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的“五重奏”

2022-09-12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较受关注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音乐欣赏活动, 不仅能让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它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音乐的活灵活现或是黯然失色都在于听赏者的欣赏能力。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 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感受, 更谈不上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点滴体会。

1 语言

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 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艺术的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 音为心语”, 音乐需要借助想象, 因为想象的存在, 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一往情深, 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 同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精心安排好语境, 把握语感的基础上, 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 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 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讨论中, 从而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效果。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 笔者深知动画人物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所以首先用动画人物语言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开始讨论提出的问题, 在初听《玩具兵进行曲》后, 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玩具兵在走路……”

“玩具兵在练队……”

“玩具兵在做操……”

……

又如:在欣赏《过新年》时, 由听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然后提问:你在这首歌曲中听到了什么?你怎样表现过新年时的热烈场面?学生就会展开自己的想象, “敲锣”、“打鼓”、“贴春联”、“唱歌”、“扭秧歌”、“放鞭炮”……

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孩子们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仿佛身临其境。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受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又比如教学《龟兔赛跑》一课时, 笔者从讲故事入手:描绘出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林子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 有小鸟、小猴、杜鹃和小鹿, 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 他们马上就被描述的内容所吸引。接着, 笔者马上把话题一转, 说:“这些情景啊, 同学们是通过看了这幅画才知道的。其实除了用图画能画出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 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这样一来, 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音乐怎么讲故事?怎么能听懂它呢?此时学生有了要听的欲望, 教师便可“趁热打铁”, 有效地进行欣赏知识的传授, 从而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2 聆听

听是音乐欣赏的主体部分, 教师要发挥好辅导作用, 帮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殿堂中。静静地聆听使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入奇妙的天地。例如:在欣赏完《鸭子拌嘴》后, 有的学生说像鹅摇摇摆摆的样子, 有的说像两只企鹅在吵架, 有的说像两只小鸡在争虫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听“懂”了音乐, 能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

又如, 在欣赏《快乐的早晨》时, 笔者以听音乐“飞入教室”导入, 让孩子必须听着音乐, 按音乐的速度、情绪来做飞的律动。听打击乐器的声音, 听钟、琴的声音, “画出”音的长短。听《大钟和小钟》、《快乐的早晨》, 以动作反应, 以语言描绘, 以表演配合, 以歌声表现。听在这一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听在实践参与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了审美愉悦, 他们可以以愉快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正如罗斯托波维契针对教师的讲解时所说的:“请不要让孩子们的负担超过必要, 请好好地鼓舞他们, 使他们有信心, 若你只顾到技术的进步, 则学生……难免牺牲对于音乐的爱。”

3 表演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 凡音乐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 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特别是节奏,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 好像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 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 让“听者”闻乐起舞。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第一段音乐时, 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听, 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 让他们合着音乐做律动练习, 想象玩具兵的样子, 模仿玩具兵做夸张的走步动作。听第二段音乐时“听到雄壮有力的音乐时, 请你做拍手动作, 听到优美抒情的音乐时, 轻轻晃动身体或点头。”强调对音乐的情感的体验, 根据乐曲的审美表现特点, 引到学生把握情感内涵。

又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时,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了第六曲《袋鼠》上、下行断奏与圆滑奏连结的主题, 并有速度和节奏的变化, 形成长、短的乐句这些后再随着音乐演一演。学生在感受音乐以后, 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 表明学生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和理解。

4 创作

将创作与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果单纯地由老师讲学生听, 是难以收到很好效果的, 教师必须设计各种环节吸引学生。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欣赏课中加入创作的环节是一个比较新颖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效方式。如:在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 一开始, 笔者并未让学生直接欣赏, 而是从自然现象入手, 播放雷雨的自然音响, 提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声音?有几种声音?并让学生用身边的各种乐器和其他材料, 把自己现象中的雷雨用声音表现出来。这样做, 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进行创作后, 再让学生听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 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表现雷鸣闪电的场景, 并且对音乐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把学生的创作与对音乐的欣赏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创作分析出作曲家创作的动机。例如:那些音响表现了刮风?哪些音响表现了雷鸣闪电, 在雷鸣闪电中还有什么样的情绪……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 欣赏《在钟表店》时, 笔者先出示画好的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 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 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 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参与, 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 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 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5 讨论

讨论法, 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学面貌也得到改观。在欣赏作品前, 我们可以先不说出作品的名, 让学生听一段或一句主题, 让学生听辨, 说出作品的曲名、作者。如果学生说不出, 再由教师说出, 学生就有兴趣听下去。比如对作曲家的介绍可由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进行介绍, 然后教师进行一些补充。再如进入欣赏作品时, 在每次的听赏之前, 教师都要布置一些要求, 然后依据要求在听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再由小组代表发言, 这样轮流发言, 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 音乐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完全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小组讨论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学习音乐主题, 在播放音乐, 引导学生初步听赏后, 将学生分组, 并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表现的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各组代表发言, 笔者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总结。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音乐欣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 懂得音乐, 是审美修养的标准之一, 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欣赏教学中要精心设计,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学生的情感, 塑造学生完美崇高的人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CAN总线的应用及故障诊断下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财务价值的实战应用