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创新点范文

2022-06-0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案的创新点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教案的创新点范文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精选)

产学合作的创新点研究

开展产学合作项目能够引导和推动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室,也积极探索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会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同时也能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产学合作机制创新

我院和企业应共同强化对实训室的领导,全面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改革与管理工作,其创新机制如下:

(一)人才培养创新

我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企业学习方案,并且方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在执行期间,学生学习效果好;合作企业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专家授课和大师讲座,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及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模式。

(二)运行管理创新

我院产学结合项目实行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机构与制度健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健全了教学运行及质量监管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建立了学校和企业分工负责、较好满足实训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政策、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安全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安全设施完好、齐全;无安全事故。

(三)条件设施创新

经过七年的努力,自2007年5月我院建立的第一个会计类校内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至今,已建成两个会计手工技能实训室、两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个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两个ERP综合实训室等教学用实习实训室,模拟不同情景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导向设置,相辅相成,形成了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在日常教学中,所有实训室的开放率均达到100%,目前在校学生人均占有实训室设备资源率为0.2,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两个课时在实训室学习的机会。

二、行业企业参与教学

学校的办学宗旨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认真贯彻这一宗旨,我院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学合作项目。

(一)专家授课

在开展产学合作项目中,我院为满足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需求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引进了专家授课项目。专家均来自与各事务所、高校或者研究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导,带动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社会。

(二)大师讲座

我院在引进专家授课的同时,还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引进丰富的大师讲座。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之外,能够更多的了解市场,开阔眼界。

(三)工学交替

为贯彻学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提高学校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未来毕业生合格率。我院根据学院精神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安排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中期的工学交替实习。

我院工学交替实习借鉴国外教育经验,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运用-实践总结-理论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升大学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大学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与专业对口率。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全面的了解行业性质和工作程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产学合作在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实行7年,基本实现了产学结合,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具备了一毕业马上就能上岗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立弟.产学合作,共创未来[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

[2]陈红梅.南京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3]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

[4]张学文.基于知识的产学合作创新:边界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第二篇: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汪延明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队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工作有无创新,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工作进程,关系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领导干部抓工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再就是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项比较薄弱,哪个单位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概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对部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紧紧盯着,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但领导干部至少对这样几个问题不应疏忽:一是关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二是关乎部队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三是关乎部队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以政治责任感来对待,并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的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划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指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指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上级指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指示“满”与下级执行“难”的问题。目下,基层有些同志反映现在上级的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指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善于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一是搞清部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国内、尤其是军队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带来的新问题,等等。这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认识,在分析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时,看不到它的双重性特点,只讲消极的、不讲积极的,只讲负面的、不讲正面的,只“堵”不 “疏”。一般说来,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为部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二是着眼于对部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形成工作的可操作性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情况,就要对部队分门别类,实施单个的具体的指导,克服上下一般粗、盲目瞎抓、越位代抓而造成的忙乱现象。部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单位也不尽同,笔者以为,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能巩固住,就是一种进步。三是在求真求新的着力点上,形成工作的科学性思路。我们讲科学思路,就要有科学头脑,在研究分析具体事物的诸矛盾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一些单位政治工作薄弱,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地方一些单位的做法,实行政治干部授课资格认定制度,就是说注重在机制上解决问题。还要多用科学手段。好的工作思路需要借助好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为官兵所青睐,借助于这些载体进行工作创新,必然会取得更佳效果。

第三篇: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队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纵然会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领导干部抓工作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再就是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能项比较薄弱,哪个单位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概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 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够见微知著,举

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对部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紧紧盯着,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但领导干部至少对这样几个问题不应疏忽:一是关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二是关乎部队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三是关乎部队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以政治责任感来对待,并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的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划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批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批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

上级批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的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批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善于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一是搞清部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国内、尤其是军队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带来的新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和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认识,在分析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时,看不到他的双重性特点,只讲消极的、不讲积极的,只讲负面的、不讲正面,只“堵”

不“蔬”。一般说来,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为部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二是着眼于对部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形成工作的可操作性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解情况,就要对部队分门别类,实施单个的具体的指导,克服上下一般粗、盲目瞎抓、越位代抓而造成的忙乱现象。部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单位也不尽同,笔者以为,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能巩固住,就是一种进步。三是在求新求真的着力点上,形成工作的科学性思路。我们讲科学思路,就要有科学头脑,在研究分析具体事物的诸矛盾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一些单位政治工作薄弱,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地方一些单位的做法,实行政治干部授课资格认定制度,就是说注重在机制上解决问题。还要多用科学手段。好的工作思路需要借助好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为官兵所青睐,借助于这些载体进行工作创新,必然会取得更佳效果。

第四篇:投行业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2年12月wfb129929

不断松绑投行业务限制,推动投行业务从“被动回避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的转变。目前我们的投行业务主要以回避风险为主题,不能根据投资者的需要提供需要的风险-收益组合产品,投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也主要是佣金,限制了投行收入来源的全面化增长。投资银行的经营需要跟随实体经济的要求和客户的需要而变化的,而不是人为地把投资银行的业务限制在传统的领域。因此,从把投行打造成主动管理风险的的资本中介的角度出发,需要从以下方面松绑投行业务限制,给予投行更大的创新空间:一是给予发行方案设置更大的灵活性。允许主承销商在发行方案设计时根据市场环境和项目特点量体裁衣。二是进一步扩大投资者范围。逐步放宽对推荐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具体家数的限制,促使各家主承销商培养与项目匹配的客户群体。三是逐步给予主承销商一定的配售权。

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投行业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开花”的转变,现阶段的保荐业务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有两类业务的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首先是债券发行市场,其次是并购重组业务。此外,随着新三板的扩容和国际板开板的临近,未来这两项投行创新业务将渐进地对投行的竞争力产生影响。在重视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提前关注并重视并购重组业务,有助于抢先“卡位”,占领投行新的制高点,改变投行现有的竞争格局,实施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形成多项业务齐头并进的局面,将有效提升投行综合竞争力。

不断创新承销业务模式,推动承销业务从“重保荐轻承销”向“保荐与承销并重”的转变。目前我国发行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发行人、投行和投资者之间的市场博弈更加均衡。随着新股发行逐步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定价销售能力也逐渐成为投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投行应从“全业务链”的视角出发,建立投行业务发展协作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投行定价和销售能力。

第五篇: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段时期以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多元化服务组织成为社会各方面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学习和农业农村实际,就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谈点认识。

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是前提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这个基本点。

在很多人看来,家庭经营是个落后现象,尤其是中国的家庭经营规模都很小,觉得家庭经营能现代化吗?我认为,规模是国情决定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不是搞家庭经营,是由农业产业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从产业的特征规律来看,还是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营中最有效的一个主体。家庭经营方式管理上最简单,监督上最简单,所以也是最有效的。

这是因为农业是个十分特别的产业。农业是生命生产过程。我们 1

的农民是很了不起的。第一,他所有的劳动对象,无论是庄稼还是畜牧水产,都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体每天都在起变化,这种变化要非常非常留意,才能细微地观察到。第二,传统农业是露天的,是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年四季、风霜雪雨。这两个变化结合在一起,在分析判断其综合作用之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让生命获得最好的生长,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农民这么去关心气候的变化,这么去关心庄稼的生长?只有当土地是农民的,生产的产品归他所有,或者劳动成果与他的个人利益直接关联,他才会尽心尽力地去操劳。否则,农民不会有积极性,他把你哄了,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即使知道,也已经迟了,因为季节错过了。人民公社之所以发展不下去,就是因为农民感觉到种的不是自己的地,打的不是自己的粮,所以不关心生产的好坏;包产到户这所以发展得很好,就是因为农民觉得这是我的地、我的粮,所以就认真地管理。因此,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不能强制或者限制农民对土地的流转,这是一个底线。同时,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有些领域企业化经营也许是有优势的,但是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大田生产的农业来说,还是要靠家庭。现在主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多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

合作组织,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不是更换经营主体。因此,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是重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集约化生产是目标,专业化管理是手段,组织化经营是路径,社会化服务是保障。农业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实现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组织化经营的覆盖下,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也能够得到健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当然还应包括我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

式。

二是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服务主体是保障现代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要构建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主体应包括:第一,是我们的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同时要提升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第二,是通过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来培育多元化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第三,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起到了开拓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益、创立品牌的很多作用,这是我们要大力扶持的。此外,服务主体还有其他的方面,包括和农业相关的一些农业、气象、供销合作社以及科研教育单位,还有一些其他的中介组织都是我们需要支持和培育的。总之,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地方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是落脚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很快,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多。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丰收,农民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重重困难

中奋进立下汗马功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态势。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落脚点,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衡量创新体制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和标准。应对新挑战,再上新台阶,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所以,只要是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要是能够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都应该允许群众去创造、去大胆的试和大胆的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育成长,社会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内生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干部讲话范文下一篇:解除股权质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