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过程概述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开发过程概述范文

研究过程概述:

(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1、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成员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研究课题的一般程”,“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数学建模哪些内容融入经济数学”“如何融入”等材料进行研究。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蒋元详副校长负责监管,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结合常州教科所的网络结题要求建立了课题管理网站(http://61.132.88.19/gblketi),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上传至网站,并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为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深入课堂,开设了十多节网络观摩课,结合课堂情况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与优化,突出了本课题“行动研究法” 为主体的特点。

(二)、研究的思路、视角

1.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中师生中心点转换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情景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一切都应以如何好学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如何使课上得生动形象。教师的作用应着重放在如何制作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成一个系统。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

2.多媒体积件的作用和性质的转换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应从以往的教师演示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目前教学中的多媒体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工具,是教师的工具,是粉笔、语言工具的延伸。而不是学生的工具。而用超文本方式加以组织和处理的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已经转变为超媒体。这时不仅可以获取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管理、组织具有逻辑关系的大量信息。

3.教学过程转变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一定遵循整个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关系,而是以组团形式将相关知识制成文本之间的超级链接再整合多媒体积件构成这部分知识的概念框架,让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学生的思维可在各个结点进行发散式的跳转。

(三)、三年来我们研究的重点和成效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

主要是课题研究技术储备阶段,由蒋元详、胡云飞、郭兵利、汤益松三位老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课题研究的热情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科研促教学有了全新地认识。在信息技术操作与应用及课件制作水平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4年12月举行的溧阳市专题学习网站评比中:汤益松老师的《光合作用》获一等奖,郭兵利老师的《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施艳军老师的《万有引力定律》、汪义华老师的《库仑定律》获二等奖。汤益松老师的《光合作用》在常州市同类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更多的参见成果列表)。

组长郭兵利老师参加了溧阳市首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培训,并同过了考试,成绩85分。2006年参加常州市首届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高级研修班学习,并获优秀学员称号,开发的《对数函数》也获常州市优秀成果一等价;同年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也获江苏省一等奖。2006年组长郭兵利老师随同常州电教馆的专家一行前往深圳、广州等地观摩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发展,受益匪浅,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通过系统的课题研究培训,每位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制作了不少相关的课件(散件、整件),参见资源列表、光盘(见资源分册及光盘)。

3、课题组原创了一系列学习资源网站、学习资料,包括:

Powerpoint2000学习教程1套;

Frontpage2000学习教程1套;

Flash Mx专题学习网站1套,内涵丰富的动态资源。

结合课题组成员的需要,由郭兵利、汤益松两位教师负责搜索整理了许多课件制作、网站开发的学习教程资源等,方便了教师自学。

课题研究的副产品,开发了四套校本课程:《中国数学史》、《几何画板高级教程》、《数学双语词汇汇编》、《数学文化》。

(三)、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进行广泛的资源收集整理,获取了大量的学科教学资源,具体的分工与要求入下: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数量与质量不能完全画上等号,介于中学教师教学工作繁重,目前原创课件资源所占比例较少(具体的资源情况见分册列表及光盘)。

(四)、组员制作相关学科的网络课件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进行网络课教学的章节内容,并进行汇总。

2、精选部分内容,结合所学的课件制作技巧制作出完整的网络课课件(可以使用powerpoint2000,frontpage2000,flash等软件)。

3、精选一些制作质量好的课件,进行组内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几年来,课题组教师制作的相关教学设计作品有:

(五)明确分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个人优势:

郭兵利、狄乐群、汤益松老师,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专门负责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开发中的技术支持;蒋元详副校长主管教科研、胡云飞老师是教科室主任,常年从事课题研究与管理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管理经验,在课题组中负责培训,规范课题研究。其他老师发挥学科优势,进行本学科的网络教学理论学习,研究,制作自己的网络课,学科课件。

(六)深入课堂,加强实践,开设好优质网络教学,实践和提炼教学模式

2005年开始,课题组依照计划,安排几位老师开设了本学科的网络课,并结合观摩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对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及优化,在实践中进行对比教学:改进模式,提炼模式。具体的内容见下表:对于开设网络课的要求如下:

1、网络课要求每一位执教教师在前阶段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精选出适合运用网络环境的内容自主制作;

2、按照上课的思路,提交教学案例设计一份;

3、提交教学配套网络课件一套;

4、要有教学过程简记;

5、做好相关的教学交流、效果反馈,反思记录。

通过教学实践、研讨、学习与交流,课题组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一些流行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实践效果加以改进提炼,总结出4中典型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本教学模式(通用型);网络自主作文教学模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创新发展”的一般教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在成果里面会有相关的叙述)。

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讨论总结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对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包括自主学习的的成绩、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评价需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力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分等,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并且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应在于“调节学习者学习行为,监控学习过程,促进和指导学习的有效进行”。具体的评价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过程,实现学习过程的追踪、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学习过程的追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其主要功能有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统计报表和学习情况分析等功能。通过学习状况功能可以查询用户学习的详细情况,察看用户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另外,在与学生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中,记录和体现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这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完成学习的过程记录,用网络实现学习资料的无纸化管理,比如将“光合作用的实现条件”、“光合作用的原理”等问题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在网上的“论坛”或“社区”上,进行适时交流,加强各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2)合作参与,注重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现代信息社会特征之一是资源共享,它要求人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考虑对学生协作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指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协作能力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之间协作能的培养。比如,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时,指导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提出设想,精心制作一个“万有引力定律”专题成果网页,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过程。所以,协作能力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可能只靠信息技术课所学的知识就能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自学和充实。

(3)多元评价,着重学习个体的多维评价。网络媒体超文本结构的基本构架决定了网络学习环境将给学生提供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在非结构化的学习中,涉及的不单纯是本学科知识掌握的多寡,而包括知识理解的深度、对知识的应用,以及探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自主意识的培养,这些是标准化测验所不能反映的,惟有采用包括网络“虚拟实验”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突破自主学习评价的单一性。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他的评价应注重于活动参与的多个维度。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区讨论”,“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流工具与协作工具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学习的个别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够主动发展。而网络记载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历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七)、通过研讨交流,我们总结出几位教师实施网络教学中的一些共同点:

1、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利用网络环境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2、培养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培养学生观察的独创性,探究的自主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新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渗透。

3、训练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观察事物,搜集信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大实践活动量,让学生通过感知→建构→生成→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该说就大胆地说,该做就放手地做,该听就认真地倾听。人机交互,生生合作,师生交流,使学生渐入“自能学习”的佳境。

4、应用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与网络特性结合,全方位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容量大、速度快。在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消除学生“畏学”、“苦学”、“难学”的心理。基于网络把声音、色彩、图象、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捷、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5、发挥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变“应试”的思想为“发展”的思想,变“灌”为“导”,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做到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法为学法服务,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使其突破难点,挖掘潜力,不断发展。

(八)、通过自主的设计课件,开发网络课,各位教师加深了对认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1)、作为演示工具;(2)、作为交流工具;(3)、作为个别辅导工具;(4)、提供资源环境;(5)、作为信息加工工具;(6)、作为协作工具;(7)、作为研发工具。

第二篇:一、 销售过程业务概述

产品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将完工产品及时销售购买单位,另一方面按照销售价格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要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与购买单位办理结算,收回货款;结转销售产品成本;支付为销售产品所发生的支出;计算和缴纳因为销售产品所应交的税金等。

二、 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概述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1.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第三篇: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概述

一、科研课题研究方法

1.1 “科学就是科学方法” l获取信息的方法: l处理信息的方法: 1.2 科研的最终目的

l构建理论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最终目的。

l科学研究不只是发现事实,而是构建理论,以确保经验现象能够纳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 1.3 教育科研的决定因素

l真正决定着教育研究过程的,不是某些具体的方法,而是我们的研究观念与教育观念;而构成这些前提性观念的实质,也还不是逻辑和结构因素,乃是历史与文化因素。

l必须有比较系统理论框架,其作用涉及到研究课题的价值。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专业知识,它保证开展的研究在特定的领域中有继续、有发展、有一定科学价值。

二、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意义 2.1 理论能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 l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寻研究问题; l鉴别出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因素,即变量);

l为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展开研究的各个侧面提供一个准则; l较好地鉴别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点、薄弱点和不一致点。 2.2 理论有综合功能

l能将观点和个别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便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l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赋予事实以意义,并将它们置于恰当的视角。 2.3 理论有解释和预计的作用

l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并根据现状预计末观察到或未发现的因素; l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检验的普遍性判断,并在实践和深入研究中使用这些判断。

2.4 理论与资料的关系

l研究收集到的资料作为研究的事实,为理论的获得提供了依据或间接地印证了理论;反过来,理论赋予资料以意义,因而研究事实变得更容易接受。

l在这个过程当中,理论变得更为充分,事实变得更为流畅;理论促进了研究,同时,研究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验证了理论。

三、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趋向 3.1 模式趋向 3.2 演绎趋向 3.3 功能化趋向 3.4 归纳趋向

四、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过程 4.1 选择研究问题阶段的理论构建

1 l问题陈述:一个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的提出,是研究者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学术水平的具体反映,必须对产生问题的有关现象进行分析,最终使问题得到归纳、概括、提炼、集中,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将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

l课题论证:对开发、选择、确定课题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所作的清楚明了的叙述。 4.2 研究变量分析阶段的理论构建

l研究假设形成(没有正确的、首尾一致的理论作指导是不行的): l研究变量分析(一定理论的具体体现): 4.3 研究资料收集阶段的理论构建

l这个阶段主要是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收集与丰富,不断地对研究方案中的理论构建进行修正。 4.4 报告研究结果阶段的理论构建

l这个阶段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研究报告中的“分析讨论”部分;

l“分析讨论”主要就是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释研究结果,这种解释实质上是运用一定的理论赋予研究数据以一定的意义;这种解释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所理论创新:发展现有理论、生成新的理论。

l对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论证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讨论研究结果与别人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分析原因;

l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

l应说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说,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l注意点:1)将研究结果提升为理论时,需要同时照顾到资料内容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为了使理论看上去完满、清晰而牺牲资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2)只有让不同的声音都为自己说话,我们的理论才会获得概念密集的品质。

五、教育科研中理论构建的评价 5.1 理论构建的标准

l应能够解释针对一特定问题而观察得到的事实,应能够说出某些现象的所以然; l应谋求与观察而得的事实和早已确立的知识体系一致; l应能够为检证自身的合理性提供手段;

l应能够刺激新的发现,并指出必须进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陈述的清晰性(概念、命题表述的清晰度,先决条件)

l表达的一致性(内部各种概念、命题或陈述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连贯性)

l逻辑的简单性(逻辑陈述的简洁,用尽可能少的命题或假设来说明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理论的可证实性(能够得到逻辑的证明或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才是科学的)

l理论的可预见性(可以从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些超出该理论产生时所依据的经验材料以外的结论) l理论的可证伪性(有可能收集经验事实来证伪,不能逃避证伪;不能仅凭有限的经验事实证明某种理论是绝对可靠的)

5.2 理论构建的效度准则

l理论的可转移性(在其他条件下的适用性与代表性) l理论的可实践性(能够付诸教育实践运用) l理论的合理性(主要针对涉及价值判断的规范理论)

l理论的启发性(主要适用比较特殊的理论类型,如形而上学理论、批判性理论)

课题研究的结题

胥经华

2

一、为何结题?——结题的意义

1、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

o课题研究是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管理部门共同约定的一种特殊研究活动; o研究过程包括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开展研究、阶段总结、结题等环节;

o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需要以正式的结题方式呈现研究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工作的需要

o课题管理部门对各级各类立项课题都有时间限制,到时就要结题,以实现管理目标。

3、课题负责人的需要

o结题是课题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对课题负责人的基本管理要求 ;

o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产生新问题,为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o提高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的信誉。

二、如何结题? ——结题的方式

1、会议鉴定

o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 ; o需要课题负责人做许多会议组织工作,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

2、通讯鉴定

o通过通讯的方式把评议的材料寄送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工作; o鉴定成本较低,但收益也小。

3、成果认定

o主要通过审定和认可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

o需要课题负责人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o在现实的课题管理中,这种认定方式还远未得到认可。

三、若何结题? ——结题的阶段

1、结题材料的准备阶段

o结题材料(课题文档),包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报告、其他成果附件、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结题申请表及鉴定表等材料;

o一般而言,提交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文档主要包括:

(1) 课题申请书(或课题立项合同书);

(2) 成果主件(能集中代表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专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3) 附件(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等);

(4)

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的执行情况及经验与问题等做工作性总结,包括课题组人员组成和组织、经费分配与使用、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5) 有关材料(指辅助说明课题研究有关情况的材料,如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实验学校教师的工作总结、成果应用证明等) 。

o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的最主要方式是研究报告,撰写好研究报告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2、人员联系沟通阶段

o核心工作是广泛征求各方面对课题文档(主要是研究报告)的意见,了解结题的具体要求,确定同行

3 专家。

3、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阶段

o核心工作是安排鉴定的具体组织程序,使同行专家有充分地时间和机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学术上的评判,提出切合课题实际的鉴定意见。

4、归档阶段

o主要工作是整理专家鉴定意见,按课题管理办法规定进行课题文档的归档,要求课题材料应全面、综合、完备且符合存档的规定。

四、结题之后?——课题的后续工作

o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成果,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 o以出版、发表、讲座、实验等方式进行传播、宣传与推广; o将研究成果整理完善,参加各种教育成果评奖;

o根据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开展新的研究。

研究报告的撰写

胥经华

第一讲 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三大部分

1、题目部分

n正文之前的有关资料

2、正文部分 n研究报告的主体

3、附录部分 n正文后所附的资料

二、简要说明

1、题目部分

(1)标题:研究报告的题目,要求简练、概括、明确,不宜超过20个字。

(2)署名:署真名和单位。如属集体成果,可署集体名或课题组名称。

(3)摘要:论文的浓缩、梗概,一般涉及问题、方法、结果、结论,可独立使用,200字左右。

(4)关键词:选取能够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重要词语,一般3~ 8个字。

(5)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研究主旨、动机、经过等内容的简介。

(6)致谢:对研究过程中给予资助、支持、帮助的人员表示感谢。

(7)目录:将研究报告的章节标题用页码排序,以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

2、正文部分

(1)绪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

(2)研究方法:被试,取样方法,材料和工具,主要方法与设计,研究程序,数据处理方法。 (3)研究结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假设检验的结果。

(4)讨论与分析:讨论与研究结果、绪论中的内容联系,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等。

(5)结论与建议:结论要简洁中肯,针对假设;从结果中作出合理的推论;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普遍性;建议可涉及结论给予的启示或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改进或应用的意见。

4

3、附录部分 (1)注释或参考文献: (2)参考书目:

(3)附录:文章最后所附的资料。研究者认为有参阅价值或必要,但不便于正文中描述的,皆可作为附录。通常研究工具(问卷、量表、测验),重要的统计数据,旁证性资料等。

第二讲 研究报告中的“分析讨论”

一、 “分析讨论”的意义

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发现事实,而是建立理论,以确保经验现象能够纳入一个有意义的框架;

分析讨论主要就是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释研究结果,这种解释实质上是运用一定的理论赋予研究数据以一定的意义;这种解释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所理论创新:发展现有理论、生成新的理论。

二、“分析讨论”的内容

对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什么会得到这个结果;

研究方法上的特征分析——方法的科学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

讨论研究结果与别人的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原因;

要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和意义进行评价;

应说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说,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要讨论该研究的局限性及将来进一步研究时如何改进;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等。

三、“分析讨论” 的方法 l 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我们要研究某个对象,首先就要研究它所具有的性质,并把它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 l 定性分析方法

1、因果分析法:即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求同求异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

2、比较分析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

3、矛盾分析法:即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各种事物的方法。

4、结构-功能分析法:即分析事物或现象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5、归纳法与演绎法

6、分析与综合法

7、科学抽象法

l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对研究结果“量”的方面的把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揭示教育现象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掌握研究结果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 l 定量分析方法

5

1、统计图表的使用;

2、统计量数(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

3、标准分数;

4、相关系数、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5、统计检验。

l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重要区别,是教育实践的特点提出的客观需要:

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又可以把握确定方向。二者有效的结合,可以使之相得益彰,并依照具体的研究对象允许有所侧重。事实上,有效的研究正是二者相互渗透、交织于研究的全过程。

l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互关系:

教育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能取代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基础,这是因为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出发点,即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规定方向;定量分析的结果只有通过定性分析才能得到有意义的解释和理解;

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更趋于精确,更趋于具体,更趋于深刻。 l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方法

1、搜集整理研究资料时,既要注意搜集质的资料,也要注意搜集量的资料,要胸中有“数”。

2、在对研究资料的消化、理解过程中,通过量的分析把握研究结果的质。

四、“分析讨论”的撰写

导言中提及的论点必须在分析讨论中得到阐述,在此范围内,作者可以对研究意义的范围和深度发挥论述;

可以把提出的问题、结果、理论背景、有关文献、研究的应用意义等综合起来写,以使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的作用发挥到尽可能大的程度。

1、下结论:

“分析讨论”部分一开始最好是概括地阐述一下研究的结果。譬如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某一个假设,那么作者就应说明根据研究结果该假设是否成立。这可使读者对全部结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下面分析讨论的展开打下基础。

2、阐明研究的意义:

阐明研究呈现了怎么样的社会、文化或教育意义,什么观点可用来解释描述的现象和其意义;

要求阐述研究得到的结果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如果结果与假说不一致,则还应讨论没有获得如假说所预期的那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还应提及研究的局限,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结果的意义或说明结果与假说不一致的原因,而且可以在提出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或补充的必要性和方法。

3、综合讨论:

研究报告中根据假说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分散的,分析讨论时就有必要将各种似乎无关的结果综合到一起,如讨论研究结果和文献上哪些理论或学说有所关联,从而得出研究的意义。

4、建立理论: •理论的作用: •理论建构的方式Ⅰ:

1)用简单的理论性语言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描述、分析和综合; 2)根据资料的特性建立初步的理论框架;

3)按照初步建立的理论框架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6 4)在原始资料与理论框架中的概念和命题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和对照; 5)建立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或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假设。 •理论建构的方式Ⅱ: 1)确定某一类事实的主要特性;

2)对这些特性进行抽象以后进行一个初步的假设,这个假设愈是基础愈具有普遍性; 3)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寻找其他不同假设(基础的和非基础的)特性; 4)按照这些特性的功能将这些假设组成一个理论系统。 •理论建构的注意点:

将研究结果提升为理论时,需要同时照顾到资料内容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避免为了使理论看上去完满、清晰而牺牲资料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只有让不同的声音都为自己说话,我们的理论才会获得概念密集的品质。

5、应用推广:

研究结果若有实践上的应用价值,就应在分析讨论的结束时提出来,以推广研究的结果。

6、进一步研究建议:

分析讨论还往往提出进一步研究或完善的建议,从而指出在该研究有关的领域中未来可开展的研究方向。

第三讲 研究报告的评价

一、研究题目 1.题目是否简明清楚? 2.题目是否正确的认定问题的范围?

二.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是否清楚的敘述和明确的界定? 2.研究问题是否对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论具有价值? 3.重要名词是否明确的界定? 4.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的依据? 5.研究假设是否可检验和清楚的陈述?

三、文献探讨

1.有关的重要研究是否包括在文献探讨中? 2.有关的研究是否很有组织的统合在一起? 3.是否适当的评价有关研究的內容? 4.是否將有关研究归纳成摘要?

四、研究方法

1.是否详细的說明研究设计? 2.研究设计是否适当? 3.取样是否适当? 4.是否适当的操纵和控制有关变量? 5.用以收集资料的工具是否适当? 6.研究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是否检验? 7.资料分析方法是否适当?

五、结果与讨论

1.统计图表是否清楚的显示結果?

7 2.研究结果的组织是否清楚和合乎逻辑? 3.研究结果的说明是否适当? 4.是否适当的解释研究结果? 5.是否规避讨论和研究不一致的有关资料? 6.是否说明研究结果推论的限制? 7.在研究设计时有沒有想好統計方法(目前很大的缺点) 8.用的统计方法恰不恰当 9.误差率多大

10.统计方法能不能达成研究目的

11.统计方法太簡陋 (即资料没有充分应用) 12.只重视统计的显著,而忽略了事实上的意义

六、摘要与结论

1.是否简明扼要的说明研究问题、方法和结果? 2.结论对假设是否适当? 3.结论的提出和研究结果是否有关? 4.是否提出研究结果应用的建议? 5.是否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参考书目及附录

1.在文中引用的资料是否全部列举在参考书目之中? 2.参考书目所包括的各项资料是否够完整? 3.参考书目的安排是否适当? 4.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是否列入附录中?

八、研究报告的撰写 1.书写是否清楚和客观? 2.是否使用适当的标题和次标题? 3.书写的体例是否适当?

九、研究报告质量标准评价表 l一般质量标准

1、理论观点阐述清楚

2、理论概念、名词术语的界定与解释合理

3、结论客观,不含偏见

4、数据、图表正确无误

5、统计方法恰当,运算正确

6、注意尊重与公正对待研究合作者(包括被试)

7、研究问题有新意,有自己的创见

8、全文无前后矛盾

9、文字流畅通顺

10、措词准确、通俗易懂

11、条理分明

12、标点符号正确

13、附注格式统一

14、缩写规范统一,并在第一次出现时加注全文.

8 l各部分质量标准

1、题目

l表述清晰、简明、规范

l涉及的对象范围与论述的范围一致 l关键词恰当,便于检索 l概括性强

2、摘要

l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l简洁,不超过200字 l准确 l易于理解

3、文献综述

l涉及适当范围,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l包含有关的重要发现 l紧扣研究问题与目的 l组织良好

l有综合概括性小结,能够看到研究的创新之处 l引用方式恰当,所引文献权威、新近

4、问题 l阐述清楚 l范围恰当

l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l明确指出其重要意义 l与文献综述相联系

l正确解释有关名词术语(应用操作性定义)

5、假设 l针对研究问题 l阐述清楚、易于理解

l有理论或发现作为依据(有理论框架) l可供检验(有操作性定义)

6、方法

l取样恰当(取样方法、样本容量、抽样的代表性) l设计合理,符合研究问题的需要 l说明样本与研究条件特征 l研究步骤合理、详述 l研究控制适宜 l操作定义合理 l测量工具可靠 l比前人的方法有所改进 l统计方法、分析手段恰当 l叙述详细而简洁

7、结果

l包含所有有关的重要结果 l有效地使用附图 l有效地使用附表 l统计处理得当

9 l计算无误

l说明统计结果的含义

8、讨论 l紧紧联系主题 l分析合乎逻辑 l与前面部分相呼应 l合理解释显著与不显著结果 l说明结果对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l客观分析研究局限 l指出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9、结论

l基于研究资料与结果 l推论合理,无主观偏见 l针对问题与假设 l阐述简练

10、结语

l重述研究问题与假设 l简述方法、结果与结论 l简短概括

11、参考资料

l注释规范,周到无遗漏

l各项信息齐全(数量多少、质量优劣) l校审无误

第四篇:自动化导论论文 过程工业自动化概述

天津理工大学

自动化系课程学习报告

题目:过程工业自动化概述

电气电子工程学院 2017 年 月 日

过程工业自动化概述

摘要:

工业自动化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参数为控制目的,实现各种过程控制,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尽量减少人力的操作,而能充分利用动物以外的能源与各种资讯来进行生产工作,即称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而使工业能进行自动生产值过程称为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过程控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自动化控制理论,同时它也与相关过程机理及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

Industrial automation i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for the control purposes, to achieve a variety of process control, in the whol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operation to minimize the human, and make full use of animals other than energy production with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to work, that is, known as industrial automation, leaving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industrial process can be automatically referred to as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cess control automation control theory, and it is also the mechanism and related processes and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re closely related.

关键字:过程控制、工业自动化、过程工业自动化的发展。 Keywords:Process control, Industrial automation, Process automation development.

1. 前言:

过程控制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分支。几十年来,工业过程控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传统工业过程改造中,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省能源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程控制技术作为自动控制理论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分支,与控制理论一样更新发展着。从某种意义上说,过程控制是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而开创的自动控制方法与技术,而对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出现,都是生产实际问题、控制理论研究和控制系统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控制又被称为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轻工、纺织、建材、原子能等领域。

2.过程工业自动化简介

工业自动化就是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参数为控制目的,实现各种过程控制,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尽量减少人力的操作,而能充分利用动物以外的能源与各种资讯来进行生产工作,即称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而使工业能进行自动生产值过程称为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是在自动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理论,又有工程实践。因此,它涵盖控制理论、工业过程特性、建模方法、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业控制器现场整定等,内容较为丰富,既研究简单控制系统,又阐述复杂控制系统以及先进控制算法。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运用适合的控制策略采用自动化系统来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或全部直接劳动,是生产过程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过程控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自动化控制理论,同时它也与相关过程机理及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工业过程对控制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准确性、稳定性和快速性。另外,定值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对控制的要求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定制控制系统在于恒定,既要求克服干扰,使系统的被控参数能稳、准、快地保持接近或等于设定值。而随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目标是跟踪,即稳、准、快地跟踪设定值。根据过程控制的特点,主要讨论定值检测的性能指标。

3.过程自动化的发展:

3.1

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工业过程控制中就采用了反馈控制,用PID控制规律,实施输入单输出的反馈控制,负反馈控制是过程控制的核心,它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采用频域分析方法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综合。那时实现单回路控制的自动化仪表工具主要是一些基地式的气动或电动仪表,它的测量与传感元件、显示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仪表壳里,要想改造一些控制方案是很困难的。

3.2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气动或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就为修改控制方案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经典控制理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并且有大量的相关书籍出版,如1932年奈奎斯特在研究反馈放大器稳定性中提出的稳定性数据及基于频率相应的方法,1948年伊文思提出了跟轨迹法并有效应用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等,这些理论为经典理论奠定了基础。1943年维纳等学者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3

20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宇航事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控制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前苏联数学家庞特里亚金建立的极大值原理、美国应用数学家贝尔曼提出了动态规则,以及美国学者卡尔曼引入的状态空间法和建立卡尔曼滤波,这些研究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为《控制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4

1975年~1985年前后,世界上一些有能力的仪表、计算机厂家纷纷投入开发和制造DCS。1985年~1995年DCS已有近百种型号,我国也涌现出实力强大的浙大中控和北京和利时公司。1995年至今,DCS与FCS蓬勃发展的时期。几乎绝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的化工、石化、炼油企业都已经进行了DCS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也已实用DCS、工业PC机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而且很多企业还有了先进控制算法的技术应用,已经建立计算机网络形同实现了厂级信息管理。

4.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4.1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以下几部分组成:

被控过程(或对象);用于生产过程参数检测的检测与变送一器;控制器;执行结构;报警、保护和连锁等其他部件。图1.1过程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图

图1.1

图1.1表示了过程控制系统放入基本结构。控制器(或称调节器)根据系统输出量检测值y(t)与设定值r的偏差,按照一定的控制算法输出控制量u,对被控过程进行控制。执行机构(如调节阀)接受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息调节被控量,从而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过程的输出信号通过过程的检测与变送仪表,反馈到控制器的输入端,构成闭环控制系统。

4.2 过程控制系统特点

4.2.2 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4.2.2.1 被控过程的多样性

过程工业涉及到各种工业部门,其物料加工成的产品是多样的。同时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如:石油化工过程,冶金工业中的冶炼过程、核工业中的动力核反应过程等等,这些过程的机理不同,甚至执行机构也不同。因此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被控对象是多样的,明显地区别于运动控制系统。

4.2.2.2 控制方案的多样性

由过程工业的特点以及被控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必然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包含系统硬件组成和控制算法以及软件设计。观察图1.1所示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果将控制器、执行机构和检测与变送仪表统称为过程检测控制仪表,则一个简单的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过程检测控制仪两部分组成,也称之为仪表过程控制系统。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过程越来越复杂,对过程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模拟式过程检测控制仪表已经不能满足控制要求,因而采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组成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从控制方法的角度看,由单变量过程控制系统,也有多变量过程控制系统。同时控制算法多种多样,由PID控制,复杂控制,也有包括智能控制的先进控制方法等等。

4.2.2.3 被控过程属慢多成且多属参数控制

连续工业过程大惯性和大滞后的特点决定了被控过程为慢过程。被控过程是物流变化的过程,伴随物流变化的信息表征为被控过程的状态参数,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的被控量。

4.2.2.4 定值过程是过程控制的主要形式

在多数生产过程中,被控参数的设定值为一个定值,定值控制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减少或消除外界干扰,是被控量剂量保持接近或等于设定值,是生产稳定。过程控制由多种分类方法:

按被控参数分类,可分为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液体或物位控制系统,物性控制系统、成分控制系统;按被控量数分类,可分为单变量过程控制系统,多变量过程控制系统;按设定值分类可分为定值控制系统、随动(伺服)控制系统;按参数性质分类可分为集中参数控制系统,分布参数控制系统;按控制算法分类,可分为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先进或高级控制系统;按控制器形式分类,可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由多种分类方法:

① 按被控参数分类,可分为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液体或物位控制系统,物性控制系统、成分控制系统;

②按被控量数分类,可分为单变量过程控制系统,多变量过程控制系统; ③按设定值分类可分为定值控制系统、随动(伺服)控制系统;

④按参数性质分类可分为集中参数控制系统,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⑤按控制算法分类,可分为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先进或高级控制系统;

⑥按控制器形式分类,可分为常规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

4.3 过程工业的特点

由于过程控制主要是指连续过程工业的控制过程,故过程工业的特点主要指连续过程工业的特点。

过程工业伴随着物理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物质能量的转换与传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存在不确定性、时变性以及非线性等因素。因此,过程控制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要解决过程控制问题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特殊方法和途径。

过程工业常常处于恶劣的生产环境中,同时常常要求苛刻的生产条件,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易燃、易爆或有毒等等。因此,生产设备与人身的安全性特别重要。由连续生产的特征可知,过程工业更强调实时性和整体性。协调复杂的耦合与制约因素,求得全局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有必要采用智能空制方法和计算机控制技术。

5. 过程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工业控制中, 过程控制技术是一历史较为久远的分支。在本世纪30 年代就已有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发展至今天, 在控制方式上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两个发展时期。

从过程控制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手段来看,可以粗略地把它划为三个阶段:开始到70 年代为第一阶段,70 年代至90 年代初为第二阶段,90 年代初为第三阶段开始。其中70 年代既是古典控制应用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初期,90 年代初既是现代控制应用发展的繁荣时期,又是高级控制发展的初期。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包括人工控制,以古典控制理论为主要基础,采用常规气动、液动和电动仪表,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压力和液位进行控制,在诸多控制系统中,以单回路结构、PID 策略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与要求,创造了一些专门的控制系统。

在自动控制时期内,过程控制系统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它们是:分散控制阶段, 集中控制阶段和集散控制阶段。

分散控制系统也叫集散控制系统,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采用多层分级的结构形式,按总体分散、管理集中的原则,完成对工业过程的操作、监视、控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分散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集散控制系统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先进过程控制—实时优化系统(DCS—APC—RTO)都属于工艺装置级的控制范畴,它的优化效益是很大的,但与过程工业自动化一级的优化效益相比,后者的效益要大得多。

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控和控制,以实现数据的采集、设备的控制,测量、参数调节、自动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也可以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对工业现场进行本地或远程的自动控制,同时还可以对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并为生产、调度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实时的实现监督与控制生产过程。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为降低成本,过程工业日益走向大型化,化工生产中化学反映也越来越激烈,对过程控制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控制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没,迫切需要一类合适的先进控制策略。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现在,装置的过程控制已逐步发展到整个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已经从装置的局部优化,发展到考虑企业的全局优化、如调度优化、计划有话、供应链优化、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形成ERP—MES—PCS(过程控制系统)三层结构体系,这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一些大企业、工厂利用MES能够对条件变化做出迅速相应,减少非增值活动,提高生产运作过程的效率,从而提高工厂及时交货的能力,改善物料的流通性能,提高效益。

工业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直至今日,现代化、大型化或多品种、精细化的工业,生产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对这些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要求做到正确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不断提出,促使理论研究不断的发展,同时理论研究的结果变成相应的自动化工具的产品,用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先进过程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那些采用常规控制效果差,甚至无法控制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实践证明,先进过程控制方法能取得更高的品质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工业自动化及过程控制》(美)J.斯特纳森|译者:张彬、郭燕慧 《过程自动化工程设计》周哲民、任丽静

你认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搜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篇: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概述

【房地产开发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概述

作者:佚名来源:中顾法律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10-11-16 10:09:01免费法律咨询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

[提要]本文介绍了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概述,当前房地产项目的管理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就是部门制、公司制、事业部制以及专业管理。作为部门制度的项目管理方式,其是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并提供专业律师进行免费法律咨询...

推荐阅读: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管理制度

【房地产开发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概述

当前房地产项目的管理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就是部门制、公司制、事业部制以及专业管理。作为部门制度的项目管理方式,其是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主要设置一系列的管理部门,用来管理各项工程。公司制度的项目管理方式,主要管理单一项目。而事业部制,从开发到工程施工,都必须参与管理,参与财务核算,以及参与工程的具体经营。专业管理运用比较少,主要承担设计后的一般管理工作。然而,当前形势下,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形势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为:

1.1 项目风险管理薄弱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奉贤,一般来讲无外乎七种:首先是政治风险,:即当政治环境变化后,影响相关投资走向,所产生的房地产投资风险。接着是环保风险,即在房地产施工中,涉及到的噪音污染,废水排除等相关环境影响,所面临的风险。金融风险是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必须注意的风险,一般是跨国或者金融风暴,以及国家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投资以及经营风险。而市场风险则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设备相关资源的短缺,加上企业的购买能力进行对比,所带来的风险。任何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坚持信誉第一,所以信用风险是最为关注的风险,他涉及到开发商和承包商,更涉及到房地产企业的营销。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必须规避的,如果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其必然会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破产。最后便是经营风险,即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如市场研究不熟悉,开发商管理手段不先进等都会造成经营风险。然而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其风险规避的能力十分欠缺,通常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造价过高。

1.2 项目成本管理问题

无论是从项目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到房地产施工以及竣工阶段,每时每刻都涉及到工程造价,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意义重大。在决策阶段,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因错误的决策,导致工程投资增多,有形和无形的投资比例肆意增加。在招投标中,有的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造价,忽略了实际建设中的问题,导致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签证变更量大,施工进程无法保证,从而变相地增加的工程成本,影响房地产投资效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库存指标管控范文下一篇:客户服务党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