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议论文

2022-05-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关于乡村振兴的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农村的经济建设。随着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建设已成为我国目前一项亟需完成的任务。在当今社会,“三农”问题联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向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将有利于我国农村向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转型。然而,由于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这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第一篇:关于乡村振兴的议论文

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摘 要: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四川;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投入;创新发展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01

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也可以称为乡土文化、农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师传性、时代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乡村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文学等)、手工技艺、民俗民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服饰饮食、民居建筑、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等。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建设和培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的作用,进而发挥好乡村文化的教化娱乐作用,以提高乡村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乡村文化振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乡村文化挖掘整理

实施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以摸清家底、整理分类和挖掘特色为核心内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让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一是摸清乡村文化资源家底。开展全省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存量、分布、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资源进行备案登记,为研究和探索乡村文化提供依据。

二是开展乡村文化资源整理分类。坚持“普查、宣传、保护、传承”八字方针,开展各类乡村文化资源的分类整理和登记造册等工作。建立完善全省乡村村志、族谱、地方志等普查、修复和保存工作机制,实施四川村志村史编纂试点示范工程;建立四川乡土文化资源库;建造一批四川特色乡村民俗记忆馆和乡村历史文化展室。

三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组织国内外乡村文化研究权威机构和著名学者,开展全省乡村文化研讨等活动,梳理四川乡村文化脉络,科学分析和深度挖掘全省各地各类乡村文化的特色。

二、乡村文化研究阐述

全新地和有深度地阐释乡村文化的优秀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有效优化乡村文化的发展环境。

一是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研究。组织开展全省传统乡规民约和风俗习惯研究,构建新时代四川乡村文化。开展研究德业相劝的教化理念、过失相规的惩罚机制、礼俗相交的治理模式和患难相恤的救助体制等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内容,保证乡规民约健康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核和保障作用。

二是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研究。四川农村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针对濒危的乡村非遗资源,组织实施四川乡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大力探索乡村“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跨界融合发展,积极研究全省乡村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和新模式,推出乡村非遗生产性保护上的新举措。

三是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组织开展全省乡村石窟及石刻、古遗址、古建筑等各类文物的研究,着力针对文物价值较高、数量较大、分布较分散、交通状况较差和保护管理难度大的乡村文物开展重点研究,统筹规划全省乡村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展示利用。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大对市县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的经费支持,调动市县政府主动开展乡村文物研究、科学保护利用乡村文物的积极性。

三、乡村文化保护抢救

针对传统乡村文化面临解构和失传的危机,以乡村文化保护抢救规划为引领,以制定系列抢救保护办法为核心内容,全面深化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一是制定系列乡村文化保护抢救办法。立足全省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文化保护抢救规划,促进全省乡村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科学开发利用转变,统筹乡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制定出台《四川省乡村优秀文化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乡村非遗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传统历史文化建筑、传统历史乡镇村抢救保护办法》《四川省文物建筑抢救保护办法》等系列抢救保护办法,采取量化目标任务、量化责任主体、量化时间进度的具体举措,健全完善乡村文化资源抢救保护机构人员、资金投入等配套制度,建立四川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文物保护抢救。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以及祠堂古宅抢救保护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村民支持的传统村落协同保护利用机制,提升四川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水平。加大实施省级乡村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排除乡村重大文物险情,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落实文物保护工程队伍,建立健全各类文物保护技术规范。

三是提升乡村非遗保护抢救水平。积极开展四川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针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困难的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建立各级抢救性记录保护工程项目名单;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乡村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做好乡村非遗名录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工作。建立健全乡村非遗传承人认定、評估、激励和培养机制,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市(州)提供相应配套,加大扶持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切实解决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困境。制定四川省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标准,在全国积极开展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四、乡村文化传承弘扬

以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以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和村落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弘扬,提升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乡村文化的“文化力”转化为美丽乡村的“发展力”。

一是着力建设乡风民风。积极开展弘扬传统美德的乡风民风建设,冲击改造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等消极文化,促使农民树立健康心态,全面提升农民素养,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增强其投身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主体能力。开展全省优秀乡风民风评议和“文明家庭”评选工作,充分发挥新乡贤、农村党员干部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开办以家国情怀、孝老爱亲、感恩奋进、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为内容的“文化讲堂”,回归、培育和传承家谱、族谱、中堂、礼仪等家庭文化。构建以乡村家庭为基础、乡村学校为阵地和乡村文化院坝为平台的“三位一体”的优秀文化传承弘揚网络。

二是传承弘扬乡村非遗。大力培育四川乡村传统工艺品牌,发挥乡村非遗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刺绣、竹编、年画、唐卡、陶艺、漆器等经典工艺文化内涵,支持开发农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培育一批四川非遗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一批四川非遗传统工艺工作站和乡村传统工艺传习所。鼓励市州挖掘培育乡村民间大师(艺人、歌师、舞师、工匠师等),推出一批绣娘、银匠、木匠等乡村工艺大师,加大投入促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支持全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乡村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体验活动和赛事活动等。

三是传承弘扬传统村落文化。推动全省乡村文物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建立一批四川传统村落博物馆。提升全省农村规划和村居设计水平,积极培育一批四川特色文化乡村,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新型乡村建设紧密集合,提升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文化品位,优化“天府巴蜀”农居环境。加强传统巴蜀乡村文化元素的应用,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科学改造和设计乡村人居环境、建筑色彩和景观风貌,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体验性和引领性的四川传统特色保护村落和四川民俗文化村。

五、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将创新贯穿于乡村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根据全省各村的山水肌理、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加强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融合创新。

一是创新内容丰富内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大乡村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夯实乡村文化发展的要素支撑。推进全省乡村文化艺术创作计划,积极发展具有特色乡土题材的影视、出版等现代文化产业。提升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新兴文化产业,实现遗产保护、艺术创作、传媒推广和功能创意的有机统合,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高校和设计师团队,推出一批具有巴蜀农村特色的创意农产品、创意景观农业、创意文化体验活动等文创产品,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动力。

二是创新载体提升魅力。加大乡村文化载体创新建设,以协同推进为保障,构建多层次乡村文化创新平台体系,促进新旧载体功能有效发挥,增强乡村文化的发展后劲。着力促进已建村文化馆、文化室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作用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突出巴蜀特色,建设一批四川艺术大师乡村工作室;推进建设一批全省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园村(镇)和乡村文化小微创业园,加快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创新融合增添动能。加快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开展“艺术植入乡村示范工程”,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四川乡村文化艺术节”,让艺术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打造一批四川乡村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利用乡村公共文化场所和古镇、古村落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巴蜀精品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促进巴蜀乡村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乡村文化市场的现代体系,加强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使文化成为乡村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动力。

六、乡村文化转化利用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转化利用行动,通过推进整合资源、提升价值和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

一是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开放融合理念,发挥全省乡村资源的集聚效应,全面统筹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全省乡村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要素合理配置,着力推动全省乡村文化资源利用转化向优质高效转变。围绕成德绵文创产业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乡村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四川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提升乡村民族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故事、乡村文物、历史名镇名村等乡村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让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搭建一批包括技术支撑、信息咨询、投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文创产品开发等功能的乡村文化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和创造转化水平。制定乡村文化园区(基地)标准,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四川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发展乡村文化新业态。牢固树立“文化+”理念,大力推动发展乡村文化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创造乡村文化消费新热点,增加乡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全面体现乡村文化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带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乡村文化品牌塑造

以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品牌内涵和发挥品牌效应为核心内容,充分挖掘四川乡村文化内涵及特色资源,努力促进四川乡村文化品牌提档升级,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一是强化乡村文化精品意识。立足四川省乡村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提升四川农民艺术节、少数民族艺术节等系列乡村文化品牌内涵。深化文化精品内容建设,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形式对传统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包装和展示,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成代表四川省乡村优秀文化、广受市场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巴蜀乡村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乡村文化艺术精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四川乡村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四川乡村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内涵。建立健全全省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运行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全省乡村文化品牌创建行动,打造全国“乡村文化高地”。加大对地方性文化品牌活动的扶持力度,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鼓励支持市县培育文化品牌和提升乡村文化活动质量。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艺术节等乡村文化节庆品牌;开发一批四川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旅游新产品,打造一批独具四川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省级重点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培育一批文化产品制造、创业设计等特色鲜明、产业带动性强、广受欢迎的乡村文化特色小镇品牌。

三是发挥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加强四川乡村文化品牌与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体育品牌、科技品牌等跨界合作,提高乡村文化资源配置效率,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力量建设四川乡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国内外著名的大企业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四川特色文化小镇等建设运营,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项目,提升四川乡村文化项目的品牌带动作用,推动四川乡村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八、乡村文化教化育人

以教育活动、文明创建和典型示范为抓手,让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乡村生活的主流价值取向,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提高四川省乡风文明程度。

一是加强开展乡村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效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好乡风、好家风、好民风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书画等文化艺术精品乡村巡演活动。积极推进在广大农村举办“乡村文明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传播优良的乡风民俗、礼仪礼节和家德家风,用人民群众最熟悉、最亲切、最认同的文化元素实现“以文化人”。

二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开展全省乡风文明创建评选活动,打造全国乡风文明示范村样板,推动全省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全省农村“家训诵读”“敬老礼仪”“百寿宴”等系列传统礼仪活动。大力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乡贤、村規民约等有益元素纳入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深入人心。

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家庭,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激发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带动感染农民群众自觉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反映乡村文明的特色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和谐村、书香村、生态文明村等特色示范典型。

九、乡村文化人才培养

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问题,以健全人才体制机制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行动,多措并举,推动建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富有创造活力的乡村文化人才聚集区。

一是健全乡村文化人才体制机制。制定关于深化全省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相关办法,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确保乡村文化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整体提高、结构更趋合理、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二是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将文化人才纳入省委深度贫困地区人才振兴工程“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在深度贫困县文化部门实行岗编适度分离,做到“县管乡用”或“县编与乡共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业联合共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创人才实训基地。实施巴蜀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省、市(州)、县安排专项资金对入选的人才给予资助,培养造就一批乡村文化艺术、文博、非遗传承等领域文化领军人才。推进建立四川“师带徒”“订单式”等乡村人才培养制度。

三是优化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好乡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着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鼓励乡贤、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专兼职人员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志愿者和文化社工队伍。推进实施全省文化乡村人才支持项目,推进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实施“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十、乡村文化宣传推广

以加大精品创作、创新宣传推广方法和实施宣传推广活动为抓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提升四川乡村文化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三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等四川传统文化内涵,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四川乡村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佳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四川乡村题材文学、动漫、影视、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大力推进全省优秀乡村文化作品评选、优秀乡村文化作品巡演等系列活动。

二是创新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方法。根据全省乡村文化资源特点、分布情况、发展趋势等情况,编制四川乡村文化宣传推广五年计划。创新宣传推广渠道,打造有内容、有深度、有情怀的创新型全覆盖四川乡村文化宣传推广矩阵。积极树立“促进市场转化”的工作思路,切实从市场角度出发,明确乡村文化项目定位和受众需求,分析找准影响消费群体决策的众多因素,逐一分析解决市场痛点,有针对性地面向精准受众开展宣传推广。

三是丰富乡村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宣传活动的成功经验,有效整合全省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乡村文化资源,支持社会力量集中打造一批四川乡村文化知识产权,赋予四川乡村文化新的“生命力”。积极推广四川乡村文化宣传“七个一”系列活动(一系列文学作品、一系列影视作品、一系列动漫作品、一系列游戏产品、一系列精品展览、一系列实景演出、一系列形象宣传片),力争以最优费效比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乡村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2018-12-15

作者简介:周思源(1961—),男,历史学博士,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四川成都610021)。

作者:周思源

第二篇:关于农技推广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农村的经济建设。随着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建设已成为我国目前一项亟需完成的任务。在当今社会,“三农”问题联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向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将有利于我国农村向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转型。然而,由于国家大力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这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全面推动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振兴;策略;创新

引言: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为中国农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农村振兴政策的推广,使得农业技术需满足更高的要求,以前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已不能帮助现代农业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可以说是农村振兴的技术支持,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关键性措施。通过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土地少、人多、农业收入低的问题,而且有助于为中国农村农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力量,从而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为了改善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策略,有必要适当的结合科学方法。

1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 法律政策的必然要求

不管对于那个国家来说,农业都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大力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事。我国的政策明确表明,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提高农村综合素质为前提,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查表明,加大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能够有效贯彻 “科教兴农”政策。而法律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更能凸显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所以,大力推广与发展农业技术是法律给予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责。

1.2 符合中国的国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拓了的新的道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中国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近几年中国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发展迅速,但在农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即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农业技术的普及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普及先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

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人员专业知识落后

相关技术人员下乡为人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时,教给农民的技术知识不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有一定的差距,在有些时候甚至还落后于农民自身所掌握的技术[4]。

2.2 缺少预防型技术

一般来说,当国家普及一项新技术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技术集成,做示范型试验,当实验成功后进行大力推广,但在其中缺少预防型技术。

2.3提供技术支持方式较少

一直以来,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的重视程度较低,资金投入较少,并且政策支援不足。与此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工作的方式有限,信息流通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导致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指导。

2.4 农技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农业技术人员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此外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一些农技人员怕吃苦、不想劳累,所以在给百姓进行田间指导时,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地完成任务。另外,与高校的合作力度较低,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3农技推广推进乡村振兴的措施

只有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满足优质发展的需求,突出重点,相互学习,夯实基础,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 1 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要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由最原始的生产指导向综合指导转变,必须建立正确的用人方式,即促进农业技术人员多到服务一线、到实地去多观察、多练习、多实践、多创新。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层队伍和骨干力量。对于这部分骨干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技术学习和培训,使他们能不断提高自身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与此同时,要把农技人员的工作和服务绩效与晋升机会、工资相连接,进而督促农技人员履行自己的义务,做好本职工作。

3.2基本保障农技推广资金

众所周知,农业技术推广单部门在整个农业产业中可以说是处于弱势地位,领导对其重视程度低,财政资金投入较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艰苦,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十分不易,因为一些地区交通设施落后,且没有食宿保障。鉴于此,国家应更加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员工最基本的经费,继而让农业技术人员能够安心的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3.3 开展试验演示工作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合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演示,邀请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会[2]。依据主导产业,设立不同范围大小的演示样板,建立示范基地,拓宽渠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

3.4 构建农技推广网络服务体制

第一,需要建立自上而下链接的“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给予 “三农”在政策、技术、信息与现场指導等方面的服务。第二,成立农业技术专家咨询服务团队,增加与高校的合作力度。高校和科研机构掌握着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它们在农技推广中拥有不可小觑能力。第三,应鼓励农业学校与研究机构进行农技推广,在各地区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和科技园区,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于各农业单位合作,继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变革和应用[2]。

3.5 大力推广清洁生态技术

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比例。通过进行土壤测试,根据实际情况配方施肥,推广绿色肥料种植的新局面。应积极鼓励肥料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社综合利用有机肥源,减少农药危害。从试验院入手,宣传病虫害和绿色防治技术,实行专业化统一防治,积极推动清洁生态技术的应用和研发[1]。

3.6 树立农技推广新形象

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新形象,加强与农民的之间的联系,重视服务态度,将农民的需求作为主要目标,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第一,对于基层农技推广员工,必须加强培训,继而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及服务水平。除此之外,所有推广人员应多去指导前线,在基层工作中磨砺自己,在实际应用中多观察、多学习、多交流、多思考,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向前辈和有经验的农户学习,然后理论转化为实践,熟练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第二,农技推广部门应多组织培训,并不定期的对学习及掌握情况进行抽查。为技术员工搭建交流平台,使其能够通过多渠道学习并掌握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加深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增强我国乡村经济实力,必须积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要全方位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科技为动力,增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推进农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毛晓华.关于农技推广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J].新农业,2019,(21):69-71.

[2]周云东,薛永斌.关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探索研究[J].农技服务,2018,33(12): 179-180.

[3]郭仁世,高海秀,马德林.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17):174-175.

[4]石萍,王雨濛.关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0(21):115-118.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惠州街道管理办公室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作者:王国兰

第三篇:关于林草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核心內容。林草科技特派员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应开展林草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农业发展带来便利。本文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作用及发展趋势,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林草科技特派员

1 引言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科技助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与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总要求的具体落实。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林草科技特派员重视程度日益提升,2010年正式启动了林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以来,印发《林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的通知》等指导文件,对林草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总体部署与要求。“十三五”期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共派出科技特派员2114批次,总计达到14764人,建设各类示范基地8000余个,培养科技人员及林农570余万人,开发扶贫项目超800个,累计18.6万贫困户25.6万人受益脱贫[1]。由此可见,林草科技特派员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特派员为活跃于乡村地区,负责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民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创业,建设示范化基地并推动朝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户致富的技术人员[2]。关于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其成果,学界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农业现代化趋势下,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3]。山东沂水县在科技特派员帮扶下,建立食用百合研究开发中心,取得200余项新技术,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以技术优势建立百合基地数万亩[4]。河南省虞城县科技特派员于小麦春耕生产时期推广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与倒春寒防御技术,并研判麦田管理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5]沈阳市于洪区科技特派员依托蛹虫草生产优势,推广“政府+企业+科技+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实现平均增产12%[6]。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极大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实现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养殖户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实现肉羊日增重350克以上,发病率下降5%,每只羊增收超过60元,养殖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7]。科技特派员于宁夏省西吉县推广种植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降低发病率,提高产量,实现亩增收500元以上[8]。云南省临沧市在科技特派员帮扶下,于农村基层、贫困村建成橡胶、烤烟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0.6万公顷,累计为农户增收7000余万元[9]。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思维,破解农村地区产业落后、技术落后局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极大推动作用。

纵观现有文献,虽然在科技特派员对乡村振兴影响领域已有较多研究,但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入余地。第一,现有研究多数局限于县域范围,系统性研究尚有不足;第二,现有研究涉及农业领域广泛,专注于林草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员研究尚有欠缺。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林草产业,以全国化视角系统分析林草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并总结政策实施成果。

2 林草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林草科技特派员多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推广机构、林草管理部门等掌握先进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中选派,通常为具有实用技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乡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林草科技特派员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演示等传统方式,或公众号、电话、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推介林业和草原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供市场信息,指导经营管理,并提供在线答疑、在线咨询等精准化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和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等难题。

2.1 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通过“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这三个层级和“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这一个重点,实现“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中国于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迫切需要达到产业兴旺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于林草资源丰富地区而言,建立林草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具有先天性优势,是实现乡村地区产业振兴的重要渠道。

江西是较早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作为山地资源丰富的省份,林草科技特派员为江西省经济林产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自2014年启动江西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以来,江西省共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8968人次,坚持把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依靠科技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林草产业方面,围绕赣南脐橙、井冈蜜柚、修水茶叶等特色产业,每年选派70余个林草科技特派团开展科技扶贫对接,辐射带动全省5.9万农户累计增收1.15亿元,并助推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由此可见,林草科技特派员作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的输送者,对乡村地区实现产业振兴发挥极大贡献。

2.2 人才振兴

实现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农业技术传递、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实现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工作大会上强调,“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证明了科技特派员助力人才振兴的重要性。

林草科技特派员通过对当地林草乡土专家、林草技术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等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实现农村地区专业化人才培养。广东梅州市大罗村位于莲花山脉,森林资源丰富,林下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当地驻村林草科技特派员在发展养蜂产业同时,注重村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人才振兴。组织留守农民参加“粤菜师傅”培训班、“南粤家政”培训班等,拓展村民增收途径;把传统产业养蜂进行规模化生产,新建蜜蜂特色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开展养蜂技能培训班,培养村民成为养蜂技术人员,实现劳动致富。在大罗村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培养对于拓展增收渠道、支持产业发展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2.3 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振兴,就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农村持续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在具体实践中,林草科技特派员通常采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输送新理念等形式,促进先进文化在农村地区传播。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开展多种形式培训,采取理论知识讲解和具体实践结合,集中授课和现场讲解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发放资料的形式,将先进知识、思想传递至农户,创新农户思想境界,提高农民作物管理技能。并搭建科技信息“双通”工程服务平台,提供农户与农户、农户与林草科技特派员之间交流渠道,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技术传播,并激发农户创新创业思想。文化振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乡村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 生态振兴

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产业兴旺。党的十九大提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振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技术匮乏,产业结构落后,科技特派员可为农村地区带来生态技术、思想,有助于支持农村生态振兴。

在实现生态振兴过程中,林草科技特派员有效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新型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实现生态振兴。福建省武夷山市“燕子窠”生态茶园为习近平总书记赴闽考察途径点,其所在的星村镇深入推进林草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显著成效。林草科技特派员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推行有机肥代替化肥,并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套种油菜和大豆作物春茶的天然绿肥;促进“茶旅融合”,推进生态茶园朝景区目标建设,打造吃住游一体的茶生态茶园,拓展农户增收途径,并取得良好效果。可见,林草科技特派员对助力农村生态振兴有显著促进作用。

2.5 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第一工程”。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任务的完成效果,在林草科技特派员方面,基层组织对其合理的管理政策有利于发挥最大效果。壮大干部队伍,培养本地人才对乡村振兴效果也有重大影响,借助林草科技特派员下乡契机,培养具有丰富农业知识,愿意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人才队伍,可有效助力于组织振兴。加强林草科技特派员与群众之间联系,促使形成林草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基地、企业等组织,基地、企业等组织强化盈利水平反哺林草科技特派员的共赢局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重庆市潼南区当前共有各级科技特派员138名,其中林草科技特派员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植物保护等领域,队伍结构较为完善。当地积极从建强基层党组织、建强干部人才队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方面发力,借助林草科技特派员推进组织振兴。2020年,潼南区出台了《重庆市潼南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优化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管理等条例,提高林草科技特派员工作热情。组建以国家三区、市级和区级科技特派员为成员的林草科技特派员队伍,并与遂宁、铜梁等地开展协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辖区内果树、林业等重要产业深入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基地和企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产品的创新和引进推广,发挥基地及企业相关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潼南区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借助林草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协调,对农村地区实现组织振兴有极大推动效果。

3 林草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一直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特派员制度以“三农”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市场經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林草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细分环节,是因地制宜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的表现。林草科技特派员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如下:

林草科技特派员有助于实现科技兴农。林草科技特派员是先进科技的传播者,主要通过领办、协办、兴办林草产业科技项目,起到示范作用,激发农户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由于林草科技特派员具有较强流动性,故在传播技术同时,通过培养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实现将技术留在农村,为农村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例如贵州省2015年以来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余名,累计举办农业技术座谈会和培训会2万余场,培训农民近20万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2万余人,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0]。

林草科技特派员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高端化发展。林草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传播提升农户技能,与此同时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提升林草产业链附加值,促进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林草科技特派员通常按照所在地产业和农业需求,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合理分红机制,与农户及村集体协同参与科技创新创业。例如广东省河源市围绕茶叶、果树等特色产业,累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带动创业人员30余名,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11]。

4 问题与建议

林草科技特派员在推进林草科技推广、引导林草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林草资源优势区产业兴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总体规划与管理上仍存在不足:

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当前林草特派员选派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缺乏双向选择,对于科技特派员自身的特长和当地实际需求挖掘不足,导致部分科技特派员匹配不精准、作用发挥受到限制。林草科技特派员多是以兼职形式开展工作,通常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情况下兼顾特派员工作,容易引发存在服务时间不足、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

缺乏合理激励、保障机制,难以调动特派员积极性。当前对林草科技特派员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被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表彰奖励、职称职务晋升评价指标;存在工作经费不足、引进新品种资金不足、创业资金不足等资金保障不足问题,对林草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贫的动力有负向影响;由于林草资源丰富地区通常存在路途遥远、地处偏僻情况,林草科技特派员下乡时缺乏便利交通及正规的食宿场所,导致存在出行安全风险、发票报销难等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林草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改变以往单位派遣模式,以需求及实际情况为导向,建立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双向选择”机制,使林草科技特派员可以按照自身特长选择合适服务对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转变林草科技特派员组织形式,结合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动员社会组织、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等为林草相关专业大学生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支持。

构建林草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完善林草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将特派员工作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挂钩,加大对优秀林草科技特派员表彰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持续、稳定的林草科技特派员经费投入机制,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加强林草科技特派员人生安全保障,减少出行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水平 服务林草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19,{4}(11):110-111.

[2]常春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长治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9(02):9-10.

[3]吴传娟.躬耕乡野 根植沃土——贵州5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山乡[J].当代贵州,2021,{4}(21):64-65.

[4]魏叶堂.山东沂水 科技特派员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J].中国农村科技,2021(04):49-51.

[5]姜春艳,欧阳曦.商丘市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助力春耕生產[J].乡村科技,2021,12(08):7.

[6].让科技为蛹虫草产业带来财富之光 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肖军[J].中国农村科技,2021(Z1):20-21.

[7].以畜牧产业为扶贫抓手 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徐铁山[J].中国农村科技,2021(Z1):16-17.

[8]王迎霞.“科技支宁”走出一条新路[J].国际人才交流,2021,{4}(03):15-17.

[9]何绍华,刘敏,田春梅.临沧市科技特派员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01):42-44.

[10]吴传娟.躬耕乡野 根植沃土——贵州5000余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服务山乡[J].当代贵州,2021,{4}(21):64-65.

[11]唐燕妮,曾聪,范志君,袁光华.河源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21,{4}(07):54-57.

作者:章宏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