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复习提纲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经济法复习提纲范文

经济法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入伙退伙

公司、证券、代销、内幕交易、知情人、操纵证券市场、破产、破产原因、破产财产、破产费用、管理人、无因管理

合同、要约、承诺、无效合同、抗辩权、撤销权、提存、格式条款、定金、表见代理、

商业秘密、行政垄断

消费者、产品

问答题:

1、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2、合伙企业有哪些法律特征?

3、合伙企业利润分配责任分担规则

4、合伙企业退伙的类型?及其法律后果

5、公司的组织机构

6、公司的哪些事项是需要2/3以上表决权股东通过的?

7、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则?

8、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规则?

9、债券和股票有哪些区别?

10、哪些情况构成证券的公开发行?

11、一个有效的合同包括哪些要件?

12、缔约过失责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3、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包括哪些?

14、简述代位权行使的过程

15、请简述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注册的程序

16、哪些图形或文字不能作为商标使用

17、《专利法》规定的不能授予专利权的情况有哪些?

18、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19、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

20、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

21、哪些情形时,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篇:经济法复习提纲1

第一章经济法的概念

理解经济法定义

理解经济法调整对象及范围

第二章经济法法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经济法的产生

第三章经济法法的地位

理解经济法的地位:独立的部门法

理解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第四章经济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理念的基本内容

经济法宗旨及实现途径

理解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理解我国经济法的体系

我国的经济法的法律渊源

第六章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理解经济法制定与实施

经济执法、守法、司法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第七章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理解经济法主体概念及特征

理解社会中间层主体与政府主体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法律制度

第九章企业法律制度

理解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概念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规定

合伙协议的内容规定

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行为

合伙企业债务清偿规定

合伙企业出资的规定

合伙企业利润分配的规定

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规定

合伙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定

合伙企业退伙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股东出资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股权转让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利润分配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

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限制

股票上市的条件

增发新股的决议及批准

股份公司召开董事会的时间和决议

公开披露的内容

证券公司的行为

上市公司向原股东配售股份的条件

第十章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制度

行业中介组织的设立条件

市场中介组织及特征

第十一章市场监管法的一般原理

市场监管法的主体

市场监管行为的特征

第十二章竞争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种类及理解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

可被豁免的垄断协议类型

理解商业贿赂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处置

第十三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对象

商品存在瑕疵的处理

对消费者负责赔偿的情形及规定

哪种情况下不对消费者负责赔偿

经营者、生产者承担责任的情形及规定

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

理解知悉真情权

第十四章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广告法律制度

我国广告的监管模式

广告合同分类

第十六章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及形式

转让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条件

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情形

房地产转让有关规定

土地使用权出让年及续期有关规定

第十七章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

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情形及处理

现场检查措施

第十八章证券监管法律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申请公开发行股票

股票上市的条件

证券交易的一般性限制和禁止规定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有规定

股票发行价格有关规定

第十九章保险监管法律制度

上市公司申请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

理解保险监管

第二十章期货监管法律制度

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

期货经纪公司不可以接受哪些委托

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

设立期货经纪公司的条件

第二十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理解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第二十二章计划和投资法律制度

理解投资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章产业法律制度

第二十四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国有资产的构成及金额确定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理解

进行产权界定的情形

企业国有资产变动产权登记的情形有

第二十五章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略)

第二十六章能源法律制度(略)

第二十七章财政法律制度

预算编制要求

决算的概念理解

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其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哪些

第二十八章 税收法律制度

理解税法构成要素

理解流转税的种类

理解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

税款征收方式

第二十九章金融法律制度

理解国债及分类

理解货币政策

第三十章价格法律制度

第三十一章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略)

第三十二章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原则

理解许可证管理制度

理解经常项目外汇

国家可以限制或禁止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原因

要求熟读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保护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期货法、对外贸易法、金融法、财政法、国有资产管理法

第三篇:《经济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

2、货币:(1)产生过程:简单的物物交换→复杂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贵金属金银固定的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的产生。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①含义:是指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③价格的含义: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

流通手段:①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注: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④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 纸币:(1)产生原因: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过少,就会引发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与外汇

1、信用卡:(1)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功能和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 外汇和汇率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①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②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②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招商引资;③由①②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①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①"稳定"的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的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1、 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还有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②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间接因素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对价格起作用)

③根本因素:价值决定价格;

④其他因素: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宏观政策等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格↓。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正确理解"等价交换":①等价,是指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前,等价交换要求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后,等价交换要求价格和价值相符。②等价交换并非指商品交换的个别场合,而是从商品交换的总过程来讲的,指的是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符。)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若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同向变动);若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则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向变动)。

2、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少,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亦然。)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极其类型

1、 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多,则消费量越大。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就会减少。

③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其他因素: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2、恩格尔系数含义及意义:①含义: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

3、区分不同的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①钱货两清消费:买卖之后,商品使用权和所有权当即发生转移。

②贷款消费: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贷款消费,并不是超前消费,而是一种适度消费。

贷款消费适用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人。

③租赁消费:商品的所有权没有变更,只是转移了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2)按消费目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满足较底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将逐渐增加。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人们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各种消费心理的分析)

(1)从众心理:表现为"人有我有".从众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追赶潮流的心理来推销商品。

态度:非一概不对,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表现为"标新立异".求异心理意在展示个性,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发展,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态度: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态度: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理解理智消费的四大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

注:所谓超前消费,是指超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或个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①避免盲目跟风;②避免情绪化消费;③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和核心——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什么必须坚持?)

①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②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单元综合探究:

如何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④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2、把握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1)再生产的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叫作再生产。

(2)再生产过程包括四个环节: 生产→(决定环节)——分配、交换→(桥梁、纽带)——消费→(目的和动力)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未来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怎样发展生产力?★

①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P32★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P31-3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各自的含义、地位作用(P33-3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

1、企业:①含义: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所有制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④按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而公司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组织形式。

⑤企业责任: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讲究社会效益。

2、公司:

①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比(P38的一张表)★

③组织机构:①决策机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企业经营成败取决于哪些因素?(重要)★

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企业兼并、企业联合(强强联合)、企业破产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 作用(意义)

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联合 主要是大企业的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破产 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的重要性:①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要扩大就业(就业的意义+我国的就业现状)

2、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角度:①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经济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2)劳动者个人的角度:A、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B、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

4、为什么要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

②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5、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6、怎样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①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②将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③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必须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 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唯一收益——利息,利息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利息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2)种类:这里主要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种类 含义 特点

活期储蓄 随时可以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比定期储蓄低。

定期储蓄 事先约定好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共同点 收益低,风险小(与其他三种投资理财方式比)

2、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贷款的分类:按用途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③结算业务。(收取服务费用)

3、利率相关:

(1)我国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2)贷款利率总是高于存款利率,银行利润=贷款利息+服务费用-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3)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了解)

①如何调节: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调节存款量、贷款量→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②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下,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货紧缩则反之。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1、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特点:①股票代表其持有者(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和红利等;②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但可以流通买卖;③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①股息和红利收入(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②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价格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企业有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股东不但没有收入,反而要赔本)

(4)股票价格的计算公式: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这是股票的发行价格)

2、稳健的投资——债券

(1)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种类:债券按其发行者不同,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其区别如下。

种类 发行者 收益 风险 流通性 国债发行目的

国 债 国家(中央政府) 小 小 强弥补财政赤字,或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中 中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大 大 弱

(3)股票和债券的比较:

比较 债券 股票

不同点 性质 是一种债务证书,体现筹资者与债券持有者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是一种入股凭证,体现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关系;

受益权 以定期取得利息为条件,安全性比股票大; 以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决定着股票的收益;

偿还方式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到期必须偿还本金 股东不能退股,只能转让或出卖股票

相同点 ①都是有价证券;②都是集资手段;③持有者都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3、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商业保险)

(1)含义:了解即可。注:这儿讲的保险是商业保险,有别于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

(2)种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总:四种投资理财方式投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考虑投资方式的风险性,投资多样化;

②要考虑到收益,权衡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尽量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③要考虑到家庭的收入情况;

④四忌,一忌违法,二忌盲从,三忌集中,四忌徘徊。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按劳分配:

(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地位

3、把握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意义:★

①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这有利于让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理解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

①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重要举措1: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要求:★

(1)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要求: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1、几个含义: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3)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2、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3、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来源:①税收收入(最重要的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影响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②分配政策: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越少越好?怎样才合理?★

A、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C、正确做法: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支出的主要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重点是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是占首位的财政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⑤债务支出。

5、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①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③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第二框:征税和纳税

1、税收:

(1)本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关系:税收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4)两个影响很大的税种: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个人所得

纳税人 P70 P70

计税方法 比例税率 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征收意义★ ①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②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

(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理解区分四种违反税法: ①偷税(欺骗、隐瞒→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②欠税(纳税期限);

③骗税(骗取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④抗税(暴力抗法)

(3)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3)市场资源配置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2、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

(2)市场交易原则:①自愿;②平等;③公平;④诚实守信

(3)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3、市场失灵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区分)★

①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3)仅由市场调节带来的后果:★①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

2、宏观调控:★

(1)必要性: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②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常用的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计划;

②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立法和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作出这个手段的主体是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

相互关系: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1、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举措:★

原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举措: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如何做?P90)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懂得理解与区分)

(3)载体:跨国公司(作用: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以及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①它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②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3、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

(1)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之一。

(2)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作用:

①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引进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

走出去: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根本基点)。

第四篇:2014年1月-经济法复习提纲

经济法复习提纲(2014年1月)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打√,错误打×)

三、简答题(4题,共20分)

四、案例分析(3个,共45分)

一、经济法绪论

法律三关系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二、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

(一)个人独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

(二)合伙企业法(次重点)

1、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出资方式。

2、在普通合伙企业里,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的,属于当然退伙。

3、新入伙人对入伙前债务的承担: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4、普通合伙企业债务的承担。

5、有限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由2个以上50个以下的合伙人设立,有限合伙企业的名称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有限合伙人不可以用劳务出资,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有1个普通合伙人。

三、公司法(重点)

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有权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人员有: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

2、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但是,须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方可作决议的事项有:①修改公司章程②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③ 合并、分立、解散④变更公司形式

3、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

**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4、公司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5、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公司的监事。

6、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转让: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7、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8、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分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区别

五、合同法(重点)

1、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2、合同的效力:无效合同的情形、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3、合同的担保:

(1)抵押: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2)动产质押应当签订书面质押合同,质押合同自质物移交于质权人占有时生效。

(3)保证:不能做保证人的情形。

一般保证:只有在主债务人确实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责任,债权人应先向债务人追偿债务,而不能直接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4)定金罚则: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时,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4、合同履行的不安抗辩权

5、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如果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权人有权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六、破产法: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

七、知识产权法

1、《商标法》规定的禁止作为商标注册或使用的标志。

2、专利和商标的保护期限。

3、商标优先权

4、不授予专利的情形:(1)科学发现 (2)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3)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4)动物和植物品种(但动物和植物品种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 。等等。

八、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1、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2、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

4、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九、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其他章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复习提纲

1、 供求定理包括的内容

P23-24 供求定理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

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增加;第

二、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第

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增加;第

四、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需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与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

2、 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

P31 35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商品自身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比值。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收入的相对变动的比值。

3、 预算空间

P51 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性线或价格线。假定消费者将其全部货币收入用于购买商品,预算线就是消费者花费其全部货币收入后所能购买的商品量的集合。

预算空间是消费者花费其全部或部分收入后所能购买的商品量的集合。 M≥Px·x+ Px·y

x≥0 y≥0

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P57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一种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成为替代效应。另一种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商品总量的变化,成为收入效应。

5、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P83 首先是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点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的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地减少。

接下来是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上升的速率与下降的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上升的速率与下降的速率。这一特征表现为:当平均产量上升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下降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因此,恰好有一点,即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使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6、 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P103 短期总成本STC是厂商在短期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总固定成本TFC与总变动成本TVC两个部分。短期总成本可以简单表示为C,其一般形式为:C=f(q)+b其中为f(q)变动成本,b为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厂商花费在所有固定投入上的费用,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是厂商花费在所有变动成本投入上的费用,变动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平均成本是平均每一单位产量所摊分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SAC表示为SAC=f(q)/q+b/q短期平均成本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平均变动成本AVC,另一部分是平均固定成本AFC.不管是平均固定成本,还是平均变动成本,都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平均固定成本本

来就是一条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有平均固定成本曲线AFC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垂直相加而得到。短期边际成长是产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即SMC=dTC/dq=△TC/△q

短期边际成本在短期平均成本达到最小值与短期平均成本相等,并且在短期边际成本小于短期平均成本时,短期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下降,在短期边际成本大于短期平均成本时,短期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上升。

7、

一、

二、三级价格歧视的涵义

P138-140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第一个条件时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第二个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二级价格垄断是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产品收取另一种价格。又称为成批定价。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起不同的价格。

8、 重复博弈

P158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每次博弈成为阶段博弈。博弈重复次数对参与人的影响:第一个是博弈重复次数无限时,A所采取的战略成为冷酷战略,B为了减少损失,也就只能一直不合作,冷酷战略意味着任何一个参与人的一次性不合作都将触发永远的不合作。第二个博弈次数有限,意味存在所有参与人都可以预测到的“最后一次”。在最后阶段博弈中,如果某一参与人选择了自己的占优战略,给其他参与人造成损害,则其他参与人不能报复。

9、 准组与寻租

P172 在短期,变动要素根据其边际生产力取得收入,生产要素创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变动要素收入后剩余的部分便属于固定要素的收入,由于不存在固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固定要素的收入成为准组。准组等于总收益减总变动成本,准组的大小依赖厂商出售产品价格的高低与厂商所耗费的评价变动成本的大小。

寻租行为是指个人或团体所进行的占用或获取具有固定供给量的生产要素的要求权的努力。

10、边际收益产量

P173 边际收益产量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它等于边际收益与边际产量的乘积:MRP=MR·MP边际收益产量反映的是总收益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11、范围经济

P114 范围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一个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 (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与递增规模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并无直接的关系。一个生产多产品的企业其生产过程可能不存在递增规模报酬,但是却可能获得范围经济。

12、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

P189 达到生产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对于使用这两

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13、平均主义、功利主义和罗尔斯福利函数

P196 平均主义者认为只有将所有的社会产品在社会成员间平均分配,才最有利于全社会的利益。 功利主义者把社会福利函数看做个人效用函数的加总。

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指出,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是使境况最糟的社会成员的效用最大化。

14、外部性及其效果

P209 外部性是指个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15、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P219 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与怕他性的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

16、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P15 如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即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将引起需求的提高,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将引起需求的降低。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低档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反方向变化,即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引起需求的降低,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引起需求的提高。

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的需求的影响视该商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17、垄断者的定价原则

P141 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垄断厂商定价原则是边际成本加价原则,公式为:P=MC/(1—1/Ed )

由于垄断者一般将生产推进到对于其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阶段,表明厂商对自己产品的定价高于边际成本,因此成为边际成本加价。定价时在边际成本上加价取决于垄断者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加价越低。在极限的情况下,若需求价格弹性为无穷大,则无须在边际成本上加价啊,让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原则是完全竞争厂商的定价原则。

18、均衡利率的决定

P182 利息率是由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在市场供求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必将有一特定的利息率,在该利息率水平上,人们自愿在手中持有的货币(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的供给。这种使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息率,称为均衡利率。和普通商品均衡价格的实现不同之处就在于:在普通商品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引起供给增加同时导致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供求平衡。而在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场合,由于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给定的,因此货币的供求由失衡趋向平衡只是通过货币的需求一方的变动来实现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简历筛选的技巧范文下一篇:局机关信访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