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2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其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

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兴趣与自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从古至今,很多教育家都论述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很多科學家以及发明家也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兴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而且数学是一门以锻炼学生思维为主的学科,其需要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点展开类比、分析、推理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进行,那么就像是一个人在勉强吃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其结果只会引起消化不良。相应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学习,那么他们根本无法深入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构建与灵活运用的全过程。

一、 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活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能够促使学生表现出最好的自己。因此教师不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竞赛活动,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计算方面的竞赛活动。虽然计算不是初中阶段的重点,但是计算能力依然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整式乘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定量的整式乘除练习题目,然后促使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时间以及计算结果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而且为了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每次的比赛成绩加以记录,然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生展开纵向比较,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口算抢答竞赛。如学生学习平方根以及立方根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任意一个整数的平方和立方,然后计算出答案的学生迅速说出答案。整数的平方,学生在小学时期经常用,所以这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关键是整数的立方,以及2的平方根,3的平方根,5的平方根等,学生需要计算。只有学生脑海中非常熟悉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那么在计算开方时,学生才能迅速说出答案。

不仅是计算方面的竞赛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平面几何图形观察方面的竞赛活动。初中教材中会有大量的平面几何知识,学生需要在认真观察图形,了解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相应性质定理展开分析与论证,所以相应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性质运用能力就非常重要。而学生会在竞赛活动中保持较高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几何图形观察分析方面的竞赛。

二、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初步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并能够总结出其中的疑点以及难点,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就会更加积极,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因为学生的积极互动而有所提升。而且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均能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要结合学校以及班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从而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一次函数的应用》,如果学校以及班级学生均具备观看网络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的条件,那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导学案,从而促使学生加强课前预习。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图文并茂地创设问题情景:王大强和张小勇两人比赛跑步,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

问:王大强和张小勇谁跑的快?出发几秒后两人相遇?能否分别写出王大强和张小勇跑步时间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前两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结合图片做出解答。关键是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学生需要认真研读教材中的例题,学习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促使学生分享他们的课前知识构建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三、 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就是促使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互动交流,那么学生要想发表出恰当的观点和解题思路就必然要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而且合作交流模式下,小组长会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情况,所以每一个学生都要主动发言,因而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就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合作交流的知识点或者习题,从而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展开互动交流。如《一次函数的图象》,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相关性质。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做出“y=2x+6以及y=-x+6”这两个函数的图象,然后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图方法、过程以及结果。显然,描点法是基本方法,学生要分别在坐标轴上点出x为0,1,2等数值时,相应函数的y值,然后连点成线,做出具体的图象。当学生做出以上两个函数的图象后,教师再促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图象分析函数y值随自变量x值的变化规律,然后促使学生共同整理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练习题目展开合作交流。还是以《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例,当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性质,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函数图象基本知识点以及基本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具体可以是已知函数y=(2m-2)x+m+1,问当m为何值时,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当m为何值时,图象为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解决这类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图形结合,即,学生要明白图象过原点以及不过原点时函数解析式中相应的k值与b值。合作交流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出自主分析与解答,然后小组学生运用语言解释其运用图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进而共同经历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过程。

四、 整理归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整理与归纳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其能够促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归纳,能够促使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思想以及问题解决方法加以整理归纳。因为数学科目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练习题目非常多,而且很多练习题目其本质考核的都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基本的知识点展开整理归纳。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基本的知识点展开整理归纳。如《一次函数》,这一单元中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有变量与常量,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达形式,一次函数的性质等。关于这一单元,经常运用到的解题方法有数形结合以及求解析式时的待定系数法等。如询问某一个一次函数是否经过某一个象限,那么学生就需要结合函数解析式的k值和b值,想象其在坐标轴中的图形,然后做出相应判断。而且关于这一类型的题目会有很多种不同的题型,有给出解析式促使学生判断图形位置的,有给出函数图象经过的象限,促使学生判断k值与b值的等,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加强整理归纳。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数学错题展开整理归纳。学生的日常练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题,出现错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出现重复性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日常练习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归纳。如学生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错题本,将错题加以摘抄,在其旁边写上出错原因,认真分析题目考核的基本知识点,并写上正确的解题步骤等。当学生认真分析了每一道错题,那么他们就能时刻提醒自己,进而才能不断降低错误率。

五、 巧设問题,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而恰当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上述内容中我们也提到,很多数学问题其本质考核的都是同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不妨循序渐进地提出与某一个知识点相关的多个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其展开多元化的理解与运用。如关于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相关问题,具体问题可以是:已知一次函数图形与正比例函数图象y=3x平行,且经过点(2,6)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还可以是:已知y=kx+b过一、二、三象限,且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A(t,0),B(0,4),若三角形AOB的面积是6,求k、b的值。这两个题目算是求函数解析式中难度较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以及待定系数法这两种方式展开解答与对比,从而促使学生明白不同题目中内在的数量关系以及图形关系等。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即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作答,教师对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整节课所学习到的基本知识点,从而促使学生迅速回忆整节课的知识点,并作答;如关于函数性质的问题,教师可以画出关于一次函数的相关图形,促使学生对图形展开分析与语言解释等。

再次,教师要展开追问。即学生作答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其再次提问。追问能够促使学生注重其自身的逻辑思维与解决策略,能够促使学生理清每一道题目的解题策略。如上述提到的求函数解析式的题目,当学生做出解答后,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解释每一个步骤的解题依据和原因,从而由关注学生的解答结果专项关注学生的解答思维等。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积极自主地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竞赛活动,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内容展开合作交流与整理归纳,从而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并享受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希青.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当代教研论丛,2014(6).

[2]虞益澜.有关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渗透与融合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作者简介:

曹世琼,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石室中学初中学校。

作者:曹世琼

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兴趣与自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其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活动,进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兴趣  自主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构建,他们就会在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正循环。而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源动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背景下,知识以及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习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就能形成的。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脚踏实地地展开思考与探索,需要学生不断地展开创新与总结。导学案模式下,学生会结合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知识之间的类比、迁移、探索与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尤其是初中数学科目,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展开思考、推理与计算,导学案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自我,会给学生搭建一座通向知识世界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整式的加减》,导学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整式加减过程总结同类项合并法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问题:3个人+5个人=?3只小兔子+5只小兔子=?3个人+5只小兔子=?入手,促使學生形成分类的数学思想。然后学生再结合之前学习到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的知识解释,就会初步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导学案中,教师还可以呈现具体的数学题目,具体可以是引导学生判断两个单项式是否是同类项,引导学生寻找一个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点的话,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数学练习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单项式中字母相同,但是次数不相同的是不是同类项,常数项是不是同类项等等。还有同类项合并的相关知识,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展开总结归纳与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展开有效的预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或是促使学生分享他们的题目练习情况,或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做相应数学题目。如果有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非常好,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他的努力,并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如果发现有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敷衍了事,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这类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学习的探索过程,那么他的课堂学习活动就会非常被动。导学案模式下,教师会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会督促每一个学生展开课前自学。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数学问题:小学时期我们学习过3x+20=155的方程,我们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20,进而就能得出3x=135,x=45的计算结果。那么现在,我们要如何解决3x+20=4x-25的方程呢?是否还可以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加以解决呢?或者你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吗?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展开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等新知的探索。学生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变形方程3x-4x+20=-25以及3x-4x=-25-20,进而学生就会发现4x以及20在等式两边位置的变化中变化了符号,学生就会理解移项的概念。学生还会结合同类项合并法则,解出x的具体数值。

其次,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如《多姿多彩的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拆开后,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好多种,学生的拆分点以及拆分顺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无论是何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因为有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会总结出比较完整的平面展开图,但是有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具体表现给予鼓励。

再次,教师要展开追问,即学生作答后再次提问。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如果学生掌握了某一种解题策略,那么就能解决这一类型的所有问题。追问就是促使学生理清解题策略,由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实际问题:某班有40名同学看演出,购买甲、乙两种票共用去370元,其中甲、乙票的单价分别为10元和8元,问购买甲种票多少张,乙种票多少张?如果学生做出了正确解答,那么教师同样要再次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哪些?应该如何列方程组?从而促使学生分享他们的整个解题过程。如果学生的解答出现了问题,那么教师同样要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查看学生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三、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展开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总结。而小组合作模式就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展开思考、推理、讨论以及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巧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分析清楚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然后才能列出方程式并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最后的答案。由于涉及到了一定的步骤以及分析推理,所以有部分学生就容易出现问题。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一个学生要在练习本中写下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总结出的问题,然后小组学生互相分享交流,及时解决简单问题,及时总结整理解题思路等。如一项工程,甲队伍单独做的话需要12天,乙队伍单独做的话需要24天,如果两队同时做的话需要多少天。学生先要展开数量关系的分析,(甲每日工作量+乙每日工作量)×天数=总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将总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然后甲每日的工作量就是1/12,乙每日的工作量就是1/24,所以学生可以设需要的天数为x,进而列出方程式,并解答。小组合作模式下,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出现了分歧,那么他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解题依据,也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所以无论是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对于数学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他们均能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四、多媒体课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现代多媒体课件是教育信息化的直观反应,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开知识点的系统总结。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总结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系统性地呈现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如学生学习过有理数这一单元后,学生要总结出正数、负数、0,整数,有理数以及无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总结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然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总结到的知识点与教师多媒体课件中总结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

其次,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配套问题、工程问题以及销售中的盈亏,每一系列的问题中又有多道变形题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开知识拓展,即围绕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多道相关的变形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能力。如配套类的数学问题,可以是螺钉和螺母之间的配套,可以是工作进度、劳动力的配套,可以是一个桌面和四条桌椅的配套,等等。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恒等式,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类型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相应的变形题目,从而促使学生以扎实的题目解决能力来以不变应万变。

五、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都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理,他们会在竞赛活动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所以说,竞赛活动,既能营造紧张激烈的学习氛围,又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展开知识点的深入思考与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计算方面的竞赛活动。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可以围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计算题目展开比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定数量的题目,然后促使学生展开计算。一定时间内,结合学生的计算结果与计算数量,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计算方法与技巧,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比较熟悉,但是学生依然会在计算速度与准确度方面存在差距,其中的差距主要就是思维与专注度方面的差距。竞赛活动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会全部集中在数字与计算方法上,因而计算准确性就能得到保证。

其次,教師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综合方面的竞赛活动。即,竞赛内容可以围绕几何证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这一类型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类比、迁移、判断等思考过程,有一定难度。竞赛活动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分析每一道题目所考核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解决。因为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是围绕基本知识点展开的,只是某些题目综合了几个知识点,所以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竞赛成绩出来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评选出优秀学生。

并且,每一次竞赛活动之后,教师都要记录学生的成绩,鼓励横向进步和纵向进步的学生,引导他们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总而言之,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要运用导学案教学,巧设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以及巧用多媒体课件等多样化的策略,来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童卫红.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2)

[2]张文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07)

[3]邓红兵.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

作者:赵象东

兴趣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初中数学教学之学习兴趣激发与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项新知识内容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也比较形象,且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材内容革新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有利契机。那么,如何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本文作者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激发与思维能力培养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 思维能力 培养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扎实、活泼有趣的初中数学课?这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据以培养和发展其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兴趣激发的重大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兴趣越浓,思维就越专注、越自觉。带有浓厚兴趣的主动学习不仅令学生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而且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兴趣激发策略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校园操场内旗杆的高度?学过圆锥面的展开图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等。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⒈加强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

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光环效应。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积极促发师生间和谐的共鸣,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它、解求它,所以应根据课堂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将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⒉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创设积极思维情境,形成主动学习氛围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可以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教师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践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法、讨论法、观察法、演绎法、图表法、评比法,从而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综合能力。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快速、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课堂容量大增,教学效果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比如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总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时,如果亲手操作很难执行,而让学生通过屏幕观看就会一目了然,验证总结得出特征。

总之,数学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时迸射出灵感的火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不断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4,1-2期

[2]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3]朱美华,《开放题中的新亮点》,《数学大世界》,2004,(10):29-30

[4]《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2004,6月

作者:韩启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教学质量下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