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业金融安全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编前语】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业务品种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外部欺诈案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虽然国内部分银行已意识到欺诈风险的危害并采取了管控措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欺诈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银行业金融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浅析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其防范

[摘要]文章分析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归纳总结了金融风险的六种主要表现形式,进而从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这个角度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金融风险管理是各类经济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类金融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低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总的来说,是处置和控制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资金筹集和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暴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所以就此基础上来说,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安全性,它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收益性,它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人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上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要加强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金融法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要积极开展金融法规的宣传和学习活动,让广大员工真正了解有关法规的基本常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充分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达到管理与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要加强金融业务学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

其次,增强企事业单位与居民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如政府、企业、居民及其他公共事业部门。因此一方面要把企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弱和金融支持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作为贷款和投资的依据,严把金融风险关;另一方面要分析其行为导致的利益最大、最小化,使其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地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控制意识,监督各经济机构的经营行为。

(二)建立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分清职责,协调配合,切实贯彻一级法人制。一级法人制度下的上下级行政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要按照分级经营、分类授权的原则,切实建立起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将风险责任划分明确。

其次,建立完善、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内控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内部稽核监控指标体系;三是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四是严格对贷款、投资等资金的运用操作,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负责按期收回资金本息,同时健全大额货款、风险资产、非盈利性资产、表外资产等重要事项的备案制度。

(三)建立金融监管的外部辅助控制系统,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监管的外部辅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对当时金融业的行政领导和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责任。政府对金融业的行政领导并不是指直接对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进行行政干预,而是指对当地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和稳健运行负有行政领导责任,对金融风险负有行政责任。人民银行及各级分支行要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金融风险现状,对易发度高的各类金融风险和高风险的地区迅速提请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警惕,出现问题要由当地政府协调处理。二是金融同业制约。在辖区内按照平等、公益的原则建立金融同业工会,制订同业公约,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进行自律。通过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有序竞争、共同发展。三是建立金融社会监督机构,加强审计部门对金融系统的外部审计,督促金融机构化解风险,加强执法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执法检查和对社会非法金融机构、社会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唐国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金融论坛,2005,(5).

[2](美)查尔斯·w·史密森.管理金融风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王 雷

银行业金融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2:

防控外部欺诈风险

【编前语】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业务品种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外部欺诈案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虽然国内部分银行已意识到欺诈风险的危害并采取了管控措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欺诈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本期的风控论说栏目特别聚焦“防范外部欺诈风险”这一主题,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以及本刊记者等不同角度,全景分析当前银行业反欺诈工作的现状、防范举措及先进经验,以期切实提升全行业外部欺诈风险的防控能力。

加强银行业欺诈风险管控,应坚持“风险导向、集中管理、流程控制、全员参与”的理念,以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架构为保障,以统一的反欺诈管理平台为依托,以纵横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支撑,以嵌入业务流程的欺诈风险防控为落脚点,实现对欺诈风险的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国内银行纷纷推出新的产品和业务种类的同时,与业务经营相伴而生的欺诈风险也在频繁发生。当前,银行业欺诈风险已由传统的信贷、柜面、外部盗抢,向贸易融资、理财产品、银行卡以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领域延伸,跨业务、跨条线的欺诈风险不断发生,对银行资金安全、社会声誉乃至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威胁。

为更好应对欺诈风险,国内银行开始研究风控手段,加强不同产品条线、业务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防范欺诈风险。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国内银行的欺诈风险管理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欺诈风险管理的定位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成熟的欺诈风险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架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还不适应当前严峻的欺诈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需要,亟需系统研究银行业欺诈风险,积极探寻应对之策。

银行业欺诈风险多维度理论探析

银行业欺诈的定义及内涵。银行业欺诈是发生在银行领域内的欺诈行为,具体指银行内部人员、客户或第三方,单独或伙同他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从银行或客户骗取不正当好处或利益,造成银行资金、声誉或其他损失的行为。《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附录7:损失事件分类详表”中将银行欺诈风险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项下分为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并分别加以定义。内部欺诈是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外部欺诈是指第三方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逃避法律导致的损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也援引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欺诈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从欺诈实施主体看,银行业欺诈是在欺诈行为人在主观意识支配下,利用欺诈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并造成银行损失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构成犯罪;从欺诈实施对象看,针对银行自身和银行客户的欺诈行为都构成银行业欺诈,银行客户遭受的欺诈风险有可能向银行转移,最终演变成为银行自身的资金、声誉等损失;从欺诈发生领域看,欺诈风险涉及银行各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是银行正常运营面对的重要风险;从欺诈产生原因看,欺诈的发生往往与银行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不完善有关,银行内部管理缺陷是引发欺诈风险、尤其是内部欺诈的重要诱因。

银行业欺诈行为的六大特点。欺诈一般由四个要件构成,即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受欺诈方错误意思表示、欺诈行为与受欺诈方错误意思表示存在因果关系。银行业欺诈除具有欺诈行为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特点:一是行为易发性。相比于其他行业,银行业因客户群体复杂、产品类型多、业务渠道广、管理层级多而更容易受到欺诈行为的威胁。二是领域广泛性。欺诈风险产生于银行各个产品条线、业务流程,覆盖银行日常经营的所有环节。三是风险内生性。欺诈风险尤其是内部欺诈风险的发生与银行内控管理失效具有一定关联性,往往由银行内部风险衍生而成。四是手段多样性。欺诈案件手段多样且不断翻新,呈现专业化、智能化、虚拟化趋势,部分案件作案过程复杂、隐蔽,难以及时识别和防控。五是管理复杂性。银行欺诈风险没有相对充足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度量模型,且引发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风险度量和管理较为困难。六是风险传染性。商业银行具有负债经营特点和金融中介作用,欺诈风险会在银行体系聚集、传导,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稳健发展。

欺诈风险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银行其他风险的关系。一般而言,银行在经营中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本质上是客户或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重点在于观察违约概率。市场风险本质上是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需要抓住价格波动这个基础驱动因素。操作风险本质上是由于流程缺陷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应更多观察流程方面的缺陷,通常办法是流程自评估,通过持续高频的自评估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中包括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风险。因此,欺诈风险属于操作风险范畴,是操作风险的重要门类。同时,根据欺诈三角理论,欺诈的构成包括压力、机会与借口三个要素,其中机会代表着实施欺诈的客观条件,除欺诈风险以外的其他类型操作风险有可能会成为欺诈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为欺诈行为的实施制造机会。

欺诈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一种,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有着本质的不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构成交易的基础,交易收益和承担风险是对价关系,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主动承担的,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承担风险。但是,欺诈风险并不构成交易基础,银行不会从承担欺诈风险中获得交易收益,欺诈风险由银行被动承担,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绝对减少和控制风险。但是,欺诈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又密不可分。欺诈风险是触发或放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原因之一,当欺诈发生在信贷、资金交易等业务领域时,可能会引发新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增大原有的风险程度。与此同时,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岗位设置等环节又为欺诈风险埋下隐患,导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过衍化而最终表现为欺诈风险。

银行业积极采取反欺诈管控措施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所面临的欺诈风险呈加剧态势,且造成的损失巨大。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2012年在《职务欺诈与滥用职权的全国性报告》中指出,在过去几年里,银行业及金融服务业仍是欺诈案件发生最频繁的领域。英国国家防诈局(NFA)发布的2013年度欺诈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英国金融业因欺诈造成的损失达54亿英镑。从全球来看,欺诈多发的问题已引起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反欺诈监管工作体系,通过发布政策指引、监测预警等方式,从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两个维度引导银行业提高欺诈风险防范能力。多数国外大银行将欺诈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把反欺诈工作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以相对独立的欺诈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架构。

国内部分银行已意识到欺诈风险的危害并采取了以下管控措施,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欺诈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如交通银行将欺诈风险管理作为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于2007年明确提出建立完整的欺诈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统一的欺诈风险综合管理平台的目标。工商银行注重加强对国际银行业反欺诈理论和监管规则的研究,先后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国际安全管理权威著作《安全导论》和《风险分析与安全调查(第四版)》,填补了国内银行业外部欺诈风险管理的理论空白。

建立并逐步完善管理架构,形成分散和集中两种欺诈风险管理模式。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等相继建立了“三道防线”的操作风险防控体系,业务、内控、合规、安保、审计、监察等部门按照管理职能分别承担相应职责,共同防范包括欺诈风险在内的操作风险。渣打(中国)银行在“三道防线”基础上,在个人银行条线设置专业的欺诈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个人银行欺诈风险管理。交通银行在监察室增设反欺诈二级部,内部欺诈防范由监察室集中管理,外部欺诈防范则按业务类型由各业务条线分别承担相应职责。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提高欺诈风险管理水平。如工商银行相继出台了《操作风险管理规定》、《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办法》、《外部欺诈风险管理办法》等规定,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层级清晰的反欺诈制度体系。交通银行已制定完成《反欺诈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反欺诈预警核查调查指引》、《反欺诈工作星级评定标准》等规定,作为反欺诈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建设信息科技系统,实现对欺诈风险信息化管理。如农业银行基于业务部门工作特点开发了包括电子银行反欺诈系统、信用卡反欺诈系统、操作风险信息系统等七大系统在内的颇具特色的反欺诈信息系统,基本涵盖欺诈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工商银行研发了“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利用自身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形成外部欺诈风险信息库并与业务系统对接,实现对业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交通银行于2010年开始运行“反欺诈管理系统”,通过分析以往风险案例形成规则和模型,对员工和部分客户的可疑交易行为进行监控,并对核查处理过程进行流程化管理。

运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开展欺诈风险管理。如工商银行通过实施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管理等工具,建立了涵盖欺诈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的管理工具。中国银行引入对操作风险进行持续识别、评估、监控、缓释、报告的“闭环理论”,应用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关键风险指标和损失数据收集流程等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开展欺诈风险管理工作。

探索建立反欺诈联合防范机制,加快欺诈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如针对日益猖獗的网上银行犯罪,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相关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联合多家商业银行建立了“网上银行反欺诈联动机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十余家银行为成员单位。工商银行于2013年加入了国际银行安全协会(IBSA),目前已与该协会40余家会员单位建立互信互利的沟通机制,掌握大量第一手国际欺诈风险数据和金融安全信息,与国际同业在金融反欺诈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国内银行业反欺诈面临诸多难题

没有形成明确的欺诈风险管理策略,管理架构不健全。大部分银行对欺诈风险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策略,缺乏对欺诈风险的针对性研究和制度性安排。欺诈风险管理分散于各部门,不同部门间工作边界模糊且相互割裂,信息共享程度低,协调联动不足,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管理层难以清楚掌握全行欺诈风险管理工作整体情况。总行对基层营业机构欺诈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欺诈风险管理战略意图传导效应逐级递减。

欺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欺诈风险度量缺少数据支撑。大部分银行反欺诈信息系统都是由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建立的,不同系统间信息相对隔离,不能做到及时传递、整合和共享,风险信息条线化、碎片化问题严重。此外,已经建立的系统主要是客户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检测业务动态、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对损失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严重不足,在缺乏损失事件基础数据库支撑的情况下,难以对欺诈风险进行定量识别和评估。

欺诈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管理集约化科学化程度低。在管理机制上,欺诈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营的融合度不高,没有将欺诈风险流程控制要求嵌入业务生产系统,尚未实现对业务运营的全流程欺诈风险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欺诈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存在偏差,手段单一,普遍存在以检查代替管理的问题。在管理方式上,侧重欺诈事件的事后调查、处置,对欺诈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关注较少。在管理工具上,对行为特征分析、智能模型识别、关联分析等先进检测工具的研究和应用不够。

人才配备不能满足需要,影响欺诈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欺诈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项较新的工作,专业人才的积累和培养还需要一定时间,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人才一旦跳槽,很难从市场上找到合适人选。此外,银行人才资源主要向前台倾斜,中后台配置高素质人才在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方面也都存在诸多制约。反欺诈工作缺乏高素质、复合性人才资源支撑,直接影响了反欺诈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反欺诈面临的外部形势严峻,外部环境制约银行业开展反欺诈工作。一是当前银行业欺诈犯罪普遍呈现手段隐蔽、组织分工严密、跨地区甚至跨国、远程操纵、销赃迅速等特点,且在票据、信贷、网络金融、银行卡等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欺诈风险点,防范难度大,打击成本高。二是社会信用环境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记录不完整,银行难以获得反欺诈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信用信息和违法、犯罪、失信等不良信息。三是法制环境与反欺诈需求不相适应,表现在:没有专门的反欺诈法律制度,工作开展依据不足;对银行欺诈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欺诈犯罪涉案资金查询冻结法规滞后,无法实现对赃款的快速有效控制;司法执行周期长、费用高,银行损失挽回难度大等。四是银行业与相关行业以及银行间的欺诈风险联动防范机制尚未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银行间的欺诈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协调。五是银行业之间的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未建立起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

上述问题之所以产生,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宏观环境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理念、体制、机制等层面的原因。

从文化传统看,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时至今日,人治大于法治、等级观念、权力本位等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守法、合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交易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也制约了法律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从宏观环境看,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社会调整变革期,宏观经济环境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文化环境中机会主义盛行,社会诚信文化和诚信监督体系缺失,部分人法制观念淡漠,这些因素助长了欺诈行为的滋生,给银行业反欺诈工作增加了难度。

从银行自身看,我国银行对于风险本质的认知还存在一定偏差,长期以来偏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近几年才接触到操作风险的概念,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对于欺诈风险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欺诈风险管理理念、架构、机制、手段等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欺诈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多措并举加强银行业反欺诈工作

加强银行业欺诈风险管控,应坚持“风险导向、集中管理、流程控制、全员参与”的理念,以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架构为保障,以统一的反欺诈管理平台为依托,以纵横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为支撑,以嵌入业务流程的欺诈风险防控为落脚点,实现对欺诈风险的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

确立明确的银行业反欺诈管理理念和策略。欺诈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重要门类之一,已成为银行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相伴而生的重要风险,银行应当对欺诈风险管理有清醒的认识,确立明确的反欺诈管理理念和策略。一是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防控欺诈风险。明确反欺诈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中的目标定位,形成清晰的欺诈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欺诈风险管理的中长期规划。二是在公司治理层面防控欺诈风险。董事会层面要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下增加反欺诈偏好、策略和指导原则,确定全行统一的欺诈风险应对策略并分业务、分部门组织落实。三是加强银行全员职业操守建设,培育以诚实、正直、守规为特点的欺诈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银行业反欺诈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集中管理、横向协调、纵向畅通”的管理体制是银行业开展反欺诈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统一的反欺诈风险管理架构。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下建立相对集中的反欺诈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欺诈风险管理牵头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形成牵头部门与参与部门协调配合、联动处置、信息共享等多方协作机制;强化分支机构反欺诈管理职责,增强总行对分支机构反欺诈工作的管控能力。二是形成相对独立的反欺诈制度体系。制定专门的银行内部制度,对欺诈风险管理理念、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管理手段等做出规范;同时,制定反欺诈工作操作手册,对欺诈风险管理工作事项、实施方案、操作规程等进行细化,确保相关制度得到严格执行。三是充实现有的欺诈风险管理手段。一方面,提高欺诈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营的融合度,践行“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理念,将欺诈风险管控要求嵌入各个业务环节的运转流程;另一方面,对欺诈风险进行全周期管理,建立“监测-触发-识别-评估-报告-处置-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流程,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日常报告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银行业反欺诈信息管理系统。在银行层面,要整合现有不同业务条线的欺诈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全行统一的反欺诈监测和管理平台,解决不同业务部门各自设置欺诈风险管理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重复建设、互相隔离、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同时,设置欺诈风险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管理等功能模块,并将欺诈风险监测、预警、控制模块嵌入银行业务生产系统,及时识别和预警相关业务领域欺诈风险,实现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的契合,同时将欺诈风险分析、管理等模块融入后台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在监管机构层面,由银监会牵头建设“全国银行业反欺诈信息管理系统”,广泛收集、整合银行业涉嫌欺诈信息,实现涉嫌欺诈信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间共享,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嫌欺诈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管理,设定相应风险控制规则并逐步与业务生产系统对接,实现对欺诈风险的自动筛查和预警。

加强银行业反欺诈工作交流合作。欺诈的本质是行为人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且欺诈行为尤其是外部欺诈行为具有攻击对象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交流和合作对银行业反欺诈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在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建立欺诈风险信息动态报送制度,形成银行内部自下而上统一的信息收集、报送流程,实现对内、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的系统整合与应用;在反欺诈牵头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间形成畅通的信息共享、交换路径,通过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递相结合的方式减少信息传导过程中的衰减。二是建立反欺诈跨机构、跨行业协作机制,构建银行业之间、银行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之间全方位、多层次的反欺诈联合协作机制,具体可研究由公安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单位主导,联合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银联等机构,建立银行业反欺诈联防机制,合作开展联防协查可疑账户资金信息、跨行紧急止付涉案账户等工作,共同防范和打击金融欺诈犯罪。三是加强反欺诈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反欺诈工作理念和做法,深入开展与国外先进银行、国际银行业安全组织、反欺诈机构、专业安保公司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银行业反欺诈工作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水平。

改善银行业反欺诈的政策法律环境。银行业反欺诈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客观上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作为支撑和保障。一是加强反欺诈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专门的反欺诈法律规范,形成银行业欺诈行为预防、认定、查处、追责的法律体系,为银行业反欺诈工作提供法律规范。二是构建成熟的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快综合征信体系建设,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统一的综合征信平台,集合、共享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和各领域风险信息,规范企业、个人信用记录查询和运用,此外,还应建立欺诈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提高欺诈行为的违法成本。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8期。

作者:银监会银行业安全保卫局课题组

银行业金融安全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摘要:本文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特点,依据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实习三维结构构建教学改革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体系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优化措施,旨在摸索该课程的教学规律,展望该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教学改革

一、引言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应用型专业课,该课程在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该课程是金融学基础专业课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展。从宏观角度而言,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都让金融从业者心有余悸,加之全球金融环境的千变万化,金融风险管理议题尤为引人注意;从中观角度来说,全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绝大多数都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需要广大任课教师加大加深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力度,努力探寻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从微观角度说,相关高校有义务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风险管理意识,以便为以后学生从事金融行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改革《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实习三维结构对该课程构建综合评价教学改革体系;第三部分是分析该课程教学改革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第四部分是阐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既需要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又需要学生了解当前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前沿与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学生深入金融行业风险管理部门实习,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该课程的上述特征,从三维角度: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实习构建该课程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该体系的指标项目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校外实习。课堂教学是长度指标,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知识;网络教学是宽度指标,利用网络教学的前沿性、丰富性与容纳性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目的是使学生明确金融风险领域出现的新动态、新事件和新的管理方法与模型;校外实习是深度指标,目的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此三维指标构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综合评价体系,三者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每个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为四个评价档次:优、良、中、差。基于层次分析法将课堂教学一级指标定义为A,其包括的二级指标为:A1教学态度评价;A2教学方法评价;A3教学内容评价;A4教学能力评价;A5教学效果评价。网络教学一级指标定义为B,其包括的二级指标为:B1学生评价;B2教师评价;B3网络资料评价;B4网络教学系统评价;B5学习支持系统评价。校外实习一级指标定义为C,其包括的二级指标为:C1实习单位评价;C2实习指导老师评价;C3实习学生评价;C4任课教师评价。《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三维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详见表1。

建立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全面考核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做到评价有据可依,国内关于教学改革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由于多种评价方法的作用机制不同,使得评价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课程要有具体的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才能起到应有的评估效果。

三、《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内部与外部评价体系。内部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自身评价和学生评价;外部评价包括专家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等。无论外部评价和还是内部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内外部评价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任课教师与学生,因此内部评价应围绕两者进行。课堂教学持续整个学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为动态评价课堂教学又不至于负担过重,建议分为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阶段加以处理。在学期初,教师需要明确此学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预期本学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要为该课程的学习做好教师要求的相关准备,每个学生要预期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学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讨论,任课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期初预期情况的偏差和对方的反馈各自做出适当地调整。在学期末,教师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对该课程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认真加以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方法或手段要继续保留并发扬,需要改进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并加以纠正。为了使评价细化,建议使用记分卡由学生分阶段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成优、良、中、差四档(注:档次分数可以根据院系具体情况自行确定)进行客观评分并记录归档,便于不同学期之间的对比分析,教学效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便明确问题所在。外部评价对课堂教学起到规范和激励的作用。具体来说,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每学期会聘请知名金融专家来校授课与听课,分享教学经验。专门成立的教学督导组会不定期采取预先不通知的方式随机进入教室听课,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进行监督,指出改进对策。管理学院院系领导也会随机听课,检查全院教学工作的运作情况,以期促进全院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学院经常组织开展示范课与公开课,需要全院教师参加观摩,课后组织讨论给出相关评价及改进方案。这种内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会促使《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2.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网络教学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展的“第二课堂”,它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工具又是精品课程的展示平台。网络课堂具有动态性、多元性、丰富性等多重优点,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左膀右臂”。

网络课堂的开设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使网络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任课教师的直接传授而是改为间接获取与吸收,因此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评价方面主要从互动程度、学习态度、网络资源利用、完成作业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评估。互动不仅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体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答疑来体现,根据学生提问的次数与频率来考察。学生的在线学习态度很重要,可以通过分阶段统计学生在线提问次数来考察,还可以设立“提问之星”之类的荣誉与奖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可以通过学生下载、观看、上传数据或视频等网络资源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利用资源的情况。教师会及时布置在线作业,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与速度来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与学生的互动、网络课件的准备与制作、在线时间、作业批改等几个方面来衡量。教师解决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和效率可以衡量教师的互动性;網络课件制作的是否完善精良可以衡量教师为网络课堂的准备情况;教师在线及时指导学生的时间可以衡量教师对组织教学的认真态度。网络资源要注重其丰富性,可以用网络课件、网络视频、相关链接等要素来衡量。网络教学支持系统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条件,相关评价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运行的稳定度、安全度、开放度来衡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数据库资料丰富程度等要素来衡量。

3.校外实习评价体系的实施。校外实习的评价要依据参与主体展开。具体来说,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会积极和相关金融部门联系取得这些部门支持,最后根据拟接收实习的单位数量与类别和学生的实习单位意向,组织学生集中还是分批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进行。学生评价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在实习前跟据院系联系的实习单位给出一个预评价;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给出相关评价,包括自己是否适合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如何等;实习结束后,学生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加以总结给出综合评价。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教师根据实习学生的出勤记录、实习态度、实习操作等几方面表现给出相关评价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教师根据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做出总体评价,并及时归档统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轮学生的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措施

1.课堂教学优化措施。课堂教学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师资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教学态度的优化树立。无论任课教师与学生都必须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课程体系里的重要性,该课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师生双方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是教学方法的优化运用。任课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理论要点时可以采取归纳演绎法,使学生明白该理论知识点的发展脉络;讲授到具体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时可以采用案例导向法,例如东南亚经济危机、美国次债危机、欧债危机等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会有很多鲜活的案例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需要实际案例进行研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前布置议题,各小组要充分准备,各组轮流阐述各自的观点与认识,最后教师做总结点评,加强师生的思想碰撞。三是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要依附于教材这个载体,因此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参考书显得尤为重要。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使用本校教师主编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学生的使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反馈,该教材内容翔实,体系明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得到了广大使用师生的好评。目前任课教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准备第二版,这距离第一版只有两年时间,争取进入国家级教材系列之中。四是教学师资的优化培养。要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具有多元化与专业化,鼓励教师到名校进修、出国进修,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出色的教师经常举行公开示范课。聘请相关专家做学术讲座,给予外部指导。鼓励教师到金融部门锻炼学习,加强任课教师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2.网络课堂优化措施。网络课堂作为一种有效地教学补充手段,需要投入经费和时间加以不断改进与完善,为了促进网络课堂系统的全面建设,要积极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敦促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积极寻求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东华大学非常重视金融学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金融风险管理》列入校级精品课程,批准《金融风险管理》教改项目,并给予一定金额的建设经费,保证了网络课堂顺利开展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支撑。二是网络课堂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上到院系、下到广大师生的通力配合,积极打造全新的网络课堂平台。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要求教务科、金融系和信息技术中心积极配合教改项目网络课堂建设,信息技术中心委派技术人员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及时解决网络课堂出现的技术性故障。任课教师积极准备网络课堂教学内容与资源、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反馈对网络课堂平台建设进行细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造适合东华大学金融教学需求的良好平台。学生通过使用网络课堂平台时要加强与教师的互动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三是网络教学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在教学网站中可以经常举行有奖知识问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深刻认识;还可以举行有奖征文,要求学生根据金融领域发生的风险实例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动笔能力;学生可以自己制作金融风险管理知识课件与视频上传到课程网站供大家学习讨论;师生之间通过在线讨论、QQ、邮件等渠道加强沟通与交流,营造一个顺畅、宽松、寓教于乐的网络学习环境。

3.校外實习优化措施。校外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加强对实际问题处理的深刻认识,为了使校外实习起到应用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习单位的优化选择。鉴于《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特征,根据我国分业监管的体系,可以选择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个行业进行实习,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具体到银行业,可以鼓励学生到风险管理部门实习,让学生明白银行业如何管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多重风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把课堂教学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果学生在保险业实习,可以熟悉保险业的操作流程,明确保险行业如何承担风险和分散风险,使学生理解金融风险的发生、转移、分散与化解。学生在证券业实习,理解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与交易,理解筹资者和投资者面临的各种风险。二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优化筛选。要选择具有职业资格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指导教师比较清楚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日常操作的联系与差异,利用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可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学习与实习,以便弥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分割与独立,这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为以后拟从事的职业做好规划。三是实习条件的优化创造。使学生顺利进行希望的单位实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院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院系可以与实习单位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学校为金融部门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决策,金融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表现好并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这样可以使双方互益。学生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金融部门可以降低招聘优质员工的机会成本。

五、结论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伴随教学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之三维教学体系。首先,规范强化课堂教学,包括系统讲授、案例分析、主题研讨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为了深化教学改革,跟踪学术前沿,依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组和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所运作,每月中旬讨论教学问题,月末讨论学术问题,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互动。其次,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包括网站建设,全套电子课件及录制的视频;通过网络沙龙,扩充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深化实验教学,在分散化实验基础上,引进金融风险软件,学生在网站上点击后即可模拟实验,仿真训练。再次,重视实践教学,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实践方案、实践单位、实践考核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霄,刘保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73-78.

[2]张妍.问题探究式网络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1(19):173-177.

The Teaching Reform Design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ZHU Shu-zhen,GU Yan-hui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Key words: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作者:朱淑珍 顾艳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作文指导课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