风险规避:通过消除风险的原因和后果来规避风险。

风险转移:通过使用其他措施来补偿损失,从而转移风险。

6、结合实例,IT服务管理的内容与框架?(P149)

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用以建立IT服务管理流程,讨论规划和实施IT服务管理的关键性问题,并对实施和提升IT服务提供全面的指导。内容包括:(1)创建清晰的战略远景和使命;(2)分析企业当前IT状况与服务状况;(3)定义期望状态并进行差距分析;(4)设定优先级并启动过程改进;(5)定义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

主体框架包括6个主要模块,即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基础设施管理、贯穿业务和IT基础设施的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实施规划和集中的安全

第五篇:农业信息技术 考试重点作弊缩印

1地理(空间)数据的两种主要数据结构为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之一,采用 地理空间数据作为数据库数据组织、存贮和管理的基本单元。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包括哪四部分?分别对应人体信息器官的哪些功能?

信息技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它集通信、计算机和控制于一体。其内容为: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其功能对应着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是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效应器官 2.什么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何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境辐射的或反射的红外波段的电磁波已使用的波段约在0.7~14微米范围内。其中0.7~2.5微米波长称为反射红外波段,如红外摄影机采用的波段(0.7~0.9微米),多光谱照相机中的近红外波段,“陆地卫星”上多光谱扫描仪(MSS)中的第6波段(0.7~0.8微米)和第7波段(0.8~1.1微米),专题制图仪(TM)中的第 4波段(0.76~0.9微米)、第5波段(1.55~1.75微米)和第 7波段(2.08~2.35微米)等3~14微米波长称为热红外波段。机载红外辐射计和红外行扫描仪,“陆地卫星”4号和5号上多光谱扫描仪中第8波段(10.2~12.6微米)和专题制图仪的第6波段(10.4~12.5微米)等部分,都属热红外波段。d 微波:波长为1mm到1m波段的无线电波。它具有很强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地球上空的 24 颗通讯卫星和地面上的接收系统同时接收来自多颗卫星的电波导航信号测量地球表面某点准确地理位置的技术系统英文简称 GPS。GPS技术在农村区域发展(或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1)基于GPS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2)应用于大型喷灌机变量控制(3)基于GPS的智能变量播种、施肥、旋耕机。GPS 接收机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包括精确定位、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状况。为了实现以上功能GPS 接收机需要与农田机械结合随着农田机械在田间作业同时进行精确定位、 在 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 GPS 定位系统的协助下农田机械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差别自动调节种子、肥料和化学药剂的投放量。例如播种机会根据地块内部土壤结面初级生产力预估和评价.4,为国家的重要经济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2)GPS系统用于农业领域,可以实现联合收割机的自动化作业,实现农业的精确生产管理.今后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农业各个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业地理信息系统1,农业资源管理 2,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3,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4,应急响应. 5,农业基础设施管理。(4)农业专家系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作物生产管理,资源保护与耕作,农场管理与决策,动物营养与生产控制等方面.它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基层决策者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同时缓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的矛盾,对于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并可用于全天候遥感。 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9遥感的原理?

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利用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术的总称(2)作用:它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何信息和物理属性

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管理

10、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原理 技术、试验手段、和传播途径,可用于农业资源包括农作物识别、种植面积估算、作物长势监测与环境检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农田精细管理、和估产模式的建立。原理是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灾害防治、遥感器来获取作物各生长时期光谱特征数据,通农业教育与培训等领域,能够促进传统经验农业过作物种植面积遥感预测和单产预测,对区域作像现代精细农业转变

物产量进行估计 3.我国现阶段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哪些成

11、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地物反射波谱特就?你如何看待农业信息技术现阶段的发展? 性有何变化规律?

(1)在数字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生物—环境地物波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改变的特性。规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农业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律: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率,同一地物在仿真技术、虚拟农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数字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率。在图像上反映为化管理技术、农业数字化控制技术洋酒

不同的色调。

(2)在精准农业技术方面,研究开发了精准作

12、农业遥感领域主要包括哪些? 业车载土壤信息和作物信息采集的共性技术与农业资源调查与检测、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土产品,精准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模型及农田变量作壤水分。农作物遥感估产、作物品质检查、农业业处方生成技术,精准农业重大装备,精准作业灾害检测 控制与导航,农业机械装备总线技术和作业电子

13、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控制单元技术。(3)在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精成?

准农业重大装备、精准农业集成与示范,精准农(1)基本特征:1)GIS是一个空间型的信息系业推广模式与组织机制方面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统,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和突破。 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2)以地理研看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步伐虽然很快,但是农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已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放研究尚处于分散无序、部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3)其操作对门分割状态,信息资源封闭不能共享。计算机应象是地理数据(空间、属性),并通过数据库管用系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数据库容量不够,机理系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管理、分析和应用,提构失衡、欠缺和重复并存。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少,供了一种认识地理现象的新方法4)现代地理信商品化的应用软件比较少,而且存在低水平重复息系统是具有地理图形和空间定位的空间型数问题。总体上,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实际应用水平据管理系统5)能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图形化输还很低。

出,表达形象,便于决策运用6)与地球、环境、4农田生物信息包含哪些类型?有何特点?如管理科学、应用科学、RS、GPS及其各种应用技何采集和提取农田生物信息?

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7)供了和其他系统软件类型:(1)农作物生理功能信息—需采用各种特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享,还提供了二次开发殊的仪器或是传感器来取得(2)农作物结构(微工具(2)组成: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包括3个基观:各种机器分析方法测量。宏观:光谱分析结本部分: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库系统、应用人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3)农作物病虫草员与组织机构。

1、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害—化学物理传感器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和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主要用于存储、处理、术

输入输出数字地图及数据,软件系统主要负责提5.什么是“3S”技术?各自的定义。

供系统的各项操作与分析功能。

2、地理数据库“3S”技术是:(1)遥感技术(RS)(2)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维护、操作和查询检索,是系统(GIS)(3)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义: (1)GIS应用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3、系统的组织管遥感技术(RS):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不理人员:包括系统的建设管理人员和最终运行系同的传感器,收集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谱统的用户,他们决定着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地表达方式,是GIS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 物的特征、探测和识别各类地物的综合技术(2)

14、GIS可分为哪些类型?有哪些用途?通常有地理信息系统(GIS):集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与计哪几部分构成?

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一门边缘技术学科,是以地理类型:专题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工具型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理信息系统。用途:信息查询、绘制图件、预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预报、模拟分析、管理决策。构成部分:软件系的采集、管理、分析、处理、建模和显示等功能,统、硬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人员

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3)全球

15、国内外常用的代表GIS软件有哪些? 定位系统(GPS):确定作业者,作业机械和作业ESRI产品系列:intergraph Mapinfor TiTan 对象的瞬时空间位置,并将此信息转变为计算机GIS3.0MapGISGeostarCitystar可接受的格式(美方70S研制) SuperMapGIS

6.按照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划分,遥感分为哪些类16.GIS的主要功能

型?

(1)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2)空间数据①紫外遥感器②可见光遥感器③红外遥感器: 的编辑与管理;(3)空间数据的处理与转换;④微波遥感器

(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5)空间数据的7.遥感技术系统包含哪几个部分?哪些类型?显示与输出。 与常规技术手段相比有哪些特点?

17、GIS基本空间操作有哪些?空间插值的意义(1)遥感技术包括:空间信息获取、遥感数据传是什么?

输和接收、遥感图像处理、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基本空间操作: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叠加复(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即合分析和DEM分析。空间插值:用于解决根据已运载工具。包括各种飞机、卫星、火箭、气球、知点的测量数据得到整个区域内该现象的空间高塔、机动高架车等;②遥感仪器系统。如各种分布特征,可用于土壤湿度、肥力等因素的计算主动式和被动式、成像式和非成像式、机载的和(将离散点的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 星载的传感器及其技术保障系统;③数据传输和

18、GPS如何实现定位?普通GPS状态参数有哪接收系统。如卫星地面接收站、用于数据中继的些?通讯卫星等;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定位原理: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用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数据距离后方交会的方于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转换、记录、校正、数据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参数:速度、时间、方管理和分发;⑥分析应用系统。包括对遥感数据位

按某种应用目的进行处理、分析、判读、制图的

19、GPS由哪些部分组成?

一系列设备、技术和方法。(3)特点:综合性、导航卫星,地面站组,用户设备 宏观、时效、经济、宏观、局限。 20、除GPS系统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卫星定位系8.目前遥感应用的各波段及特性?

统?

a近紫外波段,波长选在0.3~0.4微米范围内,俄罗斯: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 欧洲:伽利略常用的紫外遥感器有紫外摄影机和紫外扫描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两种b地物反射的可见光,波长选在0.38~0.76

21、举例主要讲述一个3S技术在(或农业生产)微米范围内。这类遥感器包括各种常规照相机,中的应用实例,包括该技术的技术原理、如何实以及可见光波段的多光谱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施、实施情况、经济效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和电荷耦合器件(CCD)扫描仪等c接收地物和环

改进、介绍该技术实施流程、运行等。

构、有机质含量、不同土壤含水量来确定具体地的意义.(5)农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工厂化养点播种的疏密这反映出“精细农业”田间作业具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有定位化的特点。由于 GPS具有精确定位功能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 (6)互联网:主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需要的肥料送到准确位置要目的是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主要有:1,也可以将农药喷洒到准确位置。这不仅有助于提电子邮件. 2,远程登录. 3,文件传送 4,信息查高作物产量也可以降低肥料和农药的消耗。存在询搜索服务. (7)多媒体技术:可以从中获取的问题:现在两者的结合只是初浅的涉及到精细各种农业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政策,技术,经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和机械耕作等方面,对营等方面的文字,图像,语音等信息.农作物有害于更精细更高要求的农业来说,还要提高GPS农寄生虫多媒体检索软件,为农产品进出口的动植业应用的精度要求。例如在制作农田电子地图、物检疫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目前,在多媒体土壤采样、变量喷洒和铺设灌溉管道方面的精确技术基础上开发的各种农业教学和咨询软件。

定位等方面还需要多实验应用。

今天,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22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类型有哪些?在地理领域当中,已经发挥出了明显的作用:1,实现农信息系统中有哪些主要的数据输入方法? 业自动化生产;2,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GIS数据源有:(1)地图资料;(2)影像数据;指导农业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3)遥感数据;(4)实测数据;(5)文本资对农业造成的损失;3,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料;(6)统计数据;(7)多媒体数据;(8)展的决策水平,实现科学化管理;4,增加农产品其它已有的非系统化的数据。数据输入方法有: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1)手工键盘输入;(2)手扶跟踪数字化仪经济效益;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6,输入;(3)扫描数字化仪输入;(4)解析测图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和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法输入;(5)已有数字化形式数据转换。 产水平.

23.精确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6对比分析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的优当前,中国精确农业发展面临着技术支持不足、缺点。

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因而“精1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缺点:优点:1. 表达地理确”程度不高的现状。根据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数据精度高2. 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3. 耕地条件差异较大、经营规模较小且集约化程度用网格链接法能完整地描述拓扑关系,有利于网不高等国情,从总体上看,中国精确农业仍处于络分析、空间查询4.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恢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复、更新、综合都能实现5. 图形输出美观中国的精确农业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缺点:1. 数据结构较复杂2. 软件实现技术要益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1)设施简陋,求比较高3. 多边形叠合等分析相对困难4. 现操作难以达到精准。中国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实和绘图费用高。2 栅格数据的优缺点:优点: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旱、瘠、盐碱地较多,因1. 数据结构相对简单2. 空间分析较容易实现而整体上农业生产条件较差(2)专用品种及肥3. 有利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分析4. 空间料的开发滞后。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适应于工厂数据的叠合和组合十分容易方便5. 数学模拟化生产的专用品种和肥料,也少进行专门的立项方便6. 技术开发费用低缺点:1. 数据量较研究(3)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没有大,冗余度高,需要压缩处理2. 现象识别效果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产品市场定位和针对性不不如矢量方法,难以拓扑表达 3.投影转换困难 明确,没有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而且,计算机管4.图形质量转低,图形输出不美观,线条有锯齿,理尚未配套,离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仍有相当需要增加栅格数量来克服,但会增加数据文件 大的差距(4)精确农业技术开发水平较低。中 国至今仍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

农业上应用的3S技术服务体系,精确农业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但受制于人,而且成本高,针对性也较差。解决措施:(1)中国发展精确农业应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由于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在某些方面不够完善,而且费用很高,大规模推广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分阶段推行,从应用阶段性成果开始,逐步配套提高精确程度。(2)中国的精确农业应分区域发展。由于中国经济,生产技术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和农业产业结构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精确农业实现的方法不应相同(3)加强科技合作与人才培训。精确农业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领域,还需要专家知识和辅助决策知识,需要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合,以共同推动中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24.智能栽培学主要研究什么

作物智能栽培学使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工作从定性理解向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到模拟模型、专家经验到优化决策的转化过程。作物智能栽培学首先必须依赖于作物模拟模型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对作物生产系统的动态预测和管理决策,提高生产技术的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程度。同时,需要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服务系统来提高农业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此外,3S技术(RS、GIS、GPS,详见本文P39第4小节)的应用则可对作物生产环境和状况、自然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以及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农作管理。这3方面的研究领域相互交叉和渗透,逐步发展形成综合性和智能化的作物栽培决策系统。 25.农业信息技术的作用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它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播等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之一,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农业信息技术,根据其在农业应用领域里的不同,目前主要涉及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1)遥感技术:1,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源与环境动态基础数据.2,为国家重大的资源,环境突发性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评估数据,保证国家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例如,重大森林火灾,水灾,风灾等的监测和救护等.3,生物量估测.包括农作物产量,产草量,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一篇:学校治庸问责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