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知识

2023-02-07

第一篇: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知识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审核知识部分考试题

(与打印出)

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审核知识部分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电镀厂的审核准则包括:()

A. ISO14001标准

B. 组织的运行控制程序

C.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 以上全是

2. 判定不合格的审核准则是:()

A. A ISO14001标准

B.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C.受审核方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A+B+C

3.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范围时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A. 组织的管理权限和产品范围

B. 组织的活动范围和现场区域

C. 组织自己确定的区域

D. A+B

4.“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与审核准则进行比较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是:(

A. 审核证据

B. 审核发现

C. 审核结论

D. 观察结果

5.首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A.为审核制定计划

B.介绍审核组成员以及实施审核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C.确定实施审核所需的资源和审核人数

D.以上全部都是

6.审核的委托方可以是:()

A.受审核方自己

B.受审核方的上级公司

C.认证机构

D.A+B+C

7.确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范围时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E. 组织的管理权限和产品范围

F. 组织的活动范围和现场区域

G. 组织自己确定的区域

H. A+B

8.审核的目的由谁来确定:()

A.审核委托方

B.审核组长

C.受审核方

D.审核组

9.审核中不能独立进行审核工作的审核组成员为:()

A.审核组长

B.专业审核员

C.实习审核员

D.级别审核员

) 1

10.可以以合理的理由申请更换审核组具体成员的组织包括:()

A.审核委托方和受审核方

B.审核组长

C.A和B都可以

D.A和B都不可以

11.在现场审核活动前应当评审受审核方的文件,其主要目的是:()

A.评审文件与审核准则的符合性

B.评价是否可以进行第一阶段现场审核

C.评价申请资料是否完整

D. 评价申请资料是否有效

12.一次审核结束的标志是:()

A.末次会议

B.审核组长向审核委托方提交审核报告并被批准

C.认证机构批准注册

D.认证机构向受审核方颁发认证证书

13.审核报告的所有权归谁所有:()

A.审核委托方

B.审核组长

C.受审核方

D.受审核方的上级主管机构

14.末次会议应当由谁主持:()

A.审核委托方负责人

B.审核组长

C.受审核方负责人

D.双方协商确定或共同主持

15.审核员的能力通常包括:()

A.个人素质

B.有关环境的特定知识

C.有关环境的特定的技能

D.上述全部

二、多项选择题

1.审核准则可以包括:()

A.ISO14001标准

B.组织的运行控制程序

C.组织的环境方针

D.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2.审核证据可以包括:()

A.环保局关于组织超标排放的罚款通知书。

B.组织污水排放口的监测数据

C.周围居民的投诉和抱怨

D.企业周围有部分农田麦苗死亡但责任尚未确定的事实。

3.审核准则可以包括:()

A.ISO14001标准

B.组织的运行控制程序

C.组织的环境方针

D.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4.审核范围通常包括:()

A.组织的实际位置

B.组织单元

C.组织的活动和过程

D.所覆盖的时期

E.组织的供方和合同方

5.审核中收集做为审核证据信息的方法包括:()

A.面谈

B.对活动的观察

C.文件评审

D.携带仪器现场监测

三、判断题

1. 审核证据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2. GB/T19011-2003是等同采用ISO19011-2003,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

3. 受审核方为审核组指派的向导不得为审核员收集的不符合信息做出澄清。

4. 当地环境监测中心站依法对受审核方所做的污水环境监测报告不能作为审核证据。

5. 审核计划一经批准就不得再修改,否则会影响审核正常进行。

6. 由审核组长在末次会议上宣布认证结论。

7. GB/T19011-2003标准只适用于第三方审核,不适用于组织内审。

8. 受审核方对审核员的提问所做的口头回答均可以作为审核证据。

9. 实习审核员不是审核组正式成员。

10. 审核组必须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正式成员组成。

四、简答题

1. 确定审核范围应考虑哪些因素

2. 决定审核组的规模和组成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3. 向导的职责是什么?

五、阐述题

1. 审核员的个人素质有哪些要求?

2.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

1.审核员张工在热处理车间进行审核时观察到,该车间金属件的热处理装置是使用液化气作为燃料的,张工追踪至在车间外的液化气站房,发现消防器材配备合理,通风装置运行正常。张工索要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检定证书时,车间负责人说:可燃气体报警器没有检定,因为是新购置的,买来时有出厂合格证,所以买来就安装上了,肯定没有问题。

2.审核员张工在企业向导的陪同下去装配车间审核,在车间的厂房外面发现露天存放大量建筑垃圾,随地都是,残土没有任何覆盖物,被风吹起引起扬尘。陪同人员介绍说:是厂房上个月进行了改建,建筑垃圾是招标来的建筑公司丢弃的,他们没来得及清运走。张工让基建办的负责人把施工合同拿来查阅,发现甲方并未规定由建筑公司负责建筑垃圾的清运。

3.审核员张工又来到机加车间进行审核,发现车间过道边上放有两只金属垃圾桶,上面分别标注危险废弃物和可回收废弃物。现场还贴有作业文件Q/EMS-26“废弃物管理方法”,但张工打开可回收废弃物垃圾桶时,发现里面除金属废屑外还有很多含油抹布。但按“废弃物管理方法”规定,含油抹布应放入危险废物桶内,以便统一处置。

4.审核员来到锅炉房进行审核,在锅炉房外观察烟囱时发现常有黑烟冒出,便问锅炉房负责人锅炉烟尘是否监测过,锅炉房负责人说:我们每季度都请当地环保监测中心来工厂监测,上个星期刚监测完并出具了委托监测报告。审核员发现其中黑度超标。锅炉房负责人说:每次报告送来都放办公室文件柜中,还真没仔细看。

5.公司根据冲压车间作业时引起厂界噪声超标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方案要求冲压车间作业时将门窗关闭,冲压设备间加设隔音板,车间内墙还粘贴了吸音材料。但整改方案实施完成后再次监测,厂界噪声仍超标。审核员查阅了公司关于改进冲压车间噪声超标方案时发现,该方案中只有整改措施、实施进度和责任人,但没有规定厂界噪声降低的具体指标值。

第二篇: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导

如何审核企业的污水处理场?

对企业污水处理场的审核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环境因素方面

首先,审核员应关注企业是否按程序文件的规定,从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固废处置、噪声的产生、能源及资源的使用、相关方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识别污水处理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清单中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被遗漏。

企业污水处理场的环境因素清单中经常遗漏异常状态和紧急状态下污水的超标排放这两项环境因素;有些企业即使已识别了,但未将其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异常状态包括在停车检修时,需要对设备、管道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会排出大量污水,如果这些污水未经过调节就集中排到污水处理场将对污水处理场产生冲击,造成出水超标;紧急状态包括企业发生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高浓度污水直接排入污水处理设备造成负荷冲击而使出水超标。即使企业污水处理场日常运行情况良好,异常和紧急状况下的负荷冲击导致出水超标这种潜在的情况仍然是存在的,故需将异常和紧急状态下污水的超标排放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2)水质、水量方面

企业的排水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审核员需要搞清楚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和企业现在实际的排水量,是否所有需处理的污水都进入了污水处理场,是否还存在别的排放口(应只有一个外排口);需处理的污水量是否超出了装置的处理能力;接下来要了解污水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审核员可根据生产中所用的原料(查原辅料清单)、工艺路线、工艺流程、中间产品和产品、副产品等判断出污水中含有哪些污染物,特别要关注特征污染物;审核员如能在审核前仔细地阅读项目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和“三同时”验收报告,则对搞清楚水中有哪些污染物大有帮助;搞清污染物的情况后,要判断哪些污染物是属于一类污染物。企业常见的一类污染物有六价铬和铬、铅、镉、汞、银、镍、砷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的监测要在车间排口取样,不能在总排口取样进行监测。

3)排放标准方面

审核员首先要了解企业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搞清楚排放的废水去向,其受纳水体是几类水体。要注意有地方污水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有行业标准(限值)的执行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如造纸工业、船舶工业、海洋石油工业、纺织染整工业、肉类加工业、合成氨工业、钢铁工业、啤酒行业、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工业、磷肥工业、柠檬酸工业、味精、烧碱和聚氯乙烯工业等行业排放污水均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否则需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0列出了一些

1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审核员非常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地方还有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通常包括COD总量、矿物油的总量、SS的总量,氨-氮总量)。判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达标不难,通过监测报告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实际的排水量,就可以大概计算出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与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就可判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控制指标内。

4)处理工艺方面

污水中污染物不同,所选用的处理工艺路线就不同,当然,处理工艺的选择还与企业的经济状况有关。审核员应仔细地阅读污水处理操作规程,找出控制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参数,也就是ISO 14001标准中4.4.6中指的关键特性,通常如进水量、药剂的添加量、反应时间、污水调节池中的pH值,生化处理池中COD进水浓度、温度、停留时间、溶解氧等,这些参数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污水的处理效果。

审核员应仔细地审核其运行控制过程,以生化处理为例,要查进水COD浓度是否在规定浓度以内;曝气池的溶解氧(DO)浓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营养盐的投加量是否足够即COD:N:P的比例是否合适;细菌的镜检结果是否正常,丝状菌的情况;污泥的回流比和沉降指数是否在设计范围内。对于用化学沉淀法处理一类污染物时,要审核其调节的pH值是否满足沉淀条件,污泥的清理和处置是否符合要求。

有一个污水处理场选择絮凝-氯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但在其操作规程上无絮凝剂和氧化剂添加量的规定,在现场发现操作工未经过相关污水处理工艺的培训,不知道所要配制的药剂的浓度,随意添加,而氧化剂――氯气的流量又无法计量(流量在其流量计的最低刻度以下),虽然监测报告上的测试数据表明其COD、pH指标是达标的,但这样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是无法保证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必须整改。

对于一类污染物则要关注是否在车间进行处理,而不是与其他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常见的一类污染物均为重金属,其处理方法一般是采用化学沉淀法,审核时需关注化学沉淀的条件、试剂的加量、沉淀时间。此外,需关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沉淀物的处置情况。生化污泥中含水量很高,需要进行污泥脱水,通常用沉淀和压滤结合的方法,要注意观察沉淀和压滤过程产生的污水是否返回处理装置;企业的生化污泥及化学沉淀渣均为危险固体废弃物,不可与生活垃圾或其他一般工业固废一同处理,尤其是压滤后的生化污泥含水量仍较高(80%左右),是不许随意作填埋处理的;含有重金属的化学沉淀渣应交有资质的固废处理单位进行处理,危废的交接应有交接记录,审核员还要关注危废的交接是否执行了联单管理办法。若一时未找到合适的处置单位而只能将上述固体废弃物暂时贮存时,则要关注其贮存条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是否有防泄漏的措施。

5)处理装置方面

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认真观察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若有已停止运行的情况,要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停运的,是否已向有关部门申请并得到了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批准,停运是否会影响污水的达标排放;通过查阅设备运行记录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非正常的排放;是否有专人负责设

2 备运行,此员工是否已经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能力;污水处理设备中是否存在要淘汰的设备,设备的节能情况如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情况;有否跑冒滴漏现象存在,应急响应措施是否合理、完善,是否备有更替的设备和零部件,以便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时能及时更换,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还要注意备用的零部件及备用试剂是不能挪用的。此外,还要观察排污口是否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有没有明显的标识(图形),在排污口也可以凭感官对排水水质作出一些判断,如SS、色度是否达标。

6)监测方面

为了了解污水处理结果,企业一般要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对于监测项目的选择,有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之分,表11列出了部分行业外排污水的监测项目。审核员除关注环境部门出具的监测报告外,还应关注企业自己的定期监测原始记录,如有个别项目超标,则要进行追踪,企业是否针对超标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是否进行了纠正,制定的预防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很多企业都设有自己的监测室,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检测设备,如pH计、分光光度计等,审核员应观察检测设备是否经过了校准,是否备有相应的用于校准标准溶液,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时是否制作了标准曲线,曲线的正确性,观察检测过程是不是按标准方法进行。一个企业的污水检测室请地方环境检测站对污水进行监测时发现,几乎同一个样品,环保监测部门的检测结果与自检结果有较大差别,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发现是检测设备未校准,制作的标准曲线不正确造成的。审核员还要观察分析废液的收集处置情况能否按文件执行,因为分析废液中通常含有有毒物质,如检测COD的废液中常含有铬和银离子,它们均为一类污染物,应收集起来,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

如何审核企业的危险化学品仓库?

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使用化学品,为了使用方便,每个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贮存一些化学品。在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时,审核组经常会将危险化学品仓库作为审核的重点,一般来讲,企业也都将危险化学品仓库作为关键岗位,这是因为一旦发生化学品泄漏或火灾、爆炸,可能会出现人员伤亡事故,伴随的是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审核危险化学品仓库时,审核员应多了解一些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贮存知识。

首先,要了解危险化学品是如何分类的。

在审核化学危险品仓库时,首先要搞清楚所贮存的化学品属于哪类。化学危险品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不少化学品在受热、摩擦、振动、撞击、接触火源、日光暴晒、遇水受潮、接触空气以及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在一起等因素影响下,会引起燃烧、爆炸、腐蚀、灼伤、中毒等事故。

国家标准GB 6944-2012《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这些危险化学品分为9类:

3 第1类:爆炸品。

这些物品受到高热、摩擦、撞击振动等外来原因的作用,或与其他性能相抵触的物质接触,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气体的体积急剧增加,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第2类:气体。

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易燃气体、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及有毒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按其闪点,本类物质又可以分为低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低于-18℃),中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18℃至23℃之间),高闪点液体(闭杯试验闪点在23℃至61℃之间)。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易燃固体是指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放出有毒有害气体的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是指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是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的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是指其分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这些物质易燃、易爆、易分解,对热、振动、摩擦极为敏感。

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毒性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无机剧毒物质、有机剧毒物质、无机毒性物质和有机毒性物质;感染性物质是指含有致病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

这类物质是指任何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浓度和放射性总活度都超过GB 11806规定限值的物质。 第8类:腐蚀性物质。

这类物质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物质造成损坏的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

第二,要了解化学危险品的贮存要求。 根据化学品的性质,火灾危险性可分为5类: 甲类:

a)常温下可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

b)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c)受撞击、摩擦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4 d)闪点低于28 ℃的易燃液体;

e)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以及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汽的作用,能产生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固体物;

f)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乙类:

a)不属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b)闪点在28 ℃至60 ℃之间的易燃、可燃液体; c)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d)助燃气体;

e)爆炸下限大于10%的可燃气体;

f)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危险物品。 丙类:

闪点大于60 ℃的可燃液体;可燃固体。 丁类: 难燃烧物品。 戊类:非燃烧物品。

根据以上对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故对存放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硬件方面设置不同的要求:

1)对于存放甲类、乙类化学品的仓库,通常采用单层建筑,不允许设地下室,其耐火等级、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2)消防设备、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符合有关要求; 3)贮存甲类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仓库需安装避雷和通风设备;

4)爆炸物品,如苦味酸、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酸铵炸药、雷汞等不准与其他物品共同储存,起爆药与炸药必须隔离存放;

5)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和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露天存放或在潮湿、有积水的仓库中存放,也不得与氧化剂混存;

6)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必须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隔离贮存;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氯甲烷、硫化氢、氨等不能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一起存放;油脂不能与氧气一起存放;压力容器必须有压力表、安全阀等紧急切断装置;

7)易燃和可燃液体,如汽油、苯、二硫化碳、丙酮、乙醚、甲苯、乙醇、醋酸、酯类、油漆、煤油、松节油等不可与其他种类的化学品共同存放,如数量很少,允许与固体易燃物品隔开后共存;夏季仓库应有降温措施;

5 8)遇水或空气易自燃的物品,如钾、钠、电石、磷化钙、锌粉、铝粉、白磷等不能与其他物品共同存放;

9)易燃固体,如赛璐珞、胶片、红磷、萘、硫磺、樟脑等不能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同存放; 10)氧化剂,如氯酸钾(钠)、硝酸钾(钠)、次氯酸钙、过氧化钠等不可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同存放,过氧化物应单独贮存在阴凉处;

11)能引起燃烧的物质,如溴、硝酸、硫酸、铬酸、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不许与其他物品共存,与氧化剂也应隔离;

12)有毒物品,如氯化苦、光气、砒霜、氰化钾、氰化钠等除惰性不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外,不可与其他种类物品共存;储存剧毒和放射物品的仓库,应配备防毒器材及隔离、消除、吸收毒物的设施。

13)腐蚀性物品的包装需严密,不允许与液化气体及其他物品混存;

14)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如条件允许,应安装自动灭火喷淋装置; 15)对化验室贮存的物品较少时可以分类隔开后存放;

16)扑救方法不同的化学品不能混放,如乙醇和苯虽然都为易燃液体,但性能不同,灭火方法也不同,故不能混放,因为乙醇能溶于水,可被水稀释而灭火,而苯不溶于水,比水轻,用水灭火不仅不能扑灭火灾,而且可能使苯溢出容器,造成火势蔓延,苯的火灾可用泡沫扑灭,但普通泡沫不能扑灭乙醇火灾。

第三,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要求。

除在硬件方面满足存放要求外,审核员需抽查仓库管理员是否熟悉各种物品性能、了解其灭火方法;还应现场观察化学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容器是否有破损现象;查记录看是否执行了出入库制度;对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变质的化学品,是否有定期测温并作记录;库内物品是否分堆贮存并保留了必要的走道和堆垛之间的检查通道,是否对消防器材设备有阻挡;化学品尤其是有毒品的容器外表面是否干净,是否有必要的防护用品;是否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按级、按区域指定防火安全责任人,各项防火安全措施和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是否有防火禁烟标识,是否划分了禁烟区,是否禁止能产生火星的机动车进入仓库区域;这些制度能否确保化学危险品仓库的贮存安全。

如何处理含溶剂的废气?

在EMS审核中经常涉及到含溶剂废气的处理问题,有哪些方法可处理含溶剂的废气?

溶剂的回收技术主要有冷凝法、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离法;吸附法、吸收法和膜分离法是通过采用选择性吸附剂和吸收剂、选择性膜渗透来分离回收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处理技术主要有催化燃烧、直接燃烧等,它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气体中的有机物转变为CO2和水。

6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这几种方法。

1、冷凝法

冷凝法是最简单的回收方法,它是将废气冷却到低于有机物的露点温度,使有机物冷凝成液滴而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通常使用的冷却介质主要有冷水、冷冻盐水和液氨。通常该技术仅用于有机物含量高(百分之几)、气体量较小的溶剂废气的回收处理。其回收率与有机物的沸点有关,沸点较高时,回收率高;沸点较低时,回收效果不好。由于大部分有机物系易燃、易爆气体,受到爆炸极限的限制,气体中的有机物含量不会太高,所以,要达到较高的回收率,需采用很低温度的冷凝介质或采用高压措施,这些都势必会增加设备投资和提高处理成本,而且在通常的操作条件下,由于相平衡的制约,有机物蒸汽压较高,故离开冷凝器的排气中的有机物含量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因此,该技术一般是作为一级处理技术并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

2、吸附法

吸附法早已用于溶剂废气的回收处理,尤其是活性炭吸附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苯系物、卤代烃的吸附处理。吸附法去除有机物的原理是利用比表面积非常大的粒状活性炭、炭纤维、沸石等吸附剂的多孔结构,将有机物分子截留。当废气通过吸附床时,有机物就被吸附在孔内,使气体得到净化。

当吸附剂饱和后,需对其进行脱附再生,此时是将吸附剂加热并通入水蒸汽使有机物吹出,有机物与水蒸汽成为混合气体离开吸附床,而吸附剂得到再生可以循环使用。混合气体进入冷凝器,根据所需的冷凝温度使用不同的冷却介质,将有机物冷凝为液体;当有机物不溶于水时(如苯系物),可用分离器直接将溶剂分离出来;当有机物溶于水时,需采用精馏法使水与有机物分离。

吸附法又分为固定床吸附法、流动床吸附法和浓缩轮吸附法。 1)固定床吸附法

固定床吸附法的特点是吸附与脱附在同一个床层上实现,为了保证吸附过程的连续性,需要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吸附器同时工作,其中一些吸附器进行吸附时,另一些进行再生。活性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固定床吸附剂,由于其容易吸附水,所以不适用于温度高于40 ℃、气体相对湿度超过50%的气体的吸附处理;此外也不适用于易发生反应、活性高的溶剂的吸附,该类有机物会与活性炭或在活性炭表面进行反应而堵塞碳孔,这种情况可采用炭纤维或沸石作为吸附剂。

活性炭纤维是以有机化合物纤维(如聚丙烯、酚醛树脂、聚乙烯醇等)为基本原料经特殊加工制成的。它是一种很细的纤维状物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外表面积和非常发达的微孔结构,纤维上有很多微孔可以直接与有机物接触而不是像颗粒活性炭那样要先通过大孔、过渡孔,才能到达微孔,因此,活性炭纤维更易于吸附低浓度的溶剂。与颗粒活性炭相比,其吸附有机物的能力高出1.5-2.0 倍,吸附速度也快3倍左右。

由于活性炭纤维的吸附能力强,故吸附装置可以小型化,吸附剂的用量也可以少些,可降低处理费用。

7 此外,活性炭纤维的脱附是用100 ℃的热空气或水蒸汽在10分钟即可完成,而颗粒活性炭要用高于100 ℃的热空气或水蒸汽,且在1 小时也只能脱附60%-70%,再提高温度也不能达到完全脱附。可以预计用活性炭纤维处理溶剂废气是较有前途的。

2)流动床吸附法

流动床吸附系统由吸附单元和脱附单元组成。废气由吸附床底部进入,自下而上地流动,使吸附剂流态化,有机物与吸附剂接触后被吸附,净化后的废气由顶部排出,吸附了有机物的吸附剂由底部排出,进入脱附单元。在脱附单元内,加热吸附剂,使有机物脱附出来,将气体引入冷凝单元去回收有机溶剂。再生后的吸附剂送回吸附单元顶部继续进行吸附操作。

3)浓缩轮法

浓缩轮是一个装满吸附剂的旋转轮。废气由旋转轮的上游侧进入浓缩轮的吸附区,其中被吸附净化后的废气由旋转轮的下游排出;同时另一股流量较小的、温度较高的脱附气朝废气气流相反的方向进入浓缩轮的脱附区,将已吸附的有机物脱附出来。浓缩轮以一定速度缓慢旋转,这样在一个系统内就可以完成吸附和脱附操作,使有机物得到浓缩,大大降低了设备投资。

3、吸收技术

吸收技术是一种成熟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适合于大气量、中等浓度的溶剂废气的处理。吸收技术是利用液体吸收剂与废气直接接触而将溶剂转移到吸收剂中。吸收按其机理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通常溶剂的吸收为物理吸收,使用的吸收剂常为柴油、煤油、水和其他溶剂。任何可溶解于吸收剂的有机物均可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中,然后,对吸收液进行处理。当吸收液为水时,采用精馏处理就可以回收有机溶剂;当为非水溶剂时,考虑到回收成本,需进行吸收剂的再生。

吸收塔有板式塔和填料塔,可以通过选择高效填料来改进传液性能,提高有机物的脱除效率。

4、膜分离

膜分离技术是采用对有机物具有选择性渗透的高分子膜,在一定压力下使有机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当溶剂气体进入膜分离系统后,膜选择性地让溶剂分子通过而被富集,脱除了溶剂的气体留在未渗透侧,可以达标排放;富集了溶剂的气体可去冷凝回收系统进行有机溶剂的回收。选择此种方法可以分离90%的有机物。

用膜分离法可回收的有机溶剂包括脂肪族溶剂、芳香族溶剂、氯代烃、酮、醇、胺、CFC等。如丁烷、己烷、辛烷、三氯乙烯、二氯乙烯、丙酮、甲基异丁基酮、甲醇、氯代烷、环氧乙烷、CFC-

11、CFC-

12、CFC-22 等。

膜分离技术在许多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许多用其他方法分离效果不好的场合,用膜分离法则可以有效解决。如从工业废水的气提气体中回收二氯乙烷、从加油站的废气中回收烃类物质;从气雾剂行业及发泡剂行业的废气中回收CFC 等。

8 膜分离法适用于中高浓度(有机物含量高于1×10-3)的废气的处理。膜系统的费用与进口气体流速成正比,与有机物的浓度关系不大。此法最好用于高浓度、小流量和有较高回收价值的有机溶剂的回收,但其设备投资较高。

1996年用膜分离法从工业聚烯烃装置中的冲洗气中成功地回收烯烃单体,这表示用膜分离法代替部分传统的气体分离法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重视,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前景会很广阔,这是因为膜法是一种清洁技术,从膜分离系统出来的是回收的有机溶剂和净化了的排放气,减少了二次污染的产生。随着高效分离膜的开发和价格的降低,膜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回收治理技术。

5、回收技术的选择

回收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废气中所含溶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废气的流量、浓度、温度、使用溶剂的企业的条件、经济状况等。

有机溶剂均有毒,且大多数有机物为易燃易爆物质,当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某一值时,会发生爆炸,因此,回收有机物需在爆炸极限内进行。此外,用来输送含溶剂废气的泵,要采用双层机械轴封,同时,塔槽的操作,采用破裂盘和安全阀串联的方式,以防止溶剂气体外泄。

由于炭吸附技术相对简单、有效,使其成为回收溶剂的首选技术,当吸附法不适合时,可以考虑采用冷凝、膜分离、吸收技术。一般来讲,当有机物含量为5 % - 10 % 时,首先考虑采用冷凝法;有机物含量为0. 5 % — 5 % 时,可选择膜分离技术;当有机物含量低于 0.5 % 时,吸附技术成为首选;从流量方面考虑,处理大流量废气时,优先考虑吸附法;处理小流量废气时,可考虑采用膜分离和冷凝技术。

炭吸附技术适用于气量大、有机物浓度不超过5×10-3的有机废气的处理,含量太高,会增加设备的不安全性。当有机物浓度高于5×10-3 时,在炭吸附前需进行稀释,且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不适合处理含酮、酯的气体。活性炭纤维和沸石吸附剂的出现,扩大了吸附法的应用范围,如采用炭纤维可以用于环己酮、丁酮的处理。对于1×10-4 ― 1×10-5的低浓度溶剂废气,可采用浓缩轮技术,再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有机溶剂的回收。

炭吸附技术也受到某些限制,如它不适合相对湿度超过50 %的废气的处理;炭纤维和沸石对相对湿度的要求低一些;还有炭吸附需在不高于40 ℃的温度下使用。

通过正确地选择和组合现有的回收技术,可以有效地、经济地从有机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6、含溶剂废气的处理技术

含溶剂废气的处理技术主要是焚烧,其焚烧处理的方式有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两种。催化燃烧是以Pt、Pd、CuO、NiO等作为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150 ℃ — 600 ℃)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焚烧温度的选择与气体的量、组成和停留时间有关,例如某漆包线厂的含苯系物的烘干废气通过以Pt为催

9 化剂的床层,在温度580 ℃、停留时间1秒的条件下,被氧化成CO2和H2O,出口气体中的溶剂含量可以达到排放标准。催化燃烧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节省燃料,但催化剂的价格较高,也不能处理含尘气体,使用一定时间后,要对催化剂进行清理,以除去其表面的附着物,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废气的直接燃烧有焚烧炉法和火炬法,焚烧炉法是将废气通入焚烧炉内燃烧,恶臭气体一般采用此法处理,其焚烧温度不高,且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通常焚烧后的高温烟气经废热锅炉回收热量,产生蒸汽。如在油脂精制工序产生的恶臭气体,在650 ℃的焚烧温度下,0.3秒内就可以达到除臭的目的。火炬法常在石油化工厂使 用,以处理那些高热值(4178 kJ/m3 以上)、能维持高温燃烧的废气,废气在高空大气中燃烧。近年来,为了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石化厂的火炬逐步被消灭,代之以气柜回收、储存气体。

由于废气组成复杂、多变,且多数有机废气为易爆物质,故在处理时要考虑废气与空气的混合方式;空气过量系数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过多的空气量会使燃料的用量加大,降低炉温;而空气量不足时将会导致燃烧不完全,甚至冒黑烟,有机物焚烧不彻底,尾气达不到排放标准,一般空气过量系数取理论量的1.2 — 1.3 倍。

固废的处理主要有哪些方法?

有毒固废与残液的控制应先从改革生产路线和原料路线着手,尽量采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的原料和能源,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固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有毒固废与残液的产生量,例如氯碱生产的原料,发达国家采用精制盐,盐泥产生量为15 kg/t碱,而我国直接用海盐作原料,盐泥产生量达40-50 kg/t,对于一个10万t/a的烧碱装置,每年要多处置3000 t盐泥。由此可见,改变原料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

对不可避免排出的有毒固废和残液,应分门别类收集,按其性质进行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置,例如对含溶剂的残液和固废先回收其中的溶剂,再进行化学、生物或焚烧处理。化学处理一般在反应釜中进行,使污染物进行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反应,得到的固液混合物经离心分离后,送到各贮罐贮存,供后续处理使用。生物处理主要是针对有机固废而言(酒厂、食品厂排出的固废及剩余活性污泥),在一定温度下,有机物发酵被微生物降解,形成有肥效的腐殖质的土,可作为肥料使用,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剩余活性污泥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达65 %的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生物污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其干基中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分别达到5.7 %、1.1 %和0.17 %,均高于猪、马粪农肥,因此,它可以作为生产沼气和农肥的原料;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要对污泥进行检测,以确保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尤其是重金属含量不超标。一般来说,剩余活性污泥不适宜用作涉及食物链的农作物的肥料,最好是用作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的用肥;再如铬盐生产中排出的含六价铬的废渣,由于其堆存时容易污染水体,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经过试验,用铬渣代替白云石、石灰石作为

10 生铁冶炼过程的添加剂获得成功。铬渣中的CaO、MgO含量与炼铁用的白云石、石灰石近似,在高炉冶炼中,铬渣中的六价铬被还原成三价铬,六价铬的去除率达97 %以上;还原后的三价铬进入生铁中,增加了铁中的铬含量,提高了生铁的机械性能、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且每生产1吨生铁要消耗铬渣约600吨,铬渣用量大。当然,高炉的排渣量也大,排出的高炉渣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解毒后的高炉炉渣完全满足建材要求。

固废的处理技术主要有解毒固化、焚烧和填埋处理等。 1)解毒固化

对于含有重金属的有毒固废或残液,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使残液中的重金属通过化学沉淀使其成为溶度积很小的固体,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高温下将有害废物固定在某种物质中,常用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玻璃、沥青或某些热塑性物质,固化后的废渣再进行填埋处理或投入大海。

2)焚烧处理

焚烧处理是一个彻底解决固废污染的办法。它处理彻底、占地小,还可以回收热能,大多数发达国家均用此法处理有毒的有机固废和残液。在高温下,有机物被分为CO

2、NOx、P2O

5、HCl等,但焚烧炉设备结构复杂、运行费用高(在法国每焚烧1吨固废的费用为400 — 4000法郎),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渣要妥善处理,以免产生二次污染。焚烧含氯有机物时需十分慎重,否则会产生令人谈虎色变的二恶英。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危险废物焚烧控制标准》,其中规定了排气中二恶英的排放浓度。二恶英是一类毒性很强的三环芳香族含氯有机化合物,最毒的二恶英的毒性要比氰化钾高1000倍,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毒的物质,它是由两个氧原子连接2个被氯取代的苯环所构成,分别称为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由于每个苯环上都可以取代1-4个氯原子,所以共有210个异构体,它们具有较稳定、熔点较高、难溶于水、易溶于脂的性质,故容易在生物体内累积。自然界约50 %的二恶英来自于含氯废弃物及其他燃料的燃烧过程。研究表明,焚烧炉中的二恶英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产生的,其一是在250 ℃ — 350 ℃的温度下,由高分子碳与有机氯或无机氯化物在飞灰表面进行催化反应生成的;其二是通过多种有机前体物(如多氯联苯醚类的氯苯酚)合成,前体物有可能是在气相中通过不完全燃烧和飞灰表面的异相催化反应(过渡金属有催化作用)生成的,所以焚烧炉内和烟道内的二恶英大部分是以固态形式附在飞灰上,用袋式除尘器可将大部分二恶英除去。需要注意的是,对有毒固废和残液处理前,要将含氯有机物先分离出来,或将含氯有机物脱氯后再焚烧,例如,在含PCB(多氯联苯)的残液中加入碱,在其一定条件下脱氯后再进行后续处理,还有,要尽量提高焚烧炉一次燃烧的温度,如将温度提高到350 ℃以上,以避开易生成二恶英的温度条件。

3)填埋处理

填埋法也是一种有效处理有害固废的方法,填埋场要远离居民区和水源保护区,水文地质条件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在设计填埋场时要有浸出液和雨水收集系统,为防止浸出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填

11 埋场应设计防渗层。根据固废的性质,有时还要设立废气收集系统,对有害固废填埋场要设计监控系统,以监测其对地下水和土壤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固废均可用填埋法处理,对于可燃废物、易反应性废物、挥发性废物、液体及半液体废物、含水污泥是不能采用填埋法处理的。对毒性较强的废弃物要通过预处理降低毒性后才可以填埋,对于某些特殊毒性或者是放射性物质也是不允许采用填埋法处理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有毒固废与残液的处置方法,对于某一种固废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法处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经济、方便起见,最好在每一座城市建立统一的固废处理回收中心,统一收集。先对各种废弃物和残液进行分类,对有回收价值的要进行预处理以回收有用的溶剂和物料,然后再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对目前仍无合适处理技术的有毒固废和残液要妥善保存。

噪声的控制有哪些方法?

一般噪声控制技术分为三方面来考虑。首先是降低声源本身的噪声,如果做不到,或能做到却又不经济,则考虑从传播途径来降低;如上述方案仍然不能达到要求或不经济,则可考虑接收者的个人防护。

1、降低或消除噪声源所产生的噪声,是防治噪声污染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其手段有: ——改进设备结构设计,如改进风机叶片的设计(由直片型改为后弯型)可降低噪声约10 dB; ——改革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如以焊接代替铆接,以液压加工代替冲压加工均可大大降低噪声; ——提高机械的加工质量和装配精度,可减少机械各部件间的振动、摩擦产生的噪声。

2、在传声途径上降低噪声

在传声途径上降低噪声可以通过在工厂、车间的总体设计时合理布局实现,即“闹静分开”;也可以在传声途径上采取声学控制措施,如利用树林、土坡等自然屏障或建人工屏障。

在工业噪声的控制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吸声降噪,即通过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形成的共振结构吸收声能,降低噪声;

——隔声降噪,用屏蔽物将声音挡住,隔离开来,是控制噪声最有效措施之一,如用隔声室、隔声罩、隔声屏障、隔声墙等来分隔噪声源与接收者,阻碍噪声传播;

——消声降噪,如各种消声器;

——减振降噪,如震动设备下加垫板等通过降低机械振动。

3、个体防护

对噪声接收者进行个人防护是噪声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强噪声下,通过使用耳塞、防声棉、耳罩、头盔等防护用具来阻挡噪声进人人耳。

12

第三篇: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EMS)监督审核(以下简称监审)实施中,如何确保贯彻CNAB对认证机构的通用要求和认证机构审核方案的相关规定,把握EMS监审证据的获取重点,形成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促进组织的环境绩效持续改进,是监审有效的关键。现就审核实施中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高层领导的审核

对高层领导的监督审核,通过交谈、沟通等方式主要需获得以下证据:

1、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否有具体的体现,如“新、扩、改”项目领导抓了哪些“三同时”工作;

2、守法意识的提高是否有具体的体现,如是否了解新的适用法律法规对组织的要求,组织采取哪些守法对策;

3、对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在领导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具体安排和关注;

4、在污染预防、持续改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在资源优化、环保费用方面有哪些投入;

5、政府或相关方关注的重点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6、自我完善机制如内审、管理评审的实施及有效性;

7、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守法证据

EMS监督审核仍然要获取守法的证据,特别是二监、三监审核以体现EMS的有效性。

1、对于属于一类风险的组织不但要审核水、气、声排放的日常监测结果,而且要审核地方环境监测部门的例行监测和监测报告,是否达标排放;

2、对于属于

二、三类风险的组织酌情而定,对初审时提供的水气声监测报告中已接近排放标准的项目,应要求提供新的监测报告,以审核其改进的有效性;

3、组织当年的排污许可证与实际实施情况,有无超标、超量排放,有无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

4、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或转移的证据;

5、国家或行业节电节水有明确指标要求,组织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能耗标准;

6、组织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等是否按时由监察机构定期检验,定期检验中提出来的整改要求,是否经过了整改和复验合格后投入运行;

7、其他对照适用法律法规必须强制执行的证据。

三、审核准则变化及其审核

要关注EMS审核准则的变化如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发布实施,特别是地方法规和顾客、第二方审核提出的其他要求,要依据这些新准则要求进行审核取证,如纺织、服装行业2006年1月1日全面强制执行“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审核产品中环境因素控制时,应依据上述标准要求,关注相应的PH值、甲醛含量、色泽度等指标是否达标的证据。

四、体系的变化及其审核

首先要关注EMS范围有无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组织的体系有哪些变更以及变更后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如有的组织在取得证书后在厂区内新建了员工食堂、宿舍;有的工厂在取证书后将厂区中多余厂房租赁给另一厂商,形成了“厂中厂”的环境影响,这些审核范围的变化是否在EMS中有所体现?是否有恰当的控制?其次要重点关注组织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投入,其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是否更新,新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及其效果如何。如在组织的厂区内扩建新的厂房,其建筑施工涉及的环境因素是否已识别评价,是否纳入EMS控制范围进行管理?

五、对文件的审核

无论审核有无安排监督审核4.4.5要素,在监督审核中均要结合现场,审核文件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文件变更的有效性,特别是对重要环境影响岗位的审核。如一个采用投入石灰石脱硫的发电锅炉,其作业文件中规定了石灰石投入量与锅炉运行中SO2达标具体控制要求,对经过初审后的持续运行,在监审时要结合现场4.4.6要素的审核,进一步审核其运行准则是否适宜,是否适宜现场操作,是否行之有效等等,都要重点加以关注。

六、对重要信息进行追踪审核

要重点关注并疏理自上次审核以来组织的环境表现和环境影响,有无值得关注追踪审核的重要信息,当发现有重要信息时要加以判断,是否调整审核安排或调整审核思路,进行追踪取证,必要时审核组要研究调整审核计划,增加审核的标准要素,以便取得重要证据。上述重要信息如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与污染物排放量发生重大不匹配;周围居民或单位有投诉意见;重要环保设施曾发生过停用或重大故障;重要环保设施运行控制参数异常;仓库中危化品贮量异常增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连续接近排放标准值或控制图排列异常;地方环保部门对组织所在地区环境质量功能区作出调整(如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由于城市的发展由二类上升为一类)等内外信息均可以作为重要信息进行进一步追踪审核。

综上所述,在EMS监审中要注意把握获取证据的重点,为正确判断组织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改进环境绩效,确保EMS的持续有效性打下基础。

EMS审核中关键问题如何把握审核尺度

为了降低审核工作风险,达到审核的充分、有效和一致性,就审核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把握审核尺度谈谈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和釜正。

一、 审核范围的界定

大家熟知EMS的现场审核范围往往大于企业的认证范围,尤其在一阶段现场审核工作中,对范围的判定是否准确更为重要,应全面考虑企业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其认证申请范围、中心受理范围及现场环境关联性的情况。目前,大部分老师对固定现场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范围把握比较充分。但对多现场企业,如旅游服务业审核,审核范围不仅要包括旅行社或服务中心等办公现场,同时还要包括旅游线路上涉及的场所;对开发区管委会的审核,其审核范围不仅要包括管委会办公区,还要兼顾区域内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尤其是对那些重污染企业,如餐饮业、医疗机构、制药厂、有一类污染物企业均应纳入到审核范围内进行审核,同时需要适当抽查,了解管委会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环境因素控制、治理情况及环境法规在所辖区域内贯彻情况。

二、 环境因素识别需注重全面性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进行通盘考虑及控制。2004版新标准更加明确和强调了污染预防三级控制的(预防、减少和控制)重要性。加之目前国内相关的环保产业还不发达,尤其是对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比较弱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污染物进行源头识别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应适当地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选取、项目开发、设备、原材料的选购等活动中,给予合理策划、改良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有计划替代产品等方式进行节能降耗、减少和降低污染;应引导企业将污染预防的改进工作纳入其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三、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宜、符合性评价工作在标准中何处展开,概念不统一。

有关企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适用性确定工作在标准4.3.2中已明确给出,而相关的符合性评价工作在标准4.5.1或新标准4.5.2要求中实施。其不符合的判标工作也应对准相应的条款号。

四、 对年监审核企业所制订的环境目标、指标及方案的审核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A.对目标指标的制定不关注其内容的策划是否能够体现方针的持续改进要求,有的企业两年的目标指标内容完全一致,审核员仍对此事认可;

B.只关注当年的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不审核上次年监目标的最终完成能力及结果。

五、 信息交流的审核范围具有局限性

审核老师的大多数精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交流,外部信息交流只是询问有无发生环保污染、投诉事故事件,不注意深入收集现有的信息材料是否充分,审核信息交流是否具有双向性,是否建立了合理、可行的沟通平台,从而证实结论的真实性。

六、 监测与测量的范围覆盖不全

除生产设备、影响质量的监测设备外,大多数企业的体系文件与运行活动,缺少对环保设备、设施、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管理的规定和控制。如水表、电表、灭火器材的压力指针、声级计等设备是否准确、有效;隔油池、除尘设施是否良好运转,能否达到环保效果等,而以上设备、设施的校准与维护工作经常被忽视。

七、 运行控制及应急程序不能全面体现和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的控制。

现有的企业文件多数只关注通用的水、气、声、渣、油品、化学品、能源(只含水、电、纸)和火灾的控制,与企业本身的实际规模和行业没有很好的结合,其实不同的行业还有其不同的重要污染物需文件进行指导控制,如那些大量的消耗稀有金属的资源类行业,如何控制其的消耗量;还有一些生产产品较单一,但属危险化学品的行业,需视其情况而考虑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工作也是如此,通常只关注消防火灾,其它主要污染物紧急排放、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异常情况下所发生的重大环保事故未能通盘考虑应急措施,如市政管网中三水(给水、排水、雨水)的突发爆裂、损坏;污水处理站中紧急停电;危险、化学品的紧急大量泄露、挥发与倾倒;国家森林公园中珍奇树种与野生保护动物突发病变;在古都地基开发过程中发现古文物等环节也要给予有效的控制及应急措施。同时还发现很多企业的应急演习不是针对其所编制的预案进行的,如火灾应急演习只是培训消防知识及如何使用灭火器材,并没有针对《火灾应急与响应的控制程序》进行相应的演习及对其程序给予有效性的评价,当然演习方式是采取实地演练还是纸上谈兵由企业量力而行。

八、 内审范围是否充分覆盖全要素全部门,审核深度不够。

EMS的内审工作,标准要求两个覆盖:全要素与全部门。如果大家把全部门理解为全现场的审核更为合理,因为除了审核主要的生产与行政办公部门,EMS审核还要关注其他辅助现场的实施与控制效果,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从计划安排上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查其内审记录通常未能找到辅助现场的重要环境因素的审核,如食堂、宿舍、垃圾存储站、旱厕和配电室等辅助场所。

九、监督审核要素是否也可抽样?

认证机构对企业监督审核,主要的审核目的是查企业所建立的EMS在上次审核至当次审核期间是否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近一年的运转,企业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上难免会有些变化。我们只是抽取部分要素进行考查,而却要对全面的工作进行综述,显然所获取的证据不充分,不能真实、全面的评价企业运行管理现状。鉴于现在审核任务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妨把要素分散到抽查的部门中去。既然是抽样,主控要素不必年年在主控部门查,例如:4.3.1/4.3.2/4.3.3/4.3.4/4.5.1/4.5.2/4.4.5/4.5.3等要素,也可通过对其他执行部门审核看其实施效果,同样能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效果和增值信息。

第四篇:审核员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

http://www.shenheyuan.net

2011-01-05 来源:国家注册审核员网

GB/T24001-2004标准的核心要素从4.1~4.6共18个。其中构成环境管理体系主体框架、实现4.2环境方针的关键性、专业性要素有以下7个,须由专业审核员审核。这7个要素包括:4.3.1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4.4.6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5.1 监测和测量,4.5.2 合规性评价。

上述要素分两个阶段审核,第一阶段重点审核要素4.3.1、4.3.2和4.3.3,第二阶段要对上述要素进行全面审核。本文介绍了专业审核员在审核7个专业性要素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4.3.1 环境因素 1.识别的充分性

只有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明确体系控制的对象,为体系建立打好基础。审核组织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1) 三个对象:活动、产品和服务。活动包括组织的主过程和支持性系统及其设备的运行;产品和服务包括组织所使用的和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 两种管理权限:组织能控制的,能够施加影响的。 3) 两种类型: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从环境索取能源资源。 4) 三种时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

5) 三种状态 :正常、异常(包括关闭和启动)的运行条件,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6) 对环境全部影响的八种情况: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向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使用,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物和副产品,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在分两个阶段审核时,主要在第一阶段审核;第二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深度,重点是组织与环境有关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环节上是否有遗漏,容易遗漏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使用中的环境影响,如能耗水平、物耗水平(汽车每公里耗油),污染物排放水平(汽车尾气排放)等;二是产品废弃后的环境影响,如产品中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的使用,产品中有害材料的回收管理等。

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例如,汽车运送货物有:噪声、尾气排放和油耗;建筑施工有噪声、扬尘、固废和水、电消耗 ;设备安装调试有噪声、固废、电耗等。

2.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

重要环境因素的适宜性,是由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评价过程的符合性和评价结果的适宜性保证的。

1) 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合理的评价方法不会遗漏重要环境因素,且针对同一组织,由不同评价人员实施,能得到相同的评价结果。目前,还没有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组织自行选择并在程序文件中规定。审核组织选择和使用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和当地环保的特殊要求;环境影响的范围、规模、严重程度和发生的频次;内外部相关方关注的程度,包括对组织公众形象的影响;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及组织的经济承受能力。

2) 评价过程的符合性

抽查各类环境因素的评价记录,评审实际评价过程按程序规定的评价方法实施的程度。

3) 评价结果的适宜性

评价结果,应列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审核评价结果的适宜性,就是确认该清单对组织的适宜性,可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是否包含该行业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 ;与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证明文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一致性;与组织现场环境管理情况和经验的符合性。

3. 更新的及时性

当出现有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以及产品和服务所伴随的投入和产出(无论是期望的还是非期望的),应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更新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二、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识别的全面性 查是否包括了以下要求:

1)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 2) 我国已签订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

3) 行业政策、规章和标准,以污水排放为例,行业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 4) 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

5) 认证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

容易遗漏的一是地方标准,在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方面,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 ;二是产品的技术性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如《纺织品的安全技术标准》。

2. 要求的时效性

清单中每一项要求都应有开始实施日期,以免使用过期作废文本。 3. 要求的获取

清单中每项要求都应有文本。 4. 要求的应用

清单中每项要求应用于组织的什么环境因素,对定性的要求落实到条款号,对定量的要求要落实到时段(如果有)、类别和(或)级别。例如:

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2002年3月15日实施,应用环境因素是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适用法规条款号是第十五条到第二十五条,共十一条 ;2) 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1990年1月1日起实施,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是厂界噪声,工厂处在工业区,适用标准III类。

5. 要求的更新

当组织的环境因素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更新后,应对变动部分及时按上述识别、获取和应用,更新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

三、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1.查组织的目标和指标

1) 是否考虑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是否制定了目标和指标。2) 是否考虑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不要求所有重要环境因素都制定目标和指标,但对应通过技术措施、资金投入、配备硬件才能降低环境影响的,必须制定目标和指标。3) 是否符合环境方针及三个承诺。

2. 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建立了相应的目标和指标及其能否保证组织目标、指标的实现

1) 目标、指标是否合理,是否可测量。2) 组织制定的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和方法是否合理充分。3) 方案是否规定各有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完成的时间表。4) 抽样、现场观察目标、指标和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4.4.6 运行控制

1.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下述运行和缺少程序可能导致偏离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是否制定了程序。

1)项目建设。2)设计和开发。3)制造过程。4)包装和运输。5)原材料的运输和贮存。6)危险化学品的管理。7)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管理。8)设备维护和动力供应。9)节能降耗。

2.程序中规定的运行准则是否包括运作活动和运作结果的准则。运作结果如有法规或标准要求,是否列出限值作为对运作过程的输入。如上述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I级的,限值为昼65,夜55dB(A)。

3. 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否制定了程序,并审查通报供方和合同方的记录。

4. 抽样、现场观察审查程序的执行情况。对危险废物接受处理的外部组织,应提供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保持危险废物交接记录。

五、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1. 查组织制定的程序是否包括标准使用指南A 4.7 a~m适用的内容。

2. 查应急准备和响应设备清单及对设备的检验维护能否确保随时进入工作状态。 3. 查定期检验程序的情况或演习,如消防演习记录及对其结果的评审和发现问题的跟踪措施。

4. 查定期评审程序和必要时的修订情况。

六、4.5.1 监测和测量

1. 是否对重要环境因素的各岗位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如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后对排出水的pH、SS和COD等的检测。

2. 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结果的监测。如污染物的减排,节能降耗效果等。 3. 运行控制程序及规定的运行准则执行情况。 4. 环境方案执行情况对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5. 环境监测设备的校准、验证、维护及其记录的保存。 6. 监测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及其跟踪。

七、4.5.2 合规性评价

1.评价人员是否具备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评价程序和技能,是否获得了有关要求执行的记录。

2. 评价方法是否对定性要求依据适用的法规条款查证据;对定量要求查过程控制效果,可用组织监测的结果;而查组织合规性评价,必须用环保部门监测报告;各种证据是否充分。

3. 评价内容是否覆盖了整个被审核的时期,及已识别出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评价结果记录是否输入管理评审,以及管理评审对其的评审意见。 5. 评价发现问题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跟踪。

第五篇:管理体系审核知识

管理体系知识

(一)简答题:

一、简述与审核员有关的审核原则: 答:与审核员有关的三条审核原则是:

(1)“道德行为”原则:诚信、正直、保守秘密和谨慎应是审核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公正表达”原则: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应履行真实、准确地报告的义务。 (3)“职业素养”原则: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勤奋并具有判断力。

二、简述与审核有关的审核原则: 答:与审核有关的两条审核原则是:

(1)“独立性”原则:保持“独立性”是实现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结论的客观性的基础。实施审核活动的审核员应独立于受审核的活动,保持客观的心态,从而保证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仅建立在审核证据的基础上。 (2)“基于证据的方法”原则:在一个系统的审核过程中,“基于证据的方法”是得出可信的和可重现的审核结论的合理方法。通过合理的抽样,确保审核结果可行。

三、审核员在检验科审核,检验科负责人提供了检验标准,审核员看到标准上规定:出厂前应逐件进行耐压试验,试验压力1.2兆帕,保压120秒。你该如何审核? 答:应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审核:

(1)核对组织的检验标准是否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2)现场观察质检员的检验过程,是否进行逐件检查,试验压力、保温时间等是否遵守检验标准。 (3)抽查近期的3~5份检验记录,确认检验是否符合标准,查记录是否有相关授权放行产品的人员签署及记录标识;确认放行的产品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抽查例外放行的情况是否满足要求。

(4)现场查看检验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查检验设备的检定或校准证据。 (5)现场询问质检员对出厂检验要求的了解情况,查质检员的资质、培训、技能等方面的证据。

四、集团公司对分公司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分公司随即对内部的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职能部门减少了四个,部门职能和岗位设置也进行了较大调整。请问审核员在审核时应关注什么? 答:审核员在审核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策划与实施,变更之后体系是否完整。

(2)主要涉及到变更后的有关层次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相应的质量目标是否建立。 (3)调整后的岗位人力资源是否满足要求,相关文件是否得到修订。

五、试述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三者的关系? 答: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审核组通过收集和验证与审核准则有关的信息获得审核证据,并依据审核准则对审核证据进行评价获得审核发现,在综合汇总分析所有审核发现的基础上,考虑此次审核目的而作出最终的审核结论。 (2)审核准则是判断审核证据符合性的依据。 (3)审核证据是获得审核发现的基础。 (4)审核发现是作出审核结论的基础。

六、简述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1)审核证据、审核发现与审核结论的关系是:审核证据是获得审核发现的基础,审核发现是作出审核结论的基础。

(2)例如:在初次认证审核中,通过现场获得证据,对照审核准则(GB/T19001标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获得审核发现(如开具不符合报告),汇总所有的审核发现(符合审核准则和不符合审核准则的情况),考虑此次审核的目的,作出审核结论(是否推荐认证注册)。

七、审核员在质管部查管理评审材料,发现管理评审报告中针对评审情况,共提出四项改进决策,审核员只看到其中一项由办公室完成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的验证记录。你该如何审核? 答: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核:

(1)了解其余三项改进项的改进措施的制定情况,是否规定了责任部门、实施方法、时间进度,初步评价改进措施是否有效合理。

(2)到责任部门现场检查这三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确认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实施记录。

(3)查看是否对这些措施进行了验证,查阅验证记录。

八、简述监督审核与复评(再认证)审核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1)监督审核的目的:验证获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审核准则的要求和相关的认证要求,并保持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保持认证注册。

(2)再认证的目的:验证获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满足审核准则的要求和相关的认证要求,并保持有效运行,以确定是否推荐认证注册,换发证书。

九、简述认证范围与审核范围的区别?

答:(1)目的和作用不同:审核范围界定一次具体审核的内容的界限,用于指导一次具体审核活动的实施;认证范围界定受审核方的认证范围,用于认证注册的目的,表明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具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范围。

(2)内容不同:审核范围包括一次具体审核所包括的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及所覆盖的时期的详细表述;认证范围包括认证所依据的管理体系标准和所覆盖的产品、过程、活动、场所的概述。 (3)使用者不同:审核组使用审核范围;认证范围的使用者为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

十、简述认证过程的主要活动,说明认证过程与审核过程的关系?

答:(1)认证过程的主要活动包括申请、受理、签定认证合同;启动审核;文件评审;现场审核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编制、批准和分发审核报告,完成审核;技委会评定审核,认证机构批准注册、颁发认证证书;后续的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

(2)认证是从组织申请认证到获证的全过程,审核活动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十一、不合格控制程序规定:车间返工后的不合格品要由检验科进行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或交付。但审核员未发现近三个月的重新检验记录。你会如何审核?

答:(1)查最近三个月产品检验记录,询问检验人员对不同性质不合格品的处理方法,了解最近是否有采取返工、返修的情况。

(2)若有返工、返修的,抽查3~5次,追踪其处理后是否进行了重新验证,是否存在未经重新验证直接流转或交付的情况。

(3)若有重新验证,在现场是否保存验证记录,处理后产品是否达到相关的要求。是否存在重新验证不达要求而流转、交付的情况,对未达要求的产品处理是否符合规范。

(4)查阅记录,追查对其他不合格品处理方法如让步、降级是否经授权,是否符合规范。 十

二、简述CCAA审核员行为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

答:(1)遵纪守法、敬业诚信、客观公正;

(2)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声誉;

(3)帮助所管理的人员拓展其专业能力;

(4)不承担本人不能胜任的任务;

(5)不介入冲突或利益竞争,不向任何委托方或聘用机构隐瞒任何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关系; (6)不讨论或透露任何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除非应法律要求或得到委托方和/或聘用单位的书面授权;

(7)不接受受审核方及其员工或任何利益相关方的任何贿赂、佣金、礼物或任何其它利益,也不应在知情时允许同事接受。

(8)不有意传播可能损害审核工作或人员注册过程的信誉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9)不以任何方式损害CCAA及其人员注册过程的声誉,与针对违背本准则的行为而进行的调查进行充分的合作;

(10)不向受审核方提供相关咨询。

十三、结合标准条款,简述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过程通常分为哪些基本步骤? 答: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一般可包括以下步骤:

(1)供应商业绩调查,收集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信誉以及其顾客对其产品的反馈信息等。

(2)送检样品,组织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供方列入试用合格供方名录,进入小批量试用样品阶段。

(3)根据样品试用结果,满足要求的,经相关部门评审,正式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开始进行批量供货。 (4)保持对供方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

(5)定期对供方的业绩进行评估,对供方进行动态管理,存优去劣。 十

四、简述审核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审核目的;

(2)审核准则和引用文件;

(3)审核范围;

(4)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5)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日程安排);

(6)审核组成员和随行人员的作用和职责; (7)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十

五、简述实施现场审核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答:(1)召开首次会议;

(2)现场审核,收集和验证信息,获得审核证据;

(3)形成审核发现,准备并形成审核结论;

(4)审核过程中的沟通(包括审核组内的内部沟通、审核组与受审核方和认证机构的沟通); (5)召开末次会议。

十六、简述审核计划与审核方案的主要区别? 答:审核计划与审核方案的主要区别为:

(1)审核计划由审核组长编制,它是关于一次具体审核的活动和安排的文件。

(2)审核方案由审核方案的管理人员建立,是特定时间段内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所必要的所有活动)。审核方案中包括对审核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管理,还包括为实施一次具体审核提供资源所必要的所有活动和安排。

十七、审核按计划进行就可以了,没必要编制检查表,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编制检查表可以:

(1)保持审核目的的清晰和明确;

(2)保持审核内容的周密和完整; (3)保持审核路线的清晰和逻辑性;

(4)保持审核时间和节奏的合理性; (5)保持审核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审核员的偏见和随意性。

十八、简述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范围和目的,请举例说明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答:(1)标准8.2.3条款过程监视和测量的范围是组织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所有的过程;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目的是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发现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实施改进。

(2)常见的过程监视和测量的方法,可以通过内审、管理评审、例行的工作检查、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统计等方式获得质量运行的信息,对过程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过程的有效性。具体实施时,可借助统计技术,如SPC图、趋势图、过程能力分析等进行。

(二)阐述题:

一、某企业将设备表面喷涂生产过程确定为“应确认的过程”。审核员按标准条款对该过程审核时,受审核人员出示了该过程的生产作业指导书和过程控制记录,审核员查阅后发现作业指导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过程控制记录填写详细、规范。试问审核员的审核是否适宜?你该如何进行审核?

(特殊过程的审核)

答:该审核员的审核不适宜,因为对7.5.2条款的审核不充分。喷涂工序的7.5.2过程确认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

(1)请负责人介绍企业对表面喷涂生产过程确认的安排,查阅过程确认程序,表面喷涂过程确认程序规定的确认内容是否充分、合理(如表面喷涂需要确认的内容涉及对喷涂工艺的评审、喷涂设备的认可、喷涂工作人员能力鉴定等)。

(2)抽查3~5中主要产品的喷涂过程确认记录,检查其对工艺评审、喷涂设备、人员资格鉴定情况是否符合组织规定。

(3)现场查看正在生产的产品,抽取2~3个产品的确认记录,确认其生产工艺、使用的设备、操作人员是否经过确认,关注过程变化是否有再确认。

(4)了解组织对再确认的安排,询问近期有无发生再确认的情况,抽查再确认的记录,确定其满足要求。 (5)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了解交付之后的产品质量反馈,验证过程确认的有效性。

二、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不合格品控制”过程?

(不合格品控制过程的审核)

答:(1)请负责人介绍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查阅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对不合格品的分类、处置、职责、方法等方面规定是否符合标准8.3的要求,是否充分。

(2)查阅近期产品监视和测量记录,抽取5~7批次不合格品记录,是否明确记录不合格品的性质,追踪其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3)抽查其中有返工、返修的不合格品,追查返工措施和重新验证记录,返工之后是否满足要求。 (4)抽查其中让步使用、放行接收不合格品,查阅其批准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允许交付使用不合格品的情况。

(5)到生产现场查看不合格品的标识和处置,询问现场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不合格品处理程序。

(6)结合销售部门的审核,了解是否存在顾客反馈的交付后产品不合格情况,如有,抽查对不合格品的处理是否恰当。

三、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内部审核”过程?

(内部审核过程的审核)

答:(1)与“内部审核”负责人沟通,了解其内部的职责、程序。 (2)查阅《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文件,对内部审核的频率、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和要求规定的是否充分、适宜,满足标准要求。

(3)了解内审方案的策划,查阅年度内审计划、内审方案,确认方案对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的考虑是否充分,规定是否合理。

(4)了解审核计划的实施情况,抽查其中一次审核计划,确认审核计划内容是否充分,满足审核方案的要求;了解审核人员所在部门,是否存在自己审核自己工作的情况。

(5)了解审核人员是否经过相关培训,抽查审核员的培训记录、培训合格证,确认其是否具备审核能力。 (6)检查审核员对具体审核的策划情况,查阅内审检查表,根据其审核路线按部门审核或按过程审核,从中抽取2~3个关键部门或3~5个关键过程的检查表,确认策划的审核内容、方法是否满足充分、合理。 (7)了解审核的实施情况,如首末次会议、现场审核实施,查阅首末次会议记录、现场审核检查记录,抽查2~3个关键部门检查记录,确认收集的证据是否满足检查表的策划、记录是否充分。

(8)查阅开具的不符合报告,了解其原因分析及采取的纠正措施,确认原因分析是否充分,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宜,措施的验证情况。抽查3~5份不符合报告,追踪其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确认纠正措施是否有效。 (9)查阅内审报告,了解整个内审的实施、审核发现、审核结论,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了解体系运行的实施情况,确认审核活动是否能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体系,以及其可信性、有效性。

四、在审核“顾客满意”时,销售部长说:“自体系运行以来,未收到任何投诉,也未出现退货情况,因此没有相关记录。”你认为这种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如果你去审核,你将用什么方法?审核哪些内容?

(顾客满意或顾客投诉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标准8.2.1条款的内容没审全;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审核:

(1)请销售部长介绍监测顾客感受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查阅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程序,组织策划的监视项目、职责、方法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2)了解近期对顾客满意信息收集的实施情况,查阅相关的记录资料,比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计划;顾客满意调查表、业务流失分析、顾客投诉等情况,评价实施的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评价收集的信息是否充分,确认顾客满意情况。

(3)了解组织对顾客信息的利用情况,是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重点关注顾客抱怨、投诉的后续改进,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关注改进的有效性。

(4)查阅组织对监视和测量的汇总统计资料,了解顾客总体满意情况,是否把顾客满意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5)结合其他条款的审核,了解顾客满意的实际情况,确认顾客满意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关注后续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

五、如何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审核)

答:(1)到主控部门,请负责介绍产品监测和测量的相关程序和依据;抽取3~5种主要产品,查阅检验规程策划是否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规定是否充分、合理。

(2)随机从主要产品中抽取近期三个月产品检验记录,是否符合检验规程,记录是否有授权人员签字。 (3)抽查检验员的资质和能力资料,确认是否胜任。

(4)到产品监视和测量现场,请监测人员介绍监测要求,通过现场观察、查阅监测记录,是否按规程实施。 (5)现场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规定校准或检定。 (6)现场查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是否清楚。

(7)抽取例外放行的3~5份检验记录,对未实施监测例外放行的批准是否满足要求,关注其合法性;例外放行后的产品是否建立了可追溯性的方法。

(8)结合其他部门的审核,了解已交付产品的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证实产品监测和测量的有效性。

六、查设计和开发更改时,审核员在询问设计和开发更改的相关规定后,抽查了3个不同专业近三个月的更改单,都有授权人员的审批,修改发放手续符合文件控制要求。审核员很满意。这样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过程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7.3.7中的要求没有审全;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抽查3份更改单) (1)是否进行了评审、验证和确认,实施方式是否合适。

(2)确认是否评价了更改对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评价是否充分。 (3)查验更改审批记录,确认批准是否在更改正式实施前进行。

(4)追踪更改的执行情况,设计输出是否按更改单要求进行了更改,相关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标识是否满足规定;到设计输出的使用部门确认得到了更改。

(5)评价更改的有效性,更改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审核方自己评价的结果);到生产、质量、销售部门收集更改后的反馈信息,确认设计更改的有效性。

七、审核员审核“管理评审”时,总经理介绍说根据公司“管理评审控制程序”要求,在今年的内部审核后,于上个月召集了公司质量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了管理评审,质量管理部汇报了内审及其整改情况,质检科还就产品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售后服务部提供了用户意见的反馈情况。会议确定了总体的整改要求,有会议记录,并将会议记录分发到各个部门。审核员查阅了分发记录,非常完整。表示非常满意。试问审核员的审核是否适宜?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管理评审的审核)

答:不适宜;因为对“管理评审”过程的审核不够充分。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 (1)请主管领导介绍管理评审实施的程序及最近管理评审实施的基本情况。 (2)抽查管理评审程序文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5.6要求。 (3)抽查最近1次管理评审实施情况,查验以下方面内容:

a)查管理评审计划文件,时间安排是否符合程序规定,其中规定的各部门需提交的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审核结果、过程和产品的趋势等方面信息,满足标准5.6.2的要求。

b)抽查3~5个部门提交的管理评审输入资料,如部门工作总结报告,确认内容是否充分。

c)了解管理评审实施的方式,如是会议方式,查阅会议记录,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

d)查阅该次管理评审报告,了解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情况,提出哪些改进政策。

e)抽查其中3~5项改进决策,是否制定了具体的改进措施计划,到责任部门追踪计划是否按要求实施及其有效性,查验实施记录。

八、查“文件控制”的主控部门时,负责人告诉审核员说:“有文件控制的职责、要求和方法在《文件控制程序》中做了明确规定,我们都是按这个程序中的规定管理文件。”审核员查看了《文件控制程序》、《质量手册》和三份程序文件的审批记录和发放记录,均符合《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审核员很满意。请问这样的审核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若是你该如何审核?

(文件控制程序的审核)

答:不符合要求;因为对“文件控制”过程审核不充分;应按以下思路进行审核:

(1)在主控部门查《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的编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4.2.3要求,内容是否充分。 (2)查受控文件清单,从中抽取4~7份文件,查看:文件是否有编制、审核、批准,是否有受控。 (3)标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文件保持的是否完好。

(4)了解在体系运行期间,是否发生过文件更改的情况?若有,请负责人提供所更改后的文件,从中抽取3~5份,查看:文件是否有更改和现行修订的标识,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批准。

(5)提供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从中抽取3~5份外来文件,查看: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分发是否受到控制。查外来文件清单。

(6)组织是否有作废文件存在,若有:查看是否对作废文件进行了适当的标识。

(7)到相关部门,抽查3~5份文件,了解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适宜,是否有编制、审核、批准,受控标识,是否是现行有效版本。

九、依据标准条款,审核“产品防护”过程?

(产品防护的审核)

答:(1)请负责人介绍对产品的防护要求,查看产品生产工艺文件是否对产品防护所需的包装、标识、搬运及存储环境方面做了要求,规定是否合理。 (2)到生产现场,查看生产现场工作环境,内部流转中对产品是否进行有效防护。

(3)到原材料、成品存放现场,查看现场的包装、存储环境、堆放、防护标识,以及搬运工具和方法是否可防止产品受损。有保质期的产品,出入库是否为先进先出。

(4)对产品为软件产品,检查信息的保密、防修改措施以及备份措施的实施情况。

(5)产品的交付过程,运输方法是否满足要求,对运输供方是否提出相关要求;结合对销售部门接收的反馈信息,是否存在因产品防护不当受损的情况。

十、依据标准条款,审核“顾客财产”过程?

(顾客财产的审核)

答:(1)请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组织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主要涉及的顾客财产及其控制程序,查阅顾客财产控制相关文件制度,对顾客财产识别是否充分,控制程序规定是否满足标准7.5.4的要求。

(2)了解组织对顾客财产验证的方式,抽查3~5份验证记录(如顾客提供原材料检验记录、设备验收记录),确认验证是否符合要求;如出现顾客财产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是否与顾客沟通解决。

(3)了解对顾客财产的保护措施,现场查看顾客财产的使用、储存环境,是否能满足顾客财产保护的要求;如:顾客提供原材料的出入库登记,检查仓库和生产现场的工作环境。

(4)检查对顾客财产的维护是否满足要求,如顾客提供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现场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满足要求。

(5)询问有无发生顾客财产损坏或丢失的情况(或通过查看记录获得相关信息),组织的处理是否满足要求。 十

一、某公司技术管理部负责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设备管理部负责设备的采购和日常维护,生产管理部负责生产批量和周期计划的制定,质量管理部负责工序质量监督和产品质量检验,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相关部门辅助;根据标准第七章的要求如何对生产过程控制进行审核?

(生产过程控制的审核)

答:(1)到技术管理部抽取3~5个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对产品实现的策划输出是否满足标准7.1的要求。

(2)到生产管理部了解最近的生产计划安排,到生产车间检查是否获得生产的安排信息以及合适的生产工艺文件。

(3)现场观察生产工艺的执行情况,生产设备能力是否满足工艺要求,运行是否正常;抽查以往的生产记录,确认工艺执行情况;查看生产现场标识、产品防护的实施情况,是否满足策划要求。

(4)请质量管理部提供以往监测和测量记录,现场查看监测和测量工作是否按策划要求实施;检查使用的监测装置是否满足监测要求,查看监测装置的检定或校准记录。

十二、在某房产公司审核,该公司将房产设计和开发交给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公司对设计和开发进行最终确认。该公司针对标准7.3进行了删减,仅保留7.3.6。作为审核员,你认为对7.3的删减是否正确?为什么?你将收集哪些证据,证实该公司对设计确认和对外包过程控制的管理是否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

(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审核)

答:(1)删减不正确。

(2)该房产公司虽然没有设计资质将设计和开发过程外包,但仍需要为设计的质量负责,如果删减7.3条款,将影响组织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能力。

(3在对其进行审核过程中应关注收集以下方面的证据: a) 组织对设计开发外包的管理规定,包括组织对外包方的评价、选择实施的记录;了解组织参与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安排。查设计方的相关资质信息。 b) 组织参与外包方实施标准7.3设计开发过程的实施情况及相关记录,查设计开发计划、组织参加的过程记录。 c) d) 组织对设计和开发确认的安排,查设计和开发确认过程及结果记录。 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对照检查与设计输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是否满足。

十三、某企业的销售部负责产品销售、产品交付、产品出厂后的售后服务以及与市场、客户的所有外部联络和沟通。请说明对该企业销售部审核时所涉及的标准条款及审核思路?

(对销售部的审核)

答:(1)请销售部提供近期与顾客签订的所有书面合同,从中抽取4~7份,查其内容是否符合7.2.1的要求,评审是否充分,查阅评审及相关措施的记录;从中抽取已到期合同,查看交货证明,查其履约能力。(7.2) (2)抽查顾客的口头要求的确认,查阅口头合同确认记录。(7.2)

(3)抽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的控制,查阅相关文件修订及内部沟通记录。(7.2)

(4)了解组织与组织的沟通渠道,请销售部提供与顾客沟通时的所有记录(包括对顾客的投诉或抱怨的处理记录),抽查3~5份,查对顾客反馈信息和投诉或抱怨的处理情况及其结果。(7.2)

(5)抽查顾客财产控制程序,抽查顾客财产管理记录(包括验证,以及顾客财产不适用或遗失的记录)。(7.5.4) (6)抽查交付后活动的实施情况,查阅实施记录。(7.5.1f)

(7)了解组织顾客满意的监测程序,查阅监测记录(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记录、市场占有率分析、流失业务分析等),了解顾客满意信息的利用情况,结合其他条款审核,追踪对反馈问题的后续处理。(8.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会计个人工作总结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