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的哲理观照

2022-09-11

读优秀作品, 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般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东西, 却能被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 源于作者对人对事对物观察至细, 体物入微, 体物入理。加之生动描写。

描写中的哲理观照, 在古代诗词中就有所体现。以宋代著名词人晏殊为例, 他的代表作, 《浣溪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 叠印时空, 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 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 通俗晓畅, 清丽自然, 意蕴深沉, 启人神智, 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词人面对现境时, 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但边听边饮, 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 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 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 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这便是流逝的岁月和人事。于是词人发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 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 却是对过去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 对时光流逝的怅惘。这是即景兴感, 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 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 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 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 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 春的消逝, 时光的流逝,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无可奈何”, 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 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 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 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 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 意境非常深刻, 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 广为传诵, 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 却有哲理的意味, 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含蓄表达了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理念。

再看现代散文中的描写:“在映荷桥下, 一株刚刚盛开不久的荷花, 在风雨的摇曳下, 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 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 直直地伸展向桥顶, 直到顶上桥底, 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自己的力量, 要用自己稚嫩的生命, 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一株业已凋零的荷花, 偏偏生在了桥面之下, 高出水面些许的桥底, 给荷花留下的生存空间是如此狭小有限。“荷茎”直到顶上桥底。在一般人看来, 也许在心底深处暗暗为荷花的生不逢地而感叹;也许对这早已失去了“晴日娇美的”残荷败茎不屑一顾——一杆光秃秃的荷茎顶着桥底, 有什么看头啊!然而, 作者却能独具慧眼, 从这平常而又平常的, 荷茎的生长情态中, 读出了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不为重压而屈服, 不为重挫而气馁。抗争, 不屈不挠地抗争, 那怕“用自己稚嫩的生命”也要“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深刻的思考, 让描写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感人至深, 让人从这平常的景物描写中, 得到不平常的深层次的感悟。

寓言故事是寓哲理于描写的典范:有一位青年, 平时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 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 两人边走边谈。青年见到一丛鲜艳的花, 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亮丽而充满活力。”又看了一下落叶, 说:“暮年就像这落叶一样枯萎而落寞。”老人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 买了一包核桃, 取出一颗托在手中, 说道:“你的比喻不太准确, 如果你是鲜花, 我就是这干瘪的果实, 不过这果实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年轻人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 哪来的果实呢。”老人笑了笑:“是啊, 所有的果实都曾是鲜花, 然而,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鲜花赏心悦目, 果实可以饱腹, 可以带来新生。从现实角度来说, 人们有时爱鲜花更胜爱果实。虽说是先有鲜花, 后有果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成长为果实,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经受风吹雨打, 日晒雨淋;如果经受不住, 就会干瘪枯萎, 就会被淘汰。鲜花喜欢让生命展现在炫目的花瓣上, 炫耀自己的美丽;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诉说经历的风雨。

可见, 至细的观察是引发深入思考的前提, 而蕴涵生活哲理的思考, 又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的基础。

人物心理描写中同样体现哲理。例如:“现在的马路修得又直又宽, 气派是气派了, 马路两边的房子也尽可能的好看。可是, 郑富仁总觉得心里有一种失落。以往骑车穿行在小街路上, 看着那些熟悉的店面和房子, 听着店里的人说长道短, 格外有一种温暧和亲切, 觉得自己是走在自己的街路上。现在小街小店面小房子, 全部变得宽大而宏伟, 就算不大, 也弄得金粉十足, 红绿蓝一派地花哨, 想找一个自己曾经认识的地方都找不到。那些熟知的亲切的一切, 全都不知道去到了哪里, 仿佛离自己很远远, 远的无尽无头。郑富仁时常会产生幻觉, 觉得自己仿佛并没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四十多年, 他走到哪里都只有陌生。”小说中的主人公郑富仁是一名下岗工人。生活的困惑和迷惑, 让他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成就, 有一种错位的感觉:自己好像已被社会遗弃, 也被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所遗弃。因此, 这他的眼中, “金粉十足, 红绿蓝一派地花哨”的商铺店面, “仿佛离自己很远远, 远的无尽无头”。这段人物心理描写, 是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至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后的产物, 它不仅透视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 也通过这种微妙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状, 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各阶层人物的利益关系和心理的触动。可见, 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 是把它放在对社会深入思考的大背景下来写的。是通过对人物心理体察入微的分析后进行刻画的。

摘要: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有诸多描述性语句, 含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哲理,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描写,哲理,观照

参考文献

[1] 王小莘.中国寓言故事选[Z].广西语文学会, 1980.

[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武玉成.宋词三百首[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谈曲靖越州褐煤的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