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创意管理论文

2022-04-2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数字文化创意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高校图书馆具有高校的重要第二课堂和文化阵地属性,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主要发挥服务育人與文化育人的优势。

数字文化创意管理论文 篇1:

理性对待技术热潮,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构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等新型软硬件产品,促进相关内容开发。

“十三五”将是初步形成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迈上更高发展台阶的关键时期。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出版创新业态、实现战略转型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为传统出版在转型升级基础上走向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尊重规律,因势利导,理性对待技术热潮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以每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强劲发展。纵观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

支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市场需求的日新月异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面对当今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新产品、新体验追求的热情有增无减而形成的旺盛的市场需求,势必引发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技术创新,并使其尽快进入市场。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当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就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为企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并引导企业以此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为此,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乃至改变企业的命运。这两股力量在这种形式之下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新技术的驱动就不会有新的市场需求出现;反之,没有新的市场需求,新技术亦没有用武之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理解的逐渐深入,仅仅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面对业界关于数字出版的讨论,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保持高度关注,同时也需要在热潮面前保持理性,即要特别注重把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因势利导、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施有机调控,在产业发展出现偏颇时给予理性引导。既要解决影响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的技术、信息等硬约束,也要努力消除影响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的管理、服务等软约束。

首先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出版技术,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有可能加剧信息的不对称,有必要加强数字出版技术、标准、信息等基础条件建设。其次要加快版权服务平台建设,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版权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版权的使用与交易、保护与管理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要加强数字出版基地建设,以增强信息的完整性。基地是创意的摇篮,创意则是版权的源泉,创意使数字出版产业链得以形成、维持和扩展,创意支撑着数字出版的传播、传承与传续。

从技术引领到出版创新,全力推进转型升级

我们不能回避和否认新技术对数字出版产业乃至整个出版业的推动作用,但新技术与出版业的关系,不仅仅是推动与引领。新技术与出版业共融共生、相互促进,二者的关系需要科学认识、客观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技术引领出版,出版跟随技术。出版因技术的创新而进步,出版因技术的推进而发展,新闻出版业始终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程。每一次新的科学技术出现以后,都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甚至是飞跃。从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用,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技术,再到电子排版技术的应用推广,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综合应用和发展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可变印刷技术及设备日趋完善,印刷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反过来出版业也在为科技发明创造提供环境、助推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出现。但总体而言,出版业是处于跟随状态,离不开科技发展的驱动和支撑。

第二个层次:内容为本,技术为用。面对新技术,出版业应当“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好传播、传承、传续的使命。出版业的核心功能还是以文化人,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传播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传承是解决过往的问题,传续则是解决的未来的问题。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新兴出版,内容都将始终占据首要位置。因为融合发展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工具,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形式和传播手段可以千变万化,但出版作为内容产业的属性不可能改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也不会改变。因此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全行业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两办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在推动新兴出版繁荣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传播正能量。

第三个层次:冷静客观,理性选择。出版业在面对新技术浪潮冲击之时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所谓理性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进行适用技术的选择,使之与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主体功能吻合,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传承、传续。因此,新时期的编辑需要主动了解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语义分析等前沿技术,需要不断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需要牢固树立用户意识、服务意识。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转型,如何升级,有哪些产品带动,有哪些新路径可走,都存在选择新技术和用好新技术的问题。当下被热捧的VR技术,已经存在有些年头了,其爆发不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已。如何与我们的初心、与我们的主体功能能够吻合,如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有利于知识的普及,有利于知识的传承,有利于知识的传续,这样的探索,是我们所需要的。大众通常稱所谓的新技术为“风口”,很大程度上是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去衡量的,主要目的在于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但是,如果都以这样的态度去迎接新事物,很可能会把我们的初心淡化和遗忘。

第四个层次:迎难而上,改革创新。在通过融合而重构的新型出版系统中,我们既是传统出版优势的拥有者,也是新兴内容样态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必须认清自己在这一变革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任务和负有的责任。新时代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源整合的数量和范围与以往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信息选择与产品加工的要求日益提高,因而编辑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编辑责任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必须摒弃惰性依赖,增强使命感,以更加积极、自觉的姿态投入到当前的重大变革中去。

转型升级是基础,融合发展是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新闻出版业由大转强的关键五年。数字出版产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要积极引领新发展,在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基础上初步实现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是基础,融合发展是目标。

2017年,我国出版行业的整体转型已经全面启航,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加入下,传统出版的更多产业链将被一一打通。2016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新闻出版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之下,开始布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和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标准实验室。2017年,随着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出版转型,实验室工作将正式展开。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功能体现为技术、产品、业态、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主要任务是紧盯新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善于利用先进技术和渠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目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名单已正式公布,总局将对其授牌并給予相关政策支持。

随后发布的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则包含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九州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专业领域实验室和16家跨领域综合实验室。实验室的首次启动在新闻出版界引起了不小轰动,也为传统出版如何在新技术中开拓提供了借鉴方式。

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是变革性系统工程,无论是工作方式的改变还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对我们而言,都将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需要按照数字出版新业态的要求对编辑流程重新构建,需要开发与新的传播渠道相适应的诸多产品形态,还要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监控机制与新的质量服务保障体系等,这些都需要破除畏难情绪,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打开一片新天地。我们要深入的思考,把以VR为代表的新的前沿性技术发展成为我们实现融合发展的一个中介,一个媒介,或者一个介质。VR技术不仅仅面对的是出版业,通过这项新兴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出版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提供许多可能性。

(作者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

作者:张毅君

数字文化创意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高校图书馆具有高校的重要第二课堂和文化阵地属性,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中,主要发挥服务育人與文化育人的优势。总结H大学在组织体系、资源建设、内容、形式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和经验启示,提出以下策略: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服务;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文化创意 人才培育

1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现实意义

在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实施战略下,我国把文化创新战略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创意中国”到“创意中国制造”的快速发展,“创意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1]“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经济形态,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业的新着力点,成为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兵家重地,[2]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地区抑或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活力、动力以及向更高水平、更适宜人居发展的活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图书馆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定位和目标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资源建设与文化推广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和稳定的服务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与服务,提升其文化创意素养和专业技能,不仅有助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1.1 从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目标来看,图书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培养优秀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是加快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相关人才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数字化文化创意快速发展的要求。在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所有社会工作者的12%;这一比例在伦敦为14%,东京为15%;在我国,文化创意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然而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数量占本地劳动者比例不足1%。[3]针对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等问题,高校不仅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图书馆等单位的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独特价值。图书馆与创新创业学院、宣传部等部门联动组织办文化创意类阅读推广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师生进行文化创意学习体验提供良好阵地与载体。

1.2 从文化创意资源建设与推广来看,图书馆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在图书馆所拥有的海量馆藏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软硬件平台中,不乏各类文化创意与设计类的资源,这为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撑。部分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推广的基础上,还积极进行特色馆藏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创造出富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图书馆发展历史、馆藏资源、服务品牌、外形建筑等一系列的与文化有关的素材,通过创意创造、开发提升形成的产品和服务,[4]体现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馆藏特色、人文情怀和办学底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功能的延伸,不仅能树立图书馆的文化IP,还能给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资源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育人性与经济价值性的融合,从而为培育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办学资源进行文化创意探索。

2 H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2.1 健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协同体系

H大学图书馆重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资源的建设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内部,通过部门联动机制,由资源建设部建设,阅读推广部负责具体推广,明确分工,通力合作,确保文化创意资源引得来、用得好、有效果。在外部,争取校内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形成特色育人链,共同打造建设文化创意主题的创客空间、学习家园。

2.2 构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文化创意资源库

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资源建设方面,H大学图书馆突出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确保文化创意育人服务的全覆盖与个性化。一方面,为文化创意型人才提供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学习资源库。引入CNKI期刊系列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Springer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电子期刊等,为师生读者学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前沿教学研究成果、最新的理念和方法等提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构建专业性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数字资源库。结合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和文化创意学习爱好者的诉求,购置设计师之家资源库,橙艺艺术&CG设计在线,软件通数据库文创与设计服务资源库,为师生读者提供大量的创意设计素材、艺术作品、视频及图文教程、最新行业资讯、设计名师讲坛以及专业设计软件的学习教程等。

2.3 紧扣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目标优化服务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下,高校所培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并具备良好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卓越型人才。基于此,H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所推广的数据库、所组织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以及宣传展示的文化创意成果,都紧扣这一人才培育目标。如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平面设计、UI设计、影视后期、影视动画、游戏制作、数字绘画、摄影摄像等各个行业领域的文化创意设计内容。文化创意服务内容丰富,时代性较强,能满足师生学习交流的需求。

2.4 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服务平台

H大学图书馆践行“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服务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完善与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直通车”“紫荆悦读”(阅读推广学生社团的微信公众号),做好文化创意资源与活动的在线推广。通过该校图书馆展览厅等固定平臺,进行线下推广,为师生读者文化创意与设计提供展示服务。

2.5 开展形式鲜活的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活动

H大学图书馆坚持“年年有主题,常常有服务”,以主题宣传、组织竞赛、资源推介、校内作品展示等形式,开展各种创意与设计类活动,让文化创意设计在大学生中舞动起来,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品牌。一是组织策划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意与设计类活动。如探索以赛促推,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学习运用文化创意与设计资源的自觉性。《“书能生巧,创意未来”征集图书馆优秀文创设计作品》活动,为读者搭建创意设计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组织学生积极参赛,在首届“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中,选送的学生获得“图书馆杯主题海报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图书馆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在“知识产权科普图像创意设计大赛”中,为读者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成为学校知识产权科普与文化创意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二是构建常态化的在线推广机制。开设“小图悦书”“书签计划”微信公众号栏目,推出系列主题鲜明、富有内涵、图文并茂的创意设计作品引导读者感悟读书之理和创作之美。三是抓住重要节点推广宣传。以每年校园读书节为辐射,举办多场学生创意设计类作品展,吸引读者慕名前来,推动不同专业师生的学习交流。四是运用“互联网+”进行“云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出“艺览无遗”系列学生毕业设计云上展示,通过图书馆主页“云展厅”推出设计专业教学成果展,将创意设计之美传达给更多读者。五是发挥示范引领功能。阅读推广部不断提高自身创意和设计水平,精心设计每一篇推文,将图书馆服务信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与传统文化等有机嵌入到文化创意设计中。如在二十四节气日子里,通过精美图片将传统文化理念传达给读者。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启示与策略

3.1 深化服务育人的理念,展现文化育人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已成为高等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5]的目标和行动,同时也成了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担当和文化价值追求。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独特职责。服务是图书馆的安身立命之本。图书馆渊源于文化,图书馆致力于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注重人的文化素质、文化艺术和文化创造的开发,这两者切合点在于“文化”,意味着在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这一目标体系下,图书馆的文化育人优势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将服务育人的理念进一步凝练为文化育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第二课堂建设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教育、知识创新、精神引导等方面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职能。[6]

3.2 运用“互联网+”创新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移动阅读服务

“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移动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载体与平台,使得以前服务范围窄、服务手段少、服务内容浅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互联网+”思维所注重的开放性、联动性、创新性与平等性,更是为图书馆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移动服务。事实上,移动阅读服务因其良好的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丰富性等特点,实现了更多优质资源的汇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因此,不管是文化创意资源的建设与推广,还是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在线教学等移动阅读服务的方式,拓宽服务覆盖面,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3.3 彰显办馆特色,打造创新型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服务品牌

图书馆服务之路是从用户体验服务到现实文化体验服务的过程。[7]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凸显品牌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文化创意人才成长时,要积极探索培育各类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创意成果,以特色文创活动品牌、精美文创作品和精彩文创故事等,彰顯办馆特色的同时,展示文化育人的魅力,增强大学生对文化创意的热爱度与学习自觉性。通过服务品牌的示范引领,推动图书馆服务人才培育这一中心工作的全面进步。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问题研究专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知识产权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0GXJK099)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黄征;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不设编号)研究成果之一;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编号:JG2003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2] 侯国柱.从传统创意到数字创意:图书馆文创工作嬗变[J].管理观察,2020(25):61-62.

[3] 张鹏.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53-55.

[4] 查炜.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述评与展望[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1):22-27.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EB/OL].[2018-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6] 胡开胜.周玉波.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的价值追求与途径探索[J].图书馆,2020(2):93-98.

[7] 陈斌.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4):83-86.

作者:黄征

数字文化创意管理论文 篇3:

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数字创意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生的新经济形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一系列创新发展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促进数字创意组织、内容、技术、市场、文化等多维度融合,发挥其互为支撑、互相连通、互为补充、互助发展的联动效应,充分释放数字创意产业全行业的创新潜力,是新时代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要担负起的时代使命,对于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产业融合;5G时代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为主要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人的技艺、才能、创造、智慧并以数字化手段进行文化价值生产、传播、服务、消费的经济形态。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创意设计、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业态快速成长,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各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然而,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潜伏着危机: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还很不成熟;数字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而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项目融资困难,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高品位产品依然短缺,侵权盗版与盲目跟风盛行,可持续性的运营能力不足……这些危机正在影响着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步入数字化生存的信息社会,数字技术蕴涵比特的离散性、融合性和连通性[1],汇聚了三股革命性力量——融合性的媒体、集体性的智慧以及参与式的文化,使数字创意产业呈非线性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魅力无限的数字化浪潮中,只有把握住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促进数字创意组织、内容、技术、市场、文化多维度融合,发挥其互为支撑、互相连通、互为补充、互助发展的联动效应,才能充分释放全行业的创新潜力。[2]数字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需要提出新的产业融合分析框架,以促进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发展。

一、以组织融合为保障

组织融合是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数字创意产业是发挥人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其典型特征在于协作共享。集体性的智慧在互联网治理空间中发展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和决策机制,模糊了组织边界又引发了管理变革,开启了创意无限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使用权的分享,从而在组织内部、组织之间、行业之间形成协作共同体,进一步整合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为数字创意组织融合创造条件,为数字创意产业融合提供支持与保障。

首先是数字创意组织内部团队的协同共创,包括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合作与集聚。从微观角度来看,数字创意组织融合离不开个体创作人员的既定目标与相互协作,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开放性。对于数字创意产品生产与制作而言,人才是重中之重,一个完整的数字创意产品,从创意到制作,最终推向市场,来自各種背景的专业型人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数字动漫制作为例,就需要考虑到以下人员的安排:导演、副导演、分镜图师、人物设计师、机械造型设计师、背景设计师、色彩设计师、构图人员、原画师、原画指导、动画师、着色人员、特效人员、摄影人员、剪接人员、音响指导、音效人员、声优、宣传营销人员、制作管理等。故而,在数字创意生产之前,首先要全盘考虑所需人员,制定规划,并在实际过程中不断修正与磨合,以保证整个数字创意生产的顺利实现。在数字创意生产过程中,面对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简称VUCA)的环境,团队成员的自主性、自治性和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业务协作为高效、敏捷地完成任务提供了支持,这就要求组织内部不断地融合,建立互信和目标共享的团队。[3]

其次是数字创意产业内部的组织协同共享。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基础设施使得不同组织的产品业务、运营平台、组织结构、核心资源、商业模式面临调整,组织之间的业务能力不断分化与聚合,进而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4]数字创意产业园便是产业内部协同发展的一种典型模式,不仅处于与文化创意联系紧密、企业集聚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特定地理区域,同时也是集生产、交易、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对外产生辐射作用,并形成集生产、发行、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链,为各环节的数字创意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制度保障。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75个数字创意产业园,其中中关村软件园、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综合指标位列前三。

数字创意产业组织融合还体现为不同产业间企业合作、兼并或收购重组,这也是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经历的必然过程。数字创意相关企业之间共同开发产品或市场,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双方利益共享来获取整体竞争优势;或是根据契约进行企业兼并,乃至企业收购,最终实现数字创意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2017年在全球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出货量第一的华米科技,作为合肥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在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的搭桥牵线下与小米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知识产权和用户数据上双方共享共用,成为小米生态链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后投资国际半导体明星初创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增强了在物联网生态上的积累。

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内部的数字创意组织与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聚集于特定区域或组建线上联盟,以通力合作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全面的协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不仅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同时也对合肥市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其开发的“美丽化学”数字教科书、“爱麦吉”幼儿科学学习力系统、“科学荟”增强现实系统、“火花学院”教辅平台聚焦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孵化了10多家小微企业;该研究院也充分利用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集聚发展基地“滨湖卓越城”的空间集聚效应,吸纳文化产业各领域的龙头企业100多家,形成从事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虚拟现实、文化会展等相关产业研发、制作、运营的企事业单位联合体,形成了集聚发展、规模发展、融合发展、高端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助力合肥市数字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了数字创意组织的融合发展,通过重塑数字创意相关产业组织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创新,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再如技术公益项目(NGO2.0),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发起,通过开发在线公益地图、编辑在线公益工具箱、搭建公益组织评级数据库、提供众筹指导服务、开设网络公开课程、举办公益创客团等行动,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化媒体,为社会组织和公益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构建了一个开源共享、协同跨界的技术公益新范本。

二、以内容融合为核心

内容融合是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为王”,在数字创意产业中尤其如此,尽管其发展形式是数字科技,而本质却是内容与创意。究其根本,数字化只是其生产与消费的工具,真正创造价值的是丰富且独具创意的内容。各种形态的数字创意内容破除了原本分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壁垒,最终将内容生产集成于平台之上,并且通过生产链整合、超媒介叙事和IP运营,促使海量内容有效传播,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数字创意内容生产层面上看,内容生产链可分为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和内容营销3个阶段,且每一阶段有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在内容制作阶段,在UPGC(用户与专家生成内容)时代的知识共享图景下,数字创意内容制作不仅仅依靠内容生产商,更是来源于互联网用户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于不同的数字创意行业来说,制作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和工具,进行数字内容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等操作。在内容包装阶段,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整体编排、版面设计、美工、版本划分、基于内容包装的软件开发工作等。运用数字技术与创意内容相融合,丰富内容的表现手段,也为内容包装带来了新的契机。内容包装不仅要考虑审美需求,更要兼顾交互体验感,以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的满意程度。在内容营销阶段,数字营销成本低、效率高,且能够有效区分受众人群、准确把握目标受众的商业需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沟通,可综合运用社会化体验、移动化及O2O(线上到线下)、平台合作、免费换市场以及众包众筹等模式,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的内容营销策略,从而为数字创意内容的生产构建出无与伦比的融合环境。

数字创意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数字创意内容的策划应从创意筛选、市场分析、用户分析等环节进行系统地规划,使得数字创意内容“生产随着市场细化而专门化”,而超媒介叙事便是一种合适的策划选择。随着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入,超媒介叙事这一崭新的叙事形式广为应用,逐渐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超媒介叙事以统一的故事世界为核心,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平台、多媒体进行叙事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创造出统一而又让人产生共鸣的娱乐体验。[5]要注意的是,超媒介叙事是一种整体性叙事策略,并非在多元媒体上进行故事叙述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根据不同媒体特质来设计故事情节与叙述方式,从而达到吸引受众在不同媒体中接受故事并参与叙事的目的。[6]也即故事系统性散布于多重媒体之中,各类媒体对于故事的展开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文学讲述故事,影视展示故事,游戏参与故事,它们独立又相互依存,以交叉能动带来远大于传统单一叙事方式所带来的参与式感官体验,并产生新的价值。[7]在数字创意产业中,讲述好每个故事,推广好每个品牌,服务好每位受众,都可以通过超越不同的媒体平台来实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出品的“量子通信卫星”科普展品,用增强现实APP(应用程序)、体感互动游戏、量子物理科普动漫、科普剧以及相关周边产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科学普及叙事体系,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前沿科学的兴趣。

从数字创意内容运营层面上看,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运营根据不同媒体类型、内容特征、用户属性,进行多重运营手段尝试,在创作阶段便积累大量忠实粉丝。作为能够被改编、再创作并且为市场所接受的智力成果权内容,IP是以新媒体为展示平台和传播载体,以超媒体为表现形式的原创作品。[8]IP的载体具有多元性,能在小说、影视、动漫、游戏等不同媒体的出版形式中进行转换,成熟到一定阶段即可进行授权等商业化探索,发展出更多的付费用户,在验证IP商业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粉丝。安徽新知数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嗨元素》便是科学教育领域的IP,讲述组成世间万物和生命的化学元素化身为元素使者和化合物精灵的故事,它们的化学性质融合于自身的形象与性格中,现已开发包括146期漫画、3本漫画图书、1组在视频分享网站的动画以及系列笔记本、手办、贴纸、表情包等在内的创意产品,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科学世界。在今天,“超级IP”成为席卷整个数字创意领域的概念,以强内容体和强自流量体互通融合产生具有深度商业价值的超级符号,并逐渐发展成为创新型IP经济的商业形态。对于超级IP而言,最重要的属性莫过于内容与流量,这二者形成了互相融合的逻辑生态链,并不断将价值转换、放大、变现。[9]

三、以技術融合为驱动

技术融合是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创意技术不仅仅是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更是相关创意产业升级发展的推动力。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全新高度,带动整个产业爆发式增长与无边界融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这些核心技术相互叠加,不断重塑数字创意产业,发挥出“1+1>2”的联动效应。在未来,以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大业务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为目标的5G(5th Generation)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开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万物互联的时代。[10]数字创意各大垂直行业将与5G进行深度结合,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如超高清视频的发展、短视频链接线上线下多元场景、“5G+AR/VR”云游戏的普及、超级APP流量价值突显等。

具体来说,“5G+VR”将成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新风口,未来超高速、低延时的网络将推动高质量的虚拟现实内容走向云端,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能将社会价值最大化。虚拟现实技术即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广义上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11],统称为扩展现实(XR)技术,为数字创意内容制作增强了驱动力,增添了趣味性,也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以《消失的世界》、《未来机械世界》等增强现实科普图书为例,以科普读物为蓝本,叠加古生物、未来机械生物的增强现实数字形象,将真实环境与虚拟对象进行有机结合,在调动读者视觉与听觉的同时使用触觉进行交互,提升阅读趣味性,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在未来,“5G+AR/VR”图书的阅读效果将进一步凸显,视角的随意切换、交互的丰富便捷、云端的实时计算将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充分体现,图书与场景、形象、音效完美融合,充分满足与挖掘儿童对科学、艺术乃至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5G+AI”将改变整个数字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具有包括“5G+8K”超高清实时传输系统、人脸识别、人体姿态估计、全景跟踪系统、智慧工厂等在内的应用前景。“5G+VR+AI”将颠覆传统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最大程度地解放劳动力,机械性工作岗位将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AI)是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系统的科学,诸如跨媒体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等在内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12],推动创意产业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实现全方位突破与变革。科大讯飞开发产品“讯飞听见”为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出版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乃至新媒体行业赋能,运用采编终端以及智能文稿唱词系统,进行新闻的采、编、播、存,实现快速化内容发布与聚拢,用智慧媒体解决整体方案。在未来,包括VR全景直播、海量数据分析、个性化新闻定制等在内的各类新闻生产与服务将大量由AI接管并结合大数据进行实时精准推送,而原先的记者、摄像、编辑则转型为审核人与工程师,新闻生产将实现从质到量上的飞跃。

“5G+区块链”也将通过低成本、超高速改变区块链的效率弱势,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更好地为海量资源的管理、交易、存储、转发系统服务,建立透明的去中心化的充分共享的永不消亡的互联网生态。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计算等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新型应用模式,有望生成颇具张力的价值共享链,推进数字创意产业进一步组织变革、技术革新、效率提升、转型升级,创新问题解决思路。在实践中,如将区块链应用于版权保护,可以改变数字版权的交易、分配、付费等规则,形成用户与版权方、制作方互通互融的共享平台,最终有望打造一体化的“价值互联网”;将区块链应用于新闻媒体,可以提高新闻溯源性,有效防止数据篡改,维护新闻的客观性与著作权,有效地将媒体、咨询、数据相结合;将区块链应用于广告领域,可以精准进行广告投放,实时监控广告流量,形成反诈骗机制,建立公开透明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并且保证大数据的匿名性。区块链技术将赋能数字创意产业的细分场景,对行业的痛点有的放矢。[13]

技术融合需要打通技术壁垒,形成一体化的技术平台,通过开放包容的技术体系来支撑灵活的应用模式。平台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协调与配置资源的基本单位,也是价值创造与价值集聚的重要载体,数字创意产业也不例外。在虚拟现实行业应用领域,OpenXR在众多技术标准基础上,建立了跨平台统一开源的虚拟现实标准体系,开创了一个高融合度、强兼容性、优体验感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有助于解决碎片化问题,重塑虚拟现实产业链的融合创新,从而加快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14]

四、以市场融合为导向

市场融合在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导向性。准确把握市场融合前进方向,精确判断市场融合着力点,才能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融合发展。其中,业务融合对于连接技术与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场融合在产业链价值增值环节上不断突破,并以跨界融合为亮点。

业务融合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字创意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从而推进管理升级与业务创新。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业务融合往往发生于技术融合之后,并且建立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于生产路线、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协调与整合,进而改善成本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业务能力。业务融合不仅突破了技术融合的范畴,更是以市场融合为导向,促使数字创意领域的管理革新和流程再造的实现。可见,业务融合是连接数字创意技术与数字创意市场的桥梁。譬如,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是一种产生于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重技术融合基础上的应用。它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以数字电视为主的多种交互式服务,进而建立技术、业务与管理流程的整合,并赋予网络电视全新的内容与业务。然而,技术融合未必总是能带来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谷歌眼镜的涅槃重生便是典型案例,2012年发布的这款“拓展现实”眼镜一味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却忽略了其与业务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不仅缺乏应用场景,未能搭建起生态链,更是价格昂贵,难以推广,于两年后停产。2017年谷歌吸取了教训,聚焦产品应用场景,与数十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推出新一代谷歌眼镜,最终为这款产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5]

产业链的整合是数字创意市场融合的重要表现。随着数字创意组织之间生产协作的不断深化与加强,数字创意产业逐渐形成兼具上下游功能的链状结构,并构建起产业生态系统。数字创意产业具备“2-3-6”数字互动服务产业的结构模型,其中包括两条主链、三个增值阶段、六个核心业务模块,即为内容生产链和基础设施链两条互为支持的价值链,而內容生产链大致可以分为内容制作、内容包装、内容营销三大环节,基础设施链可以分为数据传输(网)、发行服务(云)、用户接口(端)三大环节,六个环节可能的两两组合,均有可能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创建不同的市场。基础设施链位于内容生产链的下层,主要为前述的内容生产链提供服务与支撑。其中,数据传输即为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等网络服务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发行服务充分利用了云计算服务,开展搜索、下载、使用、管理、备份等数据库服务与在线支付等服务;用户接口则是人机交互的媒体,无论是个人计算机(PC)端还是移动端,网页还是APP等,都属于用户接口的范畴。实际上,商务及支付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整合传播优秀的数字创意内容,并与不同的技术标准有效兼容;平台运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容支付、交易机制,有效降低数字创意内容营销成本,从而形成规模效益。电子商务与支付服务平台本身并不是一个软硬件工具,而是应当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闭环,这一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将实现用户需求的准确锁定,并有效增强用户粘性,促进数字创意市场的一体化发展。[16]

跨界融合是数字创意产业市场融合的亮点,改变了产业原有的价值创造方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迈向“后工业化”时代发挥了巨大的引擎功能。在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中,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设计服务、数字文化创意活动、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等四大部分相互配合,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直播等一大批行业迅速崛起,跨界融合在技术上的障碍越来越少,智能媒体的亲和力、网络服务的渗透力、功能应用的集成力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市场的回报也有可能呈指数级别的放大。例如,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顺势谋变,将发展目标定位为数字出版的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的集成服务商,作为一家以出版发行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将传统出版主业升级改造为文化消费、教育服务、文化地产、现代物流、综合贸易五大产业集群,并以跨界投资的方式并购包括泛文化、大健康、新媒体、大消费等行业在内的上百家企业,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最终打造出敢于跨界、行业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旗下的新华书店开创了共享经济新模式,通过下载“智慧书房”手机客户端,注册账号并缴纳押金即可进行图书借阅,此外还推出了阅读奖学金等制度来对读书予以鼓励,真正实现了从买书到借书、从书店到图书馆、从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的转型与创新。

五、以文化融合为灵魂

文化融合是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灵魂。文化融合是广泛渗透于数字创意组织、内容、技术、市场中的思想、理念、信仰与价值观的融合。在数字创意产业各生产环节中,中国已在网络基础设施、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传播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文化市场机制及其产业化运作能力不断得以完善,当前最欠缺的既不是技术和渠道,也不是政策和资金,而是高质量的内容和核心创意,主要是文化资源转化利用能力和原创型符号开发能力不足。只有与不同文化融合,数字创意产业才能实现文化多样性发展。

从历时性视角看,新旧文化融合,即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融合发展,是数字创意产业提升水平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以传统文化为源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以和而不同世界观、天人合一自然观、修齐治平人生观、仁义礼智信道德观、知行合一实践观等为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内容的源泉,也是其走向世界的必备资源。传统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藏品经过数字化采集、整理、解读、呈现,令中华文明成果熠熠生辉。《清明上河图》交互式动态画卷,借助科技手段还原北宋汴京的众生百态,以沉浸式艺术手法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梦幻佛宫》通过球幕特效电影呈现敦煌莫高窟内最具艺术价值的七个洞窟,并以全方位立体声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图书馆数字化,为更好地收集、整理、保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共享的平台;优秀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数字化升级将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联合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以创新文化为引领。数字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文化形式,而创新文化对整个社会创新理念的提炼、创新习惯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制度的完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文化产业几乎所有的增量都集中在数字创意产业上,并刺激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整合创新。对于数字创意产业而言,应当提升合作意识,鼓励新生事物发展,容忍失败错误产生,建立完善创新机制,以创新文化激发数字创意产业生命力。2019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运用了先进的电影特效技术,畅想了科技发展的未来可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故土情怀,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并创造出票房奇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能够丰富表现力,提高感染力,提升传播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数字创意产品,满足更多数字创意消费需求,促进全社会的数字创意消费,提升数字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共时性视角看,中西文化融合,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创新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以中国文化为基石。数字创意产业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又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媒体。中國故事是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艺术表现,既包括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又包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复兴进程中形成的新文化和时代精神。近年来,以《西游记》小说原著为原型的《大圣归来》,融合《庄子》《山海经》《诗经》等古代文学精华与一身的《大鱼海棠》,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的《哪吒》,这些高质量的国产动漫无一不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彰显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倾向,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世界。

以西方文化为借鉴。当下,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在中低端环节,亟须转型升级。全球正处于数字创意产业急剧升级的新风口,动漫、游戏、玩具互动进化,电影、电视、广播高速增长,旅游、建筑、工业设计智能化与个性化发展。但是,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英国是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着重发展广告、设计、广播影视出版;美国以电影、艺术、娱乐为主导,版权产业极具竞争力,还孕育出了百老汇创意集聚区、好莱坞电影胜地、迪士尼游乐园;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内容制作与出口国家,动漫作品占全球播放量的60%以上;而韩国则以影视、电子游戏、工业设计为主导,成为席卷全球的风向标。经过长期积累,欧美日韩的数字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体系,发挥出多维驱动、多重创新的优势,给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

六、结 语

“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业态,正在经历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经济、数字创意社会等阶段的持续升级与演变过程,已经逐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系统,进入塑造新文化、新经济、新社会的发展阶段。从理论研究上来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颠覆性的,需要提出新的产业融合分析框架。它所探索的组织、内容、技术、市场、文化融合蕴含着无比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整合现有资源,以远见卓识加速融合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

参考文献:

[1]周荣庭.运营数字媒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曹正勇.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制造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18,(2):99-104.

[3]张筱荣.微时代网络安全机制构建策略论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09-117.

[4]张进良,叶求财.大数据视阈下学习资源智能推荐模型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78-184.

[5]邹文兵.新媒体语境下广告教育转向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106-113.

[6]郑保章,李良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传播能力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8,(5):19-28.

[7]胡鹏林,刘德道.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源、内涵与外延[J].济南大学学报,2018,(2):123-131.

[8]江雪华.论新媒体赋权的伦理意义[J].齐鲁学刊,2018,(6):73-78.

[9]张宁,余利琴,郑付成.虚拟代言人特征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产品知识的调节作用[J].珞珈管理评论,2018,(2):91-101.

[10]谢治菊.大数据与重大公共决策风险治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2-90,108.

[11]陈颖.文化创意产业化融合的路径、障碍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48-52.

[12]鲁甜.我国知识产权不公平贸易调查制度构建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8,(2):99-112.

[13]陳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4]黄新焕,张宝英.全球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J].经济研究参考,2018,(51):53-61.

[15]郭璐,王晓磊,周荣庭.OpenXR技术标准下增强现实出版物的融合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9,(4):71-75.

[16]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

[17]赵呈领,李红霞,蒋志辉.大数据时代在线同伴互评提升策略的审视与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70-177.

(责任编辑 张亨明)

作者:周荣庭 张欣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地质平切分析论文下一篇:剪纸艺术服装设计论文

热门文章

数字文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