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对人生议论文

2022-05-1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微笑面对人生议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由著名导演叶伟信、著名武术指导洪金宝和著名功夫演员甄子丹携手打造的《叶问》于2008年12月12日公映,首映日全国票房便达到1400多万,首周票房轻松突破3000万元,成为当周票房冠军。此外,在两大门户网站公布的各自观影团的评审结果中,《叶问》分别以81分和97分高踞榜首,平均分超出第二位《梅兰芳》9分、第三位《非诚勿扰》近11分之多。

第一篇:微笑面对人生议论文

微笑面对,让花绽放在美丽的六月

摘 要: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时的心理状况和走进咨询室的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考试焦虑行为普遍存在于初三学生当中。文章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学生考试焦虑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初三学生;学生学业;考试焦虑;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情绪反应。研究发现,适度的考试焦虑水平对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对其成绩和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对于学业关键时期的初三学生来说,过度考试焦虑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初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研究。

二、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生理因素。初三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会对其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平时不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的初三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由于考前压力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可能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症状。

2.动机因素和认知评价能力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初三学生在考试前动机不同,产生的焦虑水平也就不同,进而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有所差别。动机太强的初三学生,期望也高,然而过高的功利性和对考试失败的过度担忧,必然导致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考试成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3.人格因素。初三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对各种考试的看法也就不同,继而产生不同水平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初三学生在神经活动强弱性、均衡性、稳定性方而的差异,造成了对应试情境的情绪反应的差别

4.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态度对考试焦虑的影响。部分初三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能够认真听课,并在考试前较长时期便准备复习考试,自信心也较好,能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在考试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而另一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认真,知识储备较差,对考试也没有信心,一般会有较高程度的考试焦虑。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压力。家庭因素目前绝大部分初三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比较高,相应地对子女的要求也会比较严格。家长往往认为好的考试成绩代表了子女好的人格品质,甚至将子女的全部的人生价值都与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这也必然加剧了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

2、学校压力。尽管目前人们一直呼吁将应试教育向索质教育转变,但学校仍儿乎无一例外地片面追求合格率、升学率。学校的大多数活动围绕着考级、毕业、中考等指挥棒转的现象到处可见考试成绩不佳,极易使学生产生低自我概念,進而引起考试焦虑。

3、考试情境。试题过难、过繁、份量过重、考试紧,以及试题内容超出准备范围等都会使学生出现紧张隘乱。考试环境不好,监考人员而部表情过分严肃等都可能引起学生厌烦和不愉快而出现考试焦虑。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例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考试负担过重,这个问题不仅同学校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整个国家的政策、体制有关。

5、其它。学生考试时忘带准考证,文具用品,或由于家庭,交通偶发问题等也会诱发考试焦虑。

三、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出现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学生应十分重视对考试焦虑的调适及应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尽量减轻考试焦虑造成的影响。通常,可采取下而的方法来降低应对考试焦虑。

1.正确认识考试和考试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焦虑状态,可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面临考试时出现适度的紧张焦虑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没有害处,反而可以成为“兴奋剂”,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运转加快,躯体做出一系列调整,积极地适应环境,发挥出最佳水平。

2.设置合理的目标,减轻压力,并努力去实现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的期望会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考试动机过强,对自己期望过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考试,如中考。认为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太大。这时需要正确地分析自己的现状,合理调节自己的期望值,把目标定位在“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上。教师和家长也应理解和体谅学生,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应尽量关心和宽慰他们以减轻心理压力。

3.作好充分的考前准备

①知识技能准备。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往往影响到学生应试时的焦虑水平。所以除了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掌握之外,考前还应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复习应扎实,方法应合理,做到“有备而战”,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②体能准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考前应注意在复习的同时保证足够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及丰富的营养。当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时,抓紧时间复习;头脑疲劳时,可睡觉休息或做适当的户外活动以使脑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③心理准备。研究表明,自卑和担忧对考试焦虑产生影响。因此心理准备主要是培养自信心,自信是中考成功的第一秘诀。如果我们注重培养自信心,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是强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鼓励,自我加油,我们就能积极地应对复习备考。

4、学会放松

(1)利用音乐净化心灵。引吭高歌几首,或听听自己喜爱的歌曲、音乐,净化我们的心灵,稳定情绪。

(2)做深呼吸训练。如果考试时我们感到紧张,可以做十次左右的深呼吸训练。

5.适当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1)加强心灵交流。如果我们感到烦闷,情绪不稳定,应找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老师、家长或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减缓心理压力。

(2)也可在没人的地方(以免影响别人)大声地吼叫或哭泣;或进行一次大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出一身汗,然后洗洗澡等。这些都能达到宣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总之,我们认为,正确认识了解考试焦虑,针对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弱高度焦虑,刺激低度焦虑,保持适度焦虑,调整好心态,放松心情,积极地搞好复习备考。

参考文献

[1] 阮鹏.考试焦虑与临床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1):60

[2] 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郑玲玲

第二篇:《叶问》:中国功夫的“微笑”

由著名导演叶伟信、著名武术指导洪金宝和著名功夫演员甄子丹携手打造的《叶问》于2008年12月12日公映,首映日全国票房便达到1400多万,首周票房轻松突破3000万元,成为当周票房冠军。此外,在两大门户网站公布的各自观影团的评审结果中,《叶问》分别以81分和97分高踞榜首,平均分超出第二位《梅兰芳》9分、第三位《非诚勿扰》近11分之多。无论在观众影迷中,还是媒体报道上,甚至是网络博客里,该片的支持率高达98%以上,基本上没有负面评论,成为近年少有的一部口碑一边倒的影片。

功夫电影的二次定位

功夫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特有类型,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理念,表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人独特的电影表意方式。而功夫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还是以真功夫作为主要技击方式,而不是花拳绣腿的舞台招式,也非依赖电脑特技制作而成。

但是近年,功夫电影似乎陷入低谷,李连杰的《霍元甲》、成龙的《新警察故事》战况都不尽如人意。有人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动作明星处于断层阶段,但更重要的是国产功夫电影陷入了目标恍惚的境地。自《卧虎藏龙》在2000年登上奥斯卡领奖台,国内电影人仿佛一下子领会了中国电影在好莱坞“一步登天”的玄机,原本擅长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许多导演也走上了功夫武打大片的拍摄之路。《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相继上映,巨额投资、巨星云集、制作精良、画而亮丽和造势宣传成为这类电影共有的特质,单一空洞的内容、雷同的表现手法、轮番上阵的几位大牌明星、高科技多于拳脚等共性造成国内外观众对功夫电影的审美疲劳,也逐渐使观众对功夫影片失去信心。

电影《叶问》的出现无疑重振了功夫影片的士气,使观众在继徐克的《新龙门客栈》和李安的《卧虎藏龙》之后看到了功夫电影的生机,这主要是由于《叶问》对功夫电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二次定位。二次定位是营销学中一种常见的市场定位方式,是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旨在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增长与活力。国产功夫电影长期一味追求好莱坞风格,却没有领悟到好莱坞电影制胜的真正原因。美国南加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乔纳森·塔普林教授认为,能够真正感动人的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所在。而中国功夫电影必须将真正的中国功夫实质地体现在电影里面,而不是仅仅只有电脑合成的花拳绣腿或者吊着钢丝绳飞来飞去。《叶问》正是意识到了这两点,才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全面丰收。

首先,《叶问》定位为一部人物传记片,没有说教,没有走题,一切紧紧围绕着叶问的传奇故事展开,用巧妙的剧情把叶问的人生片段勾连起来,简单却高明。其次,《叶问》定位为一部功夫片,影片设计了叶问与泰山武馆廖师傅、金山找、10个日本士兵、日本军官三蒲共四段武打场面,导演叶伟信让甄子丹该出手时就出手,开打之前和打完之后绝不说教,节奏流畅,将咏春拳的威力和可观性发挥到极致。《叶问》在剧情与武打设计两个方面的精心打造不仅为该部电影本身带来了利润与口碑,更使得原本低迷的中国功夫电影在这个多产的贺岁档看到希望。《叶问》出品方在接受新闻联播节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电影是第一周票房比第二周高50%,而《叶问》则相反,第二周比第一周票房高50%。《娱乐营销革命》一书中也曾经提到,一部内容过于糟糕的电影,即便使尽浑身解数去创造高票房,结果仍是失败的。说到底,观众对电影的可持续热情还是取决于电影的内容和电影所宣扬的核心精神。如此,《叶问》的票房“逆跌幅”也就不难理解了。

整合营销传播

正确制定宣传策略并采取适当的宣传方式是市场营销活动成功的必要保证,电影产品也是如此。传统的电影宣传方式有报刊广告、橱窗画廊、路牌海报、宣传画、电影评论、电影刊物以及举行首映式等。然而时下国产电影的商业宣传已经逐渐被演变为纯粹的炒作和作秀,要么以同类型影片资金投入最大为噱头,要么以著名制片人、著名导演和大牌明星堆砌成的豪华阵容为法宝,还有的说是闭门拍摄却不断有“独家报道”曝光拍摄花絮,有些甚至于用演员自爆绯闻来吸引眼球。而《叶问》则跳出大肆炒作的惯例,没有采取铺天盖地、面面俱到的宣传攻势,而是紧紧围绕影片本身的卖点,并结合互联网的多角度传播,使用网络宣传方式。

影片最大的卖点当属主人公叶问的身份,叶问是咏春拳的创始人,也是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启蒙师傅,仅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全世界喜爱李小龙功夫的观众。上映前期恰逢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国内各大电台热映,许多观众都愿意走进电影院一睹一代宗师叶问的风采。加上该片由叶问之子叶准授予拍摄版权并担任顾问,情节可信度高,与王家卫的争排风波也无意间为影片做了广告。影片的第二大卖点当属主演甄子丹,他一贯被冠以只演打戏不懂文戏的头衔,尽管曾经在《画皮》中见到了甄子丹少有的诙谐,但也未能弥补观众心中对于英雄只有侠胆没有柔情的缺憾,而在《叶问》这部戏中,甄子丹对于感情戏的演绎不论是对于该片还是对于演员本身,都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影片上映时期,除了在中央六套电影频道和湖南电视台做过宣传节目,《叶问》几乎没有在其他电视媒体上做宣传,也没有借助报纸媒体,而是将营销重点放在年轻人市场,在网络影响上做足了功夫。此外,《叶问》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叶问》校园行”活动,不仅让《叶问》名声大噪,而具备健身、减肥、实战和防身功效的“咏春拳”也开始风靡校园。这次校园行活动得到包括北大和清华在内的14家高校学生会代表的热情接待,《叶问》每至一处,甄子丹便会拿出打木桩的本领秀出真功夫,甚至应北大学生要求启动了“甄子丹校园授咏春”计划,便有了甄子丹带领百名北大博士生习练咏春拳的壮观场面。从“校园咏春热”到“全民学咏春”。事实证明,《叶问》以点带面的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劲有力的网络营销和校园行活动使得许多校内网BBS人声鼎沸,热议《叶问》,具备减肥、健体、防身功能且灵活易学的女款“咏春拳”人气爆涨,成为女生阵营的时尚话题,掀起校园贺岁“《叶问》热”,甚至有高校学生联合会主动与片方接洽,要求在学校点映并希望片方提供充足的票源。

见缝插针

电影票房的涨落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档期就成为该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选择优质档期上映是电影营销的一种手段。中国内地的电影档期中,暑期档和贺岁档应该是实力最强的两大档期,紧随其后的是五一档和十一档,以及周末档等。暑期档也是国外大片集体扎堆的时间段,造成国内暑期

档在时间上与国外的重叠,因此,国内电影在暑期档的主流趋势和影响程度都无法撼动国外大片的主体地位;而到年底的贺岁档则不同,虽然有时也与国外圣诞档期;中突,然而这个档期国外大片的上映数量和影响力远不如暑期的那么抢眼,而每年的大片引进数额也是影响这一档期国外电影的一大因素,电影市场的保护性也为更多的国内影片提供了大秀身手的舞台。如果同期有很多大片上映,票房前景如何关键不是看谁的片子好,而是看谁宣传的力度大、什么时间上映。

《叶问》跻身火药味十足的贺岁档实际上也是一种冒险的举措,因为近年在这个档期上映的功夫电影似乎都票房平平。《叶问》原定于12月19日上映,但因《梅兰芳》提前至12月 5日上映,片方将影片提前至12月16日上映,并表示年轻人对《叶问》上映格外期待,提前档期可以不耽误学生们的期末复习,而且这一天又是星期二,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借“半价日”观影优惠,第一时间走入影院观看《叶问》。不想没过几日,《非诚勿扰》提前至12月18日上映,《叶问》再次调整档期,提前至12日公映。这种见缝插针适时改变档期的做法无疑为《叶问》获得不俗票房奠定了基础。

爱国题材扩充顾客群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上不乏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但大多是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单调的色彩和乏味的故事情节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叶问》的背景也是日本侵华时期,影片并没有拍成说教式的“爱国教育片”,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言行来体现的。当叶问一人打败10个日本人,三蒲问他的名字,他只回答“我只不过是个中国人”,一副傲骨让人敬仰观众无不为之叫好。如今,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叶问》这部重身教轻言传的爱国主义电影无疑会成为中小学校的观影首选,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叶问》还是一部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功夫电影,宗师风范的武打风格和家庭戏的效果很适合全家人一起观赏。许多观众认为这部片子是那种值得多看几遍的片子,既没有矫揉造作的噱头,也没有浮躁无奈的玩笑,有的是写实的描述、精湛的技艺和让人精神振奋的民族气节,看过之后能让人热血沸腾、感同身受。此外,《叶问》在宣传期间就经常提及叶问是一个“怕老婆”人,这也吸引了一些对功夫片并不感兴趣的女性陪着喜爱功夫片的丈夫一起前来观看。而电影中几段家庭戏也强化了这种印象,叶问发现儿子画的是他比武的场景时那温情脉脉的微笑着实能够让影院里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另一段金山找到叶问家比武的戏份也在诙谐中流露出家庭和睦,在得到妻子“别打坏家里东西”的默许后,叶问接招,但只守不攻,难免打碎家当,这时候儿子跑出来了:“妈妈说你再不出手,家里东西就全破了。”逗乐了全场观众。自《叶问》上映以来,影院里掌声时常经久不息,这已经是很久都不曾出现的情景了。

非银幕营销

实际上,电影前期的宣传只为一个目的,以高评价换得吸引力,以入座率赢得高票房,而后期产品的延续开发往往能够带来与电影上映相当甚至更多的利润。电影经常是许多其他产品的发端,例如音像、图书、玩具、游戏等等。如《娱乐营销革命》一书中所说的:“尽管电影本身在娱乐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它仍是整个娱乐世界的核心。”有资料表明,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中只有约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有约80%则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由此可见非银幕营销的重要性。也正因此,一个真正成功的电影营销并不是看它最终的票房成绩,而是它的非票房收入。例如《星球大战》、《蝙蝠侠》、《超人》以及近两年的《哈利波特》,这些系列影片在票房之后所开拓的音像、图书、玩具等品牌授权几十年来所创造的市场价值之巨大,都让人难以估算。美国迪斯尼的各种主题公园以及日本动画的后期玩具和漫画书等也都成为其收入的重要部分。《叶问》也是如此,影片上映以后,片方便趁热打铁,筹备《叶问2》的拍摄并热议其男女主角以及李小龙的饰演演员,赚足对《叶问1》感到意犹未尽的观众的眼球,也是对续集的一种前期宣传:二是掀起全民学咏春热,相关书籍和碟片也已经出版,这些都可以为电影再添收入。凭借电影的魅力引导广大民众投入与电影相关产品的消费中去定是营销策略的上乘之策,而通过后期产品的输出也在无形之中把观众带进电影营造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中去。

后记

营销“微笑曲线”是我国台湾宏暮公司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研发和营销在个人电脑行业的重要性。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也证实,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像人们微笑的嘴角,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端是研发、设计,另一端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企业的利润只有5%。电影行业亦是如此,其产业链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一条“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微笑曲线,只有同时抓住影片制作和整合营销两个方面,且两手都要硬,才能笑出完美曲线。

作者:董甲婷

第三篇:为了大地的微笑

【摘要】中国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对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进行调查研究,以一手材料为分析对象,总结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经验、归纳出了典型培育模式,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

【作者简介】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董存田,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吕莉敏,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陈春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张胜军;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政策;吴济慧,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教育生态学;杨燕,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陈东勤,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卞晶晶,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努力探索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但是,职业教育的开展与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与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管理者认为农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相应的实训设施、农民不愿意承担一定的培训花费、培训工作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合格师资、教育培训活动信誉度不高、教育培训成果很难得到实际运用等。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由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定位、培育管理、培育保障等要素组成,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一、农民素质有待提升[1]

(一)文化素质之忧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与城市相差近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2]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经达到11年,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3]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二)科技素质之乏

中国科协举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城市居民该比例为3.1%);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平均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5%,而美国、荷兰、德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是70%以上。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体现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上,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仅为48.8%。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状况无疑给我国农村先进农机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带来了挑战。[4]

这几年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到4成,正在形成规模的不到20%。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员一般占农村人口的1%,我国这一比例只有0.083%。而且不少地方对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断粮”政策,科技推广手段只是“一张嘴,两条腿”,呈现的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三)传统观念之困

一是认知存在局限性。农民对职业培训的主体意识淡薄,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职业培训的真正价值及长远意义缺乏深刻的认知,这是导致农民对职业培训持“无所谓”态度的重要因素。二是农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不适应理论性强的学习,职业培训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三是农民对职业培训的态度不稳定。他们对职业培训的要求大都是在短期内获得直接利益,认为接受职业培训不如打工来钱快。

二、农村职业教育有待发展

(一)培育目标之惑

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满足城市需求为目标,在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教育目标的确定上缺乏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思考,缺乏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断为城市建设输送人才,满足不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离农”的尴尬。同时,农业产业化还要求农民学习与产业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服务等技能,而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围绕着农业种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展开,忽略了其他技能的教育。[5]

(二)师资队伍之薄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师资队伍总体体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远远不如城市,再加上条件相对艰苦,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已有专职教师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层次偏低,50岁以上人员多为民办教师转正而来,本、专科学历人员很少;三是工作基本上不涉及专业教育,他们从中小学教学岗位转岗而来,多从事初级中学基础文化课教学,对农业社会致富信息了解甚少,并且缺少专业技能的教学经验;四是专业精神缺乏,多是临时代课,业务不熟,明显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和热情。

(三)经费投入之少

我国虽然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到2012年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才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28%;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不超过教育投入的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在调研中发现,苏南教育现代化验收涉及的乡镇保证了县级财政此块经费投入达到人均1.5元的标准,而苏中、苏北很多乡镇连人均1元都达不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和政策不够明确,地方财政困难,而学校又缺乏相应的筹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捉襟见肘。[6]

三、政策、制度、形式等有待完善

(一)法律、制度缺位

就立法而言,目前关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只有《职业教育法》及有待完善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能保障农民职业培训的发展。在机制体制方面也亟待完善: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不规范,阻碍了职业培训的顺利与协调发展;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职业培训的质量;劳动力输入输出体系不协调,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就业率;人才引进与保障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农民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

(二)职业培训供需错位

首先,就职业培训内容而言,农民的需要涉及种植养殖、机械加工、餐饮、服装、美容美发等多种行业,也涉及农业、管理、法律、机械维护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职业培训的内容大多集中于种植养殖知识及技能,偶有涉及农业政策,其他方面的知识涉及得非常少。此外不少农民表示,培训内容难懂,一些专家讲的理论很难应用于实践。其次,目前培训单位常用的方式是集中讲课,而农民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是现场教学或是多方式结合。最后,农民期望每次参加的培训时间在3~7天左右,不要耽误他们日常的工作;但是目前的职业培训大多是根据培训单位或培训教师的方便而开展。

一、内外合力,切实提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既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职业教育培训本身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外在的不利环境因素等等。因此,必须多处着力。

(一)要着力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舒尔茨认为,把传统农业发展成现代农业关键是靠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民”总是和“地位低、待遇低”联系在一起,这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当前,国家应该出台必要的引导性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各行业的平均水平,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组织,使农民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让他们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要重视农民的权益保护,给予农民政策优惠,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有利环境,一是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立起城乡一体,推动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新户籍制度。二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三是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企业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总之,通过制度改革,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清退,不再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四川崇州、山西榆次、湖南平江和福建龙岩等地区已经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如湖南平江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与管理办法,按照“个人申报、乡镇初步审定、县主管部门审核、县政府批准”程序,对43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星级认定,其中一星级新型职业农民185名、二星级150名、三星级95名。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完整档案,实行年审制。四川崇州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制定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对符合评定条件的颁发“农业职业经理”资格证书。并根据其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等,给予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资格等级评价。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才库,获得资格证书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全部纳入人才库管理。

(三)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职业准入制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统筹研究“注册职业农民”的资格准入制度,对从事“规模化、技术化、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村实用人才颁发“注册职业农民”证书,并且在培训内容、课程安排、资格评估认证、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的社会地位。

(四)引导并帮助农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农民参与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是导致现行培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调研发现,多数农民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能力,“对于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了以后又怎么办等一些前提性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盲目随意的学习自然会因缺失方向和有效规划而难以收到预期成效”。[7]

我们认为,寄希望于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农民的现状,必须先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对农民的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的系统安排,引导其分步骤地参与职业培训,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农民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依靠他们自身无疑是难以实现的,首先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缺乏积极谋求改变的想法和观念,其次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和定位,再次他们往往缺乏特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还需要对职业前景有敏感的前瞻性眼光和对国家劳动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熟悉与了解。在这方面,政府支农部门的专家和农村社工以及NGO组织等可以有一定的作为。[8]

(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覆盖范围,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与信贷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同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政府聚力,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作用[9]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着眼于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顺利推进。目前,政府至少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制度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保驾护航。

(一)建议政府部门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部门或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培训项目进行整合管理

目前我国针对农民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种类多,归口管理部门多,但项目的实际受益覆盖面窄、培训规模小、影响力不强。这样必然导致培训项目内容的重复、培训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农民选择的茫然等非理想结果。要想扭转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果,就有必要从“顶层”对培训项目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建议在地市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成立涉农教育培训中心之类的行政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统整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

结合目前的情况,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建议县级政府设立涉农教育培训专题联席会议制度,用来调处本地区的涉农教育培训项目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必备要素:一是以分管教育的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能够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本区域不同渠道(如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妇青组织、农业协会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避免同时段低质量、低层次的重复培训;二是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协调者队伍,有能力指导、监督、协调不同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突破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观念,从大局出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归口管理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资格审查制度

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应建立严格的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一是可以防止无资质、无条件的培训机构“滥竽充数”,避免浪费宝贵的培训资源;二是可以较好地从制度上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培训机构设置上的“近亲繁殖”;三是可以有效净化培训市场,让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和组织彻底退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资格审查制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举办者资质;二是申报受理、审批的程序与办法;三是办学条件,包括对场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实训(实习)基地、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培训起点规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四是培训机构成为独立法人的要件;五是公示与相关信息发布办法;六是申诉与退出的程序与办法,等等。

为鼓励更多合格培训主体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地方政府应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面向全社会开放培训市场,欢迎和支持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实体、社会公益组织等,承担或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以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

(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购买”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投入制度。我国不少地方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方式:一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向某一培训机构下达培训任务时,同期把培训经费全额拨付给该机构。二是培训经费不直接拨付给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而是为培训对象参加一个具体项目的培训建立专门的“资金卡”(或“培训账户”),实行“专卡专用”(或“账户专用”)。培训对象在接受培训后,再把“资金卡”(或“账户”)上的经费转入培训机构。三是给培训对象发放“培训券”,持券者可以自由选择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并支付相应份额的“培训券”。这几种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都是一种“事前免责”的方式,在实际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这一突出问题。如有些培训机构利用监管漏洞,采用各种办法套取培训经费;也有不少培训对象,因培训经费不是出自自己的口袋而不爱惜使用,即便接受的是没有质量的培训,甚至没有参与培训,也会滥用“培训卡”或随意给付“培训券”。为此,建议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培训服务购买”制度,改变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方式。

“培训服务购买”是一种公共财政经费的“事后投入”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确保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政经费的浪费。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二是培训经费的概算与分解办法;三是“培训服务”的购买原则、程序与方式;四是“购买培训服务”的经费核算与审计方法;五是对违规机构和责任主体的处罚措施等。当然,这种“购买培训服务”主要指向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对于其他来源的经费,如企业出资、社会捐资、个人资助等,其使用则应充分尊重出资主体的意愿,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

(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

在以往开展的一些农民职业培训活动中,某些培训主管部门常常把培训任务分派下去后就不再过问,以致有不少培训活动“偷工减料”“缺斤少两”,培训效果难尽人意。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监管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监管原则;二是监管主体资质;三是监管内容与责任分工;四是日常监管的工作方式;五是监管情况的交流、发布和监管结果的反馈形式等。为有效执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管制度,应注意:一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队伍,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应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如培训师资、培训经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进行重点检查和评估,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与建议;三是重视过程监管,实现监管工作的常态化。

(五)建立“能力本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第一线开展工作,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现场能力。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成为一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本质上还是一种职业培训活动,应体现出一般职业培训“能力本位”的共同特征。建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评价制度,我们应重点关注:一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不同的资格认证标准与指标体系。依照资格认证的能力要求,细化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而非科学技术理论。三是在考核形式上以现场操作为主。四是在考核结果上,以培训对象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培训质量合格的最终标准。

需求决定着供给,从微观上讲,江苏传统农民、准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直接决定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

一、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研中问卷调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培训。首先,从个体特征变量来看,年龄与培训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是否接受过培训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曾经接受过培训的人,一方面对自己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自己从参加培训中获得收益,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参加培训的意愿。而“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数”“是否担任过村干部”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在统计上呈现不显著。其次,从家庭特征变量来看,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土地规模与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大户更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有获取技能知识的意愿和适当的经济实力,所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三,从培训要素的选择来看,农民对培训信息的需求、培训地点距离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如果农民对所提供的信息越需要,培训地点离农民居住地越近,农民就越倾向于参与培训。培训时间与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农民对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如图1)。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时间是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培训机构要根据职业农民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采取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培训费用与培训意愿呈负相关,承担的费用越少,他们就越愿意参加培训(如图2)。

二、参与培训的动机分析

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动机的强弱排序是: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提升素质、获得现代农业技术、获得政策扶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历。“提高技能”和“增加收入”对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最大。政府和其他培训机构应该重视培训的结果与培训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政策与奖励机制,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三、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要素的选择

(一)对培训组织者的选择

调查表明,有64.94%的农民愿意接受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有48.05%的农民愿意接受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30.26%的农民愿意参加乡村自行组织的培训,有21.00%的农民愿意参加职业院校的培训。

(二)对培训内容的选择

调查发现,65.96%的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因此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增收快的项目。如图3所示,农民选择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蔬菜种植、粮食生产、水果种植、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营销等,主要内容倾向于实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求多样化。

(三)对培训方式的选择

调查表明,46.03%的农民表示最欢迎现场教学,其次是面对面授课、多方式结合,电视、广播、VCD等方式不太受欢迎。现场指导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性强,能及时解决问题,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率,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培训,让农民一方面接受专家、教授的课堂讲授、知识讲座、实际辅导等,一方面走到田间地头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生产实际培训,进程中可采取以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

四、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民对培训内容选择的差异对比

(一)年龄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2014年的调查显示,80后、90后即24岁以下和25~34岁的农民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的比较多,45岁以上的更倾向于选择“农业种、养殖业的知识”。说明年龄越大,越对农业生产产生依赖,而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愿意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

(二)性别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男性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涉农政策、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女性农民更多地选择文化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在他人的成功经验、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男性与女性的选择比例大体相当。

(三)受教育程度与培训内容选择分析

“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更多地选择种养殖知识、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较少;“初高中”学历的农民在法律知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创业渠道与经验方面选择的比例有所上升;“大专与本科及以上”的农民除了种养殖知识之外,相对更偏重于经营管理知识和创业渠道与经验。农民文化程度越高,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学习能力也越强。

一、农民职业培训:立法先行、逐步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的重要保证。美国的农民培训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早在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中就要求联邦政府向各州赠送数万亩至数十万亩土地,通过土地出售来资助当地至少建立一所农学院(赠地学院),这种实质性的财政投入,促进了农学院发展,为美国培养了大批农业实用人才;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法》要求授权赠地学院与农业部门合作,规定各级政府按比例投入资金,建立州、县合作服务体系,服务于各州县农民;1929年的《乔治·里德法》规定从1930―1934年每年拨款150万美元,重点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家庭的家政教育;2008年的《农业法案》、2012年的《新农业法草案》则要求采取扩大农民能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有乡村、信贷倾斜支持等政策举措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国外发达国家农民职业培训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体系,且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为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保障。

二、农民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国情,凸显适用

建立符合国情、适应性较强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础。加拿大建立了“超市式”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培训品种齐全,不仅有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还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位文凭、技术证书培训等;学制有全日制和夜校,学员有在校生和在职人员;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远程授课相结合方式,也有与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举办的专业培训。其次,标准统一。培训的入门资格、课程目标、学时分配、评价标准和收费标准等都规范统一,所有课程都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在保证所有受训者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基础课程与实用性课程外,该简化的课程全部删去,以充分保证培训质量。最后,进出方便。所有进入“超市”的具有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受训者都有多种选择;同一个教育培训计划也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所有培训者通过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证书培训,掌握特定的技能,都能找到对应需求的工作岗位。学习成绩不仅学校认可,行业协会甚至社会也予以承认。

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组织:上下贯通、通力合作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由政府、社会团体、各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来组织实施,除了由政府有效地开展农民培训以外,一些民间团体和组织也积极投入到农民培训活动中来,形成了上下贯通、通力合作的关系。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机构主要由农村振兴厅、农业大学、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协)和其他农业民间组织构成;且韩国农民职业培训经过国家统筹谋划,做到了分工协作,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一体化体系。农业振兴厅是全国农业科研工作及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负责的是教育培训农民及农村指导委员会、农业公务员,指导下属机构开展农民培训;农业大学侧重于针对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及骨干农民开展较高层次的信息知识密集型培训;农民协作合同组织是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主要任务之一即培训农协委员、农业技术员、农民培训者、专业农民及其他农民。

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分层培训

美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非常独特:

[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公立学校内的培训&有意务农的青壮年农民&1.辅助职业经验培训(SOE,即Supplementary Occupation Training Experience)

2.未来美国农民培训(FFA,即Future Farmers of America)

3.辅助农业经验培训(SAE,即Supplementary Agriculture Experience)

4.课堂指导的培训&1.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投资融资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青壮年农民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以及团队协作意愿。

3.指导农民学员将学到的生产经营的理论知识、技能应用于自家的农场、企业或社区中。

4.培训种养技能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公立学校之外的培训&成年农民&1.开展与农业相关的专题培训

2.教师到农民家亲自指导

3.专职教员专门培训成年农民&1.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2.对农民的农场进行指导和帮助

3.教授农场管理的知识&“合作推广服务”开展的培训&农业培训推广组织&&主要推广大学、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政策保障、融资多元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培训经费支持农民职业培训。一般每个农民一年可获得6000澳元的培训补助。韩国法律明确规定,各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经费由国家提供,农民接受培训全部免费,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来补贴。为了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韩国政府对农业后继者提供每位2000~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年息5%,偿还期可达10年。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民间投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大量的实践中,不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还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符合区域实际的模式。

一、基本适应了江苏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是当前江苏省“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经济发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选择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板块有不同的主推培育模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苏中、苏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若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因此,苏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选择非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产业促进型模式。苏中、苏北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选择政企配合类或政府主导类培育模式。[10]

表1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区域特点

[特点&模式&苏南&苏中&苏北&自然条件&人多地少

资源有限&地域较广

资源适中&人少地多

资源丰富&经济条件&发达&适中&相对落后&商业化

程度&较高&中等&较低&培育模式&市场主导&政府市场相结合&政府主导&教育

与培训&建立农民培训基金,发挥学校、企业的作用,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建立农业教育与科研推广体系,对农民后续服务较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培育实践比较丰富,培育方式呈现多元化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着眼农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加大对种养殖能手、农业企业专家、农民经纪人和科技示范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骨干等群体的培育,重点突出创业农民、紧缺人才、骨干农民等“塔尖型”农民的培养,强化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培育模式的区域特色比较明显,总体上苏南已经进入形成特色和规范提高的新阶段,对培育项目的选择、布局、申报、立项要求更高;而区域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更多处于“跑项目、要经费”的阶段。在培育内容上,苏南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如南京市把农业新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业政策法规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训,还开展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前沿动态、农业旅游等业务培训,建立了“南京农业老板网”。苏北和苏中地区农民培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郭村“基地+农户”模式、仪征“塔尖人才引领”模式、固城“园区+公司+农户”模式等。

三、创新格局已经形成,培育体系相对完善

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产业依托、项目运作,社会参与、多元供给,创业推进、突出效果”的格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比较完善,实现了培育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力量的综合化、培育途径的多向化和培育载体的多样化。从培育主体来看,政府、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用工企业、专业培训机构、推广服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形成多元化的培育主体,形成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培育模式。[11]从培育力量来看,教育教学、产业带动、能人示范、工程推动、活动促进、政策引导等多种措施和力量发挥综合作用,全方位推动。从培育实施途径来看,已经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短期进修、海外研修等多向化农民素质提高途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各类培训班、劳动中介组织、公益性基金项目、乡村文化大院等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载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我们的调研显示,我省苏北地区的农民更希望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而苏南地区农民的此类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苏南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偏多且农业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其他职业技能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职业需求,更需要了解一些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旅游等前沿的动态信息。因此,苏南、苏北地区应根据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农民自身需求情况,制定具有区域适宜性的农民职业培养模式。

一、以培养主体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可实行“农民企业家培训模式”

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对某一风险过程中所发生的新事件的察觉、阐释以及反应能力,被西奥多·舒尔茨在《农业刺激的扭曲》一书中称作农民的企业家能力。该模式旨在培训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技能、领导才干、团队协作意愿等农民的企业家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自信地服务于农业领域。此模式的培训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并将定期对创业农民进行“充电”,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指导农民提升市场意识,按市场需求生产和经营。与此同时,通过为农民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知识教育、配套政策指导、法律援助、资金扶植等一系列措施,培养现代农业的领军人物和从事农业附属产业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家。

(二)苏南地区实行“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

苏南地区的农民有资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针对这种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以及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考虑采用“农民实业家培训模式”。农民实业家与农民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除了需要像农民企业家那样积累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外,将更关注社会责任,做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该模式培训方式首先应对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管理知识等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意识;其次引导他们强化支持和扶持意识,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生活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主动地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农业、健康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这是苏南地区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实要求。

二、以培养的组织方式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

苏北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一种是生产型农民,另一种是服务型农民。

生产型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针对该类型农民的培训应采取“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该培训其实是一种“做中学”,主要针对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和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农村生产技术人员或科普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依据生产需求,直接向农民传授现实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致富信息,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参与服务型农民培训的多为提供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种养殖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农用器械等,缺乏的主要是生产经营的管理经验、服务意识等。“辅助农业经验培训”模式主要的培训内容是传授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技巧,教学形式多采取讲授和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就自己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

(二)苏南地区:在线学习学分制培训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苏南地区农民43.9%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且目前的农民职业培训远不能满足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匮乏。苏南地区的农民职业培训可尝试在线学习的模式,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来;选修课为了让不同农民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避免出现“所供非所求”的情况,一方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解决了师资困难。必修课主要有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法律常识、现代生活礼仪等等,选修课主要是农业科学知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员们在累积到一定的学分之后,可获得专家指导,对自己的家庭农业生产进行重新规划与管理。实行在线学习学分制模式,能够将农民致富的近期效益同教育的长期效益统一起来,能够使农民的所学更适合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无障碍联系。

三、以培养的效果为标准

(一)苏北地区:“短平快”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即学即用,既用既学”,充分关注农民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接受能力,突出操作教学,即重点教如何“动手”。该模式在教学安排上遵循三条原则:一是急需原则,即把苏北地区农民生产所急需的技术和科技致富所需的技能作为首选内容;二是开发性原则,即找准适合苏北地区经济开发的项目,围绕项目开发相关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三是结构性原则,即根据苏北地区生产所需要的各项技术,通过多次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形成适用的知识和技术结构。该模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模拟法、案例法、诊断法、田间地头教学法等。

(二)苏南地区:“宽活实”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家庭经营人才,可以采用基地建设的教学方法。如网络示范基地,把生产过程一环扣一环地组成网络,使它们的副产品得以互相利用,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立体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各种动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长短效益结合轮作;家庭致富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家庭生产规划和致富计划,在校学习期间完善实施。在这些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们既能学到丰富的、较高层次的农业知识,也能自享学习成果;既调动了苏南地区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进一步促进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9-41.

[2]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曲文波,栾兆乾,刘涛.国外农民教育与培训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6(17):198-199.

[4]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44-49.

[5]盛阳荣.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2009(8):88-91.

[6]陈春霞.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基于对江苏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3(9):49-57.

[7]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2(6):66-69.

[8]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9]张胜军.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79-83.

[10]陈春霞.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诉求——基于生成性视角[J].教育研究,2014(2):112-117.

[11]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怎样防止校园暴力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的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