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协调发展

2022-07-16

第一篇:黄河流域协调发展

渭南黄河陕西发展

陕西 “双十双网”水源工程

我省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性缺水省份,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来水量的年际丰枯比达到20-30,年内来水量的70%又集中在汛期,另外关中和陕北地区属黄河流域,占全省65%的国土面积、77%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29%,陕南地区属长江流域,占全省35%的国土面积、23%的人口、10%的经济总量,水资源总量占全省的71%。正是由于我省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导致供水能力不足,目前全省供水缺口达25亿立方米,预测“十二五”末缺水量将达到36亿立方米。供水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因素。

根据我省水资源特点,为了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我们在加大节水治污力度的同时,提出四项水源工程建设措施:一是适度建设蓄水工程,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二是实施省内南水北调,进行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从黄河干流引水,充分利用黄河分配水量;四是实施供水网络化,同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按照上述思路,我们规划“十二五”加快建设“双十双网”水源工程,即建设10项骨干水源工程、10项中小水源和2大供水网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以保障关中大中城市、重点工业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为重点,建设10项骨干水源工程:即建设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泾河东庄水库以及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宝鸡石头河引水等当地水源工程,开工建设省内南水北调骨干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进入关中地区,建设延安延川黄河引水、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工程;

以缓解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缺水为目标,建设南郑云河、铜川龙潭、子长红石峁、彬县红岩河、安康洞河、洛南张坪、旬邑柏岭寺、延长安沟水库和泾惠渠西郊水库扩容工程、洛惠渠调蓄工程等10项中小水源工程;

以实现水源相互连通和水资源统管统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建设关中、陕北2大供水网络建设。关中供水网络以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骨干,以现有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点,以关中城市群和工业区为配水结点。陕北供水网络以黄河引水工程为架构,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点,能源化工基地工业园区和重要城镇为配水结点。通过供水网络建设,实现区域内水源相互连通、联合调度,提高供水效率。

通过“双十双网”工程的建设,再加上井、塘、窖以及小型引水、提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末全省供水能力将显著增加,大中城市和重点工业区用水将基本得到保障,农业和生态缺水将有效缓解。

陕西省实施“引汉济渭”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我省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解决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省内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关中地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陕西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第二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

在离省会X市向南不足百公里、总面积X平方千米的高山峡谷间,X县婉居黄河两岸,形成了一处温润祥和、富庶美丽的三河盆地;她依山傍水百里锦绣、各族共生千年和谐,被世人赋予X等品名雅号;尤其是本世纪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游访X,欣然命笔“天下黄河X清”,这一至情流露,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最深情的“乡愁”表达……

X县历史悠久、区位优越、风光独特,既是全省建设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重点区域,又是X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面对“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我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x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江苏省南通、徐州等市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实践和山东省兰陵县国家农业示范园建设等的学习考察,并多次深入X调研,就X县“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问题形成的一些思考想法,讲几点意见。面向“十四五”,X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要求为主线遵循,以省委“一优两高”战略、“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培育为方针路径,在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生态地位、文化品位的基础上,找准高质量发展的定位,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更加鲜明地推动以田园风光城市建设、绿色康养产业发展为引领,不断将黄河干流生态资源、农牧产业特色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动能,围绕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治理升级版、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升级版、田园风光城市建设升级版、文农旅融合发展升级版、城乡一体化发展升级版”“五个升级版”目标任务,努力把X建设成X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样板县、示范县。

一、把握X发展的禀赋价值。要准确把握人文、生态、风光、产业等特质特色,高站位、长眼光、大胸怀精心谋划X县“十四五”发展规划。一是X的人文底蕴很深厚,不能使和合和谐、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降低了。X县作为X黄河上游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X高原民族文化发展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和合共生、儒释道传统文化和谐共处的核心地区,孕育了“和合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故地,饱涵着X各族儿女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乡情底蕴和乡愁记忆,要共同保护好、传承好。二是X的生态地位很特殊,不能使谒山拜水、滋绿滤清的功能内涵弱化了。X黄河,是距省会X300公里半径范围内唯一一段仍保留自然流态的黄河景观,成就了“天下黄河X清”美誉和向往,尤其是X盆地形成的丹山碧水、湖泊湿地,是保持“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要生态屏障。X处于黄河上游特别的多元文化功能、特殊的多样生态功能的复合型地理坐标位置,具有极高生态保护价值,要十分珍惜、精心呵护。三是X的田园风光很独特,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胜境受损了。X地处黄河岸边,三河盆地万顷良田构成阡陌纵横、绿茵环绕、麦浪滚滚、层林尽染的田园风光,与X古城“人在村里、村在城中”的亦乡亦城特色,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塞上江南”风格和“世外桃源”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保护好这一方田园永远“在水一方”的生动靓丽,功德无量、善莫大焉。四是X的产业特色很鲜明,不能使绿色有机的生态农畜产品玷污了。X县依河而居,气候温暖,水利充沛,良田富饶,特别是农牧业互补的梯级型原生态产业结构,构成了丰富多彩、优质绿色的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要十分珍惜这一特色产业优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这一方净水净地、高天厚土。

二、把握X发展的关键环节。一要把握好X高质量发展的方位定位。把全力打造“五个升级版”作为高质量发展定位。着重生态文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以建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和生态文明机制创新为方法路径,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生产、基建和消费行动。着重和谐人文。要以X古城儒释道传统文化共同体为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化,充分挖掘X“德文化”传承传播价值及品牌塑造,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教育实践高地。着重康养文旅。X全域全时全季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最大的优势,而康养是其特质,这是X高原的稀缺资源,弥足珍贵。要加强旅游品牌建设,让康养贯穿于乡村旅游全业态全过程。二要把握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路径。加快构建现代生态农牧业生产体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构建现代生态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施“加工强县”战略,推进现代生态农牧业向集约化、有机化、产业化发展进程,让X真正成为X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重要基地。找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要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战略重点,着力促进文、农、旅深度融合,带动产业升级、城乡发展、农牧民增收,构建以旅串文带农的全域、全时、季、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格局,推动农牧民从旅游参与者、从业者向利益共同体转变。突出田园风光城市建设。要树牢田园风光城市建设核心价值,把握好城市布局密度、建筑高度、人口容度、扩展幅度,将东山、北区、三坪三个区域作为建设美丽宜居康养新X新的发展空间,以中心区域带动周边村镇,再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新X。要依托南干渠优越的水利资源,加快推进引水入城,打造溪水通衢、曲径通幽的水乡景观,使其成为“风水人文·印象X”高原小江南之城,日夜珍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和远方、岁月静好。推进互联网智慧城乡建设。要重点推动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管理,实现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端医疗、康养文化新高地,为健康X、养老产业作出X贡献。三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X“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风礼俗,成为“德文化”最深远的历史传承,特别是河阴小学、X中学等“百年名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播,如张荫西、王文泸、才让太(中央民大)等乡贤士才成为X一代大师,是X历史上除乐都外的又一文化“胜洲”。因此,要依托江苏对口支援平台,特别要借鉴利用南通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全面加快“双语”教育改革,再次恢复X教育的盛名元气,成为辐射带动青南地区基础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发展康养产业。要把康养休闲运动产业融入城乡基建全方位、渗入城乡旅游全过程,坚持中高端养老产业中心点建设与乡村田园养老业态普遍化植入相结合,坚持养心和养身齐修并养,打造全省康养休闲养老新高地。创建零碳城市。立足X地热资源丰富优势,推动地热供暖、地热种养产业发展,加强清洁能源全域利用,倡导低碳生活消费全域覆盖,加快推行垃圾分拣、无害焚烧等处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X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成果水平。

三、把握X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产业融合。牢牢坚持融合性、嵌入式、耦合式发展理念,一是推动文农旅产业深度融合,把产业做成文化创成品牌,把文化做成产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所有农牧业及其加工产业发展都要服务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农牧业提档升级。二是推动三河盆地和山区村落的乡村旅游产业梯度融合,彰显山水旅游、田野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相映成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闭环式的旅游业态新格局。三是推动小生产与大产业深度融合,树立并推行“小经营是个大战略”理念,把山沟小块种植小特产,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电商等平台路径做特做优、做大做强。二是加强古城保护。X古城,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西北地区最富胜名的古城遗址,历经沧桑、更显厚重。要做好X古城保护性开发,恢复和培育古城文化元素,使其成为“走近X、认识X”的文化乡愁之城,同时还要加强对珍珠寺、文昌庙、观音殿的重点保护。要对古城、古迹、古道、古树等古旧设施进行保护修复,开拓老城区的历史纵深感;要保护百年民居、百年名铺、树、百年果园,培育扶持小作坊、小营生商贸老店,真正彰显城中有村、村在城中,新旧相依、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城市形象。三是加强项目支撑。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生态保护治理理念,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规划,对所有的河道沟岔及干涸河床进行综合治理,积极争取实施水土保持、河床保护、防洪筑堤等重点项目。加大清洁能源、有机产业、美丽城镇等重大项目争取力度,以项目支撑加快推进“绿水青山出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有价值”的X实践。四是加强改革创新。X拥有农牧资源丰富、文旅资源丰厚的特色优势,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有更好的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以深化城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一些产业空壳和人口空心村可以推行“连村并建”,在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对老村庄进行撤并合建,对土地进行合并整理,腾挪出更多土地让利于生态环境空间和生态经济发展。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先导,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保红线,沿黄两岸湿地范围该保护的严格保护、该退出的坚决清退、该拆除的必须拆迁,并加快建立健全依法保护和治理的法规体系;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注重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为高品质生活提升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加强党建引领。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任务来抓,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头雁带群雁”工程,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反分裂斗争的“桥头堡”、民族团结进步的“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的“引路者”、推进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建设一批政治上可靠、能力上可信的“头雁”人才队伍。要加强对返乡大学生等新型农牧业人才的吸收、培养,鼓励支持优秀农牧民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X的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依“母亲河”坐标溯源而上,展开的文化西连、文明西进的历史厚德,X身上更加承载着X人对“母亲河”以及对这一片绿色打底河川的深情依恋和向往。像我一样六十年代以前生人,小的时候年头节下最美丽的守望就是X“长把梨”、乐都“沙果子”,并成为永远的记忆,储存于人生的“梦乡”,与清清黄河一样淌成“乡愁”,源远流长。在座的各位,我们今天坐在黄河边“在水一方”,共同谋划“X清”的发展蓝图,省委交给我们的责任大、X人民的希望重、X乡亲的期待深呐,所以,我们一定要念兹在兹、精心尽力地做好这个答卷!

第三篇: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刚才,又听了几位领导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感触颇深。下面,我结合XX县实际,就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

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心得范文2

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在,她仍在供养着1.4亿人口、160万公顷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近年来,黄河断流问题正日益引起我国政策的高度重视。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应在全社会提倡倡导、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各界的人士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一方面我们要植树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

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另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滔滔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回荡,奔腾不息,滋润着良田万物,保卫黄河,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第四篇: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这个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给XX、给XX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即将拉开序幕的重要时刻,组织研究XX、研究XX如何贯彻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本身就体现了XX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主动性能动性,是抓住发展机遇、谋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下面我结合近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点心得体会,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XX国家中心城市优势,打造黄河中游对外开放增长极

黄河流域中,目前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一个是XX,一个是XX。XX在上游,XX在中游。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求这些国家中心城市起到战略引领作用。所以,建议XX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首先应重点发挥XX的独特优势,将XX打造成黄河中游对外开放增长极。XX现在具有五大独特优势:一是国家战略优势,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领头羊;二是区位优势,在中部地区居于龙头地位;三是产业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加工产业链集群、航空经济、跨境电商等;四是交通优势,空中丝绸之路、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公路网等。五是开放优势,XX自贸区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在对外开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发挥XX的优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自贸区做好。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开放新的高度、深度、广度的标志,作为国家新的开放高地,自贸试验区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六个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进出从业自由、数据流动自由,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签订FTA自由贸易协定打好基础,因为所有的地区与地区、国家和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主要的条款就是讨论“六个自由”。

结合XX自贸区,可以争取政策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如减少非关税壁垒,设立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开展服务贸易保税试点,发展平行进口,针对跨境电商设立出口退税资金池,打造区域离岸贸易中心,等等。投资自由方面,可以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基础上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探索在电信、航空、生物、医疗、教育、文化、影视、农业等关键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探索“规制中立”的制度安排;建设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准入后管理,破除“准入不准营”;放开外籍人士担任内地法定代表人限制;破产制度改革,探索跨境破产和个人破产。在金融方面,可以探索跨境资金汇兑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行跨境期货交易与特定品种开放(郑商所),建设大宗产品定价中心;设立NRA账户与FT账户,设立本外币合一资金池;增加外资金融机构牌照;支持更多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挂牌上市;发展金融科技,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积极争取数字货币试点;开展REITS试点;发展绿色金融;健全风险防控体系;设立金融沙盒监管。等等。在人员流动方面,重点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争取15%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实行国际执业资格互认,探索建立国际人才港;制定适宜外籍人才的职称评定标准;放松在编科研人员出境审批限制;研究增设“人才”类签注;试点技术移民制度;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解决好高端人才高度关注的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社保等服务问题。在数据流动方面,建立数据的分级分类制度;基于数据分级分类探索数据有序跨境流动;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完善数据个人隐私保护制度;完善数据交易制度;以上这些政策探索,其实就是中央对于自贸区“六个自由”每个自由下面一系列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给了自贸区以后,几十条具体的政策并不是天生就落到你这儿,每一类政策,比如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这里面的具体条款,还要XX的自贸区管委会跟海关、跟金融部门、跟有关方面,一块一块地去对接,把这个对接到位,就真正变成“六个自由”,外商云集的格局才会形成。所以,在自贸区方面把这些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是XX开放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做好五个方面十件大事,为把XX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做出贡献

(一)交通

1、航空经济

政策方面重点争取:(1)航线政策,如加密国际直航和中转航线、升级国内干支线航线网络,力争到2025年形成上百条的国际航线、上百万吨的航空货运量、上五千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2)航权政策,如用好第五航权、探索开放第七航权;(3)空域政策,如争取更多空域权限、给予更大力度的低空空域开放;(4)保税航油政策。

建设航空物流中心、集散中心、分拨中心、快件中心;探索“综合枢纽+物流中心+口岸+自贸区+互联网平台”的航空经济综合配套体系;发展空铁联运、空空联运、空公联运等多式联运;“安智贸”建设。

业务方面,如发展全货机和“客改货”、发展航空中转集拼;通用航空方面,如引进国际国内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公司,发展围绕工农业生产和个人消费的通用航空业态,建设固定运营基地(FBO)、飞行服务站(FSS)、专业维修站(MRO)等基础设施,探索军民航协同的空域管理机制,探索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对“低慢小”飞行器的管理方式等。

2、铁路枢纽与中欧班列

目前,XX已经形成了八条高铁,“米”字型高铁的干线枢纽,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铁路枢纽。原来客运和货运是绿皮火车,现在客运到了高铁以后,原来的铁路枢纽、绿皮火车都可以转化为中国货运铁路的枢纽。而我国全部的铁路货运量,目前是总运输量的7%左右。全世界货运铁路一般都占总运输量的20%左右,我们这个方面的余地很大。一旦客运高速铁路到位以后,原有的客运、货运铁路都可以密集地转化为铁路枢纽,XX就有条件成为中国中部的集装箱铁路枢纽。利用这一个探索的势头,进一步发展XX郑新欧、中欧铁路班列,进一步推进内外贸同班列,发展集拼集运模式,主动开展海外仓的布局,加快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与沿线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中欧铁路在XX成为一个枢纽环节。同时,进一步加快中国的中部地区铁路集装箱枢纽和货运枢纽建设,成为拉动XX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对外开放窗口建设

3、口岸与保税区

增设更多特种商品航空进口指定口岸;推动综合保税区扩围,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保税贸易、保税加工、保税展示、保税交割等业态。这里对XX保税区提出了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等新的贸易形态。而这种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货物不一定进XX、进XX,货物可能是到全国的甚至是全世界,但是在XX的自贸区里可以做这种业务,这样就进一步把XX变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4、跨境电商

推进海关单一窗口与各部门信息平台对接;海关单一窗口与电商平台对接;电子预报关方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批发与零售一体化;保税进、保税出、一般进、一般出实现四位一体化;推动外汇与人民币采用额度制以简化汇兑手续、提升汇兑效率;推广AEO认证;检验检疫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跨境电商药品进口;跨境电商质量追溯体系;跨境电商第三方采信制度;海关特殊监管规则向外复制推广;免税购物与O2O。通过这些措施改革,最终使得XX的跨境电商更上一层楼。

(三)产业链集群

5、电子信息产业链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打造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实行“链长制”,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推动扩链、补链、强链。

6、生物医药产业链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临床试验与药品生产;建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从研发、中试、临床到规模化生产的全产链服务。

通过自贸区的政策,生物样品、试剂、药品放松出入境限制;建立生物医药类货品特殊监管区;放松生物医药技术市场准入;生物中试生产服务平台;国际诊疗、临床试验等领域对外资适度开放。

(四)科研服务和金融服务

7、科研服务

科研资金跨境流动;扩大科研免税进口范围;高技术企业所得税15%;推动双创;推动科研管理体系改革;教育领域开放,联合培养高端人才;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创新债券、融资租赁等);军民融合。

8、金融服务

金融增加值要争取占XXGDP的10%以上,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融资租赁、科技金融、数字金融、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支持郑商所创新期货品种;探索外资进入郑商所参与期货交易的路径和管理方式;期货交割与保税交割;部分品种争取国际定价权;举办高规格中国(XX)国际期货论坛。今年中央布置的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内循环格局下推动中国的要素市场重点发展,这将是今后十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素供给方面的体系,期货交易市场是很重要的要素市场,在这方面要使XX的期货市场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的期货市场。

(五)职业教育和服务贸易

9、国际职教

XX有上亿的人口,XX有大量的年轻人读书,除高等院校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学校。要稳步推进教育领域对外资开放;外国教师国外执教视为从业经历;教师国际资格互认;教育培训证书国际互认;双元制培养模式;放松外籍学生来郑学习签证限制;探索“教育自由行”出入境管理方法。

10、服务贸易

在自贸区内探索开辟服务贸易,抓紧落实中央服务贸易大会布置的8大方面122条服务贸易政策,搞好XX市服务贸易试验区。这些服务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结合在一起,就会推动中国的开放瓶颈——服务贸易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服务贸易逆差很大。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抓住我们开放的短板,XX趁势而上,能够把服务贸易搞上去。

以上十大大事,都属于低碳产业、绿色产业,都符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要求。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就是高质量发展,反过来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也会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十件事也都是XX在过去十几年发展的成就,有良好的基础,有条件顺势而为,在新形势下再上一层楼。这十件事本身就属于国家已经许可的XX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范围,有条件顺风顺水地做起来。这十件事做好了,也必将促使XX成为我们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总之,这十件事做好了,我认为六七年内使XX的GDP占XXGDP30%的目标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可以期待的,也必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五篇:科学发展看河南协调发展路更宽

一边是经济社会的连年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每年增幅均达到14%,经济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5位,2006年、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连续跨上1.24万亿元、1.5万亿元两大台阶,稳居中部首位;一边是粮食产量的逐年稳步提高——总产量4年连创新高,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总产量突破1000亿斤,

今年夏粮总产又在历史上首次突破600亿斤——

悄然崛起的河南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树立农业现代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地位,走出了一条不以削弱农业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两篇文章一起做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当时,河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程度上,没有高速发展的工业,“古、土、穷”一度成为河南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粮价低、农业比较效益差,也使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陷入了“河南河南何其难”的境地。

面对要工业还是要农业这个看似“鱼和熊掌”的矛盾,历任河南省的决策者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河南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

“八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现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多个场合强调,“无论什么时候,河南都要紧抓粮食生产不动摇,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要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业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

牢记肩上的责任

河南用占全国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今年的夏粮总产更是占到了全国夏粮四分之一。不仅解决了自身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为国家提供300亿斤的商品粮,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肩上的这份责任,河南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农业的基础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河南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省连续9年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2004年年底,河南在全国率先宣布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2005年9月开始,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河南3个月分流安置了14万名乡镇干部;2006年4月,徐光春在许昌县苏桥镇禄马村面对乡亲们当场承诺,各项惠农补贴“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

从2004年—2007年,河南累计总投资198591万元,共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193个;“十五”以来,河南共投资32358万元建设了新乡、周口等5个大型商品粮基地;2007年河南用于增加惠农补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153.5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7项补贴总计达45.9亿元。

同时,河南不断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河南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机耕深耕、种子包衣、配方施肥、旱作栽培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达6.25亿亩以上,到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资43.39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45万亩。目前,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8%。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粮食产量从400多亿斤到跨上1000亿斤的新台阶,翻了一番半。特别是近20年来,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的河南,夏粮产量连续跨越了三个大台阶,从1984年的300亿斤到今年的600亿斤,中间三个100亿斤的跨越,分别用了12年、8年、4年,时间跨度的不断缩短,充分反映了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

协调发展路更宽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为,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做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如今,在古老的中原大地,工业的振兴极大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河南财政投向“三农”的资金大量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突破400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专款增长15%以上;自2004年开始,河南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3亿元,以24个粮食总产量高、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的产粮大县为重点,着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2008年7月28日,河南省又宣布用1000万元启动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

58、郑麦366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玉米等农作物的新品种产业化科技专项也将随后启动。

河南农业生产随着工业文明的长足进步“腰杆越来越硬”,机械化耕作、基地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已成为显著特点;同时,广阔的农村腹地也为河南工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原料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目前,在国内市场,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同时,郑州三全汤圆、思念速冻水饺以及神象、金苑面粉和挂面,鹤壁大用肉鸡……一大批食品名牌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2007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3亿元,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食品工业已成为河南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一个产业,河南这个农业大省也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的深刻嬗变。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巨大威力。目前,河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董一鸣) (来源:光明日报)

传统农业大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河南省工农业协调发展模式的调查

地处我国中部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河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探索“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农业地区工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主 要 成 就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河南GDP总量162.9亿元,列全国第9位,2007年达到15058亿元,列全国第5位。人均GDP1978年为231元,2007年达到16060元,增长69.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71.79亿元,2007年为4598亿元,增长64倍;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1.18亿美元,2007年为128亿美元,增长108倍;财政收入1978年为33.73亿元(老口径),2007年为861.5亿元,增长25.5倍。

“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总产接连迈上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三个台阶,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强,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带动和促进了粮食转化、蔬菜种植和畜牧业、水产业的发展。概括起来说,河南“三农”工作取得三大历史性成果:走出了一条在加强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改变了面貌,农业增强了实力,农民得到了实惠。

工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河南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7%,居全国第12位。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工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进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500家,居全国第6位。2007年全部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河南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9.8∶42.6∶17.6,变为2007年的15.7∶55.0∶29.3;工业内部结构正在逐步从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一般加工和技术密集加工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转变,加工工业比重2006年达到34.49%,呈上升态势。就业结构显著变化,2006年全省

一、

二、三产业就业结构为53.3∶23.6∶23.1,2000年以后的6年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10.7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2001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38.2%,2007年突破60%,与2002年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60%,而资产总额增长63%,利税增长2.2倍。

基 本 经 验

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前提。河南上下在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奋斗中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做到:一是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河南规定,国家下达的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从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和盘活存量用地中解决。2006年以来,仅省国土资源厅就通过项目预审卡掉了35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拟建项目,节约土地1.5万亩,通过开展农村空心村、黏土砖瓦窑、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新增耕地78万亩。二是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河南在2005年率先免除农业税基础上,又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七项补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整合支农资金集中投向24个产粮大县,2007年核心产区粮食增量占到全省增量的80%。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推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一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决策,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另一方面,坚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两大问题一起解,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强力推进火电、建材、有色、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皮革等高耗能、高排放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设备,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使火电行业“上大压小”和脱硫设施建设、水泥行业淘汰机立窑水泥、污水垃圾处理厂(场)建设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环境质量逐步好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大大增强。

以培育涉农支柱产业为重点。一是出台一系列支持、鼓励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主产区和小麦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列为发展目标,千方百计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创造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拓宽粮食产销渠道,推广龙头企业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和扶持。目前,双汇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华英集团年加工肉鸭能力居世界第一,“思念”速冻食品进入沃尔玛全球采购系统,“大用”、“永达”成为麦当劳、肯德基的主要供应商。

以科技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以郑麦90

23、新麦

18、周麦18等为主的10个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麦播面积的80%以上,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全省共有110个县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不仅培养了地力,而且节省了肥料的投入。全省有66个县实施了科技入户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目前,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已分别达45%和40%。小麦平均亩产已从1949年的85斤增加到2007年的774.6斤。河南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同样依靠科技。双汇集团坚持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肉类加工业,高起点培育研发队伍,使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双汇的产品已由单一产品发展到600多种肉制品、200多种冷鲜肉和相关产品。科技在支撑河南食品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这个农业大省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深刻变革。 以结构优化和产业集聚为保证。首先,把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通过加快优质专用特用玉米、优质棉花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初步建成了豫北豫西优质强筋小麦、豫南优质弱筋小麦等生产基地。其次,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带,实现工农业动态协调。在推动农业区域分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河南以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核心生产区为依托,引导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产业带。再次,坚持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利用地处中原的区位优势,以“大市场、大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顺畅流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期货交易所,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网络,促进工农业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顺畅流动。

几 点 启 示

必须深化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将农业功能单一化,事实上,农业和农村除了提供国家需要的农产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外,在推进工业化、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发挥着重要功能。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形态,还能以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等产业形态,将传统的农业与

二、三产业间被割裂的联系重新联结起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日益上升。

必须兼顾工业化和保护耕地两大目标。河南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通过土地整理等途径进行保护、开发,实现耕地占补的动态平衡。要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用地、文明用地、集约用地,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必须用新的眼光审视发展工业与维护农业的关系。河南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可以与农业现代化并行不悖,彼此兼顾。依据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势必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相互联动的依存关系。现代农业发展好了,不仅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而优质的原料支撑,而且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同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反过来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装备支撑和财力支持。

必须创新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此外,还须加大对传统农区的财政支持和对中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扶持力度,不断夯实农区农业基础,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

(成员:孔玉芳 陈怀鹏 黄亮宜 王喜成 陈明星 张西立;执笔:喻新安)

坚持强农兴工 河南粮食总产再超千亿斤纪实之四

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一边是粮食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连续4年超千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一边是工业兴旺发达,经济总量连年攀升并跃上全国第5的位置,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曾经“古、土、穷”的河南,如今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河南不仅没有削弱或牺牲农业,而是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走出了一条强农兴工、工农并举、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中,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

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通常是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农业过重会影响工业发展,强调工业往往造成农业萎缩。对河南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传统农业省份,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既是双重任务,又是两难选择。

无粮不稳,而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早在上世纪90年代,河南的决策层便深深认识到,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到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就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省委书记徐光春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根据力学原理,与两根支柱、四根支柱相比较,三根支柱最稳定也最牢固。所谓的“三足鼎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省情,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毫不动摇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牢固基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今年多发的自然灾害等特殊生产形势,省委、省政府极端重视粮食生产。徐光春书记多次强调,河南是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的崛起与其他省份特别是与沿海省份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我们必须在搞好“三农”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崛起。如果粮食问题搞不好,粮食不能丰收,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会受影响,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支柱性产业的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就会削弱中原崛起的基础,影响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加快中原崛起的斗志和热情。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也多次指出,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稳定粮食增产也是我省应对金融危机、做好“三保”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基础。无论从国家大局出发还是从河南发展出发,都必须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须臾不可放松。

有专家评论,是省委、省政府胸怀全局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两篇文章”联起做, “两幅画卷”一起绘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河南的工业化之路该如何起步、如何走?

上世纪90年代,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作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我省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推进中原崛起进程中,必须更好地统筹“三化”进程,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为城镇化提供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助力;抓好城镇化这个载体,为工业化提供平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抓牢农业现代化这个基础,为工业化、城镇化夯实根基。 近年来,围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做世界的“餐桌”。

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我省按照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继2005年在全国率先免征农业税后,我省又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7项补贴。在省委、省政府每年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大部分涉及“三农”。仅今年,省财政15项惠农补贴预计总额达120亿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兑现78亿元。

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粮食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1.35亿亩增加到2008年的1.44亿亩,年均增长200多万亩,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们认为,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手做、城市农村“两幅画卷”一起绘,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形成了今天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顶托中原崛起的良好局面。

强农兴工,实现工业农业“共赢”

金秋,满载丰收的喜悦。

粮食在大灾之年再获丰收,总产有望达1078亿斤,较上年增产5亿斤,实现了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开门红”。

一份刚刚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我省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56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全年有望实现10%的增长目标。

两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我省工农协调发展的又一有力证明。 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省粮食单产实现了从中低产向高产的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突破1000斤,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近5年来,我省仅向省外输出原粮就达1150亿斤,比河南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多,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围绕农业上工业,我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644家,实现增加值10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倍,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

目前,“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均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三全凌”汤圆占到60%以上,全国30%的方便面产自河南,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半成品原料也来自河南。“河南造”食品遍布全球。

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助推我省经济“蛋糕”越做越大。3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全国第5位。去年达到1.84万亿元,今年有望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在工业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其中,2001年~2008年年均增长15.9%。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546.08亿元。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工农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巨大威力。

大灾之年的丰收带来了更多喜悦,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跨越式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提振了战胜危机、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如今,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扎实推进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以进一步探索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共赢的崛起之路。(记者 李晓玮 田宜龙) 2009-10-31 10:12:35 来源:河南日报

以改革发展促工业强 依靠产业化助农业兴

( 2005-05-29 11:33:11) 工业强、农业兴是河南经济腾飞的两翼。5月23日至25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带着他对强工兴农的思考,轻车简从到南阳、平顶山调研。他强调,新形势下,要以改革、发展、安全、和谐为着力点,推进河南省企业不断取得新成效、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

以改革、发展、安全、和谐促企业再上新台阶

平顶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目前已发展成为以能源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化工综合发展的工业城市,拥有平煤、神马、天鹰等一批知名企业。

初夏的鹰城,清风徐徐。在平顶山,徐光春深入企业工矿、车间班组,与企业领导、工人师傅亲切交流,认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与大家共同探讨企业改革发展大计。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进入全国500强的煤炭企业,平煤集团已经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调研中,徐光春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平煤集团为我国和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作为我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和河南省煤炭企业的龙头老大,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都对平煤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煤炭生产形势较好,要以此为契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紧紧抓住“改革、发展、安全、和谐”这四个关键环节,推动企业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徐光春强调,第一要抓好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抓好改革,一要推进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要大力实行股份制,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只有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才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激活企业的内在活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敢于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大胆的改组改造,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经理班子的作用,其核心是使董事会对企业的重大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民主决策,这样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也不可能成功。三要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煤矿企业是艰苦的行业,也是贡献很大的行业,煤矿职工从事的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危险的工作,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体系和激励机制,使他们不断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发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四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新形势下,要改进领导方法和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要抓好发展。发展是企业之本。新的历史条件下,煤炭行业要加快发展,就要彻底改变只重视煤炭开采,不重煤炭综合开发的局面,既要搞好煤炭采选业,更要深入搞好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使煤炭行业潜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由原煤派生出来的煤电、煤焦和煤化工三条煤炭生产的新产业链也是煤炭行业新的增长点。煤电开发是能够直接见效益的产业,也来得最快,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利用丰富的煤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使我省煤矿直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煤电产业的发展,不断降低电力成本,提高效益。煤焦和煤化工也都是附加值很高、前景比较广阔的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力争取得大发展。所以要千方百计地搞好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河南省的支柱产业。

第三要抓好安全。安全工作就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首先要靠思想抓安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的观念深入到每一名职工心中,切实提高他们在安全方面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二要靠制度抓安全,要根据煤炭生产中每一个岗位的实际,制定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安全方面出了问题,不管事故大小,都要严肃处理。三要靠技术抓安全,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四要靠投入抓安全,要加大投入,把足够的资金放在矿上,采用先进的生产设施,千方百计用新技术、新装备武装煤炭行业,为安全生产创造可靠的保证。

第四要抓好和谐。和谐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手段,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充满活力的和谐的环境,建立起安定有序的和谐的关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方方面面的作用,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做好稳定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徐光春殷切希望平煤集团加快发展,早日成为安全小康矿区、成为全国百强企业。

徐光春指出,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工业,将来的希望也在工业,要围绕资源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不断调整工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河南的工业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靠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 南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也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传统农业大市和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

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是河南省最富冲击力的良种品牌。在南阳黄牛科技中心,徐光春认真了解了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情况。他风趣地说,你们要抓住牛不放,依靠品牌,做大做强。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做大做强,关键是必须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关键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运用“基地+公司+农户”的有效组织经营形式,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优化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争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著名、驰名品牌,依靠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规模效益,并围绕原料的深加工、精加工不断开发后续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建设工程和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项目。听说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转化小麦等105万吨,实现农业销售11亿元,减少财政补贴2亿多元,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减补、企业增效的多重经济效果,徐光春非常高兴地说,这就是加大粮食转化力度,以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好路子。以粮、棉、畜、药、林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为原料来发展,是南阳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南阳要集中力量依托优质农产品原料,加大相关工业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大市工业化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

徐光春说,南阳是传统农业大区,希望南阳能够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率先探索出农业大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由农业大市变为农业强市,为全省的农业产业化创造经验,为中原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调研中,徐光春还先后考察了乐凯集团二胶厂、娃哈哈食品公司、南棉集团、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神马集团、平高东芝、平顶山工程学院、平顶山新区等。

河南:工农协调发展 步入崛起之路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4-11 发表评论>> 一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的传统农业大省;一个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效益质量大幅提高的新兴工业大省——河南,工农协调发展,奋力奔跑在中部崛起前列。

在河南采访的三天时间里,“中部崛起之路”采访团记者们疑问最多、感受最深的无疑是,传统农业大省河南是如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走上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又是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和加强的?

“工农协调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接受采访团采访时表示,在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同时,河南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诚如此。为了强化工业“软肋”,近年来,河南上下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推动铝工业、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壮大规模的同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辛勤汗水结成累累硕果: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7508.3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9%,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在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河南没有忘“本”。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9年实现占补平衡,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牛、羊饲养量保持全国前三。

与此同时,对农业的投入也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从2005年起,河南连续三年集中农业开发资金的70%,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加快发展。

不懈努力换来年年丰产: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2007年更是达到了1049亿斤。同期,肉、蛋、奶产量也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

河南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粮食生产属土地资源密集型产业,从长远看,河南人多地少,在国际市场交换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只有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才能做到既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可以把土地密集型产业的劣势转换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

思路决定出路。沿着这一思路,河南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车间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场户。双汇、天冠、莲花、华英、三全、思念、科迪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品牌,纷纷在这条大道上成长壮大起来。

而今,河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3918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了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速冻食品、方便面、肉制品、调味品等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样在全国“封冠”。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跃居全国第二。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工农相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河南趟出的这条路子,对同属中部、省情相仿的其他五省而言,借鉴意义,十分重要。”“中部崛起之路”采访团安徽电台记者马骏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换位思考定稿教案下一篇:合同期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