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考题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高中政治考题范文

政治考题

战后初期美国史怎么确立在世界经济地位?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2、缔结关贸总定,促进美国商品出口。

3、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对日本的援助,控制西欧、日本的经济。

4、推出“第四点计划”向亚非拉不发达国家渗透,通过技术开发,援助落后地区抵制社会主义国家。

5、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封锁,物质给予,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封锁。

20实际7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从政治方面1反对霸权主义2维护世界和平。从经济方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我国内政,我国也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真正不结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含义:1政治问题上互相理解和支持2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协调立场3在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上合作4军事领域上的合作5经纪商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

间在经济上互相渗透和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强没有主语发展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对集团内外的国家实行差别待遇,虽然有利于集团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是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措施使统一的世界经济别人为分隔,是全球自由贸易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经济集团也有开放性,如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并没有使欧洲共同市场变成排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为什么不可逆转并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对当前国家政治力量对比现状的客观评估。美国力量虽然第一但不足一枝独秀,其他一些强国正处于动态发展,已成事实。2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对面前世界歌剧演变趋势的动态描述。3世界多极化趋势包含着对国际政治的某中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4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存,世界多中心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多级化的基础5美国建立单级世界的图谋虽然受到牵制,但是美国的图谋对多级世界是障碍。由于多极化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形式。

2、社会主义经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

1、南斯拉夫模式:自治社会主义社会。

2、匈牙利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中国模式。

4、苏联小打小闹)。

3、发展中民族主义经济兴起。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兴起。

1、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条龙。

2、按国家经济类型分三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主义经济

3、按经济中心分: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和动因?(1)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分工: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同一产品内部过程的分工(2)国际贸易大发展,市场全球化(3)国际金融投资的全球化(4)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又推动全球化。动因:从根本上讲师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现阶段全球化的特点:1以发达国家为主导2以扩大市场经济为基础3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4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动力。

建国以来外交经历的历史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对苏联“一边倒”外交。

2、20世纪60年代既要反美又要反苏“两个拳头打人”外交。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外交。

4、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

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进行的新调整是什么?1对世界战争形势从新进行估计。(11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信分析世界形式,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趋势)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真正不结盟。3我国外交政策重大调整(1)从划分敌友外交到全方位外交(2)从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3)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分的革命外交到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的务实外交。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定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欧盟一体化的成就:经济一体化体现:1关税同盟2共同的农业政策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5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体现在:商品、劳务、人员、资金四个方面的合作和流通)6根据《马约》建立经货联盟。政治一体化体现在:1系列超国家机构建立2外交政策上力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3在军事上防务合作上进一步加强。

和平发展的关系: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是和平的有力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平也难以实现和巩固。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只有发展才能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保证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就保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总之,维护世界和平是各种经济公共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各国的发展又成为世界和平的有力保证,没有发展就没有世界持久的稳定和平。论述题:

一、 请论述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的表现动因及其两者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标,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步骤。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之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化可分为五种:

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共同体5经济联盟。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主的格局,随着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各级团成员国之

他性,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代表,密切了欧盟与各方的经济联系。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相反作为阶段性、局部性的实践与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促进未来的世界经济进入更高级的一体化阶段。

二、20世界50年代两大阵营对立与斗争。

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基本国策的提出,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振兴经济,作为其全国战略的起点和重点。在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组建了北约军事集团,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威胁和包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斗。在政治上:成立“九国情报局”支持欧亚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在经济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相互提供援助,交流发展经济经验,促进各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组织形成对抗。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级政治格局的确立。既是两个政治集团又是两个军事团体,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帜,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图形侵略和战争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经济上,美国操纵和纠集一些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封锁,而苏联提出建立于资本主义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在军事上,两大集团为谋求军事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并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各种战争资源进行殊死较量。

对霸权主义制约力量有限,多极化进程会出现曲折,甚至出现单级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各国人民要正确把握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推动抑霸翻霸的斗争,促进多种力量和谐并存,推动各国家各地平等竞争,互利互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1)、稳定资产阶级权。(2)、为本国产品找到市场。(3)、趁机控制西欧国家经济)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客观原因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2民主分离主义的恶性发展3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弊端4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苏联共产党人及其领导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各客观原因苏联是西方国家发动和平演变的主攻目标。

五、杜鲁门主义:1向西方国家发出反苏,反共的政治动员令2标志着冷战的开始3是美国在战后世界确定霸主地位的第一步骤。

四、APEC(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的议惠规则。呈现多样性、灵活性、渐进性、集体行动与个体达标想结合,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处,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七:见过初期我国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特权在谈判)3一边倒(西方对新中国建立是排斥的只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突出社会主义国家地位,反对帝国主义)。

第二篇:政治考题答案汇总

第一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第二讲

一、谈谈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

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来看仍处在世界后列。 第

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四、从资源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五、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六、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答: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因为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史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的摆在了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统筹全局,因为要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第三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四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思想。

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哪些? 答: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功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从理论上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不影响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2.坚持公有制不影响成为发达国家。

3.坚持公有制不影响高效率。

王丽萍---第三讲 3,4

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当前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提出新的挑战。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宝,也包括发展中国,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

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提升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把外贸的着力点从数量的扩张到质量的提高。其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反映了我们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最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扩大服务产品和文化产品出口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四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应当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中国要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可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答:第一,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发展决定的,而且与其阶级特性密切相关。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

西方的政治体制,搞“三权分立”。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和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制度。如果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队友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如果不顾我国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动荡。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答: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其中,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便于吧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建设,使共产党在接受监督中不断推动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独特的有时,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最后,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由此所形成的民主模式自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应当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路线是:必须坚持正确德尔政治的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当合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中国体制改革的任务:⑴坚持发展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⑵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社会。(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又要稳妥。(2)积极稳妥方针是实现改革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

第五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会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①指导思想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思想:②文化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③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④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队伍。以邓小平为主要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这思想强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有高度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①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强调改革开放④继承和发扬民主的优秀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⑤尊重知识和人才。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将其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中国特设社会文化思想建设。①强调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名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胡锦涛为党的代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且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思想。①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来成为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软实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最新成果。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答:p134,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必然选择

第一,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第二, 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

第三, 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第四,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必须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一,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 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第三, 全社会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是什么?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推进?

答:(1)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

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 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大国, 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 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努力“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必须把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在全球化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我们只要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好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并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独到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在力量组织上, 则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

3、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 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推动文化创新,须从根本上革除旧的文化体制的弊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方向、动力、战略的认识, 冲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发展文化产业,升文化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 却面临着文化赤字的尴尬。据《中国出版年鉴》记载:2004年,我国从美国好进图书版权4068种,出14 种;英国引进2030种,出16种;日本引进694 种,出22 种。2005年,美贸易

逆差有所减小, 但仍然是4000:24,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差10倍。从2000年至2004年,国进口影片4332部,口影片却屈指可数。国研究文化的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口电视机, 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单凭经济“ 一条腿走路” , 更需要文化的全面振兴加以支撑。政府在积极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将文化产业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定发展战略, 加大财政投人与政策支持。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文化贸易强国,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 往往都是企业充当主要角色,而政府则主要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主要靠非赢利的事业性文化交流。我们要想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就要让文化企业先练好“ 内功”。要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此,后需要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过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特别是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家层次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完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把握机遇,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和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 同时,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走向国际化。

第六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事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要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友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级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在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第六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4.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管理制度。

三、为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中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正确处

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会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2)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3)当前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

(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新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当前统筹协调我国社会利益关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1) .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二是利益来源多样化,三十利益差距扩大化,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2)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应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答:(1)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第二, 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 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第四, 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2)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妥善处理和缓解社会矛盾。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着力提升信息网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七讲

王则--第七讲1,2

三,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因为: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所以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四、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的保障。这里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制度,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个方面。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保障。

五、科技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既反映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力,又要看到科技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人类不能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而导致破坏环境。

四,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问题上坚持怎样的认识?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哪些方面?

坚持这样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欠下了许多历史债务,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该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承担更多的债务和义务,也应该有更多的投入和经济技术支持。

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第八讲

一、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共产党的领导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理论与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的奠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

(4)回顾中共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有能力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保证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主动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2) 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3)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4) 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5) 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6) 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三、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党应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 “四个考验”及其应对措施:

一, 执政考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改革开放考验。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市场经济考验。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肤,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外部环境考验。

1、以机敏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2、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

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四个危险”及其应对措施

一, 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克服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

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等不利思想,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二,能力不足的危险。不断提高领导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培养领导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脱离群众的危险。深化“党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的意识,加大对脱离群众的整治力度 四,消极腐败的危险。坚决反对腐败,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第三篇:时事政治考题

1. 11月29日,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遭到当地示威者冲击,之后()相继宣布召回驻伊朗大使。ACE

A.德国B.日本C.法国D.芬兰E荷兰.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说,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坚定不移发展()。C

①社会主义经济新局面新格局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社会主义和谐政治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飞船于北京时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将在两天内与()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A.神州七号,天宫一号B.神州八号,天宫二号

C.神州七号,天宫一号D.神州八号,天宫一号

4.第()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式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论坛10月14日上午在广州隆重举行。B

A.109 B.110 C.111 D.112

5.2011年, 国家计生委9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近达(),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B

A.1亿 B.2亿 C.3亿 D.4亿

6.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6月24日晚,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世界遗产,也是我国连续第()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A

A., 41处,九B.41处,十C.42处,九D.42处,八

7. 自2011年起,每年()(《徐霞客游记》开篇日)将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B

A.5 月18日B.5月19日C.5月20日D.5月21日

8. 10月21日上午,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博览会重点主题是()。D

A.经济共荣B.科技发展C.文化传承D.环保合作

第四篇:首都师范政治2014年考题

1.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和风险,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2.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特”在于:中国的特色就是一个国家两种政治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允许资本主义并存,而且在经济上,中国不仅政府干预,同时也搞市场经济,并且,我们国家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经过总结和反思,得出一系列的针对我国国情的政治方略,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可见,我国的中国特色。

“优”在于:从经济制度来看,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又克服了其中的不足;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

3.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理解我国仍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依据主要在于: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2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 4.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说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时代潮流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30多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党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积极适应世界形势变化,认真汲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借鉴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许多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伟大使命。5.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1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6.请谈谈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要努力稳定对外贸易增长,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就外贸自身做文章,继续完善外贸政策,通过采取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外贸企业的成本负担,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还要在外贸之外下功夫,把实现稳定外需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出口企业通过开拓国内市场,保证一些出口企业的实力。

二要继续坚持“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招商选优,重视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要增强外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

三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致力于打造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源的配置。。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我们要谋求战略主动。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努力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优化全球的经济治理,我们在实现世界的包容性发展方面需要发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7.如何评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1、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

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社会的必要的协调和管理。

3、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总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都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9.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而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坚持在指导思想上不搞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后者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一方面,由于经济成分和利益格局的多样化,一个社会的思想必然是多样的。但同时,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价值观和指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必然要求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整合社会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0.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说明三中全会关于中共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增福利,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建设的重心是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首先,这是由 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二,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 性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等国家行为来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实现全体人民 福利水平的提高。

第二,调结构,即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改变我国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现状。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 化转型远未完成,中层比重偏小,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型”仍有一定的距离。为“持续扩大中间收入群体”,在具体工作中,应当积极地调整结构,不断扩大中间阶层,尽快实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第三,建社会,即逐步扩大社会自我治理和运行空间,全面建立起与国家、市场并存,三者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和谐社会。从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看,应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好建立在善治基础上、治理方式得到大众真心认可、秩序和活力良好的社会结果;各阶层、各群体、各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社会关系;国家、市场一起,能够通过各自不同的机制,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的社会功能。

11.请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你自己认为应当怎样缩小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上述两个观点都很片面,都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从长远看,效率与公平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一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二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配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两项原则缺一不可。 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追求效率和公平的优化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是解决效率问题,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就突出出来了,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动社会全面全面进步的作用,突出的解决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解决的出路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2.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监管能力、考核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等。

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GDP的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创新环境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源头控制,促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必须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必须完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13.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并依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

2,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最后,通过借鉴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3,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首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坚持对外开放。第四,把科技教育作为支点。 14.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

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

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

15.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的很大的变化。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成为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当今世界的新变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特点: 第一,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多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 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第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 力量继续激烈碰撞。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 来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问题、金融危机、问题气候问题等,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16.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答: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

(一)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中国国际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

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及内涵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第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向世界宣示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 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再次向世界郑重宣告,要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7.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简称.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成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坚持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结构、速度、效益等因素进行有计划调节,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

中特经济理论和制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8. 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

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或活动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再次表明,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共生的道德力量,是中国政治制度始终保持独特优越性的重要因素19.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回溯中国近代史,自1840 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有改变中国的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中国人民仍然被压迫被剥削。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保证了广大人民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深刻理解和实践这一科学论断,

对于正确把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2、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

20. 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从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既是改革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们党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改革措施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必须注重相互照应,统筹兼顾,突出全面性,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攻坚克难、涉险迈坎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决定了要以更大的决心、智慧和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靠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发展的新优势。所以说,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是客观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的。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备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4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5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怎样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

2联系学科建设实际思考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思想政治加以研究? 3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中怎样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与技术?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1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4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1简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2为什么将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3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4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2联系实际谈谈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1解释下列名词: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2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3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4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5试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点、职能和基本素质。

2如何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3为什么说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5如何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2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各包含哪些内容 3简述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的基本内容。

4如何进行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科学依据主要是什么?

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这些原则?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1为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方法。

3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4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什么意义?

5联系实际说明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特征有哪些?

2简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各有什么特征、功能?如何运用好这些载体?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它具有哪些有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3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应该做好哪些重要工作?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1中外剥削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2简述革命导师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3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汇报材料终稿范文下一篇:工作认真负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