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研究——以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例

2023-01-16

一、地理位置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出现完善了附近街区东西、南北向的轴线的贯通。在东西轴线上, 联通了夫子庙、贡院街、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科举博物馆、中国科举文化保护中心;从南北轴线上, 紧密联系了秦淮河、贡院码头、江南贡院牌坊、中国科举制度博物馆、明远楼、致公堂、国学院、戒慎堂、飞虹桥、衡鉴堂、会经堂和南京邮电局旧址。各时期的历史建筑井然排列额, 一幅历史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二、设计理念

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 夫子庙、江南贡院、秦淮河之前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 江南贡院几乎全被拆除, 夫子庙也发展成为商业繁华地带。名为“夫子庙”, 但其中的文化色彩正在逐渐淡去。

世事难料, 想当年万千考生进京赶考, 20644间号舍里考生奋笔疾书, 而如今, 当年的一砖一瓦皆在岁月中流失, 剩下的, 只有饱经沧桑却又坚定不移的明远楼。

因此, 人们以明远楼为基础, 在楼前修筑了一座位于尘土之下的科举博物馆。它被埋藏在地下, 含蓄而深沉地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千年科举梦。

科举博物馆,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 更是文化的传承。

三、博物馆的空间结构

由棘路——博物馆的引道进入, 在庄严与肃穆之中层层深入, 直至博物馆地下负一层;抵达博物馆序言厅, 阅读了对科举制度的历史综述, 人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真正开始了科举文化探索之旅;魁星点斗堂, 历代状元进士的名录环抱大堂, 上布北斗七星动态图, 坐在大堂中央的软椅上, 仰望星空, 怀古思今不失为一种享受;进入一个个主题展区, 感受科举制度自岁建立、唐完善、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以及清灭亡的全过程。在历史中前行, 感受科举文化的兴盛衰亡;最后, 回到地面, 我们再见明远楼, 近距离的观摩这座古老建筑, 体味历史的叹息。

3.1引道

拾级而下, 眼前呈现的是荆路——博物馆的引道。狭长的甬道两侧是高大而庄严的围墙, 向上望去, 天空也被高墙切割成了规矩的形状, 令人肃而起敬。引道的一侧是砖瓦叠置而成的外墙, 一片片的黛色瓦排列成鱼鳞的图案, 令人忆起“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引导的另一侧是粉白的内墙, 高度较外墙略低, 内墙上有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镂空, 透过其中可见博物馆建筑外墙上的经纶诗卷, 别有一番窥得其中奥妙的意境。沿着引道顺时针绕博物馆一周后, 我们从地面来到了地下负一层。

3.2魁星点斗中庭区

三面环绕的开放式空间, 天顶上是繁星闪烁的北斗七星动态图, 三面的展柜里陈列着历代状元进士的名录。坐在庭区中心的软凳上, 我们在点点星光的映衬下, 怀古伤今, 回味着文人学士的风采。紫色的星光与橙色的展柜灯光相融, 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深渊的意境。

3.3负四层的水池

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外墙之间的空隙底部有一圈环绕博物馆的水池。水池的水很浅、很清澈。出乎预料的, 水池里有荷花, 却不是绿色的植物, 而是金属的金色荷花, 虽然不是活物, 却为整个水池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水池中成群结队游动的鲤鱼, 更是为这里增添了一丝生机。

天光从博物馆顶部倾泻下来, 反射在水面上, 又给室内带来了一丝光亮, 使得整个博物馆内外连通, 即有人文特色又有自然情趣。

3.4五个地下展厅

从地下四层到二层, 依次参观了五个展区——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源远流长。沿着历史的足迹, 顺应时代潮流, 从唐朝至清朝, 见证了中国科举1300年的兴盛衰亡。

展厅里展品丰富, 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影像以及数码互动与参观者产生精神层面的互动, 全力再现历史。

3.5再见明远楼

参观至地下负二层, 我们的科举之旅已经临近尾声, 眼前的出口正对北方。走几步, 一堵石墙遮拦了视线, 复行, 两侧出现了环绕的石台阶, 由台阶而上, 终于重回地表。眼前一片开阔, 猛然抬头, 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宛如一位长者的明远楼。

由地下四层一步一步的上升至地面, 明远楼猛然映入眼帘, 实为壮观威严之境。

明远楼两侧是复原的206间号舍, 整整齐齐的考棚几乎再现了百万考生奋笔疾书的历史盛况。

明远楼后方是致公堂, 内部古朴典雅而又不失庄重的陈设令参观者在经历了历史上科举制度的兴盛衰亡后, 得以获得心灵的沉淀。

四、建筑材料——石与竹

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材, 石来自大地, 带着特有的温润与力量, 是诠释博物馆的最佳材料。在颜色上, 采用了黑、白、灰三色的石块, 黑白灰的搭配并不显得单调死板, 而是与江南粉墙黛瓦的风格相互映衬, 黑色石材打造的水池更是如一方盛满墨汁的砚台, 充满了诗意与韵味;在形状上, 设计师们对石块进行了切割与打磨, 台阶使用的是厚重的整块石材, 引道的一侧则用瓦片层层叠叠搭出鱼鳞的图案, 地面上的水池也由石材打造, 方形的水池有着圆形的底盘, 充分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

在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外墙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圆形图案, 走近一看才发现, 原来竟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竹简。设计师们用弧形的竹片朝内聚拢, 自然而然的构成了竹简的侧面纹路, 这种设计更好的展露了书香底蕴和古朴气质, 与博物馆的主题——科举制度也十分搭配。

五、细节处理

引道边的窗户——走在长长的引道上, 处于与世隔绝的高墙之内, 参观者前往博物馆的路途却并不无聊。因为, 在引导内侧的墙面上, 有着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窗户。或是矩形或是正方形, 阳光打在不同的几何面上, 产生了明暗交错的效果。透过这些窗户看博物馆外墙上的竹简图案, 不由得产生了“一花看得一世界, 一叶窥得一乾坤”的意境。

连接内外的通道——博物馆主体与外墙之间有着较大的空隙, 便于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 而连接内外的玻璃“飞桥”更是一石二鸟, 既方便了游客通行, 又可以看到室外。

人物雕像——馆内有许多人物的塑像, 不仅在第五展区可以看到名人塑像, 在路边也随处可见逼真的考生雕像, 这些雕像可以令游客们感到自己仿佛也是在赶考的途中, 充满了趣味。

多功能数码设备——馆内配备了许多科技数码设备, 以便于游客们更好的置身于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更有许多互动的答题游戏, 令人们在参观之余能够当一回考生, 感受赶考的滋味。科技设备与博物馆的结合, 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力量的一次完美碰撞。

六、总结

博物馆的建造场所——夫子庙, 原本是封建科举文化圣地, 是一个国家的科举文化中心。但随着科举制度的没落与现代化商业的飞速发展, 饱含寓意的历史文物被损毁, 取而代之的是无以计数的小商铺售卖着缺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商品。夫子庙在逐渐转型为经济文化中心。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世人大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了解的仅仅是它的开端与结局, 却忽略了它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 科举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造, 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明远楼和各类科举文物, 还运用环环相扣的展区向世人展示了科举文化的历史演变经过。不仅做到了保护文物, 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七、建议

中国科举博物馆既做到了保存文物, 又实现了文化的传播、思想的教育, 是保护历史街区的成功范例。在科举博物馆的设计建筑设计中, 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选址优势:

根据历史建筑的位置, 在其周边进行整改与修建。选址于交通便利的城区地带, 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建筑设计风格:

科举博物馆整体埋藏于地下, 闹中取静, 符合历史文化古朴深厚的特点。其筑设计对于层层递进的布局的安排、材料和颜色的选择十分合理, 与文化古韵相称, 丝毫不显得违和。因此, 历史街区的建筑要符合该街区的文化风格。

3、新旧结合:

以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例, 既包含古建筑明远楼, 又包含新建筑科举博物馆。馆内不仅有历史文物, 还有数码模拟设备。新旧结合的做法映衬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使科举文化更易被现代人接受与理解, 有利于科举文化的传承。

但是中国科举博物馆只是小范围的改造了历史街区, 虽然维护了科举的一方天地, 但并没有完全改善夫子庙的文化风貌。周围小商铺林立, 博物馆虽被埋藏于地下, 却仍在周围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当局限于对单体建筑、遗迹的维护, 更应当是对建筑群、城市景观、文化风貌的保护。

于是有以下几点建议:

1、整体布局:历史街区的保护, 不能只局限于局部, 应当从全方位考虑, 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防出现不同建筑之间的强烈反差。

2、合理规划、逐步建设:由于历史街区具有建筑多样性价值, 不同年代的建筑是不同阶段的证明, 从城市建筑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兴盛衰亡, 在修复建筑的工程中要尽量保持它的形态、颜色、材料, 万万不可直接大规模拆除古建筑, 在利用现代技术“克隆”出一个假的历史建筑, 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当是经过合理规划的漫长的过程, 在修复中整改, 在整改中进化。

3、适度商业化:历史街区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适合发展旅游业等行业, 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 在历史街区中, 商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商铺的数量和质量需要严格控制。商铺不宜过多, 不可高密度分布。出售的商品也应当与改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有关联, 避免出现太多的廉价小商品被贩卖。

总之,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 要从它自身的特色出发, 制定长远而周密的计划, 一步步实现对该街区的修复与改造, 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标。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凝聚了这个城市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最重要的特征。我们应高度认知这种无法再生的价值, 进行合理可行的保护规划, 以达到向世人展示利用的目的, 最终促进整个城市个性化的高效发展。本文以中国科举博物馆为例, 以小见大, 对历史街区合理的发展利用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综合阐述, 希望更多的历史街区得到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中国科举博物馆,历史街区,规划保护,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毛真.开启尘封的档案——中国科举博物馆设计创意[J].建筑与文化, 2013 (1) :39-40.

[2] 吴迪, 罗婧.营馆杂记--再记建造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J].建筑与文化, 2016 (4) :65-69.

[3] 吴迪, 王毛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记建造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J].建筑与文化, 2015 (8) :149-153.

[4] 吴迪, 罗婧.石头记--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建筑材料表达[J].建筑与文化, 2016 (8) :57-61.

[5] 杨静轩.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理论——城市历史街区概述[J].消费导刊, 2016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论文下一篇: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推动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