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师满堂问的反思

2022-09-10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瞎问、满堂问的现象, 其课堂的低效早已遭到批评, 由于语文教师满堂问的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学生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孩子们习惯了听老师教授, 老师们也习惯了让学生听自己讲解。老师们帮助孩子把一个个问题解决消化, 孩子们也就没有了问题, 也就不再想还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的探究意识, 创造意识也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甚至于走向泯灭。

教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 又怎样把提问的主动权给学生, 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主问题”教学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 提出的问题不能小而碎, 不能直白得学生一看就懂, 一读就会。这需要教师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 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为提高教学效率, 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了实行课堂“主问题”教学的理念。所谓主问题, 是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实行主问题教学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避免肢解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改进学习方式;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 戒除蜻蜓点水;有利于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消除满堂问。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连环问”教学

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系统的提问,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的问。例如《彩色的翅膀》, 以“蝴蝶”为中心词, 设计“连环问”教学。带蝴蝶到那里去?为什么要带蝴蝶到岛上去?怎样带蝴蝶去的?蝴蝶去了海岛的未来是怎样?带蝴蝶去海岛表现了什么?而且, 教师只设计出前两个问, 后面的问可以交给学生去设计。这样的提问, 简单明了, 一环扣一环, 学生学习收获大。

三、教师要善于设计“矛盾问题”教学

设计“矛盾问题”教学, 就是教师抓住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 只抛出一、二两个关乎全篇文章的矛盾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矛盾问题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例如《社戏》:那夜的戏并不好看, 为什么还说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呢?再如《孔乙己》:文章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请问, 你认为孔乙己是大约死了, 或是真的死了?由矛盾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向标, 学生围绕它自由的提出问题, 这样很好的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

四、教师要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美国教育家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一问教师要善用“提问”引发学生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难得一见语文教师恩赐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懂得“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而能问, 已知大半”。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提问、质疑。怎样才能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是民主宽松, 使学生“敢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敢问。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为此, 语文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在语文课堂上增进教学民主,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可以交流和沟通的, 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允许学生犯错, 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二是主体地位, 使学生“爱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学习不是教师单向地给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 就能够主动地参与, 就爱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爱问, 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 (即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 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 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有问题, 敢提问, 会提问, 爱提问。

三是授之以渔, 使学生“会问”。宋代学者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须教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无疑”, 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疑”。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质疑方法的示范和指导, 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疑问来。

四是评价激励, 使学生“好问”。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 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很好机会。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给学生讨论、质疑和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对学习的情感。如为了让学生敢问, 善问, 问出水平, 可在教学中开展评比活动, 建立起各种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可以以相邻座位的几个同学为单位, 建立起多个问题小组, 以便组织问题讨论。教学设计多以问题探究为模式, 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问互答的竞赛活动, 并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及时给予量化记录, 对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表扬和鼓励, 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黑板报上刊出。每月一小结, 推选“最有价值问题”和“提问明星”, 把好的问题、好的讨论、好的成果及时推广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项活动, 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潜移默化中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企业思想政治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践探析——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