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又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但是,一些教师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素质学科,对学生文化素养、知识储备以及谈吐表达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优化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优化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教师应该结合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中凸显的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切实提升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手段;高职教育;语文类课程;应用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对教学目标、学习需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设计的过程。目的在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的教育,科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优化高职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基于此,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依托于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综合性提升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全面优化高职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充分依托于高职生的认知需求以及兴趣特点,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能够综合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高职生的语文素养。

(一)全面优化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高职语文類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综合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高职语文教学所使用教材具有较长的修订更新周期,使得其内容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在字、词的读音或注解上有存在错误或争议的可能。将语文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结合,教师在备课时能及时根据网络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避免将错误的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够形象生动的将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依托于信息技术来开展信息化教学,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获取诉求,同时也能够全面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改变过去“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同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需求来开展自主学习。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综合性优化语文类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的整体吸引力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鲜少关注学生的获得水平,而是自顾自的进行课程讲解,学生则被动性地接受语文知识,师生关系并不融洽,师生互动被严重割裂,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以此来全面优化课堂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全身心投身于语文学习实践中。一方面,依托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语文内容。不同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诉求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可能因兴趣爱好不同,或者自身关注点不同等,所以对于语文内容的需求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依托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多元的进行内容的选择,这本身能够提升高职语文课堂的整体吸引力。同时,依托于信息技术,师生可以进行多元互动。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学生的疑问,引导其他学生来进行解答。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充当语文课堂或者某一知识点的“代课老师”,为其他学生讲解。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若高职语文类课程无法与职业教育相联系,势必难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积极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语文教育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属性,本身能够提升语文课堂的整体吸引力和整体魅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语文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综合性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教师应该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全面实现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的创新,从根本上来指导语文教学工作,切实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堂角色的合理转换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理念中汲取精华和优点,同时也要注重摒弃缺点和不足,以此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面注重课堂角色的合理转换。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类课程教学的主体。为了践行这种教学理念,教师在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服务者、引导者、把关者的角色,为学生筛选合理合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认知。当学生存在认知障碍时,教师不能第一时间予以指导,而是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比如当学生对某一内容存在认知误区时,教师不能立刻给予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尝试换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当学生仍然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时,教师引导学生向其他学生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学习来切实优化学习效率,通过合作学习来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的主要杠杆或者桥梁是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明确信息技术的关键作用,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比如在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某一内容框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实和完善这部分内容。不同的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或者筛选的过程中,可能侧重点不同。教师绝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信息加工与筛选。当学生呈现信息加工的“成品”时,教师要给予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学生前一阶段的语文基础,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运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科学分析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教師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建构知识体系,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善知识体系。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发展需求来建构具有职业特色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关键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综合性提升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全面优化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效,全面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综合进步。

(一)充分依托于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改变“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依托于信息技术条件来实现课堂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成果之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重新建构了学生的学习流程。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过程中,其科学流程包括“信息传递”、“吸收内化”、“课后拓展”等。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应该积极实现课堂翻转,以便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信息传递与接收”。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开展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预习。为了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筛选。教师将选择好的预习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电脑PC端、手机客户端等媒介方式来进行信息接收。当学生接收到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预习目标来科学开展预习。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传输便捷性,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思维障碍或者认知矛盾时,教师能够给予及时的在线辅导,以便于学生在课前环节就能够自主消化和吸收大部分知识点。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难以优化学生的整体语文认知。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全面拓展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范畴,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认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开展语文学习,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构建完善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相比学生,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社会阅历等都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发挥引导者的角色,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以及未来成长就业需求等,为学生精心挑选相适应的语文内容。教师将这部分语文内容共享到网络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课堂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能够真正优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全面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比如在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求学校技术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在校园局域网上搭建网络语文课堂。教师将精心挑选的语文课程视频、语文课件、语文课外资料等全部放在网络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为了加强教学反馈工作,教师还可以在网络课堂的构建上设计相应的“插件”,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时长的插件,或者考评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的插件等。当然,为了加强互动学习的成效,教师还可以在网络课堂上建构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如与名师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更广范围的网络互动等。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加强语文课程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三)积极践行任务驱动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依托于信息技术条件,科学探讨任务驱动式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信息加工与信息收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等来全面夯实语文素养。现阶段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具有明显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主观感受,他们更加注重结合自身的需求和认知能力来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在社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出击意识也得到了强化,他们可能会根据自身未来的发展来进行广泛的知识获取。教师应该紧密把握高职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全面创新高职类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式的全新教学模式。一方面,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高职语文教师,应该科学采用任务教学法。为高职生布置相应的探究性任务,引导他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结合任务的大小,规定相应的时长,鼓励和引导高职生通过调研报告、论文、汇报、课件展示等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探究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高职学生成立合作团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引导高职生参照项目组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完善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方案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在进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完善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方案,确保这种网络学习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网络世界是相对开放的,若教师只顾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而不顾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极容易影响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应该科学设计基于网络学习平时性的考核。如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预习或者基于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运用网络渠道或者网络方式来便捷式的进行考核,督促学生树立自律意识,自觉主动的优化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构建终结性考核方案。当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后,教师为了判断和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需要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网络课程学习一定时期后,布置相应的网络作业。学生只有提交了网络作业,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这种相对强制性的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判断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效。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提升教学质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创新高职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切实提升高职类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莉.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80-81.

[2]安玉华.重新点燃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火焰——职高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教”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3):91-93.

[3]谢水璎,黄金花.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4]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

作者:李小兰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2:

化“综合性课程”为“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新生事物的“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又是课程改革的难点。但是,一些教师对两者内涵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综合性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类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这就是综合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性课程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习一定的课题。后来,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进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之后,英国出现的“统合教学日”和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以及日本80年代出现的合科指导思想、综合理科等,都是综合性课程的不同形式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学习为主体,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与“综合性课程”不同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各种课程的综合。从学习目标看,既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综合,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学习方式看,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是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既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又是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结合③。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需要而设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必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

综合性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综合性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吕达先生所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④目前,“综合性课程”的尴尬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不准。综合性课程虽然整合了原有几门学科的内容,打乱了原有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性课程只是各门学科的简单组合。任何没有主次、违反自然规律的综合都难以取得成功。现代系统科学认为,所谓系统的整体性,并不是各部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或几个)目标的有机组合,其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而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综合性课程仅仅是简单的“拼盘”,其学习内容的有序性、连续性和系统性都不尽如人意,如将音乐、美术等等相加而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刚开始试点就陷入了困境,再度分科已成事实。

第二,师资缺乏。综合性课程的设置使课程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单科学习,只有当教师具备多元化、发散性知识结构时,才能给学生以有力的指导。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分科课程结构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化知识的限制,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泾渭分明,各司其职”,这严重阻碍了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进程。为了探究综合性课程,甚至出现了两个学科的教师同时出现在一堂课的讲台上的现象。所以,要完善综合性课程,首先得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想,尤其要重新建构教师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结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实际上,除极少数教师有可能适应外,大多数教师只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⑤。

第三,评价困难。综合性课程的设置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缺乏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其边缘化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教改的深入,在各级考试中,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较综合化的试题。但这种“综合”试题的评价方式往往很单一,或分学科评分,或“偏心”于某一学科;而且试题本身的设计也存在着浅表化的倾向,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上都背离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初衷。

由上可知,尽管综合性课程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全面开展综合性课程学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说,学科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注意力转向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语文“综合性学习”。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了语文课程,它将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将语文课程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由于以“语文为主”,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胜任。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素养、构成体系都较为了解,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多渠道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其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收集材料,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脚踏实地。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上网捕捉信息,聊天交友,论坛跟帖等等。从语文信息的角度讲,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所获得的信息要比课堂学习丰富得多,且获得信息的速度快,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评价标准不是难事。只要站在“语文”的立场上,将学生语文素养(具体体现为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作为终极目标,以微观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上的所得为阶段目标。对此进行评价,难度不大。与一般语文教学不同的是,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看出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水平,看出他们表现出的自主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也就是进行过程性评价。

既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能有力地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联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且可行性较大,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内部综合和“涉外”综合两个方面。

(一)内部综合

内部综合主要包括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培养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综合⑥。

语文能力的基本因素是读、写、听、说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在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来积累丰富的读写听说知识经验,同时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强调课堂内外的沟通,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外的新信息引入课堂,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把有关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涉外”综合

“涉外”综合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跨学科的综合,但它依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存在,是在语文课程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与语文有关,落脚点始终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巢宗祺先生在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⑧而在目前的不少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使得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发生了偏离。例如,有的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声光电一起上阵,似乎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课等其他课型,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得学生无功而返。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够背离语文学习的目标,对涉及到的其他知识、能力,可浅尝辄止,不必深究,也就是说,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此基础上,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视角来审视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开辟新的途径和空间。

总之,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相信,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改善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状况,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

注释:

①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黄珞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认识及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④庄丰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科教文汇》,2008年第11期。

⑤韩愈:《韩昌黎小品·答李翊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⑥张学明:《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8期。

⑦徐龙年:《叶圣陶的听说读写并重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⑧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

[作者通联:苏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陆 培

综合性教学中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而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加强组员间的分工合作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文主要探究实施于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今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年级 综合性学习 综合能力素养 教学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由于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完成好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综合性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提高基础知识能力,强化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等,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中高年级共安排了四次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級上册第六组的《轻叩诗歌大门》以及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难忘小学生活》。

《课标》中小学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目标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目标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把握好以上各学段的目标,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综合性学习,重在“综合”

综合,即把语文能力也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理解等整合起来,在综合性学习中整体运用到上述能力,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就是把语文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语文和科学的整合、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语文和劳动技能的整合等等,这也加强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性学习,重在实践

无论是哪一册书的哪一组综合性学习,都提倡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回忆成长路上的点滴、策划毕业联欢会等等,都体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性学习,重在探究。

目标中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就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都体现了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及探究能力的重视及培养,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和组员合作交流、研讨探究出恰当的学习方法,总结经验,以达到利用综合性学习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

目标显示,进行综合性活动不要求达到某种目的或程度,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及要求,主要指向如何开展活动,即活动过程如何进行。因此,综合性学习主要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进行了有效地探究;不在于是否解决了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寻方法;不在于活动中个人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而在于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并善于与他人合作。由此看出,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的能力。

基于上述目标和几点注意事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一、做好计划,精心备课

在设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可自由进行分组,自主设计学习方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遨游汉字王国》,老师可以事先引导学生分组走到街上寻找错别字,制作PPT,探寻汉字的起源,搜集汉字小故事等等,又以六年级下册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为例,可以事先给学生分组,哪个组做“成长足迹”、哪个组做“依依惜别”,哪个组里的组员负责策划毕业联欢会,哪个组要表演什么节目,老师可提出具体的实施内容,由学生自由分组自行安排。这都是教师提前做好计划,对教材精心准备后做出的初步规划。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小组合作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引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要十分清楚教师只是复制提出活动的要求,可适当引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而不是完全帮学生设计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了让学生的分组合理,教师可适当牵引,在一个组当中有能力佼佼者,有中等生,有后进生,这样可以达到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加强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的融合

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能力都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平常的教学大多是分版块开展,如口语交际、阅读专题、习作课等,而综合性学习可以把这几项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联系教学。如让学生先把在综合性学习里发现的问题口头阐述出来,也可在组内和组员口头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案,这就达到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在对综合性学习力提供的材料进行解读、分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教学生学会解读材料。

撰写研究报告、策划书、总结等,就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训练,学生在进行此类综合性学习的练习的时候,能进行组织语言、丰富词汇等训练,使习作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四、联系生活实际,是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语文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多个能力,在生活当中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如口语交际让学生学会和他人交流,识字写字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和写作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方案设计时,可以提醒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当学生真正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世界,他们会收获到更多,也会品尝到收获的幸福和快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源自于生活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是极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孩子们可以从街头、家庭、校园,乃至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素养,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乐学语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能在生活中轻松、快乐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任何问题。

作者:廖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景会话教学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